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698601U - 电池仓及换电柜 - Google Patents

电池仓及换电柜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6698601U
CN216698601U CN202220143377.2U CN202220143377U CN216698601U CN 216698601 U CN216698601 U CN 216698601U CN 202220143377 U CN202220143377 U CN 202220143377U CN 216698601 U CN216698601 U CN 21669860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ver plate
lithium ion
ion battery
mounting
batter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0143377.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彦甲
许连威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eijing Qisheng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eijing Qisheng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jing Qisheng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Beijing Qisheng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0143377.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669860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669860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669860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60Other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with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effect
    • Y02T10/7072Electromobility specific charging systems or methods for batteries, ultracapacitors, supercapacitors or double-layer capacitors

Landscapes

  • Charge And Discharge Circuits For Batteries Or The Like (AREA)
  • Battery Mounting, Suspending (AREA)

Abstract

本公开涉及一种电池仓及换电柜。该电池仓包括:安装下壳,所述安装下壳具有安装开口以及顶部开口;以及安装顶盖,盖设于所述安装下壳的顶部开口,并围设成容纳腔,锂离子电池通过所述安装开口放置于所述容纳腔;其中,所述安装顶盖包括部分盖设于所述顶部开口的第一盖板,所述第一盖板远离所述安装开口设置,所述第一盖板用于对所述锂离子电池的取放进行限位与导向。通过第一盖板的导向限位作用,使得锂离子电池能够沿着平行于第一盖板的方向装入或移出容纳腔,避免插接件受到斜向冲击,进而避免锂离子电池损害,保证锂离子电池的使用寿命。

Description

电池仓及换电柜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充电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电池仓及换电柜。
背景技术
目前无论是共享电单车还是私人电动车越来越多的应用到人们的日常出行,给人们的出行带来的极大的便利,方便人们短距离出行。锂离子电池越来越大范围的应用于电动车中,采用锂离子充电电池为电动车提供电能,实现电动车的行驶。针对目前锂离子电池在市场上出现的较多充电安全问题,车电分离是电动自行车的发展方向之一。
目前,通过换电柜实现锂离子电池的单独充电。换电柜中的充电单元是电池仓。充电时,由用户手动将锂离子电池装入电池仓,使得锂离子电池的插接件与电池仓的插座插接配合,取出充满电的锂离子电池时,需要用户手动移出锂离子电池,使得锂离子电池的插接件脱离插座,进而移出电池仓。但是由于人工取放,锂离子电池在与电池仓配合时可能会使插接件受到斜向冲击,导致锂离子电池损坏,影响锂离子电池的使用寿命。
实用新型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目前锂离子电池的插接件拆装时插接件受到斜向冲击的问题,提供一种能够避免锂离子电池受到斜向冲击的电池仓及换电柜。
一种电池仓,包括:
安装下壳,所述安装下壳具有安装开口以及顶部开口;以及
安装顶盖,盖设于所述安装下壳的顶部开口,并围设成容纳腔,锂离子电池通过所述安装开口放置于所述容纳腔;
其中,所述安装顶盖包括部分盖设于所述顶部开口的第一盖板,所述第一盖板远离所述安装开口设置,所述第一盖板用于对所述锂离子电池的取放进行限位与导向。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安装顶盖还包括第二盖板,所述第二盖板与所述第一盖板连接并靠近所述安装开口,所述第二盖板相对于所述第一盖板向所述容纳腔的外侧弯折。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安装顶盖还包括第三盖板,所述第三盖板倾斜连接所述第一盖板与所述第二盖板。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盖板、所述第二盖板及所述第三盖板为一体结构。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盖板具有第一固定边,所述第一盖板通过所述第一固定边固定于所述安装下壳;
所述第二盖板具有第二固定边,所述第二盖板通过所述第二固定边固定于所述安装下壳。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电池仓还包括第一检测件,所述第一检测件设置于所述第一盖板,用于检测所述锂离子电池在位安装;和/或,
所述电池仓还包括第二检测件,所述第二检测件设置于所述安装下壳的后盖,用于检测所述锂离子电池到位安装。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检测件与所述第二检测件为触动开关或检测传感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检测件与所述第二检测件位于所述容纳腔的外侧。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盖板具有连通至所述容纳腔的第一通孔,所述第一检测件通过所述第一通孔伸入所述容纳腔中;
所述后盖具有连通至所述容纳腔的第二通孔,所述第二检测件通过所述第二通孔伸入所述容纳腔中。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电池仓还包括支撑座,所述支撑座的一端安装所述第一检测件,并悬设于所述第一盖板的上方,所述支撑座的另一端固定于所述后盖。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支撑座包括支撑臂以及固定板,所述固定板固定于所述后盖背离所述容纳腔的表面,所述支撑臂悬设于所述第一盖板,所述支撑臂用于安装所述第一检测件。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电池仓还包括控制器,所述控制器具有第一配合部,所述安装下壳的侧壁外侧具有第二配合部,所述第一配合部与所述第二配合部配合连接;
所述第一配合部与所述第二配合部为销孔配合结构。
一种换电柜,包括柜体以及多个如上述任一技术特征所述的电池仓,多个所述电池仓呈阵列式排布于所述柜体中。
本公开的电池仓及换电柜,安装顶盖盖设在安装下壳的顶部开口,与安装下壳围设成容纳腔,锂离子电池通过安装开口放置到容纳腔中。而且,锂离子电池安装到容纳腔时,锂离子电池的上表面能够逐渐与第一盖板抵接,通过第一盖板对锂离子电池进行导向,避免锂离子电池向上抬起,使得离子电池的插接件能够准确插入安装下壳的插座中。当拆卸锂离子电池时,用户手部的作用力会使得锂离子电池向上抬起,但是,由于第一盖板的限位作用,能够限制第一盖板朝向容纳腔的外侧窜动,使得插接件与插座准确分离。本公开的电池仓通过第一盖板的导向限位作用,使得锂离子电池能够沿着平行于第一盖板的方向装入或移出容纳腔,有效的解决目前锂离子电池的插接件拆装时插接件受到斜向冲击的问题,避免插接件受到斜向冲击,进而避免锂离子电池损害,保证锂离子电池的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公开一实施例的电池仓在前端从一角度看的立体图;
图2为图1所示的电池仓在前端从另一角度看的立体图;
图3为图1所示的电池仓中安装下壳与安装顶盖相分离的示意图;
图4为图1所示的电池仓在尾部从一角度看的立体图;
图5为图4所示的电池仓在尾部从另一角度看的立体图;
图6为图1所示的电池仓的局部分解示意图;
图7为图1所示的电池仓安装锂离子电池的示意图;
图8为图7所示的电池仓安装锂离子电池后的剖视图。
其中:100、电池仓;110、安装下壳;111、安装底板;112、安装侧板;1121、第二配合部;113、后盖;114、安装开口;120、安装顶盖;121、第一盖板;1211、第一固定边;122、第二盖板;1221、第二固定边;123、第三盖板;1231、第三固定边;130、第一检测件;140、第二检测件;150、支撑座;151、固定板;152、支撑臂;160、控制器;161、第一配合部;170、照明灯;180、感温件;190、温度调节件;200、插座;300、锂离子电池;310、插接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公开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公开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公开。但是本公开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公开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公开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在本公开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公开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公开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公开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公开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公开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公开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上”、“下”、“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参见图1至图8,本公开提供一种电池仓100。该电池仓100应用于换电柜中,用于对锂离子电池300进行充电,以保证锂离子电池300中的电能能够满足使用需求。可以理解的,这里的锂离子电池300可以是共享电动车的供电电池,也可以私人电动车的锂离子电池300。通过换电柜实现各类电动车的锂离子电池300的充电,保证锂离子充电过程的安全性。
目前,利用换电柜的电池仓对锂离子电池充电时,通常由用户手动将锂离子电池装入电池仓,使得锂离子电池的插接件与电池仓的插座插接配合,取出充满电的锂离子电池时,需要用户手动移出锂离子电池,使得锂离子电池的插接件脱离插座,进而移出电池仓。但是由于人工取放,锂离子电池在于电池仓配合时可能会使插接件受到斜向冲击,会导致插接件在插座中受损,导致锂离子电池损坏。
为此,本公开提供一种新型的电池仓100,该电池仓100能够对锂离子电池300的进行限位与导向,避免锂离子电池300在取放过程中抬起,使得锂离子电池300能够平行放入电池仓100或平行从电池仓100中取出,避免锂离子电池300的插接件310受到斜向作用力,保证插接件310与插座200准确配合,避免锂离子电池300损坏。以下介绍电池仓100的具体结构。
参见图1至图8,在一实施例中,电池仓100包括安装下壳110与安装顶盖120。所述安装下壳110具有安装开口114以及顶部开口。安装顶盖120设于所述安装下壳110的顶部开口,并围设成容纳腔,锂离子电池300通过所述安装开口114放置于所述容纳腔。其中,所述安装顶盖120包括部分盖设于所述顶部开口的第一盖板121,所述第一盖板121远离所述安装开口114设置,所述第一盖板121用于对所述锂离子电池300的取放进行限位与导向。
本公开的电池仓100在实际使用时,其方位是固定的,以如图1所示的方向,上方为电池仓100的顶部,下方为电池仓100的底部,左侧为电池仓100的侧面。右侧为电池仓100的尾部。该电池仓100应用于换电柜后,电池仓100的方位按照上述方式固定,锂离子电池300通过电池仓100侧面的安装开口114安装到电池仓100中,并与电池仓100尾部的插座200插接配合。本公开中的上下左右方向以电池仓100的使用方位即图1所示的方位为基准进行描述。
安装下壳110为电池仓100的主体结构,具有两个开口,分别为位于侧面的安装开口114以及位于上方的顶部开口。安装下壳110具有空腔,该空腔与安装开口114以及安装顶盖120连通。安装顶盖120盖设在安装下壳110的顶部开口,安装顶盖120能够封闭安装下壳110的顶部开口,并与安装下壳110围设成侧面具有安装开口114的容纳腔。该安装开口114能够允许锂离子电池300放入电池仓100的容纳腔或从电池仓100的容纳腔中取出。
而且,在安装下壳110的尾部具有插座200,该插座200与换电柜电连接。用户将锂离子电池300放入电池仓100进行充电时,将锂离子电池300对准安装开口114并推动锂离子电池300,使得锂离子电池300沿安装顶盖120进入到容纳腔中,并使得锂离子电池300尾部的插接件310与安装下壳110尾部的插座200插接连接。这样,通过插接件310与插座200的配合能够实现对锂离子电池300的充电。
当锂离子电池300充满电且用户需要取出锂离子电池300时,用户在安装开口114处拖拽锂离子电池300,使得锂离子电池300沿安装顶盖120移动,并使得锂离子电池300的插接件310逐渐脱离插座200。当插接件310与插座200完全分离后,继续向外移动锂离子电池300,使得锂离子电池300经安装开口114移出电池仓100的容纳腔,完成锂离子电池300的取出,此时可以将锂离子电池300装入电动车中进行使用。
而且,安装顶盖120包括第一盖板121,第一盖板121盖设顶部开口,并远离安装开口114设置,通过第一盖板121对锂离子电池300的取放操作进行限位与导向。也就是说,第一盖板121部分顶部开口,并靠近安装下壳110的尾部设置。即第一盖板121在安装下壳110的尾部盖设顶部开口。
这样,当锂离子电池300装入电池仓100时,锂离子电池300通过安装开口114放入电池仓100的容纳腔,锂离子电池300在装入过程中,锂离子电池300能够与第一盖板121朝向容纳腔的表面逐渐接触,而且,用户手上对锂离子电池300施加向内移入的作用力时,会使得锂离子电池300向上抬起,但由于第一盖板121的限位作用,第一盖板121能够限制锂离子电池300的向上运动,使得锂离子电池300能够平行放入到电池仓100中。推动锂离子电池300继续进入到容纳腔中,第一盖板121能够对锂离子电池300的装入过程进行导向,使得锂离子电池300尾部的插接件310能够对准电池仓100的插座200。当锂离子电池300安装到位后,能够使得锂离子电池300的插接件310与插座200准确配合,避免插接件310斜向插接与插座200不对准,保证锂离子电池300能够正常充电。
当需要取出锂离子电池300时,用户对锂离子电池300施加向外移出的作用力,使得锂离子电池300的插接件310脱离插座200。用户对锂离子电池300施加作用力时,会使得锂离子电池300向上抬起,但是,由于第一盖板121的限位作用,锂离子电池300在移出过程中会保证其表面与第一盖板121接触,通过第一盖板121限制锂离子电池300向上抬起,使得锂离子电池300能够平行移出,进而使得锂离子电池300的插接件310能够沿平行方向脱离插座200,避免插接件310受到斜向作用力而损坏锂离子电池300。当插接件310完全脱离插座200后,继续移出锂离子电池300,当锂离子电池300与第一盖板121相分离时,锂离子电池300在用户作用力下可以向上抬起,以满足用户的实际操作,便于用户使用。
也就是说,利用本公开的电池仓100对锂离子电池300进行充放电操作时,将第一盖板121设置在安装下壳110的尾部,通过第一盖板121限制锂离子电池300的位置,并对锂离子电池300的位置进行导向,使得锂离子电池300能够平行取放,保证锂离子电池300的插接件310与插座200能够准确插接或分离,避免插接件310受到斜向作用力。
上述实施例的电池仓100,通过第一盖板121的导向限位作用,使得锂离子电池300能够沿着平行于第一盖板121的方向装入或移出容纳腔,有效的解决目前锂离子电池300的插接件310拆装时插接件310受到斜向冲击的问题,避免插接件310受到斜向冲击,进而避免锂离子电池300损害,保证锂离子电池300的使用寿命。
参见图1至图8,在一实施例中,安装下壳110包括安装底板111、后盖113以及两个安装侧板112。两个安装侧板112相对设置在安装底板111上,后盖113设置在安装底座111的尾部,并分别连接两个安装侧板112。在前端位置,两个安装侧板112以及安装底板111围设成安装开口114,安装底座111、两个安装侧板112以及后盖113围设成空腔,且两个安装侧板112与后盖113在上方形成顶部开口。第一盖板121盖设于顶部开口后,第一盖板121连接两个安装侧板112以及两个后盖113,通过第一盖板121对锂离子电池300的插接件310与插座200的配合进行导向。
可选地,安装底板111、安装侧板112以及后盖113为一体结构。当然,在本公开的其他实施方式中,安装底板111、安装侧板112以及后盖113也可通过螺纹连接或焊接等方式固定连接。可选地,安装底板111、安装侧板112以及后盖113采用钣金件制成,并通过螺纹件连接固定。
参见图1至图8,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安装顶盖120还包括第二盖板122,所述第二盖板122与所述第一盖板121连接并靠近所述安装开口114,所述第二盖板122相对于所述第一盖板121向所述容纳腔的外侧弯折。
第二盖板122盖设在安装下壳110的顶部开口,并与第一盖板121连接,第二盖板122靠近安装开口114设置。也就是说,沿图1所示方向,第二盖板122位于前侧,第一盖板121位于后侧。当锂离子电池300放入电池仓100的过程中,锂离子电池300先与第一盖板121接触,再与第二盖板122接触。当取出锂离子电池300时,锂离子电池300的先脱离第一盖板121,在脱离第二盖板122。
而且,第二盖板122相对于第一盖板121弯折设置,并朝向容纳腔的外侧弯折。也就是说,第二盖板122到安装下壳110中安装底座111之间的距离大于第一盖板121到安装底座111的距离,使得第二盖板122的横截面面积大于第一盖板121处的横截面面积。在图1所示的方向上,电池仓100在前侧的开口尺寸要大于后侧的开口尺寸。
也就是说,安装开口114处的尺寸要大于电池仓100尾部的横截面尺寸。这样,当锂离子电池300装入电池仓100时,安装开口114处的尺寸较大,能够便于用户直接将锂离子电池300放入到安装开口114处,无需仔细调整锂离子电池300,便于用户装入锂离子电池300。
而且,第二盖板122处对应容纳腔的横截面积大于锂离子电池300的横截面积,锂离子电池300装入第二盖板122处的容纳腔后,锂离子电池300能够在第二盖板122对应的容纳腔中晃动以及向上抬起。第一盖板121处对应容纳腔的横截面积略大于锂离子电池300的横截面积,锂离子电池300装入第一盖板121对应的容纳腔后,锂离子电池300无法在第一盖板121对应的容纳腔中晃动以及向上抬起。
用户装入锂离子电池300过程中,将锂离子电池300通过安装开口114放入电池仓100,并对锂离子电池300施加作用力,使得锂离子电池300逐渐移入到电池仓100中。此时,用户对锂离子电池300施加的作用力会使得锂离子电池300向上抬起,锂离子电池300能够沿着第二盖板122逐渐进入容纳腔。当锂离子电池300与第一盖板121接触后,第一盖板121限制锂离子电池300的位置,避免锂离子电池300抬起,使得锂离子电池300平行于第一盖板121,保证锂离子电池300的插接件310与安装下壳110的插座200准确对应,避免插接件310受到斜向作用力。
当用户取出锂离子电池300时,由于第一盖板121的限位作用,锂离子电池300沿平行于第一盖板121的方向移出电池仓100,以使得锂离子电池300的插接件310沿平行方向与插座200分离,进而避免插接件310受到斜向冲击,避免插接件310损坏。当插接件310与插座200完全分离后,若锂离子电池300脱离第一盖板121进入第二盖板122对应的容纳腔中,用户对锂离子电池300施加的作用力能够使锂离子电池300向上抬起。若锂离子电池300仍有部分处于第一盖板121对应的容纳腔时,第一盖板121仍对锂离子电池300进行限位,锂离子电池300无法抬起。
参见图1至图8,在一实施例中,第一盖板121平行于安装下壳110的安装底座111设置。这样能够保证锂离子电池300能够沿平行方向装入电池仓100中,保证锂离子电池300的插接件310与插座200能够准确插接与分离,避免插接件310受到斜向冲击,进而避免插接件310损坏。
在一实施例中,第二盖板122平行于安装下壳110的安装底座111设置。当然,在本公开的其他实施方式中,第二盖板122也可相对于安装底座111具有一定的倾斜角度,方便锂离子电池300装入与取出。
参见图1至图8,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安装顶盖120还包括第三盖板123,所述第三盖板123倾斜连接所述第一盖板121与所述第二盖板122。第三盖板123用于过渡连接第一盖板121与第二盖板122,避免第一盖板121与第二盖板122之间形成台阶。当锂离子电池300沿第二盖板122移入电池仓100内部时,锂离子电池300能够沿着第二盖板122,并通过第三盖板123的导向,使得锂离子电池300能够进入第一盖板121对应的容纳腔中。
参见图1至图8,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盖板121、所述第二盖板122及所述第三盖板123为一体结构。这样能够便于安装顶盖120的加工成型,提高加工效率,减少装配工序,并保证安装顶盖120的结构可靠性。当然,在本公开的其他实施方式中,第一盖板121、第二盖板122以及第三盖板123也可分体设置。可选地,第一盖板121、第二盖板122以及第三盖板123采用钣金件一体弯折成型。
参见图1至图8,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盖板121具有第一固定边1211,所述第一盖板121通过所述第一固定边1211固定于所述安装下壳110。所述第二盖板122具有第二固定边1221,所述第二盖板122通过所述第二固定边1221固定于所述安装下壳110。
第一盖板121的两侧具有相对于第一盖板121弯折的第一固定边1211,第一盖板121与安装下壳110连接时,第一盖板121两侧的第一固定边1211能够与安装下壳110的安装侧板112接触,通过第一固定边1211与安装侧板112固定连接使得第一盖板121固定于安装下壳110。进一步地,第一固定边1211通过螺纹件固定于安装侧板112。
第二盖板122的两侧具有相对于第二盖板122弯折的第二固定边1221,第二盖板122与安装下壳110连接时,第二盖板122两侧的第二固定边1221能够与安装下壳110的安装侧板112接触,通过第二固定边1221与安装侧板112固定连接使得第二盖板122固定于安装下壳110。进一步地,第二固定边1221通过螺纹件固定于安装侧板112。
在一实施例中,第三盖板123的两侧具有相对于第三盖板123弯折的第三固定边1231,第三盖板123与安装下壳110连接时,第三盖板123两侧的第三固定边1231能够与安装下壳110的安装侧板112接触,通过第三固定边1231与安装侧板112固定连接使得第三盖板123固定于安装下壳110。进一步地,第三固定边1231通过螺纹件固定于安装侧板112。
在一实施例中,安装下壳110具有连接边,该连接边设置于安装开口114的边缘,并朝向电池仓100的外侧延伸,该连接边用于实现电池仓100固定安装于换电柜的柜体中。
参见图1至图8,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电池仓100还包括第一检测件130,所述第一检测件130设置于所述第一盖板121,用于检测所述锂离子电池300在位安装;和/或,所述电池仓100还包括第二检测件140,所述第二检测件140设置于所述安装下壳110的后盖113,用于检测所述锂离子电池300到位安装。也就是说,电池仓100可以设置检测件来检测锂离子电池300,以判断锂离子电池300是否在位或者是否安装到位。
第一检测件130与第二检测件140电连接电池仓100的控制器160,关于电池仓100的控制器160在后文详述。第一检测件130与第二检测件140检测锂离子电池300后能够反馈给控制器160,控制器160对电池仓100进行相应的控制,如温度控制、充电控制、照明控制等等。
可选地,电池仓100包括第一检测件130。当第一检测件130设置于第一盖板121后,第一检测件130能够对容纳腔中锂离子电池300进行检测,以判断锂离子电池300是否在位。当锂离子电池300放入电池仓100的容纳腔后,第一检测件130能够检测到锂离子电池300在位,并反馈给控制器160。此时,用户可以预估锂离子电池300的安装位置,用户继续推动一定距离后,能够使得锂离子电池300的插接件310与插座200插接配合。
而且,该第一检测件130将锂离子电池300是否在位的信息反馈给控制器160后,控制器160能够将该信息反馈给换电柜的中控系统。这样,当用户需要将锂离子电池300放入换电柜的电池仓100进行充电时,中控系统能够根据第一检测件130检测的信息控制空的电池仓100打开,以使得该锂离子电池300能够存入到空的电池仓100中,便于用户使用。
可选地,电池仓100包括第二检测件140,第二检测件140设置在安装下壳110的后盖113,第二检测件140能够检测锂离子电池300是否安装到位。当锂离子电池300放入电池仓100后,锂离子电池300的插接件310能够与插座200插接连接,此时,第二检测件140能够检测到锂离子电池300,并判断锂离子电池300安装到位。也就是说,第二检测件140检测到锂离子电池300后,表明锂离子电池300的插接件310与插座200插接可靠,锂离子电池300可以进行充电。
而且,该第二检测件140将锂离子电池300是否到位的信息反馈给控制器160后,控制器160能够将该信息反馈给换电柜的中控系统。这样,当用户需要将锂离子电池300放入换电柜的电池仓100进行充电时,中控系统能够根据第一检测件130检测的信息控制空的电池仓100打开,以使得该锂离子电池300能够存入到空的电池仓100中,便于用户使用。并且,第二检测件140反馈到位信息后,中控系统还能够自动控制换电柜对锂离子电池300进行充电。
可选地,电池仓100还可包括第一检测件130与第二检测件140,第一检测件130设置于第一盖板121,第二检测件140设置于后盖113。第一检测件130检测锂离子电池300在位安装,第二检测件140检测锂离子电池300到位安装。值得说明的是,第一检测件130与第二检测件140的工作原理已经分别在上文提及,在此不一一赘述。
如图4和图5所示,电池仓100包括第一检测件130与第二检测件140,通过第一检测件130与第二检测件140实现锂离子电池300的检测,保证使用性能。当然,在本公开的其他实施方式中,可以只设置第一检测件130或只设置第二检测件140。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检测件130与所述第二检测件140为触动开关。锂离子电池300安装到电池仓100后,锂离子电池300能够与触动开关抵接,进而使得触动开关向控制器160发出触发信号,实现在位与到位的检测。当然,在本公开的其他实施方式中,第一检测件130与第二检测件140还可为检测传感器或者其他能够实现在位与到位检测的部件。
参见图1至图8,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检测件130与所述第二检测件140位于所述容纳腔的外侧。也就是说,第一检测件130与第二检测件140设置在电池仓100的容纳腔的外侧,这样能够避免第一检测件130与第二检测件140占用容纳腔内部的空间,保证第一盖板121能够准确的对锂离子电池300进行限位,还能避免锂离子电池300与第一检测件130及第二检测件140发生干涉。并且,第一检测件130与第二检测件140设置于电池仓100的外侧后,在换电柜的后侧打开柜门对换电柜进行检修时,从电池仓100外侧即可拆卸第一检测件130与第二检测件140,便于第一检测件130与第二检测件140的检修。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盖板121具有连通至所述容纳腔的第一通孔,所述第一检测件130通过所述第一通孔伸入所述容纳腔中。所述后盖113具有连通至所述容纳腔的第二通孔,所述第二检测件140通过所述第二通孔伸入所述容纳腔中。
为了保证第一检测件130能够准确的对锂离子电池300进行在位检测,在第一盖板121上设置第一通孔,该第一通孔连通容纳腔。第一检测件130的检测端部能够穿过第一通孔伸入到容纳腔中。当锂离子电池300安装到容纳腔时,该锂离子电池300能够与第一检测件130的检测端部接触,实现锂离子电池300安装在位的检测。
为了保证第二检测件140能够准确的对锂离子电池300进行到位检测,在后盖113上设置第二通孔,该第二通孔连通至容纳腔。第二检测件140的检测端部能够穿过第二通孔伸入到容纳腔中。当锂离子电池300的插接件310与插座200准确配合后,锂离子电池300能够与第二检测件140的检测端部接触,实现锂离子电池300安装到位的检测。
参见图1至图8,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电池仓100还包括支撑座150,所述支撑座150的一端安装所述第一检测件130,并悬设于所述第一盖板121的上方,所述支撑座150的另一端固定于所述后盖113。支撑座150用于实现第一检测件130的支撑安装,该支撑座150上安装第一检测件130后,该支撑座150能够安装于后盖113。也就是说,在电池仓100的后侧拆卸支撑座150时,即可完成对第一检测件130的拆卸。
本公开通过支撑座150将第一检测件130与第一盖板121的连接转移为间接连接至后盖113。这样,对电池仓100进行维护时,打开换电柜的柜门,电池仓100的尾部能够露出,进而使得第二检测件140与支撑座150直接露出,拆卸支撑座150与第二检测件140即可完成对第一检测件130与第二检测件140的检修。
参见图1至图8,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支撑座150包括支撑臂152以及固定板151,所述固定板151固定于所述后盖113背离所述容纳腔的表面,所述支撑臂152悬设于所述第一盖板121,所述支撑臂152用于安装所述第一检测件130。
可以理解的,支撑座150的结构形式原则上不受限制,只要能够保证第一检测件130位于第一盖板121的上方,并连接到后盖113便于拆卸即可。示例性地,支撑座150包括支撑臂152以及固定板151,固定板151相对于支撑臂152弯折设置,二者形成类似于L形。
这样,当固定板151固定于后盖113后,支撑臂152能够悬设于第一盖板121的上方,在支撑臂152上安装第一检测件130,使得第一检测件130能够在第一盖板121的上方对锂离子电池300进行在位检测。对第一检测件130检修时,将固定板151从后盖113上拆卸,此时,移动固定板151即可带动第一检测件130拆卸,方便对第一检测件130进行检修。
参见图1至图8,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电池仓100还包括控制器160,所述控制器160具有第一配合部161,所述安装下壳110的侧壁外侧具有第二配合部1121,所述第一配合部161与所述第二配合部1121配合连接。控制器160用于实现电池仓100各零部件工作的控制,而且,电池仓100通过该控制器160还能够与换电柜的中控系统实现信息交互。可选地,控制器160为控制电路板。
而且,控制器160安装在电池仓100的容纳腔的外侧,并安装在其中一个安装侧板112。具体的,控制器160上具有第一配合部161,安装侧板112的外壁具有第二安装部,控制器160通过第一配合部161与第二配合部1121的配合安装到安装下壳110。
参见图1至图8,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配合部161与所述第二配合部1121为销孔配合结构。示例性地,第一配合部161为固定销,第二配合部1121为限位孔,控制器160安装于安装下壳110时,控制器160的限位能够允许固定销插入。当然,第一限位部与第二限位部的结构也可互换。
当然,在本公开的其他实施方式中,第一配合部161与第二配合部1121还可为卡扣连接结构或者其他能够实现可拆卸俩连接的结构。
参见图1至图8,在一实施例中,电池仓100还包括照明灯170,照明灯170设置于安装侧板112或控制器160,通过照明灯170对电池仓100的内部进行照明操作。照明灯170能够与控制器160电连接,通过控制器160控制照明灯170的开启与关闭。
参见图1至图8,在一实施例中,电池仓100还包括感温件180以及温度调节件190,感温件180及温度调节件190分别与控制器160电连接,感温件180设置在电池仓100内,温度调节件190设置在电池仓100的尾部。感温件180检测电池仓100的温度后反馈给控制器160,控制器160能够根据反馈的控制温度调节件190是否工作,以保证电池仓100内的温度能够便于锂离子电池300充电。可选地,感温件180为温度传感器,温度调节件190为风扇和/或加热器等。
参见图1至图8,本公开的电池仓100,通过第二盖板122相对于第一盖板121向外侧弯折,形成弯折的安装顶盖120,该安装顶盖120通过第一盖板121对锂离子电池300的运动进行导向与限位,使得锂离子电池300能够平行装入电池仓100,避免锂离子电池300的插接件310受到斜向冲击,还能避免撞坏第一检测件130。通过第二盖板122增加安装开口114的尺寸,便于锂离子电池300取放。
同时,在第一盖板121上设置第一检测件130,和/或,在后盖113设置第二检测件140,实现锂离子电池300的在在位检测或到位检测,以保证锂离子电池300能够准确安装。并且,第一检测件130通过支撑座150安装在后盖113,并保证第一检测件130位于第一盖板121,方便第一检测件130检修。再者,控制器160通过第一配合部161与第二配合部1121配合连接,方便控制器160的安装与拆卸。
本公开还提供一种换电柜,包括柜体以及多个上述实施例所述的电池仓100,多个所述电池仓100呈阵列式排布于所述柜体中。也就是说,每一行具有并排设置的电池仓100,每一列具有多个电池仓100,每一电池仓100中均可实现一个锂离子电池300充电。这样,本公开的换电柜能够对多个锂离子电池300进行同时充电。
本公开换电柜采用上述的电池仓100后,能够在保证锂离子电池300安全充电的同时,还能够避免锂离子电池300损坏,并保证锂离子电池300安装到位,保证锂离子电池300的使用性能。
该换电柜可以安装在电动车的停车棚/停车场附近,该换电柜中的电池仓100可以对电动车的锂离子电池300进行充电。这样能够避免锂离子电池300在室内充电引起的隐患,保证锂离子电池300充电的安全性。
以电动车为共享电动车为例进行说明。用户扫码租车以及从换电柜的电池仓100中取出锂离子电池300,并将锂离子电池300安装到电动车中。用户使用完成后,扫码还车,并将锂离子电池300从电动车取下,放置于换电柜的电池仓100中。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公开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公开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公开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公开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公开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3)

1.一种电池仓,其特征在于,包括:
安装下壳,所述安装下壳具有安装开口以及顶部开口;以及
安装顶盖,盖设于所述安装下壳的顶部开口,并围设成容纳腔,锂离子电池通过所述安装开口放置于所述容纳腔;
其中,所述安装顶盖包括部分盖设于所述顶部开口的第一盖板,所述第一盖板远离所述安装开口设置,所述第一盖板用于对所述锂离子电池的取放进行限位与导向。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仓,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顶盖还包括第二盖板,所述第二盖板与所述第一盖板连接并靠近所述安装开口,所述第二盖板相对于所述第一盖板向所述容纳腔的外侧弯折。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池仓,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顶盖还包括第三盖板,所述第三盖板倾斜连接所述第一盖板与所述第二盖板。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池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盖板、所述第二盖板及所述第三盖板为一体结构。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池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盖板具有第一固定边,所述第一盖板通过所述第一固定边固定于所述安装下壳;
所述第二盖板具有第二固定边,所述第二盖板通过所述第二固定边固定于所述安装下壳。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任一项所述的电池仓,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仓还包括第一检测件,所述第一检测件设置于所述第一盖板,用于检测所述锂离子电池在位安装;和/或,
所述电池仓还包括第二检测件,所述第二检测件设置于所述安装下壳的后盖,用于检测所述锂离子电池到位安装。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池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检测件与所述第二检测件为触动开关或检测传感器。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池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检测件与所述第二检测件位于所述容纳腔的外侧。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池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盖板具有连通至所述容纳腔的第一通孔,所述第一检测件通过所述第一通孔伸入所述容纳腔中;
所述后盖具有连通至所述容纳腔的第二通孔,所述第二检测件通过所述第二通孔伸入所述容纳腔中。
10.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池仓,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仓还包括支撑座,所述支撑座的一端安装所述第一检测件,并悬设于所述第一盖板的上方,所述支撑座的另一端固定于所述后盖。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电池仓,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座包括支撑臂以及固定板,所述固定板固定于所述后盖背离所述容纳腔的表面,所述支撑臂悬设于所述第一盖板,所述支撑臂用于安装所述第一检测件。
12.根据权利要求1至5任一项所述的电池仓,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仓还包括控制器,所述控制器具有第一配合部,所述安装下壳的侧壁外侧具有第二配合部,所述第一配合部与所述第二配合部配合连接;
所述第一配合部与所述第二配合部为销孔配合结构。
13.一种换电柜,其特征在于,包括柜体以及多个如权利要求1至12任一项所述的电池仓,多个所述电池仓呈阵列式排布于所述柜体中。
CN202220143377.2U 2022-01-19 2022-01-19 电池仓及换电柜 Active CN21669860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143377.2U CN216698601U (zh) 2022-01-19 2022-01-19 电池仓及换电柜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143377.2U CN216698601U (zh) 2022-01-19 2022-01-19 电池仓及换电柜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6698601U true CN216698601U (zh) 2022-06-07

Family

ID=8182636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0143377.2U Active CN216698601U (zh) 2022-01-19 2022-01-19 电池仓及换电柜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6698601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6494279B1 (en) Battery enclosure system for motive power in hazardous service environments
CN100470881C (zh) 电池容器
CN1158012A (zh) 电池组件
CN211543275U (zh) 辅助电池存储装置和电动车辆
CN103814486A (zh) 电动车辆充电站
EP3065200B1 (en) Vacuum cleaner and battery assembly and charging stand
EP2628621A1 (en) Device for detecting opening/closing of charger lid
KR101408444B1 (ko) 전기 차량용 충전 스탠드
JPH07282856A (ja) 密閉型鉛−酸バッテリトレー組立体、および電気駆動式乗物
KR101634933B1 (ko) 전기차용 전지팩과 그 제어방법
WO2022075427A1 (ja) 保持装置
US20210249728A1 (en) Battery pack and energy storage system including the same
CN216698601U (zh) 电池仓及换电柜
JP2011222409A (ja) リチウムイオン電池パック、そのリチウムイオン電池パックが用いられた電源装置、およびバッテリー投光機
CN217515003U (zh) 换电系统及其换电平台
EP3989343A1 (en) Battery rack and power storage apparatus comprising same
CN112606715A (zh) 换电系统
CN218257821U (zh) 电池仓及换电站
CN111895718B (zh) 储物抽屉以及具有其的冰箱
CN214355569U (zh) 换电系统
JP7400340B2 (ja) 蓄電装置
CN216993963U (zh) 电池自动更换设备及无人配送系统
CN217472700U (zh) 遥控器以及遥控车组件
JP2021068562A (ja) 蓄電設備
CN215070193U (zh) 电池仓及充电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