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660145U - 全地形车 - Google Patents

全地形车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6660145U
CN216660145U CN202220232414.7U CN202220232414U CN216660145U CN 216660145 U CN216660145 U CN 216660145U CN 202220232414 U CN202220232414 U CN 202220232414U CN 216660145 U CN216660145 U CN 21666014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rake
adapter
terrain vehicle
assembly
fram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0232414.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广林
吴涛
罗龙平
董涛涛
郑汉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ejiang CFMOTO Powe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ejiang CFMOTO Powe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ejiang CFMOTO Power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ejiang CFMOTO Power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0232414.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666014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666014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666014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60Other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with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effect
    • Y02T10/62Hybrid vehicles

Landscapes

  • Valves And Accessory Devices For Braking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全地形车,包括:车架;制动系统,包括制动管路;制动系统还包括三通接头,三通接头包括:若干个转接管,转接管连通制动管路;转接块,转接块和若干个转接管连通;在一个垂直于上下方向的投影面内,相邻两个转接管的轴心线沿上下方向在投影面上的投影为第一投影线和第二投影线,第一投影线和第二投影线之间的夹角角度大于等于30°且小于等于150°。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通过弯折部和转接管适应制动管路的布置情况,使弯折部和制动管路的连接更加稳定,从而使转接管和制动管路的连接更加稳定。

Description

全地形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领域,尤其是指一种全地形车。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全地形车的制动通过制动管路、制动器等控制。由于全地形车的车身内部零件过多,制动管路需要向不同方向传递制动液,现有技术中多是在由制动管路弯折布置,但这样会造成制动管路的转弯半径过大,不利于制动液的流通和车身内部空间的布置。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制动管路的转弯半径过大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全地形车,包括:车架;车身覆盖件,车身覆盖件至少部分设置在车架上;行走组件,行走组件包括第一行走轮和第二行走轮;悬架组件,悬架组件包括前悬架和后悬架,第一行走轮通过前悬架连接至车架,第二行走轮通过后悬架连接至车架;动力系统,动力系统包括发动机并用于驱动行走组件;变速组件,变速组件设置在动力系统与行走组件之间并用于将动力系统的动力传递至行走组件;制动系统,制动系统包括制动管路,用于制动行走组件;制动系统还包括三通接头,三通接头包括:若干个转接管,转接管连通制动管路;转接块,转接块和若干个转接管连通;在一个垂直于上下方向的投影面内,相邻两个转接管的轴心线沿上下方向在投影面上的投影为第一投影线和第二投影线,第一投影线和第二投影线之间的夹角角度大于等于30°且小于等于150°。
进一步地,转接管包括弯折部和直筒部,弯折部连通转接块和直筒部。
进一步地,弯折部的直径小于直筒部的直径。
进一步地,沿上下方向上,相邻两个弯折部的轴心线在投影面上的投影与相邻两个转接管的轴心线在投影面上的投影基本重合。
进一步地,直筒部的一端连通弯折部,直筒部的另一端连通制动管路。
进一步地,转接块中设置有腔室,转接管连通腔室。
进一步地,转接块设置有转接固定部,转接固定部和若干个转接管围绕转接块设置。
进一步地,转接固定部和车架连接。
进一步地,弯折部和直筒部焊接,弯折部和转接块焊接。
进一步地,直筒部和制动管路铆接。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全地形车可以通过弯折部和转接管适应制动管路的布置情况,使弯折部和制动管路的连接更加稳定,从而使转接管和制动管路的连接更加稳定,有效防止制动液的渗漏;此外,通过上述设置可使制动液的流通更加顺畅,根据制动管路的布置对第一投影线和第二投影线的夹角进行选择设置,使制动管路的布置更加容易,有效节省车身内部空间。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全地形车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全地形车的侧面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动力系统和变速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车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车架和制动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三通接头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的手刹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的手刹组件的爆炸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的保压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方案,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
如图1和图2所示,全地形车100包括车架12、燃油系统13、转向组件16、电气系统17、排气系统18、操纵组件22、车身覆盖件23、安装架组件24、进气系统25、行走组件26、悬架组件27和鞍座组件28。车架12用于支撑转向组件16、排气系统18和车身覆盖件23,安装架组件24安装在车架12上。转向组件16对行走组件26的左右转动进行控制,排气系统18用于将全地形车100运行时产生的气体排出至外部环境中,操纵组件22设置在车架12上,且操纵组件22与车身覆盖件23连接,悬架组件27用于将行走组件26与车架12连接。为了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还定义了如图1所示的前侧、后侧、左侧、右侧、上侧、下侧。
如图2所示,行走组件26包括第一行走轮261和第二行走轮262,第一行走轮261和/或第二行走轮262均可作为全地形车100的驱动轮,且第一行走轮261与转向组件16连接能够用以转动。悬架组件27包括前悬架271和后悬架272(参见图1),第一行走轮261通过前悬架271连接至车架12,第二行走轮262通过后悬架272连接至车架12。
如图3所示,全地形车100还包括动力系统11和变速组件14,动力系统11设于车架12上,用于向全地形车100提供动力。动力系统11包括发动机111,发动机111与变速组件14连接,变速组件14能够改变全地形车100的驱动力和行驶速度。发动机111包括至少一个汽缸1111及位于汽缸1111一端的缸头1112,汽缸1111内设有燃烧室和活塞组件,燃烧室连接进气系统25。发动机111设置在车架12上。在本实施例中,变速组件14为CVT变速箱,可以理解的,变速组件14还可以AT自动变速器(automatic transmission)、DCT双离合变速器(Dual Clutch Transmission)等其他变速器。
如图4所示,车架12设置为金属框架,包括车架主体121和前部支撑架122,车架主体121包括第一主梁1211、第二主梁1212、第三主梁1213、第四主梁1214、第五主梁1215、第六主梁1216、第七主梁1217、第八主梁1218和第九主梁1219,车架主体121能够通过焊接的方式制成,在前后方向上,前部支撑架122设于车架主体121的前侧,前部支撑架122作为车架12的扩展件,能够扩展车架12整体的长度,使车架12能够装配更多的装置。
如图5和图6所示,全地形车100还包括制动系统15,制动系统15与行走组件26相关联以实现制动控制。作为一种实现方式,制动系统15包括制动管路151、三通接头152和制动器153,三通接头152连接制动管路151,制动管路151连接制动器153。制动系统15中填充制动液。通过三通接头152将制动液传递到制动管路151中,制动管路151将制动液传递到各个制动器153上,由制动器153控制行走组件26的停止或减速,实现全地形车100的制动。三通接头152包括转接块1521和转接管1522,转接块1521内部设有一腔室,转接管1522与转接块1521连通。具体的,转接管1522与转接块1521内部的腔室连通。作为一种实现方式,转接块1521能够通过螺栓安装在车架主体121上,转接块1521上设置有三根转接管1522,三根转接管1522分别设置在转接块1521不同的平面上且基本呈“T”字形设置。每根转接管1522的一端与转接块1521的腔室连通,每根转接管1522的另一端与制动管路151连通。转接块1521上设有转接固定部1521a,转接固定部1521a与三根转接管1522分别设置在转接块1521不同的平面上且基本呈“十”字形设置,即三根转接管1522和转接固定部1521a围绕转接块1521设置。具体的,转接块1521通过转接固定部1521a和螺栓安装在车架主体121上。制动系统15通过三通接头152将制动液传递至不同的制动管路151中。转接管1522包括弯折部1522a和直筒部1522b,弯折部1522a的一端连通转接块1521的腔室,弯折部1522a的另一端连通直筒部1522b的一端,直筒部1522b的另一端与制动管路151连通。由于车身内部零件过多,制动管路151需要向不同方向传递制动液,现有技术中多是在由制动管路弯折布置,但这样会造成制动管路的转弯半径过大,不利于制动液的流通和车身内部空间的布置。可以理解的,弯折部1522a为弯曲结构,弯曲结构的弯曲角度大于等于0°且小于等于90°,即转接管1522可以通过弯折部1522a弯折,转接管1522的弯曲角度J大于等于0°且小于等于90°。其中,弯折部1522a和转接管1522的弯曲角度J可以根据制动管路151的布置情况进行调整,从而使弯折部1522a和转接管1522适应制动管路151的布置情况,使弯折部1522a和制动管路151的连接更加稳定,进而使转接管1522和制动管路151的连接更加稳定,有效防止制动液的渗漏。弯曲结构的设置可使制动液的流通更加顺畅,根据制动管路151的布置对弯曲结构的弯曲角度进行选择设置,使制动管路151的布置更加容易,有效节省车身内部空间。
作为一种实现方式,全地形车100包括垂直于全地形车100上下方向的第一投影面304。沿全地形车100的上下方向上,相邻两个转接管1522的轴心线在第一投影面304的投影为第一投影线和第二投影线。第一投影线和第二投影线的夹角K角度大于等于30°且小于等于150°。具体的,沿全地形车100的上下方向上,相邻两个弯折部1522a的轴心线在第一投影面304的投影和相邻两个转接管1522的轴心线在第一投影面304的投影基本重合,即相邻两个弯折部1522a的轴心线在第一投影面304的投影也为第一投影线和第二投影线。通过上述设置,可以使弯折部1522a和转接管1522适应制动管路151的布置情况,使弯折部1522a和制动管路151的连接更加稳定,从而使转接管1522和制动管路151的连接更加稳定,有效防止制动液的渗漏。此外,通过上述设置可使制动液的流通更加顺畅,根据制动管路151的布置对第一投影线和第二投影线的夹角进行选择设置,使制动管路151的布置更加容易,有效节省车身内部空间。
作为一种实现方式,弯折部1522a的直径小于直筒部1522b,且直筒部1522b的横截面为圆形,有效增大制动液在直筒部1522b与制动管路151的通量。在本实施例中,弯折部1522a通过焊接与直筒部1522b和转接块1521安装固定,直筒部1522b通过铆接与制动管路151连接,可以理解的,上述连接固定方式并不唯一。本实施例下的三通接头152通过弯折部1522a的设计,可实现不同方向的制动管路151的布置,为全地形车100的内部空间的设计提供更多选择,显著提高了制动液流通效率,使制动液的流通更加顺畅。
如图7至图9所示,转向组件16包括方向把。制动系统15包括手刹组件154。手刹组件154设置在方向把上。手刹组件154用于通过液压制动行走组件26,从而实现全地形车100的制动。作为一种实现方式,手刹组件154包括油箱1541、制动开关1542、手刹泵1543、保压组件1544和手柄1545。油箱1541中填充有制动液。油箱1541设置在手刹泵1543的上侧,且油箱1541和手刹泵1543一体成型,从而提高油箱1541和手刹泵1543的密封性,便于加工油箱1541和手刹泵1543,进而提高加工效率。通过上述设置,可以使手刹泵1543更好地控制油箱1541中的制动液,从而使手刹泵1543可以更好地制动行走组件26,提高全地形车100的制动效果。保压组件1544设置在手柄1545上,保压组件1544可以和手柄1545进行相对转动。当全地形车100在斜坡驻车等情况下,在手刹组件154处于未制动状态时,保压组件1544用于制动全地形车100,从而在手刹组件154处于未制动状态时,通过保压组件1544保持制动液的液压,进而实现对全地形车100的制动,有效防止全地形车100在斜坡驻车等情况下的移动,提高全地形车的安全性。制动开关1542用于在保压组件1544制动时能快速点亮后制动灯,从而提醒后方车辆减速,进而提高全地形车100的安全性。其中,后制动灯指全地形车100制动时亮起的尾灯。具体的,保压组件1544包括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第一状态为保压组件1544未制动时的状态,第二状态为保压组件1544制动时的状态。制动开关1542至少能够传递第一信号和第二信号至后制动灯。第一信号指制动开关1542处于常闭状态时的信号,第二信号指制动开关1542处于打开状态时的信号。当保压组件1544处于第一状态时,制动开关1542处于常闭状态,制动开关1542传递第一信号至后制动灯。此时,后制动灯不亮。当保压组件1544处于第二状态时,制动开关1542处于打开状态,制动开关1542传递第二信号至后制动灯。此时,后制动灯点亮。通过上述设置,可以在保压组件1544处于制动状态时,通过制动开关1542控制后制动灯点亮,从而提醒后方车辆减速,进而提高全地形车100和驾驶者的安全性。
如图7和图8所示,作为一种实现方式,油箱1541包括油箱盖1541a、油箱垫板1541b、油箱垫1541c和油窗1541d。油箱盖1541a设置在油箱垫板1541b上方,用于密封油箱1541,从而提高油箱1541的密封性。油箱垫板1541b设置在油箱盖1541a下方,油箱垫1541c设置在油箱垫板1541b下方,从而提高油箱1541的密封性。油窗1541d设置油箱1541的后侧,便于驾驶者通过油窗1541d查看油箱1541中制动液的剩余量。
如图7和图8所示,作为一种实现方式,手刹泵1543包括主泵壳体1543a、复位弹簧1543b、活塞1543c、防尘罩1543d和推杆1543e。主泵壳体1543a与油箱1541一体成型,从而提高油箱1541和手刹泵1543的密封性,便于加工油箱1541和手刹泵1543,进而提高加工效率。复位弹簧1543b、活塞1543c、防尘罩1543d和推杆1543e均设置在主泵壳体1543a中。推杆1543e的一端连接手柄1545,推杆1543e的另一端连接活塞1543c的一端。活塞1543c的另一端连接复位弹簧1543b。具体的,推杆1543e穿过防尘罩1543d与手柄1545连接,防尘罩1543d可以防止外界的灰尘等进入手刹泵1543中,从而使制动液保持纯净,进而提高手刹泵1543的制动效果。
具体的,手刹泵1543设置有安装孔1543f。安装孔1543f的一端设置有推杆1543e,安装孔1543f的另一端连通手刹泵1543的外部。复位弹簧1543b的一端连接活塞1543c,复位弹簧1543b的另一端连接安装孔1543f连通手刹泵1543外部的一端。在本实施方式中,安装孔1543f连通手刹泵1543外部的一端设置有堵头。堵头用于密封安装孔1543f,从而提高手刹泵1543的密封性。
在本实施方式中,当手刹组件154制动时,手柄1545带动推杆1543e移动,从而使推杆1543e带动活塞1543c移动。此时,复位弹簧1543b被压缩,手刹泵1543控制制动液制动行走组件26。当手刹组件154恢复到未制动状态时,由于复位弹簧1543b具有复位功能,此时,复位弹簧1543b推动活塞1543c移动,从而使活塞1543c移动通过推杆1543e控制手柄1545复位。
如图8和图9所示,作为一种实现方式,保压组件1544包括扭转弹簧1544a、销轴1544b和驻车推板1544c。驻车推板1544c包括上推板、中推板和下推板,中推板和上推板基本垂直设置,上推板和下推板基本平行设置。上推板、中推板和下推板一体成型。上推板、中推板和下推板形成有安装空间1544d。手柄1545至少部分设置在安装空间1544d中,并通过销轴1544b连接手柄1545和驻车推板1544c。销轴1544b至少部分设置在安装空间1544d中,用于连接手柄1545和驻车推板1544c。具体的,销轴1544b穿过上推板、手柄1545、扭转弹簧1544a和下推板,从而使上推板和手柄1545转动连接,使手柄1545和下推板转动连接。扭转弹簧1544a的一端连接手柄1545,扭转弹簧1544a的另一端连接下推板,从而实现手柄1545和驻车推板1544c的连接。
在本实施方式中,驻车推板1544c靠近手刹泵1543的一侧设置有锁齿1544e。手刹泵1543靠近锁齿1544e的一侧设置有卡接部。在保压组件1544制动时,卡接部和锁齿1544e卡接,从而实现驻车推板1544c的固定,使保压组件1544维持制动状态。
具体的,保压组件1544制动原理如下:驾驶者通过手部控制驻车推板1544c移动,使锁齿1544e与卡接部卡接,从而实现锁齿1544e与卡接部的锁止,进而使保压组件1544维持制动状态,使保压组件1544实现对全地形车100的制动。当需要保压组件1544不制动全地形车100时,驾驶者通过手部控制锁齿1544e与卡接部分离,在扭转弹簧1544a的作用下,驻车推板1544c将会向手柄1545移动,从而使保压组件1544停止制动全地形车100。
可以理解的,制动开关1542设置有触点开关。在保压组件1544未制动时,触点开关处于常闭状态,此时制动开关1542发出第一信号至后制动灯,后制动灯不亮。在保压组件1544制动时,驻车推板1544c带动锁齿1544e移动,锁齿1544e能够触碰触点开关,使触点开关处于打开状态,此时制动开关1542发出第二信号至后制动灯,后制动灯点亮。通过上述设置,可以在保压组件1544处于制动状态时,通过制动开关1542控制后制动灯点亮,从而提醒后方车辆减速,进而提高全地形车100和驾驶者的安全性。
应当理解的是,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可以根据上述说明加以改进或变换,而所有这些改进和变换都应属于本实用新型所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全地形车,包括:
车架;
车身覆盖件,所述车身覆盖件至少部分设置在所述车架上;
行走组件,所述行走组件包括第一行走轮和第二行走轮;
悬架组件,所述悬架组件包括前悬架和后悬架,所述第一行走轮通过所述前悬架连接至所述车架,所述第二行走轮通过所述后悬架连接至所述车架;
动力系统,所述动力系统包括发动机并用于驱动所述行走组件;
变速组件,所述变速组件设置在所述动力系统与所述行走组件之间并用于将所述动力系统的动力传递至所述行走组件;
制动系统,所述制动系统包括制动管路,用于制动所述行走组件;
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动系统还包括三通接头,所述三通接头包括:
若干个转接管,所述转接管连通所述制动管路;
转接块,所述转接块和若干个所述转接管连通;
在一个垂直于上下方向的投影面内,相邻两个所述转接管的轴心线沿所述上下方向在所述投影面上的投影为第一投影线和第二投影线,所述第一投影线和所述第二投影线之间的夹角角度大于等于30°且小于等于15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全地形车,其特征在于,所述转接管包括弯折部和直筒部,所述弯折部连通所述转接块和所述直筒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全地形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弯折部的直径小于所述直筒部的直径。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全地形车,其特征在于,沿所述上下方向上,相邻两个所述弯折部的轴心线在所述投影面上的投影与相邻两个所述转接管的轴心线在所述投影面上的投影基本重合。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全地形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直筒部的一端连通所述弯折部,所述直筒部的另一端连通所述制动管路。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全地形车,其特征在于,所述转接块中设置有腔室,所述转接管连通所述腔室。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全地形车,其特征在于,所述转接块设置有转接固定部,所述转接固定部和若干个所述转接管围绕所述转接块设置。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全地形车,其特征在于,所述转接固定部和所述车架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全地形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弯折部和所述直筒部焊接,所述弯折部和所述转接块焊接。
10.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全地形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直筒部和所述制动管路铆接。
CN202220232414.7U 2022-01-25 2022-01-25 全地形车 Active CN21666014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232414.7U CN216660145U (zh) 2022-01-25 2022-01-25 全地形车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232414.7U CN216660145U (zh) 2022-01-25 2022-01-25 全地形车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6660145U true CN216660145U (zh) 2022-06-03

Family

ID=8176392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0232414.7U Active CN216660145U (zh) 2022-01-25 2022-01-25 全地形车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6660145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2604498B1 (en) Motorcycle brake pipe structure
WO2011025043A1 (ja) 自動二輪車
US7845473B2 (en) Brake caliper structure of straddle seat off-road vehicle
WO2008106830A1 (fr) Véhicule hors route plus particulièrement conçu pour rouler dans le sable
CN107878658A (zh) 车辆的后轮制动装置
CN216660145U (zh) 全地形车
CN112984011B (zh) 盘式制动钳
CN216660148U (zh) 全地形车
CN1718496A (zh) 双轮刹车装置及采用该装置的轻便三轮车或四轮车
CN102442392A (zh) 一种摩托车联动制动装置
US7621566B2 (en) Brake hose support structure
CN101380985B (zh) 摩托车四杆机构制动装置
CN210760709U (zh) 一种驻车机构及汽车
CN101251132A (zh) 比例分配液压阀
CN201264696Y (zh) 四杆机构液压碟刹制动器
CN209875799U (zh) 应用于机动车的电液混合制动钳总成
JP5846874B2 (ja) 電動ブレーキ用モータシリンダ装置
CN201206604Y (zh) 一种汽车离合器助力器总成
JP2005207602A (ja) 乗用作業車の制動構造
CN219339614U (zh) 一种摩托车
US4483421A (en) Vacuum/hydraulic control system for speed synchronization of a pair of shafts
CN201026862Y (zh) 汽车联合中央制动器
CN1544280A (zh) 折叠式汽车
CN219008017U (zh) 摩托车
CN201573628U (zh) 一种微车全盘式制动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