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693776U - 一种室内空调器 - Google Patents

一种室内空调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6693776U
CN216693776U CN202123348931.5U CN202123348931U CN216693776U CN 216693776 U CN216693776 U CN 216693776U CN 202123348931 U CN202123348931 U CN 202123348931U CN 216693776 U CN216693776 U CN 21669377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ilter screen
fresh air
air
dust
air condition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3348931.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冠群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isense Shandong Air Condition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isense Shandong Air Condition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isense Shandong Air Condition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Hisense Shandong Air Condition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3348931.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669377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669377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669377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30/00Energy efficient heating, ventilation or air conditioning [HVAC]
    • Y02B30/70Efficient control or regulation technologies, e.g. for control of refrigerant flow, motor or heating

Landscapes

  • Filtering Of Dispersed Particles In Gas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室内空调器,该室内空调器具有滤网组件和清扫装置,其中滤网组件具有驱动装置,可以使过滤网进行往返运动,而清扫装置固定设置在滤网组件的一侧,在过滤网运动时,对过滤网进行清扫,解决了现有技术中过滤网表面灰尘清理困难且自动清理装置体积占用大和清理过程中的二次扬尘的问题;空调器中还具有连通装置,将清扫装置的容纳部和新风组件连通,在清扫装置清扫时,使新风组件反转,清扫下的灰尘被吸引进新风组件后,由新风管排出到室外空间中,解决了灰尘在内部堆积的问题。

Description

一种室内空调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器滤网清理的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室内空调器。
背景技术
空调器多采用热交换器对室内温度进行调节,一般情况下在外罩上热交换器的进风侧设置有用于阻挡灰尘的过滤网,随着空调器使用时间的延长,空调器的滤网上会积累较多的灰尘,导致通风不畅,降低空调器的循环风量,影响空调器的制冷制热效果、增加能耗;
同时过滤网上的灰尘容易滋生细菌,部分灰尘还可能随气流再次进入室内,影响室内空气的质量。
为了避免灰尘堵塞滤网,需要在空调器工作一段时间后,就需要将过滤网上的灰尘清除干净,对空调器的滤网进行除尘,然而挂机拆卸和清洗过滤网需要手工操作,比较麻烦。
行业中现有的带自动对过滤网进行清洗的空调器,行业中的过滤网进行清扫的装置通常采用滑轨和在滑轨上设置的可移动刷毛的形式,利用刷毛在滑轨上往复运动,以对滤网进行清理,但受运动结构琐细所限制,该清扫装置往往都比较大,占用空调器机壳的大部分空间,一方面影响外观,另一方面,机壳需要增加部分体积,尤其是机器的厚度方向,以容纳以往的自清扫机器的厚度都很厚,外观比例不美观。
此外,在进行滤网清理之后的灰尘进行有效的收集也是如今行业内的一大痛点,灰尘在被清理刷掉后,收集在空调器的内部空间中,容易滋生细菌,且收集灰尘的部件占用了空调器内部的体积,导致空调器的总体积变大;如在现有技术中,通常设置有集尘盒和吸尘马达进行清理灰尘,清扫后的灰尘会被收集到集尘盒内,但是集尘盒需要考虑灰尘长时间存储问题而带来的细菌滋生、集尘盒占用体积大等问题,以及用户需要爬高手动去拆卸清理集尘盒等问题。另外一些取消集尘盒方案的清扫装置,需要单独增加一个吸尘马达方能将集尘盒内的灰尘吸走,并排到排水管处等,但是单独增加的吸尘马达会占用机器的体积,导致机器变大。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提供了一种室内空调器,且该室内空调器具有滤网组件和清扫装置,其中滤网组件具有驱动装置,可以使过滤网进行往返运动,而清扫装置固定设置在滤网组件的一侧,在过滤网运动时,对过滤网进行清扫,解决了现有技术中过滤网表面灰尘清理困难且自动清理装置体积占用大和清理过程中的二次扬尘的问题;空调器中还具有连通装置,将清扫装置的容纳部和新风组件连通,在清扫装置清扫时,使新风组件反转,清扫下的灰尘被吸引进新风组件后,由新风管排出到室外空间中,解决了灰尘在内部堆积的问题。
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对过滤网的整体结构进行了改进,滤网组件包括双层滤网围框和设置在双层滤网围框内部空间的片状过滤网,滤网围框内部设置有上下两层空间,过滤网可在其空间内部自由滑动,滤网围框两端分别设置有驱动轴和从动轴,两轴两端连接有齿轮,且齿轮分别与过滤网两侧固定连接的柔性齿条啮合,在滤网围框的一端且与过滤网的运动路径相对的位置设置有清扫装置,采用固定清扫装置和活动滤网的形式,在达到清理效果的同时减小了清扫装置占用的空间。
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对清扫装置进行了改进,清扫装置包括用于扫除过滤网上灰尘的毛刷、驱动毛刷旋转的驱动电机以及用于安装固定毛刷的安装架,当清洁所述过滤网时,毛刷始终与过滤网的一侧面保持接触,安装架上与毛刷相对的位置还设置有除尘梳,除尘梳齿顶朝向毛刷,用于在毛刷旋转运动中通过不断与除尘梳干涉运动,将附着在毛刷上的灰尘刮下来,毛刷转动提高了清扫效率,除尘梳用于对毛刷上附着的灰尘进行清刷,避免二次扬尘。
其中,清扫装置中的毛刷与带动过滤网运动的驱动轴分别设置在过滤网两侧,且二者在竖直方向上错位设置,确保过滤网运动的更加平稳可靠。
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对清灰方式进行了改进,设置了连通装置,用于连通清扫装置和新风组件,在清扫装置运行时,新风风扇反转,使新风组件和清扫装置的容纳部中具有压强差,清扫装置清扫下来的灰尘,在新风风扇的吸引下,进入到新风组件中,再随气流的引导,由新风管排出,解决了灰尘堆积的问题,清扫下的灰尘实时的排出到室外空间中,不在空调器内部堆积,避免了细菌的滋生,且节约了收集灰尘的空间,减小了空调器尺寸,同时,节省了用户手动倾倒集灰的过程。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对新风组件进行了改进,通过在新风组件中的新风出风口设置出风门,在浊风进风口设置进风门,在新风组件向室外排出灰尘时,关闭与室内空间连通的出风门和进风门,以避免灰尘进入到室内;另外,进风门和出风门开闭的驱动结构为驱动齿件和门体上的齿纹啮合传动的形式,通过平移实现进出风门的开闭,且将出风门设置在开口平面处,进风门设置在两部分壳体的连通平面上,不需要过多的更改心有现有新风组件的尺寸,利用现有的结构增加的功能,节约了内部空间。
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的室内空调器,包括顶部设置有进风口的机壳、以及设置在所述机壳内并位于所述进风口下方的滤网组件、换热组件和新风组件;所述滤网组件包括过滤网和用于驱动所述过滤网运动的驱动装置;所述新风组件包括新风外壳和新风风扇;所述新风外壳上设置有朝向室内的新风出风口,朝向室内的浊风进风口和与室外空间连通的新风管;所述室内空调器还包括:清扫装置,所述清扫装置固定设置在所述滤网组件的一端,用于扫除所述过滤网上的灰尘,清扫装置包括有容纳腔;连通装置,所述连通装置连通所述容纳腔和所述新风外壳,所述连通装置用于将灰尘由所述清扫装置输送到所述新风组件中,并由所述新风管输送到室外空间。
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滤网组件包括:滤网围框,所述滤网围框设置于所述进风口位置,且所述滤网围框设置为双层结构;双层所述滤网围框之间设置有隔板,所述隔板将双层所述滤网围框之间形成的空间划分为上下两层;其中,所述过滤网可在所述滤网围框与所述隔板形成的上下两层空间内滑动;所述驱动装置用于驱动所述过滤网在所述滤网围框与所述隔板形成的上下两层空间内往复运动。
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驱动装置还包括:驱动轴和从动轴,所述驱动轴用于驱动所述过滤网运动,所述驱动轴和所述从动轴分别设置在所述滤网围框两端;所述驱动轴和所述从动轴的轴两端都分别固定连接有齿轮,且将两轴的两端上处于相同侧的齿轮分别划分为第一齿轮组和第二齿轮组;齿条,所述齿条为柔性齿条,且所述齿条设置有两根,分别为第一齿条和第二齿条;所述第一齿条套设于所述第一齿轮组的两个齿轮上,且所述第一齿条的齿分别与所述第一齿轮组的两齿轮的齿啮合;所述第二齿条套设于所述第二齿轮组的两个齿轮上,且所述第二齿条的齿分别与所述第二齿轮组的两齿轮的齿啮合;所述过滤网两侧分别固定连接在所述第一齿条和第二齿条上;所述驱动轴转动带动齿轮旋转并带动两根齿条进行传动,进而驱动所述过滤网在所述滤网围框的空间内往复运动。
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清扫装置设置在与所述过滤网的运动路径相对的位置;所述清扫装置还包括:毛刷,所述毛刷用于在所述过滤网运动过程中不断与所述过滤网产生干涉运动,以对所述过滤网一侧表面进行清扫;所述驱动轴与所述毛刷分别设置于所述过滤网的上下两侧,且所述驱动轴与所述毛刷在竖直方向上错位设置。
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滤网组件一端设置有光电组件,所述光电组件用于确认过滤网清扫位置,以便确认清扫的次数和清扫时间、以及确认过滤网是否正常复位。
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新风组件设置在所述清扫装置的一侧;所述新风组件包括:出风门,所述出风门可开闭的设置在所述新风外壳上,以控制所述新风出风口的开闭;进风门,所述进风门可开闭的设置在所述新风外壳上,以控制所述浊风进风口的开闭;当所述清扫装置执行清扫过程时,所述新风出风口和所述浊风进风口关闭。
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新风组件还包括:齿纹部和驱动齿件,所述出风门和所述进风门为板状结构,所述出风门的一侧面和所述进风门的一侧面分别设置有齿纹部,且所述驱动齿件与所述齿纹部啮合,所述驱动齿件转动以驱动所述出风门和所述进风门的平移。
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新风组件还包括:蜗壳和底壳,所述蜗壳和所述底壳组成所述新风外壳,且所述新风出风口和所述新风管设置在所述蜗壳上,所述新风风扇设置在所述蜗壳内部,所述连通装置与所述蜗壳连通;所述浊风进风口设置在所述底壳上;所述出风门设置在所述新风出风口朝向所在的开口平面上,且在所述开口平面上滑动;所述进风门设置在所述蜗壳和所述底壳相对的连通平面上,且在所述连通平面上滑动。
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连通装置为管路结构,且所述连通装置的一端与所述容纳腔的底部连通,所述连通装置的另一端与所述新风组件的底部连通。
本申请的有益效果在于:
提供一种可以往返运动的过滤网和固定在一端的清扫装置,通过相互的交涉运动,不仅对空调器机壳外观影响很小,而且实际除尘清扫效果好、不会造成二次污染;另外在清扫装置设置容纳部,容纳清扫部件并限制灰尘飞扬,提供一连通装置,连通容纳部和新风组件,通过控制新风组件反转,使气流走向为由内部朝向室外,新风组件吸附灰尘后,由新风管排出室外;通过设置清扫装置,将清扫下来的灰尘直接吸走,不需要单独设置集尘盒,无需集尘盒后,不需要考虑灰尘长时间存储问题而带来的细菌滋生、集尘盒占用体积大等问题,用户也不需要手动去拆卸清理集尘盒,十分便捷;从滤网上清扫下来的灰尘,直接通过新风模块自带的电机进行反转,借用新风模块的风道,来实现将灰尘从新风风道到新风管内再吹出排除到室外,实现灰尘自动清除。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室内空调器结构图之一;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室内空调器结构图之一;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室内空调器内部结构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驱动装置、清扫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清扫装置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新风组件和清扫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新风组件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图7中A处细节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新风门和出风门打开时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新风门和出风门关闭时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包括:100、室内空调器;101、进风口;110、滤网组件;120、换热组件;111、滤网围框;112、过滤网;113、光电组件;200、驱动装置;300、清扫装置;400、新风组件;211、驱动轴;212、从动轴;221、第一齿轮组;222、第二齿轮组;230、齿条;231、第一齿条;232、第二齿条;310、毛刷;320、容纳腔;500、连通组件;410、新风外壳;411、新风出风口;412、浊风进风口;413、新风管;414、蜗壳;415、底壳;420、出风门;430、进风门、440、齿纹部;450、驱动齿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但不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如图1-2所示,在常规的室内空调器100中,包括换热组件120,风机组件和新风组件400。
换热组件120即为室内热交换器,可作为冷凝器和蒸发器使用。
风机组件用作气流的驱动单元,用于驱动室内的空气空气进行空气循环,室内空调器100用以对室内空间进行换热、换风。
在实际应用中,空调器系统整体包括室内空调器100和室外空调器,室外空调器是指制冷循环的包括压缩机和室外热交换器的部分,室内空调器100通过管连接到安装在室外空间中的室内空调器100,空室内空调器100包括室外热交换器,并且膨胀阀可以提供在室外空调器中。
室内热交换器和室外热交换器用作冷凝器或蒸发器,当室内热交换器用作冷凝器时,空调器用作制热模式的加热器,当室内热交换器用作蒸发器时,空调器用作制冷模式的冷却器。
空调器系统通过使用压缩机、冷凝器、膨胀阀和蒸发器来执行室内空间的制冷/制热循环,制冷/制热循环包括一系列过程,以制冷过程为例,该过程涉及压缩、冷凝、膨胀和蒸发,并向已被调节和热交换的空气供应制冷剂。
压缩机压缩处于高温高压状态的制冷剂气体并排出压缩后的制冷剂气体,所排出的制冷剂气体流入冷凝器,冷凝器将压缩后的制冷剂冷凝成液相,并且热量通过冷凝过程释放到周围环境。
膨胀阀使在冷凝器中冷凝的高温高压状态的液相制冷剂膨胀为低压的液相制冷剂,蒸发器蒸发在膨胀阀中膨胀的制冷剂,并使处于低温低压状态的制冷剂气体返回到压缩机,蒸发器可以通过利用制冷剂的蒸发的潜热与待冷却的材料进行热交换来实现制冷效果,在整个循环中,空调器可以调节室内空间的温度。
在本申请中,为方便描述则以空调器的较为常用的制冷过程进行举例说明,在空调器系统制冷状态下,室内热交换器作为蒸发器。
新风组件400用于将室外的新风输送到室内空间中,将室内的浊风输送到室外空间中,以保证室内空间的空气清洁度。
新风组件400包括有新风外壳410和设置在新风外壳410内部的新风风扇,还包括有设置在新风外壳410上的新风出风口411,浊风进风口412和新风管413。
其中新风出风口411和浊风进风口412朝向室内空间,新风管413连通了新风外壳410和室外空间。
新风风扇转动,对气流起到导向作用,在新风风扇的引导下,室内空间中的浊风通过浊风进风口412进入到新风组件400后,在新风管413中排除到室外空间中;室外空间的新风通过新风管413,由室外空间进入到新风组件400中,再由新风出风口411进入室内空间中。
如图1-4所示,在本申请的一种室内空调器100,包括顶部设置有进风口101的机壳、以及设置在机壳内并位于进风口101下方的滤网组件110。
滤网组件110包括过滤网112。
过滤网112与进风口101位置对应设置并覆盖进风口101的全部面积。
过滤网112用于对由进风口101进入到机壳内部的室内空气进行过滤,避免空气中夹杂的灰尘进入到机壳内部,滋生细菌,另外,空气中的灰尘也及容易附着在换热组件120的表面,影响空调的换热效率。
空气从进风口101进入机壳内,流经过滤网112过滤携带的灰尘等、经与热交换器换热、之后经风扇从出风口吹出。
过滤网112在长时间的使用过程中,过滤网112的上逐渐积累灰尘,堵塞网眼,影响进风口101的通风效率,为了清理过滤网112上的灰尘,在机壳内还设置有驱动过滤网112运动的驱动装置200和扫除过滤网112所捕集的灰尘的清扫装置300。
驱动装置200为滤网组件110的一部分。
清扫装置300固定设置在滤网组件110的一端,且清扫装置300设置于过滤网112的运动路径相对的位置,清扫装置300用于在过滤网112运动过程中,不断与过滤网112产生干涉运动,以对过滤网112一侧表面进行清扫。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的技术方案的清扫形式在于,将清扫装置300固定,利用驱动装置200带动过滤网112相对于清扫装置300运动,清扫装置300占用的机壳内空间较小,因此就无需增加机壳的厚度以容纳清扫装置300,使得空调器整体不笨重。
如图3,4所示,在本申请的一种实施方式中,滤网组件110还包括滤网围框111,滤网围框111设置于进风口101位置,且滤网围框111设置为双层结构,之间设置有隔板,将滤网围框111形成的空间划分为上下两层,过滤网112可滑动地设置于两层空间内,驱动装置200用于驱动过滤网112在两层空间内往复运动。
滤网围框111的作用在于,在进风口101位置提供一个容纳过滤网112的空间,一方面可对过滤网112进行保护,另一方面可以提高过滤网112在驱动装置200的驱动下的运动稳定性。
如图4和图5所示,在本申请的一种实施方式中,驱动装置200包括驱动轴211和从动轴212。
驱动轴211和从动轴212分别设置在滤网围框111的两端。
驱动轴211和从动轴212的轴两端都分别固定连接有齿轮,且将两轴的两端上处于相同侧的齿轮分别划分为第一齿轮组221和第二齿轮组222。
驱动装置200还包括齿条230。
齿条230为柔性齿条230,且设置有两根,分别为第一齿条231230和第二齿条232230。
第一齿条231230套设于第一齿轮组221的两个齿轮上,且第一齿条231230的齿分别与第一齿轮组221的两齿轮的齿啮合,第二齿条232230套设于第二齿轮组222的两个齿轮上,且第二齿条232230的齿分别与第二齿轮组222的两齿轮的齿啮合,过滤网112两侧分别固定连接在第一齿条231230和第二齿条232230上,驱动轴211转动带动齿轮旋转并带动两根齿条230进行传动,进而驱动过滤网112在滤网围框111的空间内往复运动。
需要说明的是,驱动轴211连接驱动轴211旋转的电机,作为驱动轴211的旋转动力源,过滤网112设置在驱动轴211和从动轴212之间,并在驱动轴211带动下运动。
本实施例中,过滤网112为环行结构且水平设置,两侧分别通过第一齿条231230和第二齿条232230套装啮合在驱动轴211和从动轴212两端的第一齿轮组221和第二齿轮组222上,驱动轴211位于过滤网112的右端,从动轴212位于过滤网112的左端。
通过设置驱动轴211、从动轴212、环行的齿条230以及连接在齿条230上的过滤网112,使得驱动装置200结构简单,占用空间较小,并且运行牢固可靠,故障率较低。
还需要说明的是,滤网围框111作为过滤网112运行的限位装置,为过滤网112提供可往复滑动的空间,并通过隔板将该空间划分为上下两层,在有限的长度范围内,增加了过滤网112的运动行程,也使这个运动系统占用空间变小,此外,通过驱动轴211的正转和反转使过滤网112可在滤网围框111内部空间内反复上下运动,结合固定的清扫装置300可进行滤网的无限多次清扫,清扫过程可持续。
在上述实施例中,对于驱动轴211带动过滤网112在滤网围框111内滑动的传动形式选定为齿轮和齿条230配合,在本申请的其它形式中,也可以采用链条、传动带等传递等多种形式。驱动轴211启动后,将动力递给链条或传送带,进而带动过滤网112移动,因此,基于本申请的传动原理,无论驱动装置200选用何种传动形式都属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
如图4和图5所示,在本申请的一种实施方式中,清扫装置300包括用于扫除过滤网112上灰尘的毛刷310、驱动毛刷310旋转的驱动电机以及用于安装固定毛刷310的安装架。
其中,当清洁过滤网112时,毛刷310始终与过滤网112的一侧面保持接触。
毛刷310包括圆柱形的刷杆、以及设置在刷杆外圆柱面上的刷毛;因而当清洁所述过滤网112时,毛刷310上始终有刷毛与过滤网112接触。
设置圆柱形的毛刷310,使得不同的刷毛循环清扫过滤网112。
在上述实施例中,在毛刷310上设置有柔软性而能够部分地进入过滤网112(进入到过滤网112的间隙)的刷毛,如此可以加大毛刷310与过滤网112的作用区域,从而有效地对过滤网112进行清洁。
需要说明的是,在过滤网112清洁时,通过毛刷310的旋转清扫过滤网112上与其接触部分的灰尘,并通过过滤网112的运动使得过滤网112的不同部位分别与毛刷310接触,使得过滤网112上的灰尘与过滤网112脱离,最终将过滤网112清洁干净;这样清洁时毛刷310只需要旋转即可,不用在机壳内沿过滤网112移动,而是通过设置过滤网112的移动,使得过滤网112的不同部位与毛刷310310接触。
本方案相对于毛刷310移动清洁的方案,本发明的驱动装置200比较简单,并且占用的机壳内空间较小。
驱动装置200驱动过滤网112水平向左或向右运动,并且毛刷310为前后方向水平设置。这样由于设置驱动装置200以及清扫装置300使得机壳在上下方向上的高度会稍微增加,但机壳在前后方向上的厚度不用增加,使得空调器整体不笨重。
带动过滤网112运动的驱动轴211与清扫装置300中的毛刷310分别设置在过滤网112的上下两侧,且在竖直方向上错位设置,以确保过滤网112运动的更加平稳可靠。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清扫装置300还包括容纳腔320。
容纳腔320为一面为开口的容器,且开口朝向过滤网112,且固定安装在过滤网112的一侧,毛刷310的下部分置于容纳腔320的内部,且靠近开口的位置处,使毛刷310的上部分可以与过滤网112接触,进行清扫。
容纳腔320用于容纳毛刷310,且限制灰尘的飞扬。
当毛刷310清扫过滤网112的灰尘后,限制灰尘仅在容纳腔320内部的范围的飞扬,避免在灰尘在空调器内部空间中随意游走,影响空调器运行。
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滤网围框111一端设置有光电组件113(未在图中示出)。
光电组件113用于确认过滤网112清扫位置,以便确认清扫的次数和清扫时间、以及确认过滤网112是否正常复位。
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光电组件113与驱动电机均电连接有电控单元,电控单元被配置为:
根据光电组件113传递的过滤网112当前的运动信息,控制驱动电机的运动方式;
当清扫装置300处于清扫状态时,电控单元控制过滤网112的运动方向和毛刷310的转动方向在过滤网112和毛刷310相切位置运动方向相反,二者相对运动,增加毛刷310与过滤网112的接处时间,增加二者之间的接触受力,提高毛刷310的清扫效率。
当过滤网112在运动过程受阻时,电控单元控制过滤网112的运动方向和毛刷310的转动方向在过滤网112和毛刷310相切位置运动方向相同,以起到在毛刷310转动过程中可以辅助带动过滤网112运动的作用。
需要说明的是,基于上述实施方式,当毛刷310清洁过滤网112时,通过设置光电组件113和电控单元使过滤网112相对于毛刷310往复运动,根据光电组件113的测量数据,记录过滤网112经过清扫装置300的次数,达到自动、多次清扫过滤网112的目的。
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增加刷毛清扫时对灰尘施加的力,当清洁过滤网112时,在毛刷310与过滤网112的接触位置处,通过光电组件113向电控单元传递的包含过滤网112运动方向的运动信息,通过电控单元控制毛刷310的旋转方向与过滤网112的运动方向相反,这样刷毛给予过滤网112施加较大的力,利于过滤网112上的灰尘脱离过滤网112,提高清洁效果,当过滤网112在运动过程受阻时,通过,毛刷310与过滤网112同向运动,可在转动过程中起到辅助带动过滤网112运动的作用,使过滤网112运动更顺畅。
本实施例中,设置毛刷310顺时针旋转,设置与毛刷310过滤网112部分从右向左运动。
通过设置清扫装置,将清扫下来的灰尘直接吸走,不需要单独设置集尘盒,无需集尘盒后,不需要考虑灰尘长时间存储问题而带来的细菌滋生、集尘盒占用体积大等问题,用户也不需要手动去拆卸清理集尘盒,十分便捷。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6和图7所示,空调器室内机还包括由连通装置。
连通装置用于传送梳理下的灰尘,连通装置连通了容纳腔320和新风外壳410,由此将灰尘由清扫装置300输送到新风组件400中。
在本申请的一些具体实施方式中,空调器室内机的清灰方式是:通过调整新风组件400中的新风风扇的转动方向,使新风组件400中气流走向为由室内向室外流动,灰尘被毛刷310清扫后,在容纳部中飞扬,通过新风组件400气流的驱动,灰尘通过连通装置,由容纳部向新风组件400内部流动,进而通过流向新风管413,最终排出到室外。
从滤网上清扫下来的灰尘,直接通过新风模块自带的电机进行反转,借用新风模块的风道,来实现将灰尘从新风风道到新风管内再吹出排除到室外,实现灰尘自动清除。
在一些具体实施例中,连通装置为管路结构,连通装置的一端与容纳腔320的底部连通,连通装置的另一端与新风组件400的底部连通。
通过部件之间底部的连通,可以驱动部分已经沉降在容纳部底部的重量较大的灰尘,减少灰尘堆积的情况发生。
在一些具体实施例中,新风组件400设置在清扫装置300的一侧,使连通装置的长度较短,以新风组件400和清扫装置300中的压强差更大,保证灰尘的传送达到更优的效果。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8-10所示,新风组件400还包括有出风门420和进风门430。
出风门420可开闭的设置在新风外壳410上,以控制所述新风出风口411的开闭;进风门430可开闭的设置在新风外壳410上,以控制所述浊风进风口412的开闭。
当清扫装置300在清扫的过程中,即有灰尘正在由清扫装置300向新风组件400传输的过程中,新风出风口411和浊风进风口412关闭,避免灰尘通过新风出风口411和浊风进风口412进入到室内。
在实际应用中,新风组件400的新风外壳410由蜗壳414和底壳415组成。
其中新风出风口411和新风管413设置在蜗壳414上,新风风扇设置在蜗壳414内部,而浊风进风口412设置在底壳415上。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连通装置和蜗壳414连通。
如图9-10所示,出风门420设置在新风出风口411朝向所在的开口的平面上,且出风门420在开口的平面上滑动;具体的,新风出风口411的开口的同平面上,为底壳415的一侧面,在侧面上设置滑轨,在出风门420上设置滑座,通过滑轨和滑座的相对滑动,使出风门420在侧面上错位平移,即在新风出风口411处通过平移,改变新风出风口411的开闭状态。
进风门430设置在蜗壳414和底壳415相对的连通平面上。在连通平面上滑动;具体的,蜗壳414和底壳415为一面开口的壳体,通过两个开口相对安装,以组成一个完整的新风壳体,进风门430即设置在两壳体开口相对的平面上,通过在此平面上平移,以改变蜗壳414和底壳415的连通状态,当进风门430隔离蜗壳414和底壳415的连通时,底壳415上的浊风进风门430即关闭。
通过将出风门420和进风门430设置为沿新风壳体原有结构平移的形式,减小了新设部件的所占的空间,不影响新风组件400原有的结构和运行模式,同时满足了新风组件400新的功能要求。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新风组件400还包括齿纹部440和驱动齿件450,齿纹部440和驱动齿件450为出风门420和进风门430的驱动部件,以驱动两个门的平移。
出风门420和进风门430为板状结构,出风门420的一侧面和进风门430的一侧面分别设置有齿纹部440,且驱动齿件450与齿纹部440啮合,驱动齿件450转动以驱动所述出风门420和所述进风门430的平移。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方式中,空调器自动清洁过滤网112的方法包括:
驱动装置200启动,同时启动清扫装置300;
驱动装置200启动后,驱动轴211通过齿轮齿条230啮合带动过滤网112在滤网围框111内部空间运动,在过滤网112的运动路径上,毛刷310与其一侧面接触并旋转,以清扫过滤网112,在清理的过程中,过滤网112上被毛刷310清扫掉的灰尘在容纳部中飞扬,再排出灰尘,光电组件113确认过滤网112清扫位置,以便确认清扫的次数和清扫时间、以及确认过滤网112是否正常复位,同时,电控单元通过光电组件113传递的信息控制毛刷310的旋转方向,过滤网112在滤网围框111上下两层空间内往复多次滑动,进行多次清理,经测定过滤网112干净后,过滤网112的清洁结束,过滤网112回到围框的上层空间复位,清理结束;
驱动装置200关闭,同时清扫装置300关闭。
其中,排出灰尘具有下述步骤:在清扫装置300开启时,驱动齿件450转动,带动啮合的齿纹部440及其进风门430和出风门420平移,使新风出风口411和浊风进风口412关闭,新风风扇转动,使内部气流的走向为由内部流向室外,在新风风扇的驱动下,容纳部中飞扬的灰尘通过连通装置流向新风组件400中,继而由新风管413流向室外空间中。
本申请的第一构思,对过滤网的整体结构进行了改进,滤网组件包括双层滤网围框和设置在双层滤网围框内部空间的片状过滤网,滤网围框内部设置有上下两层空间,过滤网可在其空间内部自由滑动,滤网围框两端分别设置有驱动轴和从动轴,两轴两端连接有齿轮,且齿轮分别与过滤网两侧固定连接的柔性齿条啮合,在滤网围框的一端且与过滤网的运动路径相对的位置设置有清扫装置,采用固定清扫装置和活动滤网的形式,在达到清理效果的同时减小了清扫装置占用的空间。
本申请的第二构思,对清扫装置进行了改进,清扫装置包括用于扫除过滤网上灰尘的毛刷、驱动毛刷旋转的驱动电机以及用于安装固定毛刷的安装架,当清洁所述过滤网时,毛刷始终与过滤网的一侧面保持接触,安装架上与毛刷相对的位置还设置有除尘梳,除尘梳齿顶朝向毛刷,用于在毛刷旋转运动中通过不断与除尘梳干涉运动,将附着在毛刷上的灰尘刮下来,毛刷转动提高了清扫效率,除尘梳用于对毛刷上附着的灰尘进行清刷,避免二次扬尘。
其中,清扫装置中的毛刷与带动过滤网运动的驱动轴分别设置在过滤网两侧,且二者在竖直方向上错位设置,确保过滤网运动的更加平稳可靠。
本申请的第三构思,对清灰方式进行了改进,设置了连通装置,用于连通清扫装置和新风组件,在清扫装置运行时,新风风扇反转,使新风组件和清扫装置的容纳部中具有压强差,清扫装置清扫下来的灰尘,在新风风扇的吸引下,进入到新风组件中,再随气流的引导,由新风管排出,解决了灰尘堆积的问题,清扫下的灰尘实时的排出到室外空间中,不在空调器内部堆积,避免了细菌的滋生,且节约了收集灰尘的空间,减小了空调器尺寸,同时,节省了用户手动倾倒集灰的过程。
本申请的第四构思,对新风组件进行了改进,通过在新风组件中的新风出风口设置出风门,在浊风进风口设置进风门,在新风组件向室外排出灰尘时,关闭与室内空间连通的出风门和进风门,以避免灰尘进入到室内;另外,进风门和出风门开闭的驱动结构为驱动齿件和门体上的齿纹啮合传动的形式,通过平移实现进出风门的开闭,且将出风门设置在开口平面处,进风门设置在两部分壳体的连通平面上,不需要过多的更改心有现有新风组件的尺寸,利用现有的结构增加的功能,节约了内部空间。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9)

1.一种室内空调器,包括顶部设置有进风口的机壳、以及设置在所述机壳内并位于所述进风口下方的滤网组件、换热组件和新风组件;
其特征在于,
所述滤网组件包括过滤网和用于驱动所述过滤网运动的驱动装置;
所述新风组件包括新风外壳和新风风扇;所述新风外壳上设置有朝向室内的新风出风口,朝向室内的浊风进风口和与室外空间连通的新风管;
所述室内空调器还包括:
清扫装置,所述清扫装置固定设置在所述滤网组件的一端,用于扫除所述过滤网上的灰尘,清扫装置包括有容纳腔;
连通装置,所述连通装置连通所述容纳腔和所述新风外壳,所述连通装置用于将灰尘由所述清扫装置输送到所述新风组件中;
灰尘在所述新风组件中由所述新风管输送到室外空间。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室内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滤网组件包括:
滤网围框,所述滤网围框设置于所述进风口位置,且所述滤网围框设置为双层结构;
双层所述滤网围框之间设置有隔板,所述隔板将双层所述滤网围框之间形成的空间划分为上下两层;
其中,所述过滤网可在所述滤网围框与所述隔板形成的上下两层空间内滑动;
所述驱动装置用于驱动所述过滤网在所述滤网围框与所述隔板形成的上下两层空间内往复运动。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室内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装置还包括:
驱动轴和从动轴,所述驱动轴用于驱动所述过滤网运动,所述驱动轴和所述从动轴分别设置在所述滤网围框两端;
所述驱动轴和所述从动轴的轴两端都分别固定连接有齿轮,且将两轴的两端上处于相同侧的齿轮分别划分为第一齿轮组和第二齿轮组;
齿条,所述齿条为柔性齿条,且所述齿条设置有两根,分别为第一齿条和第二齿条;
所述第一齿条套设于所述第一齿轮组的两个齿轮上,且所述第一齿条的齿分别与所述第一齿轮组的两齿轮的齿啮合;
所述第二齿条套设于所述第二齿轮组的两个齿轮上,且所述第二齿条的齿分别与所述第二齿轮组的两齿轮的齿啮合;
所述过滤网两侧分别固定连接在所述第一齿条和第二齿条上;
所述驱动轴转动带动齿轮旋转并带动两根齿条进行传动,进而驱动所述过滤网在所述滤网围框的空间内往复运动。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室内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清扫装置设置在与所述过滤网的运动路径相对的位置;
所述清扫装置还包括:
毛刷,所述毛刷用于在所述过滤网运动过程中不断与所述过滤网产生干涉运动,以对所述过滤网一侧表面进行清扫;
所述驱动轴与所述毛刷分别设置于所述过滤网的上下两侧,且所述驱动轴与所述毛刷在竖直方向上错位设置。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室内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滤网组件一端设置有光电组件,所述光电组件用于确认过滤网清扫位置,以便确认清扫的次数和清扫时间、以及确认过滤网是否正常复位。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室内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新风组件设置在所述清扫装置的一侧;
所述新风组件包括:
出风门,所述出风门可开闭的设置在所述新风外壳上,以控制所述新风出风口的开闭;
进风门,所述进风门可开闭的设置在所述新风外壳上,以控制所述浊风进风口的开闭;
当所述清扫装置执行清扫过程时,所述新风出风口和所述浊风进风口关闭。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室内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新风组件还包括:
齿纹部和驱动齿件,所述出风门和所述进风门为板状结构,所述出风门的一侧面和所述进风门的一侧面分别设置有齿纹部,且所述驱动齿件与所述齿纹部啮合,所述驱动齿件转动以驱动所述出风门和所述进风门的平移。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室内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新风组件还包括:
蜗壳和底壳,所述蜗壳和所述底壳组成所述新风外壳,且所述新风出风口和所述新风管设置在所述蜗壳上,所述新风风扇设置在所述蜗壳内部,所述连通装置与所述蜗壳连通;所述浊风进风口设置在所述底壳上;
所述出风门设置在所述新风出风口朝向所在的开口平面上,且在所述开口平面上滑动;
所述进风门设置在所述蜗壳和所述底壳相对的连通平面上,且在所述连通平面上滑动。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室内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连通装置为管路结构,且所述连通装置的一端与所述容纳腔的底部连通,所述连通装置的另一端与所述新风组件的底部连通。
CN202123348931.5U 2021-12-28 2021-12-28 一种室内空调器 Active CN21669377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3348931.5U CN216693776U (zh) 2021-12-28 2021-12-28 一种室内空调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3348931.5U CN216693776U (zh) 2021-12-28 2021-12-28 一种室内空调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6693776U true CN216693776U (zh) 2022-06-07

Family

ID=8184446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3348931.5U Active CN216693776U (zh) 2021-12-28 2021-12-28 一种室内空调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6693776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WO2008128401A1 (fr) Dispositif de nettoyage automatique de filet filtrant de climatiseur
RU2368849C1 (ru) Устанавливаемая внутри помещения секция кондиционера
CN215832056U (zh) 一种室内空调器
CN107435997B (zh) 空调室内机和具有其的空调器
CN107192015A (zh) 室内机及空调器
JP4609561B2 (ja) フィルタ清掃ユニット及び空気調和機
JP2004156794A (ja) 空気調和機
CN215832057U (zh) 一种室内空调器
CN216693776U (zh) 一种室内空调器
CN215832058U (zh) 一种室内空调器
CN220303987U (zh) 一种用于冷库的节能型通风设备
CN216114374U (zh) 一种空调器
KR100873399B1 (ko) 공기조화기
CN216693777U (zh) 一种室内空调器
JP2008039324A (ja) 空気調和機の室内機
CN216814394U (zh) 一种室内空调器
CN213395613U (zh) 一种室内空调器
CN213577891U (zh) 全热交换的新风系统
CN214209820U (zh) 一种空调过滤网自清洁装置
CN206377762U (zh) 厨房空调器
JP4760880B2 (ja) フィルタ清掃ユニット及び空気調和機
CN217591321U (zh) 一种数据中心用制冷设备
CN218645652U (zh) 一种空调器
CN219036878U (zh) 滤网机构和空调室内机
JP5062116B2 (ja) 空気調和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