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674688U - 测温治具及用于气雾生成装置的加热器的测温治具 - Google Patents

测温治具及用于气雾生成装置的加热器的测温治具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6674688U
CN216674688U CN202122652035.1U CN202122652035U CN216674688U CN 216674688 U CN216674688 U CN 216674688U CN 202122652035 U CN202122652035 U CN 202122652035U CN 216674688 U CN216674688 U CN 21667468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er
temperature measuring
sleeve
temperature
ho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2652035.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杨阳
徐中立
李永海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FirstUnion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FirstUnio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FirstUnion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FirstUnio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2652035.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667468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667468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667468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Resistance Heating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一种测温治具及用于气雾生成装置的加热器的测温治具。加热器用于加热气雾生成制品以形成气溶胶;加热器呈针状或管状;该用于气雾生成装置的加热器的测温治具包括:套管和测温元件;其中,套管用于围绕于针状加热器外,或者伸入至管状加热器内,且套管的侧壁开设有通孔;测温元件穿过通孔,用于与加热器接触,以检测加热器的温度。该测温治具能够大大减少吸热,从而能够有效减小加热器的检测温度与加热器的实际温度的差异。

Description

测温治具及用于气雾生成装置的加热器的测温治具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加热不燃烧电子雾化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测温治具及用于气雾生成装置的加热器的测温治具。
背景技术
气雾生成装置是一种用于收容气雾生成制品,并对气雾生成制品进行加热并雾化以形成气溶胶,供用户抽吸的装置。
目前,气雾生成装置一般包括加热器和电源组件;其中,加热器用于在通电时发热以雾化气雾生成制品;电源组件与加热器连接,用于向加热器供电。其中,在气雾生成装置的制备过程中,一般需要对加热器的温度进行测试;但目前用于检测加热器温度的测温治具,其吸热较为明显,导致加热器的检测温度与加热器的实际温度差异较大。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提供一种测温治具及用于气雾生成装置的加热器的测温治具,该用于气雾生成装置的加热器的测温治具能够解决现有的用于检测加热器温度的测温治具,其吸热较为明显,导致加热器的检测温度与加热器的实际温度差异较大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采用的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用于气雾生成装置的加热器的测温治具。所述加热器用于加热气雾生成制品以形成气溶胶;所述加热器呈针状或管状;该用于气雾生成装置的加热器的测温治具包括:套管和测温元件;其中,套管用于围绕于所述针状加热器外,或者伸入至所述管状加热器内,且所述套管的侧壁开设有通孔;测温元件穿过通孔,用于与加热器接触,以检测加热器的温度。
其中,所述加热器呈针状;所述测温元件设置于所述套管外并穿过所述通孔,用于与所述加热器的外侧壁接触;或者,所述加热器呈管状;所述测温元件设置于所述套管内,并穿过所述通孔,用于与所述加热器的内侧壁接触。
其中,所述套管的长度尺寸为12-20毫米;所述套管的内径为2.3-2.6毫米。
其中,所述套管的壁厚为2.8-5.3毫米。
其中,所述套管上开设有多个通孔,所述测温元件包括多个测温部,所述多个测温部分别穿过所述多个通孔,用于与所述加热器接触,以对所述加热器的不同位置进行测温;其中,一个所述测温部穿过至少一个所述通孔。
其中,所述多个测温部沿所述套管的轴向方向间隔设置;和/或,所述多个测温部沿所述加热器的周向方向间隔设置。
其中,所述多个测温部的尺寸相同。
其中,还包括固定件,设置于所述套管外,用于将所述测温元件固定于所述通孔所在的位置。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采用的另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测温治具。该所述测温治具用于检测加热器的温度;且所述加热器呈针状或管状;所述测温治具包括:套管和测温元件;其中,套管用于围绕于所述针状加热器外,或者伸入至所述管状加热器内,且所述套管的侧壁开设有通孔;测温元件穿过所述通孔,用于与所述加热器接触,以检测所述加热器的温度。
其中,所述加热器呈针状,所述测温元件设置于所述套管外并穿过所述通孔,用于与所述加热器的外侧壁接触;或者,所述加热器呈管状;所述测温元件设置于所述套管内,并穿过所述通孔,用于与所述加热器的内侧壁接触。
本申请提供的测温治具及用于气雾生成装置的加热器的测温治具,该用于气雾生成装置的加热器的测温治具通过设置套管,并在套管的侧壁上开设通孔,以通过该套管围绕于所述针状加热器外,或者伸入至所述管状加热器内;同时,通过设置测温元件,并将测温元件穿过套管的通孔,以与加热器接触,从而检测加热器的温度;该测温治具不仅能够检测加热器的温度,且相比于实心测温治具,该测温治具的套管管壁较薄,大大减少了测温治具的吸热,从而有效减小了加热器的检测温度与加热器的实际温度的差异。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其中:
图1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气雾生成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加热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用于检测针状加热器的测温治具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所示测温治具去除固定件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3所示测温治具的A-A向剖视图;
图6为图3所示测温治具与图2所示针状加热器套设之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管状加热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用于检测管状加热器的测温治具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图8所示测温治具去除固定件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图8所示测温治具的B-B向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申请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本申请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第三”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本申请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本申请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它们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没有限定于已列出的步骤或单元,而是可选地还包括没有列出的步骤或单元,或可选地还包括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步骤或单元。
在本文中提及“实施例”意味着,结合实施例描述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可以包含在本申请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在说明书中的各个位置出现该短语并不一定均是指相同的实施例,也不是与其它实施例互斥的独立的或备选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显式地和隐式地理解的是,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可以与其它实施例相结合。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详细的说明。
请参阅图1,图1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气雾生成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在本实施例中,提供一种气雾生成装置,该气雾生成装置其构造包括:腔室、电芯10、电路20以及加热器30。
其中,气溶胶生成制品A可移除地接收在腔室内。气溶胶生成制品A优选采用加热时从基质中释放的挥发化合物的含烟草的材料;或者也可以是能够加热之后适合于电加热发烟的非烟草材料。气溶胶生成制品A优选采用固体基质,可以包括香草叶、烟叶、均质烟草、膨胀烟草中的一种或多种的粉末、颗粒、碎片细条、条带或薄片中的一种或多种;或者,固体基质可以包含附加的烟草或非烟草的挥发性香味化合物,以在基质受热时被释放。
加热器30的至少部分延伸至腔室内,且当气溶胶生成制品A接收在腔室内时,加热器30插入至气溶胶生成制品A内进行加热,从而使气溶胶生成制品A释放多种挥发性化合物,且这些挥发性化合物仅通过加热处理来形成。电芯10用于供电;电路20用于在电芯10和加热器30之间引导电流。
其中,加热器30呈针状;比如,加热器30呈销钉状,以便于加热器30插入至气溶胶生成制品A内。在该实施例中,加热器30的长度尺寸可为12-20毫米。加热器30的外径可为2.3-2.6毫米。
当然,在一可替代实施例中,加热器30呈管状。在该实施例中,加热器30的内径可为5.4-7.6毫米。加热器30的长度尺寸不作限制,其可以是60-80毫米,或者70-90毫米等。
其中,该加热器30的温度具体可通过以下实施例提供的用于气雾生成装置的加热器的测温治具进行检测。
请参阅图2至图6,其中,图2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加热器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用于检测针状加热器的测温治具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图3所示测温治具去除固定件后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图3所示测温治具的A-A向剖视图;图6为图3所示测温治具与图2所示针状加热器套设之后的结构示意图。在本实施例中,提供一种用于气雾生成装置的加热器的测温治具40,该测温治具40可用于检测气雾生成装置的加热器的加热器30的温度。
参阅图3和图4,该测温治具40包括套管11和测温元件12。其中,套管11用于围绕于针状加热器30外,或者伸入至管状加热器30内,且套管11的侧壁上开设有通孔111;测温元件12穿过通孔111,用于与加热器30接触,以检测加热器30的温度。其中,测温元件12具体可为热电偶。
其中,套管11可为薄壁套管11,其壁厚具体可不大于10mm,相比于实心基材,能够大大减少套管11对加热器30热量的吸收,从而能够有效减小测温治具40检测的加热器30温度与加热器30的实际温度的差异,进而保证加热器30温度测试前后的一致性。在一具体实施例中,该套管11的长度尺寸可为12-20毫米;比如,可为12毫米、15毫米或16.5毫米。套管11的内径可为2.3-2.6毫米,以适用于外径为2.3-2.6毫米的针状发热器30;进一步地,套管11的壁厚可为2.8-5.3毫米,以使该套管11能够同样适用于内径为5.4-7.6毫米的管状发热器30,从而使得同一个套管11能够同时适用于针状发热器30和管状发热器30,进而有效提高了该测温治具40的适用范围。比如,若针状发热器30的外径为2.5毫米,管状发热器30的内径为6毫米,则该套管11的内径可为2.5毫米,该套管11的管壁厚可为3.5毫米。当然,套管11的内径也可略小于2.5毫米,以便于围绕针状发热器30外。这样该套管11即可围绕于针状发热器30外,还可伸入至管状发热器30内,从而使同一个测温治具40能够对针状发热器30和管状发热器30均进行测温。
进一步地,套管11的材质可为聚酰亚胺或聚苯并咪唑,相比于纸基套管,采用聚酰亚胺或聚苯并咪唑的套管11的耐热性能较好,耐用性较好,且能够进一步减少了吸热。其中,聚苯并咪唑材质的套管11具体可用于温度低于300度的周向加热器30,例如,管状加热器30;聚苯并咪唑材质的套管11可用于温度高于300度的中心加热器30,例如,针状加热器30。
其中,请参阅图2至图6,在加热器30呈针状时;套管11具体围绕于加热器30的外侧壁,具体结构可参见图6;测温元件12具体设置于套管11外并穿过通孔111,以与加热器30的外侧壁接触,从而对加热器30的外侧壁的温度进行检测。具体的,在该实施例中,套管11的内径不小于加热器30的外径;且套管11的长度尺寸不小于加热器30的长度尺寸。可以理解的是,在该实施例中,套管11具体可采用现有的或定制外径和壁厚的聚苯并咪唑材质的薄壁基管。
在另一实施例中,请参阅图7至图10,其中,图7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管状加热器的结构示意图;图8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用于检测管状加热器的测温治具的结构示意图;图9为图8所示测温治具去除固定件后的结构示意图;图10为图8所示测温治具的B-B向剖视图。在加热器30呈管状时,套管11具体伸入至加热器30内;测温元件12设置于套管11内,并穿过通孔111,以与加热器30的内侧壁接触,从而对加热器30的内侧壁的温度进行检测。具体的,在该实施例中,套管11的外径不大于加热器30的内径;套管11的长度尺寸不小于加热器30的长度尺寸。可以理解的是,在该实施例中,套管11具体可采用现有的或定制外径和壁厚的聚酰亚胺材质的薄壁基管。
在又一实施例中,套管11的内表面和外表面均设置有测温元件12,这样该套管11即可用于对针状加热器30进行测温,也可以对管状加热器30进行测温,有效提高了套管11的利用率。在该实施例中,套管11的内径不小于针状加热器30的外径,且套管11的外径不大于管状加热器30的内径。其中,测温元件12可为热电偶或温度传感器。
在具体实施例中,可参阅图4和图5,套管11上可开设有多个通孔111,测温元件12包括多个测温部121,多个测温部121分别穿过多个通孔111,以与加热器30接触,从而对加热器30的不同位置进行测温。其中,如图9所示,一个测温部121穿过一个通孔111。当然,也可如图4所示,一个测温部121可对应穿过多个通孔111。其中,多个测温部121的尺寸相同,以避免因测温元件12与加热器30的接触面积不同,而对加热器30温度的检测结果造成影响的问题发生。具体的,测温治具40与加热器30套设之后,通孔111的位置与加热器30的预设测温位置一一对应设置,即,测温部121与加热器30的预设测温位置一一对应设置。
其中,多个测温部121可沿套管11的轴向方向间隔设置;或,多个测温部121沿加热器30的周向方向间隔设置;或者多个测温部121中的部分沿套管11的轴向方向间隔设置,其余部分沿加热器30的周向方向间隔设置,以对加热器30的不同位置的温度进行检测,从而提高加热器30温度的检测结果的精度,降低测温治具40检测的加热器30温度与加热器30的实际温度的差异。
在一实施例中,可继续参阅图3,该测温治具40还包括固定件13,该固定件13设置于套管11外,用于将测温元件12固定于通孔111所在的位置,以避免测温元件12在通孔111内移动,导致测温部121无法对加热器30的预设位置的温度进行检测,或不能精确与加热器30的预设位置接触,而无法精确检测加热器30的预设位置的温度的问题发生。具体的,该固定件13可为耐高温胶带。
具体的,固定件13沿套管11的周向方向绕设,且具体呈闭环状。具体的,固定件13可仅覆盖测温元件12靠近测温部121的部分,而使测温元件12的其他部分暴露。
其中,在加热器30呈针状时,如图3和图4所示,固定件13包裹测温元件12位于套管11外侧的部分。在加热器30呈管状时,如图8和图9所示,固定件13包裹测温元件12的测温部121,即测温部121通过固定件13间接与加热器30接触。当然,在其它实施例中,在加热器30呈管状时,固定件13也可包裹测温元件12位于套管11内的部分,或者包裹测温部121的部分,本申请对此并不加以限制,只要能够固定测温部121的位置即可。
本申请提供的测温治具40,过设置套管11,并在套管11的侧壁上开设通孔111,以通过该套管11与加热器30套设;同时,通过设置测温元件12,并将测温元件12穿过套管11的通孔111,以与加热器30接触,从而检测加热器30的温度;该测温治具40不仅能够检测加热器30的温度,且相比于实心测温治具40,该测温治具40的套管11管壁较薄,大大减少了测温治具40的吸热,从而有效减小了加热器30的检测温度与加热器30的实际温度的差异。
在本实施例中,还提供一种测温治具,该测温治具用于检测加热器30的温度。该测温治具包括套管11和测温元件12。其中,套管11用于围绕于针状加热器30外,或者伸入至管状加热器30内,且套管11的侧壁上开设有通孔111;测温元件12穿过通孔111,用于与加热器30接触,以检测加热器30的温度。其中,加热器30可用于电子烟、美容雾化器、医疗雾化器等装置,用于在通电时加热并雾化气雾生成基质以形成气溶胶。
在一实施例中,可参阅图2至图6,加热器30呈针状;套管11具体围绕于针状加热器30外;测温元件12具体设置于套管11外并穿过通孔111,且与加热器30的外侧壁接触,从而对加热器30的外侧壁的温度进行检测。在该实施例中,套管11具体为现有的或定制外径和壁厚的聚苯并咪唑材质的薄壁基管。
在另一实施例中,请参阅图7至图10,加热器30呈管状,套管11具体伸入至加热器30内;测温元件12设置于套管11内,并穿过通孔111,且与加热器30的内侧壁接触,从而对加热器30的内侧壁的温度进行检测。在该实施例中,套管11具体为现有的或定制外径和壁厚的聚酰亚胺材质的薄壁基管。
其中,套管11、测温元件12以及加热器30的其它结构与功能可参见上述实施例所提供的测温治具40的具体结构与功能,且可实现相同或相似的技术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以上仅为本申请的实施方式,并非因此限制本申请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申请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申请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用于气雾生成装置的加热器的测温治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器用于加热气雾生成制品以形成气溶胶;所述加热器呈针状或管状;所述测温治具包括:
套管,用于围绕于所述针状加热器外,或者伸入至所述管状加热器内,且所述套管的侧壁开设有通孔;
测温元件,穿过所述通孔,用于与所述加热器接触,以检测所述加热器的温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测温治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器呈针状;所述测温元件设置于所述套管外并穿过所述通孔,用于与所述加热器的外侧壁接触;
或者,所述加热器呈管状;所述测温元件设置于所述套管内,并穿过所述通孔,用于与所述加热器的内侧壁接触。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测温治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套管的长度尺寸为12-20毫米;所述套管的内径为2.3-2.6毫米。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测温治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套管的壁厚为2.8-5.3毫米。
5.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测温治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套管上开设有多个通孔,所述测温元件包括多个测温部,所述多个测温部分别穿过所述多个通孔,用于与所述加热器接触,以对所述加热器的不同位置进行测温;其中,一个所述测温部穿过至少一个所述通孔。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测温治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测温部沿所述套管的轴向方向间隔设置;和/或,所述多个测温部沿所述加热器的周向方向间隔设置。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测温治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测温部的尺寸相同。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测温治具,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固定件,设置于所述套管外,用于将所述测温元件固定于所述通孔所在的位置。
9.一种测温治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测温治具用于检测加热器的温度;且所述加热器呈针状或管状;所述测温治具包括:
套管,用于围绕于所述针状加热器外,或者伸入至所述管状加热器内,且所述套管的侧壁开设有通孔;
测温元件,穿过所述通孔,用于与所述加热器接触,以检测所述加热器的温度。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测温治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器呈针状,所述测温元件设置于所述套管外并穿过所述通孔,用于与所述加热器的外侧壁接触;
或者,所述加热器呈管状;所述测温元件设置于所述套管内,并穿过所述通孔,用于与所述加热器的内侧壁接触。
CN202122652035.1U 2021-11-01 2021-11-01 测温治具及用于气雾生成装置的加热器的测温治具 Active CN21667468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652035.1U CN216674688U (zh) 2021-11-01 2021-11-01 测温治具及用于气雾生成装置的加热器的测温治具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652035.1U CN216674688U (zh) 2021-11-01 2021-11-01 测温治具及用于气雾生成装置的加热器的测温治具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6674688U true CN216674688U (zh) 2022-06-07

Family

ID=8183280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2652035.1U Active CN216674688U (zh) 2021-11-01 2021-11-01 测温治具及用于气雾生成装置的加热器的测温治具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6674688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20220086959A1 (en) Aerosol-generating system with liquid aerosol-forming substrate identification
RU2761243C1 (ru) Способ измерения температуры токоприемника конструкции для индукционного нагрева, конструкция для индукционного нагрева, а также устройство и система, генерирующие аэрозоль
CN112384272B (zh) 个人用汽化装置的温度调节
US11944123B2 (en) Heat generating heater for cigarette-type electronic cigarette device
EA023394B1 (ru) Удлиненный нагреватель для электронагреваемой системы генерирования аэрозоля
CN211910549U (zh) 气雾生成装置
EP3826488B1 (en) Side-by-side terminal for personal vaporizing device
CN214431820U (zh) 气溶胶生成装置以及红外加热器
CN216674688U (zh) 测温治具及用于气雾生成装置的加热器的测温治具
US20230284701A1 (en) Vapor-generation device and susceptor for vapor-generation device
KR20200056447A (ko) 전자 에어로졸 제공 디바이스를 위한 해치 섹션
CN112293804A (zh) 加热组件、测温方法及气溶胶产生装置
CN210203367U (zh) 加热可抽吸材料的装置
US8500327B2 (en) Safety thermometer
JP2023537138A (ja) エアロゾル発生装置
US20230363459A1 (en) Aerosol provision device
CN220157598U (zh) 用于电子烟的加热器和电子烟
EP4260735A1 (en) Flavor inhaler and flavor inhaler manufacturing method
US20240041130A1 (en) Flavor inhaler and flavor inhaler manufacturing method
CN215075531U (zh) 加热不燃烧烟具及其发热装置
CN217826775U (zh) 加热器及气雾生成装置
CN217184865U (zh) 发热体和气雾生产装置
JP7488919B2 (ja) エアロゾル発生装置
CN219608258U (zh) 温度检测装置及检测系统
US20240164453A1 (en) Aerosol generating device and operation method thereof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