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750035U - 电池养护器 - Google Patents

电池养护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6750035U
CN216750035U CN202122855015.4U CN202122855015U CN216750035U CN 216750035 U CN216750035 U CN 216750035U CN 202122855015 U CN202122855015 U CN 202122855015U CN 216750035 U CN216750035 U CN 21675003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hell
control board
main control
maintenance device
battery maintenan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2855015.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雷
邓磊
欧启珍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Ecoflow Technology Ltd
Original Assignee
Ecoflow Technology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Ecoflow Technology Ltd filed Critical Ecoflow Technology Ltd
Priority to CN202122855015.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675003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675003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675003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harge And Discharge Circuits For Batteries Or The Like (AREA)
  • Secondary Cell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属于充电设备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电池养护器,包括主机体和车充接头。主机体包括第一壳体、主控板和输出接口,主控板设置于第一壳体内,输出接口电连接于主控板,第一壳体开设有开口,输出接口外露于开口。车充接头包括第二壳体、正极触杆和负极弹片,第二壳体和第一壳体相连接,正极触杆和负极弹片均和主控板电连接,且正极触杆和负极弹片均部分伸出第二壳体。当电池养护器需要连接储能电源为蓄电池充电时,即可将车充接头插设于储能电源的车充接口上,再将其输出接口和搭电线相连接,这样储能电源的电流即可通过车充接头的正极触杆和负极触钮传输至主控板,再自主控板传输至输出接口,通过输出接口传输至蓄电池,进而实现为蓄电池充电。

Description

电池养护器
技术领域
本申请属于充电设备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电池养护器。
背景技术
随着汽车保有量的进一步增大,汽车内蓄电池的维护保养行业也呈现出蓬勃发展之势。为实现对蓄电池在充电时的保养,防止蓄电池发生硫化现象,通常需要在充电设备和蓄电池之间接入电池养护器,以稳定充电设备输向蓄电池的电流。现有技术中,储能电源通常具有车充接口,而现有的电池养护器尚未存在车充接头,无法实现利用储能电源的车充接口为蓄电池充电。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池养护器,能够实现利用储能电源的车充接口为蓄电池充电,较佳地扩展了电池养护器的应用场景。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池养护器,其包括主机体和车充接头。其中,主机体包括第一壳体、主控板和输出接口,主控板设置于第一壳体内,输出接口电连接于主控板,第一壳体开设有开口,输出接口外露于开口。车充接头包括第二壳体、正极触杆和负极弹片,第二壳体和第一壳体相连接,正极触杆和负极弹片均部分设置于第二壳体内,并均和主控板电连接。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池养护器,其具有主机体和车充接头。其中,车充接头的正极触杆和负极弹片均和主机体内的主控板电连接。当电池养护器需要连接储能电源为车辆或游艇等交通载具的蓄电池充电时,即可将车充接头插设于储能电源的车充接口上,再将其输出接口和搭电线相连接,这样储能电源的电流即可通过车充接头的正极触杆和负极触钮传输至主控板,再自主控板传输至输出接口,通过输出接口传输至蓄电池,进而实现为蓄电池充电。如此,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池养护器便能够利用储能电源的车充接口为蓄电池充电,从而较佳地扩展了电池养护器的应用场景,提高了电池养护器的多功能性。
可选地,正极触杆和负极弹片均伸入第一壳体内,并均和主控板电连接。
可选地,正极触杆包括主杆体和第一引脚,主杆体的一端外露于第二壳体的端头,主杆体的另一端和第一引脚相连接,第一引脚位于第一壳体内,并插接于主控板上。
可选地,负极弹片包括弹性片和负极触钮,弹性片的一端具有第二引脚,第二引脚位于第一壳体内,并插接于主控板上,弹性片的另一端和负极触钮相连接,负极触钮外露于第二壳体的外壁。
可选地,负极触钮的数量和弹性片的数量均为两个,两个负极触钮和两个弹性片一一对应并相互连接,两个负极触钮分别外露于第二壳体的相对两侧外壁,负极弹片还包括连接片,两个弹性片分别连接于连接片的相对两侧边缘,连接片具有第三引脚,第三引脚位于第一壳体内,并插接于主控板上。
可选地,第二壳体的侧壁形成有若干抵接筋,各抵接筋均沿第二壳体的长度方向排布,且均沿第二壳体径向环布。
可选地,至少一条抵接筋背向第二壳体的一侧表面形成有凸钮。
可选地,第一壳体开设有装配口,第一壳体位于装配口的边缘位置形成有环形挡圈,环形挡圈和第一壳体的壳壁间隔设置以形成装配环槽,第二壳体朝向第一壳体的一端形成有第一环边,第一环边嵌设于装配环槽内。
可选地,第二壳体朝向第一壳体的一端形成有第二环边,第二环边和第一环边间隔设置,且第二环边抵接于环形挡圈背向第二壳体的一侧。
可选地,电池养护器还包括电压转换开关,电压转换开关设置于第一壳体上,且和主控板电连接。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池养护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池养护器的另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所示的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池养护器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池养护器的第二壳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池养护器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5中A处所示的局部放大视图;
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池养护器的车充接头的正极触杆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池养护器的车充接头的负极弹片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主机体 11—第一壳体 12—主控板
13—输出接口 14—电压转换开关 20—车充接头
21—第二壳体 22—正极触杆 23—负极弹片
24—抵接筋 111—开口 112—分壳体
113—装配口 114—环形挡圈 115—装配环槽
211—第一环边 212—第二环边213—孔洞
221—主杆体 222—第一引脚 223—弹性触头
231—弹性片 232—负极触钮 233—第二引脚
234—连接片 235—凹凸结构 241—凸钮
242—导引斜面。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1~图8,对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描述,但应当理解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并不受具体实施方式的限制。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涉及到方位描述,例如上、下、前、后、左、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若干的含义是一个或者多个,多个的含义是两个以上,大于、小于、超过等理解为不包括本数,以上、以下、以内等理解为包括本数。如果有描述到第一、第二只是用于区分技术特征为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先后关系。
本申请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设置、安装、连接等词语应做广义理解,所属技术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结合技术方案的具体内容合理确定上述词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为便于读者更佳地理解本申请的实施例内容,以下对本申请中所出现的专有名词和英文缩写作出解释说明:
硫化现象:硫化现象是指蓄电池内部负极板的表面附着一层白色坚硬的结晶体,产生原因是反复充放电、充电频次过多和过度放电等因素导致。
为实现对汽车或游艇等交通载具的蓄电池在充电时的保养,防止蓄电池发生硫化现象,通常需要在充电设备和蓄电池之间接入电池养护器,以稳定充电设备输向蓄电池的电流。现有技术中,储能电源通常具有车充接口,而现有的电池养护器尚未存在车充接头,无法实现利用储能电源的车充接口为蓄电池充电。
由此,请参考图1~图3,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池养护器,能够实现利用储能电源的车充接口为蓄电池充电,较佳地扩展了电池养护器的应用场景。
具体地,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池养护器用于在储能电源等充电设备为车辆或游艇等交通载具的蓄电池进行充电时,连接于充电设备和蓄电池之间,起到在蓄电池充电过程中,养护蓄电池,防止蓄电池发生硫化现象,延长蓄电池使用寿命的作用。
具体地,如图1~图3所示,电池养护器主要包括主机体10和车充接头20。其中,主机体10包括第一壳体11、主控板12和输出接口13,主控板12设置于第一壳体11内,第一壳体11开设有开口111,输出接口13电连接于主控板12,并外露于开口111。
更具体地,车充接头20包括第二壳体21、正极触杆22和负极弹片23,其中,第二壳体21和第一壳体11相连接,正极触杆22和负极弹片23均部分设置于第二壳体21内,即也就是,正极触杆22和负极弹片23除了电接触端外露于第二壳体21之外,其余大部分均位于第二壳体之内。正极触杆22和负极弹片23均和主控板12电连接,且正极触杆22和负极弹片23均部分伸出第二壳体21。
以下对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池养护器作进一步地解释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池养护器,其具有主机体10和车充接头20。其中,车充接头20的正极触杆22和负极弹片23均和主机体10内的主控板12电连接。当电池养护器需要连接储能电源为车辆或游艇等交通载具的蓄电池充电时,即可将车充接头20插设于储能电源的车充接口上,再将其输出接口13和搭电线相连接,这样储能电源的电流即可通过车充接头20的正极触杆22和负极触钮232传输至主控板12,再自主控板12传输至输出接口13,通过输出接口13传输至蓄电池,进而实现为蓄电池充电。如此,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池养护器便能够利用储能电源的车充接口为蓄电池充电,从而较佳地扩展了电池养护器的应用场景,提高了电池养护器的多功能性。
在本申请的另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图5所示,正极触杆22和负极弹片23均伸入第一壳体11内,并均和主控板12电连接。具体地,通过使得正极触杆22和负极弹片23均伸入主机体10内,这样就能够避免为了实现主控板12和正极触杆22和负极弹片23电连接,而在主控板12上做出延伸入车充接头20内的凸出部,如此也避免了凸出部在长期使用过程中,其和主控板12的连接处因承受外界冲击力而断裂的风险。如此主控板12便能够得以全部容置于第一壳体11内,而受到较佳地保护,这样也提升了电池养护器的整体使用可靠性。
示例性地,正极触杆22和负极弹片23可以是通过螺栓等锁紧件固定于主控板12上,并实现和主控板12的电连接。这样可以便于正极触杆22和负极弹片23相对于主控板12的装配。
可选地,正极触杆22和负极弹片23可以是插设并焊接于主控板12,以此实现和主控板12的电连接。如此可以提高正极触杆22和负极弹片23相对于主控板12的电连接稳固性,进而也能够使得电池养护器具有较佳地使用可靠性。
在本申请的另一些实施例中,如图6和图7所示,正极触杆22包括主杆体221和第一引脚222,主杆体221的一端外露于第二壳体21的端头,主杆体221的另一端和第一引脚222相连接,第一引脚222位于第一壳体11内,并插接于主控板12上。
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正极触杆22的主杆体221一端外露于第二壳体21的端头,以实现正极触杆22和储能电源等充电设备的车充接口的电极相接触配合。第一引脚222则能够伸入第一壳体11内,并和主控板12插接配合,这样便较为可靠地实现了和主控板12的电连接。
示例性地,第二壳体21的端头开设有孔洞213,主杆体221的一端具有弹性触头223,弹性触头223伸出第二壳体21端头的孔洞213。如此,在车充接头20和车充接口插接配合时,弹性触头223即能够在弹性作用力的驱使下,实现和车充接口的电极的可靠接触,从而也提高了电池养护器和储能电源的车充接口电接触配合的可靠性。
示例性地,第一引脚222可以和主杆体221一体铸造成型或一体冲压成型,这样可以提高第一引脚222和主杆体221的连接强度。进而也使得车充接头20具有较佳地结构可靠性。
示例性地,第一引脚222的数量可以为单个也可以为多个,且第一引脚222贯穿于主控板12,并和主控板12焊接连接,如此能够使得第一引脚222和主控板12具有较佳地连接强度,较佳地降低了第一引脚222自主控板12上脱离的风险。
在本申请的另一些实施例中,如图8所示,负极弹片23包括弹性片231和负极触钮232,弹性片231的一端具有第二引脚233,第二引脚233位于第一壳体11内,并插接于主控板12上,弹性片231的另一端和负极触钮232相连接,负极触钮232外露于第二壳体21的外壁。
具体地,负极触钮232外露于第二壳体21的外壁,这样在车充接头20插设于车充接口内时,负极触钮232即可和车充接口的内壁相接触,实现车充接头20的负极和车充接口电接触。而通过设置第二引脚233,并使得第二引脚233插接于主控板12上,这样也实现了负极弹片23和主控板12的可靠连接,从而也使得车充接头20和主机体10具有较佳地电连接可靠性。
示例性地,第二引脚233同样是贯穿于主控板12,并和主控板12焊接连接,如此也能够使得第二引脚233和主控板12具有较佳地连接强度,较佳地降低了第二引脚233自主控板12上脱离的风险。
可选地,负极触钮232和弹性片231可以一体冲压成型,如此一方面能够提高负极触钮232和弹性片231的连接可靠性,另一方面也能够实现负极触钮232和弹性片231的低成本且大批量的生产制造。
示例性地,弹性片231的一侧表面具有凹凸结构235,由于凹凸结构235的存在,这样会使得弹性片231的表面结构复杂化,随之便使得弹性片231的弹性变形抗力增加。那么当负极触钮232在车充接口的内壁的压迫下带动弹性片231发生弹性变形时,弹性片231便会向负极触钮232提供一个较大的反作用力,从而使得负极触钮232较佳地贴合于车充接口的内壁,以提升车充接头20和车充接口的电连接可靠性。
在本申请的另一些实施例中,如图8所示,负极触钮232的数量和弹性片231的数量均为两个,两个负极触钮232和两个弹性片231一一对应并相互连接,两个负极触钮232分别外露于第二壳体21的相对两侧外壁,负极弹片23还包括连接片234,两个弹性片231分别连接于连接片234的相对两侧边缘,连接片234具有第三引脚,第三引脚位于第一壳体11内,并插接于主控板12上。
具体地,通过在第二壳体21的相对两侧外壁均设置负极触钮232,这样两个负极触钮232同时和车充接口的内壁相接触,则更佳地提高了车充接头20和车充接口的电连接可靠性。
示例性地,两个弹性片231和连接片234相连接,可以构成整体呈U型的构型,这样一方面能够使得负极弹片23的整体受力趋于平衡,另一方面也能够降低负极弹片23的空间占用率。示例性地,两个弹性片231和连接片234相连接,可以构成整体呈Z型或之字形的构型等。
在本申请的另一些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第二壳体21的侧壁形成有若干抵接筋24。具体地,通过使得第二壳体21的侧壁形成有抵接筋24,这样抵接筋24和车充接口的内壁相抵接,既能够较佳地提升车充接头20和车充接口的配合稳定性。
可选地,抵接筋24可以是刚性物件,这样抵接筋24和第二壳体21一体成型,一方面能够节省车充接头20的整体制造成本,另一方面也能够使得第二壳体21和抵接筋24能够得以大批量制造。
可选地,抵接筋24也可以是柔性或弹性物件,这样抵接筋24和车充接口的内壁相抵接时,抵接筋24即能够和车充接口的内壁充分接触,以增大和车充接口的内壁的摩擦力,从而使得车充接头20和车充接口的插设配合更为稳固。
在本申请的另一些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各抵接筋24均沿第二壳体21的长度方向排布,第二壳体21呈圆筒状,各抵接筋24均沿第二壳体21的径向环布。具体地,通过使得各抵接筋24均沿第二壳体21的长度方向排布,这样能够使得各抵接筋24更易进入车充接口内,并和其内壁接触配合。同时,通过使得各抵接筋24沿第二壳体21的径向环布,这样也提高了车充接头20和车充接口的配合紧密度,防止车充接头20自车充接口内意外脱出。
示例性地,各抵接筋24朝向第二壳体21背向主机体10的端头的一端形成有导引斜面242,这样在车充接头20插设于车充接口的过程中,导引斜面242会和车充接口的开口111边缘摩擦接触,进而可导引车充接头20插设于车充接口内。
在本申请的另一些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至少一条抵接筋24背向第二壳体21的一侧表面形成有凸钮241。具体地,由于凸钮241的存在,这样凸钮241便能够抵接于车充接口的内壁以更佳地提高车充接头20和车充接口的配合紧密度。
示例性地,第一方面,可以是一条、两条或两条以上抵接筋24具有凸钮241。第二方面,在抵接筋24上,凸钮241的数量可以为两个或两个以上,各凸钮241可以沿着抵接筋24的长度方向排布,这样可以更佳地提高车充接头20和车充接口的配合紧密度。
在本申请的另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和图6所示,第一壳体11开设有装配口113,第一壳体11位于装配口113的边缘的位置形成有环形挡圈114,环形挡圈114和第一壳体11的壳壁间隔设置以形成装配环槽115,第二壳体21朝向第一壳体11的一端形成有第一环边211,第一环边211嵌设于装配环槽115内。
具体地,通过使得第一环边211和装配环槽115嵌设配合,如此便实现了第一壳体11和第二壳体21的简单可靠地装配连接。这样也无需使用螺钉等锁紧件,简化了第一壳体11和第二壳体21的装配工艺。
示例性地,第一壳体11可以是由两个分壳体112合并组成,而环形挡圈114也可以是由两个子挡圈合并而成,两个子挡圈分别和两个分壳体112相连接。这样则便于第一壳体11的制造和组装。
可选地,第一壳体11和环形挡圈114通过环形筋条相连接,且第一壳体11、环形挡圈114和环形筋条为一体成型件。这样则较佳地提升了第一壳体11、环形挡圈114和环形筋条的连接稳固性,同时也降低了第一壳体11、环形挡圈114和环形筋条的制造难度,简化了第一壳体11、环形挡圈114和环形筋条的生产工艺,节省了第一壳体11、环形挡圈114和环形筋条的生产成本。
在本申请的另一些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第二壳体21朝向第一壳体11的一端形成有第二环边212,第二环边212和第一环边211间隔设置,且第二环边212抵接于环形挡圈114背向第二壳体21的一侧。
具体地,通过使得第二环边212抵接于环形挡圈114背向第二壳体21的一侧,这样第二环边212便连同第一环边211实现了相对于环形挡圈114的双重限位,第二环边212通过和环形挡圈114的抵接配合关系,限制了第一环边211在装配环槽115内的晃动,从而使得第一壳体11和第二壳体21的装配关系更为可靠。
在本申请的另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3所示,电池养护器还包括电压转换开关14,电压转换开关14设置于第一壳体11上,且和主控板12电连接。具体地,由于电压转换开关14的存在,这样可以使得电池养护器适用于具有不同电压参数的蓄电池,提高了电池养护器对不同规格的蓄电池的适应性。
示例性地,电压转换开关14具有拨钮,拨钮可以被拨动至第一挡位或第二挡位。第一挡位和第二挡位分别对应不同的电压值。比如第一挡位可以是对应12V电压,第二挡位可以是对应24V电压。其中,12V电压对应于小型汽车的蓄电池的电压参数,24V电压则对应于大型客户、铲车或载重汽车的蓄电池电压参数。这样,当拨钮拨动至第一挡位时,电池养护器可以适配于小型汽车的蓄电池,以在其充电过程中为其进行养护。而当拨钮拨动至第二挡位时,电池养护器则可以适配于大型客车、铲车及载重汽车的蓄电池,以在其充电过程中为其进行养护,如此便较佳地扩展了电池养护器的应用场景。
在本申请的另一些实施例中,输出接口13为XT60接口。具体地,通过将输出接口13设定为XT60接口,这样输出接口13即可外接搭电线和蓄电池实现电连接。同时,输出接口13还可外接车充线和车辆的点烟器接口(车充接口)电连接,以通过车辆的内部电路实现和车辆的蓄电池电连接,如此也较佳地扩展了电池养护器的应用场景。可选地,输出接口13还可以是XT60H接口或XT30接口等。
前述对本申请的具体示例性实施方案的描述是为了说明和例证的目的。这些描述并非想将本申请限定为所公开的精确形式,并且很显然,根据上述教导,可以进行很多改变和变化。对示例性实施例进行选择和描述的目的在于解释本申请的特定原理及其实际应用,从而使得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能够实现并利用本申请的各种不同的示例性实施方案以及各种不同的选择和改变。本申请的范围意在由权利要求书及其等同形式所限定。

Claims (10)

1.一种电池养护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主机体,所述主机体包括第一壳体、主控板和输出接口,所述主控板设置于所述第一壳体内,所述第一壳体开设有开口,所述输出接口电连接于所述主控板,并外露于所述开口;
车充接头,所述车充接头包括第二壳体、正极触杆和负极弹片,所述第二壳体和所述第一壳体相连接,所述正极触杆和所述负极弹片均部分设置于所述第二壳体内,并均和所述主控板电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养护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正极触杆和所述负极弹片均伸入所述第一壳体内,并均和所述主控板电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养护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正极触杆包括主杆体和第一引脚,所述主杆体的一端外露于所述第二壳体的端头,所述主杆体的另一端和所述第一引脚相连接,所述第一引脚位于所述第一壳体内,并插接于所述主控板上。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养护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负极弹片包括弹性片和负极触钮,所述弹性片的一端具有第二引脚,所述第二引脚位于所述第一壳体内,并插接于所述主控板上,所述弹性片的另一端和所述负极触钮相连接,所述负极触钮外露于所述第二壳体的外壁。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池养护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负极触钮的数量和所述弹性片的数量均为两个,两个所述负极触钮和两个所述弹性片一一对应并相互连接,两个所述负极触钮分别外露于所述第二壳体的相对两侧外壁,所述负极弹片还包括连接片,两个所述弹性片分别连接于所述连接片的相对两侧边缘,所述连接片具有第三引脚,所述第三引脚位于所述第一壳体内,并插接于所述主控板上。
6.根据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电池养护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壳体的侧壁形成有若干抵接筋,各所述抵接筋均沿所述第二壳体的长度方向排布,且均沿所述第二壳体径向环布。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池养护器,其特征在于:至少一条所述抵接筋背向所述第二壳体的一侧表面形成有凸钮。
8.根据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电池养护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壳体开设有装配口,所述第一壳体位于所述装配口的边缘位置形成有环形挡圈,所述环形挡圈和所述第一壳体的壳壁间隔设置以形成装配环槽,所述第二壳体朝向所述第一壳体的一端形成有第一环边,所述第一环边嵌设于所述装配环槽内。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池养护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壳体朝向所述第一壳体的一端形成有第二环边,所述第二环边和所述第一环边间隔设置,且所述第二环边抵接于所述环形挡圈背向所述第二壳体的一侧。
10.根据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电池养护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养护器还包括电压转换开关,所述电压转换开关设置于所述第一壳体上,且和所述主控板电连接。
CN202122855015.4U 2021-11-19 2021-11-19 电池养护器 Active CN21675003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855015.4U CN216750035U (zh) 2021-11-19 2021-11-19 电池养护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855015.4U CN216750035U (zh) 2021-11-19 2021-11-19 电池养护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6750035U true CN216750035U (zh) 2022-06-14

Family

ID=8192941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2855015.4U Active CN216750035U (zh) 2021-11-19 2021-11-19 电池养护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6750035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2328205B1 (en) Battery pack
CN214138298U (zh) 一种新能源汽车充电桩的充电模块
CN109689496A (zh) 电池仓及无人飞行器
CN216750035U (zh) 电池养护器
CN216055474U (zh) 一种具有防呆及对插后具有锁止功能的储能连接器
CN210608576U (zh) 车载充电器
CN212085112U (zh) 一种带usb充电功能的充电电池
CN110635075B (zh) 一种快换电池及电池壳体
CN210111234U (zh) 无线缆式取电枪
CN208656017U (zh) 一种具有按扣结构的新能源直流充电插座
CN210838358U (zh) 车辆的电池包、控制器以及电控装置
CN212751210U (zh) 一种充电插口
CN216529462U (zh) 正极触杆、车充接头及电池养护器
CN211208801U (zh) 具有防触碰功能的非屏蔽连接器
CN217544968U (zh) 一种电连接器、充电设备、连接设备和电子设备
CN113067087B (zh) 电池包及具有其的车辆
CN220359151U (zh) 一种手持机结构
CN210272817U (zh) 一种单独防水的电连接器插座
CN211789723U (zh) 一种按键式usb接口
CN210535961U (zh) 用在电瓶车上的大电流耦合器
CN218498427U (zh) 一种充电接口、充电接头、充电器及电动车
CN215342870U (zh) 电池组及用电设备
CN212182609U (zh) 一种充电头结构
CN214203877U (zh) 电池及可移动平台
CN216161985U (zh) 一种充电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2 Change in the address of a patent holder
CP02 Change in the address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518000, 1st Floor, Building E, Jiehe Industrial City, Shuitian Community, Shiyan Street, Bao'an District, Shenzhen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Shenzhen Zhenghao Innovation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518000 workshop A202, Found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dustrial Park, north of Songbai highway, Longteng community, Shiyan street, Bao'an District, Shenzhen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Patentee before: Shenzhen Zhenghao Innovation Technology Co.,Ltd.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Address after: 518000 Factory Building 401, Runheng Industrial Plant 1, Fuyuan Road, Zhancheng Community, Fuhai Street, Bao'an District, Shenzhen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Shenzhen Zhenghao Innovation Technology Co.,Ltd.

Country or region after: China

Address before: 518000, 1st Floor, Building E, Jiehe Industrial City, Shuitian Community, Shiyan Street, Bao'an District, Shenzhen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Patentee before: Shenzhen Zhenghao Innovation Technology Co.,Ltd.

Country or region before: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