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636620U - 一种加强件及具有其的车辆 - Google Patents

一种加强件及具有其的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6636620U
CN216636620U CN202123091057.1U CN202123091057U CN216636620U CN 216636620 U CN216636620 U CN 216636620U CN 202123091057 U CN202123091057 U CN 202123091057U CN 216636620 U CN216636620 U CN 21663662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einforcement
vehicle
section
transverse
longitudinal bea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3091057.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吴鹏
徐福慧
韩旭
闫高峰
吴泽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ejiang Geely Holding Group Co Ltd
Zhejiang Jizhi New Energy Automobile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ejiang Geely Holding Group Co Ltd
Zhejiang Jizhi New Energy Automobile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ejiang Geely Holding Group Co Ltd, Zhejiang Jizhi New Energy Automobile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ejiang Geely Holding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3091057.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663662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663662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663662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10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ICE] based vehicles
    • Y02T10/40Engine management systems

Landscapes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加强件及具有其的车辆,加强件位于车辆乘员舱区域对应的地板下方,并分别与地板和位于地板下方的车辆纵梁固定连接,加强件在前后方向上的边缘与乘员舱区域在前后方向上的边缘重合;加强件包括横展部、延伸部和连接部,横展部用于沿车辆y轴布置,连接部连接横展部和纵梁,延伸部的一端与横展部相连,并具有向横展部外部斜向延伸的走势,延伸部的另一端与纵梁相连。通过在车辆下方设置分别与纵梁和乘员舱区域下方地板相连的加强件,使加强件覆盖乘员舱区域下方的位置,本实用新型能增强小微型电动车的乘员舱区域的强度,减小碰撞发生时,乘员舱内乘员放置腿脚区域的侵入量。

Description

一种加强件及具有其的车辆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具体涉及一种加强件及具有其的车辆。
背景技术
小微型电动车具有前悬短、前机舱小,前端吸能空间有限等特征。基于此,在其受到碰撞,尤其是前碰的情况下,处于乘员舱内的乘员腿脚部会更容易因车体变形而受到伤害。
更为详细的描述是,如图1所示,车辆前端设有纵梁1、机舱区域2、地板3和乘员舱区域4,其中纵梁1自车头向车尾方向延伸,并具有位于机舱区域2、地板3和乘员舱区域4下方的部位,机舱区域2位于车辆的最前端,乘员舱区域4位于机舱区域2的后方,且位于部分地板3的上方,地板3位于机舱区域2的后方,具有位于乘员舱区域4下方的部分结构。由于需要避让车辆轮胎,纵梁1上设有较为薄弱的弧状凹陷区域,当车辆发生碰撞,例如前碰时,纵梁1的最前端首先会被压溃,随即,碰撞力将后传至纵梁1的弧状凹陷区域,使该处产生弯折,并有几率致使地板3产生形变,侵入乘员舱区域4中,对乘员腿脚部产生伤害。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加强件及具有其的车辆,以增强小微型电动车乘员舱区域的强度,减小碰撞发生时乘员舱内的侵入量。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加强件,所述加强件位于车辆乘员舱区域对应的地板下方,并分别与地板和位于所述地板下方的车辆纵梁固定连接,所述加强件在前后方向上的边缘与所述乘员舱区域在前后方向上的边缘重合;
所述加强件包括横展部、延伸部和连接部,所述横展部用于沿车辆y轴布置,所述连接部连接所述横展部和所述纵梁,所述延伸部的一端与所述横展部相连,并具有向所述横展部外部斜向延伸的走势,所述延伸部的另一端与所述纵梁相连。
可选地,所述延伸部具有弯折延伸的走势,所述加强件与所述纵梁围成三角型结构。
可选地,所述加强件上还设有减重部,所述减重部沿各自的长度方向贯穿所述横展部、所述延伸部和所述连接部。
可选地,所述减重部包括横展减重部、连接减重部和延伸减重部,所述横展减重部、所述连接减重部和所述延伸减重部分别沿各自的长度方向贯穿所述横展部、所述延伸部和所述连接部,使所述加强件形成具有上开口的通道结构。
可选地,所述加强件上还设有翻边,所述翻边自所述加强件的边缘向外翻折而成。
可选地,所述加强件具有“几”字型横截面。
本实用新型还包括一种车辆,包括如上任一项所述的加强件,所述加强件设置于所述车辆的前端或后端至少之一,所述加强件位于车辆前端时,所述延伸部自所述横展部斜向向前延伸,所述加强件位于车辆后端时,所述延伸部自所述横展部斜向后延伸。
可选地,在车辆前端,所述纵梁由前至后依次包括前部头段、前部中段、前部后段和中部,所述前部中段与所述前部后段相连的端部之间向车辆内部凹陷,形成用于安装轮胎的避让部。
可选地,自所述前部中段与所述前部后段的交界处起,所述纵梁位于所述地板的下方,自所述前部中段与所述前部后段的交界处至所述中部之间的部分区域,所述纵梁位于所述乘员舱区域下方。
可选地,所述连接部能与所述前部后段与所述中部的交界相配合并相连,所述延伸部远离所述横展部的一端,在所述前部中段和所述前部后段的交界处与所述纵梁相连接。
综上所述,通过在车辆下方设置分别与纵梁和乘员舱区域下方地板相连的加强件,使加强件覆盖乘员舱区域下方的位置,本实用新型能增强小微型电动车的乘员舱区域的强度,减小碰撞发生时,乘员舱内乘员放置腿脚区域的侵入量。
上述说明仅是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手段,而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并且为了让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明显易懂,以下特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图1为相关技术中下车体的仰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下车体的仰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加强件与纵梁装配后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中加强件的结构示意图(第一角度)。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中加强件的结构示意图(第二角度)。
附图标记说明
1-纵梁,11-前部头段,12-前部中段,13-前部后段,14-中部,2-机舱区域,3-地板,4-乘员舱区域,5-加强件,51-横展部,52-连接部,53-延伸部,6-减重部,61-横展减重部,62-连接减重部,63-延伸减重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但不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说明书中,以车顶方向为上方,车底方向为下方,车头方向为前方,车尾方向为后方。
如图2-3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车辆,包括位于车辆前端的纵梁1、机舱区域2、地板3、乘员舱区域4和加强件5,其中纵梁1分别位于实车x向中心轴的左右两侧,并自车辆的车头向车尾方向延伸设置;机舱区域2位于纵梁1的上方,乘员舱区域4与机舱区域2紧挨设置,且位于机舱区域2的后方,位于部分纵梁1的上方;地板3位于纵梁1的部分结构上方,且具有铺设在乘员舱区域4下方的部分,以为乘员舱区域4提供支撑平台;加强件5位于地板3的下方,并在地板3位于纵梁1上方的区域中,部分地分别与地板3和纵梁1固定连接。本实施例中,加强件5的前部边缘与乘员舱区域4的前部边缘相重合,加强件5的后部边缘与乘员舱区域4的后部边缘相重合,以起到加强乘员舱区域4支撑力的作用,并实现在车辆受到碰撞时,从纵梁1与自身连接处分散碰撞能量,以减少乘员舱区域4的被入侵量。
具体地,出于与其他部件之间配合的考虑,纵梁1具有不规则的弯曲走向,其由前至后依次包括前部头段11、前部中段12、前部后段13和中部14等区域,其前部头段11的一端与前部中段12的一端相连,前部中段12的另一端与前部后段13的一端相连,前部后段13的另一端与中部14的一端相连。前部头段11具有较为笔直的走向;前部中段12靠近前部后段13的一端具有自车辆外部向车辆内部凹陷的走势;前部后段13自前向后具有向车外倾斜的走势,更为详细的描述是,其与前部中段12相连结的一端具有自车辆外部向车辆内部凹陷的走势,另一端则较为笔直地自车辆内部向车辆外部斜向延伸设置。本实施例中,前部中段12与前部后段13对应的凹陷区将连结成用于安装车辆轮胎的避让部。
此外,大约自前部中段12与前部后段13的交界处起,纵梁1位于地板3的下方,并环绕于地板3的边缘处,与地板3通过诸如焊接或螺栓连接等方式固定连接;自其前部中段12与前部后段13的交界处起,至中部14的部分区域,纵梁1位于乘员舱区域4的下方。
请进一步参阅图4,加强件5具体呈蝶型,包括横展部51、延伸部53和连接部52,其横展部51沿实车y向布置,并位于x轴左右两侧分别对应的中部14之间;在横展部51的左右两端,分别连接有呈不规则形状的连接部52,在连接部52靠近车辆外部的一侧,连接部52能与纵梁1的内边缘(本实施例中具体为前部后段13与中部14的交界处)相配合并相连,在连接部52远离车辆外部的一侧,连接部52与横展部51相连结,且连接部52与横展部51均与位于乘员舱区域4内的地板3固定连接,以实现加强件5在车辆横向上的固定。
承上述,一对延伸部53设于横展部51的前侧,两个延伸部53之间以车辆x向中心轴为中心线镜像对称,且延伸部53的一端与横展部51固定连接,具有以横展部51为起点弯折地倾斜向前延伸的走向,并在自身另一端与前部中段12和前部后段13的交界处与纵梁1相连接。此时,延伸部53与纵梁1连接的端部边缘与乘员舱区域4的前部边缘位置重合,横展部51的后部边缘为与乘员舱区域4的后部边缘位置重合,加强件5相当整体地覆盖在乘员舱区域4的正下方。
如此,当车辆发生碰撞,例如前碰时,碰撞力将在行至延伸部53与横梁的连接处发生能量分流,部分能量将施加至加强件5上,依次经延伸部53、横展部51和连接部52后传回前部后段13,再继续向后传递;由于碰撞能量被分散的缘故,前部中段12和前部后段13产生形变的几率将降低,即便产生形变,纵梁1致使地板3变形的程度也将由于加强件5与纵梁1之间连接的存在而减弱,从而实现减少乘员舱区域4入侵量的目的。并且,由于延伸部53相对于横展部51斜向延伸,因此其与横展部51、连接部52和纵梁1之间还围成有一镂空区域,使加强件5与纵梁1之间形成了类似三角型的稳定结构,此结构能进一步地增强加强件5与纵梁1之间的稳固性,有效提升乘员舱区域4的总体强度,并提升乘员置于乘员舱区域4中的腿脚部的安全性。
进一步地,延伸部53的弯折方向为,自横展部51两端的连接部52凸伸向车辆x向中心轴;具体地,延伸部53的弯折形态可以为圆角形状也可以为直角形状。此类弯折形态,能使延伸部53在受力时先发生折弯变形,并最大限度地吸收碰撞能量,使后续依次要传递至横展部51、连接部52和纵梁1上的能量减少,进而提升乘员舱区域4的总体强度。
请进一步参阅图5,本实施例中的加强件5具有“几”字型截面结构,设有沿其上边缘(即其靠近地板3一侧的边缘)向外翻转形成的一圈翻边,以及有利于车辆轻量化的减重部6;具体地,加强件5能凭借其翻边便利地与车辆的其他部位(例如地板3和纵梁1)通过焊接或螺栓连接固定连接,减重部6包括横展减重部61、连接减重部62和延伸减重部63,横展减重部61、连接减重部62和延伸减重部63分别沿横展部51、连接部52和延伸部53各自的长度方向贯穿它们自身,使加强件5的这三个部位形成具有上开口的通道结构,以减轻加强件5的整体重量。
此外,基于上述描述,加强件5无疑也可以设置于车辆的后端,应用于后座乘员舱下方,加强件5位于车辆后端时,延伸部53自横展部51斜向后延伸,用于加强车辆后端乘员舱区域4的强度,减小碰撞发生时,车辆后端乘员舱内乘员放置腿脚区域的侵入量。一辆整车上,可优选地设置以车辆y向中心轴为中心线镜像对称的两个上述加强件5。
综上所述,通过在车辆下方设置分别与纵梁1和乘员舱区域4下方地板3相连的加强件5,使加强件5覆盖乘员舱区域4下方的位置,本实用新型能增强小微型电动车的乘员舱区域4的强度,减小碰撞发生时,乘员舱内乘员放置腿脚区域的侵入量。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10)

1.一种加强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件(5)位于车辆乘员舱区域对应的地板(3)下方,并分别与地板(3)和位于所述地板(3)下方的车辆纵梁(1)固定连接,所述加强件(5)在前后方向上的边缘与所述乘员舱区域在前后方向上的边缘重合;
所述加强件(5)包括横展部(51)、延伸部(53)和连接部(52),所述横展部(51)用于沿车辆y轴布置,所述连接部(52)连接所述横展部(51)和所述纵梁(1),所述延伸部(53)的一端与所述横展部(51)相连,并具有向所述横展部(51)外部斜向延伸的走势,所述延伸部(53)的另一端与所述纵梁(1)相连。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强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延伸部(53)具有弯折延伸的走势,所述加强件(5)与所述纵梁(1)围成三角型结构。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强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件(5)上还设有减重部(6),所述减重部(6)沿各自的长度方向贯穿所述横展部(51)、所述延伸部(53)和所述连接部(52)。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加强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减重部(6)包括横展减重部(61)、连接减重部(62)和延伸减重部(63),所述横展减重部(61)、所述连接减重部(62)和所述延伸减重部(63)分别沿各自的长度方向贯穿所述横展部(51)、所述延伸部(53)和所述连接部(52),使所述加强件(5)形成具有上开口的通道结构。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强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件(5)上还设有翻边,所述翻边自所述加强件(5)的边缘向外翻折而成。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强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件(5)具有“几”字型横截面。
7.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加强件,所述加强件(5)设置于所述车辆的前端或后端至少之一,所述加强件(5)位于车辆前端时,所述延伸部(53)自所述横展部(51)斜向向前延伸,所述加强件(5)位于车辆后端时,所述延伸部(53)自所述横展部(51)斜向后延伸。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在车辆前端,所述纵梁(1)由前至后依次包括前部头段(11)、前部中段(12)、前部后段(13)和中部(14),所述前部中段(12)与所述前部后段(13)相连的端部之间向车辆内部凹陷,形成用于安装轮胎的避让部。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自所述前部中段(12)与所述前部后段(13)的交界处起,所述纵梁(1)位于所述地板(3)的下方,自所述前部中段(12)与所述前部后段(13)的交界处至所述中部(14)之间的部分区域,所述纵梁(1)位于所述乘员舱区域下方。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部(52)能与所述前部后段(13)与所述中部(14)的交界相配合并相连,所述延伸部(53)远离所述横展部(51)的一端,在所述前部中段(12)和所述前部后段(13)的交界处与所述纵梁(1)相连接。
CN202123091057.1U 2021-12-09 2021-12-09 一种加强件及具有其的车辆 Active CN21663662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3091057.1U CN216636620U (zh) 2021-12-09 2021-12-09 一种加强件及具有其的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3091057.1U CN216636620U (zh) 2021-12-09 2021-12-09 一种加强件及具有其的车辆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6636620U true CN216636620U (zh) 2022-05-31

Family

ID=8173899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3091057.1U Active CN216636620U (zh) 2021-12-09 2021-12-09 一种加强件及具有其的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6636620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4486337B2 (ja) 車両のフレーム構造
CN109204527B (zh) 车身结构和车辆
KR20030081038A (ko) 차체 구조
JP2009190559A (ja) トレーラヒッチ及び該トレーラヒッチを備えた車体後部構造
JPH04129883A (ja) 自動車の後部車体構造
CN207826349U (zh) 汽车前围结构及汽车车身
CN110282017B (zh) 一种车身前舱结构
CN109204460B (zh) 车身结构和车辆
CN214493089U (zh) 一种应对25%小偏置碰的车身框架
CN216636620U (zh) 一种加强件及具有其的车辆
CN109204504B (zh) 车身结构和车辆
CN109204485B (zh) 车身结构和车辆
CN109204516B (zh) 车身结构和车辆
CN212685745U (zh) 一种地板上纵梁组件
CN109204500B (zh) 车身结构和车辆
CN109204507B (zh) 车身横梁和车辆
CN109204529B (zh) 车身结构和车辆
CN109204543B (zh) 车身结构和车辆
CN109204508B (zh) 车身结构和车辆
CN109204480B (zh) 车身结构和车辆
CN109204488B (zh) 车身结构和车辆
CN215043119U (zh) 一种车身传力结构和汽车
CN205706243U (zh) 汽车前排座椅安装横梁总成
CN214215941U (zh) 一种车身前部纵梁结构、车身前部防撞结构及汽车
CN210454953U (zh) 汽车前防撞结构及汽车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