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794059U - 一种电连接器 - Google Patents

一种电连接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6794059U
CN216794059U CN202123317668.3U CN202123317668U CN216794059U CN 216794059 U CN216794059 U CN 216794059U CN 202123317668 U CN202123317668 U CN 202123317668U CN 216794059 U CN216794059 U CN 21679405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tact
plate
contact spring
contact plate
electrical connect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3317668.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自财
计亚斌
张凇楠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unshan Kta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Kunshan Kta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Kunshan Kta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Kunshan Kta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3317668.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679405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679405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679405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适用于连接器领域,公开了一种电连接器,包括绝缘本体、固持在绝缘本体上的若干导电端子、固持于绝缘本体外的外壳体、固持于外壳体及绝缘本体上的塑胶体及与导电端子电连接的若干线缆,若干导电端子包括接地端子,接地端子包括接触板及自接触板向前延伸形成的接触部,外壳体包括在上下方向与接触板对应的槽口,自槽口的边缘延伸形成有朝向接触板弯折且与接触板抵触的接触弹片;该电连接器通过合理设置接地端子和外壳体的结构,以及合理设置接地端子及接触弹片的位置关系使得接地端子与外壳体之间抵持更稳定,即在插拔使用电连接器时,接地端子能够与接触弹片保持稳定接触。

Description

一种电连接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连接器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具有接地结构的电连接器。
背景技术
现有的电连接器中的接地结构一般都是设置单一接触点与接地端子接触,为了保证接地端子与接触点稳定接触,往往需要较高的装配精度,并且当电连接器插拔过程中,内部部件会出现扭转现象,容易导致接地端子与接触点接触不稳定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基于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接地结构的电连接器,其旨在解决现有的接地结构方式单一,使用过程中容易导致接地端子与接触点接触不稳定的技术问题。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方案是:
一种电连接器,包括绝缘本体、固持在绝缘本体上的若干导电端子、固持于所述绝缘本体外的外壳体、固持于所述外壳体及所述绝缘本体上的塑胶体及与所述导电端子电连接的若干线缆,若干所述导电端子包括接地端子,所述接地端子包括接触板及自所述接触板向前延伸形成的接触部,所述外壳体包括在上下方向与所述接触板对应的槽口,自所述槽口的边缘延伸形成有朝向所述接触板弯折且与所述接触板抵触的接触弹片。
优选地,所述绝缘本体包括具有上下贯穿设置的若干端子槽的主体部、及自所述主体部向后延伸形成的后端部,所述外壳体包括呈“C型”框件的第一部分及自所述第一部分翻折形成的第二部分,所述第一部分固持于所述主体部上,所述第二部分包括一覆盖绝缘本体上方的板体及自所述板体两侧弯折以固定在绝缘本体上的弯折部,所述槽口设置于所述板体上。
优选地,所述后端部包括连接于所述主体部的承载部及自所述承载部两侧向后延伸形成的一对支撑臂,所述承载部界定有一承载面,若干所述导电端子至少包括两个信号端子及一个接地端子,所述接地端子位于两个相邻信号端子之间,所述信号端子包括第一固持部、自所述第一固持部向前延伸形成的第一接触部及自所述第一固持部向后延伸形成的第一接触脚,所述接地端子包括接触板、自所述接触板向前延伸形成的第二接触部,所述第一接触部及第二接触部分别收容于所述端子槽内,所述第一固持部及接触板支撑于所述承载面上,所述第一接触脚对应位于所述支撑臂上。
优选地,所述接触弹片包括第一接触弹片,所述第一接触弹片自前向后延伸形成,所述第一接触弹片为片状结构且具有与所述接触板接触的接触面。
优选地,所述接触弹片还包括第二接触弹片,所述第二接触弹片则为自后向前延伸形成,所述第二接触弹片设置有与所述接触板接触的平板部及所述平板部设置有突伸形成且与所述接触板接触的凸起。
优选地,所述电连接器还包括塑胶体,所述塑胶体一体成型于所述外壳体与所述绝缘本体之间,所述塑胶体至少填充所述槽口、以及所述接触弹片与所述接触板和所述承载面之间。
优选地,所述接触弹片受所述塑胶体下压而抵接于所述接触板上。
优选地,所述线缆包括芯线、包覆于所述芯线外的内绝缘层、包覆于所述内绝缘层外的屏蔽层及包覆于所述屏蔽层的外绝缘层,所述第一接触脚与所述芯线电性连接,所述弯折部与所述屏蔽层电性连接。
优选地,所述内绝缘层中位于第一接触脚与所述芯线电性连接出形成有开口。
优选地,所述接触弹片包括第一接触弹片及第二接触弹片,所述接触板至少与所述第一接触弹片和所述第二接触弹片两者中的一者电性连接。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电连接器通过合理设置接地端子和外壳体的结构,以及合理设置接地端子及接触弹片的位置关系使得接地端子与外壳体之间抵持更稳定,即在插拔使用电连接器时,接地端子能够与接触弹片保持稳定接触。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电连接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沿A-A线的剖面图;
图3为图1的电连接器的另一方向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1的电连接器的部分分解图;
图5为图1的电连接器的绝缘本体及塑胶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1的电连接器的绝缘本体及塑胶体的另一方向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1的电连接器的导电端子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图1的电连接器的外壳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图1的电连接器的外壳体的另一方向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图1的电连接器的线缆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中各标号的含义为:
电连接器-100;绝缘本体-10;端子槽-11;主体部-12;后端部-13;承载部-14;承载面-141;支撑臂-15;导电端子-20;信号端子-S;接地端子-G;第一固持部-21;第一接触部-22;第一接触脚-23;接触板-24;第二接触部-25;线缆-30;芯线-31;内绝缘层-32;屏蔽层-33;外绝缘层-34;外壳体-40;第一部分-41;第二部分-42;板体-43;弯折部-44;槽口-45;第一接触弹片-46;接触面-461;第二接触弹片-47;平板部-471;凸起-472;塑胶体-50;定位孔-51。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理解本实用新型,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但是,本实用新型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例的目的是使对本实用新型的公开内容的理解更加透彻全面。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
请参阅图1至图10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电连接器100,包括绝缘本体 10、固持在绝缘本体10上的若干导电端子20、固持于所述绝缘本体10外的外壳体40、固持于所述外壳体40及绝缘本体10上的塑胶体50及与所述导电端子 20电连接的若干线缆30。
请参阅图10所示,所述线缆30包括芯线31、包覆于所述芯线31外的内绝缘层32、包覆于所述内绝缘层32外的屏蔽层33及包覆于所述屏蔽层33的外绝缘层34。
请重点参阅图5及图6所示,所述绝缘本体10包括具有上下贯穿设置的若干端子槽11的主体部12、及自所述主体部12向后延伸形成的后端部13。所述后端部13包括连接于所述主体部12的承载部14及自所述承载部14两侧向后延伸形成的一对支撑臂15。所述承载部14界定有一承载面141。
请重点参阅图2、图3及图7所示,所述若干导电端子20包括信号端子S 及接地端子G。本实施方式中所述信号端子S的数量为两个,所述接地端子G的数量为一个,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所述信号端子S的数量可以大于两个,所述接地端子G的数量可以大于一个,在此不再赘述。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接地端子G位于两个相邻的信号端子S之间。所述信号端子S包括第一固持部21、自所述第一固持部21向前延伸形成的第一接触部22及自所述第一固持部21向后延伸形成的第一接触脚23。所述接地端子G包括接触板24、自所述接触板24 向前延伸形成的第二接触部25。
所述信号端子S的第一接触部22及所述接地端子G的第二接触部25分别对应收容于各所述端子槽11内。所述信号端子S的第一固持部21及所述接地端子G的接触板24设置于所述承载部14的承载面141上。所述信号端子S的第一接触脚23悬设于所述支撑臂15的上方并与所述线缆30的芯线31电连接。
所述线缆30与所述信号端子S的第一接触脚23连接一端露出于所述内绝缘层32。所述第一接触脚23为一对夹角结构,并穿过所述内绝缘层32以与所述芯线31电连接。所述第一接触脚23在所述内绝缘层32在形成一开口,该开口可以为所述第一接触脚23刺破所述内绝缘层32形成或者提前设置好该开口以方便所述第一接触脚23与芯线31电连接。
请重点参阅图1至图9所示,所述外壳体40包括呈“C型”框件的第一部分41及自所述第一部分41翻折形成的第二部分42。所述第一部分41固持于所述绝缘本体10的主体部12上,所述第二部分42包覆所述绝缘本体10的其余部分。所述第二部分42包括一覆盖绝缘本体10上方的板体43及自所述板体43 两侧弯折以固定在绝缘本体10上的弯折部44。所述板体43设置有在上下方向上与所述接地端子G的接触板24对应的槽口45。所述槽口45内设置有朝向所述接触板24弯折且与所述接触板24抵接的接触弹片。所述接触弹片包括第一接触弹片46及第二接触弹片47。
所述第一接触弹片46自前向后延伸形成,所述第二接触弹片47则为自后向前延伸形成。所述第一接触弹片46为片状结构且具有与所述接触板24接触的接触面461。所述第二接触弹片47设置有与所述接触板24接触的平板部471 及所述平板部471设置有突伸形成且与所述接触板24接触的凸起472。
请参照图1至图10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100的组装过程中,将所述外壳体40的第一部分41安装于所述绝缘本体10上,此时,所述导电端子20 固持于所述绝缘本体10上,所述第二部分42尚未弯折而与所述第一部分41呈垂直关系。然后将所述第二部分42翻折,但所述弯折部44并未弯折而夹持于所述绝缘本体10上。此时,所述板体43抵靠于所述绝缘本体10上,所述第一接触弹片46及第二接触弹片47抵持于所述接地端子G的接触板24上。然后将所述线缆30与对应信号端子S的第一接触脚23连接,并且两者均被所述支撑臂15支撑住。再然后令所述塑胶体50一体成型于所述外壳体40与所述绝缘本体10之间。所述塑胶体50至少填充所述槽口45处以稳定所述第一接触弹片46 及第二接触弹片47与接触板24之间的抵持关系。另外,所述塑胶体50包括定位孔。所述定位孔51与所述第二接触弹片47上下对应,用于在成型所述塑胶体50时,让模具抵住第二接触弹片47,保证了第二接触弹片47与接触板24之间的抵持关系。然后弯折所述弯折部44以夹持住所述绝缘本体10,并且将所述线缆30与信号端子S连接处夹持住。所述弯折部44夹持所述线缆30的屏蔽层 33以实现接地电连接的作用,并且将所述接地端子G与所述屏蔽层33导通,从而形成所述电连接器100的特有接地结构。
本实施方案中,所述塑胶体50安装在槽口45上以使第一接触弹片46和第二接触弹片47受塑胶体50下压而抵接于接触板24上,接触板24至少与第一接触弹片46和第二接触弹片47两者中的一者电性连接。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通过在外壳体40上设置第一接触弹片46和第二接触弹片47,使所述接触板24与外壳体40之间抵持更稳定,在插拔使用所述电连接器100时,所述绝缘本体10会出现在所述外壳体40内以横向轴扭转的情况,当所述绝缘本体10顺时针受力扭转时,所述接触板24可以与所述第一接触弹片46稳定抵触;当所述绝缘本体10逆时针受力扭转时,所述接触板24可以与所述第二接触弹片47稳定抵触。另外,所述第一接触弹片46的设置还可以有效改良所述电连接器100整体的信号性能。
请参阅图2、图4、图8及图9所示,所述第一接触弹片46和第二接触弹片47位于同一直线上,且所述第一接触弹片46和所述第二接触弹片47不接触,第一接触弹片46和第二接触弹片47的宽度可以加大,使得第一接触弹片46和第二接触弹片47的接触面积更大,从而使得外壳体40与所述接触板24受力更稳定。
可以理解地,所述第一接触弹片46和第二接触弹片47也可以错开设置,此时,第一接触弹片46和第二接触弹片47的宽度分别与所述接触板24接触的宽度需要合理分配,保证紧密装配时两者均能够与所述接触板24抵接。
可以理解地,第一接触弹片46也可以设计成其他结构,只要第一接触弹片 46能够与接触板24抵接即可,同理,第二接触弹片47也可以设计成其他结构,只要第二接触弹片47能够与接触板24抵接即可。而且,第一接触弹片46和第二接触弹片47的结构可以一样,也可以不一样,只要能够实现,不管通过何种组装方式,组装完成后的电连接器100其接触板24至少与第一接触弹片46和第二接触弹片47两者中的一者电性连接即可。
以上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优选的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0)

1.一种电连接器,包括绝缘本体、固持在绝缘本体上的若干导电端子、固持于所述绝缘本体外的外壳体、固持于所述外壳体及所述绝缘本体上的塑胶体及与所述导电端子电连接的若干线缆,其特征在于:若干所述导电端子包括接地端子,所述接地端子包括接触板及自所述接触板向前延伸形成的接触部,所述外壳体包括在上下方向与所述接触板对应的槽口,自所述槽口的边缘延伸形成有朝向所述接触板弯折且与所述接触板抵触的接触弹片。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本体包括具有上下贯穿设置的若干端子槽的主体部、及自所述主体部向后延伸形成的后端部,所述外壳体包括呈“C型”框件的第一部分及自所述第一部分翻折形成的第二部分,所述第一部分固持于所述主体部上,所述第二部分包括一覆盖绝缘本体上方的板体及自所述板体两侧弯折以固定在绝缘本体上的弯折部,所述槽口设置于所述板体上。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后端部包括连接于所述主体部的承载部及自所述承载部两侧向后延伸形成的一对支撑臂,所述承载部界定有一承载面,若干所述导电端子至少包括两个信号端子及一个接地端子,所述接地端子位于两个相邻信号端子之间,所述信号端子包括第一固持部、自所述第一固持部向前延伸形成的第一接触部及自所述第一固持部向后延伸形成的第一接触脚,所述接地端子包括接触板、自所述接触板向前延伸形成的第二接触部,所述第一接触部及第二接触部分别收容于所述端子槽内,所述第一固持部及接触板支撑于所述承载面上,所述第一接触脚对应位于所述支撑臂上。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接触弹片包括第一接触弹片,所述第一接触弹片自前向后延伸形成,所述第一接触弹片为片状结构且具有与所述接触板接触的接触面。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接触弹片还包括第二接触弹片,所述第二接触弹片则为自后向前延伸形成,所述第二接触弹片设置有与所述接触板接触的平板部及所述平板部设置有突伸形成且与所述接触板接触的凸起。
6.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连接器还包括塑胶体,所述塑胶体一体成型于所述外壳体与所述绝缘本体之间,所述塑胶体至少填充所述槽口、以及所述接触弹片与所述接触板和所述承载面之间。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接触弹片受所述塑胶体下压而抵接于所述接触板上。
8.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线缆包括芯线、包覆于所述芯线外的内绝缘层、包覆于所述内绝缘层外的屏蔽层及包覆于所述屏蔽层的外绝缘层,所述第一接触脚与所述芯线电性连接,所述弯折部与所述屏蔽层电性连接。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绝缘层中位于第一接触脚与所述芯线电性连接出形成有开口。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接触弹片包括第一接触弹片及第二接触弹片,所述接触板至少与所述第一接触弹片和所述第二接触弹片两者中的一者电性连接。
CN202123317668.3U 2021-12-27 2021-12-27 一种电连接器 Active CN21679405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3317668.3U CN216794059U (zh) 2021-12-27 2021-12-27 一种电连接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3317668.3U CN216794059U (zh) 2021-12-27 2021-12-27 一种电连接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6794059U true CN216794059U (zh) 2022-06-21

Family

ID=8200922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3317668.3U Active CN216794059U (zh) 2021-12-27 2021-12-27 一种电连接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6794059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207669B (zh) 线缆连接器组件
US8662927B2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for connecting to cables
US7794271B2 (en) Cable connector assembly with wire management member thereof
US20110250783A1 (en) Cable assembly with improved terminating means and method of making the same
CN107093822B (zh) 电连接器
CN211700677U (zh) 线缆连接器
US8870606B2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for connecting to cables
CN116526192A (zh) 电连接器
JP2799798B2 (ja) 差込みコネクタ
CN216794059U (zh) 一种电连接器
CN210111107U (zh) 电连接器组件及电子设备
CN114914749A (zh) 电连接器、制造方法以及连接器组件
TWM581318U (zh) Electrical connector and its terminal module and grounding member
CN210074218U (zh) 互联连接器
TWI237425B (en) Multi-pole connector for coaxial cable and electrical connector
CN212485618U (zh) 连接器和导电端子模组
CN110661125B (zh) 电连接器组件
CN110808493B (zh) 电连接器
TWI233247B (en) Multi-pole connector for coaxial cable
CN218770199U (zh) 电连接器
CN218123760U (zh) 一种板端连接器及线对板连接器
CN218887610U (zh) 电连接器
CN216289125U (zh) 端子结构及数据线
CN212462091U (zh) 一种板端连接器、线端连接器及连接器组件
CN218123759U (zh) 一种连接器、板端连接器、线端连接器及线对板连接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