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843747U - 顶悬臂部及成像设备 - Google Patents

顶悬臂部及成像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6843747U
CN216843747U CN202122603925.3U CN202122603925U CN216843747U CN 216843747 U CN216843747 U CN 216843747U CN 202122603925 U CN202122603925 U CN 202122603925U CN 216843747 U CN216843747 U CN 21684374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ole
assembly
camera
suspension arm
shel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2603925.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曲冠诚
白逸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efei Yinniu Microelectronics Co.,Ltd.
Original Assignee
Yinniu Microelectronics Wuxi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Yinniu Microelectronics Wuxi Co ltd filed Critical Yinniu Microelectronics Wuxi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2603925.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684374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684374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684374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Studio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公开属于成像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顶悬臂部及成像设备。顶悬臂部用于成像设备,所述成像设备还包括中置部,所述中置部上端设有卡合槽,其中,所述顶悬臂部包括壳体和摄像头组件,所述壳体包括前壁和设于所述前壁下端的下壁,其中,所述壳体的前壁开设有摄像匹配孔,所述摄像头组件的至少部分嵌合在所述摄像匹配孔内;所述壳体的下壁具有向下凸出设置的卡合凸起,所述卡合凸起能够插入所述中置部上端的卡合槽内,以使所述顶悬臂部卡合在所述中置部上。本公开通过使侧悬臂部与中置部卡接,便于成像设备拆卸、组装和运输。

Description

顶悬臂部及成像设备
技术领域
本公开属于成像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顶悬臂部及成像设备。
背景技术
3D(三维立体)成像特别是应用于消费领域中的3D成像技术将不断冲击甚至取代传统的成像技术,3D成像技术除了拥有对目标物体进行2D成像能力之外还可以获取目标物体的深度信息,根据深度信息可以进一步实现3D扫描、场景建模、手势交互等功能,但目前3D成像设备对人像或者体积相对较大的物体扫描时间较长。
实用新型内容
本公开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顶悬臂部及成像设备,进而至少在一定程度上克服由于相关技术的限制和缺陷而导致的一个或者多个问题。
本公开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侧悬臂部,用于成像设备,所述成像设备还包括中置部,所述中置部上端设有卡合槽,其中,所述顶悬臂部包括壳体和摄像头组件,所述壳体包括前壁和设于所述前壁下端的下壁,其中,
所述壳体的前壁开设有摄像匹配孔,所述摄像头组件的至少部分嵌合在所述摄像匹配孔内;
所述壳体的下壁具有向下凸出设置的卡合凸起,所述卡合凸起能够插入所述中置部上端的卡合槽内,以使所述顶悬臂部卡合在所述中置部上。
本公开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成像设备,其包括前述所述的顶悬臂部以及与所述顶悬臂部卡合的中置部。
本公开方案的顶悬臂部及成像设备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公开通过使顶悬臂部与中置部卡接,便于成像设备拆卸、组装和运输。
本公开的其他特性和优点将通过下面的详细描述变得显然,或部分地通过本公开的实践而习得。
应当理解的是,以上的一般描述和后文的细节描述仅是示例性和解释性的,并不能限制本公开。
附图说明
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公开的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公开的原理。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a示出了本公开一实施例所述的成像设备在一视角下的组装结构示意图。
图1b示出了本公开一实施例所述的成像设备在另一视角下的组装结构示意图。
图2示出了本公开一实施例所述的成像设备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3示出了图1a或图1b所示的成像设备在左侧视角下的各摄像头组件的位置关系示意图。
图4示出了图1a或图1b所示的成像设备在俯视角下的各摄像头组件的位置关系示意图。
图5a示出了本公开一实施例所述的顶悬臂部在一视角下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5b示出了本公开一实施例所述的顶悬臂部在另一视角下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5c示出了本公开一实施例所述的顶悬臂部在另一视角下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5d示出了本公开一实施例所述的顶悬臂部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6a示出了本公开一实施例所述的中置部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6b示出了本公开一实施例所述的中置部的壳体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6c示出了本公开一实施例所述的中置部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6d示出了本公开一实施例所述的中置部的第一显示器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7a示出了本公开一实施例所述的左侧壁部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7b示出了本公开一实施例所述的右侧壁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7c示出了本公开一实施例所述的摄像安装座的结构示意图。
图7d示出了本公开一实施例所述的补光安装座的结构示意图。
图8a示出了本公开一实施例所述的底座部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8b示出了本公开一实施例所述的底座部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a、顶悬臂部;10b、中置部;10c、底座部;10d、左侧悬臂部;10e、右侧悬臂部;101、摄像头组件;102、补光灯组件;1021、灯板;1022、灯条;103、前壳;1031、筋条;1032、卡合凸起;1032a、卡板;1033、过线孔;1034、装配凸出部;1034a、装配通孔;1035、第二连接孔柱;104、后壳;1041、装配凹陷部;1041a、装配通孔;1042、第一连接孔柱;105、上壳;1050、凸台部;1051、卡合槽;1052、避让孔;1053、第一摄像通槽;1054、第一补光通槽;1055a、过线孔;1055b、过线孔;1056、安装凹槽;1057、定位插槽;1058、安装通孔;1059、插接孔;106、下壳;1061、第二摄像通槽;1062、第二补光通槽;1063、过线孔;1064、接口;107a、摄像固定压板;107b、摄像固定压板;1071、走线孔;108a、补光固定压板;1081、第一安装部;1082、主压合部;1083、第二安装部;109、摄像安装框架;110、补光安装框架;111、固定件;112、摄像安装座;1120、摄像安装槽;1121、通线孔;113、补光安装座;1130、补光安装槽;1131、配合孔;114、限位凸起;1140、第一凸部;1140a、第一配合部;1140b、第二配合部;11401、定位通孔;11402、定位柱;1141、第二凸部;115、限位卡孔;1150、第一孔;1151、第二孔;116、对位通孔;117、对位凸起;118、第一显示器;1181、前框;1182、显示面板;1183、安装板;11831、支撑筋条;119、第二显示器;120、显示固定压板;121、防护垫;122、扳手面板;123、配重板;
A、第一圆弧;B、第二圆弧;C、第一平面;D、第二平面。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将参考附图更全面地描述示例实施方式。然而,示例实施方式能够以多种形式实施,且不应被理解为限于在此阐述的范例;相反,提供这些实施方式使得本公开将更加全面和完整,并将示例实施方式的构思全面地传达给本领域的技术人员。
此外,所描述的特征、结构或特性可以以任何合适的方式结合在一个或更多实施例中。在下面的描述中,提供许多具体细节从而给出对本公开的实施例的充分理解。然而,本领域技术人员将意识到,可以实践本公开的技术方案而没有特定细节中的一个或更多,或者可以采用其它的方法、组元、装置、步骤等。在其它情况下,不详细示出或描述公知方法、装置、实现或者操作以避免模糊本公开的各方面。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公开作进一步详述。在此需要说明的是,下面所描述的本公开各个实施例中所涉及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组合。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公开,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公开的限制。
本公开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成像设备,此成像设备可实现3D成像。具体地,成像设备可包括多个成像拼装部,每个成像拼装部可包括壳体及安装于壳体的摄像头组件。其中,各成像拼装部的摄像头组件的拍摄角度不同,通过设置多个成像拼装部,并使每个成像拼装部的摄像头组件的拍摄角度不同,以能够同时获得多个角度下采集到的数据,从而能够快速且精准地对扫描对象进行扫描,继而能够提高后续成像质量;此外,在任意相邻两成像拼装部中,一者的壳体与另一者的壳体之间通过卡接形式拼装在一起,这样设计便于成像设备拆卸、组装和运输。
其中,在成像设备的多个成像拼装部拼装在一起时,至少三个成像拼装部在竖直方向上依次排布,至少三个成像拼装部在水平方向上依次排布,由于成像拼装部的摄像头组件的拍摄角度均不相同,因此,这样设计在对竖直方向拍摄进行了多角度划分的同时,还对水平方向拍摄进行了多角度划分,即:实现了两个维度多角度划分,以能给采集到更多数据,从而能够提高成像质量。
可选地,在竖直方向上依次排布的至少三个成像拼装部的摄像头组件位于第一圆弧(即:竖直圆弧)上;在水平方向上依次排布的至少三个成像拼装部的摄像头组件位于第二圆弧(即:水平圆弧)上,这样设计不仅可以简化成像设备的整体结构,而且还方便各成像拼装部的摄像头组件对焦到扫描成像对象上。应当理解的是,本公开实施例中位于各圆弧上的摄像头组件的拍摄方向均指向圆弧对应的圆心,也就是说,每个圆弧上的摄像头组件的拍摄方向可相交。
进一步地,第一圆弧的圆心与第二圆弧的圆心可相重合,从而可保证成像设备在竖直方向上的重心与水平方向上的重心相重合,继而可保证成像设备的稳定状态,避免其容易出现歪倒的情况。
举例而言,在保证成像设备能够快速且精准地对扫描对象进行扫描的同时,为了充分利用水平方向和竖直方向上各摄像头组件,可使位于第一圆弧上的多个摄像头组件等间隔排布,且位于第二圆弧上的多个摄像头组件也等间隔排布。
但值得说明的是,也可根据具体情况,使位于第一圆弧上的多个摄像头组件等间隔排布,位于第二圆弧上的多个摄像头组件非等间隔排布;或,使位于第一圆弧上的多个摄像头组件非等间隔排布,位于第二圆弧上的多个摄像头组件等间隔排布。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圆弧和第二圆弧共用的圆心所对应的位置可为受访者头部等扫描对象的摆放位置。
可选地,在位于第一圆弧上的多个摄像头组件中,相邻两摄像头组件之间的圆弧段对应的圆心角为30°至60°,比如:30°、45°、60°等等;在位于第二圆弧上的多个摄像头组件中,相邻两摄像头组件之间的圆弧段对应的圆心角为30°至60°,比如:30°、45°、60°等等,这样设计在保证成像设备能够快速且精准地对扫描对象进行扫描的同时,还可适当减少成像设备中摄像头组件的数量,从而可降低成像设备的成本,减小成像设备的体积,使其容易运输。
此外,为了提高成像质量,在设计成像设备时,还可使其至少一个成像拼装部包括安装于壳体的补光灯组件;可选地,补光灯组件可以设置相邻两摄像头组件之间,这样设计通过一个补光灯组件即可实现对两个摄像头组件进行光补偿,在提高成像质量的同时,还可降低成本,减小体积。具体地,在第一圆弧上至少相邻两摄像头组件之间设有补光灯组件;和/或,在第二圆弧上至少相邻两摄像头组件之间设有补光灯组件。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公开实施例的成像设备的结构进行详细说明。
如图1a所示,在竖直方向(即:图1a中示出的上下方向)上依次排布的至少三个成像拼装部包括由上至下依次设置的顶悬臂部10a、中置部10b及底座部10c;在水平方向(即:图1a中示出的左右方向)上依次排布的至少三个成像拼装部包括中置部10b和两个分别位于中置部10b相对两侧的侧悬臂部,即:左侧悬臂部10d和右侧悬臂部10e,其中,位于中置部10b左侧的悬臂部可定义为左侧悬臂部10d,位于中置部10b右侧的可定义为右侧悬臂部10e。
换言之,成像设备可由五个成像拼装部组成,这五个成像拼装部可分别为顶悬臂部10a、中置部10b、底座部10c、侧悬臂部10d和右侧悬臂部10e,且这五个成像拼装部中任意相邻两者的壳体之间可采用卡接形式拼装在一起,也就是说,顶悬臂部10a、中置部10b、底座部10c、侧悬臂部10d和右侧悬臂部10e可拆卸连接,如图2所示,图2示出了顶悬臂部10a、中置部10b、底座部10c、侧悬臂部10d和右侧悬臂部10e分体后的结构示意图,即:示出了成像设备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需要说明的是,侧悬臂部(即:左侧悬臂部10d、右侧悬臂部10e)与底座部10c和顶悬臂部10a在竖直方向上得到的正投影可不重叠,这样可适当减小成像设备所占的空间,以及降低成像设备整体重量,使其便于运输;但不限于此,侧悬臂部也可与底座部10c和顶悬臂部10a在竖直方向上得到的正投影存在部分重叠或者完全重叠,视具体情况而定。
在本公开的实施例中,如图1a所示,顶悬臂部10a、中置部10b、底座部10c、左侧悬臂部10d及右侧悬臂部10e均包括摄像头组件101,顶悬臂部10a、中置部10b、底座部10c、左侧悬臂部10d及右侧悬臂部10e中摄像头组件101的数量可相等,也可不相等。
举例而言,如图1a所示,左侧悬臂部10d及右侧悬臂部10e可包括两个摄像头组件101,顶悬臂部10a、中置部10b及底座部10c可包括一个摄像头组件101。
结合图1a、图2至图4所示,在第一圆弧A上,摄像头组件101可设置三个,分别为:顶悬臂部10a中处于图3和图4中6号位置的摄像头组件101、中置部10b中处于图3和图4中3号位置的摄像头组件101、底座部10c中处于图3中7号位置的摄像头组件101。
结合图1a、图2及图4所示,在第二圆弧B上,摄像头组件101可设置五个,分别为:左侧悬臂部10d中处于图3和图4中1号位置和6号位置的两摄像头组件101、中置部10b中处于图3和图4中3号位置的摄像头组件101、右侧悬臂部10e中处于图4中4号位置和5号位置的两摄像头组件101。
举例而言,在第一圆弧A和第二圆弧B上,如图3和图4所示,任意相邻两摄像头组件101之间对应的圆心角均可为45°,这样设计在保证成像设备能够快速且精准地对扫描对象进行扫描的同时,还可适当减少成像设备中摄像头组件101的数量,从而可降低成像设备的成本,减小成像设备的体积,使其容易运输。
应当理解的是,成像设备中成像拼装部的数量不限于五个,也可设置少于五个,或者多于五个;且每个成像拼装部中摄像头组件101的设置数量也不限于图1a中所示,可视具体情况而定。
如图1a和图2所示,顶悬臂部10a、中置部10b、左侧悬臂部10d及右侧悬臂部10e均可包括设于壳体的补光灯组件102,中置部10b、左侧悬臂部10d及右侧悬臂部10e的补光灯组件102可位于图3和图4上的第二圆弧B上,顶悬臂部10a的补光灯组件102可位于图3和图4上的第一圆弧A上,通过使得补光灯组件102和与其相邻的摄像头组件101位于同一圆弧上,这样可更好地为摄像头组件101进行补光,以提高成像质量。
进一步地,补光灯组件102和与其相邻两摄像头组件101之间的间距相等,以更加均衡地为两侧的摄像头组件101进行补光,保证其两侧摄像头组件101拍摄均一性,从而可提高成像质量。
举例而言,如图1a和图2所示,在左侧悬臂部10d包括两个摄像头组件101,顶悬臂部10a及中置部10b均包括一个摄像头组件101时,如图1a所示,顶悬臂部10a、左侧悬臂部10d、右侧悬臂部10e均可设置一个补光灯组件102,顶悬臂部10a的补光灯组件102可位于顶悬臂部10a的摄像头组件101与中置部10b的摄像头组件101之间,左侧悬臂部10d和右侧悬臂部10e的补光灯组件102均可位于自身的两个摄像头组件101之间;中置部10b可设置两个补光灯组件102,分别位于中置部10b的摄像头组件101的两侧。
本公开实施例中,通过将补光灯组件102分别设置在多个成像拼装部上,可适当减小每个成像拼装部的重量及所占体积,从而便于拆卸后各个成像拼装部的搬运。
需要说明的是,顶悬臂部10a、中置部10b和左侧悬臂部10d、右侧悬臂部10e中补光灯组件102的数量不限于图1a中所示,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其中,在成像设备的底座部10c设有与受访者进行交互的显示器(即:后文提到的第二显示器119,如图1a和图2所示)等结构,在利用第二显示器119进行交互的同时,此第二显示器119也可起到补光的作用,因此,成像设备的底座部10c可不设置补光灯组件102,这样在保证拍摄质量的同时,还可降低成本。
在本公开的实施例中,为了方便顶悬臂部10a、中置部10b、底座部10c、左侧悬臂部10d及右侧悬臂部10e中摄像头组件101和补光灯组件102等零部件组装于其壳体上,顶悬臂部10a、中置部10b、底座部10c、左侧悬臂部10d及右侧悬臂部10e的壳体均可采用两部分扣合形成一个整体。
举例而言,如图5a、图5b及图5c所示,本公开实施例的顶悬臂部10a的壳体可由相互扣合的前壳103和后壳104组成,此前壳103和后壳104可采用螺钉等锁紧件进行固定;如图6a、如图7a及图8a所示,中置部10b、底座部10c、左侧悬臂部10d及右侧悬臂部10e的壳体可由相互扣合的上壳105和下壳106组成,此上壳105和下壳106可采用螺钉等锁紧件进行固定。
需要说明的是,本公开中提到的前壳103指的是壳体中靠近扫描对象(例如:受访者)的部分,后壳104则为壳体中远离扫描对象(例如:靠近操作员)的部分。且本公开中后文提到的前壁指的是壳体中朝向扫描对象(例如:受访者)且用来设置摄像头组件101和补光灯组件102的壁,后壁指的是壳体中位于前壁靠近受访者一侧并与前壁相对的壁。
此外,还需说明的是,中置部、底座部及两个侧悬臂部的壳体也可采用前壳和后壳的组合方式,顶悬臂部的壳体也可采用上壳和下壳的组合方式,视具体情况而定。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5a至图5c所示,顶悬臂部10a的前壳103可包括前壁、设于前壁上侧的上壁、设于前壁下侧的下壁,以及两个分别设于前壁左右两侧的侧壁,需要说明的是,以待扫描成像的受访者作为主视角,两个侧壁可分别定义为左侧壁和右侧壁。其中,在顶悬臂部10a的前壳103中:其上壁、左侧壁、下壁、右侧壁依次首尾相连,并与前壁围成后端呈敞开状的槽体,顶悬臂部10a的后壳104可为整个壳体的后壁,其可通过螺钉或带有螺纹的硅胶塞等锁紧件扣合在前壳103的槽体的敞口端,以与前壳103围成容纳腔。
需要说明的是,前壳的前壁、上壁、左侧壁、下壁及右侧壁可为一体式连接,即:前壳整体可采用一体式成型。此外,应当理解的是,前述提到的上壁、左侧壁、下壁及右侧壁也可与后壁一体连接形成后壳,此后壳具有前端呈敞开状的槽体,而前壁可通过螺钉或带有螺纹的硅胶塞等锁紧件扣合在后壳的槽体的敞口端,以与后壳围成容纳腔。
如图5c所示,在顶悬臂部10a的前壳103中,其前端(即:前壁)可开设有与其壳体的容纳腔连通的摄像匹配孔(图中未标示出)和补光匹配孔(图中未标示出),此补光匹配孔位于摄像匹配孔的下方,即:靠近中置部10b的一侧;此摄像匹配孔用于装配图5c中的摄像头组件101,补光匹配孔用于装配图5c中的补光灯组件102。
其中,前述提到顶悬臂部10a的摄像头组件101和补光灯组件102可位于如图3和图4所示,第一圆弧A上,因此可知,顶悬臂部10a的摄像匹配孔和补光匹配孔也可位于第一圆弧A上,即:顶悬臂部10a的摄像匹配孔和补光匹配孔的轴线方向可指向第一圆弧A对应的圆心,为了在顶悬臂部10a的前壁上加工出此摄像匹配孔和补光匹配孔,可将顶悬臂部10a的前壁设计呈如图所示的弧形,且此弧形向内凸出设置,也就是说,顶悬臂部10a的前壁呈向壳体的内部凸出的弧形。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5a和图5b所示,顶悬臂部10a还可包括摄像固定压板107a和补光固定压板108a,其中,顶悬臂部10a的摄像头组件101位于顶悬臂部10a的容纳腔内,并通过摄像固定压板107a压合在前壳103上并与摄像匹配孔相配合;顶悬臂部10a的补光灯组件102位于顶悬臂部10a的容纳腔内,并通过补光固定压板108a压合在前壳103上并与补光匹配孔相配合。
举例而言,顶悬臂部10a中摄像头组件101和补光灯组件102的具体装配方式可采用如下方式:
如图5a和图5b所示,顶悬臂部10a的前壳103内部设有摄像安装框架109和补光安装框架110,此补光安装框架110设置在摄像安装框架109的下方。
具体地,如图5a和图5b所示,此摄像安装框架109安装在前壁的内侧面并与摄像匹配孔相对,补光安装框架110安装在前壁的内侧面并与补光匹配孔相对。其中,摄像头组件101可安装在摄像安装框架109内,在摄像头组件101安装在摄像安装框架109内后,可将摄像固定压板107a通过锁紧件锁紧在摄像安装框架109远离摄像匹配孔的一侧,以使摄像头组件101固定在摄像安装框架109内。应当理解的是,摄像头组件101的至少部分可嵌合在摄像匹配孔内,也有少部分可略微凸出摄像匹配孔,但不限于此,只要能够实现设定角度拍摄即可。
结合图5a和图5b所示,补光灯组件102可安装在补光安装框架110内,在补光灯组件102安装在补光安装框架110内后,可将补光固定压板108a通过锁紧件锁紧在补光安装框架110远离补光匹配孔的一侧,以使补光灯组件102固定在补光安装框架110内。应当理解的是,补光灯组件102的至少部分可嵌合在补光匹配孔内,也有少部分可略微凸出补光匹配孔,但不限于此,只要能够实现设定角度补光即可。
示例地,如图5d所示,顶悬臂部10a的摄像固定压板107a整体可为平板状结构,即:摄像固定压板107a各处厚度相同。其中,如图5d所示,摄像固定压板107a可具有与摄像安装框架109的内部连通的走线孔1071,此走线孔1071可供连接摄像安装框架109内的摄像头组件101与成像设备中其他电器结构的走线穿过。
其中,摄像安装框架109在其长度方向上的两侧分别设有螺纹柱,而摄像固定压板107a还可设有与螺纹柱匹配的通孔,此通孔的数量与螺纹柱相匹配,且一一对应,螺钉等锁紧件可穿过摄像固定压板107a的通孔与螺纹柱螺纹连接。
示例地,顶悬臂部10a的补光固定压板108a整体可为弯折板,具体地,如图5d所示,补光固定压板108a包括从上至下依次连接的第一安装部1081、主压合部1082及第二安装部1083;应当理解的是,第一安装部1081、主压合部1082及第二安装部1083可为一体式连接,以保证补光固定压板整体的结构强度。
此外,第一安装部1081、主压合部1082及第二安装部1083分别为板状结构,即:第一安装部1081、主压合部1082及第二安装部1083各处厚度相同。
如图5d所示,第一安装部1081的上端相对于主压合部1082向靠近补光安装框架110的一侧倾斜,第二安装部1083的下端相对于主压合部1082向远离补光安装框架110的一侧倾斜,此第一安装部1081和第二安装部1083上均设置多个通孔,其与前壳103的前壁上设置在补光安装框架110周围的螺纹柱一一对应设置,主压合部1082与补光安装框架110相对,以用于压合补光安装框架110内的补光灯组件102。
在本公开实施例中,一部分螺钉等锁紧件可穿过第一安装部1081的通孔与位于补光安装框架110上方的螺纹柱螺纹连接,一部分螺钉等锁紧件可穿过第二安装部1083的通孔与位于补光安装框架110下方的螺纹柱螺纹连接。
其中,本实施例中,通过将补光固定压板108a设计呈弯折板,以便于与前壳103中呈弧形的前壁相匹配,从而可保证补光固定压板108a与前壳103中前壁的连接可靠性,继而保证补光灯组件102稳定地安装在补光安装框架110中。
如图5a所示,补光安装框架110的上、下两侧均由多个间隔排布的板体组成,但不限于此,也可采用矩形框架等其他形式。其中,补光固定压板108a的主压合部1082也可设置通孔,主压合部1082的通孔可用于走线,或与其他结构作避让等等。
如图5b和图5d所示,在顶悬臂部10a的前壳103的上壁内侧面也可设置多个筋条1031,以保证前壳103上壁的结构强度,但不限于此,也可相邻两个筋条1031也可与顶悬臂部10a的后壳104配合起导向作用,视具体情况而定。
如图5c所示,顶悬臂部10a的壳体下端可设有卡合凸起1032,具体地,顶悬臂部10a的下壁的下表面可设有卡合凸起1032,此卡合凸起1032用于与中置部10b的壳体上端的卡合槽1051(如图6a和图6b所示)相匹配,即:此卡合凸起1032可插入中置部10b的壳体上端的卡合槽1051内,以使顶悬臂部10a拼装在中置部10b上,也就是说,顶悬臂部10a的壳体与中置部10b的壳体之间可采用卡合凸起1032与卡合槽1051插接的方式进行拼装,便于两者进行拆卸和组装。
值得说明的是,也可顶悬臂部10a的壳体下端设有卡合槽,中置部10b的壳体上端可设有卡合凸起,视具体情况而定。
可选地,卡合凸起1032可设置多个,例如:图5c中所示的两个,两个卡合凸起1032可沿壳体的长度方向(例如:图5c中的左右方向)间隔排布;应当理解的是,如图6a和图6b所示,卡合槽1051也可设置多个,并与卡合槽1051一一对应,也就是说,每个卡合凸起1032可对应插入一卡合槽1051内,这样设计可保证顶悬臂部10a与中置部10b之间的拼装稳定性。
举例而言,卡合凸起1032可包括多个在水平方向(例如:图5c中的左右方向)上间隔设置的卡板1032a;且每个卡合凸起1032的各卡板1032a均插入一卡合槽1051内,这样设计可降低卡合凸起1032与卡合槽1051的加工精度要求,即:即使卡合凸起1032或卡合槽1051在实际尺寸与设计标准略有出入的情况下,由于卡合凸起1032采用由多个间隔卡板1032a组成的设计方案,因此,便于卡合凸起1032能够进行轻微变形,这样在装配过程中,卡合凸起1032的卡板1032a可进行轻微变形以能够顺利插入卡合槽1051内,实现卡接。
示例地,卡板1032a可相对于竖直方向(即:图5c中的上下方向)呈倾斜设置,这样设计在卡合凸起1032的各卡板1032a插入卡合槽1051内时,可在竖直方向和水平方向(即:图中所示的上下方向和左右方向)两个维度进行限位,从而可保证顶悬臂部10a与中置部10b之间的拼装稳定性。
如图5a和图5d所示,顶悬臂部10a的下壁还可开设有过线孔1033,此过线孔1033设置在相邻两卡合凸起1032之间,此过线孔1033与顶悬臂部10a的容纳腔连通,此过线孔1033用于供与顶悬臂部10a内的补光灯组件102、摄像头组件101连接的走线通过。
如图5a至图5d所示,顶悬臂部10a的壳体下端(即:下壁)还可设有装配凸出部1034,而如图6a和图6b所示,中置部10b的壳体上端还设有避让孔1052,且如图6c所示,中置部10b的壳体内部还可设有与避让孔1052对应的固定件111,其中,装配凸出部1034穿过避让孔1052并与中置部10b的壳体内的固定件111通过锁紧件连接。
由于顶悬臂部10a的前壁需要设置与补光灯组件102和摄像头组件101的匹配孔,不方便在设计其他的结构用来实现顶悬臂部10a与中置部10b固定连接,因此,为了合理利用顶悬臂部10a的空间,可从顶悬臂部10a的后壳104插入螺钉等锁紧件,此螺钉等锁紧件可穿过装配凸出部1034与中置部10b的壳体内的固定件111连接。
其中,为了方便螺钉穿过装配凸出部1034与中置部10b的壳体内的固定件111连接,可将装配凸出部1034设于卡合凸起1032远离摄像头组件101的一侧,换言之,此装配凸出部1034可位于卡合凸起1032远离前壁的一侧,以在顶悬臂部10a的卡合凸起1032插入中置部10b的卡合槽1051中后,方便顶悬臂部10a与中置部10b采用螺钉或带有螺纹的硅胶塞等结构进行固定连接。
举例而言,为了避免后壳104处的螺钉等锁紧件容易误伤操作人员或搬运人员,或影响外观质感,可将螺钉或带有螺纹的硅胶塞相对于后壳104进行隐藏设计,例如:如图5a至图5c所示,后壳104(即:后壁)的下部区域形成有装配凹陷部1041,装配凹陷部1041具有相对于后壳104的上部区域外侧面(即:远离前壁的侧面)呈凹陷状的凹陷面,还具有相对于后壳104的上部区域内侧面(即:靠近前壁的侧面)呈凸出状的凸出面,且装配凹陷部1041设有贯穿凹陷面和凸出面的装配通孔1041a(如图5a和图5b所示),此装配通孔1041a可供穿过装配凸出部1034并与中置部10b的固定件111连接的螺钉等锁紧件穿过,也就是说,此螺钉等锁紧件可位于装配凹陷部1041中,避免其相对后壳104的外侧面凸出而容易误伤操作人员或搬运人员的情况,以及避免其影响顶悬臂部10a的外观质感。
应当理解的是,装配凹陷部1041的凸出面的形状可与其凹陷面的形状相匹配,例如:装配凹陷部1041的凸出面和凹陷面整体呈三角形,但不限于此,装配凹陷部1041的凸出面的形状也可与其凹陷面的形状不匹配。
可选地,为了避让后壳104的装配凹陷部1041与顶悬臂部10a的下壁发生干涉,如图5a、图5b及图5d所示,可将装配凸出部1034的内侧面相对于下壁其他区域的内侧面呈凹陷状,以形成凹陷面;应当理解的是,如图5a至图5d所示,装配凸出部1034的外侧面相对于下壁其他区域的外侧面呈凸出状,以形成凸出面。
应当理解的是,装配凸出部1034的凸出面的形状可与其凹陷面的形状相匹配,例如:装配凸出部1034的凸出面和凹陷面整体呈三角形,但不限于此,装配凸出部1034的凸出面的形状也可与其凹陷面的形状不匹配。
此外,还应当理解的是,如图5a和图5c所示,装配凸出部1034也可设有装配通孔1034a,装配凸出部1034的装配通孔1034a可贯穿其凹陷面和凸出面;其中,装配凸出部1034的装配通孔1034a与装配凹陷部1041的装配通孔1041a对应设置,也就是说,螺钉等锁紧件可依次穿过装配凹陷部1041的装配通孔1041a、装配凸出部1034的装配通孔1034a,以与中置部10b内的固定件111连接。
举例而言,如图5a、图5b及图5d所示,前述提到的装配凸出部1034和装配凹陷部1041的凹陷面均包括相交设置的第一平面C和第二平面D,此装配凹陷部1041的第一平面C相比于装配凹陷部1041的第二平面D更靠近中置部10b,且装配凹陷部1041的装配通孔1041a设于装配凹陷部1041的第一平面C处;此装配凸出部1034的第一平面C相比于装配凸出部1034的第二平面D(图中被遮挡)更靠近卡合凸起1032,且装配凸出部1034的装配通孔1034a设于装配凸出部1034的第一平面C;需要说明的是,在顶悬臂部10a安装于中置部10b上时,此装配凹陷部1041的第一平面C可为水平面或接近水平面,通过将装配凹陷部1041的装配通孔设计在第一平面C处,这样设计可降低螺钉的锁紧难度。
其中,如图5a至图5d所示,顶悬臂部10a的后壳104内侧面还可设置多个第一连接柱1042,且如图5a、图5b及图5d所示,顶悬臂部10a的下壁、前壁的内侧面还可设置与第一连接柱1042匹配的第二连接柱1035,螺钉可从下壁的外侧面、前壁的外侧面的拧入,并穿过第二连接柱1035与第一连接柱1042连接,从而实现顶悬臂部10a的后壳104与前壳103扣合连接。
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保证顶悬臂部10a的外观质感,顶悬臂部10a的左侧部分和右侧部分可关于顶悬臂部10a的中线呈对称设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7a和图7b所示,侧悬臂部的壳体可包括相互扣合的上壳105和下壳106,上壳105与下壳106之间围成容纳腔。具体地,如图7a所示的左侧悬臂部10d为例说明:上壳105可包括上壁及与上壁连接的前壁、后壁、左侧壁、右侧壁,上壳105的前壁、左侧壁、后壁及右侧壁依次首尾相连,并与上壁围成上槽体,下壳106可包括下壁及与下壁连接的前壁、左侧壁、右侧壁,下壳106的左侧壁及右侧壁位于前壁的相对两侧,并与前壁和下壁围成下槽体;在上壳105与下壳106相扣合时,上壳105的上槽体与下壳106的上槽体共同组成容纳腔。
需要说明的是,左侧悬臂部10d的壳体的右侧壁指的是与中置部10b的左侧连接的壁,左侧悬臂部10d的壳体的左侧壁指的是与其右侧壁在前壁的圆弧方向上相对的壁;右侧悬臂部10e的壳体的左侧壁指的是与中置部10b的右侧连接的壁,右侧悬臂部10e的壳体的右侧壁指的是与其左侧壁在前壁的圆弧方向上相对的壁。
示例地,本公开实施例的左侧悬臂部10d和右侧悬臂部10e可关于两者之间的中线呈对称设置,这样可降低成像设备整体的设计难度。
在本公开的实施例中,前述提到的侧悬臂部的摄像头组件101和补光灯组件102可装配在其壳体的前端;具体地,如图7a所示,在侧悬臂部中:其上壳105的前端底侧(即:上壳105的前壁的底部区域)形成有与容纳腔连通的第一摄像通槽1053和第一补光通槽1054,其下壳106的前端顶侧(即:下壳106的前壁的顶部区域)形成有与容纳腔连通的第二摄像通槽1061和第二补光通槽1062;其中,第二摄像通槽1061与第一摄像通槽1053相对并拼装成与摄像头组件101相匹配的摄像匹配孔,第二补光通槽1062与第一补光通槽1054相对并拼装成与补光灯组件102相匹配的补光匹配孔。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7a所示,侧悬臂部还可包括摄像安装座112和补光安装座113。
此摄像安装座112可位于侧悬臂部的容纳腔内并与摄像匹配孔相匹配,具体地:如图7c所示,摄像安装座112具有用于容纳摄像头组件101的摄像安装槽1120,此摄像安装槽1120的槽口与摄像匹配孔相匹配,且摄像安装座112中环绕摄像安装槽1120的区域(即:位于槽口周围的边缘区域)可为抵靠区,也就是说,在侧悬臂部的上壳105与下壳106组装在一起后,此摄像安装座112的抵靠区可与上壳105的前壁内侧面和下壳106的前壁内侧面相抵靠。
其中,摄像头组件101可通过过盈配合的方式卡合在摄像安装座112的摄像安装槽1120内,或通过锁紧件与摄像安装座112连接,以形成摄像头模组。且摄像安装座112可与上壳105的前壁内侧连接或下壳106的前壁内侧连接。此外,如图7c所示,摄像安装座112还设有通线孔1121,此通线孔1121连通摄像安装槽1120和顶悬臂部10a的容纳腔,以供与摄像头组件101的走线通过。
补光安装座113可位于侧悬臂部的容纳腔内并与补光匹配孔相匹配,具体地:如图7d所示,补光安装座113具有用于容纳补光灯组件102的补光安装槽1130,补光灯组件102可通过锁紧件与补光安装座113连接,以形成补光灯模组。
如图7a所示,补光灯组件102可包括灯板1021和安装在灯板1021上的灯条1022,此灯板1021可与补光安装座113连接,在侧悬臂部的上壳105与下壳106组装在一起后,补光安装座113及灯板1021均可位于容纳腔内,且灯条1022可与补光匹配孔相匹配,也就是说,此灯条1022可嵌合在补光匹配孔内。
其中,补光安装座113可与上壳105的前壁内侧连接或下壳106的前壁内侧连接。此外,补光安装座113还设有配合孔1131,此此配合孔1131可供与补光灯组件102的走线通过,或者用来做避让设计。
由于前述提到侧悬臂部的摄像头组件101和补光灯组件102可设于如图3和图4所示的第二圆弧B上,因此,在满足摄像头组件101和补光灯组件102拍摄条件的同时,可将侧悬臂部的前壁设计为与第二圆弧B相匹配的弧形。
示例地,前述提到左侧悬臂部10d、右侧悬臂部10e的壳体与中置部10b的壳体卡接,具体地:如图7a和图7b所示,左侧悬臂部10d、右侧悬臂部10e的壳体侧壁设有限位凸起114,如图6a和图6b所示,中置部10b的壳体侧壁设有限位卡孔115,限位凸起114插入限位卡孔115内,以使侧悬臂部拼装在中置部10b上。其中,在左侧悬臂部10d、右侧悬臂部10e和中置部10b的壳体中:上壳105的前壁和下壳106的前壁共同组成壳体的前壁,上壳105的侧壁和下壳106的侧壁共同组成壳体的侧壁。
应当理解的是,也可中置部10b中壳体的左侧壁和右侧壁均设有限位凸起114,左侧悬臂部10d的右侧壁可设有限位卡孔115,右侧悬臂部10e的左侧壁可设有限位卡孔115,视具体情况而定。
举例而言,如图6a和图6b所示,限位卡孔115可具有第一孔1150和位于第一孔1150下端并与其相通的第二孔1151,此第二孔1151的第一尺寸小于第一孔1150的第一尺寸,具体如图所示,第一孔1150的至少部分可开设于中置部10b的上壳105的侧壁(即:左侧壁或右侧壁)处,第二孔1151可开设于中置部10b的下壳106的侧壁(即:左侧壁或右侧壁)处,在中置部10b的上壳105与下壳106扣合时,第一孔1150和第二孔1151相匹配以形成限位卡孔115。
如图7a所示,限位凸起114可具有第一凸部1140和位于第一凸部1140下端并与之相连的第二凸部1141,第一凸部1140的第一尺寸小于或等于第一孔1150的第一尺寸,第一凸部1140位于第一孔1150内,第二凸部1141的第一尺寸小于第一凸部1140的第一尺寸且等于第二孔1151的第一尺寸,第二凸部1141位于第二孔1151内;具体如图7a所示,第一凸部1140的至少部分可设于侧悬臂部的上壳105的侧壁(即:右侧悬臂部10e的上壳105的左侧壁或右侧悬臂部10e的上壳105的右侧壁)处,第二凸部1141可设于侧悬臂部的下壳106的侧壁(即:右侧悬臂部10e的下壳106的左侧壁或左侧悬臂部10d的下壳106的右侧壁)处,在侧悬臂部的上壳105与下壳106扣合时,第一凸部和第二凸部相匹配以形成限位凸起114。
需要说明的是,本公开实施例提到的第一尺寸为同时与限位卡孔115的深度方向和竖直方向相垂直的方向上的尺寸。
举例而言,如图7a所示,第一凸部包括第一配合部1140a和第二配合部1140b,此第一配合部1140a设于侧悬臂部的上壳105的侧壁(即:右侧悬臂部10e的上壳105的左侧壁或右侧悬臂部10e的上壳105的右侧壁)处,第二配合部1140b设于侧悬臂部的下壳106的侧壁(即:右侧悬臂部10e的下壳106的左侧壁或右侧悬臂部10e的下壳106的右侧壁)处,并位于第二凸部1141靠近第一配合部1140a的一侧。
如图7a所示,第二配合部1140b设有定位通孔11401,第一配合部1140a设有定位柱11402,此定位柱11402可插入定位通孔11401中,应当理解的是,也可第二配合部1140b设有定位柱11402,第一配合部1140a设有定位通孔11401。
本实施例中,通过将第一凸部1140划分为两个可以进行定位配合的部分,即:第一配合部1140a和第二配合部1140b,且分别设置在上壳105和下壳106,这样设计方便上壳105和下壳106扣合后,第一凸部1140和第二凸部1141的定位,从而可保证后续侧悬臂部与中置部10b的卡接精确性。
需要说明的是,此定位柱11402可为螺纹柱,也就是说,在定位柱11402插入定位通孔11401中时,还可与螺钉等锁紧件配合,以实现第一配合部1140a和第二配合部1140b的锁紧,从而可实现侧悬臂部的上壳105和下壳106的锁紧。其中,中置部10b的下壁也可设有与此定位柱11402和定位通孔11401配合的通孔,锁紧件可依次穿过中置部10b下端的通孔与插入定位通孔11401中的定位柱11402螺纹连接,从而可实现中置部10b与侧悬臂部的锁紧,保证中置部10b与侧悬臂部的拼装稳定性。
可选地,前述提到的定位通孔11401可设置多个,例如:两个,并分别设置在第二凸部1141的相对两侧,多个定位通孔11401的排布方向同时与竖直方向和限位卡孔115的深度方向相垂直。且前述提到的定位柱11402也可设置多个,并与定位通孔11401一一对应插接。
示例地,前述提到的第一凸部1140的第二尺寸和第二凸部1141的第二尺寸之和小于第一孔1150的第二尺寸和第二孔1151的第二尺寸之和(即:限位卡孔115的第二尺寸)。
进一步地,第一凸部1140的第二尺寸和第二凸部1141的第二尺寸之和小于第一孔1150的第二尺寸,这样设计在实现侧悬臂部与中置部10b拼装的过程中,可先将限位凸起114整体平移插入第一孔1150内,然后下压侧悬臂部,使得限位凸起114的第二凸部1141卡入第二孔1151内,从而实现侧悬臂部与中置部10b的壳体卡接,这样设计可降低卡接对位难度。
需要说明的是,本公开实施例的第二尺寸可为竖直方向上的尺寸。
示例地,如图7a所示,侧悬臂部的壳体侧壁还可设有至少两个对位通孔116,分别位于限位凸起114的相对两侧,至少两个对位通孔116的排布方向与竖直方向垂直;如图6a和图6b所示,中置部10b的壳体侧壁还设有至少两个对位凸起117,每个对位凸起117插入一对位通孔116内,以进一步保证侧悬臂部与中置部10b的装配稳定性。
可选地,对位通孔116在竖直方向上的尺寸大于对位凸起117在竖直方向上的尺寸,这样在对位凸起117插入至对位通孔116内时,对位通孔116在竖直方向上还有剩余空间,方便与侧悬臂部的摄像头组件101和补光灯组件102连接的走线穿过。应当理解的是,第一凸部1140的第二尺寸和第二凸部1141的第二尺寸之和小于第一孔1150的第二尺寸和第二孔1151的第二尺寸之和,这样在限位凸起114卡入限位卡孔115内时,限位卡孔115在竖直方向上还有剩余空间可供走线穿过,其中,与侧悬臂部的摄像头组件101和补光灯组件102连接的走线可穿过对位通孔116和限位卡孔115。
举例而言,如图7a所示,对位通孔116的一部分可位于侧悬臂部的上壳105的侧壁(即:右侧悬臂部10e的上壳105的左侧壁或右侧悬臂部10e的上壳105的右侧壁)处,对位通孔116的另一部分位于侧悬臂部的下壳106的侧壁(即:右侧悬臂部10e的下壳106的左侧壁或右侧悬臂部10e的下壳106的右侧壁)处,而如图6a和图6b所示,对位凸起117可设于中置部10b的上壳105的侧壁(即:左侧壁或右侧壁)处。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6a至图6c所示,中置部10b的壳体包括相互扣合的上壳105和下壳106,上壳105与下壳106之间围成容纳腔,此容纳腔内可设有前述提到的与装配凸出部1034连接的固定件111,此固定件111可与上壳105或下壳106采用螺钉等锁紧件连接。
具体地,中置部10b的上壳105可包括上壁及与上壁连接的前壁、后壁、左侧壁、右侧壁,上壳105的前壁、左侧壁、后壁及右侧壁依次首尾相连,并与上壁围成上槽体;中置部10b的下壳106可包括下壁及与下壁连接的前壁、左侧壁、右侧壁,下壳106的左侧壁及右侧壁位于前壁的相对两侧,并与前壁和下壁围成下槽体;在上壳105与下壳106相扣合时,上壳105的上槽体与下壳106的上槽体共同组成容纳腔。
应当理解的是,前述提到的中置部10b的摄像头组件101和补光灯组件102可装配在其壳体的前端;具体地,在中置部10b中:其上壳105的前端底侧(即:上壳105的前壁的底部区域)形成有与容纳腔连通的第一摄像通槽和第一补光通槽,其下壳106的前端顶侧(即:下壳106的前壁的顶部区域)形成有与容纳腔连通的第二摄像通槽和第二补光通槽;其中,第二摄像通槽与第一摄像通槽相对并拼装成与摄像头组件相匹配的摄像匹配孔,第二补光通槽与第一补光通槽相对并拼装成与补光灯组件102相匹配的补光匹配孔;此处可参考侧悬臂部处的描述。
由于前述提到中置部10b的摄像头组件101设于如图3和图4所示的第一圆弧A和第二圆弧B上,且中置部10b的补光灯组件102设于第二圆弧B上,因此,在满足摄像头组件101和补光灯组件102拍摄条件的同时,可将中置部10b的前壁设计为与第一圆弧A和第二圆弧B相匹配的弧形。
其中,中置部10b也可包括摄像安装座112和补光安装座113,中置部10b的摄像安装座112和补光安装座113与其壳体、摄像头组件101和补光灯组件102的连接关系可参考侧悬臂部处的描述,在此不再重复赘述。
示例地,中置部10b的上壳105的上壁可设置前述提到的卡合槽1051及避让孔1052,且还可设有位于相邻两卡合槽1051之间的过线孔1055a,且中置部10b的下壳106的下壁也可设有过线孔1063。需要说明的是,与顶悬臂部10a的走线可依次穿过顶悬臂部10a的下壁的过线孔1033、中置部10b的上壁的过线孔1055a及中置部10b的下壁的过线孔1063进入到底座部10c中。且与侧悬臂部的摄像头组件101和补光灯组件102连接的走线可依次穿过前述提到的对位通孔116、限位卡孔115及中置部10b的下壁的过线孔1063进入到底座部10c中。
示例地,中置部10b的左、右侧壁可设有前述提到的限位卡孔115及对位凸起117,在此不再重复赘述。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a、图1b、图2及图6a所示,中置部10b的壳体后端(即:中置部10b的后壁)可装配有第一显示器118,此第一显示器118用于与操作员交互使用。
具体地,如图6b所示,中置部10b的壳体后端可设有安装凹槽1056,此安装凹槽1056的凹面形成有定位插槽1057和与中置部10b内部的连通的安装通孔1058;如图6a和图6d所示,第一显示器118包括相扣合的安装板1183和前框1181、及安装在安装板1183和前框1181之间的显示面板1182;其中,安装板1183的至少部分嵌在安装凹槽1056内,且安装板1183的背面设有插入定位插槽1057的定位插块和插入安装通孔1058的安装柱(图中未示出),以实现第一显示器118与中置部10b的壳体安装。
示例地,安装板1183的正面(即:朝向显示面板1182的一侧)还可设有多个间隔排布的支撑筋条11831,此支撑筋条11831可支撑显示面板1182,保证显示面板1182可稳定地安装在安装板1183与前框1181之间。
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保证第一显示器118稳定地安装在中置部10b的壳体后端,在安装柱插入安装通孔1058之后,还可采用螺钉等锁紧件与安装柱和安装通孔1058配合,以实现中置部10b的壳体与第一显示器118的锁紧,保证中置部10b整体的安装稳定性。
此外,还应当理解的是,为了保证中置部10b的整体稳定性,中置部10b的上壳105和下壳106可采用螺钉等锁紧件进行固定连接。
示例地,中置部10b的壳体可设有插接柱(图中未表示出),如图8a所示,底座部10c可设有插接孔1059,具体地,中置部10b的壳体下端(即:下壁)可设置插接柱,底座部10c的壳体上端可设置一个或多个插接孔1059,插接柱插入插接孔1059,以使中置部10b拼装在底座部10c上;但不限于此,也可中置部10b的壳体设有插接孔1059,底座部10c设有插接柱。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a、图2及图8a所示,底座部10c的前端装配有摄像头组件101和第二显示器119,此第二显示器119用于受访者交互使用,其中,第二显示器119位于底座部10c的摄像头组件101靠近中置部10b的一侧,此第二显示器119用于交互使用的同时,还可用来补光,这样设计可省略底座部10c的补光灯组件102的使用,降低成本,但不限于此,底座部10c也可设置补光灯组件102。
具体地,底座部10c的壳体包括相互扣合的下壳106和上壳105,上壳105与下壳106之间围成容纳腔,且上壳105的前端设有与容纳腔连通的摄像匹配孔和显示匹配孔;底座部10c的摄像头组件101位于底座部10c的容纳腔内,并通过摄像固定压板107b(如图8b所示)压合在上壳105上且与摄像匹配孔相配合;底座部10c的第一显示器118位于底座部10c的容纳腔内,并通过显示固定压板120(如图8b所示)压合在上壳105上且与显示匹配孔相配合。
其中,由于前述提到底座部10c的摄像头组件101设于如图3和图4所示的第一圆弧A上,因此,在满足摄像头组件101拍摄条件的同时,可将底座部10c的前壁处安装摄像头组件101的部分设计为与第一圆弧A相匹配的弧形或者倾斜平面,从外,为了方便受访者操作第二显示器119,此第二显示器119也可倾斜设置,因此,底座部10c的前壁处与第二显示器119配合的部分也可设置为弧形或倾斜平面,基于此,为了保证摄像头组件101和第二显示器119稳定地安装在底座部10c内,可将底座部10c的摄像固定压板107b和显示固定压板120设计为弯折板,以匹配底座部10c的前壁处的形状。
示例地,如图8a所示,底座部10c的壳体上端的局部区域可呈凸出设置,以形成凸台部1050,此凸台部1050设置插接孔1059,也就是说,在中置部10b的插接柱插入插接孔1059时,中置部10b可装配在底座部10c的上端凸台部1050上,这样设计在中置部10b装配于底座部10c的过程中,可避免中置部10b的第一显示器118与底座部10c发生干涉的情况。
其中,如图8a所示,底座部10c的壳体上端除了凸台部1050之外的区域还可设有防护垫121,此防护垫121的厚度小于凸台部1050的厚度。
示例地,底座部10c的凸台部1050还可设有与底座部10c的内部连通的过线孔1055b,其中,与顶悬臂部10a的走线可依次穿过顶悬臂部10a的下壁的过线孔1033、中置部10b的上壁的过线孔1055a、中置部10b的下壁的过线孔1063及底座部10c的过线孔1055b进入到底座部10c的容纳腔内;且与侧悬臂部的摄像头组件101和补光灯组件102连接的走线可依次穿过前述提到的对位通孔116、限位卡孔115及中置部10b的下壁的过线孔1063及底座部10c的过线孔1055b进入到底座部10c的容纳腔内。
此外,底座部10c的上壳105的左右两侧还可开设有装配孔,此装配孔可嵌合有扳手面板122,如图8a所示,此扳手面板122可采用螺钉等锁紧件固定在底座部10c的上壳105上,由于底座部10c的容纳腔内的结构比较多,除了前述提到的结构外,还可包括如图8a和图8b所示的配重板123、控制器(图中未示出)等结构,本公开实施例通过设置扳手面板122可方便操作人员搬运底座部10c。且底座部10c的下壳106的后壁还开设有接口1064,如图1b所示,此接口1064可为电源接口及其他接口。
在本公开中,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公开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公开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装配”、“连接”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公开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些实施例”、“示例地”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公开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公开的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公开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公开的范围内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故但凡依本公开的权利要求和说明书所做的变化或修饰,皆应属于本公开专利涵盖的范围之内。

Claims (16)

1.一种顶悬臂部,用于成像设备,所述成像设备还包括中置部,所述中置部上端设有卡合槽,其特征在于,所述顶悬臂部包括壳体和摄像头组件,所述壳体包括前壁和设于所述前壁下端的下壁,其中,
所述壳体的前壁开设有摄像匹配孔,所述摄像头组件的至少部分嵌合在所述摄像匹配孔内;
所述壳体的下壁具有向下凸出设置的卡合凸起,所述卡合凸起能够插入所述中置部上端的卡合槽内,以使所述顶悬臂部卡合在所述中置部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顶悬臂部,其特征在于,所述卡合凸起包括多个在水平方向上间隔设置的卡板。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顶悬臂部,其特征在于,所述卡板相对于竖直方向呈倾斜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顶悬臂部,其特征在于,
所述中置部上端还设有避让孔,且所述中置部的内部还设有与所述避让孔对应的固定件;其中:
所述壳体的下壁还具有向下凸出设置的装配凸出部,所述装配凸出部能够穿过所述避让孔位于所述中置部内,并与所述固定件通过锁紧件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顶悬臂部,其特征在于,所述装配凸出部位于所述卡合凸起远离所述前壁的一侧。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顶悬臂部,其特征在于,
所述壳体还包括后壁,位于所述前壁的后侧并与所述下壁连接;所述后壁的下部区域形成有装配凹陷部,所述装配凹陷部和所述装配凸出部均具有凹陷面和凸出面,且还均设有贯穿所述凹陷面和凸出面的装配通孔;其中,
所述装配凹陷部的凹陷面相对于所述后壁的上部区域外侧面呈凹陷状,所述装配凹陷部的凸出面相对于所述后壁的上部区域内侧面呈凸出状;
所述装配凸出部的凹陷面相对于所述下壁其他区域的内侧面呈凹陷状,所述装配凸出部的凸出面相对于所述下壁其他区域的外侧面呈凸出状;
且所述锁紧件的一端依次穿过所述装配凹陷部的装配通孔及所述装配凸出部的装配通孔,以与所述固定件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顶悬臂部,其特征在于,所述装配凸出部和所述装配凹陷部的凹陷面均包括相交设置的第一平面和第二平面,其中,
所述装配凹陷部的所述第一平面相比于所述装配凹陷部的所述第二平面更靠近所述中置部,且所述装配凹陷部的所述装配通孔设于所述装配凹陷部的第一平面处;
所述装配凸出部的所述第一平面相比于所述装配凸出部的所述第二平面更靠近所述卡合凸起,且所述装配凸出部的装配通孔设于所述装配凸出部的第一平面处。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顶悬臂部,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的前壁呈向所述壳体的内部凸出的弧形。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顶悬臂部,其特征在于,所述顶悬臂部还包括摄像安装框架和摄像固定压板,其中,
所述摄像安装框架安装在所述前壁的内侧面,并与所述摄像匹配孔相对,所述摄像头组件安装在所述摄像安装框架内,所述摄像固定压板通过锁紧件锁紧在所述摄像安装框架远离所述摄像匹配孔的一侧,以使所述摄像头组件固定在所述摄像安装框架内。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顶悬臂部,其特征在于,所述摄像固定压板呈平板状,且所述摄像固定压板具有与所述摄像安装框架的内部连通的走线孔。
11.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顶悬臂部,其特征在于,
所述壳体的前壁还设有补光匹配孔,位于所述摄像匹配孔的下方;
所述顶悬臂部还包括补光灯组件,所述补光灯组件的至少部分嵌合在所述补光匹配孔内。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顶悬臂部,其特征在于,所述补光灯组件和所述摄像头组件位于同一竖直圆弧上。
1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顶悬臂部,其特征在于,所述顶悬臂部还包括补光安装框架和补光固定压合板,其中,所述补光安装框架安装在所述前壁的内侧面,并与所述补光匹配孔相对,所述补光灯组件安装在所述补光安装框架内,所述补光固定压合板通过锁紧件锁紧在所述补光安装框架远离所述补光匹配孔的一侧,以使所述补光灯组件固定在所述补光安装框架内。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顶悬臂部,其特征在于,所述补光固定压合板呈弯折状,所述补光固定压合板包括从上至下依次连接的第一安装部、主压合部及第二安装部;其中,
所述第一安装部的上端相对于所述主压合部向靠近所述补光安装框架的一侧倾斜,并与所述前壁的内侧面连接;
所述第二安装部的下端相对于所述主压合部向远离所述补光安装框架的一侧倾斜,并与所述前壁的内侧面连接;
所述主压合部与补光安装框架相对,以用于压合所述补光安装框架内的所述补光灯组件。
15.根据权利要求1至14中任一项所述的顶悬臂部,其特征在于,
所述卡合凸起设置多个,并在水平方向上间隔排布;
且所述壳体的下壁还设有过线孔,所述过线孔设置在相邻两所述卡合凸起之间。
16.一种成像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15中任一项所述的顶悬臂部以及与所述顶悬臂部卡合的中置部。
CN202122603925.3U 2021-10-27 2021-10-27 顶悬臂部及成像设备 Active CN21684374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603925.3U CN216843747U (zh) 2021-10-27 2021-10-27 顶悬臂部及成像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603925.3U CN216843747U (zh) 2021-10-27 2021-10-27 顶悬臂部及成像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6843747U true CN216843747U (zh) 2022-06-28

Family

ID=8209946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2603925.3U Active CN216843747U (zh) 2021-10-27 2021-10-27 顶悬臂部及成像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6843747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529295B2 (en) Surface mount multi-connector and electronic apparatus having the same
JP2020126832A (ja) 電気コネクタ
CN212628117U (zh) 摄像头模组及白板装置
JP6781763B2 (ja) 電気コネクタ
US20170141514A1 (en) Connector and connector assembly
JP2019212470A (ja) コネクタ及びコネクタ装置
CN216843747U (zh) 顶悬臂部及成像设备
JP2006244969A (ja) 自動調芯用コネクタ
CN107526137B (zh) 光收发器
CN216057220U (zh) 成像设备
CN216046467U (zh) 侧悬臂部及成像设备
CN112135023B (zh) 拍摄设备
US20140022449A1 (en) In-vehicle camera device
CN110858869B (zh) 相机模组及具有该相机模组的电子装置
CN111818248B (zh) 支架结构、摄像头组件及电子设备
US6527593B2 (en) Modular jack and its attaching structure
JP2019149631A (ja) 撮像装置
KR101110426B1 (ko) 암커넥터 조립체
TWI840242B (zh) 連接器組合件
TWI842541B (zh) 連接器組合件
JP4149553B2 (ja) コネクタ構造及びコネクタの組付方法
TWI842537B (zh) 連接器組合件
CN109119787A (zh) 电连接器
CN115185147B (zh) 投影仪
JP7410873B2 (ja) 電子ユニット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Address after: 230601 Taohua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Valley at the intersection of Mingchuan Road and Yonghe Road in Taohua Town, Feixi County, Hefei City, Anhui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Hefei Yinniu Microelectronics Co.,Ltd.

Country or region after: China

Address before: 214400 Room 301, No. 99, Chengjiang East Road, Jiangyin City, Wuxi City, Jiangsu Province

Patentee before: Yinniu Microelectronics (Wuxi) Co.,Ltd.

Country or region before: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