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1556914U - 无线充电座 - Google Patents

无线充电座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1556914U
CN211556914U CN202020082151.7U CN202020082151U CN211556914U CN 211556914 U CN211556914 U CN 211556914U CN 202020082151 U CN202020082151 U CN 202020082151U CN 211556914 U CN211556914 U CN 21155691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an
mounting
wireless charging
state
charg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0082151.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杨俊�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Priority to CN202020082151.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155691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155691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155691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harge And Discharge Circuits For Batteries Or The Like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一种无线充电座,包括外壳、第一线圈模组、电路板和风扇。外壳包括承载体、充电区和安装座。充电区用于放置电子设备以对电子设备进行无线充电。充电区连接承载体并与承载体形成安装空腔,安装座连接承载体且能够相对承载体转动至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安装座设有气流通道。第一线圈模组设于安装空腔且被充电区覆盖。电路板设置于承载体内且与第一线圈模组电性连接。在第一状态时电子设备的表面与气流通道之间被安装座隔离,风扇能够引导外界空气进入安装空腔并进行热交换。在第二状态时风扇能够引导气流通道内的空气流至电子设备的表面并与电子设备进行热交换。上述无线充电座具有较佳的散热效果,且能够满足高功率无线充电的需求。

Description

无线充电座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充电座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无线充电座可用于为移动终端等电子设备充电,其可分为立式无线充电座和卧式无线充电座两大类。对于立式无线充电座,电子设备在充电时一般倾斜放置于无线充电座上,由于无线充电座的线圈位置相对固定,立式无线充电座适配的机型比较受限。对于卧式无线充电座,电子设备在充电时一般平放在无线充电底座上,卧式无线充电座的散热风道设计较为复杂,散热效果不佳。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中提供一种无线充电座,以使无线充电座能够适配多种机型并具有相对较佳的散热效果。
一种无线充电座,包括:
外壳,包括承载体、充电区和安装座,所述充电区能够用于放置电子设备以对所述电子设备进行无线充电;所述充电区连接所述承载体并与所述承载体形成安装空腔,所述安装座连接所述承载体且能够相对所述承载体转动至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所述安装座设有气流通道;
第一线圈模组,设于所述安装空腔且被所述充电区覆盖;
电路板,设置于所述承载体内且与所述第一线圈模组电性连接;及
风扇,连接所述承载体和所述安装座中的至少一个,且所述风扇与所述电路板电性连接;在第一状态时所述电子设备的表面与所述气流通道之间被所述安装座隔离,所述风扇能够引导外界空气进入所述安装空腔并进行热交换;在第二状态时所述风扇能够引导所述气流通道内的空气流至所述电子设备的表面并与所述电子设备进行热交换。
上述无线充电座,具有无线充电功能的智能手机、智能手表、无线耳机等电子设备均可放置于充电区进行无线充电,无线充电座能够适配多种机型,提升了使用的便利性。由于无线充电座设有风扇且安装座能够相对承载体转动以在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之间切换,在电子设备进行无线充电的过程中,当充电所需功率相对较小时,安装座可以处于第一状态,风扇能够引导外界空气进入安装空腔并进行热交换,以使无线充电座能够有效地散热;当充电所需功率相对较大时,安装座调整至第二状态,风扇能够引导气流通道内的空气流至电子设备表面并进行热交换,从而能够对无线充电座和电子设备两者进行散热,以提升散热效率。上述无线充电座的散热风道易于设计,具有较佳的散热效果,且能够满足高功率无线充电的需求,以缩短无线充电时间。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在第一状态时所述充电区的外表面与所述安装座的外表面平齐,在第二状态时所述安装座的靠近所述充电区的端部凸出所述充电区的外表面。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在第二状态时所述气流通道与所述安装空腔连通。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无线充电座包括连接所述承载体的隔磁片,所述第一线圈模组叠设于所述隔磁片。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无线充电座包括连接于所述承载体的支架,所述隔磁片设置于所述支架。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无线充电座包括连接所述承载体的隔热结构,所述隔热结构将所述电路板与所述第一线圈模组隔离。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电路板设有安装孔,所述隔热结构穿设于所述安装孔。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风扇设置于所述气流通道;或者,所述气流通道设置另一线圈模组,所述另一线圈模组与所述电路板电性连接,所述电子设备能够放置于所述安装座且所述另一线圈模组能够为所述电子设备充电。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安装座设置为两个,两个所述安装座分别设置于所述充电区的相对的两端;在第一状态时,所述风扇能够引导外界空气从其中一个所述安装座流至所述安装空腔并进行热交换,且热交换后的空气能够被引导流入另一个所述安装座;在第二状态时,所述风扇能够引导外界空气从其中一个所述安装座流至所述电子设备的表面并进行热交换。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风扇包括第一风扇和第二风扇;在第一状态时,所述第一风扇、所述第二风扇中的一者能够引导外界空气流入其中一个所述安装座并流至所述安装空腔以进行热交换,热交换后的空气能够被第一风扇、所述第二风扇中的另一者引导流入另一所述安装座;在第二状态时,所述第一风扇、所述第二风扇中的一者能够引导外界空气进入其中一个所述安装座并流至所述电子设备的表面以进行热交换,热交换后的空气能够被第一风扇、所述第二风扇中的另一者引导流入另一所述安装座。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无线充电座包括与所述电路板电性连接的另一线圈模组,所述风扇和所述另一线圈模组中的一者设置于其中一个所述安装座,所述风扇和所述另一线圈模组中的另一者设置于另一所述安装座。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无线充电座包括分别与所述电路板电性连接的另一线圈模组、第二线圈模组,所述另一线圈模组设置于其中一个所述安装座,所述第二线圈模组设置于另一所述安装座。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两个所述安装座分别具有靠近所述充电区的端部,在第二状态时,两个所述安装座的所述端部分别凸出所述充电区的外表面,且两个所述端部平齐设置。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安装座设置三个以上,三个以上的所述安装座沿所述充电区的周向依次布置,其中任意相对设置的两个所述安装座构成功能组,每一所述功能组对应设有所述风扇;在第一状态时,所述风扇能够引导外界空气从所述功能组中的一个所述安装座流至所述安装空腔并进行热交换,且热交换后的空气能够被引导流入所述功能组中的另一个所述安装座;在第二状态时,所述风扇能够引导外界空气从所述功能组中的一个所述安装座流至所述电子设备的表面并进行热交换。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风扇包括第一风扇和第三风扇,所述第一风扇对应所述功能组设置并用于引导空气在所述功能组流动,所述第三风扇对应未构成所述功能组的所述安装座设置。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在第一状态时三个以上的所述安装座中顺次相邻的两个所述安装座相接合,在第二状态时每一所述功能组中的两个所述安装座的凸出于所述充电区的外表面的端部相平齐。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充电区呈矩形状,所述无线充电座设有两个所述功能组,其中一个所述功能组对应矩形的两条相对的边设置,另一个所述功能组对应矩形的另两条相对的边设置;在第一状态时,顺次相邻的两个所述安装座的边缘接合并于远离所述充电区的一端相平齐。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的无线充电座的第一安装座处于第一状态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无线充电座的第一安装座处于第一状态的另一视角的示意图;
图3为图1所示无线充电座的爆炸图;
图4为图2所示无线充电座的爆炸图;
图5为图1所示无线充电座的第一安装座处于第二状态的示意图;
图6为图5所示无线充电座的第一安装座处于第二状态的剖视图;
图7为图1所示无线充电座的第一安装座处于第一状态的俯视图;
图8为图7所示无线充电座沿A-A处的剖视图;
图9为图7所示无线充电座的第一安装座处于第一状态的剖视图;
图10为图5所示无线充电座的第一安装座处于第二状态的俯视图;
图11为图10所示无线充电座沿B-B处的剖视图;
图12为图10所示无线充电座的第一安装座处于第二状态的剖视图;
图13为图7所示无线充电座的第一安装座处于第一状态的主视图;
图14为图7所示无线充电座的第一安装座处于第一状态的后视图;
图15为图10所示无线充电座的第一安装座处于第二状态的主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理解本申请,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申请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申请的较佳的实施例。但是,本申请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例的目的是使对本申请的公开内容的理解更加透彻全面。
参考图1和图2,本申请公开了一种无线充电座10,其可用于为具备无线充电功能的电子设备充电,具备无线充电功能的电子设备可以为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智能手表、手环等。同时参考图3和图4,无线充电座10包括外壳100、第一线圈模组200、电路板300和第一风扇400,外壳100用于安装第一线圈模组200、电路板300和第一风扇400并能够对这些元器件起到定位、支撑和保护作用。外壳100包括承载体110、充电区120和第一安装座130,充电区120能够用于放置电子设备以对电子设备进行无线充电。充电区120连接承载体110并与承载体110形成安装空腔101。充电区120可以和承载体110一体成型,也可以是装配形成。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充电区120呈矩形,在其他实施方式中,充电区120可以呈圆形、跑道形等。其中,跑道形是指两个半圆弧分别与矩形相对的两边相连接形成的图形。
结合图1、图5和图6,第一安装座130连接承载体110且能够相对承载体110转动至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且第一安装座130设有第一气流通道131。具体地,参考图7、图8和图9,在一实施例中,第一气流通道131贯穿第一安装座130的相背的两端并在第一安装座130的相背的两端形成通孔,以使第一安装座130内的空气能够和外界空气流通。在其他实施方式中,第一气流通道131在第一安装座130形成的通孔可以位于其他位置。第一线圈模组200设于安装空腔101且被充电区120覆盖,电路板300设置于承载体110内且与第一线圈模组200电性连接,第一风扇400连接承载体110和第一安装座130中的至少一个,且第一风扇400与电路板300电性连接,第一电路板300能够对第一风扇400的工作状态进行控制。参考图8和图9,电子设备放置于无线充电座10进行充电时,在第一状态时电子设备的表面与第一气流通道131之间被第一安装座130隔离,第一风扇400能够引导外界空气进入安装空腔101并进行热交换。参考图10和图11,在第二状态时第一安装座130的第一气流通道131的出口暴露于充电区120的背离第一线圈模组200的一侧,第一风扇400能够引导第一气流通道131内的空气流至电子设备的表面并与电子设备进行热交换。
进一步,参考图8,在第一状态时充电区120的外表面与第一安装座130的外表面平齐,参考图11,在第二状态时第一安装座130的靠近充电区120的端部凸出充电区120的外表面。具体地,参考图3和图4,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承载体110大致呈矩形块状,充电区120呈矩形状,承载体110的周向设置有台阶结构,台阶结构沿充电区120所在矩形的一条边的延伸方向延伸,且充电区120所在矩形的该边与第一安装座130的转轴方向平行设置。充电区120凸出承载体110设置,第一安装座130设置于台阶结构处且能够绕该台阶结构处的矩形的边相对承载体110转动。
进一步,结合图8,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风扇400安装于第一气流通道131,且无线充电座10在正常使用时,可以放置于水平支撑面上。在第一状态时第一安装座130的背离水平面的一侧与水平面平行,在第二状态时第一安装座130的背离水平面的一侧与水平面倾斜设置。进一步,结合图9,在第一状态时第一安装座130的靠近充电区120的一端与充电区120的边缘接合,以使第一安装座130的与充电区120同侧的外表面与充电区120的外表面形成连续的表面,以使第一安装座130在第一状态时具有较高的外观整体性。第一安装座130与承载体110的转动连接可以具有多种结构形式。例如,第一安装座130与承载体110中的一者设有转轴,另一者设有能够与转轴转动配合的轴孔,以使第一安装座130能够相对承载体110转动。在其他实施方式中,第一安装座130和承载体110中的一者可以设置弧形导轨,另一者设置弧形导向槽,弧形导轨与弧形导向槽滑动配合,以使第一安装座130能够相对承载体110转动至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
当然,在其他实施方式中,充电区120可以具有其他形状例如圆形、三角形、跑道形等。承载体110可以呈其他形状并在第一状态时能够与充电区120的边缘接合,以使第一安装座130在第一状态时无线充电座10具有较好的外观特性。当然,在其他实施方式中,第一风扇400可以安装于承载体110的安装空腔101或者承载体110的其他位置,并通过风道结构的设置使得在第二状态时第一风扇400能够引导第一气流通道131内的空气流至电子设备并与电子设备进行热交换。进一步,参考图11,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在第二状态时第一气流通道131与安装空腔101连通,第一风扇400能够引导安装空腔101的空气与第一气流通道131的空气进行热交换,从而更有效地引导第一线圈模组200产生的热量散发至外界空气中,以提升无线充电座10的散热性能。应理解的是,第一风扇400引导安装空腔101内的空气与第一气流通道131的空气进行热交换可以包括两种形式,以第一安装座130处于第一状态为例,在一种实施方式中,第一风扇400可以抽取安装空腔101内的空气并经由第一气流通道131流出至第一安装座130外。在另一种实施方式中,第一风扇400可以从第一气流通道131抽取外界空气,并送至安装空腔101,再由安装空腔101流出承载体110外。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风扇400为离心风扇,第一风扇400的转轴大致平行于第一安装座130的厚度方向,离心风扇的设置有利于无线充电座10的轻薄化设计。第一安装座130处于第一状态时,作垂直于第一安装座130的厚度方向的几何平面,并以该几何平面作为参考平面,第一风扇400在参考平面的正投影与第一线圈模组200在参考平面的正投影间隔设置。这种布置方式避免了将第一风扇400叠置于第一线圈模组200,有利于无线充电座10的轻薄化设计。
进一步,外壳100的承载体110或者第一安装座130可以设置电连接接口,电连接接口与电路板300电性连接,电连接接口用于连接外部电源以为无线充电座10供电,进而使无线充电座10能够用于为电子设备充电。电连接结构可以为USB接口,也可以为带插头的电缆线等。进一步,外壳100的承载体110或者第一安装座130可以设置指示灯以用于提示无线充电座10的工作状态。进一步,承载体110的背离充电区120的一侧可以设置防滑垫等,以在无线充电座10放置于支撑物例如桌面时,无线充电座10不会轻易滑动。
进一步,参考图3、图4和图9,无线充电座10包括设于安装空腔101的隔磁片510,第一线圈模组200叠设于隔磁片510。隔磁片510可采用铁氧体吸波材料制成,其具有优异的导磁性能,可以增大第一线圈模组200的磁通量并降低第一线圈模组200的损耗,并能够使得磁感线紧紧围绕在以隔磁片510为中心的周围区域以增加电磁感应强度,提高电磁转换效率。
进一步,无线充电座10包括连接于承载体110的支架520,隔磁片510设置于支架520并被支架520支撑。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承载体110的部分结构采用金属材料例如铝合金制成,支架520能够将第一线圈模组200产生的热传导至承载体110的金属部分。在电子设备的无线充电过程中,这种设置有利于将第一线圈模组200产生的热量传导至承载体110的金属部分,并通过承载体110将第一线圈模组200产生的热量散发至外部空气中或者传导至支撑物。在承载体110为非金属材质的实施方式中,支架520也能够提升第一线圈模组200和隔磁片510安装的稳定性。
进一步,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无线充电座10包括隔热结构530,隔热结构530连接承载体110并使得电路板300与第一线圈模组200隔离,隔热结构530的材质可以为塑胶、硅胶、陶瓷、玻璃纤维、石棉等,其导热率较低,因而能够有效减少无线充电过程中第一线圈模组200传导至电路板300的热量,以防止电路板300上的电子元器件因温度过高导致性能下降或者造成损坏。上述无线充电座10能够满足高功率无线充电的需求,以缩短无线充电时间。在一些实施方式中,隔热结构530与承载体110形成独立于安装空腔101的空腔103,电路板300设置于空腔103内,以使电路板300与第一线圈模组200隔离。进一步,在一些实施方式中,隔热结构530形成的空腔103呈环状,电路板300呈环状并设置于空腔103内,即电路板300可以设置贯通电路板300的安装孔并将隔热结构530穿设于电路板300的安装孔。当然,在其他实施方式中,隔热结构530也可以呈板状或者其他结构形式。
当电子设备进行无线充电所需功率相对较小时,第一安装座130可以处于第一状态,无线充电座10的充电区120所在侧呈现平整的表面,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智能手表等电子设备可以放置于充电区120进行无线充电,第一风扇400能够促使安装空腔101、第一气流通道131内的空气与外界空气进行热交换,进而对无线充电座10进行散热。
当电子设备进行无线充电所需功率较大时,第一安装座130相对承载体110转动至第二状态。对于具有无线充电功能且尺寸稍大的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电子设备,电子设备放置于充电区120进行充电时,第一安装座130支撑电子设备并使得电子设备与充电区120的外表面之间存在间隙。在电子设备进行无线充电的过程中,第一风扇400引导间隙、第一气流通道131内的空气与外界空气产生热交换,进而使得无线充电座10与电子设备之间的热量能够及时散发至环境空气中,以提升无线充电座10和电子设备的散热效率。当然,在无线充电座10进行无线充电的过程中,第一风扇400也可以引导安装空腔101内的空气与外界空气进行热交换,以使第一线圈模组200能够得到有效地散热。对于具有无线充电功能且尺寸稍小的电子设备例如智能手表、无线耳机等,电子设备放置于充电区120进行充电时,电子设备可以接触充电区120的外表面,电子设备的外周形成气流的流道,第一风扇400能够引导第一气流通道131内的空气流至电子设备进行热交换,进而提升无线充电座10的散热效率。
上述无线充电座10,具有无线充电功能的智能手机、智能手表、无线耳机等电子设备均可放置于充电区120进行无线充电,无线充电座10能够适配多种机型,提升了使用的便利性。由于无线充电座10设有第一风扇400且第一安装座130能够相对承载体110转动以在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之间切换,在电子设备进行无线充电的过程中,当充电所需功率相对较小时,第一安装座130可以处于第一状态,第一风扇400能够引导安装空腔101内的空气与外界空气进行热交换,以使无线充电座10能够有效地散热;当充电所需功率相对较大时,第一安装座130调整至第二状态,第一风扇400能够引导第一气流通道131内的空气流至电子设备的表面并进行热交换,从而能够对无线充电座10和电子设备两者进行散热,以提升散热效率。上述无线充电座10的散热风道易于设计,具有较佳的散热效果,且能够满足高功率无线充电的需求,以缩短无线充电时间。
参考图12,在其他实施方式中,第一风扇400可以设置于承载体110,第一气流通道131内设置另一线圈模组540,另一线圈模组540与电路板300电性连接。电子设备能够放置于第一安装座130且另一线圈模组540能够为电子设备充电。第一线圈模组200和另一线圈模组540的设置,能够增加无线充电座10的感应充电区域的面积,以使无线充电座10能够同时为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电子设备进行无线充电。例如,设置有第一线圈模组200和另一线圈模组540的无线充电模组,可以同时为智能手机和智能手表充电。同样地,第一安装座130设置有另一线圈模组540时,第一安装座130也可以相对承载体110转动至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并在第二状态时利用第一风扇400引导第一气流通道131内的空气与流至电子设备并与电子设备进行热交换,以提升无线充电座10的散热性能。
进一步,参考图3和图4,无线充电座10包括第二安装座140,结合图13和图14,第二安装座140与第一安装座130分别设置于承载体110的相对的两端,第二安装座140设有第二气流通道141。结合图15、图11,第二安装座140在第二状态时,第一风扇400能够引导第二气流通道141的空气流至充电区120的外表面。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二安装座140的外形与第一安装座130的外形相同或类似,例如,在申请实施方式中,第一安装座130与第二安装座140的外形相同,两者对称设于充电区120的相对的两端,以使第一安装座130和第二安装座140能够组装成通用的零部件,进而有利于第一安装座130和第二安装座140的安装和替换。当然,第二安装座140的外形可以和第一安装座130不同。第二安装座140可以和承载体110转动连接,也可以与承载体110的位置相对固定。第一安装座130在第二状态时,第二安装座140的靠近充电区120的一端凸出充电区120,尺寸相对较大的电子设备能够被第二安装座140及第一安装座130支撑,且电子设备能够与充电区120的外表面形成间隙,间隙与第二气流通道141连通,第二气流通道141可以连通或者不连通安装空腔101。第二气流通道141在第二安装座140形成通孔以使第二安装座140内的空气能够通过通孔与外界空气进行热交换。第二安装座140的其他结构形式可以参考第一安装座130,此处不再赘述。
进一步,在本申请实施方式中,第二安装座140能够相对承载体110转动以使第二安装座140的外表面与充电区120的外表面平齐,如图8和图9所示,或者使得第二安装座140的靠近充电区120的一端凸出充电区120的外表面,如图11所示。当电子设备进行无线充电所需功率相对较小时,第一安装座130处于第一状态,第二安装座140的靠近充电区120的一端无需凸出充电区120的外表面,即第二安装座140也可以处于第一状态,第二气流通道141连通安装空腔101,即无线充电座10的充电区120所在侧呈现平整的表面,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智能手表等电子设备可以放置于充电区120进行无线充电,第一风扇400能够促使安装空腔101内的空气与第一气流通道131以及第二气流通道141内的空气进行热交换,进而对无线充电座10进行散热。
当电子设备进行无线充电所需功率相对较大时,第一安装座130处于第二状态,第二安装座140相对承载体110转动并使其靠近充电区120的一端凸出充电区120的外表面。对于具有尺寸稍大的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电子设备,电子设备放置于充电区120进行充电时,第一安装座130、第二安装座140支撑电子设备并使得电子设备与充电区120的外表面之间存在间隙。在电子设备进行无线充电的过程中,第一风扇400引导间隙、第一气流通道131内、第二气流通道141的空气与外界空气产生相对流动以实现热交换,进而使得无线充电座10与电子设备之间的热量能够及时散发至环境空气中,以提升无线充电座10和电子设备的散热效率。当然,在无线充电座10进行无线充电的过程中,第一风扇400也能够引导安装空腔101内的空气与外界空气产生相对流动以实现热交换,以使第一线圈模组200能够得到有效地散热。对于尺寸稍小的电子设备例如智能手表、无线耳机等,电子设备放置于充电区120进行充电时,电子设备接触充电区120的外表面,电子设备的外周形成气流的流道,第一风扇400能够引导第二气流通道141、第一气流通道131及电子设备外周的空气与外界空气产生相对流动以实现热交换,进而提升无线充电座10的散热效率。
进一步,参考图11,当第一安装座130在第二状态时,第二安装座140的靠近充电区120的一端凸出充电区120的外表面并与第一安装座130在背离第一线圈模组200的一侧平齐。这种结构使得第一安装座130在第二状态且第二安装座140转动后,尺寸稍大的电子设备能够平稳地放置于无线充电座10并被第一安装座130和第二安装座140支撑,尺寸稍小的电子设备仍然可以接触充电区120进行无线充电,此处不再赘述。
进一步,参考图12,第二气流通道141可以设有第二线圈模组143,第二线圈模组143与电路板300电性连接。在第一安装座130处于第一状态且第二安装座140的靠近充电区120的一端不凸出充电区120的外表面时,第一线圈模组200和第二线圈模组143的设置能够增加无线充电座10的感应充电区域的面积,以使无线充电座10能够同时为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电子设备进行无线充电。例如,设置有第一线圈模组200和第二线圈模组143的无线充电座10,可以同时为智能手机和智能手表充电。
参考图11,在其他实施方式中,第二气流通道141可以设置第二风扇145,第二风扇145与电路板300电性连接。第二风扇145可以为离心风扇,以利于无线充电座10的轻薄化设计。进一步,参考图8,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当第一安装座130处于第一状态且第二安装座140的靠近充电区120的一端不凸出充电区120的外表面时,第一气流通道131、安装空腔101与第二气流通道141连通,第一风扇400和第二风扇145中的一者抽取外界空气,外界空气流经安装空腔101并进行热交换后,被第一风扇400和第二风扇145中的另一者引导送出无线充电座10外。参考图11,当第一安装座130处于第二状态且第二安装座140的靠近充电区120的一端凸出充电区120的外表面时,第一风扇400和第二风扇145中的一者抽取外界空气,外界空气流经充电区120的电子设备并进行热交换后,再被第一风扇400和第二风扇145中的另一者从引导进入外壳100内,再被引导送出无线充电座10外。例如,第一风扇400引导外界空气进入第一气流通道131,第一气流通道131进而被第一风扇400或者第二风扇145引导流向充电区120的电子设备以进行热交换,热交换后的空气被第一风扇400或者第二风扇145引导流入第二气流通道141,再被第二风扇145引导流出第二安装座140。当然,在这一过程中,安装空腔101内的空气也可以被第一风扇400、第二风扇145引导而与外部空气产生相对流动以实现热交换,进而提升无线充电座10的散热效率。当然,通过风道的结构设置,第一风扇400和第二风扇145中的一个可以省略,即采用第一风扇400或者第二风扇145中的一个即可引导空气在第一气流通道131与第二气流通道141之间流动。
进一步,参考图3和图4,无线充电座10包括第三安装座150和第四安装座160,第三安装座150与第四安装座160分别设置于承载体110的相对的两端且位于第一安装座130、第二安装座140之间。第一安装座130、第三安装座150、第二安装座140、第四安装座160沿充电区120的周向依次布置。第三安装座150设有第三气流通道151,第四安装座160设有第四气流通道161。第一安装座130在第二状态时,第三气流通道151的靠近充电区120的出口可以暴露于充电区120,第四气流通道161的靠近充电区120的出口可以暴露于充电区120,即第三安装座150、第四安装座160可以分别处于第二状态。第一风扇400能够引导第三气流通道151、第四气流通道161中的至少一者的空气与充电区120附近空间的空气产生相对流动以实现热交换。第三气流通道151和第四气流通道161的设置可以进一步提升无线充电座10的散热性能,进而使得无线充电座10能够满足更高功率的无线充电需求。第三安装座150、第四安装座160的结构和形态可以和第二安装座140、第一安装座130类似,此处不再赘述。第三安装座150可以和承载体110转动连接,或者与承载体110的位置相对固定;第四安装座160可以和承载体110转动连接,或者与承载体110的位置相对固定,此处不再赘述。
进一步,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三安装座150能够相对承载体110转动以使第三安装座150的外表面与充电区120的外表面平齐,或者使得第三安装座150的靠近充电区120的一端凸出充电区120的外表面。进一步,第四安装座160能够相对承载体110转动以使第四安装座160的外表面与充电区120的外表面平齐,或者使得第四安装座160的靠近充电区120的一端凸出充电区120的外表面。进一步,第一安装座130在第一状态时,第一安装座130、第二安装座140、第三安装座150、第四安装座160与充电区120的外表面对接并与充电区120的背离第一线圈模组200的一侧平齐。进一步,参考图1,第一安装座130在第一状态时,第一安装座130、第三安装座150、第二安装座140、第四安装座160依次邻接且在边缘处接合,且其中顺次相邻的两个的边缘接合并于远离充电区120的一端相平齐。例如,第一安装座130、第三安装座150于远离充电区120的一端相平齐,第二安装座140、第四安装座160于远离充电区120的一端相平齐。这种设置使得充电区120所在侧能够形成相对较大的平整表面,以用于平稳地支撑更大尺寸的电子设备。第一安装座130在第二状态时,第二安装座140、第三安装座150、第四安装座160的靠近充电区120的一端凸出充电区120的外表面并与第一安装座130在背离第一线圈模组200的一侧平齐。这种设置,第一安装座130、第二安装座140、第三安装座150和第四安装座160能够较为平稳地支撑尺寸较大的电子设备,并有利于电子设备与充电区120的外表面形成间隙,使得间隙内的空气能够更好地与外界空气产生相对流动并进行热交换,以提升无线充电座10的散热性能。
进一步,参考图3,第三气流通道151、第四气流通道161中的至少一者设有第三风扇153,第三风扇153与电路板300电性连接,第一安装座130在第二状态时,第一风扇400能够引导第一气流通道131、充电区120附近空间、第二气流通道141的空气与外界空气产生相对流动并进行热交换,第三风扇153能够引导第三气流通道151、充电区120附近空间、第四气流通道161的空气与外界空气产生相对流动并进行热交换。具体地,在本申请实施方式中,第一安装座130设有第一风扇400、第二安装座140设有第二风扇145,第三风扇153包括两个,且两个第三风扇153分别设置于第三安装座150和第四安装座160。在无线充电座10采用大功率为电子设备进行无线充电时,第一气流通道131、充电区120附近空间、第二气流通道141形成一条散热流道,第三气流通道151、充电区120附近空间、第四气流通道161形成另一散热流道,这两条散热流道的延伸方向可以相互垂直或者倾斜设置,以使无线充电座10具有较佳的散热性能。当然,在其他实施方式中,第三安装座150和第四安装座160不必同时具备。在其他实施方式中,还可以设置更多类似第三安装座150的结构,以提升无线充电座10的性能。当然,第三风扇153可以采用线圈模组替代,以使无线充电座10能够同时为更多的电子设备进行无线充电。
可以理解的是,在无线充电座10包括三个以上类似第一安装座130的结构时,其中任意相对设置的两个第一安装座130可以视为构成了功能组,每一功能组可以对应设有类似第一风扇400的器件。在第一状态时,第一风扇400能够引导外界空气从功能组中的一个第一安装座130流至安装空腔101并进行热交换,且热交换后的空气能够被引导流入功能组中的另一个第一安装座130。在第二状态时,第一风扇400能够引导外界空气从功能组中的一个第一安装座130流至电子设备的表面并进行热交换,且热交换后的空气能够被引导进入功能组中的另一个第一安装座130或者直接流至外界环境中。例如,在本申请实施方式中,无线充电座10包括两个功能组,第一安装座130、第二安装座140构成了一个功能组,第三安装座150、第四安装座160构成了另一个功能组。充电区120呈矩形状,其中一个功能组对应矩形的两条相对的边设置,另一个功能组对应矩形的另两条相对的边设置。每一功能组对应设置有类似第一风扇400的器件以用于引导空气在功能组流动。在其他实施方式中,第一安装座130的数量为奇数例如第四安装座160省略时,无线充电座10可以设置第三风扇153,第三风扇153对应未构成功能组的那些第一安装座130设置并用于引导空气在安装空腔101、充电区120附近空间及第一安装座130内产生相对流动以进行热交换。
在无线充电座10包括三个以上类似第一安装座130的结构时,在第一状态时三个以上的第一安装座130中顺次相邻的两个第一安装座130相接合,在第二状态时每一功能组中的两个第一安装座130的凸出于充电区120的外表面的端部相平齐。这种结构设置有利于大尺寸的电子设备平稳地放置于功能组。进一步,在第一状态时,顺次相邻的两个第一安装座130的边缘接合并于远离充电区120的一端相平齐,这种结构设置可以提升无线充电座10的外观特性。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申请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申请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申请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因此,本申请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6)

1.一种无线充电座,其特征在于,包括:
外壳,包括承载体、充电区和安装座,所述充电区能够用于放置电子设备以对所述电子设备进行无线充电;所述充电区连接所述承载体并与所述承载体形成安装空腔,所述安装座连接所述承载体且能够相对所述承载体转动至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所述安装座设有气流通道;
第一线圈模组,设于所述安装空腔且被所述充电区覆盖;
电路板,设置于所述承载体内且与所述第一线圈模组电性连接;及
风扇,连接所述承载体和所述安装座中的至少一个,且所述风扇与所述电路板电性连接;在第一状态时所述电子设备的表面与所述气流通道之间被所述安装座隔离,所述风扇能够引导外界空气进入所述安装空腔并进行热交换;在第二状态时所述风扇能够引导所述气流通道内的空气流至所述电子设备的表面并与所述电子设备进行热交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充电座,其特征在于,在第一状态时所述充电区的外表面与所述安装座的外表面平齐,在第二状态时所述安装座的靠近所述充电区的端部凸出所述充电区的外表面。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无线充电座,其特征在于,在第二状态时所述气流通道与所述安装空腔连通。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充电座,其特征在于,所述无线充电座包括隔磁片和支架,所述第一线圈模组叠设于所述隔磁片,所述隔磁片设置于所述支架,所述支架连接于所述承载体。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充电座,其特征在于,所述无线充电座包括连接所述承载体的隔热结构,所述隔热结构将所述电路板与所述第一线圈模组隔离。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无线充电座,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路板设有安装孔,所述隔热结构穿设于所述安装孔。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充电座,其特征在于,所述风扇设置于所述气流通道;或者,所述气流通道设置另一线圈模组,所述另一线圈模组与所述电路板电性连接,所述电子设备能够放置于所述安装座且所述另一线圈模组能够为所述电子设备充电。
8.根据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无线充电座,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座设置为两个,两个所述安装座分别设置于所述充电区的相对的两端;在第一状态时,所述风扇能够引导外界空气从其中一个所述安装座流至所述安装空腔并进行热交换,且热交换后的空气能够被引导流入另一个所述安装座;在第二状态时,所述风扇能够引导外界空气从其中一个所述安装座流至所述电子设备的表面并进行热交换。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无线充电座,其特征在于,所述风扇包括第一风扇和第二风扇;在第一状态时,所述第一风扇、所述第二风扇中的一者能够引导外界空气流入其中一个所述安装座并流至所述安装空腔以进行热交换,热交换后的空气能够被第一风扇、所述第二风扇中的另一者引导流入另一所述安装座;在第二状态时,所述第一风扇、所述第二风扇中的一者能够引导外界空气进入其中一个所述安装座并流至所述电子设备的表面以进行热交换,热交换后的空气能够被第一风扇、所述第二风扇中的另一者引导流入另一所述安装座。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无线充电座,其特征在于,所述无线充电座包括与所述电路板电性连接的另一线圈模组,所述风扇和所述另一线圈模组中的一者设置于其中一个所述安装座,所述风扇和所述另一线圈模组中的另一者设置于另一所述安装座。
11.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无线充电座,其特征在于,所述无线充电座包括分别与所述电路板电性连接的另一线圈模组、第二线圈模组,所述另一线圈模组设置于其中一个所述安装座,所述第二线圈模组设置于另一所述安装座。
12.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无线充电座,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安装座分别具有靠近所述充电区的端部,在第二状态时,两个所述安装座的所述端部分别凸出所述充电区的外表面,且两个所述端部平齐设置。
13.根据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无线充电座,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座设置三个以上,三个以上的所述安装座沿所述充电区的周向依次布置,其中任意相对设置的两个所述安装座构成功能组,每一所述功能组对应设有所述风扇;在第一状态时,所述风扇能够引导外界空气从所述功能组中的一个所述安装座流至所述安装空腔并进行热交换,且热交换后的空气能够被引导流入所述功能组中的另一个所述安装座;在第二状态时,所述风扇能够引导外界空气从所述功能组中的一个所述安装座流至所述电子设备的表面并进行热交换。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无线充电座,其特征在于,所述风扇包括第一风扇和第三风扇,所述第一风扇对应所述功能组设置并用于引导空气在所述功能组流动,所述第三风扇对应未构成所述功能组的所述安装座设置。
15.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无线充电座,其特征在于,在第一状态时三个以上的所述安装座中顺次相邻的两个所述安装座相接合,在第二状态时每一所述功能组中的两个所述安装座的凸出于所述充电区的外表面的端部相平齐。
16.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无线充电座,其特征在于,所述充电区呈矩形状,所述无线充电座设有两个所述功能组,其中一个所述功能组对应矩形的两条相对的边设置,另一个所述功能组对应矩形的另两条相对的边设置;在第一状态时,顺次相邻的两个所述安装座的边缘接合并于远离所述充电区的一端相平齐。
CN202020082151.7U 2020-01-14 2020-01-14 无线充电座 Active CN21155691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082151.7U CN211556914U (zh) 2020-01-14 2020-01-14 无线充电座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082151.7U CN211556914U (zh) 2020-01-14 2020-01-14 无线充电座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1556914U true CN211556914U (zh) 2020-09-22

Family

ID=7249139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0082151.7U Active CN211556914U (zh) 2020-01-14 2020-01-14 无线充电座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1556914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636483A (zh) * 2020-12-09 2021-04-09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无线充电装置及其控制方法、控制装置和电子设备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636483A (zh) * 2020-12-09 2021-04-09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无线充电装置及其控制方法、控制装置和电子设备
CN112636483B (zh) * 2020-12-09 2023-08-04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无线充电装置及其控制方法、控制装置和电子设备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689035B2 (en) Wireless charger with fan
CN113036838B (zh) 无线充电器
CN109617152B (zh) 无线充电装置
CN114050631A (zh) 一种侧向吹风散热器及无线充电器
CN211556914U (zh) 无线充电座
CN115208010A (zh) 一种无线充电器
CN113131552A (zh) 无线充电座
CN211629895U (zh) 无线充电座
CN113193613A (zh) 无线充电座
CN211908394U (zh) 无线充电座
CN117292926A (zh) 线圈模块
US20220172862A1 (en) Connecting cable, cable connector, charger and charger assembly with improved heat dissipation structure
CN113258623A (zh) 无线充电座
CN211556915U (zh) 无线充电座
CN113193609A (zh) 无线充电座
CN115189436A (zh) 一种无线充电器
CN211556912U (zh) 无线充电座
CN211606140U (zh) 无线充电座
CN113258621A (zh) 无线充电设备
CN113131551A (zh) 无线充电座
CN113193608A (zh) 无线充电设备
CN214850521U (zh) 无线充电器
CN212137304U (zh) 无线充电设备
CN113193611A (zh) 无线充电座
CN215344099U (zh) 无线充电座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