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649472U - 油冷电机转子 - Google Patents

油冷电机转子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6649472U
CN216649472U CN202123453813.0U CN202123453813U CN216649472U CN 216649472 U CN216649472 U CN 216649472U CN 202123453813 U CN202123453813 U CN 202123453813U CN 216649472 U CN216649472 U CN 21664947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oil
rotating shaft
passing hole
oil passing
iron cor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3453813.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林汝裕
朱殿烨
徐浩杰
孙新东
张增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ejiang Geely Holding Group Co Ltd
Weirui Electric Automobile Technology Ningbo Co Ltd
Zeekr Automobile Ningbo Hangzhou Bay New Area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ejiang Geely Holding Group Co Ltd
Weirui Electric Automobile Technology Ningbo Co Ltd
Zeekr Automobile Ningbo Hangzhou Bay New Area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ejiang Geely Holding Group Co Ltd, Weirui Electric Automobile Technology Ningbo Co Ltd, Zeekr Automobile Ningbo Hangzhou Bay New Area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ejiang Geely Holding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3453813.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664947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664947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664947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60Other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with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effect
    • Y02T10/64Electric machine technologies in electromobility

Landscapes

  • Motor Or Generator Cooling System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油冷电机转子,包括转轴、铁芯、轴承、油管和两个动平衡端板;铁芯、动平衡端板和轴承均套设于转轴,动平衡端板位于铁芯的两端,轴承位于其中一个动平衡端板相背于铁芯的一侧;转轴具有中空腔体,油管穿设于腔体内;油管具有相对设置的进油端和出油端;进油端具有用于通入冷却油的进油口;出油端位于轴承的面向腔体的一侧,出油端的端面开设有至少一个第一过油孔,转轴的靠近轴承的一侧开设有第二过油孔,油管内的部分冷却油在转轴的带动下依次经过第一过油孔和第二过油孔甩入轴承。本申请提供的油冷电机转子,能够对转轴端部的轴承进行较好的冷却,从而进一步提升电机的工作性能。

Description

油冷电机转子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电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油冷电机转子。
背景技术
驱动电机在运行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热从而影响电机的性能,在现有的电机中,一般会设置专门的冷却结构,以及时带走电机在运行过程中产生的热量。目前常用的冷却方式为水冷,即在电机的机壳内设置冷却水流道,冷却水在流道中流动的过程中会带走电机的定子或者转子产生的热量。但由于流道占用空间大,造成电机的体积增大,且水冷方式由于冷却水并未直接与定子或转子接触,导致冷却效果一般。
随着对电机功率、性能及成本的要求日益变高,油冷电机逐渐成为研究的热点。现有的油冷电机一般是通过外部的油泵使得冷却油进入转轴的空腔内,转子在高速旋转过程中产生离心力,冷却油在离心力的作用下从转子的空腔甩到转子的平衡端板、绕组和轴承等结构当中实现转子的冷却。
然而,上述油冷电机的转子冷却结构,进油端甩出的油量较多,另一端油量较少,对处于转子的转轴端部的轴承冷却效果较差。
发明内容
本申请提供了油冷电机转子,能够对转轴端部的轴承进行较好的冷却,从而进一步提升电机的工作性能。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油冷电机转子,包括转轴、铁芯、轴承、油管和两个动平衡端板;铁芯、动平衡端板和轴承均套设于转轴,动平衡端板位于铁芯的两端,轴承位于其中一个动平衡端板相背于铁芯的一侧;转轴具有中空腔体,油管穿设于腔体内;
油管具有相对设置的进油端和出油端;进油端具有用于通入冷却油进油口;出油端位于轴承的面向腔体的一侧,出油端的端面开设有至少一个第一过油孔,转轴的靠近轴承的一侧开设有第二过油孔,油管内的部分冷却油在转轴的带动下依次经过第一过油孔和第二过油孔甩入轴承。
作为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油管的出油端与轴承之间具有间隔。
作为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第二过油孔位于轴承的相背于腔体的一侧。
作为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第一过油孔设置为多个,且多个第一过油孔间隔设置于出油端的端面。
作为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轴承的端面设置有多个润滑油槽,润滑油槽用于容纳由第二过油孔甩入的冷却油。
作为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油管和转轴过盈配合。
作为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油管的周向侧壁开设有多个第三过油孔,转轴两端的周向侧壁分别开设有多个第四过油孔,铁芯内部设置有多个油道,油道沿铁芯的轴向延伸,且各油道沿铁芯的周向间隔排列;油道包括入口端和出口端,每个油道的入口端在铁芯的朝向转轴一侧的内壁上形成第五过油孔,各第五过油孔分别与至少一个第四过油孔对应设置并相互连通;冷却油依次经由第三过油孔、第四过油孔和第五过油孔流入油道,并由出口端流出。
作为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多个第三过油孔间隔设置于油管的中部,且多个第三过油孔沿油管的周向间隔排列。
作为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位于转轴第一端的多个第四过油孔与位于转轴第二端的多个第四过油孔均沿转轴的周向间隔排列,且位于转轴不同端的第四过油孔在转轴的轴向上的投影呈周向交替排布;每个第五过油孔分别对应连通于一个第四过油孔。
作为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动平衡端板的端面上设置有多个第六过油孔,第六过油孔连通于出口端,动平衡端板的周向侧面上间隔设置有多个甩油孔,每个甩油孔对应连通于一个第六过油孔,甩油孔用于将流通转轴内的冷却油甩出。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油冷电机转子,包括转轴、铁芯、轴承、油管和两个动平衡端板;铁芯、动平衡端板和轴承均套设于转轴,动平衡端板位于铁芯的两端,轴承位于其中一个动平衡端板相背于铁芯的一侧;转轴具有中空腔体,油管穿设于腔体内;油管具有相对设置的进油端和出油端;进油端具有用于通入冷却油的进油口;出油端位于轴承的面向腔体的一侧,出油端的端面开设有至少一个第一过油孔,转轴的靠近轴承的一侧开设有第二过油孔,油管内的部分冷却油在转轴的带动下依次经过第一过油孔和第二过油孔甩入轴承,本申请提供的油冷电机转子,能够对转轴端部的轴承进行较好的冷却,从而进一步提升电机的工作性能。
除了上面所描述的本申请实施例解决的技术问题、构成技术方案的技术特征以及由这些技术方案的技术特征所带来的有益效果外,本申请提供的油冷电机转子所能解决的其他技术问题、技术方案中包含的其他技术特征以及这些技术特征带来的有益效果,将在具体实施方式中作出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油冷电机转子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油冷电机转子的转轴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油冷电机转子的油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油冷电机转子的动平衡端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油冷电机转子的铁芯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油冷电机转子的一种剖面示意图;
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油冷电机转子的另一种剖面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10-油冷电机转子;
111-转轴;121-腔体;131-第四过油孔;141-第二过油孔;
112-铁芯;122-第五过油孔;132-油道;1321-入口端;1322-出口端;
113-动平衡端板;123-第六过油孔;133-甩油孔;
114-轴承;124-润滑油槽;
115-油管;125-第三过油孔;135-第一过油孔;145-进油端;155-出油端。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申请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首先,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的是,这些实施方式仅仅用于解释本申请的技术原理,并非旨在限制本申请的保护范围。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需要对其作出调整,以便适应具体的应用场合。
其次,需要说明的是,在本申请的描述中,术语“内”、“外”等指示的方向或位置关系的术语是基于附图所示的方向或位置关系,这仅仅是为了便于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装置或构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此外,还需要说明的是,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两个构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可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其中,“上”、“下”等的用语,是用于描述各个结构在附图中的相对位置关系,仅为便于叙述的明了,而非用以限定本发明可实施的范围,其相对关系的改变或调整,在无实质变更技术内容下,当亦视为本发明可实施的范畴。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意性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公开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驱动电机广泛应用于生活中的各个领域,对其工作性能的要求日益变高。而驱动电机在运行过程中或产生大量的热,若热量积聚无法及时排出会严重影响驱动电机的工作性能。目前常用的冷却方式包括风冷、水冷、油冷等方式,而风冷的降温效率较低,设备结构复杂,水冷需要设置冷却水道,结构复杂成本高。而现有技术中的油冷电机,一般是通过油泵将冷却油抽入电机转轴的中空腔体内,利用转轴旋转的离心力,将冷却油甩出至转子的铁芯、平衡端板、和轴承等结构当中实现转子的冷却,但此种设置方式使得转轴的进油端甩出的油量较多,而与进油端相对的另一端的油量较少,导致转子整体温度不均匀,容易引起转子动不平衡。
鉴于上述问题,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油冷电机转子,包括转轴、铁芯、动平衡端板、轴承和油管;该油冷转子的转轴的中空腔体内设置有油管,油管的周向侧壁开设有多个第一过油孔,转轴的两端侧壁上开设有多个第二过油孔,铁芯靠近转轴一侧的内壁开设有多个第三过油孔,且第三过油孔与第二过油孔连通,铁芯内部设置有多个油道,该油道与第三过油孔连通;油管内的冷却油通过第一过油孔进入转轴的中空腔体内,中空腔体内的冷却油通过第二过油孔进入第三过油孔内,进而由第三过油孔进入油道内,油道沿铁芯的轴向延伸,冷却油由油道的入口端流动至油道的出口端,进而实现对铁芯的冷却。由于第二过油孔设置在转轴的两端,因而位于不同端的第二过油孔对应的油道内的冷却油具有相反的流向,从而保证整个铁芯的均匀散热,同时,冷却液进入转轴的中空腔体内,在冷却液流向转轴两端的第二油孔的过程中,对整个转轴实现均匀的冷却,提升了电机转子的整体散热效果,提升电机的工作性能。
下面以具体地实施例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以及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何解决上述技术问题进行详细说明。需要说明的是,下面这几个具体的实施例可以相互结合,对于相同或相似的概念或过程可能在某些实施例中不再赘述。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例进行描述。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油冷电机转子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油冷电机转子的转轴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油冷电机转子的油管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油冷电机转子的动平衡端板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油冷电机转子的铁芯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油冷电机转子的一种剖面示意图;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油冷电机转子的另一种剖面示意图。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油冷电机转子110,如图1-图7所示,包括转轴111、铁芯112、油管115、轴承114和两个动平衡端板113;铁芯112、动平衡端板113和轴承114均套设于转轴111,动平衡端板113位于铁芯112的两端,轴承114位于其中一个动平衡端板113相背于铁芯112的一侧;转轴111具有中空腔体121,油管115穿设于腔体121内。
油管115的一端为进油端145,另一端为出油端155;进油端145具有进油口,进油口用于通入冷却油;出油端155位于轴承114的面向腔体121的一侧,出油端155的端面开设有至少一个第一过油孔135,转轴111靠近轴承114的位置开设有第二过油孔141,油管115内的部分冷却油在转轴111的带动下依次经过第一过油孔135和第二过油孔141甩入轴承114。
需要说明的是,油管的115的出油端155设置有第一过油孔135,该第一过油孔135靠近轴承114,而转轴111靠近轴承114的壁面上开设有第二过油孔141,则冷却油最终可以通过第一过油孔135和第二过油孔141进入到轴承114中,甩到轴承114上的润滑油一方面起到对轴承114的降温作用,另一方面起到对轴承114的润滑作用。同时,由于油管115的出油端155位于轴承114的面向腔体121的一侧,即油管115的延伸长度不超过轴承114靠近转轴111的腔体121的一侧,这样可以尽量缩短油管115的长度,以降低工艺难度和结构的复杂度,节省成本。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油管115的出油端155与轴承114之间具有间隔,指的是油管115的出油端155与轴承114之间具有一定距离。如此设置,相比较于出油管115延伸至轴承114的端面,可以进一步缩短油管115的长度,同时实现冷却和润滑轴承114的效果。
可选的,如图6-图7所示,第二过油孔141开设于轴承114的相背于腔体121一侧对应的转轴111的侧壁上。可以理解的是,由于转轴111越到端部直径越小,因而在转轴111的端部开设第二过油孔141更加方便,需要穿透的侧壁厚度较小,工艺更加简单可行。当然,在轴承114的面向腔体121一侧对应的转轴111的侧壁上开设第二过油孔141也可以选择,但相比较与前述方式,此处转轴111的侧壁较厚,工艺相对复杂些。
可能的,第一过油孔135设置为多个,且多个第一过油孔135间隔设置于出油端155的端面。容易理解的是,第一过油孔135设置为多个更有利于油管115内的冷却油甩出,从而对轴承114的冷却效果更佳。
相应的,如图6-图7所示,轴承114的端面还设置有多个润滑油槽124,该润滑油槽124用于容纳由第二过油孔141甩入的冷却油。
对于油管115和转轴111的具体配合方式,可选的,油管115和转轴111过盈配合。在具体的加工过程中,转轴111可先分为两部分,将油管115放入后,两部分转轴111通过焊接一体化固定,此种工艺加工的转轴111强度可靠,结构简单。
对于油管115和转轴111的具体配合方式,可选的,油管115和转轴111过盈配合。在具体的加工过程中,转轴111可先分为两部分,将油管115放入后,两部分转轴111通过焊接一体化固定,此种工艺加工的转轴111强度可靠,结构简单。
在另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如图6-图7所示,油管115的周向侧壁开设有多个第三过油孔125,转轴111两端的周向侧壁分别开设有多个第四过油孔131,铁芯112内部设置有多个油道132,油道132沿铁芯112的轴向延伸,且各油道132沿铁芯112的周向间隔排列;油道132包括入口端1321和出口端1322,每个油道132的入口端1321在铁芯112的朝向转轴111一侧的内壁上形成第五过油孔122,各第五过油孔122分别与至少一个第四过油孔131对应设置并相互连通;冷却油依次经由第三过油孔125、第四过油孔131和第五过油孔122流入油道132,并由出口端1322流出。
需要说明的是,如图6和图7所示,图中箭头所指方向为冷却油流动方向,油管115内的冷却油通过油管115上的第三过油孔125流入转轴111的中空腔体121内,由于转轴111两端的周向侧壁上均开设有第四过油孔131,进入腔体内的冷却油会分流流向转轴111两端的第四过油孔131,从而避免了进入中空腔体121的冷却油集中于靠近油管115的进油端145的一侧,使得冷却油从油管115内流出后均匀地分布于转轴111的中空腔体121内,进而实现转轴111整体均匀的冷却。随后,中空腔体121内的冷却油会通过油道132的入口端1321对应的第五过油孔122流进油道132内,由于第五过油孔122设置于转轴111的两端,因而由两端流入油道132的冷却液具有相反的流向。为了避免不同流向的冷却油相互干涉,每个油道132分别与一个第三油孔相对应,由于铁芯112内部沿周向排布有多个油道132,且由于油道132沿铁芯112的轴向延伸,因而油道132内的冷却液能够接触到铁芯112的大部分表面,使得铁芯112实现均匀快速的降温效果。最终,完成热量交换的冷却液从出口端1322排出。可以理解的是,由于第五过油孔122的位置不同,导致各油道132的入口端1321和出口端1322的位置也不同,多个油道132的入口端1321和出口端1322相应分布在铁芯112的轴向两端。
本实施方式通过在转轴111的空腔内设置油管115,并在转轴111的两端均设置第四过油孔131,在铁芯112上相应设置第五过油孔122和油道132,实现了油冷电机转子110内冷却油的双向对流,从而提升了油冷电机转子110的冷却效率,并实现了油冷电机转子110的各部分均匀降温,改善了电机的工作性能。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多个第三过油孔125间隔设置于油管115的中部。可以理解的是第三过油孔125的集中于油管115的中部区域可以尽量保证流入转轴111的中空腔体121内的冷却油均匀分布,而多个第三过油孔125能够加快冷却液的流动速度。
需要说明的是,相比较于现有的直接将冷却油通入转轴111的中空腔体121内的方式,设置油管115可以自由选定油管115上的第三过油孔125的位置,从而避免冷却油随转轴111离心力随意甩动,保证冷却油在油冷电机转子110内的均匀分布。
此外,如图3所示,多个第三过油孔125沿油管115的周向间隔排列。可以理解的是,将第三过油孔125设置于油管115的中部是为了尽量均衡流向转轴111的中空腔体121两侧的冷却油的量,进而能够使得由第五过油孔122流入铁芯112两端的油道132的冷却油的量更加均衡,实现转子各部分的均匀降温,提升电机的工作性能。容易理解的是,多个第三过油孔125沿油管115的周向排列,是为了是保证每个第三过油孔125都能够处于油管115的中间位置。
在其中一种实施方式中,如图2所示,位于转轴111第一端的多个第四过油孔131与位于转轴111第二端的多个第四过油孔131均沿转轴111的周向间隔排列,且位于转轴不同端的第四过油孔131在转轴111的轴向上的投影呈周向交替排布;每个第五过油孔122分别对应连通于一个第四过油孔131。即第四过油孔131、第五过油孔122和油道132一一对应设置。
需要说明的是,转轴111两端的第四过油孔131在转轴111的轴向上的投影沿转轴111的周向交替排布,指的是转轴111两端的任意两个第二通孔均不在平行于转轴111轴线的同一条直线上,即两端的第二通孔是交替排列的。可以理解的是,由于每个第四过油孔131流出的油最终通过第五过油孔122流入铁芯112的油道132内,设置转轴111两端的第四过油孔131交替设置,则对应的具有不同冷却油流向的油道132在铁芯112的周向上交替设置,从而实现油冷转子更加均匀的降温。
在另一种可选实施方式中,如图4所示,动平衡端板113的端面上设置有多个第六过油孔123,第六过油孔123连通于油道132的出口端1322。
需要说明的是,一般的,油冷电机转子110包括两个动平衡端板113,两个动平衡端板113分别设置于转轴111的两端,动平衡端子的一方面能够调节油冷电机转子110的动平衡,另一方面可以调节油冷电机转子110内部的结构。在动平衡端板上设置第六过油孔123,第四通有孔连通于油道132的出口端1322,则油道132内的冷却油可以流至动平衡端板并对其降温。
而动平衡端板113的周向侧面上间隔设置有多个甩油孔133,每个甩油孔133对应连通于一个第六过油孔123,甩油孔133用于将流通转轴111内的冷却油甩出。即从油管115进入转轴111的冷却油最终会从甩油孔133甩出,从而实现油管115内冷却油的更新,提升换热效率。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为了实现冷却油的循环使用,可以在油管115的进油端145和上述甩油孔133之间设置热交换器(图中未示出),该热交换器连通于油管115的进油端145和上述甩油孔133之间,以冷却由甩油孔133甩出的冷却油,实现冷却油的循环利用。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油冷电机转子110,包括转轴111、铁芯112、轴承114、油管115和两个动平衡端板113;铁芯112、动平衡端板113和轴承114均套设于转轴111,动平衡端板113位于铁芯112的两端,轴承114位于其中一个动平衡端板113相背于铁芯112的一侧;转轴111具有中空腔体121,油管115穿设于腔体121内;油管115的具有相对设置的进油端145和出油端155;进油端145具有用于通入冷却油的进油口;出油端155位于轴承114的面向腔体121的一侧,出油端155的端面开设有至少一个第一过油孔135,转轴111的靠近轴承114的一侧开设有第二过油孔141,油管115内的部分冷却油在转轴111的带动下依次经过第一过油孔135和第二过油孔141甩入轴承.本申请提供的油冷电机转子110,能够对转轴端部的轴承114进行较好的冷却,从而进一步提升电机的工作性能。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油冷电机转子,其特征在于,包括转轴、铁芯、轴承、油管和两个动平衡端板;所述铁芯、所述动平衡端板和所述轴承均套设于所述转轴,所述动平衡端板位于所述铁芯的两端,所述轴承位于其中一个所述动平衡端板相背于所述铁芯的一侧;所述转轴具有中空腔体,所述油管穿设于所述腔体内;
所述油管具有相对设置的进油端和出油端;所述进油端具有用于通入冷却油的进油口;所述出油端位于所述轴承的面向所述腔体的一侧,所述出油端的端面开设有至少一个第一过油孔,所述转轴的靠近所述轴承的一侧开设有第二过油孔,所述油管内的部分所述冷却油在所述转轴的带动下依次经过所述第一过油孔和所述第二过油孔甩入所述轴承。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油冷电机转子,其特征在于,所述油管的所述出油端与所述轴承之间具有间隔。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油冷电机转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过油孔位于所述轴承的相背于所述腔体的一侧。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油冷电机转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过油孔设置为多个,且多个所述第一过油孔间隔设置于所述出油端的端面。
5.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油冷电机转子,其特征在于,所述轴承的端面设置有多个润滑油槽,所述润滑油槽用于容纳由所述第二过油孔甩入的冷却油。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油冷电机转子,其特征在于,所述油管和所述转轴过盈配合。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油冷电机转子,其特征在于,所述油管的周向侧壁开设有多个第三过油孔,所述转轴两端的周向侧壁分别开设有多个第四过油孔,所述铁芯内部设置有多个油道,所述油道沿所述铁芯的轴向延伸,且各所述油道沿所述铁芯的周向间隔排列;所述油道包括入口端和出口端,每个所述油道的所述入口端在所述铁芯的朝向所述转轴一侧的内壁上形成第五过油孔,各所述第五过油孔分别与至少一个所述第四过油孔对应设置并相互连通;所述冷却油依次经由所述第三过油孔、所述第四过油孔和所述第五过油孔流入所述油道,并由所述出口端流出。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油冷电机转子,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第三过油孔间隔设置于所述油管的中部,且多个所述第三过油孔沿所述油管的周向间隔排列。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油冷电机转子,其特征在于,位于所述转轴第一端的多个所述第四过油孔与位于所述转轴第二端的多个所述第四过油孔均沿所述转轴的周向间隔排列,且位于所述转轴不同端的所述第四过油孔在所述转轴的轴向上的投影呈周向交替排布;每个所述第五过油孔分别对应连通于一个所述第四过油孔。
10.根据权利要求7-9任一项所述的油冷电机转子,其特征在于,所述动平衡端板的端面上设置有多个第六过油孔,所述第六过油孔连通于所述出口端,所述动平衡端板的周向侧面上间隔设置有多个甩油孔,每个所述甩油孔对应连通于一个所述第六过油孔,所述甩油孔用于将流通所述转轴内的所述冷却油甩出。
CN202123453813.0U 2021-12-30 2021-12-30 油冷电机转子 Active CN21664947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3453813.0U CN216649472U (zh) 2021-12-30 2021-12-30 油冷电机转子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3453813.0U CN216649472U (zh) 2021-12-30 2021-12-30 油冷电机转子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6649472U true CN216649472U (zh) 2022-05-31

Family

ID=8172467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3453813.0U Active CN216649472U (zh) 2021-12-30 2021-12-30 油冷电机转子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6649472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997296B (zh) 用于冷却电机的方法以及使用这种方法的电机
CN106849509B (zh) 一种超高速永磁电机空心转子冷却结构
US9729027B2 (en) Cooling structure of rotary electric machine
US20230107455A1 (en) Motor, motor cooling system, and electric vehicle
WO2018103307A1 (zh) 电机转子支架以及电机
US8963384B2 (en) Electric motor assemblies including stator and/or rotor cooling
KR101131534B1 (ko) 전기 기계를 냉각시키기 위한 장치 및 방법
JP5441607B2 (ja) 電気機械を冷却するための装置
JP5482376B2 (ja) 密閉型回転電機
EP2573906A2 (en) Electrical machine with reduced windage loss
JP6059906B2 (ja) アキシャルギャップ型回転電機
JP2019009946A (ja) ロータコア
US20190312475A1 (en) Electric machine
CN207939353U (zh) 一种电机和车辆
CN108092432A (zh) 电机
US20060103256A1 (en) Laminated core of a stator and/or of a rotor of a splash-cooled electrical machine as well as a splash-cooled electrical machine
US11973407B2 (en) Thermal management techniques for electric motors
JP2013013225A (ja) 回転電機
JP2012029398A (ja) 回転電機
CN114285202A (zh) 电动机及其转子
US11742721B2 (en) Rotor cooling assembly and method for the interior of a permanent magnet motor
KR102006189B1 (ko) 전기자동차용 전동기
CN216649472U (zh) 油冷电机转子
WO2024087682A1 (zh) 一种高效油冷电机
CN219372120U (zh) 电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