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750185U - 壳体结构、电池包及储能电源 - Google Patents

壳体结构、电池包及储能电源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6750185U
CN216750185U CN202122985528.7U CN202122985528U CN216750185U CN 216750185 U CN216750185 U CN 216750185U CN 202122985528 U CN202122985528 U CN 202122985528U CN 216750185 U CN216750185 U CN 21675018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groove
storage tank
limiting
battery pack
accommodat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2985528.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雷
蔡伟龙
何林
邓磊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Ecoflow Technology Ltd
Original Assignee
Ecoflow Technology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Ecoflow Technology Ltd filed Critical Ecoflow Technology Ltd
Priority to CN202122985528.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675018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675018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675018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Battery Mounting, Suspending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壳体结构、电池包及储能电源,壳体结构,包括:壳体和限位件,壳体内形成有用于容置电芯的容置槽,容置槽的相对两侧槽壁均设置有限位件,设置于容置槽的一侧槽壁上的限位件和设置于容置槽的相对另一侧槽壁上的限位件朝向彼此倾斜,限位件朝向容置槽的一侧壁面用于和电芯外露于容置槽的部分相抵接。本申请提供的壳体结构,通过在壳体中设置容置槽,以定位安装电芯,在容置槽的相对两侧槽壁上设置抵接电芯的限位件,限位件可将电芯固定于容置槽中,避免电芯松动掉落,便于壳体组装时,提升装配效率。另外,限位件的设计制作简单,不仅可以提升壳体对电芯的固定效果,也便于生产制造的实施。

Description

壳体结构、电池包及储能电源
技术领域
本申请属于电池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壳体结构、电池包及储能电源。
背景技术
当前,为了便于组装和容纳更多电池,通常将电池包采用分体式设计,即电池包由两个壳体组合在一起,两个壳体内均容置有电池。在电池包组装时,两个壳体相互扣合。然而,两个壳体扣合时,壳体中的电池会由于倒悬或者放置不稳而容易脱出壳体,导致电池包组装困难,进而降低电池包装配效率。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壳体结构、电池包及储能电源,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电池包在组装时,电池容易脱出壳体,影响电池包装配效率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申请实施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壳体结构,
包括:
壳体,壳体内形成有用于容置电芯的容置槽;
限位件,容置槽的相对两侧槽壁位置处均设置有限位件,设置于容置槽的一侧槽壁上的限位件和设置于容置槽的相对另一侧槽壁上的限位件朝向彼此倾斜;
限位件设置于对应的容置槽的槽口处,且位于相对两侧槽壁上的限位件沿朝向彼此的方向倾斜;
限位件朝向容置槽的一侧壁面用于和电芯外露于容置槽的部分相抵接。
在一个实施例中,容置槽的相对两侧槽壁均设置有至少两个限位件,位于容置槽的相对两侧槽壁的各限位件沿容置槽的长度方向错位排布。
在一个实施例中,限位件为弹性片。
在一个实施例中,限位件朝向容置槽的一侧壁面与容置槽的槽壁均为弧面且共圆。
在一个实施例中,限位件背向容置槽的一侧设置有加强筋。
在一个实施例中,容置槽的槽壁于对应的限位件的位置开设有变形腔。
在一个实施例中,容置槽的数量为多个,多个容置槽沿壳体的宽度方向排布,相邻的两个容置槽之间形成有凸台,相邻的两个容置槽靠近彼此的一侧槽壁上的的各限位件均形成于对应的凸台上。
在一个实施例中,凸台上开设有凹槽,限位件设置于对应的凹槽内。
本申请实施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池包,包括电芯和上述任一实施例的壳体结构,电芯置于容置槽中。
本申请实施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储能电源,包括电源主体和上述电池包,电池包设置于电源主体内。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壳体结构至少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本申请的壳体结构,通过在壳体中设置容置槽,以定位安装电芯,在容置槽的相对两侧槽壁均设置抵接电芯的限位件,从而在电芯置于容置槽中时,限位件可以与容置槽相互配合,将电芯抵持在容置槽中,以固定住电芯,避免电芯松动掉落,便于壳体在组装时,提升装配效率。另外,在容置槽的相对两侧槽壁设置限位件,其设计制作简单,不仅可以提升壳体对电芯的固定效果,也便于生产制造的实施。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池包至少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本申请的电池包采用上述任一实施例的壳体结构,通过在壳体中设置限位件,使得电芯可以更稳固地固定在壳体中,提升了电池包的装配效率和电池包的安全性。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储能电源至少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本申请的储能电源采用了上述任一实施例的电池包,提升了储能电源的装配效率和安全性。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示范性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池包的整体结构示意图一;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池包的整体结构示意图二;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池包的爆炸分解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池包壳体的正面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池包壳体的背面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4中A区域的放大图;
其中,图中各附图标记:
1-电池包 10-壳体结构 101-壳体
1011-容置槽 1012-变形腔 1013-凸台
1014-凹槽 1015-通孔 1016-散热孔
102-限位件 103-加强筋 104-筋条
105-补强部 106-第一螺纹柱 1061-第一螺纹孔
1062-凸出部 1063-凹陷部 107-第一定位柱
108-第二螺纹柱 1081-第二螺纹孔 109-第二定位柱
110-连接耳 1101-连接孔 111-分隔条
112-卡接件 113-卡接位 20-电芯
30-分隔件 301-分隔槽 40-电连接片
401-抽头 402-第一定位孔 403-焊盘
50-绝缘片 501-第二定位孔 502-第一避空位
60-转接板 601-开孔 602-第三定位孔
70-绝缘板 701-第二避空位 702-第四定位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申请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申请,并不用于限定本申请。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间接在该另一个元件上。当一个元件被称为是“连接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间接连接至该另一个元件上。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申请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若干”的含义是一个或一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申请说明书中描述的参考“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或“实施例”意味着在本申请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包括结合该实施例描述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点。由此,在本说明书中的不同之处出现的语句“在一个实施例中”、“在一些实施例中”、“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在另外一些实施例中”等不是必然都参考相同的实施例,而是意味着“一个或多个但不是所有的实施例”,除非是以其他方式另外特别强调。此外,在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可以以任何合适的方式组合特定的特征、结构或特性。
为便于读者理解,以下对本申请实施例出现的专有名词做出解释说明:
变形腔:对应限位件底部的位置设置于容置槽的槽壁上,为限位件的形变提供一定的空间。
补强部:连接筋条和相邻容置槽的槽壁,可增强壳体背离电芯的一面上相邻两个容置槽之间的结构强度。
当前,为了便于组装和容纳更多电池,通常将电池包采用分体式设计,即电池包由两个壳体组合在一起,两个壳体内均容置有电池。在电池包组装时,两个壳体相互扣合。然而,两个壳体扣合时,壳体中的电池会由于倒悬或者放置不稳而容易脱出壳体,导致电池包组装困难,进而降低电池包装配效率。
由此,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壳体结构、电池包及储能电源,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电池包组装时,电池容易脱出壳体,影响电池包装配效率的问题。
请参阅图4及图6,现对本申请提供的壳体结构10进行说明。一种壳体结构10,包括壳体101和限位件102,壳体101内形成有用于容置电芯20的容置槽1011,容置槽1011的相对两侧槽壁位置处均设置有限位件102,设置于容置槽1011的一侧槽壁上的限位件102和设置于容置槽1011的相对另一侧槽壁上的限位件102朝向彼此倾斜。也就是容置槽1011的相对两侧槽壁沿远离容置槽1011的方向引出有限位件102,且容置槽1011的相对两侧槽壁位置处的限位件102沿朝向彼此的方向倾斜。限位件102朝向容置槽1011的一侧壁面用于和电芯20外露于容置槽1011的部分相抵接,即,当电芯20放置于容置槽1011中时,电芯20的一部分外露于容置槽1011,限位件102朝向容置槽1011的一侧壁面抵接于电芯20外露于容置槽1011的部分,以便限位件102与容置槽1011配合将电芯20固定在容置槽1011中,从而将电芯20更加牢固地固定住。
本申请提供的壳体结构10,与现有技术相比,本申请的壳体结构10通过在壳体101中设置容置槽1011,以定位安装电芯20,在容置槽1011的相对两侧槽壁均设置抵接电芯20的限位件102,从而在电芯20置于容置槽1011中时,容置槽1011上的限位件102可以与容置槽1011相互配合,将电芯20抵持在容置槽1011中,以固定住电芯20,避免电芯20松动掉落,便于壳体101在组装时,提升装配效率。另外,在容置槽1011的相对两侧槽壁设置限位件102,其设计制作简单,不仅可以提升壳体101对电芯20的固定效果,也便于生产制造的实施。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阅图4,容置槽1011的相对两侧槽壁均设置有至少两个限位件102,也就是当电芯20放置于容置槽1011中时,电芯20外露于容置槽1011的部分的相对两侧均被至少两个限位件102抵接,可更好地提升对电芯20的固定效果。为方便描述,此处将电芯20放置于容置槽1011中时电芯20的长度方向定义为壳体101的长度方向和容置槽1011的长度方向,位于容置槽1011的相对两侧槽壁位置处的各限位件102沿容置槽1011的长度方向错位排布,可以使得容置槽1011相对两侧槽壁的限位件102在抵接电芯20时均为错位排布,进一步提升了对电芯20的固定效果,同时可以减小相邻两个容置槽1011之间的宽度,进而提高壳体结构10内部设置的紧凑性,减小壳体101的尺寸。
在一个实施例中,限位件102为弹性片,弹性片具有一定的形变力,可更好地将电芯20固定于容置槽1011中。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阅图4,限位件102朝向容置槽1011的一侧壁面与容置槽1011的槽壁均为弧面且共圆。也就是,限位件102朝向容置槽1011的一侧壁面与容置槽1011的槽壁为相互配合的弧面,当电芯20放置于容置槽1011中时,此设置可以减小电芯20与容置槽1011之间的间隙,也使得限位件102可更好地与电芯20贴合在一起,进一步提升限位件102固定电芯20的固定效果。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阅图4及图6,限位件102背向容置槽1011的一侧设置有加强筋103,加强筋103的设置可增强限位件102的结构强度,使得限位件102不易断裂。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阅图4及图6,容置槽1011的槽壁于对应的限位件102的位置开设有变形腔1012,当限位件102抵接电芯20时,限位件102会产生一定的形变,变形腔1012为限位件102的形变提供了一定的空间,避免限位件102在抵接电芯20时,容置槽1011的槽壁对限位件102施加较大的压力使得限位件102容易断裂。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阅图4及图6,变形腔1012为开口结构,即容置槽1011的槽壁于对应的限位件102的位置形成有开口,开口为限位件102的形变提供了更大的空间,此时,当限位件102抵接电芯20时,受到的来自容置槽1011槽壁的压力更小。另外,设置开口结构,也可以起到一定的散热作用。可以理解地,变形腔1012也可以为凹腔结构。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阅图4及图6,容置槽1011的数量为多个,为方便描述,此处将多个容置槽1011排列的方向定义为壳体101的宽度方向和容置槽1011的宽度方向,多个容置槽1011沿壳体101的宽度方向排布,相邻的两个容置槽1011之间形成有凸台1013,相邻的两个容置槽1011靠近彼此的一侧槽壁上的各限位件102均形成于对应的凸台1013上,即,相邻的两个容置槽1011:相互背靠的两侧槽壁之间形成有凸台1013,位于该两侧槽壁上的各限位件102均形成于对应的凸台1013上。将限位件102形成于凸台1013上,使得限位件102的设置更有序,也更美观。
进一步地,请参阅图4及图6,凸台1013上开设有凹槽1014,限位件102设置于对应的凹槽1014内。限位件102设置于凸台1013的凹槽1014内可以降低限位件102的高度,从而降低壳体101的高度,减小壳体101的尺寸。在一些实施例中,凸台1013上设置一个凹槽1014,凸台1013上的所有限位件102置于一个凹槽1014之中,可简化凹槽1014的设置。在另外一些实施例中,凹槽1014的数量与限位件102的数量对应,每一个限位件102的底部均设置有一个凹槽1014。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阅图4及图6,加强筋103背对所抵接的电芯20的一侧形成有引导面,该引导面与相邻的容置槽1011的槽壁平滑相连。引导面一方面避免了加强筋103上的棱角刮伤电芯20的外周面,另一方面也可以引导电芯20进入容置槽1011中。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阅图2及图5,壳体101背离容置槽1011的一面上于各容置槽1011对应的位置设置为与容置槽1011的形状相适配的弧面,此处将壳体101背离容置槽1011的一面定义为壳体101的背面,由此可知,壳体101的背面对应容置槽1011的位置设置为与容置槽1011的形状相适配的弧面。壳体结构10包括多条纵横交错的筋条104,筋条104形成于壳体101的背面上,筋条104可增强壳体101的结构强度。
进一步地,请参阅图2及图5,于壳体101背离容置槽1011的一面,相邻两个容置槽1011的交界处设有筋条104,即于壳体101的背面,相邻两个容置槽1011之间形成有筋条104。相邻两个容置槽1011的交界处的筋条104上靠近容置槽1011的槽壁一侧形成有补强部105,补强部105连接筋条104和容置槽1011的槽壁,进一步增强壳体101的背面上相邻两个容置槽1011交界处的结构强度。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阅图4及图6,容置槽1011上设置有散热孔1016,可以帮助壳体101内的电芯20进行散热。在一些实施例中,散热孔1016设置在容置槽1011的底部,可以简化散热孔1016的设置方式。在一些实施例中,容置槽1011上可以设置一个散热孔1016,一个散热孔1016便于生产制造。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容置槽1011上也可以设置多个散热孔1016。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阅图4及图6,壳体101壁面上对应电芯20电极的位置开设有通孔1015,当电芯20放置在容置槽1011中时,电芯20的两极对应壳体101上的通孔1015,以使电芯20的电极露出壳体101,便于电芯20与外部的连接。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电池包1,电池包1包括电芯20和上述任一实施例中的壳体结构10,电芯20置于壳体101的容置槽1011中。采用上述壳体结构10,通过在壳体101中设置限位件102,使得电芯20可以更稳固地固定在壳体101中,提升了电池包1的装配效率和电池包1的安全性。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及图2,电池包1包括两个固定连接的壳体结构10。具体地,两个壳体101相对的一面的周侧分别设有多个第一螺纹柱106,第一螺纹柱106中具有第一螺纹孔1061,当两个壳体结构10组合在一起时,两个壳体101上的第一螺纹柱106相互对应,通过螺栓连接固定。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及图3,两个壳体101相对的一面的周侧分别设有四个第一螺纹柱106,四个第一螺纹柱106可以保证两个壳体结构10具有良好的固定效果的同时,设置的第一螺纹柱106的数量更少。
进一步地,请参阅图3,两个壳体101中,一个壳体101上的第一螺纹柱106凸设有凸出部1062,另一个壳体101上的第一螺纹柱106内凹形成凹陷部1063,一个壳体101上的凸出部1062可插入另一个壳体101上的凹陷部1063,继而以螺栓连接固定。此设置使得两个壳体101在以螺栓固定前,先将一个壳体101的凸出部1062插入另一个壳体101的凹陷部1063进行配合,不仅便于两个壳体结构10的组装,也起到了更好的固定效果。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阅图3,电池包1还包括分隔件30,分隔件30用于将两个壳体101中的电芯20分隔开,即,当两个壳体结构10组合在一起时,两个壳体101中的电芯20相互靠近,此时,在两个壳体101中间的位置设置分隔件30,分隔件30将位于两边壳体101中的电芯20分隔开。在两个壳体101中间夹设分隔件30,可以使两边壳体101中的电芯20分隔开,同时分隔件30也可以对位于两边壳体101中的电芯20施加压力,帮助电芯20在壳体101中固定更稳。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阅图3,分隔件30上形成有与电芯20外周面相适配的分隔槽301,当两个壳体101中夹设分隔件30时,分隔件30上的分隔槽301与壳体101上的容置槽1011配合容置电芯20,进一步减小了电芯20与壳体101之间的间隙,使得电芯20在壳体101中可固定得更稳。提升电池包1的安全性。
在一个实施例中,分隔件30可以为弹性材料制成,弹性材料制成的分隔件30,可对电芯20起到更好的固定效果。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阅图3及图4,两个壳体101相对的一面的周侧设有相互配合的卡接部件,一个壳体101上设有卡接件112,另一个壳体101上设有卡接位113,当两个壳体101组合在一起时,一个壳体101上的卡接件112可以固定在另一个壳体101上的卡接位113中。卡接部件的设置可以帮助两个壳体101进行固定,以便在两个壳体101组装时,提升壳体101的组装效率。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阅图3及图4,卡接部件可设置在开设有通孔1015的壳体101壁面上,设置在该侧,更便于两个壳体101的固定和组装。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及图3,电池包1包括电连接片40和绝缘片50,当两个壳体结构10固定在一起时,电连接片40和绝缘片50均置于壳体101外部的电极端。电连接片40通过壳体101上的通孔1015与电芯20的电极焊接相连,以实现将相邻两排极性相反的电芯20串联,并输出整个电池包1的正输出极和负输出极,使整个电路形成一个回路。绝缘片50为两个,分别覆盖于壳体101的两个电极端处的电连接片40上。绝缘片50将电连接片40与其他外部组件进行绝缘处理,提升电池包1的安全性能。
进一步地,请参阅图1及图3,电连接片40上引出有抽头401,多个电连接片40在串联电芯20并引出电池包1的正输出极和负输出极时,多个电连接片40的抽头401均位于电池包1的同一侧,即位于其中一个壳体101背离电芯20的一面所在的一侧,此设置便于电连接片40与其他相关组件进行连接,避免多个电连接片40的抽头401位于电池包1的不同侧,增加电连接片40与其他相关组件连接的线路复杂度。
在一个实施例中,电连接片40可以由铜、镍等具有导电性能的材料制成。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阅图3,电连接片40朝向电芯20电极的方向引出有焊盘403,焊盘403与电芯20的电极焊接固定,使得电连接片40可以更稳固地固定在电芯20的电极上。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阅图2及图3,壳体101上在相邻两个电连接片40之间的位置形成有分隔条111,分隔条111用于分隔相邻两个电连接片40,同时对电连接片40进行限位,避免电连接片40在壳体101上移位。绝缘片50上对应分隔条111的位置,开设有第一避空位502,以便电连接片40、绝缘片50固定在壳体101上时,分隔条111可以穿过第一避空位502,露出于绝缘片50上,使得电连接片40、绝缘片50与壳体101之间连接紧凑,减小电池包1的尺寸。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阅图2及图3,壳体101上对应每一电连接片40的区域至少设有一个第一定位柱107,电连接片40上对应第一定位柱107的位置设有第一定位孔402,绝缘片50上对应第一定位孔402的位置设有第二定位孔501,从而在电连接片40和绝缘片50安装于壳体101上时,对电连接片40和绝缘片50起到定位作用,提升电连接片40和绝缘片50的组装效率。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及图3,电池包1包括转接板60及绝缘板70,转接板60位于电连接片40抽头401所在的一端,并与电芯20电连接,绝缘板70覆盖于转接板60上。
进一步地,请参阅图2及图3,壳体101上与转接板60相连的一侧设置有至少两个第二螺纹柱108,第二螺纹柱108中设有第二螺纹孔1081,转接板60上对应第二螺纹柱108的位置设有开孔601,当转接板60与壳体101连接时,螺栓穿过转接板60上的开孔601与壳体101上的第二螺纹柱108固定在一起。绝缘板70上对应第二螺纹柱108的位置设有第二避空位701,从而使得绝缘板70、转接板60和壳体101连接在一起时,三者之间可以紧凑连接,缩小电池包1的占用空间。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阅图2及图3,壳体101上与转接板60相连的一侧还设有至少两个第二定位柱109,转接板60上对应第二定位柱109的位置开设有第三定位孔602,绝缘板70上对应第三定位孔602的位置开设有第四定位孔702,从而在转接板60、绝缘板70安装于壳体101上时,壳体101上的第二定位柱109可穿过转接板60上的第三定位孔602和绝缘板70上的第四定位孔702,更好地起到定位作用,提升转接板60和绝缘板70的组装效率。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定位柱109可以设置在壳体101的筋条104上。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及图2,壳体101上与凸台1013平行的相对两个侧面的外部均设置有连接耳110,连接耳110中设有连接孔1101,当电池包1组合在一起时,连接耳110可以与其他外部组件固定装配。在一些实施例中,连接耳110设置在靠近壳体101的其中一个电极端的位置处,设置在此处,连接耳110可以更接近其他外部组件,更便于连接耳110与其他外部组件装配。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储能电源,储能电源包括电源主体和上述任一实施例中的电池包1,电池包1设置于电源主体内。采用上述电池包1,提升了储能电源的装配效率和安全性。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可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申请,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壳体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所述壳体内形成有用于容置电芯的容置槽;
限位件,所述容置槽的相对两侧槽壁均设置有所述限位件,设置于所述容置槽的一侧槽壁上的所述限位件和设置于所述容置槽的相对另一侧槽壁上的所述限位件朝向彼此倾斜;
所述限位件朝向所述容置槽的一侧壁面用于和所述电芯外露于所述容置槽的部分相抵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壳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容置槽的相对两侧槽壁均设置有至少两个所述限位件,位于所述容置槽的相对两侧槽壁的各所述限位件沿所述容置槽的长度方向错位排布。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壳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件为弹性片。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壳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件朝向所述容置槽的一侧壁面与所述容置槽的槽壁均为弧面且共圆。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壳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件背向所述容置槽的一侧设置有加强筋。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壳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容置槽的槽壁于对应的所述限位件的位置开设有变形腔。
7.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壳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容置槽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容置槽沿所述壳体的宽度方向排布,相邻的两个所述容置槽之间形成有凸台,相邻的两个所述容置槽靠近彼此的一侧槽壁上的各所述限位件均形成于对应的所述凸台上。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壳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凸台上开设有凹槽,所述限位件设置于对应的所述凹槽内。
9.一种电池包,包括电芯,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包还包括如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壳体结构,所述电芯置于所述容置槽中。
10.一种储能电源,包括电源主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储能电源还包括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池包,所述电池包设置于所述电源主体内。
CN202122985528.7U 2021-11-29 2021-11-29 壳体结构、电池包及储能电源 Active CN21675018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985528.7U CN216750185U (zh) 2021-11-29 2021-11-29 壳体结构、电池包及储能电源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985528.7U CN216750185U (zh) 2021-11-29 2021-11-29 壳体结构、电池包及储能电源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6750185U true CN216750185U (zh) 2022-06-14

Family

ID=8193043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2985528.7U Active CN216750185U (zh) 2021-11-29 2021-11-29 壳体结构、电池包及储能电源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6750185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395163A (zh) * 2022-09-14 2022-11-25 厦门海辰储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簇架及储能装置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395163A (zh) * 2022-09-14 2022-11-25 厦门海辰储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簇架及储能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6233891B2 (ja) 蓄電装置
JP6088185B2 (ja) バッテリモジュール
CN212874706U (zh) 一种电池模组信息采集装置及电池模组
CN113937400B (zh) 架体、支架、电池模组以及储能电源
WO2022160297A1 (zh) 电池组及其制造方法
CN216750185U (zh) 壳体结构、电池包及储能电源
CN218070001U (zh) 一种电池的端盖组件、电池、电池包及用电设备
CN218039479U (zh) 电池、电池模组和用电设备
CN116365125A (zh) 端盖组件、储能装置以及用电设备
CN216958287U (zh) 电池包及其壳体
CN216980824U (zh) 电池
CN216488392U (zh) 储能电池组及具有其的储能电池模组
CN216531949U (zh) 移动储能电源及其电路板组件
CN215644876U (zh) 电池模块及电池包
CN214254580U (zh) 一种多层电池可拆卸充电宝
CN214542458U (zh) 导电片结构及移动储能装置
CN210040272U (zh) 一种电池组
CN217427024U (zh) 汇流排及电池包
CN219393638U (zh) 一种大容量方形电池
CN215575564U (zh) 电池测试工装
CN218996905U (zh) 电池单体、电池和用电装置
CN219419460U (zh) 支架、支架组件及电池模组
CN219203390U (zh) 电池组
CN216389622U (zh) 电池包及户外电源
KR101777333B1 (ko) 플러그 커넥터,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전지 팩과 전력 저장 장치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2 Change in the address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518000, 1st Floor, Building E, Jiehe Industrial City, Shuitian Community, Shiyan Street, Bao'an District, Shenzhen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Shenzhen Zhenghao Innovation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518000 workshop A202, Found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dustrial Park, north of Songbai highway, Longteng community, Shiyan street, Bao'an District, Shenzhen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Patentee before: Shenzhen Zhenghao Innovation Technology Co.,Ltd.

CP02 Change in the address of a patent holder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Address after: 518000 Factory Building 401, Runheng Industrial Plant 1, Fuyuan Road, Zhancheng Community, Fuhai Street, Bao'an District, Shenzhen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Shenzhen Zhenghao Innovation Technology Co.,Ltd.

Country or region after: China

Address before: 518000, 1st Floor, Building E, Jiehe Industrial City, Shuitian Community, Shiyan Street, Bao'an District, Shenzhen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Patentee before: Shenzhen Zhenghao Innovation Technology Co.,Ltd.

Country or region before: China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