CN216873648U - 热虹吸散热器 - Google Patents

热虹吸散热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6873648U
CN216873648U CN202122809295.5U CN202122809295U CN216873648U CN 216873648 U CN216873648 U CN 216873648U CN 202122809295 U CN202122809295 U CN 202122809295U CN 216873648 U CN216873648 U CN 21687364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densation
working medium
heat sink
heat dissipation
return channe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2809295.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烨
陈言琛
蔡志强
韦立川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Envicool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Envicoo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Envicool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Envicoo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2809295.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687364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687364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687364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oling Or The Like Of Electrical Apparatus (AREA)
  • Cooling Or The Like Of Semiconductors Or Solid State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热虹吸散热器,包括具有收容腔的基板以及与基板一侧表面固定连接的散热翅片组,散热翅片组包括相互间隔设置且沿竖直方向延伸的若干散热翅片,每个散热翅片包括在竖直方向上依次设置的若干板体,板体内形成有均与收容腔连通的第一冷凝散热结构、第二冷凝散热结构以及第三冷凝散热结构中的一种,且每个散热翅片具有第一冷凝散热结构、第二冷凝散热结构以及第三冷凝散热结构中的至少两种,收容腔用于容纳相变工质,第一冷凝散热结构、第二冷凝散热结构以及第三冷凝散热结构均用于将收容腔内吸热汽化形成气态相变工质冷却为液态相变工质,并将液态相变工质再次输送至收容腔内。可以适用于不同的热源,以及不同热源的不同的安装位置。

Description

热虹吸散热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散热的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热虹吸散热器。
背景技术
近十年来,随着通信设备、超级计算、数据挖掘、电子商务,人工智能等领域的飞速发展,总散热量需求量急剧增加。设备小型化进一步增加了功率密度,同时也加剧了对高效冷却方案的需求。
相关技术中的热虹吸散热器通过相变工质受热蒸发成气体来对电子设备进行散热,但是实际使用过程中,一些热源对安装位置有不同的需求,一些热源对散热性能有不同的需求,常规通用的热虹吸散热器,难以满足当有高功率热源在散热器上方时的特殊散热需求。
实用新型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一种可针对多种热源组件的散热翅片和热虹吸散热器。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方面,提供一种热虹吸散热器,包括具有收容腔的基板以及与所述基板一侧表面固定连接的散热翅片组,所述散热翅片组包括相互间隔设置且沿竖直方向延伸的若干散热翅片,每个所述散热翅片包括在竖直方向上依次设置的若干板体,所述板体内形成有均与所述收容腔连通的第一冷凝散热结构、第二冷凝散热结构以及第三冷凝散热结构中的一种,且每个所述散热翅片具有所述第一冷凝散热结构、第二冷凝散热结构以及所述第三冷凝散热结构中的至少两种,所述收容腔用于容纳相变工质,所述第一冷凝散热结构、第二冷凝散热结构以及所述第三冷凝散热结构均用于将所述收容腔内吸热汽化形成气态相变工质冷却为液态相变工质,并将所述液态相变工质再次输送至所述收容腔内。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每个所述板体均具有相邻的第一端和第二端,且在竖直方向上,所述第一端位于所述第二端的上侧,所述第一冷凝散热结构包括形成于所述板体内的第一冷凝腔和第一回流通道,所述第一冷凝腔靠近所述第一端设置且具有与所述收容腔连通的第一流体入口,所述第一回流通道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冷凝腔连通,另一端向远离所述第一端的方向延伸且具有与所述收容腔连通的第一流体出口,所述第一流体出口位于所述第二端上,所述第一冷凝腔、第一回流通道以及所述第二端围合形成一固体散热区域,所述固体散热区域内具有与所述板体连接的固体散热件,所述固体散热件靠近所述第一回流通道的一侧与所述板体不相连。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板体在所述固体散热区域内贯穿开设有至少一个隔热孔,所述固体散热件至少与所述隔热孔靠近所述第二端一侧的孔壁相连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固体散热件的一侧与所述隔热孔靠近所述第二端的孔壁连接,相对的另一侧向靠近所述第一回流通道的方向延伸且凸出所述板体表面。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固体散热件由所述固体散热区域内的部分所述板体与所述板体本体分离形成。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一回流通道自与所述第一冷凝腔连通的一端呈抛物线状延伸至所述流体出口。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每个所述板体均具有相邻的第一端和第二端,且在竖直方向上,所述第一端位于所述第二端的上侧,所述第二冷凝散热结构包括形成于所述板体内的第二冷凝腔和第二回流通道,所述第二冷凝腔靠近所述第一端设置且具有与所述收容腔连通的第二流体入口,所述第二回流通道的一端与所述第二冷凝腔连通,另一端向远离所述第一端的方向弯曲延伸至所述第二端,且在所述第二端上形成有与所述收容腔连通的第二流体出口。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二回流通道呈蛇形弯曲延伸。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二回流通道呈抛物线状延伸。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二回流通道具有多个。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每个所述板体均具有相邻的第一端和第二端,且在竖直方向上,所述第一端位于所述第二端的上侧,所述第三冷凝散热结构包括形成于所述板体内的第三冷凝腔和多个第三回流通道,所述第三冷凝腔靠近所述第一端设置且具有与所述收容腔连通的第三流体入口,每个所述第三回流通道的一端均与所述第三冷凝腔连通,另一端向远离所述第一端的方向直线延伸一定距离后转向靠近所述第二端的方向直线延伸至所述第二端,所述第二端上形成有连通所述收容腔连通和所述第三回流通道的第三流体出口。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多个所述第三回流通道之间设置有连通通道,相邻两个所述第三回流通道通过所述连通通道连通。
采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由于散热翅片组内的工质温度低,工质的密度大,与散热翅片组连接的收容腔内的工质的温度比较高,工质的密度比较低,进而使得散热翅片组与基板内的工质的密度存在密度差,进而使得收容腔内的工质能够从上方流向散热翅片,而散热翅片组内的工质能够从下方流入收容腔,从而形成循环。从而使得热源能够安装在本实施例中的热虹吸散热器的任意位置,无论是安装在基板的上方,还是基板的下方,都能够起到很好的散热效果,保证散热翅片与环境的热交换效率。另外,由于每个所述散热翅片具有所述第一冷凝散热结构、第二冷凝散热结构以及所述第三冷凝散热结构中的至少两种,所述收容腔用于容纳相变工质,从而可以适用于不同的热源,以及不同热源的不同的安装位置。本实施例中,散热翅片的设计根据不同的热源分布位置一一对应,主要可分为针对上热源的散热结构,和针对下热源的散热结构。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其中:
图1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一种热虹吸散热器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分解示意图;
图3为图1中的其中一个翅片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1中的其中另一个翅片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10、热源;100、基板;101、收容腔;102、注液孔;110、主板;112、凹槽;120、盖板;130、第二支撑组件;131、第二支撑件;20、散热翅片组;200、散热翅片;201、固体散热区域;210、板体;2101、第一端;2102、第二端;211a、第一冷凝腔;211b、第二冷凝腔;211c、第三冷凝腔;212a、第一回流通道;212b、第二回流通道;212c、第三回流通道;212d、连通通道;2121、第一流体出口; 2122、第二流体出口;213、隔热孔;220、固体散热件;230、第一支撑组件; 231、第一支撑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理解本实用新型,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实用新型的较佳的实施例。但是,本实用新型可以通过其他多种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例的目的是使对本实用新型的公开内容的理解更加透彻全面。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参见图1-图4,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热虹吸散热器,热虹吸散热器可以对电力电子器件的中央处理器、芯片等热源10进行散热,保证电力电子器件在额定温度范围内稳定工作。
本实施例中的热虹吸散热器包括具有收容腔101的基板100以及与所述基板 100一侧表面固定连接的散热翅片组20,收容腔101内收容有相变工质,液态相变工质经热源10受热蒸发形成气态相变工质并流动到散热翅片组20内,气态相变工质在散热翅片组20内冷凝形成液态相变工质并回流至收容腔101,从而完成散热循环。具体地,散热翅片组20内的工质温度低,工质的密度大,而与散热翅片组20连接的收容腔101内的工质的温度比较高,工质的密度比较低,进而使得散热翅片组20与基板100内的工质的密度存在密度差,进而使得收容腔101 内的工质能够从上方流向散热翅片200,而散热翅片组20内的工质能够从下方流入收容腔101,从而形成循环。从而使得热源10能够安装在本实施例中的热虹吸散热器的任意位置,无论是安装在基板100的上方,还是基板100的下方,都能够起到很好的散热效果,保证散热翅片200与环境的热交换效率。
进一步地,所述散热翅片组20包括相互间隔设置且沿竖直方向延伸的若干散热翅片200,每个所述散热翅片200包括在竖直方向上依次设置的若干板体210,所述板体210内形成有均与所述收容腔101连通的第一冷凝散热结构、第二冷凝散热结构以及第三冷凝散热结构中的一种,且每个所述散热翅片200具有所述第一冷凝散热结构、第二冷凝散热结构以及所述第三冷凝散热结构中的至少两种,所述收容腔101用于容纳相变工质,所述第一冷凝散热结构、第二冷凝散热结构以及所述第三冷凝散热结构均用于将所述收容腔101内吸热汽化形成气态相变工质冷却为液态相变工质,并将所述液态相变工质再次输送至所述收容腔101内。由于每个所述散热翅片200具有所述第一冷凝散热结构、第二冷凝散热结构以及所述第三冷凝散热结构中的至少两种,所述收容腔101用于容纳相变工质,从而可以适用于不同的热源10,以及不同热源10的不同的安装位置。本实施例中,散热翅片200的设计根据不同的热源10分布位置一一对应,主要可分为针对上热源10的散热结构,和针对下热源10的散热结构。
参见图2,在一实施例中,每个所述板体210均具有相邻的第一端2101和第二端2102,且在竖直方向上,所述第一端2101位于所述第二端2102的上侧,所述第一冷凝散热结构包括形成于所述板体210内的第一冷凝腔211a和第一回流通道212c,所述第一冷凝腔211a靠近所述第一端2101设置且具有与所述收容腔 101连通的第一流体入口,所述第一回流通道212c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冷凝腔211a 连通,另一端向远离所述第一端2101的方向延伸且具有与所述收容腔101连通的第一流体出口2121,所述第一流体出口2121位于所述第二端2102上,所述第一冷凝腔211a、第一回流通道212c以及所述第二端2102围合形成一固体散热区域201,所述固体散热区域201内具有与所述板体210连接的固体散热件220,所述固体散热件220靠近所述第一回流通道212c的一侧与所述板体210不相连。
本实施例中,将热源10安装在基板100上,并基于热传导将热量传递到收容腔101中的相变工质中,因此,液态相变工质受热蒸发成气态相变工质,并通过第一流体入口扩散至第一冷凝腔211a中,气态相变工质在第一冷凝腔211a中换热冷凝成液态相变工质;且液态相变工质基于重力作用会流动到第一回流通道 212c中再回流到收容腔101中,该过程中,在第一回流通道212c中相变工质进一步与外界换热以降低温度,第一回流通道212c中的相变工质相对收容腔101 中相变工质温度较低、密度较大,相对的,收容腔101中的相变工质相对第一回流通道212c中的相变工质温度较高、密度较小;因此,第一回流通道212c中的相变工质流动到收容腔101并驱动收容腔101内的相变工质向上运动,形成自然对流以强化对热源10的冷却效果。另外,将固体散热件220也固定于基板100 上,通过固体散热件220可直接将基板100上的热量导出一部分,而且固体散热件220设于固体散热区域201内,且固体散热件220靠近第一回流通道212c的一侧与板体210不相连,减小了固体导热对内部工质的回流影响,使该散热翅片 200的结构合理化,本实施例中的热虹吸散热器通过板体210与收容腔101内的工质的相变换热以及固体散热件220的直接导热两种方式的共同作用,大大提高了热虹散热器散热的效果。
需要说明的是,固体翅片的安装方式没有过多的限制。另外,固体翅片的具体形状也不做限定。
在一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板体210在所述固体散热区域201内贯穿开设有至少一个隔热孔213,所述固体散热件220至少与所述隔热孔213靠近所述第二端2102一侧的孔壁相连接。通过该隔热孔213能够使基板100上的热量不能够自隔热孔213所在的位置传导至第一回流通道212c,进而使第一回流通道212c 内的工质能够保持在足够低的温度,从而增加了该热虹吸散热器的散热效果。
需要说明的是,该隔热孔213的形状及大小不做具体的限定。
由于该热虹吸散热器同时具有板体210和固体翅片,为了使得结构更加合理,即在充分降低该热虹吸散热器的整体体积的同时能够更小程度的影响其散热性能,在一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固体散热件220的一侧与所述隔热孔213靠近所述第二端2102的孔壁连接,相对的另一侧向靠近所述第一回流通道212c的方向延伸且凸出所述板体210表面。该实施例中,由于在该隔热孔213所在的空间是未被充分利用的,通过将固体翅片设置在隔热孔213内,可充分利用该空间,从而在基板100不变的情况下,可以在基板100上安装更多的板体210和固体翅片,大大提高了该热虹吸散热器的散热性能。
进一步地,所述固体散热件220由所述固体散热区域201内的部分所述板体 210与所述板体210本体分离形成。需要说明的是,也可以是固体翅片和板体210 分开设置。
在某些实施例中,所述固体散热件220有多个,多个所述固体散热件220在所述固体散热区域201内间隔设置。
在一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回流通道212c自与所述第一冷凝腔211a连通的一端呈抛物线状延伸至所述流体出口。由速降法可知,高低不同的两点之间,物体自高点通过抛物线状的路径能够最快到达低点,由于第一回流通道212c自与第一冷凝腔211a连通的一端呈抛物线状延伸至流体出口,进而可以使第一冷凝腔211a内的水在最短的时间内回流至收容腔101内,从而通过增加工质流速,提高了该热虹吸散热器的散热效果。
参见图2,在又一实施例中,每个所述板体210均具有相邻的第一端2101 和第二端2102,且在竖直方向上,所述第一端2101位于所述第二端2102的上侧,所述第二冷凝散热结构包括形成于所述板体210内的第二冷凝腔211b和第二回流通道212b,所述第二冷凝腔211b靠近所述第一端2101设置且具有与所述收容腔101连通的第二流体入口,所述第二回流通道212b的一端与所述第二冷凝腔 211b连通,另一端向远离所述第一端2101的方向弯曲延伸至所述第二端2102,且在所述第二端2102上形成有与所述收容腔101连通的第二流体出口2122。
本实施例中,将热源10安装在基板100上,并基于热传导将热量传递到收容腔101中的相变工质中,因此,液态相变工质受热蒸发成气态相变工质,并通过第二流体入口扩散至第二冷凝腔211b中,气态相变工质在第二冷凝腔211b中换热冷凝成液态相变工质;且液态相变工质基于重力作用会流动到第二回流通道 212b中再回流到收容腔101中,该过程中,在第二回流通道212b中相变工质进一步与外界换热以降低温度,第二回流通道212b中的相变工质相对收容腔101 中相变工质温度较低、密度较大,相对的,收容腔101中的相变工质相对第二回流通道212b中的相变工质温度较高、密度较小;因此,第二回流通道212b中的相变工质流动到收容腔101并驱动收容腔101内的相变工质向上运动,形成自然对流以强化对热源10的冷却效果。
参见图3,在一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回流通道212b呈蛇形弯曲延伸。该实施例中,通过将第二回流通道212b设置为连续弯曲延伸的蛇形,进而可以占据板体210的大部分面积,进而能够增加第二回流通道212b与外界的接触面积,即增加了第二回流通道212b内工质换热面积,从而增加了板体210的散热效果。
参见图2,在另一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回流通道212b呈抛物线状延伸。由速降法可知,高低不同的两点之间,物体自高点通过抛物线状的路径能够最快到达低点,由于第二回流通道212b自与第二冷凝腔211b连通的一端呈抛物线状延伸至第二流体出口2122,进而可以使第二冷凝腔211b内的水在最短的时间内回流至收容腔101内,从而通过增加工质流速,提高了该热虹吸散热器的散热效果。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回流通道212b具有多个。该实施例中,由于第二回流通道212b具有多条,第二流体出口2122具有多个,且多个第二流体出口2122 沿第一方向依次间隔形成于第一侧面,进而当收容腔101内的工质受热后产生气泡后,气泡可以自各第二流体出口2122及时流向第二冷凝腔211b,进而不会使气泡均堆积在流体入口处,从而避免了因流体入口处堆积过多气泡而导致的工质循环不畅,进而不会因产生的气泡影响该热虹吸散热器的散热效果。另外,该实施例中的板体210适合将热源10安装在该板体210对应的基板100的下方。
参见图4,在又一实施例中,每个所述板体210均具有相邻的第一端2101 和第二端2102,且在竖直方向上,所述第一端2101位于所述第二端2102的上侧,所述第三冷凝散热结构包括形成于所述板体210内的第三冷凝腔211c和多个第三回流通道,所述第三冷凝腔211c靠近所述第一端2101设置且具有与所述收容腔101连通的第三流体入口,每个所述第三回流通道的一端均与所述第三冷凝腔 211c连通,另一端向远离所述第一端2101的方向直线延伸一定距离后转向靠近所述第二端2102的方向直线延伸至所述第二端2102,所述第二端2102上形成有连通所述收容腔101连通。
本实施例中,将热源10安装在基板100上,并基于热传导将热量传递到收容腔101中的相变工质中,因此,液态相变工质受热蒸发成气态相变工质,并通过第三流体入口扩散至第三冷凝腔211c中,气态相变工质在第三冷凝腔211c中换热冷凝成液态相变工质;且液态相变工质基于重力作用会流动到第三回流通道中再回流到收容腔101中,该过程中,在第三回流通道中相变工质进一步与外界换热以降低温度,第三回流通道中的相变工质相对收容腔101中相变工质温度较低、密度较大,相对的,收容腔101中的相变工质相对第三回流通道中的相变工质温度较高、密度较小;因此,第三回流通道中的相变工质流动到收容腔101并驱动收容腔101内的相变工质向上运动,形成自然对流以强化对热源10的冷却效果。
在一具体的实施例中,多个所述第三回流通道之间设置有连通通道212d,相邻两个所述第三回流通道通过所述连通通道212d连通。该实施例中,通过设置多条连接通道,能够充分利用该板体210的有效面积,进而能够使在第三回流管道的基础上增加连通通道212d,从而增加了工质的换热面积,从而使工质能够更快的散热冷却,进而提高了该热虹吸散热器的散热效果。
参见图2,在一实施例中,第一冷凝腔211a、第二冷凝腔211b和第三冷凝腔211c内均设有第一支撑结构,防止因第一冷凝腔211a、第二冷凝腔211b和第三冷凝腔211c的工作环境设置为真空或高压而导致散热翅片200容易出现塌陷或鼓胀的现象也保证第一冷凝腔211a、第二冷凝腔211b和第三冷凝腔211c与收容腔101的连通效果。
在一实施例中,第一支撑结构包括若干组彼此间隔的第一支撑组件230。
具体地,若干组第一支撑组件230与第二方向平行设置,一方面实现了第一支撑结构对散热翅片200均衡稳定的支撑,另一方面,使得受热形成的气态相变工质可以沿着相邻两组第一支撑组件230之间的间隙在冷凝腔中扩散,减小第一支撑结构对气态相变工质的阻力,保证相变工质的流动性和扩散速度。
进一步地,第一支撑组件230包括若干个彼此间隔设置的第一支撑件231,第一支撑件231自冷凝腔一内侧壁延伸至相对的另一内侧壁上。
具体地,若干个第一支撑件231与第一方向平行设置,即第一支撑结构呈矩阵结构排列,一方面进一步提高第一支撑结构支撑散热翅片200的均衡稳定性,另一方面,增加气态相变工质在第一冷凝腔211a、第二冷凝腔211b和第三冷凝腔211c中的流动扩散路径,进一步减小第一支撑结构对气态相变工质的阻力,也进一步提高相变工质的流动性和扩散速度。
在一实施例中,基板100具有相对的第一表面的第二表面,第一表面上设置有若干用于安装热源10的区域,板体210的第二端2102固定于第二表面,流体入口和流体出口均与收容腔101连通。
进一步地,基板100包括主板110和盖合主板110的盖板120,主板110上朝向盖板120的一侧表面内凹形成有凹槽112或盖板120朝向主板110的一侧表面内凹以形成凹槽112,盖板120盖合主板110上的凹槽112或主板110盖合盖板120的凹槽112以形成收容腔101。该实施例中的基板100结构合理,利于基板100的收容腔101的加工,也方便对收容腔101进行清洁。
结合图2,在一实施例中,收容腔101内形成有第二支撑结构。通过设置第二支撑结构防止基板100因收容腔101处于真空或高压情况而出现塌陷或鼓胀的问题。
在一实施例中,第二支撑结构包括若干组彼此间隔第二支撑组件130。
具体地,第二支撑组件130与第一方向平行设置的,一方面保证了第二支撑结构对基板100的支撑性,另一方面使得受热形成的气态相变工质可以沿着相邻两组第二支撑组件130之间的间隙朝向冷凝腔扩散,减小因第二支撑结构对气态相变工质的阻力而对气态相变工质流动速度造成的影响。
在一实施例中,第二支撑组件130包括若干个彼此间隔第二支撑件131。
进一步地,第二支撑组件130与主板110一体成型;或,第二支撑组件130 与盖板120一体成型;又或,部分第二支撑组件130与主板110一体成型,部分第二支撑组件130与盖板120一体成型。进而降低了本实施例中的基板100的生产难度。
进一步地,若干个第二支撑件131沿着第一方向间隔设置,第二支撑件131 一方面进一步提高了第二支撑结构支撑基板100的均衡稳定性,另一方面增加液态相变工质在收容腔101的流动性,提高自然对流换热效果;以及提高气态相变工质流动到第一冷凝腔211a、第二冷凝腔211b和第三冷凝腔211c的速度。
在一实施例中,基板100还设有与收容腔101连通的注液孔102;其中,注液孔102可设置在基板100的顶端。
在一具体的实施例中,散热翅片200具有多个,多个板体210平行且间隔设置且与基板100垂直设置,多个固体翅片平行且间隔设置且与基板100垂直设置。
以上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申请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2)

1.一种热虹吸散热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具有收容腔的基板以及与所述基板一侧表面固定连接的散热翅片组,所述散热翅片组包括相互间隔设置且沿竖直方向延伸的若干散热翅片,每个所述散热翅片包括在竖直方向上依次设置的若干板体,所述板体内形成有均与所述收容腔连通的第一冷凝散热结构、第二冷凝散热结构以及第三冷凝散热结构中的一种,且每个所述散热翅片具有所述第一冷凝散热结构、第二冷凝散热结构以及所述第三冷凝散热结构中的至少两种,所述收容腔用于容纳相变工质,所述第一冷凝散热结构、第二冷凝散热结构以及所述第三冷凝散热结构均用于将所述收容腔内吸热汽化形成气态相变工质冷却为液态相变工质,并将所述液态相变工质再次输送至所述收容腔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虹吸散热器,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板体均具有相邻的第一端和第二端,且在竖直方向上,所述第一端位于所述第二端的上侧,所述第一冷凝散热结构包括形成于所述板体内的第一冷凝腔和第一回流通道,所述第一冷凝腔靠近所述第一端设置且具有与所述收容腔连通的第一流体入口,所述第一回流通道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冷凝腔连通,另一端向远离所述第一端的方向延伸且具有与所述收容腔连通的第一流体出口,所述第一流体出口位于所述第二端上,所述第一冷凝腔、第一回流通道以及所述第二端围合形成一固体散热区域,所述固体散热区域内具有与所述板体连接的固体散热件,所述固体散热件靠近所述第一回流通道的一侧与所述板体不相连。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热虹吸散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板体在所述固体散热区域内贯穿开设有至少一个隔热孔,所述固体散热件至少与所述隔热孔靠近所述第二端一侧的孔壁相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热虹吸散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固体散热件的一侧与所述隔热孔靠近所述第二端的孔壁连接,相对的另一侧向靠近所述第一回流通道的方向延伸且凸出所述板体表面。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热虹吸散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固体散热件由所述固体散热区域内的部分所述板体与所述板体本体分离形成。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热虹吸散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回流通道自与所述第一冷凝腔连通的一端呈抛物线状延伸至所述流体出口。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虹吸散热器,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板体均具有相邻的第一端和第二端,且在竖直方向上,所述第一端位于所述第二端的上侧,所述第二冷凝散热结构包括形成于所述板体内的第二冷凝腔和第二回流通道,所述第二冷凝腔靠近所述第一端设置且具有与所述收容腔连通的第二流体入口,所述第二回流通道的一端与所述第二冷凝腔连通,另一端向远离所述第一端的方向弯曲延伸至所述第二端,且在所述第二端上形成有与所述收容腔连通的第二流体出口。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热虹吸散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回流通道呈蛇形弯曲延伸。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热虹吸散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回流通道呈抛物线状延伸。
10.根据权利要求7-9任一项所述的热虹吸散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回流通道具有多个。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虹吸散热器,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板体均具有相邻的第一端和第二端,且在竖直方向上,所述第一端位于所述第二端的上侧,所述第三冷凝散热结构包括形成于所述板体内的第三冷凝腔和多个第三回流通道,所述第三冷凝腔靠近所述第一端设置且具有与所述收容腔连通的第三流体入口,每个所述第三回流通道的一端均与所述第三冷凝腔连通,另一端向远离所述第一端的方向直线延伸一定距离后转向靠近所述第二端的方向直线延伸至所述第二端,所述第二端上形成有连通所述收容腔连通和所述第三回流通道的第三流体出口。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热虹吸散热器,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第三回流通道之间设置有连通通道,相邻两个所述第三回流通道通过所述连通通道连通。
CN202122809295.5U 2021-11-16 2021-11-16 热虹吸散热器 Active CN21687364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809295.5U CN216873648U (zh) 2021-11-16 2021-11-16 热虹吸散热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809295.5U CN216873648U (zh) 2021-11-16 2021-11-16 热虹吸散热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6873648U true CN216873648U (zh) 2022-07-01

Family

ID=8212629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2809295.5U Active CN216873648U (zh) 2021-11-16 2021-11-16 热虹吸散热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6873648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7037749U (zh) 热虹吸散热器
TWI296187B (en) Integrated liquid cooling system
CN209930821U (zh) 一种液冷式导热块及水冷式散热器
CN215177134U (zh) 板式散热器及板式散热装置
CN1945814A (zh) 散热片、循环热管散热器
CN100557367C (zh) 一种大功率平板整体式相变散热方法及散热器
CN114071959A (zh) 散热翅片和热虹吸散热器
CN216818326U (zh) 大功率芯片高效散热冷却装置
CN210070063U (zh) 一种散热器、空调室外机和空调器
CN214592558U (zh) 整合式冷却模块及具有该整合式冷却模块的电子装置
CN216873648U (zh) 热虹吸散热器
CN217011520U (zh) 散热翅片和热虹吸散热器
US20230354557A1 (en) Heat sink and communication device
CN112689446A (zh) 一种组合式高导热冷板及其应用方法
CN210014476U (zh) 一种散热器、空调室外机和空调器
CN210014478U (zh) 一种散热器、空调室外机和空调器
CN210014475U (zh) 一种散热器、空调室外机和空调器
CN210014477U (zh) 一种散热器、空调室外机和空调器
CN216930622U (zh) 散热翅片和热虹吸散热器
WO2022083365A1 (zh) 一种设备散热方法及散热设备
CN214852491U (zh) 一种电子设备的散热装置
CN216873651U (zh) 散热翅片和热虹吸散热器
CN113347856B (zh) 一种电子设备的散热装置
CN114190054B (zh) 散热翅片和热虹吸散热器
CN114190054A (zh) 散热翅片和热虹吸散热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