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850406U - 电连接器 - Google Patents

电连接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6850406U
CN216850406U CN202123288866.1U CN202123288866U CN216850406U CN 216850406 U CN216850406 U CN 216850406U CN 202123288866 U CN202123288866 U CN 202123288866U CN 216850406 U CN216850406 U CN 21685040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tact arm
electrical connector
transverse
metal shell
pla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3288866.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陈昌耀
吴祝平
方志宏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rapho 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Drapho 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rapho 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Drapho 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3288866.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685040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685040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685040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nnector Housings Or Holding Contact Members (AREA)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电连接器,包括内侧绝缘本体、端子模组以及第一金属壳体和第二金属壳体,第一金属壳体设有第一插接框口,第二金属壳体设有第二插接框口,第一插接框口与第二插接框口朝向不同,端子模组设有位于第一插接框口内的若干横向接触臂及位于第二插接框口内的若干竖向接触臂,所述横向接触臂与竖向接触臂一体相连并构成L型,且横向接触臂的末端设有一弯曲的弹臂,而竖向接触臂自下而上呈直线型延伸。本实用新型通过将端子结构优化呈L型,使其同时具有一体相连的横向接触臂及竖向接触臂,以从两个插接方向上与对接端电连接器进行插接,实现转接功能,整体结构简单、零件数量较少,能有效降低组装难度和制造成本并缩小产品体积。

Description

电连接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性连接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连接器。
背景技术
对于电连接器来说,其是各类电子产品内中不可或缺的元件,也被广泛应用在车用领域,其主要是用于承担不同元器件之间的连接功能,以传递电信号,对于常规的电连接器来说,其通常只具备一种插接口,只有与该插接口匹配的电连接器才能与它实现插接,当需要插接不同电连接器时,需利用一转接头电连接器来实现,这类转接头电连接器同时具有两个插接口,分别用来与不同插接口的电连接器进行连接,从而在两个不同插接口的电连接器之间建立桥接,以常见的USB转接头电连接器为例,其两个插接头的插接口形状不同,一个插接头的插接口可以是USB Type C型,另一个插接头的插接口可以是USB Type A型,用来在不同USB插接口之间进行转接,现有的这类转接头的内部结构通常比较复杂,其大多是将两个独立的USB电连接器同时焊接到一个PCB电路板上,借由PCB电路板来实现内部转接功能,这种结构的组装工艺较复杂,零件也较多,两个独立的USB需要各自设计、制造和组装,涉及模具较多,组装也相对比较复杂,导致制造成本较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电连接器,以改善现有技术中零件较多、组装工艺复杂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连接器,其包括内侧绝缘本体、与内侧绝缘本体固定配合的端子模组以及套设于内侧绝缘本体外围的第一金属壳体和第二金属壳体,所述第一金属壳体设有第一插接框口,所述第二金属壳体设有第二插接框口,所述第一插接框口与第二插接框口朝向不同,所述端子模组设有位于第一插接框口内的若干横向接触臂及位于第二插接框口内的若干竖向接触臂,所述横向接触臂与竖向接触臂一体相连并构成L型,且横向接触臂的末端设有一弯曲的弹臂,而竖向接触臂自下而上呈直线型延伸。
进一步地,所述内侧绝缘本体包括位于第一金属壳体内侧的绝缘内套及位于第二金属壳体内侧的绝缘定位体,所述竖向接触臂的延伸末端埋设于所述绝缘定位体内而不具有弹性。
进一步地,所述横向接触臂和所述竖向接触臂的连接处完全埋设于所述绝缘定位体内。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金属壳体与所述第二金属壳体焊接连接,所述第二金属壳体设有朝向第一金属弯折延伸的衔接板。
进一步地,所述端子模组还设有金属隔板,所述金属隔板包括一横向板及一竖向板,所述横向板位于所述绝缘内套内侧,所述竖向板埋设于所述绝缘定位体内。
进一步地,所述横向板设有一对长条形的侧臂,所述侧臂位于所述横向接触臂的两侧。
进一步地,所述端子模组还设有固持所述若干横向接触臂的第一本体及第二本体,所述第一本体与第二本体沿竖向相互组装配合,所述绝缘内套沿横向与所述第一本体和第二本体组装配合。
进一步地,所述电连接器还包括一插置于所述第一金属壳体内的防尘塞,所述防尘塞设有一操作部及一插塞部,所述插塞部呈薄板状且插置于所述第一插接框口内。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通过将端子结构优化呈L型,使其同时具有一体相连的横向接触臂及竖向接触臂,以从两个插接方向上与对接端电连接器进行插接,实现转接功能,整体结构简单、零件数量较少,能有效降低组装难度和制造成本,同时缩小产品体积。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电连接器的立体组合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电连接器的部分分解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电连接器的上排端子和下排端子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电连接器的端子模组的制备流程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电连接器的端子模组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电连接器的第一金属壳体与第二金属壳体组装前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1至图6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连接器100,其用于供插接框口不同的两种对接端电连接器(未图示)插接,以实现两个对接端电连接器之间的转接功能,所述电连接器的制备方法与所述电连接器的结构相对应,以下将针对电连接器100的具体结构及其制备方法进行详细阐述。
所述电连接器100包括内侧绝缘本体10、固定于内侧绝缘本体10上的端子模组20、安装于所述内侧绝缘本体10上的第一金属壳体30和第二金属壳体40、包裹于所述第一金属壳体30和第二金属壳体40上的外侧绝缘套50以及插置于所述第一金属壳体30内的防尘塞60,所述内侧绝缘本体10用于固定所述端子模组20,所述端子模组20则分别朝向两个方向延伸,用于从两个方向上与两个不同的电连接器进行插接,而所述第一金属壳体30和第二金属壳体40则用于起到保护和信号屏蔽的作用,且两者之间相互焊接以实现彼此稳定可靠的连接关系,所述外侧绝缘套50则包裹在所述第一金属壳体30和第二金属壳体40外围,使两者结合成一整体。
所述端子模组20包括上排端子组21、下排端子组22及介于上排端子组21和下排端子组22之间的金属隔板23,所述上排端子组21包括若干上排端子24及与上排端子24固定结合的第一本体25,所述下排端子组22包括若干下排端子26及与下排端子26固定结合的第二本体27,所述第一本体25与第二本体27将金属隔板23夹设于两者中间并相互组装成一体,所述上排端子24和下排端子26均呈L型,其均设有一体相连的横向接触臂H及竖向接触臂V,两者超不同方向延伸以应对两种不同的电连接器的插接,所述横向接触臂H和竖向接触臂V为一体结构,其通过折弯而成,且分别延伸至第一对接部14及第二对接部17,所述横向接触臂H朝向第一插接框口35延伸,所述竖向接触臂V朝向所述第二插接框口44延伸。如图3所示,所述上排端子24和下排端子26的横向接触臂H的末端均各自设有一弯曲的弹臂241、261,所述上排端子24的弹臂241和所述下排端子26的弹臂261上下一一对应且朝向彼此靠拢延伸,两者之间形成狭缝以供对接端电连接器插入,所述上排端子24和下排端子26的竖向接触臂V均自下而上呈直线状延伸,且延伸末端埋设于所述绝缘定位体12内,因而所述竖向接触臂V不具有弹性。所述金属隔板23可包括一横向板28及一竖向板29,所述横向板28与竖向板29相互独立设置,所述横向板28位于所述上排端子组21和下排端子组22的横向接触臂H之间,所述竖向板29位于所述上排端子组21和下排端子组22的竖向接触臂V之间,且所述横向板28设有一对长条形的侧臂281,所述侧臂281位于所述横向接触臂H的两侧。
所述内侧绝缘本体10包括组装于所述横向接触臂H外围的绝缘内套11以及通过注塑成型包裹于所述竖向接触臂V上的绝缘定位体12,所述绝缘内套11套设在所述横向接触臂H的外围以形成一插接框结构,并且与所述第一本体25和第二本体27配合组装,所述绝缘内套11包括一水平延伸出的第一对接部14及安装于第一对接部14上的金属环15,而所述绝缘定位体12则与所述竖向接触臂V一体结合,用于将其固定定位在一起,且绝缘定位体12包括一基部16及一第二对接部17,所述基部16将所述横向接触臂H和竖向接触臂V的衔接位置进行包裹,所述第二对接部17自所述基部16竖直向上延伸,并呈板状结构。所述第一对接部14和第二对接部17则分别朝向不同的对接方向,用于对接所述两个不同的对接端电连接器。所述金属环15安装于所述第一对接部14的一端,且设有若干向内凸伸的弹片151。
所述第一金属壳体30设有一顶壁31、一底壁32及一对呈C型的侧壁33,所述顶壁31、底壁32及侧壁33一体相连,其通过一体冲压成型,且所述顶壁31、底壁32及侧壁33之间形成有一第一腔体34及一第一插接框口35,用于容纳所述第一对接部14,使得所述第一金属壳体30包裹在所述绝缘内套11上,并环绕在所述第一对接部14的四周表面,起到保护及信号屏蔽的作用。
所述第二金属壳体40设有一对相互平行的侧板41及一对呈C型的端板42,所述侧板41与端板42一体冲压成型,且侧板41和端板42之间形成有一第二腔体43及一第二插接框口44,用于容纳所述第二对接部17,使得所述第二金属壳体40将所述绝缘定位体12完全包裹住,并环绕在所述第二对接部17的四周外围,起到保护及信号屏蔽的作用。所述第二插接框口44的朝向与所述第一插接框口35的朝向相互垂直,用于从两个方向上插接两个不同的电连接器。需要说明的是,所述侧板41的底部设有一对朝向所述第一金属壳体30弯折延伸的衔接板45,所述端板42的底部设有一对朝向所述第一金属壳体30弯折延伸的延伸板46,所述衔接板45和所述延伸板46的内侧形成一包容腔47,用于将所述基部16包裹其在内侧,使得所述衔接板45和所述延伸板46从四个方向上(上下左右)对所述基部16、第一本体25及第二本体27进行遮挡覆盖,值得一提的是,所述衔接板45和所述延伸板46的末端还分别搭接至所述第一金属壳体30的顶壁31、底壁32及侧壁33上,并且通过点焊工艺焊接在一起,从而将第二金属壳体40与第一金属壳体30牢固的结合在一起,且为了便于第一金属壳体30能顺利插入所述包容腔47内,所述延伸板46还设有一向外翻折的末端边缘48。当然,在本实用新型其他替代实施例中,所述衔接板45和延伸板46也可以形成在所述第一金属壳体30上,然后焊接至第二金属壳体40上,也能实现相同的功能,在此不再赘述。
所述外侧绝缘套50包裹在所述第二金属壳体40的外围,并使得所述第二金属壳体40完全埋设于所述外侧绝缘套50的内部,但保持其第二插接框口44暴露于外侧绝缘套50的一端,所述外侧绝缘套50还包裹了部分第一金属壳体30,但第一金属壳体30并未完全被外侧绝缘套50包裹,第一金属壳体30的第一插接框口35仍然凸伸出所述外侧绝缘套50,以便于其能插接至电脑、手机等设备上。
所述防尘塞60插置于所述第一金属壳体30的内侧,用于封堵所述第一插接框口35,起到防尘保护的作用,如图1和图2所示,所述防尘塞60设有一外露的操作部61及一插置于第一插接框口35内的插塞部62,所述操作部61主要用于方便插拔操作,其尺寸均大于所述插塞部62,也大于所述第一插接框口35,因而可抵挡在第一插接框口35上,所述插塞部62呈薄板状。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通过将L型的上排端子组21和下排端子组22组装成一端子模组20,然后将绝缘内套11和绝缘定位体12依次组装或形成在所述端子模组20上,接着将所述第一金属壳体30和第二金属壳体40进行组装,整个工艺顺序十分简单快捷,且利用一体成型的L型端子可大大简化产品的内部结构,无需采用电路板作为转接,大大减少了元件数量,简化了制造工艺、降低了制造成本。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最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任何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范围情况下,利用上述揭示的方法内容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做出许多可能的变动和修饰,均属于权利要求书保护的范围。

Claims (8)

1.一种电连接器,包括内侧绝缘本体、与内侧绝缘本体固定配合的端子模组以及套设于内侧绝缘本体外围的第一金属壳体和第二金属壳体,所述第一金属壳体设有第一插接框口,所述第二金属壳体设有第二插接框口,所述第一插接框口与第二插接框口朝向不同,其特征在于:所述端子模组设有位于第一插接框口内的若干横向接触臂及位于第二插接框口内的若干竖向接触臂,所述横向接触臂与竖向接触臂一体相连并构成L型,且横向接触臂的末端设有一弯曲的弹臂,而竖向接触臂自下而上呈直线型延伸。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内侧绝缘本体包括位于第一金属壳体内侧的绝缘内套及位于第二金属壳体内侧的绝缘定位体,所述竖向接触臂的延伸末端埋设于所述绝缘定位体内而不具有弹性。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横向接触臂和所述竖向接触臂的连接处完全埋设于所述绝缘定位体内。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金属壳体与所述第二金属壳体焊接连接,所述第二金属壳体设有朝向第一金属弯折延伸的衔接板。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端子模组还设有金属隔离板,所述金属隔离板包括一横向板及一竖向板,所述横向板位于所述绝缘内套内侧,所述竖向板埋设于所述绝缘定位体内。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横向板设有一对长条形的侧臂,所述侧臂位于所述横向接触臂的两侧。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端子模组还设有固持所述若干横向接触臂的第一本体及第二本体,所述第一本体与第二本体沿竖向相互组装配合,所述绝缘内套沿横向与所述第一本体和第二本体组装配合。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连接器还包括一插置于所述第一金属壳体内的防尘塞,所述防尘塞设有一操作部及一插塞部,所述插塞部呈薄板状且插置于所述第一插接框口内。
CN202123288866.1U 2021-12-25 2021-12-25 电连接器 Active CN21685040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3288866.1U CN216850406U (zh) 2021-12-25 2021-12-25 电连接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3288866.1U CN216850406U (zh) 2021-12-25 2021-12-25 电连接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6850406U true CN216850406U (zh) 2022-06-28

Family

ID=8211026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3288866.1U Active CN216850406U (zh) 2021-12-25 2021-12-25 电连接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6850406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258484B (zh) 电连接器及其组合
US9653849B2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having good anti-EMI perfprmance
CN211700677U (zh) 线缆连接器
US20050106939A1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assembly having grounding function
CN112787129A (zh) 一种新型电连接器
CN111162399A (zh) 板对板插头
CN202550175U (zh) Usb连接器
CN107819220B (zh) 卡连接器
CN211789703U (zh) 板对板插头
CN216850406U (zh) 电连接器
CN111146652A (zh) 板对板插头
CN216850405U (zh) 一种电连接器转接装置
CN214797805U (zh) 一种新型电连接器
CN209844104U (zh) 电连接器
CN114883832A (zh) 连接器以及电子设备
CN116345202A (zh) 一种电连接器
CN216850495U (zh) 电连接器
CN116345256A (zh) 一种电连接器的制备方法
CN212571485U (zh) 电连接器
CN209844064U (zh) 电连接器
CN220553615U (zh) 一种板上母座及高速线缆连接器
CN214313691U (zh) 电连接器
CN221102509U (zh) 电连接器
CN215732289U (zh) 超薄叠层卡座连接器
CN219717290U (zh) 电连接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