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767585U - 缸盖组件和具有其的车辆 - Google Patents

缸盖组件和具有其的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6767585U
CN216767585U CN202220285770.5U CN202220285770U CN216767585U CN 216767585 U CN216767585 U CN 216767585U CN 202220285770 U CN202220285770 U CN 202220285770U CN 216767585 U CN216767585 U CN 21676758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mbustion chamber
main
chamber
cylinder head
axi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0285770.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庄子豪
曹伟思
赖海鹏
柳茂斌
袁中营
魏光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reat Wall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reat Wall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reat Wall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Great Wall Motor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0285770.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676758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676758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676758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Fuel-Injection Apparatu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缸盖组件和具有其的车辆,所述缸盖组件包括:缸盖主体,所述缸盖主体用于封盖所在气缸的缸体以与所述缸体共同限定出主燃室;预燃室,所述预燃室设在所述主燃室正上方且轴线垂直于所述缸盖主体的底面。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缸盖组件具有结构紧凑等优点。

Description

缸盖组件和具有其的车辆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工程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缸盖组件和具有所述缸盖组件的车辆。
背景技术
主动预燃室技术可通过多点点火加快燃烧速率、降低爆震,具有多种优势。
相关技术中的诸如具有主动预燃室技术的车辆的发动机,主燃室和预燃室分别需要一套喷油系统和点火系统,导致需要占用缸盖较大的空间,需要增大缸盖的尺寸以满足布置需求,增大占用空间。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缸盖组件,该缸盖组件具有结构紧凑等优点。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具有所述缸盖组件的车辆。
为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面的实施例提出一种缸盖组件,所述缸盖组件包括:缸盖主体,所述缸盖主体用于封盖所在气缸的缸体以与所述缸体共同限定出主燃室;预燃室,所述预燃室设在所述主燃室正上方且轴线垂直于所述缸盖主体的底面。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缸盖组件,具有结构紧凑等优点。
另外,根据本实用新型上述实施例的缸盖组件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的技术特征: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缸盖组件还包括:进气管和排气管,所述进气管和所述排气管设在所述缸盖主体上且与所述主燃室连通;主燃室油泵和预燃室油泵,所述主燃室油泵和所述预燃室油泵均设在所述缸盖主体的顶面且轴线均相对倾斜于所述预燃室的轴线;主燃室火花塞和主燃室喷油器,所述主燃室火花塞和所述主燃室喷油器均设在所述缸盖主体上且均与所述主燃室相对应,所述主燃室喷油器与所述主燃室油泵连通;预燃室火花塞和预燃室喷油器,所述预燃室火花塞和所述预燃室喷油器均设在所述缸盖主体上且均与所述预燃室相对应,所述预燃室喷油器与所述预燃室油泵连通,所述主燃室火花塞、所述主燃室喷油器、所述预燃室火花塞和所述预燃室喷油器的轴线均相对倾斜于所述预燃室的轴线。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缸盖组件还包括主燃室点火线圈和预燃室点火线圈,所述主燃室点火线圈设在所述缸盖主体上且与所述主燃室火花塞相连,所述预燃室点火线圈设在所述缸盖主体上且与所述预燃室火花塞相连,所述主燃室点火线圈和所述预燃室点火线圈的轴线均相对倾斜于所述预燃室的轴线。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进气管包括进气主路和两个进气支路,所述排气管包括排气主路和两个排气支路,所述预燃室火花塞位于两个所述排气支路之间,所述预燃室喷油器位于两个所述进气支路之间,所述主燃室火花塞位于所述进气管与所述排气管之间,所述主燃室火花塞和所述预燃室火花塞均朝向所述排气管倾斜。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缸盖组件还包括一拖二点火线圈,所述预燃室喷油器、所述预燃室火花塞和所述主燃室火花塞均位于所述进气管和所述排气管之间,所述预燃室火花塞和所述主燃室火花塞均位于过所述预燃室中心的同一直线上,所述预燃室火花塞和所述主燃室火花塞均与所述一拖二点火线圈相连,所述一拖二点火线圈的轴线相对倾斜于所述预燃室的轴线。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缸盖组件还包括预燃室燃油导轨,所述预燃室燃油导轨设在所述缸盖主体顶面,所述预燃室喷油器通过所述预燃室燃油导轨连通所述预燃室油泵,所述主燃室点火线圈通过弯管与所述主燃室火花塞相连,所述弯管形成与所述预燃室燃油导轨相对应的避让空间。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主燃室油泵和所述预燃室油泵的轴线均由下至上逐渐远离所述预燃室的轴线,所述主燃室火花塞、所述预燃室火花塞、所述主燃室喷油器和所述预燃室喷油器的轴线均由下至上逐渐远离所述预燃室的轴线。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缸盖组件还包括缸盖罩,所述缸盖罩设在所述缸盖主体的顶部,所述缸盖罩与所述进气管之间的最小距离大于等于15毫米。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主燃室油泵的轴线与所述预燃室的轴线位于同一竖直平面上,所述预燃室油泵的轴线与所述预燃室的轴线位于同一竖直平面上,所述主燃室油泵的轴线与所述预燃室的轴线的夹角角度以及所述预燃室油泵的轴线与所述预燃室的轴线的夹角角度均为30-73度。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二方面的实施例提出一种车辆,所述车辆包括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面的实施例所述的缸盖组件。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辆,通过利用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面的实施例所述的缸盖组件,具有结构紧凑等优点。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缸盖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缸盖组件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缸盖组件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缸盖组件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5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缸盖组件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6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缸盖组件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7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缸盖组件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缸盖组件1、缸盖主体10、主燃室盖11、缸盖罩20、预燃室30、进气管40、进气主路41、进气支路42、排气管50、排气主路51、排气支路52、主燃室油泵60、主燃室点火线圈70、主燃室火花塞71、弯管72、预燃室油泵80、预燃室喷油器81、预燃室点火线圈90、预燃室火花塞91、预燃室燃油导轨100、一拖二点火线圈110、增压器2、缸体3、主燃室4。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下面参考附图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缸盖组件1。
如图1-图7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缸盖组件1包括缸盖主体10和预燃室30。
缸盖主体10用于封盖所在气缸的缸体3以与缸体3共同限定出主燃室4。预燃室30设在主燃室4正上方且轴线垂直于缸盖主体10的底面。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缸盖组件1,通过使预燃室30轴线垂直于缸盖主体10的底面,这样以预燃室30为中心,将喷油装置和点火装置在预燃室30周围设置,可以便于喷油装置和点火装置在缸盖主体10上的连接位置更加集中,缩小喷油装置和点火装置在缸盖主体10上占用的面积,从而便于控制缸盖主体10的尺寸,使缸盖组件1的结构更加紧凑,提高缸盖主体10上方空间的利用率,不需要额外增大缸盖主体10的尺寸,以便于控制缸盖组件1的整体尺寸。
因此,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缸盖组件1具有结构紧凑等优点。
下面参考附图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的缸盖组件1。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缸盖组件1包括缸盖主体10和预燃室30。
具体而言,缸盖组件1还包括进气管40和排气管50,进气管40和排气管50设在缸盖主体10上且与主燃室4连通。
具体地,如图1-图7所示,缸盖组件1还包括主燃室油泵60和预燃室油泵80,主燃室油泵60和预燃室油泵80均设在缸盖主体10上且轴线均相对倾斜于预燃室30的轴线。通过将主燃室油泵60和预燃室油泵80均设在缸盖主体10的顶面上且轴线均相对倾斜于预燃室30的轴线,这样以预燃室30为中心,将主燃室油泵60和预燃室油泵80在预燃室30周围倾斜设置,可以便于使主燃室油泵60和预燃室油泵80在缸盖主体10上的连接位置更加集中,缩小主燃室油泵60和预燃室油泵80在缸盖主体10上占用的面积,从而便于控制缸盖主体10的尺寸,便于控制缸盖主体10的尺寸,使缸盖组件1的结构更加紧凑,提高缸盖主体10上方空间的利用率,不需要额外增大缸盖主体10的尺寸,以便于控制缸盖组件1的整体尺寸。
进一步地,如图1-图7所示,缸盖组件1还包括主燃室火花塞71、主燃室喷油器(图中未示出)、预燃室火花塞91和预燃室喷油器81。主燃室火花塞71和所述主燃室喷油器均设在缸盖主体10上且均与主燃室4相对应,所述主燃室喷油器与主燃室油泵60连通。预燃室火花塞91和预燃室喷油器81均设在缸盖主体10上且均与预燃室30相对应,预燃室喷油器81与预燃室油泵80连通,主燃室火花塞71、所述主燃室喷油器、预燃室火花塞91和预燃室喷油器81的轴线均相对倾斜于预燃室30的轴线。这样不仅可以便于主燃室火花塞71、主燃室喷油器、预燃室火花塞91和预燃室喷油器81的布置,使缸盖组件1的结构更加紧凑,而且可以便于主燃室喷油器和预燃室喷油器81与倾斜的主燃室油泵60和预燃室油泵80相连,从而进一步便于主燃室油泵60和预燃室油泵80的布置。此外,还可以便于预燃室30上水套的布置。
具体而言,缸盖主体10包括主燃室盖11,主燃室火花塞71、预燃室喷油器81和预燃室火花塞91与主燃室盖11相连,所述主燃室喷油器设在进气管40下方(上下、前后和左右方向如图中的箭头所示且仅为了便于表述,并非对于实际设置方向的限定)且未与主燃室盖11相连。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图5所示,缸盖组件1还包括主燃室点火线圈70和预燃室点火线圈90,主燃室点火线圈70设在缸盖主体10上且与主燃室火花塞71相连,预燃室点火线圈90设在缸盖主体10上且与预燃室火花塞91相连,主燃室点火线圈70和预燃室点火线圈90的轴线均相对倾斜于预燃室30的轴线。这样可以便于主燃室点火线圈70和预燃室点火线圈90的设置,使缸盖组件1的结构更加紧凑,便于控制缸盖主体10的尺寸,而且两个点火线圈分别设置,布置的灵活性强。
具体地,如图1-图5所示,进气管40包括进气主路41和两个进气支路42,排气管50包括排气主路51和两个排气支路52,预燃室火花塞91位于两个排气支路52之间,预燃室喷油器81位于两个进气支路42之间,主燃室火花塞71位于进气管40与排气管50之间,主燃室火花塞71和预燃室火花塞91均朝向排气管50倾斜。这样可以充分利用两个支路之间的空间,使缸盖组件1的结构更加紧凑,进一步提高空间的利用率。此外,还可以便于预燃室30上水套的布置。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如图6和图7所示,缸盖组件1还包括一拖二点火线圈110,预燃室喷油器81、预燃室火花塞91和主燃室火花塞71均位于进气管40和排气管50之间,预燃室火花塞91和主燃室火花塞71均位于过预燃室30中心的同一直线上,预燃室火花塞91和主燃室火花塞71均与一拖二点火线圈110相连,一拖二点火线圈110的轴线相对倾斜于预燃室30的轴线。这样可以利用一个点火线圈控制两个火花塞,可以进一步节约空间。这样可以充分利用进气管40和排气管50之间的空间,而且节省一个点火线圈,可以降低成本,减小占用空间,从而进一步便于控制缸盖组件1的体积。
图1-图7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示例的缸盖组件1。如图1所示,缸盖组件1还包括预燃室燃油导轨100,预燃室燃油导轨100设在缸盖主体10顶面,预燃室喷油器81通过预燃室燃油导轨100连通预燃室油泵80,主燃室点火线圈70通过弯管72与主燃室火花塞71相连,弯管72形成与预燃室燃油导轨100相对应的避让空间。这样可以便于预燃室燃油导轨100的布置,进一步提高空间的利用率。
缸盖组件1还包括主燃室燃油导轨,主燃室喷油器通过主燃室燃油导轨连通主燃室油泵60。
具体地,如图1-图7所示,主燃室油泵60和预燃室油泵80的轴线均由下至上逐渐远离预燃室30的轴线,主燃室火花塞71、预燃室火花塞91、所述主燃室喷油器和预燃室喷油器81的轴线均由下至上逐渐远离预燃室30的轴线。这样可以提高空间的利用率,缸盖组件1的结构更加紧凑,便于控制主燃室盖11和缸盖主体10的尺寸,便于控制缸盖组件1的尺寸。
这里需要理解的是,如图3-图5所示的实施例中,主燃室火花塞71不仅由下至上向径向外侧倾斜且在进气管40至排气管50的方向上向排气管50倾斜。
具体而言,主燃室火花塞71的轴线与预燃室30的轴线在第一竖直平面上的投影角度以及在第二竖直平面上的投影角度均小于等于7度,第一竖直平面平行于左右方向,第二竖直平面平行于前后方向,第一竖直平面与第二竖直平面相垂直。
进一步地,如图4所示,主燃室火花塞71的轴线与预燃室30的轴线在第一竖直平面上的投影角度为α,主燃室火花塞71的轴线与预燃室30的轴线在第二竖直平面上的投影角度为β,预燃室喷油器81的轴线与预燃室30的轴线在第一竖直平面上的投影角度为θ。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对α、β和θ进行调节。
这里优选α和β为3-7度,θ为10-11度。
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油泵和点火线圈相比火花塞和喷油器具有较大的体积,通过使油泵、点火线圈、火花塞和喷油器均由下至上向径向外侧倾斜,可以便于缩小缸盖组件1下方的占用空间,使缸盖组件1的结构更加紧凑,便于控制主燃室盖11、缸盖主体10的尺寸,从而便于控制缸盖组件1的尺寸。
可选地,如图1所示,缸盖组件1还包括缸盖罩20,缸盖罩20设在缸盖主体10的顶部。缸盖罩20与进气管40之间的最小距离b大于等于15毫米。具体而言,缸盖罩20与增压器2之间的最小距离a大于等于80毫米。燃油导轨100与主燃室油泵60之间的最小距离c大于等于3毫米。这样可以使缸盖组件1的各个结构之间保持合理的距离,提高缸盖组件1的可靠性。
进一步地,主燃室油泵60的轴线与预燃室30的轴线位于同一竖直平面上,预燃室油泵80的轴线与预燃室30的轴线位于同一竖直平面上,主燃室油泵60的轴线与预燃室的30轴线的夹角角度以及预燃室油泵80的轴线与预燃室30的轴线的夹角角度为30-73度。这样可以使主燃室油泵60和预燃室油泵80的布置更加合理。
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主燃室油泵60和预燃室油泵80的轴线与预燃室30的轴线所呈的最小角度可以根据缸盖罩20与进气管40之间的最小距离b、缸盖罩20与增压器2之间的最小距离a以及燃油导轨100与主燃室油泵60之间的最小距离c进行调整。
具体而言,进气管40和排气管50在主燃室盖11的周向上相对设置,预燃室喷油器81和预燃室火花塞91在预燃室30的周向上相对设置。进气管40和排气管50沿左右方向布置。预燃室30位于进气管40和排气管50之间。主燃室火花塞71在左右方向上位于进气管40和排气管50之间且在前后方向上位于进气管40和排气管50后方。
在图1-图5示出的实施例中,预燃室喷油器81和预燃室火花塞91也沿左右方向布置且预燃室喷油器81在前后方向上位于两个进气支路42之间、预燃室火花塞91在前后方向上位于两个排气支路52之间。主燃室火花塞71由下至上向后且向左倾斜延伸。
在图6和图7示出的实施例中,预燃室喷油器81和预燃室火花塞91沿前后方向布置且在左右方向上均位于进气管40和排气管50之间,主燃室火花塞71由下至上仅向后倾斜延伸。
下面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辆。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辆包括根据本实用新型上述实施例的缸盖组件1。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辆,通过利用根据本实用新型上述实施例的缸盖组件1,具有结构紧凑等优点。
具体而言,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辆包括发动机,所述发动机包括气缸,所述气缸包括根据本实用新型上述实施例的缸盖组件1。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辆的其他构成以及操作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都是已知的,这里不再详细描述。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意性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10)

1.一种缸盖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缸盖主体,所述缸盖主体用于封盖所在气缸的缸体以与所述缸体共同限定出主燃室;
预燃室,所述预燃室设在所述主燃室正上方且轴线垂直于所述缸盖主体的底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缸盖组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进气管和排气管,所述进气管和所述排气管设在所述缸盖主体上且与所述主燃室连通;
主燃室油泵和预燃室油泵,所述主燃室油泵和所述预燃室油泵均设在所述缸盖主体的顶面且轴线均相对倾斜于所述预燃室的轴线;
主燃室火花塞和主燃室喷油器,所述主燃室火花塞和所述主燃室喷油器均设在所述缸盖主体上且均与所述主燃室相对应,所述主燃室喷油器与所述主燃室油泵连通;
预燃室火花塞和预燃室喷油器,所述预燃室火花塞和所述预燃室喷油器均设在所述缸盖主体上且均与所述预燃室相对应,所述预燃室喷油器与所述预燃室油泵连通,所述主燃室火花塞、所述主燃室喷油器、所述预燃室火花塞和所述预燃室喷油器的轴线均相对倾斜于所述预燃室的轴线。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缸盖组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主燃室点火线圈和预燃室点火线圈,所述主燃室点火线圈设在所述缸盖主体上且与所述主燃室火花塞相连,所述预燃室点火线圈设在所述缸盖主体上且与所述预燃室火花塞相连,所述主燃室点火线圈和所述预燃室点火线圈的轴线均相对倾斜于所述预燃室的轴线。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缸盖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气管包括进气主路和两个进气支路,所述排气管包括排气主路和两个排气支路,所述预燃室火花塞位于两个所述排气支路之间,所述预燃室喷油器位于两个所述进气支路之间,所述主燃室火花塞位于所述进气管与所述排气管之间,所述主燃室火花塞和所述预燃室火花塞均朝向所述排气管倾斜。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缸盖组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拖二点火线圈,所述预燃室喷油器、所述预燃室火花塞和所述主燃室火花塞均位于所述进气管和所述排气管之间,所述预燃室火花塞和所述主燃室火花塞均位于过所述预燃室中心的同一直线上,所述预燃室火花塞和所述主燃室火花塞均与所述一拖二点火线圈相连,所述一拖二点火线圈的轴线相对倾斜于所述预燃室的轴线。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缸盖组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预燃室燃油导轨,所述预燃室燃油导轨设在所述缸盖主体顶面,所述预燃室喷油器通过所述预燃室燃油导轨连通所述预燃室油泵,所述主燃室点火线圈通过弯管与所述主燃室火花塞相连,所述弯管形成与所述预燃室燃油导轨相对应的避让空间。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缸盖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主燃室油泵和所述预燃室油泵的轴线均由下至上逐渐远离所述预燃室的轴线,所述主燃室火花塞、所述预燃室火花塞、所述主燃室喷油器和所述预燃室喷油器的轴线均由下至上逐渐远离所述预燃室的轴线。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缸盖组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缸盖罩,所述缸盖罩设在所述缸盖主体的顶部,所述缸盖罩与所述进气管之间的最小距离大于等于15毫米。
9.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缸盖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主燃室油泵的轴线与所述预燃室的轴线位于同一竖直平面上,所述预燃室油泵的轴线与所述预燃室的轴线位于同一竖直平面上,所述主燃室油泵的轴线与所述预燃室的轴线的夹角角度以及所述预燃室油泵的轴线与所述预燃室的轴线的夹角角度均为30-73度。
10.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根据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缸盖组件。
CN202220285770.5U 2022-02-11 2022-02-11 缸盖组件和具有其的车辆 Active CN21676758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285770.5U CN216767585U (zh) 2022-02-11 2022-02-11 缸盖组件和具有其的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285770.5U CN216767585U (zh) 2022-02-11 2022-02-11 缸盖组件和具有其的车辆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6767585U true CN216767585U (zh) 2022-06-17

Family

ID=8195569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0285770.5U Active CN216767585U (zh) 2022-02-11 2022-02-11 缸盖组件和具有其的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6767585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273650B2 (en) System for improving gas distribution in an intake manifold
US4643136A (en) Inlet system for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US8567365B2 (en) Vacuum port having a flow disruptor
SE431009B (sv) Sett att driva en forbrenningsmotor med alternativa brenslen och forbrenningsmotor for drift med alternativa brenslen
JPS589249B2 (ja) 多気筒内燃機関の吸気装置
CN113606068B (zh) 进气歧管、进气系统和汽车
EP1681460B1 (en) Fuel supply device and vehicle with the same
CN216767585U (zh) 缸盖组件和具有其的车辆
US6655337B2 (en) V-type 2-cylinder engine
US20020170522A1 (en) Multi-cylinder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JP5393375B2 (ja) 内燃機関
EP1681459B1 (en) Fuel supply device, vehicle, and fuel supply device assembling method
CN209855939U (zh) 带egr进气的发动机进气歧管总成
CN113685294B (zh) 进气系统和汽车
JPS5934850B2 (ja) 多気筒内燃機関の吸気装置
WO2008032975A1 (en) Air inhalation device for use in an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CN215486319U (zh) 进气歧管、进气系统和汽车
US20070028883A1 (en)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intake device
US8544438B2 (en) Vacuum port having a flow disruptor
US10330059B2 (en) Vacuum system and method for operation of a vacuum system
CN211038868U (zh) 新型左端进气的进气歧管
CN220566145U (zh) 一种排气歧管结构、气缸盖、发动机和车辆
JP7211216B2 (ja) エンジンの燃料供給装置
CN218093271U (zh) 发动机进气结构总成、发动机及车辆
US20210363947A1 (en) Intake device for engine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