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814110U - 一种灯座及灯具 - Google Patents

一种灯座及灯具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6814110U
CN216814110U CN202220185782.0U CN202220185782U CN216814110U CN 216814110 U CN216814110 U CN 216814110U CN 202220185782 U CN202220185782 U CN 202220185782U CN 216814110 U CN216814110 U CN 21681411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duct
fan
heat
air
lamp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0185782.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刘建华
蔡四杰
张东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zhou Caiyi Ligh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zhou Caiyi Ligh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zhou Caiyi Light Co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zhou Caiyi Light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0185782.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681411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681411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681411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Arrangement Of Elements, Cooling, Sealing, Or The Like Of Lighting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照明装置领域,公开了一种灯座及具有其的灯具,灯座包括壳体、电路板、散热器,壳体包括密闭设置的第一腔体和用于壳体内外热交换的导热部;电路板设于第一腔体;散热器包括第三风机和风道,第三风机和风道设于第一腔体,风道包括风道内腔、风道出口和风道入口,第三风机设于风道出口和/或风道入口以促使气流在风道与电路板之间循环流动;若所述第三风机设于风道出口,第三风机启动后,气流通过风道入口被抽入风道内腔;若所述第三风机设于风道入口,第三风机启动后,气流通过风道入口被鼓入风道内腔。该灯座及灯具能够将密闭腔体的热量快速有效地散发出壳体外,具有散热效率高的特点。

Description

一种灯座及灯具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照明装置领域,具体的是一种灯座及灯具。
背景技术
目前,市场上防水灯具的灯座散热是通过拉伸型材外壳或压铸铝外壳进行自然传导与辐射散热。灯座的开关电源前后级、驱动板(尤其是电感元件和IC芯片)等电子元器件发热量大,工作时间长使得热量积聚在电路板表面,加上灯座的腔体是密闭设置的,由于外壳自然热传导与外壳热辐射的热传递效率低,不能快速有效地将热量散发出壳体外,导致开关电源、驱动板等电子元器件温度过高,造成电子元器件工作不稳定或烧毁。因此,仅通过外壳自然热传导与外壳热辐射无法满足灯座的散热要求。
实用新型内容
为克服背景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灯座及灯具,以解决灯座因腔体密闭无法将腔内热量快速有效地散发出壳体外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是:
第一方面,提供一种灯座,包括壳体、电路板、散热器,壳体包括密闭设置的第一腔体和用于壳体内外热交换的导热部;电路板设于第一腔体;散热器包括第三风机和风道,第三风机和风道设于第一腔体,风道包括风道内腔、风道出口和风道入口,第三风机设于风道出口和/或风道入口以促使气流在风道与电路板之间循环流动;若所述第三风机设于风道出口,第三风机启动后,气流通过风道入口被抽入风道内腔;若所述第三风机设于风道入口,第三风机启动后,气流通过风道入口被鼓入风道内腔。
可选的,所述风道与导热部连接以使气流同步经过风道内腔和导热部的内表面。
可选的,导热部包括第一导热部和第二导热部,所述壳体包括基座和端盖,基座与端盖连接而成密闭设置的第一腔体,第一导热部设于基座上,第二导热部设于端盖上。
可选的,所述第一导热部的外表面和/或第二导热部的外表面设有散热筋片,第一导热部的内表面和/或第二导热部的内表面设有散热筋片,散热筋片间隔设置。
可选的,所述电路板的正面设有电子元器件,电路板的背面与导热部的内表面连接以传递热量。
可选的,所述散热器还包括第一风机和/或第二风机,所述风道包括第一风道和/或第二风道,第一风机的进风口与第一风道出口气流相通,第二风机的进风口与第二风道出口气流相通。
可选的,风机的排风口沿电路板的平面方向出风以加速电路板表面的对流速度,风道入口朝向电路板的法面方向以向风道内腔抽入或鼓入沿电路板的平面方向通过的气流。
可选的,所述电路板包括驱动板、开关电源前级、开关电源后级其中至少一种,所述第三风机或风道出口跟驱动板的表面气流相通以对其强迫对流,第一风机的排风口与开关电源前级的表面气流相通以对其强迫对流,第二风机的排风口与开关电源后级的表面气流相通以对其强迫对流。
第二方面,提供一种灯具,包括灯体、灯臂和第一方面任意组合的灯座,灯体与灯臂转动连接,灯臂与灯座转动连接。
可选的,所述灯臂设有第四风机,第四风机具有防水结构以对导热部的外表面进行强迫对流。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有益效果是:灯座采用了风冷内循环散热,在第一腔体内设有风道、风机和导热部,利用风机在风道鼓风、抽风形成压力差以使气流产生快速的内循环流动,电子元器件表面积聚的热量被内循环气流吸收并流经风道的导热部,热量从导热部的内表面传导至导热部的外表面;通过灯臂的两组防水风机对导热部的外表面进行强迫对流以加速带走热量。该灯座及灯具能够将密闭腔体的热量快速有效地散发出壳体外,具有散热效率高的特点。
附图说明
图1是一实施例的灯座爆炸图;
图2是一实施例的灯座内部构造图;
图3是一实施例的灯座结构图;
图4是一实施例的灯具结构图
图5是图4实施例的灯具剖视图。
附图标记:4-灯臂,400-第二腔体,41-套管,42-第四风机;61-开关电源前级,62-开关电源后级,63-驱动板;71-第一风机,72-第二风机,73-第三风机;8-灯座,800-第一腔体,81-基座,810-第一导热部,82-端盖,820-第二导热部,83-第一风道,831-第一风道入口,832-第一风道出口,84-第二风道,841-第二风道入口,842-第二风道出口,85-第二转轴组件;9-灯体。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本实用新型的术语涉及:方向,如上、下、左、右、前、后,优先级按图示方向、上下文情景、附图视角为基准。顺序,如第一、第二,仅用于区别技术特征,并非隐含具体数量或先后关系。和/或,如甲和/或乙,表示存在甲和乙、甲、乙三种实施方式。
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实用新型各实施方式并不局限于各段落直观记载的技术方案,各段落、段落中的实施例、实施例中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任意组合,组合后的技术方案仍属于本实用新型的记载范围之内。
实施方式一
如图1~5所示,一种灯座,包括壳体、电路板、散热器,壳体包括密闭设置的第一腔体800和用于壳体内外热交换的导热部;电路板设于第一腔体800;散热器包括第三风机73和风道,第三风机73和风道设于第一腔体800,风道包括风道内腔、风道出口和风道入口。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三风机73设于风道出口以促使气流在风道与电路板之间循环流动;位于风道出口的第三风机73启动后,气流通过风道入口被抽入风道内腔。具体的,位于风道出口的第三风机73启动后,气流从风道入口被抽入,流经风道内腔,然后在风道出口通过第三风机73抽走;其次,在抽走的气流中,部分气流扩散至第一腔体800进行吸热,部分气流流经电路板进行吸热,吸热后的气流接触导热部以将热量热传导至壳体外;最后,风道入口再次抽入气流;如此往复循环,通过循环搅动使携带热量的气流扩散至各处,最终使各处热量趋于均匀,从而加速热传递效率。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第三风机73设于风道入口以促使气流在风道与电路板之间循环流动,位于风道入口的第三风机73启动后,气流通过风道入口被鼓入风道内腔。具体的,位于风道入口的第三风机73启动后,在风道入口通过第三风机73鼓入气流,气流流经风道内腔,然后在风道出口流出;其次,在流出的气流中,部分气流扩散至第一腔体800进行吸热,部分气流流经电路板进行吸热,吸热后的气流接触导热部以将热量热传导至壳体外;最后,风道入口再次鼓入气流;如此往复循环,通过循环搅动使携带热量的气流扩散至各处,最终使各处热量趋于均匀,从而加速热传递效率。
在又一些实施例中,第三风机73同时设于风道出口和风道入口以促使气流在风道与电路板之间循环流动,位于风道出口的第三风机73启动后,气流通过风道入口被抽入风道内腔位于风道入口的第三风机73启动后,气流通过风道入口被鼓入风道内腔。具体的,位于风道出口和风道入口的第三风机73启动后,在风道入口通过第三风机73鼓入气流,气流流经风道内腔,然后在风道出口通过第三风机73抽走;其次,在抽走的气流中,部分气流扩散至第一腔体800进行吸热,部分气流流经电路板进行吸热,吸热后的气流接触导热部以将热量热传导至壳体外;最后,风道入口再次抽入气流;如此往复循环,通过循环搅动使携带热量的气流扩散至各处,最终使各处热量趋于均匀,在风道出口与风道入口安装两套第三风机73相互促进气流流动,从而大大加速了热传递效率。
实施方式二
可选的,所述风道与导热部连接以使气流同步经过风道内腔和导热部的内表面。
在一些实施例中,导热部的内表面为风道的其中一个表面,气流通过风道内腔的同时也流经导热部的内表面,流经风道内腔的气流将热量从导热部的内表面传导至导热部的外表面。在另一些实施例中,风道与导热部热传导,流经风道内腔的气流将热量传导至导热部的内表面。
实施方式三
可选的,导热部包括第一导热部810和第二导热部820,所述壳体包括基座81和端盖82,基座81与端盖82连接而成密闭设置的第一腔体800,第一导热部810设于基座81上,第二导热部820设于端盖82上。
在一些实施例中,风道设于第二导热部820上,因为灯具使用时倒挂安装使得第二导热部820位于第一导热部810的上方,吸热后的气流会上升以便于气流被抽入或鼓入风道。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右)所示,基座81的平面区域即壳体下表面为第一导热部810,如图3(左)所示,端盖82的平面区域即壳体上表面为第二导热部820;利用壳体自身结构以及壳体的上下表面具有最大的换热面积,能将逃逸至第一腔体800的热量直接热传导至壳体外,使得灯座的结构紧凑、散热效率高。在另一些实施例中,整个基座81为第一导热部810,整个端盖82为第二导热部820。
实施方式四
可选的,所述第一导热部的外表面和/或第二导热部的外表面设有散热筋片,第一导热部的内表面和/或第二导热部的内表面设有散热筋片,散热筋片间隔设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导热部810和第二导热部820的外表面设有散热筋条,第二导热部820的内表面设有散热筋片,散热筋片间隔设置;增大换热面积以便于热对流。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3所示,第一导热部810和第二导热部820的外表面设有散热筋片,位于第一风道83和第二风道84覆盖区域的第二导热部820的内表面也设有散热筋片,散热筋片间隔设置;增大流经风道内腔的气流与散热筋片的换热面积以便于将热量传导至壳体外。
实施方式五
可选的,所述电路板的正面设有电子元器件,电路板的背面与导热部的内表面连接以传递热量。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电路板的背面贴合安装于第一导热部810的内表面或第二导热部820的内表面以传递热量,电子元器件散发的热量通过第一导热部810或第二导热部820热传导至壳体外。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电路板的背面跟第一导热部810的内表面或第二导热部820的内表面通过间隔布置的鳍片连接,电路板背面既能热传导又能流通气流以便于部分热量直接热传导至壳体外,部分热量先进入冷却循环再循环至风道进行热传导。
实施方式六
可选的,所述散热器还包括第一风机,所述风道包括第一风道,第一风机与第一风道出口气流相通。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2所示,降温后的气流从第一风道出口832流出,吹向驱动板63的表面进行吸热;然后第一风机71聚集气流吹向开关电源前级61的表面进行继续吸热;吸热后的气流一部分逸出至第一腔体800,一部分从第一风道入口831流入第一风道83,在风道内腔通过散热筋片进行热传导以冷却气流;降温后的气流通过第一风道出口832流出,如此往复循环。
可选的,所述散热器还包括第二风机,所述风道包括第二风道,第二风机与第二风道出口气流相通。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2所示,降温后的气流从第二风道出口842流出,吹向驱动板63的表面进行吸热,然后第二风机72聚集气流吹向开关电源后级62的表面进行继续吸热;吸热后的气流一部分逸出至第一腔体800,一部分从第二风道入口841流入第二风道84,在风道内腔通过散热筋片进行热传导以冷却气流;降温后的气流通过第二风道出口842流出,如此往复循环。
可选的,所述散热器还包括第一风机和第二风机,所述风道包括第一风道和第二风道,第一风机与第一风道出口气流相通,第二风机与第二风道出口气流相通。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风道与第二导热部连接以使气流同步经过第一风道内腔和第二导热部的内表面,第二风道与第二导热部连接以使气流同步经过第二风道内腔和第二导热部的内表面。
实施方式七
可选的,所述风机的排风口沿电路板的平面方向出风以加速电路板表面的对流速度,所述风道入口朝向电路板的法面方向以向风道内腔抽入或鼓入沿电路板的平面方向通过的气流。通过抽风和鼓风相互衔接,吸热后的气流被及时送入风道进行热传导,避免由于吸热后的气流未能及时送入风道,热量传递至第一腔体从而导致腔体升温,而导热部通过热传导的散热能力有限,无法快速有效带走热量来使腔体降温。
在实施方式一的基础上,所述第三风机73的排风口沿电路板的平面方向出风以加速电路板表面的对流速度,所述风道入口朝向电路板的法面方向以向风道内腔抽入或鼓入沿电路板的平面方向通过的气流。具体的,冷却后的气流在风道出口通过第三风机73的排风口流出,然后直接吹向电路板进行强迫对流,气流沿电路板的平面方向流过后被风道入口及时抽入或鼓入,流过风道内腔进行热传导以实现降温,大大减少了热量扩散至第一腔体的可能。
在实施方式六的基础上,所述第一风机71的排风口沿电路板的平面方向出风以加速电路板表面的对流速度,所述第一风道入口831朝向电路板的法面方向以向风道内腔抽入或鼓入沿电路板的平面方向通过的气流。具体的,冷却后的气流从第一风道出口832流出,然后吹向驱动板63进行吸热,吸热后的气流被第一风机71聚集并吹向开关电源前级61进行强迫对流,气流沿电路板的平面方向流过后被第一风道入口831及时抽入或鼓入,流过第一风道内腔进行热传导以实现降温,大大减少了热量扩散至第一腔体的可能。
在实施方式六的基础上,所述第二风机72的排风口沿电路板的平面方向出风以加速电路板表面的对流速度,所述第二风道入口841朝向电路板的法面方向以向风道内腔抽入或鼓入沿电路板的平面方向通过的气流。具体的,冷却后的气流从第二风道出口842流出,然后吹向驱动板63进行吸热,吸热后的气流被第二风机72聚集并吹向开关电源后级62进行强迫对流,气流沿电路板的平面方向流过后被第二风道入口841及时抽入或鼓入,流过第二风道内腔进行热传导以实现降温,大大减少了热量扩散至第一腔体的可能。
在实施方式六的基础上,所述第一风机的排风口沿电路板的平面方向出风以加速电路板表面的对流速度,所述第一风道入口朝向电路板的法面方向以向风道内腔抽入或鼓入沿电路板的平面方向通过的气流;所述第二风机的排风口沿电路板的平面方向出风以加速电路板表面的对流速度,所述第二风道入口朝向电路板的法面方向以向风道内腔抽入或鼓入沿电路板的平面方向通过的气流。
实施方式八
可选的,所述电路板包括驱动板、开关电源前级、开关电源后级其中至少一种,所述第三风机或风道出口跟驱动板的表面气流相通以对其强迫对流,第一风机的排风口与开关电源前级的表面气流相通以对其强迫对流,第二风机的排风口与开关电源后级的表面气流相通以对其强迫对流。
实施方式九
一种灯具,包括灯体9、灯臂4和实施方式一至实施方式八任意组合的灯座8,灯体与灯臂转动连接,灯臂与灯座转动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灯体9是密闭设置的,所述灯臂4是开放设置的。在另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灯体9是密闭设置的,所述灯臂4是密闭设置的。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灯臂4与灯体9通过第一转轴组件转动连接,第一转轴驱动器设于灯体9内,第一转轴驱动器与第一转轴组件连接以用于驱动灯体9相对于灯臂4转动;灯座8与灯臂4通过第二转轴组件85转动连接,第二转轴驱动器设于灯座8内,第二转轴驱动器与第二转轴组件连接以用于驱动灯臂4相对于灯座8转动。由于灯体9和灯座8均是密闭设置的,即使灯臂开放设置也不会影响灯具的正常工作,使得灯具的结构紧凑、轻便。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转轴驱动器与第二转轴驱动器均设有防水结构,第一转轴驱动器、第二转轴驱动器设于开放设置的灯臂4内。由于第一转轴驱动器与第二转轴驱动器均设有防水结构,即使灯臂开放设置也不会影响灯具的正常工作。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转轴组件的轴向中心和第二转轴组件85的轴向中心中空设置和/或径向开孔,灯体9与灯臂4可通过第一转轴组件相通;灯臂4与灯座8可通过第二转轴组件85相通;灯体9与灯座8可通过第一转轴组件与第二转轴组件85相通。
在一些实施例中,灯座8、灯臂4、灯体9彼此间通过套管41连通,套管41穿过第一转轴组件和/或第二转轴组件85的轴向中心以用于走线。
实施方式十
可选的,所述灯臂设有第四风机,第四风机具有防水结构以对导热部的外表面进行强迫对流。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灯臂设有第四风机42,第四风机42具有防水结构以对第一导热部810的外表面进行强迫对流,灯臂迫近第一导热部且两者对向设置。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灯座,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包括密闭设置的第一腔体和用于壳体内外热交换的导热部;
电路板,设于第一腔体;
散热器,包括第三风机和风道,第三风机和风道设于第一腔体,风道包括风道内腔、风道出口和风道入口,第三风机设于风道出口和/或风道入口以促使气流在风道与电路板之间循环流动;
若所述第三风机设于风道出口,第三风机启动后,气流通过风道入口被抽入风道内腔;
若所述第三风机设于风道入口,第三风机启动后,气流通过风道入口被鼓入风道内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灯座,其特征在于:所述风道与导热部连接以使气流同步经过风道内腔和导热部的内表面。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灯座,其特征在于:导热部包括第一导热部和第二导热部,所述壳体包括基座和端盖,基座与端盖连接而成密闭设置的第一腔体,第一导热部设于基座上,第二导热部设于端盖上。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灯座,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热部的外表面和/或第二导热部的外表面设有散热筋片,第一导热部的内表面和/或第二导热部的内表面设有散热筋片,散热筋片间隔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灯座,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路板的正面设有电子元器件,电路板的背面与导热部的内表面连接以传递热量。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灯座,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器还包括第一风机和/或第二风机,所述风道包括第一风道和/或第二风道,第一风机的进风口与第一风道出口气流相通,第二风机的进风口与第二风道出口气流相通。
7.根据权利要求1或6所述的灯座,其特征在于:风机的排风口沿电路板的平面方向出风以加速电路板表面的对流速度,风道入口朝向电路板的法面方向以向风道内腔抽入或鼓入沿电路板的平面方向通过的气流。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灯座,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路板包括驱动板、开关电源前级、开关电源后级其中至少一种,所述第三风机或风道出口跟驱动板的表面气流相通以对其强迫对流,第一风机的排风口与开关电源前级的表面气流相通以对其强迫对流,第二风机的排风口与开关电源后级的表面气流相通以对其强迫对流。
9.一种灯具,其特征在于:包括灯体、灯臂和以上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灯座,灯体与灯臂转动连接,灯臂与灯座转动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灯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灯臂设有第四风机,第四风机具有防水结构以对导热部的外表面进行强迫对流。
CN202220185782.0U 2022-01-24 2022-01-24 一种灯座及灯具 Active CN21681411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185782.0U CN216814110U (zh) 2022-01-24 2022-01-24 一种灯座及灯具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185782.0U CN216814110U (zh) 2022-01-24 2022-01-24 一种灯座及灯具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6814110U true CN216814110U (zh) 2022-06-24

Family

ID=8206601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0185782.0U Active CN216814110U (zh) 2022-01-24 2022-01-24 一种灯座及灯具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6814110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0939531B1 (ko) 엘이디 램프의 방열장치
CN216356263U (zh) 一种基于气流控温除湿的快速散热型电机
CN216814110U (zh) 一种灯座及灯具
CN211821923U (zh) 一种高效散热的led投光灯
CN213178891U (zh) 一种散热装置及制冷设备
CN209782257U (zh) 一种散热效果好的led灯
CN207648487U (zh) 一种基于超声波散热型led灯具
CN207849316U (zh) 一种快速散热的led直板灯
CN216813919U (zh) 一种灯具
CN219875304U (zh) 一种新能源汽车电机散热装置
CN215216152U (zh) 一种高效散热的激光舞台灯
CN213453473U (zh) 一种车用灯具散热结构
CN211315924U (zh) 一种舞台用制冷散热的防水灯具
CN218327906U (zh) 一种汽车灯散热基座
CN219588888U (zh) 一种新型led变焦聚光灯
CN212869525U (zh) 一种舞台灯散热系统
CN220229045U (zh) 一种散热型led支架
CN218883922U (zh) 一种大功率led灯具散热机构
CN209744337U (zh) 一种户外舞台摇头灯内循坏散热系统
CN220457802U (zh) 一种用于led屏幕的散热装置
CN103292196A (zh) 一种led球泡灯
CN211956399U (zh) 一种新型用于电子元件的散热器
CN218677132U (zh) 一种双面散热的半桥功率模块
CN218938757U (zh) 一种高效散热投影仪
CN218001447U (zh) 具有快速散热光学结构的led灯具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