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841910U - 连接外壳及具备其的发动机冷却装置 - Google Patents

连接外壳及具备其的发动机冷却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6841910U
CN216841910U CN202123443461.0U CN202123443461U CN216841910U CN 216841910 U CN216841910 U CN 216841910U CN 202123443461 U CN202123443461 U CN 202123443461U CN 216841910 U CN216841910 U CN 21684191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low path
cylinder
exhaust manifold
cooling water
dispose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3443461.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郑秉秀
李相昈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D Hyundai Infracor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yundai Doosan Yingweigao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yundai Doosan Yingweigao Co ltd filed Critical Hyundai Doosan Yingweigao Co ltd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684191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684191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PCOOLING OF 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COOLING OF INTERNAL-COMBUSTION ENGINES
    • F01P11/00Component 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not provided for in, or of interest apart from, groups F01P1/00 - F01P9/00
    • F01P11/04Arrangements of liquid pipes or hos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PCOOLING OF 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COOLING OF INTERNAL-COMBUSTION ENGINES
    • F01P3/00Liquid cooling
    • F01P3/12Arrangements for cooling other engine or machine par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2COMBUSTION ENGINES; HOT-GAS OR COMBUSTION-PRODUCT ENGINE PLANTS
    • F02BINTERNAL-COMBUSTION PISTON ENGINES; COMBUSTION ENGINES IN GENERAL
    • F02B63/00Adaptations of engines for driving pumps, hand-held tools or electric generators; Portable combinations of engines with engine-driven devices
    • F02B63/04Adaptations of engines for driving pumps, hand-held tools or electric generators; Portable combinations of engines with engine-driven devices for electric generato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JPISTONS; CYLINDERS; SEALINGS
    • F16J15/00Sealings
    • F16J15/02Sealings between relatively-stationary surfac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LPIPES; JOINTS OR FITTINGS FOR PIPES; SUPPORTS FOR PIPES, CABLES OR PROTECTIVE TUBING; MEANS FOR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L17/00Joints with packing adapted to sealing by fluid pressure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10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ICE] based vehicles
    • Y02T10/12Improving ICE efficienci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Fluid Mechanics (AREA)
  • Exhaust Silenc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连接外壳及具备其的发动机冷却装置,所述连接外壳连接形成在发动机的缸的冷却水流路和形成在排气歧管的冷却水流路,所述连接外壳包括:第一本体,其配置于所述缸的一侧;第二本体,其配置于所述排气歧管的一侧;以及连接本体,其配置于所述第一本体与所述第二本体之间。

Description

连接外壳及具备其的发动机冷却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连接外壳及具备其的发动机冷却装置,更详细地,涉及一种连接用作船舶用发电机的发动机的冷却流路的连接外壳及具备其的发动机冷却装置。
背景技术
船舶中包括主发电机和应急发电机,所述应急发电机用于在由于主发电机发生故障而导致瘫船(deadship)或失电(Black-out)的情况下产生电力。瘫船是指主发电机无法自恢复的状态,当发生瘫船时,应急电源产生电力并向主发电机的辅助设备供给电力以驱动主发电机。另外,在失电时,应急电源通过产生电力来为应急照明(Emergency Light)、导航(Navigation)、无线电(Radio)、消防泵(Fire Pump)供给电力。
作为这样的主发电机和应急发电机,通常使用利用柴油发动机的发电机。
不同于在陆上使用的发电机,由于船舶用发电机位于船船上,因而需要按照船舶用规制来为排气歧管和涡轮增压器等进行冷却。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构思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连接发动机的冷却流路的连接外壳及具备其的发动机冷却装置。
上述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可以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方面,本实用新型的多样的实施例提供一种连接外壳,其连接形成在发动机的缸的冷却水流路和形成在排气歧管的冷却水流路,所述连接外壳包括:第一本体,其配置于所述缸的一侧;第二本体,其配置于所述排气歧管的一侧;以及连接本体,其配置于所述第一本体与所述第二本体之间。
其中,所述连接本体的一端部容纳于所述第一本体的内侧,所述连接本体的另一端部容纳于所述第二本体的内侧,在所述连接本体的一端部与所述第一本体的内周面之间配置有第一密封部件,在所述连接本体的另一端部与所述第二本体的内周面之间配置有第二密封部件。
其中,所述第一本体包括与所述连接本体连通的第一流路部和将所述第一流路部固定于所述缸的一侧的第一托架部。
其中,所述第二本体包括与所述连接本体连通的第二流路部和将所述第二流路部固定于所述排气歧管的一侧的第二托架部。
其中,所述第一托架部和所述第二托架部彼此相邻地配置。
其中,在所述第一托架部的内部形成有第一导向流路,该第一导向流路将沿形成在所述缸的冷却水流路流动的冷却水引导至形成在所述第一流路部的内部的第一流路。
其中,在所述第二托架部的内部形成有第二导向流路,该第二导向流路将经过形成在所述缸的冷却水流路的冷却水引导至形成在所述排气歧管的冷却水流路。
另一方面,本实用新型的多样的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发动机冷却装置,包括:缸侧流路,其形成在发动机的缸;排气歧管侧流路,其形成在排气歧管;以及连接外壳,其连接所述缸侧流路和所述排气歧管侧流路,所述连接外壳包括:第一本体,其配置于所述缸的一侧;第二本体,其配置于所述排气歧管的一侧;以及连接本体,其配置于所述第一本体与所述第二本体之间。
其中,所述连接本体的一端部容纳于所述第一本体的内侧,所述连接本体的另一端部容纳于所述第二本体的内侧,在所述连接本体的一端部与所述第一本体的内周面之间配置有第一密封部件,在所述连接本体的另一端部与所述第二本体的内周面之间配置有第二密封部件。
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多样的实施例的连接外壳及包括其的发动机冷却装置不需要用于连接第一本体和第二本体的单独的间隙,因此可以使空间效率最大化,并且可以顺畅地引导冷却水的流动。
此外,由于不使用多个夹具来连接第一本体和第二本体,因而易于组装和维护。
此外,通过密封部件连接连接本体与第一本体及第二本体,从而可以防止由于使用夹具而导致的漏水的风险。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本实用新型的多样的实施例的发动机冷却装置设置于发动机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2是从所述发动机的一侧观察图1中本实用新型的多样的实施例的连接外壳的侧视图。
图3是图1的A-A’的剖视图。
图4是示出图1中连接外壳和排气歧管侧流路的流路连接状态的B-B的剖视图。
附图标记
10:发动机,11:缸体,12:缸盖,12a:缸侧流路,20:水泵,50:排气歧管,50a:排气歧管侧流路,55:废气排出口,80:恒温器,90:外部管路,100:连接外壳,110:第一本体,111:第一流路部,111a:第一流路,112:第一托架部,112a:第一导向流路,130:连接本体,130a:连接流路,150:第二本体,151:第二流路部,151a:第二流路,152:第二托架部,152a:第二导向流路,161:第一密封部件,162:第二密封部件。
具体实施方式
在下文中,为了描述的方便起见,将通过示例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进行描述。在为每个图的构成要素记载附图标记时,对于相同的构成要素,即使标示于不同的图中,也尽可能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
本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中使用的术语或词语不应限定于通常的或词典上的含义,而是应本着实用新型发明人可以适当地定义术语的概念以最好地描述自己的实用新型的原则来解释为符合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思想的含义和概念。此外,在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构成要素时,可以使用诸如第一、第二、A、B、(a)、(b)等术语。这些术语仅用于将该构成要素与其他构成要素区分开来,而构成要素的本质、次序或顺序等不为该术语所限定。应理解的是,当记载为某一构成要素“连接”或“结合”到另一构成要素时,该构成要素可以直接连接或结合到该另一构成要素,但该构成要素与该另一构成要素之间也可能“连接”或“结合”有又一构成要素。
从而,本说明书中记载的实施例及附图所示的配置仅为本实用新型的最优选的实施例,并不代表本实用新型的全部的技术思想,因此,应理解的是,在本申请时间点上,可能会存在可代替这些实施例的多样的等同物和变形例。此外,将省略对可能不必要地使本实用新型的主旨含糊不清的公知功能和配置的详细描述。
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多样的实施例的连接外壳100及具备其的发动机10的冷却的装置进行具体描述。
图1是示出本实用新型的多样的实施例的发动机10的冷却装置设置于发动机10的状态的立体图,图2是从所述发动机10的一侧观察图1中本实用新型的多样的实施例的连接外壳100的侧视图,图3是图1的A-A’的剖视图,图4是示出图1中连接外壳和排气歧管侧流路的流路连接状态的B-B的剖视图。
参照图1至图4,本实用新型的多样的实施例的发动机10的冷却装置是为了冷却多种缸的冲程所产生的发动机10的热而设于发动机10的冷却装置。这里,可以将用作设于船舶的发电机的发动机10为例进行描述,但不限于此,显然可以应用于任何发动机10。
在船舶用发电机的发动机10的冷却水的情况下,在对发动机10的内部全部进行冷却后,连同排气歧管50也会冷却,当发动机10的冷却水的温度较高时,会连接至散热器来进行冷却水的冷却,当冷却水的温度较低时,会在发动机10的内部再次进行再循环。
首先,参照图1,发动机10可以包括在内部配置缸的缸体11、以及与进气歧管和排气歧管50连接的缸盖12。可以在缸体11和缸盖12的内部形成用于冷却发动机10的冷却水流路。这里,可以将形成于缸的内部的冷却水流路描述为缸侧流路12a。
冷却水通过水泵流入缸体11的内部,并且冷却水沿缸体11的内部流路向缸盖12的内部流路流动。在沿缸侧流路12a流动的过程中冷却缸的冷却水接着为了冷却排气歧管50的废气排出口55而朝向排气歧管50侧流路流动。
由于缸盖12和排气歧管50是独立的零件,因而需要通过诸如螺栓的固定部件彼此紧固。此时,用于使冷却水流动的冷却水流路也应相互连通,以往,为了使缸侧流路12a和排气歧管50测流路连通,使用诸如夹具的固定部件。然而,为了使用夹具,用于紧固夹具以使固定力施作用的紧固部分是必不可缺的,由于该紧固部分,必然会在缸侧流路12a与排气歧管50侧流路之间多多少少形成间隙。这样的间隙会降低空间效率,并且,在夹具的情况下会存在漏水的问题,因而当前不鼓励在船舶用发动机10中使用夹具。
因此,本实用新型中提出一种能够在不使用夹具的情况下使缸侧流路12a和排气歧管50侧流路连通的连接外壳100。
参照图2至图3,本实用新型的多样的实施例的连接外壳100可以连接形成在发动机10的缸的冷却水流路和形成在排气歧管50的冷却水流路,并且可以包括第一本体110、第二本体150以及连接本体130。
第一本体110配置于缸的一侧,并且可以包括与连接本体130连通的第一流路部111和将所述第一流路111a固定于缸盖12的一侧的第一托架部112。可以在第一托架部112的内部形成有第一导向流路112a。第一导向流路112a与形成在缸的内部的缸侧流路12a连通并将沿缸侧流路12a流动的冷却水引导至第一流路部111的第一流路111a。第一导向流路112a可以在大致垂直方向上形成。第一托架部112可以通过螺栓等固定部件固定于缸盖12的一侧。第一托架部112可以与第二本体150的第二托架部152相邻地配置。
第一流路部111可以通过第一托架部112固定于缸盖12的一侧。可以在第一流路部111的内部形成第一流路111a。第一流路111a可以通过第一导向流路112a使冷却水流入,并且可以与连接流路130a连通以将冷却水供应至第一本体110侧。第一流路111a可以在大致水平方向上形成。可以在第一流路部111的内侧容纳连接本体130的一端部的至少一部分区域。可以在第一流路部111的内周面与连接本体130的一端部的外周面之间配置第一密封部件161以在连接第一流路部111和连接本体130的同时防止冷却水的流出。
第二本体150配置于排气歧管50的一侧,并且可以包括与连接本体连通的第二流路部151、以及将第二流路部151固定于排气歧管50的一侧的第二托架部152。
第二流路部151可以通过第二托架部152固定于排气歧管50的一侧。可以在第二流路部151的内部形成第二流路151a。第二流路151a可以与连接本体130的连接流路130a连通,使得冷却水从第一流路111a流入。流入第一流路111a的冷却水可以通过第二导向流路152a被供应至排气歧管50侧流路。可以在第二流路部151的内侧容纳连接本体130的另一端部的至少一部分区域。可以在第二流路部151的内周面与连接本体130的另一端部的外周面之间配置第二密封部件162,以在连接第二流路部151和连接本体130的同时防止冷却水的流出。第二流路部151和内部的第二流路151a可以以与第二导向流路152a连通的方式使至少一部分区间向下方弯曲地形成。
可以在第二托架部152的内部形成第二导向流路152a。第二导向流路152a可以与形成在排气歧管50的内部的排气歧管50侧流路连通并将通过连接流路130a流入第二流路151a的冷却水引导至排气歧管50侧流路。第二托架部152可以通过螺栓等固定部件固定于排气歧管50的一侧。第二托架部152可以与第一本体110的第一托架部112相邻地配置。
连接本体130可以配置于第一本体110与第二本体150之间。可以在连接本体130的内部形成使第一流路111a和第二流路151a连通的连接流路130a。连接本体130可以在一端部的至少一部分区域容纳于第一流路部111的内侧且另一端部的至少一部分区域容纳于第二流路部151的内侧的状态下使第一流路部111和第二流路部151连通。连接本体130可以形成为大致圆筒形状。可以在连接本体130的一端部的外周面与第一流路部111的内周面之间配置第一密封部件161,并在连接本体130的另一端部的外周面与第二流路部151的内周面之间配置第二密封部件162,以在连接第一流路111a和第二流路151a的同时防止冷却水的流出。在本实用新型中,在连接本体130的一端部和另一端部分别容纳在第一本体110的第一流路部111和第二本体150的第二流路部151的内侧的状态下使第一流路和第二流路151a连通,因而不需要用于连接第一本体110和第二本体150的单独的间隙,因而可以使空间效率最大化。
在本实用新型中,冷却水可以从缸侧流路12a通过连接本体130流入排气歧管50侧流路。这样流入的冷却水可以在冷却排气歧管50的废气排出流路后通过外部管路90流入恒温器80。由于根据恒温器80中的冷却水的温度再循环的结构与公知的技术相同,因而此处省略具体的说明。
如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多样的实施例的连接外壳100及包括其的发动机10的冷却装置不需要用于连接第一本体110和第二本体150的单独的间隙,因此可以使空间效率最大化,并且可以顺畅地引导冷却水的流动。此外,由于不使用多个夹具来连接第一本体110和第二本体150,因而易于组装和维护。此外,通过密封部件连接连接本体130与第一本体110及第二本体150,从而可以防止由于使用夹具而导致的漏水的风险。
并不因上文中描述为构成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所有构成要素结合为一个或结合为一个而动作就意味着本实用新型必须限定于这样的实施例。即,只要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目的范围,所有构成要素也可以选择性地结合为一个以上而动作。此外,除非另有相反的记载,上文中记载的“包括”、“构成”或“具有”等术语意指该构成要素可以包含在内,因而应解释为还可以包括其他构成要素,而不是排除其他构成要素。除非不同地定义,包括技术术语或科学术语在内的所有术语具有与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中的一般的技术人员所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的含义。如词典中已定义的术语的通常使用的术语应解释为与相关技术的上下文中的含义一致,除非在本实用新型中清楚地定义,不解释为理想的或过于形式性的含义。
以上描述仅仅是示例性地说明了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思想,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内具有一般技能的人士均可以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本质特性的范围内进行多样的修改和变形。因此,本实用新型所公开的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思想,而不是限定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思想,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思想的范围不为这样的实施例所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由权利要求书解释,与其等同范围内的所有技术思想应解释为落入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范围内。

Claims (9)

1.一种连接外壳,其连接形成在发动机的缸的冷却水流路和形成在排气歧管的冷却水流路,所述连接外壳的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本体,其配置于所述缸的一侧;
第二本体,其配置于所述排气歧管的一侧;以及
连接本体,其配置于所述第一本体与所述第二本体之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外壳,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接本体的一端部容纳于所述第一本体的内侧,所述连接本体的另一端部容纳于所述第二本体的内侧,
在所述连接本体的一端部与所述第一本体的内周面之间配置有第一密封部件,在所述连接本体的另一端部与所述第二本体的内周面之间配置有第二密封部件。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外壳,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本体包括与所述连接本体连通的第一流路部和将所述第一流路部固定于所述缸的一侧的第一托架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连接外壳,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本体包括与所述连接本体连通的第二流路部和将所述第二流路部固定于所述排气歧管的一侧的第二托架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连接外壳,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托架部和所述第二托架部彼此相邻地配置。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连接外壳,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一托架部的内部形成有第一导向流路,该第一导向流路将沿形成在所述缸的冷却水流路流动的冷却水引导至形成在所述第一流路部的内部的第一流路。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连接外壳,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二托架部的内部形成有第二导向流路,该第二导向流路将经过形成在所述缸的冷却水流路的冷却水引导至形成在所述排气歧管的冷却水流路。
8.一种发动机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缸侧流路,其形成在发动机的缸;
排气歧管侧流路,其形成在排气歧管;以及
连接外壳,其连接所述缸侧流路和所述排气歧管侧流路,
所述连接外壳包括:
第一本体,其配置于所述缸的一侧;
第二本体,其配置于所述排气歧管的一侧;以及
连接本体,其配置于所述第一本体与所述第二本体之间。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发动机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接本体的一端部容纳于所述第一本体的内侧,所述连接本体的另一端部容纳于所述第二本体的内侧,
在所述连接本体的一端部与所述第一本体的内周面之间配置有第一密封部件,在所述连接本体的另一端部与所述第二本体的内周面之间配置有第二密封部件。
CN202123443461.0U 2020-12-28 2021-12-28 连接外壳及具备其的发动机冷却装置 Active CN216841910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KR10-2020-0185377 2020-12-28
KR1020200185377A KR20220094073A (ko) 2020-12-28 2020-12-28 연결 하우징 및 이를 구비하는 엔진 냉각 장치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6841910U true CN216841910U (zh) 2022-06-28

Family

ID=8211424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3443461.0U Active CN216841910U (zh) 2020-12-28 2021-12-28 连接外壳及具备其的发动机冷却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KR (1) KR20220094073A (zh)
CN (1) CN216841910U (zh)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20220094073A (ko) 2022-07-0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RU2718387C2 (ru) Система (варианты) и способ для охладителя системы рециркуляции отработавших газов
JPH102256A (ja) エンジンのegr装置
US9777619B2 (en) Ship engine
JP2011190744A (ja) 内燃機関用吸気冷却装置
EP2832981B1 (en) Engine
US10794269B2 (en) Turbocharger unit
KR101951970B1 (ko) 트윈 터보차저용 다목적 에어 쿨러 케이싱 조립체
CN216841910U (zh) 连接外壳及具备其的发动机冷却装置
JP2017014951A (ja) エンジンの吸気供給構造
JP6430185B2 (ja) Egr装置
EP2836691B1 (en) Charge air guide element for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CN113227550B (zh) 热屏蔽系统及方法
KR101821536B1 (ko) 차지 공기 냉각기 배열체
JP2004257322A (ja) エンジンのegr装置
US20150240703A1 (en) Integrated thermostatic valve and charge air cooler cover assembly
US7726274B2 (en)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cylinder head
KR100387424B1 (ko) 공냉과수냉을겸한인터쿨러
US10526918B2 (en) Engine arrangement
CN211819735U (zh) 一种集成单向阀的egr冷却器
CN219366160U (zh) 发动机出水管及发动机冷却系统
JPH09242549A (ja) インタークーラー
CN219134479U (zh) 一种船舶轮机用散热系统
CN218934672U (zh) 箱体、箱体组件、空气压缩机和商用车
CN201401223Y (zh) 发动机冷却系统的出水口支座和出水口支座垫片
CN113167192A (zh) 冷却构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Inchon, South Korea

Patentee after: HYUNDAI DOOSAN INFRACORE Co.,Ltd.

Address before: Inchon, South Korea

Patentee before: Hyundai Doosan yingweigao Co.,Ltd.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