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761918U - 具有充电和/或放电功能的装置及车辆 - Google Patents

具有充电和/或放电功能的装置及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6761918U
CN216761918U CN202122705015.6U CN202122705015U CN216761918U CN 216761918 U CN216761918 U CN 216761918U CN 202122705015 U CN202122705015 U CN 202122705015U CN 216761918 U CN216761918 U CN 21676191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harging
base
cover plate
discharging
end pla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2705015.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郭楚韵
李博蓝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da Motor China Invest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nda Motor China Invest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da Motor China Invest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da Motor China Investment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2705015.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676191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676191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676191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60Other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with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effect
    • Y02T10/70Energy storage systems for electromobility, e.g. batteri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60Other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with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effect
    • Y02T10/7072Electromobility specific charging systems or methods for batteries, ultracapacitors, supercapacitors or double-layer capacitor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9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or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T90/10Technologies relating to charging of electric vehicles
    • Y02T90/14Plug-in electric vehicles

Landscapes

  • Charge And Discharge Circuits For Batteries Or The Like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车辆充放电技术领域,提供一种具有充电和/或放电功能的装置及车辆;其中,该装置包括底座、固定架和盖板;固定架设置于底座上;固定架包括端板、由端板朝向底座延伸形成且连接于底座的连接件;端板上设有用于充电或放电的开口;连接件凹陷形成容纳空间;或者,连接件和底座围合形成容纳空间;盖板呈弧形结构或折面型结构,盖板具有敞开端板的收纳状态;以及覆盖端板的隔挡状态;当盖板位于收纳状态时,盖板靠近底座的一端朝向容纳空间设置。盖板的翻转角度更小、翻转时占用空间更小;盖板收纳于容纳空间中,有效地提升了充电或放电时盖板收纳的规整性以及空间利用率,以便于在车体前部结构紧凑、空间较小的车型上使用。

Description

具有充电和/或放电功能的装置及车辆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车辆充放电技术领域,尤其提供一种具有充电和/或放电功能的装置及车辆。
背景技术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汽车几乎成为每个家庭的常用交通工具。与此同时与能源和污染相关的问题也随之而来,其中最主要的是空气污染和资源短缺。为了降低车辆对空气的污染以及资源短缺的问题,以电能为主的新能源车逐渐成为发展重点。
以电动车为例,在电动车使用过程中,需要对其充电以保证电能的充足。电动车上一般会设置充电结构,并在充电结构的外侧设置充电盖板进行遮挡和封闭。充电时,只需将充电盖板掀起,然后将充电枪插入充电结构的充电端子中,即可实现充电作业。充电盖板一般设计为直板结构,在掀起充电盖板的过程中,直板结构的充电盖板扫过的面积更大(尤其是在竖直方向上),因此对充电结构周围的空间需求较大。
目前,大多数企业已对充电装置或放电装置的结构进行研发,用于提升车辆充电时的便捷程度以及整体的外观质量。其中,公开号为CN207538615U的专利文献记载了一种纯电动汽车充电口盖按压式二次开启机构,包括充电口盖安装结构和二次开启机构;其中,充电口盖安装结构位于前保险杠本体的空腔内;充电口盖安装结构包括充电口盖上盖板、充电口盖底座和四连杆构件;充电口盖上盖板通过四连杆构件与充电口盖底座活动连接;二次开启机构包括一道锁构件和二道锁构件。一道锁纵向滑块和一道锁锁扣位于充电口盖上盖板内部;开启扣手位于充电口盖上盖板的外侧壁;二道锁锁扣与二道锁锁扣限位块之间形成限位配合。该文献中的充电固定支架没有设有容纳盖板的空间;盖板打开后翻转至车辆前端,也就是留置于外部,盖板容易被外界物件碰撞导致损坏,而且盖板留置于车体前方会影响汽车整体的规整性和美观性。
公开号为JP3795225B2的专利文件记载了另一种充电口的盖板的设置方式:在电动汽车的散热器格栅中,形成可插入外部充电插头的充电端口;在充电口上安装可打开和关闭的盖。盖主要由盖部分组成,盖部分的梯形结构与充电口的矩形形状相接近。然后,在盖部分的两侧,盖支撑部分向下延伸,相对于盖部分形成近90度的角度。在散热器格栅的背面,分别安装了与盖支撑部分基本平行的盖支撑支架,以便位于每个盖支撑部分的外侧。每个盖支撑部分的旋转中心轴从纵向中间部分向左右方向外延伸,每个盖支撑部分通过旋转中心轴旋转支撑在相应的盖支撑支架上。围绕旋转中心轴向后旋转盖,盖由大部分隐藏在散热器格栅中的状态下旋转并向外突出,由于盖在纵截面形状为直线,即盖呈直板设计,盖在旋转过程中所扫过的面积大,因此充电口被调整为大开口。由此可知,该文献中记载的盖翻转角度大,占用空间大;因此车辆前部需要留有较大的供盖翻转的空间。而车体前部结构紧凑、空间较小的车型则不适用这种盖的翻转设计。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的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具有充电和/或放电功能的装置,旨在解决现有的充电口结构和盖板的设计不适用于车体前部结构紧凑、空间较小的车型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申请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具有充电和/或放电功能的装置,包括底座、固定架和盖板;固定架设置于底座上;固定架包括端板、以及由端板朝向底座延伸形成且连接于底座的连接件;端板上设有用于充电或放电的开口;连接件凹陷形成容纳空间;或者,连接件和底座围合形成容纳空间;盖板呈弧形结构或折面型结构,盖板具有敞开端板的收纳状态以及覆盖端板的隔挡状态;当盖板位于收纳状态时,盖板靠近底座的一端朝向容纳空间设置。
本申请的有益效果:本申请提供的具有充电和/或放电功能的装置利用底座来设置固定架;在固定架的端板上开设开口,利用开口实现充电或放电操作。端板朝向底座延伸形成的连接件,通过凹陷形成容纳空间;或者连接件与底座围合形成容纳空间。在执行充电动作或放电动作时,盖板能够翻转至容纳空间中或位于容纳空间的上方;由于盖板呈弧形结构或折面结构,盖板在翻转时,相比于直板状的盖来说,翻转角度更小、翻转时占用空间更小;同时,盖板位于收纳状态时,弧形结构或折面结构的盖板不会向外突出,有效地提升了盖板收纳的规整性,提高了充电或放电时的美观程度。由于容纳空间是通过连接件形成、或连接件与底座围合形成的,容纳空间具有避让作用,还有效地提高了空间利用率,进一步地节省了空间,以便于在车体前部结构紧凑、空间较小的车型上使用。
在一个实施例中,当盖板位于收纳状态时,盖板靠近底座的一端位于容纳空间内。
通过采用上述的技术方案,盖板能够伸入容纳空间内,空间利用率更高。
在一个实施例中,连接件具有呈弧面的第一表面,第一表面的弧形程度与盖板的形状相适配。
通过采用上述的技术方案,第一表面设置为弧面,且第一表面的形状程度与盖板的弧形相适配;盖板收纳于容纳空间时,盖板与第一表面之间的间隙更小,从而使得空间利用率更高。
在一个实施例中,开口的数量为至少两个。
通过采用上述的技术方案,设置至少两个开口以便于提高用户的使用舒适度,用户可根据需求选择任一开口插入充电枪或放电设备。
在一个实施例中,固定架的数量与开口的数量相同;各相邻的固定架之间形成避让空间。
通过采用上述的技术方案,在各相邻的固定架之间设置避让空间来提供安装其他零部件的空间,有效地提高了安装的便捷性。
在一个实施例中,具有充电和/或放电功能的装置还包括至少两条充电线束和至少两个充电端子,各充电端子分别设置于对应的开口内;各条充电线束的一端穿设于避让空间且与对应的充电端子电连接,各条充电线束的另一端用于连接在电源上;或,具有充电和/或放电功能的装置还包括至少两个放电端子;各所述放电端子分别设置于对应的所述开口内;及至少两条放电线束;各放电线束的一端穿设于避让空间且与对应的放电端子电连接,各放电线束的另一端用于连接在电源上。
通过采用上述的技术方案,将各个充电端子设置在对应的开口内;将各条充电线束的一端均连接电源,将各条充电线束的另一端穿设避让空间,并与对应的充电端子电连接;或者,各个放电端子设置在对应的开口内;将各条放电线束的一端均连接电源,将各条放电线束的另一端穿设避让空间,并与对应的放电端子电连接;充电线束或放电线束能够通过避让空间进行布置,有效地提升了两个充电端子之间或两个放电端子之间的走线的规整性,便于安装。
在一个实施例中,端板设置在固定架远离底座的一端。
通过采用上述的技术方案,将端板设置在固定架远离底座的一端,即端板远离于底座设置;端板朝外设置,以便于用户将充电枪或放电设备插入开口内,有效地提升了操作的便捷性。
在一个实施例中,端板具有用于充电或放电的端面,端面自下往上朝向靠近底座一侧方向倾斜。
通过采用上述的技术方案,将端面自下往上朝向靠近底座一侧方向倾斜设置;即开口的方向呈仰角向上倾斜设置,用户更易于对准端面的开口执行充电或放电动作,提升操作的便捷性;同时,端面向上倾斜设置;充电或放电时,充电枪或放电设备的插入方向正对端面,端面及固定架能够分散充电枪或放电设备插入带来的力和重量,提高承重能力和结构强度。
在一个实施例中,底座具有用于设置端板的安装表面,安装表面为折面。
通过采用上述的技术方案,将底座的安装表面设置为折面;通过折面来分散端板带来的力的作用,提高底座的结构强度和支撑重量。
在一个实施例中,安装表面包括上部、中部和下部;上部朝上延伸;中部的上端与上部的底侧连接;中部倾斜设置;下部的上端与中部的底侧连接;下部朝下延伸。
通过采用上述的技术方案,安装表面利用上部、中部和下部来分散端板带来的力的作用,以提高底座的结构强度和支撑重量。
在一个实施例中,连接件设置于端板的顶部,且第一表面朝向顶部设置。
通过采用上述的技术方案,将连接件设置在端板的顶部,盖板在翻转时,朝向端板的顶部进行翻转以实现收纳。
在一个实施例中,固定架还包括第一加强件,第一加强件与底座相连接,且第一加强件连接于端板的侧部。
通过采用上述的技术方案,利用第一加强件连接于端板的侧部,实现对端板的侧部方位的连接加强,有效地提升了端板的结构强度。
在一个实施例中,固定架还包括第二加强件,第二加强件与底座相连接,且第二加强件连接于端板的底部。
通过采用上述的技术方案,利用第二加强件连接于端板的底部,实现对端板的底部方位的连接加强,有效地提升了端板的结构强度。
在一个实施例中,连接件、第一加强件和第二加强件均呈板状结构。
通过采用上述的技术方案,将连接件、第一加强件和第二加强件均设置为板状结构,相比于连杆等结构,板状结构的加强件能进一步增强连接强度。
在一个实施例中,连接件具有用于连接底座的第一弯折部,第一弯折部朝向于底座的一侧表面贴合于底座的表面;和/或,第一加强件具有用于连接底座的第二弯折部,第二弯折部朝向于底座的一侧表面贴合于底座的表面;和/或,第二加强件具有用于连接底座的第三弯折部,第三弯折部朝向于底座的一侧表面贴合于底座的表面。
通过采用上述的技术方案,通过设置弯折部的结构,连接件、第一加强件和第二加强件与底座连接时,弯折板能够与底座的表面贴合,有效地提高了连接件、第一加强件和第二加强件的连接强度。
在一个实施例中,具有充电和/或放电功能的装置还包括锁止装置,锁止装置与盖板相连接且用于锁定和翻转盖板。
通过采用上述的技术方案,利用锁止装置来对盖板锁定,以便于用于进行充电操作。
第二方面,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车辆,包括车体和具有充电和/或放电功能的装置,具有充电和/或放电功能的装置的底座设置于车体上。
本申请的有益效果:本申请提供的车辆,由于包括有上述的具有充电和/ 或放电功能的装置,具有充电和/或放电功能的装置可以实现充电操作或放电操作。当车辆为燃料电池汽车时,该具有充电和/或放电功能的装置具备放电功能。而上述的具有充电和/或放电功能的装置能够在充电或放电时,将盖板收纳起来,有效地提升了车辆充电时的整体规整性和美观性;且容纳盖板所需的空间更小,适用于车体前部结构紧凑、空间较小车型的车辆。
在一个实施例中,车体包括前横梁以及设置于前横梁上的前保险杠;底座远离固定架的一侧上部与前横梁的前侧相连接;底座远离固定架的一侧下部与前保险杠相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的技术方案,底座分别与前横梁和前保险杠相连接,底座的连接强度得以保证。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具有充电和/或放电功能的装置的安装状态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具有充电和/或放电功能的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具有充电和/或放电功能的装置的另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具有充电和/或放电功能的装置的侧视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具有充电和/或放电功能的装置的盖板处于收纳状态时的侧视图;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底座和固定架的安装结构示意图。
其中,图中各附图标记:
100、具有充电和/或放电功能的装置;10、底座;101、安装表面;11、第一处弯折部分;12、第二处弯折部分;13、上部;14、中部;15、下部;20、固定架;201、避让口;202、避让空间;21、端板;211、开口;212、端面; 213、延伸板;22、连接件;221、容纳空间;222、第一表面;223、第一弯折部;23、第一加强件;231、第二弯折部;24、第二加强件;241、第三弯折部; 30、盖板;31、第一板件;32、第二板件;321、第二侧面;33、末端;40、充电线束;41、充电线束固定件;50、充电端子;60、前横梁;70、前保险杠。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申请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申请,而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长度”、“宽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申请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申请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在电动车使用过程中,需要对其充电以保证电能的充足。电动车上一般会设置充电结构,并在充电结构的外侧设置充电盖板对开口进行遮挡和封闭。充电时,只需将充电盖板掀起,然后将充电枪插入充电结构的充电端子中,即可实现充电作业。充电盖板的掀起方式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充电盖板掀起后留置在车体的外部,这样将导致影响整体的规整性和美观性,且外置的充电盖板容易被外界物件碰撞;另一类是将充电盖板掀起并插入到车体内部;而充电盖板在掀起时的翻转角度较大,车辆前部需留有较大的空间以供充电盖板的掀起;且充电盖板插入到车体内,车体内部也需要留有较大的空间以供充电盖板的插入;因此,这种结构不适用于车体前部结构紧凑、空间较小车型的车辆。
由此,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具有充电和/或放电功能的装置及车辆;该装置的盖板选用弧形结构或折面结构的盖板,翻转时所需的空间较直板结构的盖板小;且具有充电和/或放电功能的装置内形成具有避让功能的容纳空间;盖板翻转至收纳于容纳空间中,从而使得充电时,整体外观更加规整和美观,且空间利用率高,适用于车体前部结构紧凑、空间较小车型的车辆。
请参考图1至图5,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具有充电和/或放电功能的装置100,包括底座10、固定架20和盖板30。固定架20设置于底座 10上。固定架20包括端板21、以及由端板21朝向底座10延伸形成且连接于底座10的连接件22;端板21上设有用于充电或放电的开口211。用户通过将充电枪朝向端板21并插入开口211中进行充电作业,或在开口211连接放电装置实现放电功能。连接件22凹陷形成容纳空间221;或者,连接件22和底座 10围合形成容纳空间221。盖板30呈弧形结构或折面型结构。具体地,盖板 30可以是沿其转动方向上的截面呈弧形的结构,或沿其转动方向上的截面呈折面的结构。在本实施例中,盖板30为折面型结构。在其他实施例中,盖板30 还可以是弧形结构,不限于此例。盖板30具有敞开端板21的收纳状态,以及覆盖端板21的隔挡状态。当盖板30位于收纳状态时,盖板30靠近底座10的一端朝向容纳空间221设置。弧形结构或折面结构的盖板30翻转时扫过的空间相比于平板结构来说更小,因此具有充电和/或放电功能的装置100的前部无需预留较大的空间用于盖板30的翻转动作。
为了形成容纳空间221,可以在连接件22上通过凹陷来形成该具有避让作用的容纳空间221;或者,可以将连接件22与底座10连接后,连接件22与底座10之间围合来形成该具有避让作用的容纳空间221。容纳空间221具体的形成方式可以由实际情况来自行决定;本实施例中,以连接件22凹陷形成的容纳空间221为例来进行说明。
其中,为了便于容纳盖板30,连接件22在朝向底座10延伸的方向上逐渐向内部凹陷,并形成容纳空间221;该容纳空间221具有避让盖板30的作用,且该容纳空间221的形成并不影响其他空间的使用。连接件22可以由端板21 的顶部、侧部或底部延伸形成,即容纳空间221可以形成于固定架20的顶部、侧部或底部等任意位置,容纳空间221的具体位置不限,只需满足避让功能即可。连接件22的凹陷形状与盖板30的形状相适配,盖板30处于收纳状态时,盖板30与连接件22的表面贴合程度更高,缝隙更小,有效地防止灰尘或雨水从缝隙中进入具有充电和/或放电功能的装置100内部;即使灰尘或雨水进入缝隙中,连接件22的凹陷部分能够容置灰尘或雨水,而不会从连接件22上进入具有充电和/或放电功能的装置100内部,防止灰尘或水分损坏安装在具有充电和/或放电功能的装置100内部电子零部件的功能。其中,端板21的边沿处可向外部的左右两侧延伸形成延伸板213,以提高端板21的整体强度。
具有充电和/或放电功能的装置100在使用时,将盖板30朝向容纳空间221 内翻转以敞开端板21;以盖板30上下翻转为例,盖板30在翻转过程中,由于盖板30呈弧形结构或折面结构,盖板30在具有充电和/或放电功能的装置100 前部扫过的空间较小,因此前部需要预留的高度方向上的空间更小;同时,盖板30在翻转时后部同步扫动,连接件22凹陷形成的容纳空间221能够对盖板 30的翻转动作实现避让效果,以保证盖板30顺利地翻转,防止盖板30留置在外部可能造成的损坏。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具有充电和/或放电功能的装置100利用底座10来设置固定架20;在固定架20的端板21上开设开口211,利用开口211实现充电或放电操作。端板21朝向底座10延伸形成的连接件22,通过凹陷形成容纳空间221;或者连接件22与底座10围合形成容纳空间221。在执行充电或放电动作时,盖板30能够翻转至朝向容纳空间221处。由于盖板30呈弧形结构或折面结构,盖板30在翻转时,相比于直板状的盖来说,翻转角度更小、翻转时占用空间更小;同时,盖板30处于收纳状态下时,不会向外突出,有效地提升了充电或放电时盖板30收纳的规整性,提高了充电或放电时的美观程度。由于容纳空间221是通过连接件22形成、或连接件22与底座10围合形成的,容纳空间221具有避让作用,还有效地提高了空间利用率,进一步地节省了空间,以便于在车体前部结构紧凑、空间较小的车型上使用。
如图4和图5所示,直线L与固定架20之间构成的空间为容纳空间221。盖板30位于收纳状态时,其靠近底座10的一端(下文记为末端33)可以位于容纳空间221内,即末端33可在直线L以下(如图5所示);或,末端33指向容纳空间221,即末端33可在与直线L平齐或在直线L以上,末端33无限接近于直线L。如图5所示,当末端33位于直线L以下时,末端33位于收纳空间221内,盖板30至少部分收纳在容纳空间221内,有效地提高了空间利用率,进一步地节省了空间,以便于在车体前部结构紧凑、空间较小的车型上使用。在本实施例中,当盖板30位于收纳状态时,盖板30靠近底座10的一端(即末端33)位于容纳空间211内,末端33位于直线L以下,能减少收纳状态下的具有充电和/或放电功能的装置100的整体体积。在其他实施例中,末端33 可以无限接近直线L,朝向容纳空间221的方向。
请参考图1至图3,在一个实施例中,连接件22具有呈弧面的第一表面 222,第一表面222的弧形程度与盖板30的形状相适配。盖板30收纳于容纳空间221时,盖板30与第一表面222之间的间隙更小,从而使得空间利用率更高。具体地,如图1和图5所示,折面形的盖板30包括第一板件31和与第一板件31倾斜设置的第二板件32。第一板件31部分插入连接件22的凹陷部分中,此时盖板30部分位于容纳空间221内,盖板30处于收纳状态。第二板件32具有在收纳状态时朝向于第一表面222的第一侧面,和背向于第一表面222的第二侧面321。当盖板30位于收纳状态时,第一侧面平行或大致平行于第一表面222,第一侧面与第一表面222之间的间隙较小,约为5mm,使得盖板30更加贴合于固定架20,空间利用率得以有效提高。
请参考图1至图6,在一个实施例中,开口211的数量为至少两个。设置至少两个开口211以便于提高用户的使用舒适度,用户可根据需求选择任一开口211插入充电枪使用。例如,将两个开口211分别设置为快充接口和慢充接口,以便于在充电时选择合适的接口进行使用。
请参考图1至图6,在一个实施例中,固定架20的数量与开口211的数量相同;本实施例中的固定架20的数量设置为两个,用户可根据需求选择任一固定架20使用。各相邻的固定架20之间形成避让空间202。以两个开口211为例说明,且两个开口211对应开设于两个固定架20的端板21上;其中,两个固定架20可分开一定的距离,且并排设置,并位于同一高度,从而两个端板21所在的两个固定架20之间形成镂空的避让空间202;利用避让空间 202来容置零部件(车辆的品牌标志、雷达等)、充电线束40等,并利用避让空间202来对固定架20的内部进行装配或接线;具有充电和/或放电功能的装置100内部的空间利用率高,提升结构的紧凑程度,以便于车体前部结构紧凑、空间较小的车型使用。
请参考图1至图6,在本实施例中,具有充电和/或放电功能的装置100 在具有充电功能时,该装置还包括至少两条充电线束40和至少两个充电端子 50,各充电端子50分别设置于对应的开口211内,以便于充电枪插入开口211 充电。以两个开口211为例说明,且两个开口211对应开设于两个固定架20 的端板21上,则充电端子50的数量也为两个;其中,两个充电端子50可分别用作快充充电端子和慢充充电端子。各条充电线束40穿设于避让空间202 且与对应的充电端子50电连接。其中,充电线束40的数量与充电端子50的数量相同,充电线束40的数量为两条。两条充电线束40合并为一组后,充电线束40的另一端用于连接至电源上。充电线束40的合并需要较大空间,而避让空间202能为充电线束40的合并提供足够的空间,以便于整体的装配;且避让空间202使得分别连接两个充电端子50的两条充电线束40之间的距离符合电线安全的绝缘距离要求。两条充电线束40分别连接对应的充电端子50后,通过一组充电线束固定件41即可将两条充电线束40在避让空间202 中汇合形成一组充电线束40,有效地减少了充电线束固定件41的数量,节约充电线束40的固定成本费用,防止充电线束40发散,干涉到其他零件。两条充电线束40的一端分别连接于对应的充电端子50后,在设置在两个固定架20中间的避让空间202中汇合形成一组充电线束40,该组充电线束40从底座10的后方进行走线布置且与电源相连接。
在其他实施例中,当具有充电和/或放电功能的装置100在具有放电功能时,该装置可以包括至少两个放电端子和至少两条放电线束。各放电端子分别设置于对应的开口211内。各放电线束的一端穿设于避让空间202且与对应的放电端子电连接,各放电线束的另一端用于连接在电源上。除了端子和线束的功能不同外,线束的走向以及连接方式均与本实施例相同,此次不再赘述。
请参考图1和图2,在一个实施例中,端板21设置在固定架20远离底座 10的一端。即端板21远离于底座10设置;端板21朝外设置,以便于用户进行充电或放电操作。用户需要充电时,将充电枪插入靠外侧突出的开口211内;用户需要放电时,将放电装置插入靠外侧突出的开口211内,有效地提升了操作的便捷性。当固定架20为支架结构时,端板21则设置在支架结构远离底座 10的一端侧,即支架结构靠近于盖板30的一侧;充电或放电时便于用户将充电枪或放电装置插入端板21的开口211中,操作方便。
请参考图2至图6,在一个实施例中,端板21具有端面212。端面212能承接充电枪或放电装置。端面212倾斜于重力方向,且呈仰角向上倾斜。端面 212自下往上朝向靠近底座10一侧方向倾斜,即开口211的方向呈仰角向上倾斜设置,用户更易于将充电枪或放电装置呈向下倾斜状插入开口211内,提升操作的便捷性。同时,端面212向上倾斜设置;充电枪或放电装置的插入方向正对端面212,从而使得端面212能够分散充电枪或放电装置插入带来的力和重量,提高承重能力和结构强度。具体地,可以将固定架20整体倾斜设置;固定架20整体呈仰角向上倾斜设置,从而固定架20内设置的充电端子50或放电端子也同步整体呈仰角向上倾斜。用户朝向开口211内插入充电枪或放电装置,充电枪或放电装置倾斜插入充电端子50或放电端子中,实现充电或放电的目的。
请参考图2至图6,在一个实施例中,底座10具有用于设置端板21的安装表面101,安装表面101为折面。通过折面来支撑固定架20,分散端板21 因承受充电枪的插入而带来的力的作用,提高底座10的结构强度和支撑重量。可以理解地,为了将端板21设置在安装表面101上,固定架20至少还包括安装结构;安装结构分别连接于端板21和安装表面101,实现将端板21设置在安装表面101的目的。安装结构连接于安装表面101上,且安装表面101为折面;安装结构与折面的不同弯折部分相连接,从而安装结构对折面的作用力朝向于不同的方向,实现折面对端板21带来的力的分散。其中,安装结构可以是设置于端板21与安装表面101之间的加强板等结构。具体地,折面的纵截面可以呈波浪线型、折线型、弧线型等多种线型;本实施例中的折面的纵截面呈折线型,且折面具有第一处弯折部分11和第二处弯折部分12这两处弯折部分。第一处弯折部分11朝向于端板21弯折,第二处弯折部分12背离于端板弯折,第一处弯折部分11的弯折方向与第二处弯折部分12的弯折方向相反;同时,安装表面101包括由上至下依次设置的上部13、中部14和下部15。其中,上部13和中部14在第二弯折部分12相连接,中部14和下部15在第一弯折部分 11相连接。同时上部13朝向上方延伸,下部15朝向下方延伸,中部14自下往上朝远离端板21的方向倾斜设置。端板21相对于第一处弯折部分11设置,且安装结构连接于安装表面101的中部14、下部15、第一弯折部分11以及第二弯折部分12上,从而端板21承受的力通过安装结构朝向底座10传递时,第一处弯折部分11和第二处弯折部分12均能将力分散至不同的方向,实现折面对端板21带来的力的分散。具体的结构请参考图3至图5所示。
请参考图2至图6,在其他实施例中,固定架20还可以包括辅助加强件,辅助加强件分别连接底座10和端板21;连接件22设置于辅助加强件上。利用辅助加强件将端板21连接在底座10上,实现端板21的固定安装;其中,在本实施例中,连接件22和底座10之间没有设置辅助加强件。
连接件22可以是板状结构;连接件22的一侧连接于端板21,连接件22 的另一侧连接于底座10,实现将端板21安装在底座10上的目的;或者,连接件22可以是由多根杆状结构的加强杆组合而成的加强结构;多根加强杆可以是平行设置,或,多根加强杆交叉设置形成加强结构。各加强杆的一端均连接于端板21;各加强杆的另一端均连接于底座10,也能实现将端板21安装在底座 10上的目的。连接件22的具体结构可根据需求定制,只需连接件22能够通过凹陷形成容纳空间221来容置盖板30即可。
请参考图2至图6,在一个实施例中,连接件22设置于端板21的顶部,且第一表面222朝向顶部设置。本实施例中,将连接件22设置在端板21的顶部,即容纳空间221形成于端板21的顶部;当本实施例中的具有充电和/或放电功能的装置100作用于车辆上使用时,盖板30通过向上翻起实现敞开端板 21,提高了车辆的时髦感,增强了用户的使用舒适度。
请参考图2至图6,在一个实施例中,固定架20还包括第一加强件23。第一加强件23连接于端板21的侧部,并与底座10相连接。固定架20还包括连接于端板21的底部的第二加强件24,第二加强件24与底座10相连接。利用第一加强件23、第二加强件24来配合连接件22,同时对端板21进行加强支撑,提高端板21的结构强度。同时,连接件22连接于端板21的顶部、第一加强件 23连接于端板21的侧部、第二加强件24连接于端板21的底部,连接件22、第一加强件23和第二加强件24分别支撑连接于端板21的不同位置,进一步加强端板21的结构强度。其中,两个端板21相向的一侧均不设置加强件,以形成避让口201。可以理解地,上述的固定架20中同时使用连接件22、第一加强件23、第二加强件24是为了进一步地提升端板21的结构强度,在实际使用时,可以只使用连接件22,利用连接件22来将端板21安装在底座10上,并形成容纳空间221来容置盖板30;或者,可以使用连接件22和第一加强件23或第二加强件24中的任一个;或者,可以同时使用连接件22、第一加强件23、第二加强件24和更多的加强件;本实施例中,举例使用的连接件22、第一加强件23、第二加强件24的具体方式是为了表述优选地方案;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加强件的使用数量不限,可根据具体需求来进行选择。
请参考图2至图6,在一个实施例中,连接件22、第一加强件23和第二加强件24均呈板状结构。其中,连接件22、第一加强件23和第二加强件24的具体结构可均设置为相同结构、或均为不同结构。本实施例中,连接件22、第一加强件23和第二加强件24优选相同的板件结构,量产一个类型的板材即可满足安装需求,方便生产。将连接件22、第一加强件23和第二加强件24均设置为板状结构,相比于连杆等连接结构而言,板状结构能进一步增强连接强度。具体地,连接件22上可设置凸条或形成凹槽,各凸条或凹槽自端板方向至底座方向延伸布置;通过在连接件22上设置凸条或凹槽来提升其结构强度。第一加强件23上可设置朝向外侧凸起的凸部,凸部可以呈弧形凸起结构或为凸条、凸块等,以提高第一加强件23的结构强度。
可以理解地,连接件22、第一加强件23和第二加强件24也可以设置为呈多根连接杆组合的结构,利用连接杆连接于底座10以及端板21也能够提高连接强度。或者,连接件22、第一加强件23和第二加强件24也可以设置为块状结构、柱状结构等其他结构,具体的结构形式可以不限,只需设置于底座10 和端板21之间即可。
请参考图2至图6,在一个实施例中,连接件22具有用于连接底座10的第一弯折部231,第一弯折部223朝向于底座10的一侧表面贴合于底座10的表面;和/或,第一加强件23具有用于连接底座10的第二弯折部231,第二弯折部231朝向于底座10的一侧表面贴合于底座10的表面;和/或,第二加强件 24具有用于连接底座10的第三弯折部241,第三弯折部241朝向于底座10的一侧表面贴合于底座10的表面。通过第一弯折部223与底座10的表面相贴合,连接件22与底座10呈贴合连接,有效地提高了连接件22和底座10之间的连接强度。通过第二弯折部231与底座10的表面相贴合,第一加强件23与底座 10呈贴合连接,有效地提高了第一加强件23和底座10之间的连接强度。通过第三弯折部241与底座10的表面相贴合,第二加强件24与底座10呈贴合连接,有效地提高了第二加强件24和底座10之间的连接强度。连接件22、第一加强件23和第二加强件24均可独立设置弯折部;本实施例中,在连接件22、第一加强件23和第二加强件24分别设置第一弯折部223、第二弯折部231和第三弯折部241,以提高连接件22、第一加强件23和第二加强件24分别连接于底座10的连接强度。
在一个实施例中,具有充电和/或放电功能的装置100还包括锁止装置,锁止装置与盖板30相连接且用于锁定和翻转盖板30。利用锁止装置来对盖板30 锁定,以便于用于进行充电操作。其中,锁止机构可以是机械锁止或电磁锁止的一种,在车辆锁车、行车中,会自动锁止。
请参考图1至图5,第二方面,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车辆,包括车体和具有充电和/或放电功能的装置100,具有充电和/或放电功能的装置100的底座10 设置于车体上。本申请提供的车辆可以是混合动力汽车或电动车,具有充电和/ 或放电功能。车体上设有上述的具有充电和/或放电功能的装置100后,有效地提升了车辆充电时的整体规整性和美观性;具有充电和/或放电功能的装置100 所需的空间更小,适用于车体前部结构紧凑、空间较小车型的车辆。其中,底座10可以安装于车体的前部、侧身部、尾部等其他位置,底座10的具体安装位置不限。
请参考图1,在一个实施例中,车体包括前横梁60以及设置于前横梁60 上的前保险杠70,底座10远离固定架20的一侧上部与前横梁60的前侧相连接,底座10远离固定架20的一侧下部与前保险杠70相连接。底座10分别与前横梁60和前保险杠70相连接,底座10具有多个点位来与前横梁60和前保险杠70相连接,底座10的连接强度得以保证。同时,将底座10安装在前横梁 60和前保险杠70上,则固定架20的端板21朝向于车体前部,盖板30在车体前部翻转以实现敞开固定架20或封盖于固定架20。
请参考图1至图6,具有充电和/或放电功能的装置100具体为具有充电功能的充电装置,其用于车辆上时,底座10的后侧安装在车体的前横梁60和前保险杠70上,保障底座10的连接强度。底座10的前侧上并排设置两个固定架 20;固定架20包括开设有开口211的端板21,以及连接于端板21的外缘处的连接件22、第一加强件23和第二加强件24。连接件22、第一加强件23和第二加强件24均采用板状结构。连接件22、第一加强件23和第二加强件24均连接于底座10上。在连接件22、第一加强件23和第二加强件24分别设置第一弯折部223、第二弯折部231和第三弯折部241,并通过第一弯折部223、第二弯折部231和第三弯折部241与底座10的表面相贴合。连接件22、第一加强件23和第二加强件24与底座10呈贴合连接,有效地提高了连接件22、第一加强件23和第二加强件24与底座10之间的连接强度。其中,连接件22连接于端板21的顶部,连接件22凹陷以形成容纳空间221。盖板30呈折面型结构,连接件22的凹陷形状与盖板30的形状相适配,盖板30的末端33翻转至容纳空间221内时,盖板30与连接件22的表面贴合程度更高,缝隙更小。两个端板21之间的镂空处形成避让空间202。两个充电端子50分别作为快充充电端子和慢充充电端子,装入对应的开口211中;将两条充电线束40分别连接对应的充电端子50,两条充电线束40汇合于避让空间202中,两条充电线束 40分别连接对应的充电端子50后,穿过避让口201且汇聚于避让空间202内,并通过一个充电线束固定件41即可将两条充电线束40在避让空间202中汇合形成一组充电线束40,有效地减少了充电线束固定件41的使用,节约固定成本费用,防止充电线束40发散,干涉到其他零件;同时,该组充电线束40沿背离于底座10的方向进行走线布置,并连接至电源。具体地,固定架20整体倾斜,使得端面212倾斜于重力方向,且呈仰角向上倾斜。即开口211的方向呈仰角向上倾斜设置,用户更易于将充电枪呈向下倾斜状插入开口211内,提升操作的便捷性。同时,端面212向上倾斜设置;充电枪的插入方向正对端面 212,从而使得端面212能够分散充电枪插入带来的力和重量,提高承重能力和结构强度。将底座10的安装表面101设为折面,通过折面来支撑固定架20,分散端板21因承受充电枪的插入而带来的力的作用,提高底座10的结构强度和支撑重量。
以上仅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申请,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8)

1.一种具有充电和/或放电功能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底座;
固定架;所述固定架设置于所述底座上;所述固定架包括端板、以及由所述端板朝向所述底座延伸形成且连接于所述底座的连接件;所述端板上设有用于充电或放电的开口;所述连接件凹陷形成容纳空间;或者,所述连接件和所述底座围合形成所述容纳空间;及
盖板;所述盖板呈弧形结构或折面型结构;所述盖板具有敞开所述端板的收纳状态以及覆盖所述端板的隔挡状态;当所述盖板位于所述收纳状态时,所述盖板靠近所述底座的一端朝向所述容纳空间设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充电和/或放电功能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当所述盖板位于所述收纳状态时,所述盖板靠近所述底座的一端位于所述容纳空间内。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充电和/或放电功能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件具有呈弧面的第一表面,所述第一表面的弧形程度与所述盖板的形状相适配。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充电和/或放电功能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开口的数量为至少两个。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具有充电和/或放电功能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架的数量与所述开口的数量相同;各相邻的所述固定架之间形成避让空间。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具有充电和/或放电功能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具有充电和/或放电功能的装置还包括:
至少两个充电端子;各所述充电端子分别设置于对应的所述开口内;及
至少两条充电线束;各条所述充电线束的一端穿设于所述避让空间且与对应的所述充电端子电连接,各条所述充电线束的另一端用于连接在电源上;
或,所述具有充电和/或放电功能的装置还包括:
至少两个放电端子;各所述放电端子分别设置于对应的所述开口内;及
至少两条放电线束;各所述放电线束的一端穿设于所述避让空间且与对应的所述放电端子电连接,各所述放电线束的另一端用于连接在电源上。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充电和/或放电功能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端板设置在所述固定架远离所述底座的一端。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充电和/或放电功能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端板具有用于充电或放电的端面,所述端面自下往上朝向靠近所述底座一侧方向倾斜。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具有充电和/或放电功能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具有用于设置所述端板的安装表面,所述安装表面为折面。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具有充电和/或放电功能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表面包括:
上部;所述上部朝上延伸;
中部;所述中部的上端与所述上部的底侧连接;所述中部倾斜设置;及
下部;所述下部的上端与所述中部的底侧连接;所述下部朝下延伸。
11.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具有充电和/或放电功能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件设置于所述端板的顶部,且所述第一表面朝向顶部设置。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具有充电和/或放电功能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架还包括:
第一加强件;所述第一加强件与所述底座相连接,且所述第一加强件连接于所述端板的侧部。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具有充电和/或放电功能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架还包括:
第二加强件;所述第二加强件与所述底座相连接,且所述第二加强件连接于所述端板的底部。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具有充电和/或放电功能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件、所述第一加强件和所述第二加强件均呈板状结构。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具有充电和/或放电功能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件具有用于连接所述底座的第一弯折部,所述第一弯折部朝向于所述底座的一侧表面贴合于所述底座的表面;
和/或,所述第一加强件具有用于连接所述底座的第二弯折部,所述第二弯折部朝向于所述底座的一侧表面贴合于所述底座的表面;
和/或,所述第二加强件具有用于连接所述底座的第三弯折部,所述第三弯折部朝向于所述底座的一侧表面贴合于所述底座的表面。
16.根据权利要求1至15任一项所述的具有充电和/或放电功能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具有充电和/或放电功能的装置还包括:
锁止装置;所述锁止装置与所述盖板相连接且用于锁定和翻转所述盖板。
17.一种车辆,包括车体,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辆还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16任一项所述的具有充电和/或放电功能的装置,所述具有充电和/或放电功能的装置的所述底座设置于所述车体上。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车体包括前横梁以及设置于所述前横梁上的前保险杠;所述底座远离所述固定架的一侧上部与所述前横梁的前侧相连接;所述底座远离所述固定架的一侧下部与所述前保险杠相连接。
CN202122705015.6U 2021-11-05 2021-11-05 具有充电和/或放电功能的装置及车辆 Active CN21676191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705015.6U CN216761918U (zh) 2021-11-05 2021-11-05 具有充电和/或放电功能的装置及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705015.6U CN216761918U (zh) 2021-11-05 2021-11-05 具有充电和/或放电功能的装置及车辆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6761918U true CN216761918U (zh) 2022-06-17

Family

ID=8196186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2705015.6U Active CN216761918U (zh) 2021-11-05 2021-11-05 具有充电和/或放电功能的装置及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6761918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794365B2 (en) Hybrid vehicle
JP4720938B2 (ja) 車両の充電口構造
CN103707776B (zh) 用在卡车类型电动车辆中的充电连接器容纳装置
US11152665B2 (en) Vehicle and battery pack
KR100974736B1 (ko) 연료전지 차량의 샤시 프레임
CN110103692A (zh) 车辆前部构造
CN101494365A (zh) 用于机动车辆的电接线盒
CN215883294U (zh) 与车身集成的电池包壳体结构
US20190296298A1 (en) Battery pack
CN113964439A (zh) 车辆的动力电池包与车身集成结构及车辆
CN116080770A (zh) 充电装置或放电装置及车辆
CN216761918U (zh) 具有充电和/或放电功能的装置及车辆
JP6769903B2 (ja) 車載用バッテリー
CN213565404U (zh) 一种新能源汽车电池包及油箱共用安装结构
JP5472532B2 (ja) 車両
CN107554619B (zh) 用于车辆的机舱安装框架结构及车辆
CN208315639U (zh) 一种车辆及其电池箱
CN215170897U (zh) 风扇
CN213413974U (zh) 一种新能源汽车用的后地板前横梁结构
CN214028868U (zh) 车身后部构造
CN212353583U (zh) 一种电池托架结构及具有其的电动车
CN220842772U (zh) 一种座桶结构及具有该座桶结构的电动自行车
JP6777580B2 (ja) 車載用バッテリー
CN213139023U (zh) 一种电动车座桶及电动车
CN212353657U (zh) 一种充电口结构和电动汽车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