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706852U - 一种定梁龙门机床 - Google Patents

一种定梁龙门机床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6706852U
CN216706852U CN202122719297.5U CN202122719297U CN216706852U CN 216706852 U CN216706852 U CN 216706852U CN 202122719297 U CN202122719297 U CN 202122719297U CN 216706852 U CN216706852 U CN 21670685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orkbench
driving
machine tool
fixed beam
rotar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2719297.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静
陆平
郑健雄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Quanzhun Cnc Equipment Suzhou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Quanzhun Cnc Equipment Suzhou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Quanzhun Cnc Equipment Suzhou Co ltd filed Critical Quanzhun Cnc Equipment Suzhou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2719297.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670685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670685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670685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Machine Tool Unit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定梁龙门机床,涉及机床结构技术领域,包括:床身、定梁龙门架、主轴、工作台、第一驱动机构;定梁龙门架固定于床身,包括间隔布置于同一竖直平面的至少两个立柱以及与至少两个立柱固定的横梁;主轴设置于横梁;工作台活动设置于床身,工作台设置于立柱所在竖直平面两侧中的任一侧;第一驱动机构在工作台沿垂直于其移动方向的两端中的至少一端处设置一组,用于驱动工作台沿垂直于立柱所在竖直平面的方向移动,且能够驱动工作台移动至主轴的下方。本实用新型的定梁龙门机床能够充分利用工作台下方的空间进行排屑,减少第一驱动机构受加工碎屑污染,且工作台的下方具有充足的空间供对工作台或机床的其他部件的维护需要。

Description

一种定梁龙门机床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机床结构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定梁龙门机床。
背景技术
现有定梁龙门机床,如:中国专利申请号CN201921513588.5、CN201120557195.1;国标GB/T 31557-2015高速数控机床定梁龙门雕铣机,这种机床主要结构包括床身、工作台、定梁龙门架,其中,工作台设置在床身上并沿前、后方向移动,床身上、位于移动工作台的下部中间位置上还设置丝杆导轨等驱动导向机构,定梁龙门架包括左、右立柱以及横梁,横梁通过左、右立柱架于工作台上方,工作台在左、右立柱之间沿前、后方向穿梭移动,构成笛卡尔座标系的Y轴;
定梁龙门架的横梁还设置有能沿左、右方向和上、下方向移动的X拖板和Z滑枕,Z滑枕上安装有主轴,由此构成笛卡尔座标系的X轴、Y轴、Z轴数控机床。
上述结构,是经典的定梁式龙门机床,因其结构简单、对称,性能优越,成本低,已经成为机床行业国家标准。
这种机床结构具有以下明显的缺陷:
一、机床内部结构空间受限明显,特别是设置于床身中间的Y轴驱动及其工作台,以及在工作台上设置四、五轴结构,加剧对空间的占用;
二、当机床为多主轴设计时,尺寸较大的工作台,独立的驱动精度不高,机床性能提高困难;
三、加工时排屑不畅,清理切屑困难,导致自动排屑难以实现;
四、加工时切屑、切屑液容易进入Y轴驱动机构内或后部的刀库内,影响Y轴驱动机构工作性能及工作寿命。
因此,如何针对经典的定梁龙门结构机床做出改进,以解决其空间、性能、排屑以及维护问题,是本领域急需解决的重要技术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所述的至少一种缺陷,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定梁龙门机床,以优化现有的定梁龙门机床的排屑、维护困难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为解决其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个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定梁龙门机床,包括:床身;固定于床身的定梁龙门架,包括间隔布置于同一竖直平面的至少两个立柱以及与至少两个立柱固定的横梁;设置于横梁的主轴;活动设置于床身的工作台,工作台设置于立柱所在竖直平面两侧中的任一侧;以及第一驱动机构,在工作台沿垂直于其移动方向的两端中的至少一端处设置一组,用于驱动工作台沿垂直于立柱所在竖直平面的方向移动,且能够驱动工作台移动至主轴的下方。
由此,将工作台设置在立柱所在竖直平面两侧中的一侧,也即,将工作台设置在定梁龙门架两侧中的一侧,并将用于驱动工作台移动的第一驱动机构设置在工作台沿垂直于其自身移动方向的两端中的至少一端,从而减少将第一驱动机构设置在工作台中部的下方而导致的排屑困难、易对第一驱动机构造成污染以及维护困难的问题,从而,能够充分利用工作台下方的空间进行排屑,且使工作台的下方具有充足的空间以供对工作台以及机床的其他部件进行维护的需要。
进一步地,第一驱动机构在工作台沿垂直于其移动方向的两端处分别设置一组。
由此,在驱动状态下,位于工作台两端的第一驱动机构能够同步动作,从而为工作台的移动提供充足的移动驱动力,使得工作台的移动稳定、可靠;此外,针对于工作台长度较长、工作台两端跨度较大的情形,设置两端同步驱动的结构能够使得机床的动态性能更优,刚性更好。
在一些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第一驱动机构设置一组,该第一驱动机构设置在工作台沿垂直于其移动方向两端中的其中一端,工作台沿垂直于其移动方向两端中的另一端与床身之间设置导向组件。
由此,通过第一驱动机构对工作台提供驱动力,工作台远离第一驱动机构的一端通过导向组件相对于床身做随动移动,由此,实现第一驱动机构驱动工作台相对于床身移动,进而使其靠近或远离定梁龙门架。
进一步地,导向组件包括滑轨以及与滑轨配合的滑槽或滑块,其中,滑轨设置于工作台的端部和机床中的其中一个上,滑块设置于工作台的端部和机床中的另一个上。
由此,通过滑轨与滑槽或者滑轨与滑块的配合,对工作台的移动提供导向,以实现工作台与机床之间的稳定、可靠的相对滑移。
进一步地,横梁上沿垂直于工作台移动方向活动设置有至少一第一拖板,第一拖板上沿竖直方向活动设置有至少一滑枕,主轴设置于滑枕上,横梁上设置有驱动第一拖板沿垂直于工作台水平往返移动方向的第二驱动机构,第一拖板上设置有驱动滑枕沿竖直方向升降的第三驱动机构。
由此,在横梁上设置第二驱动机构、第三驱动机构,分别用于驱动第一拖板的水平移动和滑枕的竖直升降,进而驱动主轴在水平及竖直方向上移动,结合机床上设置的第一驱动机构,即能够驱动工作台的水平移动,从而实现机床整体加工的三轴动作,并且,能够在横梁上设置不少于一个主轴,从而增大机床的加工效率。
进一步地,第一拖板设置在横梁朝工作台所在一侧的面上。
在其他可能实施的方式中,第一拖板还可以设置在横梁的顶面、底面或者背离工作台设置的一侧的面上。
进一步地,横梁、立柱、第一拖板和滑枕中的至少一个朝工作台所在的一侧水平延伸设置。
由此,能够使得滑枕、第一拖板、横梁以及立柱整体上从侧面看呈倒“L”字形,一方面,增大主轴下方的可活动空间,使得工作台在主轴下方可活动的范围增大,使工作台易于移动至主轴的下方,简化结构,并有利于加工更大尺寸部件;另一方面,为在工作台上进一步实现多轴加工成为可能;再一方面,还增大横梁上的主轴在沿垂直于工作台移动方向上的活动行程,并为增设主轴创造有利条件,有利于实现机床结构的紧凑化。
进一步地,工作台为平行于地面设置的加工台,工作台的下方悬空设置。
由此,实现机床的三轴加工。
进一步地,两侧的第一驱动机构各驱动连接一第二拖板,加工台的两端分别与两个第二拖板固定连接。
作为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加工台直接与位于其两端的两组第一驱动机构分别驱动连接。
进一步地,工作台包括旋转平台、滑台以及第一旋转驱动组件,滑台与床身在旋转平台的两端各设置一个,滑台与第一驱动机构驱动连接且滑台与床身滑动连接,第一旋转驱动组件设置于旋转平台两端的两个滑台中的至少一个上,第一旋转驱动组件与旋转平台驱动连接以驱动其转动,旋转平台的转动轴为水平并与第一驱动机构驱动滑台移动的方向垂直。
由此,在滑台在第一驱动机构驱动下移动的基础上,还增加第一旋转驱动组件,用于驱动旋转平台摆动,从而实现工件的四轴加工,提高机床加工的适用性以及灵活性。
进一步地,第一旋转驱动组件设置两组,两组第一旋转驱动组件分别位于旋转平台两端的滑台上且分别与旋转平台的两端驱动连接。
由此,第一旋转驱动组件在旋转平台两端侧的滑台上各设一组,构成旋转双驱,增加驱动性能,特别可以通过设置,两组第一旋转组件在初始化前,能分别向相反方向施加设定的旋转驱力,以此来消除第一旋转驱动组件的转旋背隙,产生预加扭矩,完成预加扭矩后,保持这个预加扭矩,两组第一旋转驱动组件按指令向设定方向同步旋转,由此可提高进给的精确性,提高加工精度。
进一步地,工作台还包括设置于旋转平台的加工转盘以及设置于旋转平台上、用于驱动加工转盘转动的第二旋转驱动组件,加工转盘的转动轴与旋转平台的转动轴垂直。
由此,还增加第二旋转驱动组件,用于驱动加工转盘旋转,从而实现工件加工的五轴动作,进一步提高机床加工的适用性以及灵活性。
进一步地,加工转盘在摆动转盘上设置至少两个。
由此,增加机床的加工效率,提高机床的利用率。
进一步地,床身上、位于工作台的下方设置有排屑机构。
进一步地,排屑机构包括与床身连接的排屑导向板,排屑导向板朝床身内侧或外侧倾斜向下延伸。
由此,通过设置排屑引导板,对工作台上工件加工产生的碎屑进行导引,将碎屑朝床身的内侧或外侧排出,排屑方便、快捷。
作为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排屑机构为排屑槽或排屑机。
由上述技术方案可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至少具有如下优点和积极效果:
1)通过将第一驱动机构避开工作台的中部下方设置,能够充分利用工作台下方的空间进行排屑,减少第一驱动机构受加工碎屑污染,且工作台的下方具有充足的空间供对工作台或机床的其他部件的维护需要;
2)横梁、滑枕、主轴以及立柱整体结构呈倒“L”字形,能够增大主轴下方的可活动空间,使工作台易于移动至主轴的下方,有利于加工更大尺寸部件;且使在工作台上进一步实现多轴加工成为可能;此外还增大横梁上的主轴在沿垂直于工作台移动方向上的活动行程,并为增设主轴创造有利条件,有利于实现机床结构的紧凑化。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中定梁龙门机床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中定梁龙门机床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其中,附图标记含义如下:
1、床身;2、定梁龙门架;201、立柱;202、横梁;3、主轴;4、工作台;401、加工台;402、旋转平台;403、滑台;404、第一旋转驱动组件;405、加工转盘;406、第二旋转驱动组件;5、第一驱动机构;501、驱动电机;502、丝杆;503、结构件;6、导向组件;601、滑轨;602、滑块;7、第一拖板;8、滑枕;9、第二驱动机构;10、第三驱动机构;11、排屑机构;1101、排屑导向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实施,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限制本实用新型。
实施例1
图1中左上角为机床的坐标系参考图。
参阅图1,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定梁龙门机床,包括:床身1、定梁龙门架2、主轴3、工作台4、第一驱动机构5;其中,定梁龙门架2与床身1固定,两者可通过焊接、铆接或者螺栓螺母组件等方式固定连接;
定梁龙门架2包括间隔布置于同一竖直平面的至少两个立柱201以及与至少两个立柱201固定的横梁202;
进一步地,立柱201可固定在床身1的两侧使得横梁202位于床身1的上方;或者,作为优选的,本实施例中,将立柱201的下端固定于床身1的上表面。
立柱201设置至少两个,且所有的立柱201均分布在同一个竖直平面上。
作为优选的,本实施例中,立柱201设置两个,两个立柱201均竖直且间隔设置,横梁202固定在两个立柱201的上端。
当然横梁202可与立柱201一体成型或者通过焊接、铆接或者螺栓螺母组件等方式连接。
主轴3设置于横梁202上,并位于工作台4的上方。
工作台4可活动地设置于床身1上,且工作台4位于立柱201所在竖直平面两侧中的任一侧,如图1所示,工作台4设置在所有的立柱201所在竖直平面朝向纸面外的一侧,若指定定梁龙门架2如图示朝纸面外的一侧为其前侧,则与前侧相背的一侧为其后侧,本实施例中,工作平台设置在定梁龙门架2的前侧。
当然,工作台4还可以设置在定梁龙门架2的后侧,则主轴3也需做对应位置调整即可。
第一驱动机构5在工作台4沿垂直于其移动方向的两端中的至少一端处设置一组,用于驱动工作台4沿垂直于立柱201所在竖直平面的方向移动,如图1所示,也即形成机床的Y轴,且第一驱动机构5能够驱动工作台4移动至主轴3的下方,从而主轴3能够对工作台4上的工件进行加工。
由此,将工作台4设置在立柱201所在竖直平面两侧中的一侧,也即,将工作台4设置在定梁龙门架2两侧中的一侧,并将用于驱动工作台4移动的第一驱动机构5设置在工作台4沿垂直于其自身移动方向的两端中的至少一端,从而减少将第一驱动机构5设置在工作台4中部的下方而导致的排屑困难、易对第一驱动机构5造成污染以及维护困难的问题,从而,能够充分利用工作台4下方的空间进行排屑,且使工作台4的下方具有充足的空间以供对工作台4以及机床的其他部件进行维护的需要。
此外,工作台4无需穿梭于两个立柱201中间,工作台4的运动范围不超过立柱201前立面,使得机床立柱201横梁202后部的密封更好。
进一步地,第一驱动机构5在工作台4沿垂直于其移动方向的两端处分别设置一组,两组第一驱动机构5同步动作,以驱动工作台4沿Y轴移动,使得工作台4靠近或远离定梁龙门架2。
由此,两组第一驱动机构5的设置能构成直线双驱,增加驱动性能,特别可以通过设置,两组第一驱动机构5在初始化前,分别向相反方向施加设定的移动驱动力,以此来消除第一驱动机构5的移动背隙,产生预加力,完成预加力后,保持这个预加力,两组第一驱动机构5按指令向设定方向同步同步动作,从而为工作台4的移动提供充足的移动驱动力,使得工作台4的移动稳定、可靠,具有更优的工台性能;此外,针对于工作台4长度较长、工作台4两端跨度较大的情形,设置两端同步驱动的结构能够使得机床的动态性能更优,刚性更好。
定梁龙支架2的后侧还可设置刀库(图中未示出),将常规位于工作台4中间的驱动机构解构为2组分别独立控制的两个第一驱动机构5,并将其设置在左、右两侧立柱201前方,能从工作平台的中部向下排屑,使得排屑无任何阻档,也利于两侧的第一驱动机构5的防护密封及横梁202后侧刀库的密封防护。
进一步地,本实施例中,两组第一驱动机构5的水平间距等于两个立柱201的水平间距;这样的设置,能够充分利用床身1的宽度,不至于间距过小而造成空间浪费或者间距过大甚至超出床身1范围而造成机床的整体占用空间过大。
在其他可能实施的方式中,两组第一驱动机构5的水平间距小于或大于两个立柱201的水平间距。
在一些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第一驱动机构5设置一组,该第一驱动机构5设置在工作台4沿垂直于其移动方向两端中的其中一端,工作台4沿垂直于其移动方向两端中的另一端与床身1之间设置导向组件6。
由此,通过第一驱动机构5对工作台4提供驱动力,工作台4远离第一驱动机构5的一端通过导向组件6相对于床身1做随动移动,由此,实现第一驱动机构5驱动工作台4相对于床身1移动,进而使其靠近或远离定梁龙门架2。
进一步地,导向组件6包括滑轨601以及与滑轨601配合的滑槽(图中未示出)或滑块602,其中,滑轨601设置于工作台4的端部和机床中的其中一个上,滑块602设置于工作台4的端部和机床中的另一个上。
由此,通过滑轨601与滑槽或者滑轨601与滑块602的配合,对工作台4的移动提供导向,以实现工作台4与机床之间的稳定、可靠的相对滑移。
本实施例中,在工作台4的两侧分别设置一组导向组件6,其中导向组件6为滑轨601和滑块602,且滑轨601固定于床身1上,滑块602与工作台4固定;由此使得工作台的移动稳定性增强,并减小床身1与工作台4的移动摩擦,减小第一驱动机构5驱动工作台4所需提供的驱动力。
更进一步地,本实施例中,第一驱动机构5包括丝杆502驱动机构,具体地,包括驱动电机501、丝杆502以及与丝杆502螺纹传动连接的结构件503,其中,结构件503与工作台4固定,驱动电机501与丝杆502驱动连接,进而通过驱动电机501驱动丝杆502转动,以驱动结构件503带动工作台4水平移动,实现工作台4沿Y轴方向的进给。
在其他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第一驱动机构5也可以采用直线电机或齿轮齿条驱动机构等直线驱动装置。
进一步地,横梁202上沿垂直于工作台4移动方向活动设置有至少一第一拖板7,第一拖板7上沿竖直方向活动设置有至少一滑枕8,主轴3设置在滑枕8上,横梁202上设置有驱动第一拖板7沿垂直于工作台4水平往返移动方向的第二驱动机构9,也即形成如图1所示的机床X轴,第一拖板7上设置有驱动主轴3沿竖直方向升降的第三驱动机构10,也即形成如图1所示的机床Z轴。
由此,在横梁202上设置第二驱动机构9、第三驱动机构10,分别用于驱动第一拖板7沿X轴移动、驱动滑枕8沿Z轴升降,也即用于驱动主轴3的沿X轴水平移动以及沿Z轴竖直升降,结合床身1上设置的第一驱动机构5,驱动工作台4的水平移动,从而实现机床整体加工的三轴动作,并且,能够在横梁202上设置不少于一个主轴3,从而增大机床的加工效率。
第二驱动机构9、第三驱动机构10可与第一驱动机构5一致。
在多主轴的设置结构上,本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在横梁202上设置多个第一拖板7,每一个滑枕8上对应设置一个滑枕8,每一滑枕8对应设置一主轴3,可通过一个第二驱动机构9同步驱动第一拖板7水平移动,或者,在其他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对应每一个第一拖板7设置一组第二驱动机构9,实现第一拖板7的不同步水平移动,也即多主轴的不同步动作。
当然,还可以在一滑枕8上设置多个主轴3,以充分利用空间,提高加工效率。
另一种多主轴的可能实施方式中,还可以在横梁202上设置一第一拖板7,在一第一拖板7上设置多个滑枕8,通过一第二驱动机构9驱动第一拖板7移动,进而带动多个滑枕8水平移动,也即同步带动多个主轴3同步水平移动。
进一步地,本实施例中,第一拖板7设置在横梁202朝工作台4所在一侧的面上。
在其他可能实施的方式中,第一拖板7还可以设置在横梁202的顶面、底面或者背离工作台4设置的一侧的面上。
进一步地,横梁202、立柱201、第一拖板7和滑枕8中的至少一个朝工作台4所在的一侧水平延伸设置。
这样的设置目的在于为了实现上述工作台4更大的加工范围,更优的排屑效果和防护性能,实现更优的机床性能,以及实现当多主轴并列设置时获得更大的空间尺寸和更紧凑的机床结构。
通过这样的设置,使得滑枕8、第一拖板7、横梁202以及立柱201整体上从侧面看呈倒“L”字形,一方面,有效开辟了容纳工作台4前后移动的空间,增大主轴3下方的可活动空间,使得工作台4在主轴3下方可活动的范围增大,使工作台4易于移动至主轴3的下方,简化结构,并有利于加工更大尺寸部件;另一方面,为在工作台4上进一步实现多轴加工成为可能;再一方面,还增大横梁202上的主轴3在沿垂直于工作台4移动方向也即在X轴方向上的活动行程,并为增设主轴3创造有利条件,使得相同的工作行程时,机床在X轴方向的尺寸变得更紧凑,有利于实现机床结构的紧凑化。
本实施例中,将定梁龙门架2中的横梁202设置为朝工作台4设置一侧的方向延伸设置,使得定梁龙门架2的侧面看呈倒“L”字形,从而也使得横梁202、滑枕8、主轴3以及立柱201整体上从侧面看呈倒“L”字形。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虽然这种“倒L”设计,是有违于公识常识和现有技术的,现有技术和公知常识往往教导公众应该将机床立柱201设计为“L”形“人”字形或“三角形”等低重心高刚性等符合良好力学性能的机械结构,以此来获得更好的机床性能,如在GB/T31557-2015标准中就有明确的图示教导,在《机械设计手册》、《机床设计手册》上都有明确的图示教导。
但为了获得本发明的特殊效果,可以通过合理的工程设计,如可以对该结构进行准确的工程计算,以此弥补有违于公知常识引起的诸多不足,以获得理想的技术效果。
可以理解的,为了实现上述目标,还可以通过将第一拖板7或滑枕8向前悬伸,以此获得符合设计要求的工作台4前、后方向的容纳空间,其原理与“倒L”结构相同,都是与公知常识教导相违,解决其工程参数冲突的方法同上论述。
当然,将横梁202、第一拖板7和滑枕8中的任意两个或三个的组合进行改进,也可以使得滑枕8、第一拖板7、横梁202以及立柱201整体上从侧面看呈倒“L”字形,以达到以上相同的目的。
进一步地,床身1上、位于工作台4的下方设置有排屑机构11。
进一步地,排屑机构11包括与床身1连接的排屑导向板1101,排屑导向板1101朝床身1内侧或外侧倾斜向下延伸;由此,通过设置排屑导向板1101,对工作台4上工件加工产生的碎屑进行导引,将碎屑朝床身1的内侧或外侧排出,排屑方便、快捷。
排屑导向板1101可与床身1一体设置或者设置为独立于床身1,通过连接件将排屑导向板1101与床身1连接。
作为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排屑机构11为排屑槽或排屑机。
进一步地,本实施例中,工作台4为平行于地面设置的加工台401,工作台4的下方悬空设置;由此,实现机床的三轴加工。
进一步地,两侧的第一驱动机构5各驱动连接一第二拖板(图中未示出),第二拖板与床身1水平滑动连接,加工台401的两端分别与两个的第二拖板固定连接。
第二拖板与床身1滑动连接的方式可通过以上导向组件6实现。
作为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加工台401与位于其两端的两组第一驱动机构5分别驱动连接。
综上,采用本实施例的方案,通过将第一驱动机构5避开工作台4的中部下方设置,还在工作台4的下方设置排屑机构11,能够充分利用工作台4下方的空间进行排屑,减少第一驱动机构5受加工碎屑污染,且工作台4的下方具有充足的空间供对工作台4或机床的其他部件的维护需要;
将两组位于立柱201前方分别设置的左、右同步第一驱动机构5,构成控制技术上的同步双驱,使机床的动态性能更优,刚性更好,解决了较大跨度工作台4的机械结构及控制性能问题。
此外,将横梁202、滑枕8、主轴3以及立柱201整体结构设置为呈倒“L”字形,增大主轴3下方的可活动空间,使工作台4易于移动至主轴3的下方,有利于加工更大尺寸部件;且使在工作台4上进一步实现多轴加工成为可能;此外还增大横梁202上的主轴3在沿垂直于工作台4移动方向上的活动行程,并为增设主轴3创造有利条件,有利于实现机床结构的紧凑化。
实施例2
参阅图2,本实施例公开另一种定梁龙门机床,其与实施例1的区别的地方仅在于:
图2中左上角为机床的坐标系参考图。
本实施例中,工作台4包括旋转平台402、滑台403以及第一旋转驱动组件404,滑台403与床身1在旋转平台402的两端各设置一个,滑台403与第一驱动机构5驱动连接且滑台403与床身1滑动连接,第一旋转驱动组件404设置于旋转平台402两端的两个滑台403中的至少一个上,第一旋转驱动组件404与旋转平台402驱动连接以驱动其转动,旋转平台402的转动轴为水平并与第一驱动机构5驱动滑台403移动的方向垂直,即如图2中所示中绕X轴的转动,即A方向调节,构成机床加工过程中的第四轴调整。
由此,在滑台403在第一驱动机构5驱动下移动的基础上,还增加第一旋转驱动组件404,用于驱动旋转平台402摆动,从而实现工件的四轴加工,提高机床加工的适用性以及灵活性。
第一旋转驱动组件404能够驱动旋转平台402在任意角度停留,本实施例在此不做限定。
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第一旋转驱动组件404可仅设置于旋转平台402两端的两个滑台403中的至少一个上,另一个滑台403仅作为旋转平台402的转动支撑而不提供驱动力。
另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分别在两侧的两个滑台403上各设置一组第一旋转驱动组件404,通过两侧的第一旋转驱动组件404同步动作,同时为旋转平台402的转动提供驱动力。
由此,第一旋转驱动组件404在旋转平台402两端侧的滑台403上各设一组,构成旋转双驱,增加驱动性能,特别地,通过这样的设置,两组第一旋转组件404在初始化前,能分别向相反方向施加设定的旋转驱力,以此来消除第一旋转驱动组件404的转旋背隙,产生预加扭矩,完成预加扭矩后,保持这个预加扭矩,两组第一旋转驱动组件404按指令向设定方向同步旋转,由此,具有更优的动态性能,可提高进给的精确性,提高加工精度。
第一旋转驱动组件404可为通过一伺服电机(图中未示出)与旋转平台402连接,或者在伺服电机与旋转平台402组件增加一具有减速增矩作用的减速器(图中未示出)。
进一步地,第二拖板与床身1滑动连接的方式可通过以上实施例1中的导向组件6实现。
进一步地,工作台4还包括设置于旋转平台402的加工转盘405以及设置于旋转平台402上、用于驱动加工转盘405转动的第二旋转驱动组件406,加工转盘405的转动轴与旋转平台402的转动轴垂直,即如图2中所示中绕Z轴的转动,即C方向调整,构成机床加工过程中的第五轴调整。
由此,还增加第二旋转驱动组件406,用于驱动加工转盘405旋转,从而实现工件加工的五轴动作,进一步提高机床加工的适用性以及灵活性。
第二旋转驱动组件406能够驱动加工转盘405在任意角度停留,本实施例在此不做限定。
第二旋转驱动组件406的结构设置可参考第一旋转驱动组件404。
当然,在此基础上,还可以添加第六轴,例如在加工转盘405上设置第四旋转驱动组件(图中未示意),以构成绕Y轴的旋转驱动,形成机床加工过程中的第六轴调整。
进一步地,加工转盘405在摆动转盘上设置至少两个;由此,增加机床的加工效率,提高机床的利用率。
通过本实施例的设置,能够实现定梁龙门机床的多轴加工,即四轴、五轴。
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即通过“倒L”立柱201设置或第一拖板7、滑枕8前移悬伸,以及将第一驱动机构5分别设置于左、右两个立柱201前,充分利用了多方向的空间,工作台4正下方无驱动结构,四轴的旋转平台402、五轴的加工转盘405全径向无任何阻档,不论是空间利用、有效工作行程还是加工排屑,Y轴驱动轴系即第一驱动机构的密封防护,都得到了有效解决。
横梁202向前悬崖式设置或第一拖板7、第一滑枕8向前延伸,开辟出工作台4供工作台4沿Y轴方向前、后移动的容纳空间,且工作台4无需在左、右2个立柱201之间穿梭,使得机床沿X轴方向行程得以延伸,特别是多主轴左右横向并列设置时,非常有效的利用了左、右立柱201前方有限空间,使机床变得更加紧凑,在不影响机床X轴行程的情况下,龙门跨度变得最小,机床动态性能更好,机床成本更低。
从以上效果可以看出,通过本实用新型的方案,彻底解决了定梁龙门机床的空间、行程、排屑、性能等问题,特别针对多主轴的四、五轴机床。
本实用新型方案所公开的技术手段不仅限于上述实施方式所公开的技术手段,还包括由以上技术特征任意组合所组成的技术方案。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11)

1.一种定梁龙门机床,其特征在于,包括:
床身(1);
固定于所述床身(1)的定梁龙门架(2),包括间隔布置于同一竖直平面的至少两个立柱(201)以及与至少两个所述立柱(201)固定的横梁(202);
设置于所述横梁(202)的主轴(3);
活动设置于所述床身(1)的工作台(4),所述工作台(4)设置于所述立柱(201)所在竖直平面两侧中的任一侧;以及
第一驱动机构(5),于所述工作台(4)沿垂直其移动方向的两端中的至少一端处设置一组,用于驱动所述工作台(4)沿垂直于所述立柱(201)所在竖直平面的方向移动,且能够驱动所述工作台(4)移动至所述主轴(3)的下方。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定梁龙门机床,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驱动机构(5)在所述工作台(4)沿垂直于其移动方向的两端处分别设置一组。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定梁龙门机床,其特征在于,所述横梁(202)上沿垂直于所述工作台(4)移动方向活动设置有至少一第一拖板(7),所述第一拖板(7)上沿竖直方向活动设置有至少一滑枕(8),所述主轴(3)设置于所述滑枕(8)上,所述横梁(202)上设置有驱动所述第一拖板(7)沿垂直于所述工作台(4)水平往返移动方向的第二驱动机构(9),所述第一拖板(7)上设置有驱动所述滑枕(8)沿竖直方向升降的第三驱动机构(10)。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定梁龙门机床,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拖板(7)设置在所述横梁(202)朝所述工作台(4)所在一侧的面上。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定梁龙门机床,其特征在于,所述横梁(202)、所述立柱(201)、所述第一拖板(7)和所述滑枕(8)中的至少一个朝所述工作台(4)所在的一侧水平延伸设置。
6.根据权利要求3-5任一项所述的定梁龙门机床,其特征在于,所述工作台(4)为平行于地面设置的加工台(401),所述工作台(4)的下方悬空设置。
7.根据权利要求3-5任一项所述的定梁龙门机床,其特征在于,所述工作台(4)包括旋转平台(402)、滑台(403)以及第一旋转驱动组件(404),所述滑台(403)与所述床身(1)在所述旋转平台(402)的两端各设置一个,所述滑台(403)与所述第一驱动机构(5)驱动连接且所述滑台(403)与所述床身(1)滑动连接,所述第一旋转驱动组件(404)设置于所述旋转平台(402)两端的两个所述滑台(403)中的至少一个上,所述第一旋转驱动组件(404)与所述旋转平台(402)驱动连接以驱动其转动,所述旋转平台(402)的转动轴为水平并与所述第一驱动机构(5)驱动所述滑台(403)移动的方向垂直。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定梁龙门机床,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旋转驱动组件(404)设置两组,两组所述第一旋转驱动组件(404)分别位于所述旋转平台(402)两端的滑台上(403)且分别与所述旋转平台(402)的两端驱动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定梁龙门机床,其特征在于,所述工作台(4)还包括设置于所述旋转平台(402)的加工转盘(405)以及设置于所述旋转平台(402)上、用于驱动所述加工转盘(405)转动的第二旋转驱动组件(406),所述加工转盘(405)的转动轴与所述旋转平台(402)的转动轴垂直。
10.根据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定梁龙门机床,其特征在于,所述床身(1)上、位于所述工作台(4)的下方设置有排屑机构(11)。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定梁龙门机床,其特征在于,所述排屑机构(11)包括与所述床身(1)连接的排屑导向板(1101),所述排屑导向板(1101)朝所述床身(1)内侧或外侧倾斜向下延伸。
CN202122719297.5U 2021-11-08 2021-11-08 一种定梁龙门机床 Active CN21670685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719297.5U CN216706852U (zh) 2021-11-08 2021-11-08 一种定梁龙门机床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719297.5U CN216706852U (zh) 2021-11-08 2021-11-08 一种定梁龙门机床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6706852U true CN216706852U (zh) 2022-06-10

Family

ID=8187948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2719297.5U Active CN216706852U (zh) 2021-11-08 2021-11-08 一种定梁龙门机床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6706852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4470639U (zh) 一种移动龙门架式数控钻床
CN2925707Y (zh) 五轴联动龙门铣床
CN200945560Y (zh) 立式五轴联动加工中心
CN203316803U (zh) 一种四轴联动数控雕铣机
CN111002047A (zh) 一种数控动梁式五轴龙门加工中心机床
CN112453510A (zh) 一种双头卧式复合机床
CN216706852U (zh) 一种定梁龙门机床
CN212217764U (zh) 一种数控动梁式五轴龙门加工中心机床
CN110682112A (zh) 一种翻板卧式五轴加工中心
CN115922105A (zh) 一种双工作台式三维激光切割机
CN111347257A (zh) 一种配立卧90°转位工作台的门式五轴立式加工中心
CN212265154U (zh) 一种动梁龙门式五轴联动加工中心
CN214393501U (zh) 一种五轴加工中心
CN214185408U (zh) 双头卧式复合机床
CN2678808Y (zh) 数控龙门铣床
CN105562791B (zh) 数控桥式高架横梁移动龙门高速雕铣床
CN211840147U (zh) 一种立式车床
CN211277384U (zh) 一种翻板卧式五轴加工中心
CN210413500U (zh) 一种双刀库复合多面加工中心
CN111958267A (zh) 一种动梁龙门式五轴联动加工中心
CN203076904U (zh) 一种横梁可移动的柱式龙门加工中心
CN201573049U (zh) 横梁双向移动复合式龙门数控铣床
CN217433670U (zh) 一种门型立柱的高精度立式加工中心
CN212351097U (zh) 一种龙门机床
CN218426868U (zh) 立式工作台卧式加工中心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