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851432U - 无线充电装置 - Google Patents

无线充电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6851432U
CN216851432U CN202123055270.7U CN202123055270U CN216851432U CN 216851432 U CN216851432 U CN 216851432U CN 202123055270 U CN202123055270 U CN 202123055270U CN 216851432 U CN216851432 U CN 21685143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ireless charging
heat dissipation
shell assembly
assembly
shel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3055270.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侯芳乾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nker Innovation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Anker Innovation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nker Innovations Co Ltd filed Critical Anker Innovation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3055270.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685143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685143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685143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harge And Discharge Circuits For Batteries Or The Like (AREA)
  • Cooling Or The Like Of Electrical Apparatu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无线充电装置。该无线充电装置包括:壳体组件、无线充电组件以及散热风扇;壳体组件的外表面具有承载部,承载部用于承载待充电的外部设备,其中承载部的中间位置设有第一散热孔;无线充电组件设于壳体组件中,用于对外部设备进行无线充电;散热风扇设于壳体组件中,且相对第一散热孔设置,散热风扇用于引导气流通过第一散热孔,以对外部设备进行散热。通过上述方式,本实用新型能够改善对外部设备进行散热的散热效果,以提高充电效率,还有利于提高充电过程的安全性。

Description

无线充电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充电电源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无线充电装置。
背景技术
现有的无线充电装置在给手机、耳机、平板电脑等外部设备进行充电时,外部设备会出现发热的情况,导致无线充电装置对外部设备的充电效率降低,甚至外部设备因温度过高而损坏。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主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无线充电装置,能够改善对外部设备进行散热的散热效果,以提高充电效率的情况,还有利于提高充电过程的安全性。
为解决前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无线充电装置,该无线充电装置包括:壳体组件,壳体组件的外表面具有承载部,承载部用于承载待充电的外部设备,其中承载部的中间位置设有第一散热孔;无线充电组件,设于壳体组件中,用于对外部设备进行无线充电;散热风扇,设于壳体组件中,且相对第一散热孔设置,散热风扇用于引导气流通过第一散热孔,以对外部设备进行散热。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壳体组件还包括承载件,承载件凸设于承载部,以在外部设备承载于承载件后在外部设备和承载部之间形成间隙。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承载件在预设方向上的长度为0.5mm~1.5mm,预设方向垂直于承载部。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承载件为弹性体,且壳体组件包括至少两个承载件,至少两个承载件间隔分布于承载部。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无线充电组件绕设于散热风扇的外周。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壳体组件包括第一壳体组件和第二壳体组件,无线充电组件和散热风扇设于第一壳体组件和第二壳体组件对接形成的空间中;承载部位于第一壳体组件,第二壳体组件设有第二散热孔,散热风扇用于引导气流自第二散热孔进入空间,并经散热风扇自第一散热孔流向外部设备。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第二壳体组件设有限位槽,散热风扇设于限位槽中,且第二散热孔位于限位槽的槽底。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壳体组件的内部设有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第一腔体连通至第一散热孔,且散热风扇与无线充电组件位于第一腔体,其中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彼此隔离。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壳体组件包括第一壳体组件、第二壳体组件及密封件,密封件设于第一壳体组件和第二壳体组件对接形成的空间中;第二壳体组件凸设有凸台,凸台绕设于散热风扇的外周,且密封件绕设于凸台的外周;凸台包围形成的空间及密封件和第一壳体组件之间的空间构成第一腔体,密封件与凸台外周的第二壳体组件之间的空间构成第二腔体。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壳体组件包括第一壳体组件和第二壳体组件,无线充电组件设于第一壳体组件和第二壳体组件对接形成的空间中;第一壳体组件包括第一壳体和装饰件,第一壳体和装饰件沿远离第二壳体组件的方向依次层叠设置,第一散热孔设于第一壳体的中间位置,装饰件遮盖第一散热孔;装饰件具有透气孔,透气孔的孔径小于第一散热孔的孔径。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区别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无线充电装置在向外部设备充电时,壳体组件朝向外部设备的承载部设有第一散热孔,且第一散热孔位于承载部的中间位置,以当散热风扇引导气流通过第一散热孔时,能够使得气流尽可能流向外部设备,改善对外部设备进行散热的散热效果,缓解外部设备发热出现自保护而暂停充电,进而影响无线充电装置的充电效率的情况,以提高充电效率;还能够减少外部设备因温度过高而损坏,甚至引发安全事故的情况发生,从而有利于提高充电过程的安全性。
附图说明
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的原理。此外,这些附图和文字描述并不是为了通过任何方式限制本实用新型构思的范围,而是通过参考特定实施例为本领域技术人员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概念。
图1是本实用新型无线充电装置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所示无线充电装置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1所示无线充电装置沿A-A方向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3所示无线充电装置省略输入线材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在不冲突的情况下,下述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无线充电技术是一种特殊的供电方式,无线充电装置与手机、耳机、平板电脑等外部设备无需通过电源线/数据线连接,即可实现充电,无线充电装置与外部设备之间的充电依赖于电磁波传播,并将电磁波能量转化为电能以最终实现无线充电。无线充电装置就是利用电磁感应原理对外部设备进行充电的设备,无线充电装置作为无线充电系统的发送端,外部设备作为无线充电系统的接收端。在无线充电系统的发送端和接收端各安置一个线圈,发送端线圈在电力的作用下向外界发出电磁信号,接收端线圈能够接收电磁信号,并产生感应电流以进行充电,从而实现无线充电装置对外部设备的无线充电。
为解决现有技术中在充电过程中外部设备发热而影响无线充电装置充电效率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无线充电装置。该无线充电装置包括壳体组件,壳体组件的外表面具有承载部,承载部用于承载待充电的外部设备,其中承载部的中间位置设有第一散热孔;无线充电组件,设于壳体组件中,用于对外部设备进行无线充电;散热风扇,设于壳体组件中,且相对第一散热孔设置,散热风扇用于引导气流通过第一散热孔,以对外部设备进行散热。以下对本实用新型无线充电装置进行详细阐述。
请结合参阅图1和图2,图1是本实用新型无线充电装置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所示无线充电装置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在一实施例中,壳体组件10能够保护无线充电装置的基本元器件,例如主板等,并且壳体组件10的外表面具有承载部11,无线充电装置能够通过壳体组件10的承载部11承载待充电的外部设备。其中,承载部11的中间位置设有第一散热孔111。
无线充电组件20,设于壳体组件10中,并能够对无线充电装置所承载的外部设备进行无线充电,以实现本实施例无线充电装置的无线充电功能。可以理解的,能够进行无线充电的外部设备其也需要具备对应的无线充电模块,用于与无线充电组件20配合进行无线充电。
散热风扇30,顾名思义,其通电后能够转动产生气流,并引导气流流动,以起到散热的作用。散热风扇30设于壳体组件10中,且相对第一散热孔111设置,通过散热风扇30引导气流通过第一散热孔111,以对承载部11所承载的外部设备进行散热。也就是说,散热风扇30产生的气流穿过承载部11的中间部分到达无线充电装置所承载的外部设备,以对外部设备进行散热。
由此可见,无线充电装置在向外部设备充电时,壳体组件10朝向外部设备的承载部11设有第一散热孔111,以由散热风扇30引导气流通过第一散热孔111流向外部设备,对外部设备进行散热。可以认为,在外部设备进行充电时,其内部的无线充电线圈应当为发热情况最严重的部分,第一散热孔111位于承载部11的中间位置,通过第一散热孔111的气流能够流向外部设备的无线充电线圈所处位置,以对外部设备发热情况严重的位置进行散热。与此同时,第一散热孔111的孔状结构能够有利于气流尽可能流向外部设备,以进一步改善对外部设备进行散热的散热效果,从而提高充电效率;还能够减少外部设备因温度过高而损坏甚至引发安全事故的情况发生,从而有利于提高充电过程的安全性。
请继续结合参阅图1和图2。在一实施例中,壳体组件10还包括承载件12,承载件12凸设于承载部11。可以通过承载件12承载待充电的外部设备,以在外部设备承载于承载件12时,外部设备和承载部11之间形成间隙,增大外部设备与空气的接触面积,以有利于外部设备进行散热。
容易理解的,承载件12相较于承载部11凸起,外部设备承载于承载件12时,承载件12能够垫高外部设备,以使得外部设备与承载部11之间形成间隙,通过散热风扇30引导气流通过第一散热孔111吹向外部设备时,气流对外部设备进行散热,并且能够使得外部设备和承载部11之间的间隙产生流动的气流,以便于外部设备的热量随气流散至环境中,缓解热量囤积于外部设备与承载部11之间的情况,从而改善无线充电装置对外部设备的散热效果,以缓解因外部设备发热而影响无线充电装置的充电效率的情况,还有利于提高充电过程的安全性。
进一步地,承载件12在预设方向X(如图3中所示)上的长度为0.5mm~1.5mm,以有利于散热风扇30的气流对外部设备进行散热,且便于外部设备的热量散至周围环境;其中,预设方向X垂直于承载部11。也就是说,外部设备承载于承载件12时,外部设备与承载部11之间的间隙约为0.5mm~1.5mm,以避免外部设备与承载部11之间的间隙过小,热量仍囤积于外部设备与承载部11之间,导致通过散热风扇30对外部设备进行散热时散热效果较差;还能够避免外部设备与承载部11之间间隙过大,外部设备无法接收到无线充电组件20所发出的电磁信号,导致无线充电装置无法对外部设备进行充电的情况发生。
举例而言,承载件12在预设方向X上的长度可以是0.5mm、0.6mm、0.75mm、0.8mm、0.94mm、1.0mm、1.1mm、1.23mm、1.3mm、1.45mm、1.5mm等等,在此不做限定。并且,当无线充电装置对外部设备进行充电时,无线充电组件20与外部设备的距离一般约为2.8mm,因此,随着无线充电组件20与承载部11的间隙不同,承载件12的高度也可以随之进行改变,在此就不再赘述。
请继续结合参阅图1和图2。在一实施例中,承载件12可以为弹性体,例如硅胶等,以能够在承载件12承载外部设备时,承载件12与外部设备之间存在摩擦,以使得外部设备能够可靠承载于承载件12,减少外部设备滑落的情况发生。
进一步地,壳体组件10包括至少两个承载件12,至少两个承载件12间隔分布于承载部11,以平稳地承载外部设备。如图1中所示,无线充电装置包括四个承载件12,以在外部设备承载于承载件12时,允许承载件12支撑外部设备的四个边角,以平稳承载外部设备。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承载件12的数量也可以是三个、五个、六个等,在此就不再赘述。
请结合参阅图1、图3以及图4,图3是图1所示无线充电装置沿A-A方向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4是图3所示无线充电装置省略输入线材的结构示意图。
在一实施例中,无线充电组件20绕设于散热风扇30的外周,即散热风扇30穿设于无线充电组件20的中空部分,以提高无线充电装置的紧凑性,从而缩小无线充电装置的体积,以便于携带无线充电装置。
进一步地,散热风扇30可以相对第一散热孔111设置。容易理解的,在外部设备进行充电时,其内部的无线充电线圈应当为发热情况最严重的部分,在本实施例中,散热风扇30与第一散热孔111正对于外部设备的无线充电线圈,气流通过第一散热孔111流向无线充电线圈所处位置,从而能够对无线充电线圈所处位置进行散热。并且,散热风扇30与第一散热孔111相对时,工作产生的气流穿过第一散热孔111流向外部设备,能够缩短气流的流动路径,以减少气流在流动过程中的损耗,进而改善无线充电装置对外部设备的散热效果。
可选地,无线充电组件20可以是能够实现无线充电功能的线圈等,本实施例中通过改变线圈的形状,使得线圈具有用于容纳散热风扇30的中空部分,以缩小无线充电装置的体积。散热风扇30可以是圆形轴流风扇等,所谓圆形轴流风扇为一种圆形的轴流风扇,其中,工作时风扇叶片推动空气以与轴相同的方向流动的风扇称之为轴流风扇。
举例而言,无线充电组件20的中空部分的直径为30mm时,散热风扇30的直径可以为29.8mm,以能够高效的对充电中的外部设备进行散热,提高充电效率。需要说明的是,前述直径数据仅作举例说明,并非对无线充电组件20的中空部分直径与散热风扇30的直径进行限定,在实际生产时,散热风扇30的直径小于无线充电组件20的中空部分的直径即可,即保证散热风扇30能够穿设于无线充电组件20即可,具体可根据需求进行调整,在此不做限定。
请继续结合参阅图1和图2。在一实施例中,壳体组件10包括第一壳体组件13和第二壳体组件14,无线充电组件20和散热风扇30设于第一壳体组件13和第二壳体组件14对接形成的空间中,以通过第一壳体组件13和第二壳体组件14保护散热风扇30以及无线充电组件20,延长无线充电装置的使用寿命。
其中,承载部11位于第一壳体组件13,第二壳体组件14设有第二散热孔141,第二散热孔141能够连通无线充电装置外部与第一壳体组件13和第二壳体组件14对接形成的空间,散热风扇30工作时,能够引导气流自第二散热孔141进入第一壳体组件13和第二壳体组件14对接形成的空间,并经散热风扇30引导气流自第一散热孔111流向无线充电装置所承载的外部设备,以对外部设备进行散热。
进一步地,第二壳体组件14设有限位槽142,散热风扇30设于限位槽142中,且第二散热孔141位于限位槽142的槽底。结合前述实施例中所阐述的“无线充电组件20绕设于散热风扇30的外周”,第一散热孔111可以与第二散热孔141相对设置,以进一步缩短气流于第一壳体组件13和第二壳体组件14对接形成的空间内的移动路径,减少气流在流动过程中的损耗,从而改善无线充电装置对外部设备的散热效果,进而有利于提高本实施例无线充电装置的充电效率。
可选地,散热风扇30可以通过打胶或是骨位配合连接等方式固定于限位槽142。以散热风扇30通过骨位配合连接的方式固定于限位槽142中为例,第二壳体组件14的骨位具有弹性,以在散热风扇30安装于限位槽142的过程中,骨位能够发生形变,并当散热风扇30安装于限位槽142时,骨位与散热风扇30为过盈配合。
请继续结合参阅图1、图3和图4。在一实施例中,壳体组件10的内部设有第一腔体15和第二腔体16。第一腔体15连通至第一散热孔111,且散热风扇30与无线充电组件20位于第一腔体15;无线充电装置的其他元器件可以位于第二腔体16,例如主板等。其中,第一腔体15和第二腔体16彼此隔离。
也就是说,散热风扇30引导气流通过第一腔体15,以对无线充电组件20进行散热,散热风扇30还能够引导气流自第一腔体15通过第一散热孔111对外部设备进行散热。并且,第一腔体15和第二腔体16彼此隔离,以减少流向第二腔体16的气流,缓解气流分散的情况,以有利于改善对外部设备进行散热的散热效果。
进一步地,壳体组件10还包括密封件17。结合前述实施例中“壳体组件10包括第一壳体组件13和第二壳体组件14”的实施方式,密封件17设于第一壳体组件13和第二壳体组件14对接形成的空间中。
具体地,第二壳体组件14凸设有凸台143,凸台143绕设于散热风扇30的外周,且密封件17绕设于凸台143的外周。凸台143包围形成的空间及密封件17和第一壳体组件13之间的空间构成第一腔体15,密封件17与凸台143外周的第二壳体组件14之间的空间构成第二腔体16,以通过密封件17改善第一腔体15和第二腔体16的隔离效果,有利于提高第一腔体15的密封性,从而有利于散热风扇30引导气流通过第一腔体15流向外部设备,进一步减少流向第二腔体16的气流,进而改善对外部设备进行散热的散热效果。
再进一步地,密封件17可以具有粘性,以固定无线充电组件20,避免无线充电组件20在无线充电装置内移动,而影响无线充电装置的充电效率,从而提高无线充电装置的可靠性。
可选地,密封件17可以是EVA(Ethylene-Vinyl Acetate Copolymer,乙烯-醋酸乙烯酯共聚物)泡棉等,还可以是其他具有密封作用的材料,在此就不再赘述。
其中,可以是由凸台143包围形成前述实施例中的限位槽142,散热风扇30设于凸台143所包围形成的限位槽142中,并且,在所举例的“散热风扇30通过骨位配合连接的方式固定于限位槽142”的实施方式中,骨位可以是本实施例中的凸台143。也就是说,气流可以依次通过第二散热孔141、限位槽142、第一腔体15、第一散热孔111到达外部设备,以形成极简风道,高效地对外部设备进行散热,并且所占用的体积小,以提高无线充电装置的紧凑性。并在气流通过第一腔体15时还能够对无线充电组件20进行散热,从而缓解无线充电组件20发热的情况,进一步提高充电效率。
请继续结合参阅图1和图2。在一实施例中,第一壳体组件13包括第一壳体131和装饰件132,第一壳体131和装饰件132沿远离第二壳体组件14的方向依次层叠设置,第一散热孔111设于第一壳体131的中间位置,装饰件132遮盖第一散热孔111,以避免用户直观看到散热孔,美化无线充电装置的外观。为使得气流能够通过第一散热孔111流向外部设备,装饰件132具有透气孔,以允许气流通过装饰件132而对外部设备进行散热,并且,透气孔的孔径小于第一散热孔111的孔径,以能够遮盖第一散热孔111。结合前述“壳体组件10还包括承载件12”的实施方式,装饰件132可以位于第一壳体131和承载件12之间。
可选地,装饰件132可以是织物等,织物是由细小柔长物通过交叉、绕结、连接构成的平软片块物,例如棉布等,其自身存在透气孔,从而允许散热风扇30引导气流通过第一散热孔111以及装饰件132,以对外部设备进行散热。其中,装饰件132可以通过热压或打胶等方式固定于第一壳体131。
请继续参阅图1和图2。在一实施例中,壳体组件10还包括中框18,中框18围绕无线充电组件20设置,且中框18设于第一壳体组件13和第二壳体组件14之间,无线充电组件20和散热风扇30设于中框18、第一壳体组件13和第二壳体组件14配合连接形成的空间中,以通过中框18、第一壳体组件13和第二壳体组件14保护无线充电组件20、散热风扇30以及无线充电装置的其他元器件。
请继续参阅图3。在一实施例中,无线充电装置还包括控制电路板40以及输入线材50,输入线材50与控制电路板40电连接,控制电路板40还与散热风扇30以及无线充电组件20电连接。控制电路板40相当于无线充电装置的主板,输入线材50用于连接外部电源。以当输入线材50连接外部电源时,通过控制电路板40控制散热风扇30以及无线充电组件20工作,对外部设备进行无线充电,并对外部设备进行散热。
可选地,控制电路板40可以是PCBA(Printed Circuit Board Assembly,PCB空板经SMT上件或DIP插件)等,或是其他具有控制功能的芯片或元器件,在此不做限定。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无线充电装置能够通过散热风扇引导气流通过第一散热孔,对外部设备的无线充电线圈位置进行散热,以改善对外部设备进行散热的散热效果,并且外部设备与承载部之间存在间隙,有利于外部设备的热量散至周围环境,还能够通过密封件密封第一腔体,减少气流分散的情况发生,进一步改善对外部设备进行散热的散热效果。
此外,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相连”、“连接”、“层叠”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无线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
壳体组件,所述壳体组件的外表面具有承载部,所述承载部用于承载待充电的外部设备,其中所述承载部的中间位置设有第一散热孔;
无线充电组件,设于所述壳体组件中,用于对所述外部设备进行无线充电;
散热风扇,设于所述壳体组件中,且相对所述第一散热孔设置,所述散热风扇用于引导气流通过所述第一散热孔,以对所述外部设备进行散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壳体组件还包括承载件,所述承载件凸设于所述承载部,以在所述外部设备承载于所述承载件后在所述外部设备和所述承载部之间形成间隙。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无线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承载件在预设方向上的长度为0.5mm~1.5mm,所述预设方向垂直于所述承载部。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无线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承载件为弹性体,且所述壳体组件包括至少两个承载件,所述至少两个承载件间隔分布于所述承载部。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无线充电组件绕设于所述散热风扇的外周。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壳体组件包括第一壳体组件和第二壳体组件,所述无线充电组件和所述散热风扇设于所述第一壳体组件和所述第二壳体组件对接形成的空间中;
所述承载部位于所述第一壳体组件,所述第二壳体组件设有第二散热孔,所述散热风扇用于引导气流自所述第二散热孔进入所述空间,并经所述散热风扇自所述第一散热孔流向所述外部设备。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无线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壳体组件设有限位槽,所述散热风扇设于所述限位槽中,且所述第二散热孔位于所述限位槽的槽底。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壳体组件的内部设有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
所述第一腔体连通至所述第一散热孔,且所述散热风扇与所述无线充电组件位于所述第一腔体,其中所述第一腔体和所述第二腔体彼此隔离。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无线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壳体组件包括第一壳体组件、第二壳体组件及密封件,所述密封件设于所述第一壳体组件和所述第二壳体组件对接形成的空间中;
所述第二壳体组件凸设有凸台,所述凸台绕设于所述散热风扇的外周,且所述密封件绕设于所述凸台的外周;
所述凸台包围形成的空间及所述密封件和所述第一壳体组件之间的空间构成所述第一腔体,所述密封件与所述凸台外周的所述第二壳体组件之间的空间构成所述第二腔体。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壳体组件包括第一壳体组件和第二壳体组件,所述无线充电组件设于所述第一壳体组件和所述第二壳体组件对接形成的空间中;
所述第一壳体组件包括第一壳体和装饰件,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装饰件沿远离所述第二壳体组件的方向依次层叠设置,所述第一散热孔设于所述第一壳体的中间位置,所述装饰件遮盖所述第一散热孔;
所述装饰件具有透气孔,所述透气孔的孔径小于所述第一散热孔的孔径。
CN202123055270.7U 2021-12-06 2021-12-06 无线充电装置 Active CN21685143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3055270.7U CN216851432U (zh) 2021-12-06 2021-12-06 无线充电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3055270.7U CN216851432U (zh) 2021-12-06 2021-12-06 无线充电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6851432U true CN216851432U (zh) 2022-06-28

Family

ID=8210647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3055270.7U Active CN216851432U (zh) 2021-12-06 2021-12-06 无线充电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6851432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292304B2 (en) Antenna arrangement having a fan unit
CN109586365B (zh) 无线充电装置
EP2549629A2 (en) Rotating electrical machine
EP2733819A2 (en) Wireless charging device
KR102624305B1 (ko) 무선 충전기
CN109617152B (zh) 无线充电装置
CN212910636U (zh) 电源适配器
KR20210063757A (ko) 냉각 팬을 제어하는 방법 및 무선 충전 장치
US20230074957A1 (en) Wireless charging device
CN110620869A (zh) 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CN216851432U (zh) 无线充电装置
CN110829027A (zh) 天线部件和客户终端设备
EP3734625B1 (en) Coil module
CN209913543U (zh) 一种具有风扇散热结构的无线充电器
CN208047118U (zh) 压电风扇模组、具有该压电风扇模组的电子设备和保护套
CN113131552A (zh) 无线充电座
CN211556914U (zh) 无线充电座
WO2019136691A1 (zh) 自带散热功能的无线充电器
US20210048031A1 (en) Fan motor
CN113193609A (zh) 无线充电座
CN209948705U (zh) 一种无线充电器
CN217692807U (zh) 无线充电模块、无线充电发射基站及无线充电接收终端
US20240088708A1 (en) Wireless charging device
CN112311033A (zh) 无线充电组件
CN209948704U (zh) 一种无线充电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