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676035U - 一种人造瓣膜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人造瓣膜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6676035U
CN216676035U CN202123275378.7U CN202123275378U CN216676035U CN 216676035 U CN216676035 U CN 216676035U CN 202123275378 U CN202123275378 U CN 202123275378U CN 216676035 U CN216676035 U CN 21667603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sh
unit
mesh unit
structure layer
valve devi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3275378.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潘孔荣
张存义
仪克晶
刘鹏忠
张一�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eijia Medical Technology Suzhou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Peijia Medical Technology Suzhou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Peijia Medical Technology Suzhou Co ltd filed Critical Peijia Medical Technology Suzhou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3275378.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667603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667603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667603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Prosthes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人造瓣膜装置。该人造瓣膜装置的第一网孔单元的第一端和第二网孔单元的第一端在预设方向上彼此间隔,且第一网孔单元的第二端和第二网孔单元的第二端在预设方向上彼此间隔。本实用新型设置第一网孔单元和第二网孔单元二者对应的端部在预设方向上彼此间隔,使得第一网孔单元和第二网孔单元二者对应的端部在预设方向上相互错开,有利于减小人造瓣膜装置压缩后的极限直径尺寸,即人造瓣膜装置能够压缩至更小的直径尺寸,进而有利于降低人造瓣膜装置的入鞘难度。

Description

一种人造瓣膜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人造瓣膜装置。
背景技术
主动脉瓣是位于左心室流出道和升主动脉之间的三叶瓣膜。瓣膜的主要作用是维持有效的左心室射血。很多病理条件下瓣膜受到影响,出现各种各样的异常。主动脉瓣疾病是心脏内科和心外科医生临床工作中比较常见的疾病,主要原因是其在老年人群中的发病率较高。严重主动脉瓣疾病的治疗方法包括瓣膜外科修补或置换手术等。标准的外科治疗策略包括主动脉瓣修补术、瓣膜保护技术和主动脉瓣置换技术等。
主动脉瓣疾病包括主动脉瓣狭窄和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等,大多数情况下两者并存。主动脉瓣狭窄占主动脉瓣疾病的大多数,在年龄大于65岁的人群中其发病率为1-2%,而在年龄大于85岁的人群中其发病率为4%。
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ranscatheter Aortic Valve Replacement,TAVR)的技术原理是将缝有人工瓣膜的固定支架压缩并装载到输送系统,然后将其沿着入路(如动脉)送至主动脉瓣处并释放,将病变主动脉瓣挤压到人工瓣膜旁,而人工主动脉瓣膜固定在主动脉瓣处,替换病变的主动脉瓣。
然而,目前的人工瓣膜支架,由于结构设计不合理,导致其压缩后的极限直径尺寸仍然较大,不便于将人工瓣膜支架装载到输送系统,不利于手术进行。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主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人造瓣膜装置,能够减小人造瓣膜装置压缩后的极限直径尺寸。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人造瓣膜装置。该人造瓣膜装置包括支架,支架具有血流流入端和血流流出端,血流流入端和血流流出端沿预设方向相对设置。支架包括沿预设方向逐层分布的若干网状结构层,至少部分的网状结构层为目标网状结构层,目标网状结构层包括第一网孔单元和第二网孔单元,第一网孔单元和第二网孔单元在预设圆周方向上彼此邻接,其中预设方向垂直于预设圆周方向定义的平面。第一网孔单元和第二网孔单元均具有朝向血流流入端的第一端及朝向血流流出端的第二端,第一网孔单元的第一端和第二网孔单元的第一端在预设方向上彼此间隔,且第一网孔单元的第二端和第二网孔单元的第二端在预设方向上彼此间隔。该人造瓣膜装置还包括瓣膜,支架设有固定孔,瓣膜通过固定孔连接于支架。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第一网孔单元的第一端相对第二网孔单元的第一端靠近血流流入端,且第一网孔单元的第二端相对第二网孔单元的第二端靠近血流流入端。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与目标网状结构层相邻的网状结构层连接第一网孔单元的第一端或连接第二网孔单元的第二端。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当与目标网状结构层相邻的网状结构层连接第一网孔单元的第一端时,瓣膜通过第一网孔单元缝合于支架;而当与目标网状结构层相邻的网状结构层连接第二网孔单元的第二端时,瓣膜通过第二网孔单元缝合于支架。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第一网孔单元的第一端相对第二网孔单元的第一端靠近血流流入端,且第一网孔单元的第二端相对第二网孔单元的第二端靠近血流流出端。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与目标网状结构层相邻的网状结构层包括连接部和至少两个支撑杆部,至少两个支撑杆部沿预设圆周方向依次间隔分布,任意相邻的两个支撑杆部之间设有连接部;支撑杆部连接第一网孔单元,连接部朝向目标网状结构层凹陷。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连接部包括第一连接杆部和第二连接杆部,第一连接杆部连接第二连接杆部,且第一连接杆部还连接连接部一侧的支撑杆部,第二连接杆部还连接连接部另一侧的支撑杆部;其中,第一连接杆部的长度和第二连接杆部的长度均小于支撑杆部的长度。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与目标网状结构层相邻的网状结构层包括连接部和至少两个支撑杆部,至少两个支撑杆部沿预设圆周方向依次间隔分布,任意相邻的两个支撑杆部之间设有连接部;支撑杆部连接第二网孔单元,连接部朝背离目标网状结构层的方向凸出。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与目标网状结构层相邻的网状结构层包括连接部;任意相邻的两个第一网孔单元之间通过连接部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网状结构层包括沿预设圆周方向依次分布的至少两个网孔单元;靠近血流流出端的网状结构层的网孔单元密度大于靠近血流流入端的网状结构层的网孔单元密度。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区别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人造瓣膜装置。该人造瓣膜装置包括支架,该支架包括沿预设方向逐层分布的若干网状结构层。至少部分的网状结构层为目标网状结构层,目标网状结构层的第一网孔单元和第二网孔单元均具有朝向血流流入端的第一端及朝向血流流出端的第二端。
第一网孔单元的第一端和第二网孔单元的第一端在预设方向上彼此间隔,且第一网孔单元的第二端和第二网孔单元的第二端在预设方向上彼此间隔。由于在支架压缩后,第一网孔单元和第二网孔单元的端部尺寸要大于第一网孔单元和第二网孔单元其它位置的尺寸,本实用新型设置第一网孔单元和第二网孔单元二者对应的端部在预设方向上彼此间隔,使得第一网孔单元和第二网孔单元二者对应的端部在预设方向上相互错开,有利于减小人造瓣膜装置压缩后的极限直径尺寸,即人造瓣膜装置能够压缩至更小的直径尺寸,进而有利于降低人造瓣膜装置的入鞘难度。
附图说明
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的原理。此外,这些附图和文字描述并不是为了通过任何方式限制本实用新型构思的范围,而是通过参考特定实施例为本领域技术人员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概念。
图1是本实用新型人造瓣膜装置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支架第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支架处于压缩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2所示支架的展开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支架第二实施例的展开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支架第三实施例的展开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支架第四实施例的展开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在不冲突的情况下,下述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为解决现有技术中人工瓣膜支架压缩后的直径尺寸较大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提供一种人造瓣膜装置。该人造瓣膜装置包括支架,支架具有血流流入端和血流流出端,血流流入端和血流流出端沿预设方向相对设置。支架包括沿预设方向逐层分布的若干网状结构层,至少部分的网状结构层为目标网状结构层,目标网状结构层包括第一网孔单元和第二网孔单元,第一网孔单元和第二网孔单元在预设圆周方向上彼此邻接,其中预设方向垂直于预设圆周方向定义的平面。第一网孔单元和第二网孔单元均具有朝向血流流入端的第一端及朝向血流流出端的第二端,第一网孔单元的第一端和第二网孔单元的第一端在预设方向上彼此间隔,且第一网孔单元的第二端和第二网孔单元的第二端在预设方向上彼此间隔。该人造瓣膜装置还包括瓣膜,支架设有固定孔,瓣膜通过固定孔连接于支架。以下进行详细阐述。
请参阅图1,图1是本实用新型人造瓣膜装置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在一实施例中,人造瓣膜装置可以应用于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等,具体可以是将人造瓣膜装置压缩并装载到输送系统,然后将其沿着入路输送至主动脉瓣处并在主动脉瓣处释放人造瓣膜装置,使得人造瓣膜装置扩张,以将病变主动脉瓣挤压到人造瓣膜装置旁,进而使得人造瓣膜装置锚定在主动脉瓣处,替换病变的主动脉瓣。
具体地,人造瓣膜装置包括支架10和瓣膜20。支架10用于将瓣膜20锚定于病患处。为适配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本实施例支架10能够压缩和扩张设置,即本实施例支架10允许被压缩而装载到输送系统,且允许在病患处进行扩张,使得支架10锚定于病患处。瓣膜20连接支架10,瓣膜20能够随支架10锚定于病患处,以替换病变的主动脉瓣。
进一步地,瓣膜20可以通过缝合、焊接等方式与支架10连接。支架10可以设有固定孔,瓣膜20通过固定孔连接于支架10。当然,在本实用新型的其它实施例中,瓣膜20也可以直接连接于支架10,而支架10不设置固定孔。
请参阅图2,图2是本实用新型支架第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在一实施例中,支架10具有血流流入端A和血流流出端B,血流流入端A和血流流出端B沿预设方向(如图2中箭头X所示,下同)相对设置。
支架10包括沿预设方向逐层分布的若干网状结构层(包括下文的第一网状结构层、第二网状结构层等)。至少部分的网状结构层为目标网状结构层,目标网状结构层包括第一网孔单元31和第二网孔单元32。第一网孔单元31和第二网孔单元32沿预设圆周方向(如图2中箭头O所示,下同)分布,且第一网孔单元31和第二网孔单元32在预设圆周方向上彼此邻接,其中预设方向垂直于预设圆周方向定义的平面。
请一并参阅图3,支架10的网孔单元10a朝向血流流入端A及血流流出端B的端部10b(图3示例性地展示了端部10b朝向血流流入端A)在支架10压缩后通常会保留一定的弧度,即网孔单元10a的端部10b无法压缩到极限状态。该极限状态指的是网孔单元10a端部10b两侧的杆部10c紧贴在一起。而网孔单元10a的端部10b若保留一定的弧度,则说明网孔单元10a端部10b两侧的杆部10c无法紧贴在一起,这意味着网孔单元10a端部10b在上述预设圆周方向上的长度会较大,通常会达到0.8mm。而网孔单元10a除端部10b之外的其它位置可以压缩至极限状态,其在上述预设圆周方向上的长度可以压缩至更小尺寸,通常可以压缩至0.6mm。换言之,在支架10压缩后,网孔单元10a端部10b的尺寸会大于网孔单元10a除端部10b之外的其它位置。
本实施例第一网孔单元31和第二网孔单元32均具有朝向血流流入端A的第一端及朝向血流流出端B的第二端。具体地,第一网孔单元31具有第一端311和第二端312,第二网孔单元32具有第一端321和第二端322。第一网孔单元的第一端311和第二网孔单元的第一端321在预设方向上彼此间隔,且第一网孔单元的第二端312和第二网孔单元的第二端322在预设方向上彼此间隔。本实施例设置第一网孔单元31和第二网孔单元32二者对应的端部在预设方向上彼此间隔,使得第一网孔单元31和第二网孔单元32二者对应的端部在预设方向上相互错开,有利于减小人造瓣膜装置压缩后的极限直径尺寸,即人造瓣膜装置能够压缩至更小的直径尺寸,进而有利于降低人造瓣膜装置的入鞘难度。
请参阅图2和图4,图4是图2所示支架的展开结构示意图。
在一实施例中,第一网孔单元的第一端311相对第二网孔单元的第一端321靠近血流流入端A,且第一网孔单元的第二端312也相对第二网孔单元的第二端322靠近血流流入端A。
通过上述方式,当目标网状结构层靠近血流流入端A的一侧连接有其它网状结构层时,如图4所示,第二网孔单元的第一端321能够远离该其它网状结构层,避免能够避免在支架10压缩后第二网孔单元的第一端321与该其它网状结构层发生干涉、碰撞;且当目标网状结构层背离血流流入端A的一侧连接有其它网状结构层时,第一网孔单元的第二端312能够远离该其它网状结构层,避免能够避免在支架10压缩后第一网孔单元的第二端312与该其它网状结构层发生干涉、碰撞,如此降低支架10由于结构干涉而造成磨损的风险,有利于保证支架10整体的可靠性。
进一步地,与目标网状结构层相邻的网状结构层连接第一网孔单元的第一端311或连接第二网孔单元的第二端322。
当与目标网状结构层相邻的网状结构层连接第一网孔单元的第一端311时,如图4所示,使得该网状结构层避让第二网孔单元的第一端321,能够避免在支架10压缩后第二网孔单元的第一端321与该网状结构层发生干涉、碰撞;且当与目标网状结构层相邻的网状结构层连接第二网孔单元的第二端322时,使得该网状结构层避让第一网孔单元的第二端312,能够避免在支架10压缩后第一网孔单元的第二端312与该网状结构层发生干涉、碰撞,如此降低支架10由于结构干涉而造成磨损的风险,有利于保证支架10整体的可靠性。
更进一步地,对于瓣膜通过缝合的方式与支架10连接的情况,当与目标网状结构层相邻的网状结构层连接第一网孔单元的第一端311时,如图4所示,此时第一网孔单元31具有较好的刚度,能够起到良好的支撑作用。瓣膜通过第一网孔单元31连接于支架10,使得瓣膜能够稳定地支撑于支架10。优选地,瓣膜通过第一网孔单元31连接于支架10,例如瓣膜通过第一网孔单元31缝合于支架10,此时至少部分的第一网孔单元31充当固定孔。
而当与目标网状结构层相邻的网状结构层连接第二网孔单元的第二端322时,此时第二网孔单元32具有较好的刚度,能够起到良好的支撑作用。瓣膜通过第二网孔单元32连接于支架10,使得瓣膜能够稳定地支撑于支架10。优选地,瓣膜通过第二网孔单元32连接于支架10,例如瓣膜通过第二网孔单元32缝合于支架10,此时至少部分的第二网孔单元32充当固定孔。
需要说明的是,对于本实施例第一网孔单元的第一端311相对第二网孔单元的第一端321靠近血流流入端A,且第一网孔单元的第二端312也相对第二网孔单元的第二端322靠近血流流入端A的情况,本实施例目标网状结构层可以处于血流流入端A(未图示),也可以处于血流流出端B(如图4所示),即目标网状结构层相较于支架10的其它网状结构层靠近血流流入端A或靠近血流流出端B,在此不做限定。
请继续参阅图4,在一示例性实施例中,支架10包括第一网状结构层11和第二网状结构层12。第一网状结构层11和第二网状结构层12沿自血流流出端B朝向血流流入端A的方向依次设置。
本实施例中第一网状结构层11为上述实施例阐述的目标网状结构层。第二网状结构层12也包括沿预设圆周方向依次分布的至少两个网孔单元。第二网状结构层12的网孔单元连接第一网状结构层11的第一网孔单元的第一端311。
靠近血流流出端B的网状结构层的网孔单元密度大于靠近血流流入端A的网状结构层的网孔单元密度。本实施例中第一网状结构层11的网孔单元密度大于第二网状结构层12的网孔单元密度。换言之,第一网状结构层11中网孔单元随支架10扩张的扩张量较小,第一网状结构层11的网孔单元的刚度较小,有利于第一网状结构层11在支架10扩张后形成喇叭状结构,进而有效地封堵病患处,有利于防止瓣周漏。
请参阅图5,图5是本实用新型支架第二实施例的展开结构示意图。
在一实施例中,第一网孔单元的第一端311相对第二网孔单元的第一端321靠近血流流入端A,且第一网孔单元的第二端312相对第二网孔单元的第二端322靠近血流流出端B。进一步地,第一网孔单元31在上述预设方向上的中部位置连接第二网孔单元32在预设方向上的中部位置。
通过上述方式,第二网孔单元32不会实质影响支架10在预设方向上的长度,而第一网孔单元31在预设方向上的长度大于第二网孔单元32在预设方向上的长度,即第一网孔单元31在预设方向上的长度较大。如此一来,随支架10的扩张和压缩,第一网孔单元31在预设方向上的长度改变量较小,使得支架10在扩张过程中其轴向(即预设方向)长度的改变量较小,有利于保证本实施例人造瓣膜装置具有良好的轴向定位性能,能够保证支架10准确锚定于病患处,降低支架10偏离病患处的风险,因而本实施例能够改善人造瓣膜装置的轴向定位性能。
进一步地,与目标网状结构层相邻的网状结构层包括连接部13和至少两个支撑杆部14,该至少两个支撑杆部14沿预设圆周方向依次间隔分布,任意相邻的两个支撑杆部14之间设有连接部13。
请继续参阅图5,在一示例性实施例中,支架10包括第一网状结构层11和第二网状结构层12。第一网状结构层11和第二网状结构层12沿自血流流出端B朝向血流流入端A的方向依次设置。本实施例中第二网状结构层12为上述实施例阐述的目标网状结构层。第一网状结构层11包括该连接部13和该至少两个支撑杆部14。
支撑杆部14连接第一网孔单元31,此时连接部13和第二网孔单元32之间具有足够的空间,因此连接部13凸向目标网状结构层,即便在支架10压缩后,连接部13也不会与第二网孔单元32干涉。同时,当支架10扩张时,连接部13并不会引起支架10在预设方向上的长度发生改变,即本实施例能够减小支架10在扩张过程中其轴向长度的改变量,有利于保证本实施例人造瓣膜装置具有良好的轴向定位性能,能够保证支架10准确锚定于病患处,降低支架10偏离病患处的风险,因而本实施例能够改善人造瓣膜装置的轴向定位性能。
更进一步地,连接部13包括第一连接杆部131和第二连接杆部132。第一连接杆部131连接第二连接杆部132,且第一连接杆部131还连接连接部13一侧的支撑杆部14,第二连接杆部132还连接连接部13另一侧的支撑杆部14。其中,第一连接杆部131的长度和第二连接杆部132的长度均小于支撑杆部14的长度。
需要说明的是,支撑杆部14的中心轴线平行于上述的预设方向,支撑杆部14的长度应当理解为支撑杆部14在该预设方向上的长度。
通过上述方式,在压缩支架10后,第一网状结构层11的第一连接杆部131和第二连接杆部132不会与第二网状结构层12发生干涉,能够降低支架10由于结构干涉而造成磨损的风险,有利于保证支架10整体的可靠性。
请参阅图6,图6是本实用新型支架第三实施例的展开结构示意图。
在另一示例性实施例中,支架10包括第一网状结构层11和第二网状结构层12。第一网状结构层11和第二网状结构层12沿自血流流出端B朝向血流流入端A的方向依次设置。本实施例中第二网状结构层12为上述实施例阐述的目标网状结构层。第一网状结构层11包括上述的连接部13和至少两个支撑杆部14。
支撑杆部14连接第二网孔单元32,此时为避免连接部13与第一网孔单元31发生干涉而造成磨损,连接部13朝背离目标网状结构层的方向凸出。如此一来,即便在支架10压缩后,连接部13也不会与第一网孔单元31干涉。
请参阅图7,图7是本实用新型支架第四实施例的展开结构示意图。
在另一示例性实施例中,支架10包括第一网状结构层11和第二网状结构层12。第一网状结构层11和第二网状结构层12沿自血流流出端B朝向血流流入端A的方向依次设置。
本实施例中第一网状结构层11为上述实施例阐述的目标网状结构层。第二网状结构层12包括连接部13。第一网状结构层11中任意相邻的两个第一网孔单元31之间通过连接部13连接。
需要说明的是,对于本实施例第一网孔单元的第一端311相对第二网孔单元的第一端321靠近血流流入端A,且第一网孔单元的第二端312相对第二网孔单元的第二端322靠近血流流出端B的情况,本实施例目标网状结构层可以处于血流流入端A,也可以处于血流流出端B,即目标网状结构层相较于支架10的其它网状结构层靠近血流流入端A或靠近血流流出端B,在此不做限定。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人造瓣膜装置,其第一网孔单元的第一端和第二网孔单元的第一端在预设方向上彼此间隔,且第一网孔单元的第二端和第二网孔单元的第二端在预设方向上彼此间隔。由于在支架压缩后,第一网孔单元和第二网孔单元的端部尺寸要大于第一网孔单元和第二网孔单元其它位置的尺寸,本实用新型设置第一网孔单元和第二网孔单元二者对应的端部在预设方向上彼此间隔,使得第一网孔单元和第二网孔单元二者对应的端部在预设方向上相互错开,有利于减小人造瓣膜装置压缩后的极限直径尺寸,即人造瓣膜装置能够压缩至更小的直径尺寸,进而有利于降低人造瓣膜装置的入鞘难度。
此外,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相连”、“连接”、“层叠”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人造瓣膜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支架,具有血流流入端和血流流出端,所述血流流入端和所述血流流出端沿预设方向相对设置;
所述支架包括沿所述预设方向逐层分布的若干网状结构层,至少部分的所述网状结构层为目标网状结构层,所述目标网状结构层包括第一网孔单元和第二网孔单元,所述第一网孔单元和所述第二网孔单元在预设圆周方向上彼此邻接,其中所述预设方向垂直于所述预设圆周方向定义的平面;
所述第一网孔单元和所述第二网孔单元均具有朝向所述血流流入端的第一端及朝向所述血流流出端的第二端,所述第一网孔单元的第一端和所述第二网孔单元的第一端在所述预设方向上彼此间隔,且所述第一网孔单元的第二端和所述第二网孔单元的第二端在所述预设方向上彼此间隔;
瓣膜,所述支架设有固定孔,所述瓣膜通过所述固定孔连接于所述支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人造瓣膜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网孔单元的第一端相对所述第二网孔单元的第一端靠近所述血流流入端,且所述第一网孔单元的第二端相对所述第二网孔单元的第二端靠近所述血流流入端。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人造瓣膜装置,其特征在于,
与所述目标网状结构层相邻的网状结构层连接所述第一网孔单元的第一端或连接所述第二网孔单元的第二端。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人造瓣膜装置,其特征在于,
当与所述目标网状结构层相邻的网状结构层连接所述第一网孔单元的第一端时,所述瓣膜通过所述第一网孔单元连接于所述支架;
而当与所述目标网状结构层相邻的网状结构层连接所述第二网孔单元的第二端时,所述瓣膜通过所述第二网孔单元连接于所述支架。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人造瓣膜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网孔单元的第一端相对所述第二网孔单元的第一端靠近所述血流流入端,且所述第一网孔单元的第二端相对所述第二网孔单元的第二端靠近所述血流流出端。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人造瓣膜装置,其特征在于,
与所述目标网状结构层相邻的网状结构层包括连接部和至少两个支撑杆部,所述至少两个支撑杆部沿所述预设圆周方向依次间隔分布,任意相邻的两个所述支撑杆部之间设有所述连接部;
所述支撑杆部连接所述第一网孔单元,所述连接部凸向所述目标网状结构层。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人造瓣膜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接部包括第一连接杆部和第二连接杆部,所述第一连接杆部连接所述第二连接杆部,且所述第一连接杆部还连接所述连接部一侧的所述支撑杆部,所述第二连接杆部还连接所述连接部另一侧的所述支撑杆部;
其中,所述第一连接杆部的长度和所述第二连接杆部的长度均小于所述支撑杆部的长度。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人造瓣膜装置,其特征在于,
与所述目标网状结构层相邻的网状结构层包括连接部和至少两个支撑杆部,所述至少两个支撑杆部沿所述预设圆周方向依次间隔分布,任意相邻的两个所述支撑杆部之间设有所述连接部;
所述支撑杆部连接所述第二网孔单元,所述连接部朝背离所述目标网状结构层的方向凸出。
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人造瓣膜装置,其特征在于,
与所述目标网状结构层相邻的网状结构层包括连接部;
任意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一网孔单元之间通过所述连接部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9任一项所述的人造瓣膜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网状结构层包括沿所述预设圆周方向依次分布的至少两个网孔单元;
靠近所述血流流出端的网状结构层的网孔单元密度大于靠近所述血流流入端的网状结构层的网孔单元密度。
CN202123275378.7U 2021-12-23 2021-12-23 一种人造瓣膜装置 Active CN21667603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3275378.7U CN216676035U (zh) 2021-12-23 2021-12-23 一种人造瓣膜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3275378.7U CN216676035U (zh) 2021-12-23 2021-12-23 一种人造瓣膜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6676035U true CN216676035U (zh) 2022-06-07

Family

ID=8184223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3275378.7U Active CN216676035U (zh) 2021-12-23 2021-12-23 一种人造瓣膜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6676035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20210052378A1 (en) Devices for reducing left atrial pressure, and methods of making and using same
US10368981B2 (en) Devices for reducing left atrial pressure having biodegradable constriction, and methods of making and using same
JP5130204B2 (ja) 心臓治療のための複数の区画装置
US8235933B2 (en)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reducing localized circulatory system pressure
JP4383707B2 (ja) 脈管の逆流を治療するための球状の弁及びステント
US8758430B2 (en) Medical apparatus for the therapeutic treatment of an insufficient cardiac valve
JP4409803B2 (ja) 脈管の内腔内で使用されるバルブアセンブリ及び当該バルブアセンブリを作る方法
US20140350565A1 (en) Apparatus and methods for delivering devices for reducing left atrial pressure
KR102563467B1 (ko) 카테터경유 폐의 볼 판막 조립체
AU2001245432A1 (en) Bulbous valve and stent for treating vascular reflux
CN216676035U (zh) 一种人造瓣膜装置
CN116327433A (zh) 一种人造瓣膜装置
CN216823785U (zh) 一种人造瓣膜装置
CN216676034U (zh) 一种人造瓣膜装置
CN217286187U (zh) 瓣膜支架以及瓣膜假体
CN116327432A (zh) 一种人造瓣膜装置
CN115175728A (zh) 肺静脉防护物及其使用方法
CN116370146A (zh) 一种人造瓣膜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