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716549U - 传热板、热交换器以及空调器 - Google Patents

传热板、热交换器以及空调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6716549U
CN216716549U CN202122765464.XU CN202122765464U CN216716549U CN 216716549 U CN216716549 U CN 216716549U CN 202122765464 U CN202122765464 U CN 202122765464U CN 216716549 U CN216716549 U CN 21671654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transfer
plate
fins
plates
w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2765464.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山田贤一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dea Group Co Ltd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Midea Group Co Ltd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dea Group Co Ltd,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Midea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2765464.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671654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671654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671654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oling Or The Like Of Electrical Apparatu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传热板、热交换器以及空调器,该传热板包括传热基板和翼板,通过在内部设置有冷媒通道的传热基板的一边缘设置翼板,当气流从传热基板具备翼板的一侧沿着平行于传热基板的板面的方向吹向另一侧时,翼板会在翼板的尾部产生涡流,涡流的指向与上述风向一致,在多个传热板间隔设置时,上述涡流会稳定气流在传热板之间的流向,以提升散热效率。相对垂直板面设置冷媒管道的方案,设置在传热基板内部冷媒通道不会阻挡涡流在传热板之间的流动,进一步提升散热效率。

Description

传热板、热交换器以及空调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领域,特别涉及一种传热板、热交换器以及空调器。
背景技术
空调器作为调节室内温度的常用设备,在空调器的内部一般会设置散热部件进行热交换,常用的散热部件为翅片管,可在冷媒管的外部设置向外径向延伸的散热翅片,也可在间隔设置的多组金属薄板之间设置冷媒管,冷媒管与金属薄板之间接触,将热量传递至金属薄板上以提升散热效果。
为提升散热效率,有对于翅片的边缘加工出漩涡产生体的方法,使气流经过漩涡产生体后在翅片件产生涡流,但由于冷媒管会贯穿金属薄板(散热翅片),涡流在流经冷媒管后由于冷媒管的阻挡会使涡流消失散热效率降低。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出一种热交换器,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涡流在流经冷媒管后由于冷媒管的阻挡会使涡流消失散热效率降低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热交换器,包括:
传热基板,所述传热基板内设置有冷媒通道,所述传热基板具有迎风侧边,以及呈相对设置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
翼板,设置于所述迎风侧边,所述翼板的远离所述迎风侧边的一端形成有尖角,并且所述翼板朝向所述第一表面和/或第二表面倾斜。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翼板包括第一翼板和第二翼板,所述第一翼板朝向所述第一表面的倾斜,所述第二翼板朝向所述第二表面倾斜,所述第一翼板与所述第二翼板交替设置。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翼板为三角形,所述翼板的一边与所述传热基板连接,所述翼板的尖角远离所述迎风侧边设置。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尖角的角度为10~170°。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翼板与所述传热基板之间的夹角的范围为 100°~170°。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翼板沿着所述迎风侧边排布,相邻两所述翼板之间的间距为3~20mm。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翼板与所述传热基板一体成型设置。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传热板包括贯穿所述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的两集流孔,所述冷媒通道的一端与其中一所述集流孔连通,所述冷媒通道的另一端与另一所述集流孔连通。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传热基板包括互相贴合且固定连接的第一板体和第二板体;
所述第一板体和第二板体上设置有一一对应的沟槽,所述第一板体上的沟槽和第二板体上的沟槽对合,构造成所述冷媒通道。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热交换器,包括上述的传热板,所述传热板层叠设置,相邻的所述传热板之间的间隙形成气流通道;所述翼板位于所述热交换器的同一侧面。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空调器,包括上述的热交换器。
本实用新型通过在内部设置有冷媒通道的传热基板的一边缘设置翼板,当气流从传热基板具备翼板的一侧沿着平行于传热基板的板面的方向吹向另一侧时,翼板会在翼板的尾部产生涡流,涡流的指向与上述风向一致,在多个传热板间隔设置时,上述涡流会稳定气流在传热板之间的流向,以提升散热效率。相对垂直板面设置冷媒管道的方案,设置在传热基板内部冷媒通道不会阻挡涡流在传热板之间的流动,进一步提升散热效率。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传热板一实施例中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热一实施例中热交换器的气流流向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传热板另一实施例的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实施例中沟槽及集流孔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热交换器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号说明:
标号 名称 标号 名称
10 传热基板 11 第一板体
20 冷媒通道 21 沟槽
30 翼板 31 第一翼板
32 第二翼板 41 集流孔
42 沉孔 50 连接件
51 主通道 52 分通道
本实用新型目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则该方向性指示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另外,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则该“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若全文中出现的“和/或”的含义为,包括三个并列的方案,以“A和/或B”为例,包括A方案,或B方案,或A和B同时满足的方案。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传热板,参照图1至图5,包括传热基板10以及设置在所述传热基板10上的翼板30;所述传热基板10内设置有冷媒通道20,所述传热基板10具有迎风侧边,以及呈相对设置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翼板30,设置于所述迎风侧边,所述翼板远离所述迎风侧边的一端形成有尖角,并且所述翼板30朝向所述第一表面和/或第二表面倾斜。
在本实施例中,传热基板10的整体外形为长条状的矩形,包括长边和短边,其中一长边为上述的迎风侧边,冷媒通道20设置在传热基板10内部,沿着长边方向延伸设置并沿着短边的方向排布,图中传热基板10上设置有4 条冷媒通道20,在短边所在的两端设置有集流孔41,冷媒通道20一端贯穿集流孔41的内壁与集流孔41连通,另一端的集流孔41与冷媒通道20的另一端连通。在本实施例中,传热基板10可是采用挤压成型工艺制成的铝型材。翼板30设置在一长边上并沿着长边均匀排布。翼板30可朝第一表面弯折也可朝第二表面弯折,还可以是一部分朝第一表面弯折,另一部分朝第二表面弯折,朝第一表面弯折的翼板30为第一翼板31,朝第二表面弯折的翼板30 为第二翼板32。翼板30与传热基板10相连的侧边在沿着垂直于传热基板10 的方向形成的投影边与长边之间的夹角不能是直角,否则涡流效应不明显。
本实用新型通过在内部设置有冷媒通道20的传热基板10的一边缘设置翼板30,当气流从传热基板10具备翼板30的一侧沿着平行于传热基板10的板面的方向吹向另一侧时,翼板30会在翼板30的尾部产生涡流,涡流的指向与上述风向一致,在多个传热板间隔设置时,上述涡流会稳定气流在传热板之间的流向,以提升散热效率。相对垂直板面设置冷媒管道的方案,设置在传热基板10内部冷媒通道20不会阻挡涡流在传热板之间的流动,进一步提升散热效率。
在一实施例中,参照图1至图5,翼板30包括第一翼板31和第二翼板 32,所述第一翼板31朝向所述第一表面的倾斜,所述第二翼板32朝向所述第二表面倾斜,所述第一翼板31与所述第二翼板32交替设置。本实施例中通过将翼板30分别朝向传热基板10的两侧倾斜设置,提升了涡流产生的效率。
在一实施例中,参照图1至图5,所述翼板30为三角形,所述翼板30的一边与所述传热基板10连接,所述翼板30的尖角远离所述迎风侧边设置。在本实施例中,翼板30的外形为三角形,具体可设置成等腰三角形,其自由端形成尖角。翼板30具体可设置成等腰三角形或等腰梯形。气流经过翼板30 的两斜边后,在传热基板10的表面产生涡流。涡流的方向性强,可以使传热基板10之间的气流指向的一致性更强,其散热效率更高。
在一实施例中,参照图1至图5,所述尖角的角度为10~170°。尖角可选10°、60°、120°和170°四个值,其中较优的角度为60°。当尖角为 60°时,散热效果较佳。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翼板30与所述传热基板10之间的夹角的范围为 100°~170°。在本实施例中,翼板30与传热基板10之间的夹角可选100°、 120°和170°四个值,其中较优的角度为120°。翼板30与传热基板10之间的夹角为120°时,散热效果较佳。
在本实施例中,翼板30可全是第一翼板31或第二翼板32,也可以是第一翼板31和第二翼板32交错设置的结构。所述翼板30沿着所述迎风侧边排布,相邻两所述翼板30之间的间距为3~20mm。翼板30的数量越多,分布越密,相邻翼板30之间的间距过小,迎风面的有效通风截面越小,其风阻越大。当上述间距控制在18mm,翼板的边长为10~18mm时散热效果较佳。
翼板30的斜边长度为10-100mm,具体与传热基板10之间的间隙相关,翼板30的尖端到传热基板10之间的垂直距离,不能大于传热基板10之间的间距。否则风阻过大,同样会影响风速从而降低散热效率。
在以实施例中,所述翼板30与所述传热基板10一体成型设置。在本实施例中,翼板30可通过折弯的方式实现一体成型。传热基板10通过挤压成型后,通过冲压的方式裁切处上述翼板30,再通过折弯的方式将上述翼板30 弯折至设定的角度即可,制造成本更低。
在一实施例中,参照图1至图5,所述传热基板10包括互相贴合且固定连接的第一板体11和第二板体。所述第一板体11和第二板体上设置有一一对应的沟槽21,所述第一板体11上的沟槽21和第二板体上的沟槽21对合,构造成所述冷媒通道20。在本实施例中,传热基板10通过第一板体11和第二板体贴合焊接而成。第一板体11上通过冲压工艺形成了沟槽21,第二板体为平板并未设置沟槽21,在二者贴合并焊接后,第一板体11上的沟槽21构成了上述的冷媒通道20。第一翼板31和第二翼板32可直接设置在第一板体 11上,也可以设置在第二板体上,也可以第一翼板31设置在第一板体11上,第二翼板32设置在第二板体上。此外也可将第一板体11和第二板体上通过冲压工艺在表面压出一一对应的沟槽21,所述第一板体11上的沟槽21和第二板体上的沟槽21在贴合焊接后会一一对合,构造成所述冷媒通道20。由此冷媒通道20的截面积增大,可进一步提升散热效率。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板体11和第二板体设置有集流孔41的区域还向外凸出设置形成集流腔42。集流孔41则位于集流腔42的两端。在多个传热板层叠设置在一起时。可在两集流腔42之间设置橡胶套,即可实现两传热板之间集流腔42的连通。使冷媒在各冷媒通道20中均匀流动,传热板各区域的散热效果保持基本一致。
在一实施例中,参照图1至图5,所述传热基板10未设置冷媒通道20的区域进行减薄处理,即传热基板10在该区域的厚度低于冷媒通道20的管径。既可节省材料,也有利于热量的扩散。
在一实施例中,参照图1至图5,也可在上述减薄处理的区域设置通风孔,进一步扩大传热板与空气的接触面积,进一步提升散热效率。
在本实施例中,冷媒通道20的也可是呈网格状分布在传热基板10的内部,进一步增加内部的散热面积。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热交换器,参照图1至图5,热交换器包括上述的传热板,所述传热板层叠设置,相邻的所述传热板之间的间隙形成气流通道;所述翼板30位于所述热交换器的同一侧面,由此构成迎风面。在本实施例中,传热板层叠设置,其两端的集流孔41一一对应。在本实施例中,热交换器一侧的集流孔41连通设置形成第一通道,另一侧的集流孔41同样连通设置形成第二通道。冷媒自第一通道流入各传热板的冷媒通道20中,再从第二通道中汇集并流出。气流从迎风面吹向热交换器,经过翼板30后在传热板之间的间隙中产生涡流,并从另一侧面吹出。涡流的气流指向性好可加快气流在传热板之间的流通,提升内部风速,使流经冷媒通道20中的冷媒释放出热量,达到高效换热的效果。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空调器还包括设置在传热板两端的连接件50。所述连接件50上设置有主通道51以及分别与所述主通道51连通的分通道52,所述分通道52与所述各传热板中的冷媒通道20的端口连通。具体的分通道52 插入冷媒通达的端口中。另一连接件50的分通道52则差入冷媒通道20的另一端口中。通过设置一定数量的传热板使两端的传热板直径的间距与传热板的长度保持一致。由此热交换器的外形为方形。控制传热板的宽度与长度的比为1:20,降低传热板的宽度,热交换器的厚度,由此可降低气流通到的长度,以加快内部散热效率。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热交换器包括贯通设置的壳体,该壳体包括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热交换器的各传热板组设置在壳体内部,且其迎风面朝向其中第一开口,在壳体的内部还设置有朝向迎风面的第一安装架,在安装架上设置有第一风扇,第一风扇的进风侧朝向第一开口,第一风扇的出风侧朝向迎风面,在传热板远离迎风面的一面为背风面。在背风面和第二开口之间设置有位于壳体中的第二安装架,在第二安装架上设置有第二风扇,第二风扇的进风侧朝向背风面,出风侧朝向第二开口。在壳体的两个开口分别设置用于排风的风扇,加块了空气在壳体以及散热片之间的流动,进一步提升散热效率。具体的两连接件50的主通道51处设置有贯穿壳体侧壁的管道。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空调器,包括上述的热交换器。通过在内部设置有冷媒通道20的传热基板10的一边缘设置翼板30,当气流从传热基板10具备翼板30的一侧沿着平行于传热基板10的板面的方向吹向另一侧时,翼板 30会在翼板30的尾部产生涡流,涡流的指向与上述风向一致,在多个传热板间隔设置时,上述涡流会稳定气流在传热板之间的流向,以提升散热效率。相对垂直板面设置冷媒管道的方案,设置在传热基板10内部冷媒通道20不会阻挡涡流在传热板之间的流动,进一步提升散热效率。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可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实用新型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1)

1.一种传热板,其特征在于,包括:
传热基板,所述传热基板内设置有冷媒通道,所述传热基板具有迎风侧边,以及呈相对设置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
翼板,设置于所述迎风侧边,所述翼板远离所述迎风侧边的一端形成有尖角,并且所述翼板朝向所述第一表面和/或第二表面倾斜。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传热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翼板包括第一翼板和第二翼板,所述第一翼板朝向所述第一表面的倾斜,所述第二翼板朝向所述第二表面倾斜,所述第一翼板与所述第二翼板交替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传热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翼板为三角形,所述翼板的一边与所述传热基板连接,所述翼板的尖角远离所述迎风侧边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传热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尖角的角度为10~170°。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传热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翼板与所述传热基板之间的夹角的范围为100°~170°。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传热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翼板沿着所述迎风侧边排布,相邻两所述翼板之间的间距为3~20mm。
7.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传热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翼板与所述传热基板一体成型设置。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传热板,其特征在于,所述传热板包括贯穿所述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的两集流孔,所述冷媒通道的一端与其中一所述集流孔连通,所述冷媒通道的另一端与另一所述集流孔连通。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传热板,其特征在于,所述传热基板包括互相贴合且固定连接的第一板体和第二板体;
所述第一板体和第二板体上设置有一一对应的沟槽,所述第一板体上的沟槽和第二板体上的沟槽对合,构造成所述冷媒通道。
10.一种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传热板,所述传热板层叠设置,相邻的所述传热板之间的间隙形成气流通道;所述翼板位于所述热交换器的同一侧面。
11.一种空调器,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0所述的热交换器。
CN202122765464.XU 2021-11-11 2021-11-11 传热板、热交换器以及空调器 Active CN21671654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765464.XU CN216716549U (zh) 2021-11-11 2021-11-11 传热板、热交换器以及空调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765464.XU CN216716549U (zh) 2021-11-11 2021-11-11 传热板、热交换器以及空调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6716549U true CN216716549U (zh) 2022-06-10

Family

ID=8187876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2765464.XU Active CN216716549U (zh) 2021-11-11 2021-11-11 传热板、热交换器以及空调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6716549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3645330A (en) Fin for a reversible heat exchanger
US20130248150A1 (en) Fin and heat exchanger using the same
US11754348B2 (en) Microchannel flat tube and microchannel heat exchanger
CN216204482U (zh) 一种相变冷却系统用的高效换热器
CN216716549U (zh) 传热板、热交换器以及空调器
CN107763833B (zh) 室内换热器、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CN216204483U (zh) 一种相变式冷却换热器
CN209744773U (zh) 用于空调器的换热器及空调器
CN113624042A (zh) 相变式冷却换热器
CN213955453U (zh) 一种换热器、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CN218915529U (zh) 散热结构和家用电器
CN110726322A (zh) 用于换热器的散热翅片、散热组件和制冷设备
CN211823271U (zh) 微通道换热器及空调
CN213984664U (zh) 换热组件
CN218097371U (zh) 一种翅片、换热器和空调器
CN214666291U (zh) 换热翅片和换热装置
CN214111507U (zh) 3d打印机及其喷头散热结构
WO2023125525A1 (zh) 用于换热器的换热组件和换热器
CN214666289U (zh) 换热翅片和换热装置
CN212132700U (zh) 换热器和空调器
CN214842599U (zh) 热交换器及其翅片和换热设备及空调器
CN214666290U (zh) 换热模组
CN209819719U (zh) 换热器组件、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WO2021077895A1 (zh) 扁管、微通道换热器以及空调
CN116358321B (zh) 换热组件、微通道换热器及空调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