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0608576U - 车载充电器 - Google Patents

车载充电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0608576U
CN210608576U CN201921365448.8U CN201921365448U CN210608576U CN 210608576 U CN210608576 U CN 210608576U CN 201921365448 U CN201921365448 U CN 201921365448U CN 210608576 U CN210608576 U CN 21060857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vehicle
shell
power supply
housing
cas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1365448.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吉良梁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Wittory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Wittory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Wittory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Wittory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1365448.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060857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060857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060857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harge And Discharge Circuits For Batteries Or The Like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车载充电器,包括:壳体、充电接口及提手,壳体能够完全插设于车载电源的取电口内;充电接口嵌设于壳体的第一端,壳体内还设有电路板,充电接口安装于电路板上;且壳体的第一端设有卡位槽;提手转动设于壳体的第一端,且提手能够通过自身的转动完全移入并卡持于卡位槽内或从卡位槽内移出;壳体的第一端为壳体背离取电口底壁的一端。上述车载充电器,由于其壳体能够完全插设于车载电源的取电口内,从而可确保在将壳体插入取电口内时,壳体不会凸出于取电口的入口端端面,从而可使得用户在不使用车载充电器的情况下可通过盖体与取电口的入口端端面的贴合而实现对取电口较好地密封,有效地克服车载电源的安全使用隐患。

Description

车载充电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载充电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车载充电器。
背景技术
车载充电器是为了方便车主用车载车充电源随时随地为电子产品充电的配件。传统的车载充电器的壳体插入车载电源的取电口以后往往会凸出于取电口的入口端端面,并且车载充电器的提手与壳体通常采用分离式的安装方式,使得该提手难以与壳体较好地贴合,实现提手的存放与隐藏,致使用户在不使用车载充电器的情况下无法通过盖体将车载电源的取电口较好地密封,从而给车载电源的安全使用带来了巨大的隐患。
实用新型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能够有效克服车载电源的安全使用隐患的车载充电器。
一种车载充电器,包括:
壳体,所述壳体能够完全插设于车载电源的取电口内;
充电接口,嵌设于所述壳体的第一端,所述壳体内还设有电路板,所述充电接口安装于所述电路板上;且所述壳体的第一端设有卡位槽;及
提手,转动设于所述壳体的第一端,且所述提手能够通过自身的转动完全移入并卡持于所述卡位槽内或从所述卡位槽内移出;其中,所述壳体的第一端为所述壳体背离所述取电口底壁的一端。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当所述壳体插入所述取电口内时,所述壳体的第一端端面与所述取电口的开口端端面相平齐。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连接轴,所述连接轴设于所述壳体的第一端,所述提手通过连接轴与所述壳体的第一端转动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连接轴包括两根,两根所述连接轴分别部分穿设于所述壳体的第一端的相对两侧,所述提手的两端分别与两根所述连接轴转动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连接轴为单根,单根所述连接轴贯穿所述壳体第一端的相对两侧,所述提手的两端分别与所述连接轴的两端转动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壳体的侧壁上设有卡孔,所述车载充电器还包括导电弹片,所述导电弹片包括:
连接片,设于所述壳体内;
支脚,设于所述连接片上,并与所述充电接口电接触;及
凸块,设于所述连接片上,并与支脚间隔设置,且所述凸块卡持于所述卡孔中并凸出于所述壳体的外部,所述凸块用于与车载电源的接电部电接触。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支脚朝靠近所述壳体的轴线的方向倾斜设置。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支脚包括第一支部和第二支部,所述第一支部与所述连接片连接,并朝靠近所述壳体的轴线的方向倾斜设置,所述第二支部与所述第一支部远离所述连接片的一端连接,并朝远离所述壳体的轴线的方向倾斜设置,所述第二支部与所述第一支部的连接处与所述充电接口电接触。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凸块和所述卡孔均包括两个,两个所述凸块相对设置于所述连接片的两端,两个所述凸块与两个所述卡孔一一对应。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车载电源的接电部包括负接电部和正接电部,所述凸块用于与所述车载电源的负接电部电接触,所述车载充电器还包括导电头,所述导电头设于所述壳体的第二端,并与所述电路板电连接,所述导电头用于与所述车载电源的正接电部电接触,所述车载电源的负接电部和所述车载电源的正接电部设于所述车载电源的取电口内。
上述车载充电器,由于其壳体能够完全插设于车载电源的取电口内,从而可确保在将壳体插入取电口内时,壳体不会凸出于取电口的入口端端面;并且,在本方案中,壳体的第一端设有卡位槽,提手转动设于壳体的第一端,且提手能够通过自身的转动完全移入并卡持于卡位槽内或从卡位槽内移出,因此,用户可通过外力驱动提手转动,使得提手在需要使用时将其从卡位槽内移出,而在不需要使用时将其完全移入并卡持于卡位槽内而不会凸出于壳体的第一端端面,以便于提手的存放与隐藏,从而确保用户在不使用车载充电器的情况下可通过盖体与取电口的入口端端面的贴合而实现对取电口较好地密封,有效地克服车载电源的安全使用隐患,同时还可以增强车载充电器与车载电源组装后的结构的整体美感。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一实施例中车载充电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一实施例中车载充电器的剖面图;
图3为一实施例中车载充电器和车载电源组装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一实施例中车载充电器中导电弹片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一实施例中车载电源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理解本实用新型,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方式。但是,本实用新型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方式。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方式的目的是使对本实用新型的公开内容理解的更加透彻全面。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内”、“外”、“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如图1至图3所示,一实施例中的车载充电器10包括充电器本体100和用于与充电器本体100相配合的导电弹片300,充电器本体100包括壳体110和充电接口120,充电接口120嵌设于壳体110的第一端,壳体110内还设有电路板200,充电接口120安装于电路板200上,在本实施例中,壳体110的第一端为壳体110背离取电口21底壁的一端。
进一步地,壳体110能够完全插设于车载电源20的取电口21内,如此设置,从而可确保在将车载充电器10的壳体110插入取电口21内时,壳体110不会凸出于取电口21的入口端端面,从而可使得用户在不使用车载充电器10的情况下可通过盖体与取电口21的入口端端面的贴合而实现对取电口21较好地密封,有效地克服车载电源20的安全使用隐患,同时由于壳体110可以在车载电源20的取电口21内较好地隐藏,有利于增强车载充电器10与车载电源20组装后的结构的整体美感。
在本实施例中,当壳体110插入取电口21内时,壳体110的第一端端面(壳体110背离取电口21底壁的一端端面)与取电口21的开口端端面相平齐。可以理解的是,在其他实施例中,当壳体110插入取电口21内时,壳体110的第一端端面(壳体110背离取电口21底壁的一端端面)可低于取电口21的开口端端面。
如图1、图4及图5所示,在一实施例中,壳体110的侧壁上设有卡孔112,导电弹片300包括连接片310、支脚320及凸块330,连接片310设于壳体110内;支脚320设于连接片310上,并与充电接口120电接触;凸块330设于连接片310上,并与支脚320间隔设置,且凸块330卡持于卡孔112中并凸出于壳体110的外部,凸块330用于与车载电源20的接电部22电接触。
上述导电弹片300,其连接片310设于充电器本体100的壳体110内,支脚320设于连接片310上,支脚320与嵌设于壳体110的一端并安装在电路板200上的充电接口120电接触,凸块330设于连接片310上,且凸块330卡持于卡孔112中并凸出于壳体110的外部,导电弹片300可通过凸块330与车载电源20的接电部22电接触,从而形成充电接口120和车载电源20的电连接,实现充电接口120向电子产品的供电,因此,上述导电弹片300通过凸块330与卡孔112的卡持配合,无需将其焊接在电路板200上即可实现导电弹片300与壳体110之间的相对固定,安装方便,可靠稳定,同时可以简化加工工艺,降低生产成本。
如图2及图4所示,在一实施例中,连接片310贴合于壳体110的内侧壁上。在本实施例中,连接片310呈弧形状,连接片310的形状与壳体110的内侧壁的轮廓相匹配,以使得连接片310能够更好地与壳体110的内侧壁相贴合。
在一实施例中,支脚320朝靠近壳体110的轴线的方向倾斜设置。进一步地,支脚320包括第一支部322和第二支部324,第一支部322与连接片310连接,并朝靠近壳体110的轴线的方向倾斜设置,第二支部324与第一支部322远离连接片310的一端连接,并朝远离壳体110的轴线的方向倾斜设置,第二支部324与第一支部322的连接处与充电接口120电接触。
在本实施例中,凸块330和卡孔112均包括两个,两个凸块330相对设置于连接片310的两端,两个凸块330与两个卡孔112一一对应。进一步地,连接片310、凸块330及支脚320一体成型,以便于导电弹片300的整体加工。
如图1、图2及图5所示,进一步地,车载电源20的接电部22包括负接电部22和正接电部22,凸块330用于与车载电源20的负接电部22电接触,上述车载充电器10还包括导电头400,导电头400设于壳体110的第二端,并与电路板200电连接,导电头400用于与车载电源20的正接电部22电接触,车载电源20的负接电部22和车载电源20的正接电部22设于车载电源20的取电口21内。
具体的,上述车载充电器10在使用时,将壳体110插入车载电源20的取电口21内,由于导电弹片300具有弹性,其凸块330将会受到取电口21内侧壁的挤压,使得凸块330往壳体110的内部收缩,在插入至车载电源20的取电口21对应位置时,凸块330将会弹性抵接在车载电源20的负接电部22上形成电接触,同时导电弹片300的支脚320与设置在电路板200上的充电接口120电接触,并将电流信号传输至电路板200,电路板200电连接导电头400,导电头400再与车载电源20的负接电部22电接触构成回路,此时设置在电路板200上的充电接口120便可实现向电子产品的供电。需要指出的是,在本实施例中,车载电源20的负接电部22包括两个,两个凸块330分别与两个车载电源20的负接电部22一一对应。
如图1所示,在一实施例中,上述车载充电器10还包括用于方便施加使壳体110从取电口21内移出的外力的提手500,提手500可以但不限于为圆弧形结构,提手500设于壳体110的第一端。
如图1所示,进一步地,在一实施例中,壳体110的第一端设有卡位槽114,提手500转动设于壳体110的第一端,且提手500能够通过自身的转动完全移入并卡持于卡位槽114内或从卡位槽114内移出。具体的,用户可通过外力驱动提手500转动,使得提手500在需要使用时将其从卡位槽114内移出,而在不需要使用时将其完全移入并卡持于卡位槽114内而不会凸出于壳体110的第一端端面,以便于提手500的存放与隐藏,从而确保用户在不使用车载充电器10的情况下可通过盖体与取电口21的入口端端面的贴合而实现对取电口21较好地密封,有效地克服车载电源20的安全使用隐患,同时还可以增强有利于增强车载充电器10与车载电源20组装后的结构的整体美感。
如图1所示,在一实施例中,上述车载充电器10还包括连接轴600,连接轴600设于壳体110的第一端,提手500通过连接轴600与壳体110的第一端转动连接。在本实施例中,连接轴600包括两根,两根连接轴600分别部分穿设于壳体110第一端的相对两侧,提手500的两端分别与两根连接轴600转动连接,进而实现提手500与壳体110的第一端的转动连接。可以理解的是,在其他实施例中,连接轴600可以为单根,单根连接轴600贯穿壳体110第一端的相对两侧,提手500的两端分别与连接轴600的两端转动连接,进而实现提手500与壳体110的第一端的转动连接。
在一实施例中,上述车载充电器10还包括指示灯700,指示灯700设于壳体110的第一端,并与电路板200电连接,指示灯700用于显示电子产品与充电接口120的电连接状态。
以上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0)

1.一种车载充电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所述壳体能够完全插设于车载电源的取电口内;
充电接口,嵌设于所述壳体的第一端,所述壳体内还设有电路板,所述充电接口安装于所述电路板上;且所述壳体的第一端设有卡位槽;及
提手,转动设于所述壳体的第一端,且所述提手能够通过自身的转动完全移入并卡持于所述卡位槽内或从所述卡位槽内移出;其中,所述壳体的第一端为所述壳体背离所述取电口底壁的一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载充电器,其特征在于,当所述壳体插入所述取电口内时,所述壳体的第一端端面与所述取电口的开口端端面相平齐。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载充电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连接轴,所述连接轴设于所述壳体的第一端,所述提手通过连接轴与所述壳体的第一端转动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载充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轴包括两根,两根所述连接轴分别部分穿设于所述壳体的第一端的相对两侧,所述提手的两端分别与两根所述连接轴转动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载充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轴为单根,单根所述连接轴贯穿所述壳体第一端的相对两侧,所述提手的两端分别与所述连接轴的两端转动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载充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的侧壁上设有卡孔,所述车载充电器还包括导电弹片,所述导电弹片包括:
连接片,设于所述壳体内;
支脚,设于所述连接片上,并与所述充电接口电接触;及
凸块,设于所述连接片上,并与支脚间隔设置,且所述凸块卡持于所述卡孔中并凸出于所述壳体的外部,所述凸块用于与车载电源的接电部电接触。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车载充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支脚朝靠近所述壳体的轴线的方向倾斜设置。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车载充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支脚包括第一支部和第二支部,所述第一支部与所述连接片连接,并朝靠近所述壳体的轴线的方向倾斜设置,所述第二支部与所述第一支部远离所述连接片的一端连接,并朝远离所述壳体的轴线的方向倾斜设置,所述第二支部与所述第一支部的连接处与所述充电接口电接触。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车载充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凸块和所述卡孔均包括两个,两个所述凸块相对设置于所述连接片的两端,两个所述凸块与两个所述卡孔一一对应。
10.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车载充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载电源的接电部包括负接电部和正接电部,所述凸块用于与所述车载电源的负接电部电接触,所述车载充电器还包括导电头,所述导电头设于所述壳体的第二端,并与所述电路板电连接,所述导电头用于与所述车载电源的正接电部电接触,所述车载电源的负接电部和所述车载电源的正接电部设于所述车载电源的取电口内。
CN201921365448.8U 2019-08-21 2019-08-21 车载充电器 Active CN21060857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365448.8U CN210608576U (zh) 2019-08-21 2019-08-21 车载充电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365448.8U CN210608576U (zh) 2019-08-21 2019-08-21 车载充电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0608576U true CN210608576U (zh) 2020-05-22

Family

ID=7068849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1365448.8U Active CN210608576U (zh) 2019-08-21 2019-08-21 车载充电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0608576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1082211A1 (zh) * 2019-10-29 2021-05-06 深圳市俊凯达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车载充电器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1082211A1 (zh) * 2019-10-29 2021-05-06 深圳市俊凯达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车载充电器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2619853B1 (en) Terminal block structure
US6075341A (en) Power pack charging system for a power tool
JP2014075327A (ja) 携帯機器用アダプタ
CA2513476A1 (en) Single battery housing assembly
CN210608576U (zh) 车载充电器
CN210607705U (zh) 导电弹片及车载充电器
JP2001185280A (ja) 携帯電子機器
CN215121414U (zh) 热水器、遥控元件及壳体结构
CN112291671B (zh) 充电盒和耳机组件
CN214411639U (zh) 一种快锁式小型电连接器
CN115668653A (zh) 连接结构及电动车
CN211405511U (zh) 一种车载充电器
US11165184B2 (en) Orientation device
CN208738517U (zh) 一种服务器用新型连接器外壳
CN112201999A (zh) 电连接器
CN219610815U (zh) 充电器
CN214013213U (zh) 耐用型锂电池充放电插座连接器及其导电端子
CN219022995U (zh) 美容仪
CN208368775U (zh) 车载充电器及其弹片结构
CN210296736U (zh) 旋钮充电连接器
CN217945062U (zh) 一种车载无线充电器
CN211908402U (zh) 一种无线充电式麦克风以及麦克风充电组件
CN210156950U (zh) 一种无线耳机充电舱
CN110800182A (zh) 车载蓝牙接收器
CN217186168U (zh) 一种脑电检测设备的翻盖式移动充电盒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