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620039U - 新风装置及空调器 - Google Patents

新风装置及空调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6620039U
CN216620039U CN202123178697.6U CN202123178697U CN216620039U CN 216620039 U CN216620039 U CN 216620039U CN 202123178697 U CN202123178697 U CN 202123178697U CN 216620039 U CN216620039 U CN 21662003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resh air
outlet
blocking
blade
sub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3178697.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唐雪
程冬杰
莫建樷
李仕铭
文志鹏
李瑞敏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Original Assignee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filed Critical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Priority to CN202123178697.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662003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662003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662003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Air-Flow Control Memb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新风装置及空调器,新风装置包括:外壳,外壳具有相互连通的容纳腔和新风出风口;封堵部,封堵部沿预设轴线可转动及轴向移动地设置,封堵部具有关闭位置和打开位置,封堵部处于关闭位置的情况下,封堵部的至少一部分结构位于新风出风口内以封堵新风出风口,封堵部处于打开位置的情况下,封堵部位于容纳腔内并和外壳的实体结构对应;驱动部,和封堵部驱动连接。通过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将室外的新鲜空气源源不断地吸入室内,提高室内的空气质量,避免了新风出风口常开,导致有灰尘或流体从新风出风口进入容纳腔,从而导致新风装置故障的情况,提高了新风装置的外观的美观性和自动化程度,提高了用户的舒适性。

Description

新风装置及空调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器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新风装置及空调器。
背景技术
一般情况下,用户在使用空调器时会保证室内的封闭性,可以达到省电的效果,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室内的空气质量会越来越差;相对的,若用户在使用空调时打开窗户使室内外空气流通,则会导致空调器制冷或制热效果下降。即现有技术中的空调器不能同时兼顾制冷或制热的高效和室内空气的清新程度。
现有技术中的新风装置可以将室外空气引入室内,但新风出风口往往处于常开的状态,或在新风出风口位置有过滤格栅,这样会导致室内的粉尘、颗粒甚至流体等从新风出风口进入容纳腔中,对新风装置造成影响。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新风装置及空调器,以防止室内污染物进入新风出风口内。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新风装置,新风装置包括:外壳,外壳具有相互连通的容纳腔和新风出风口;封堵部,封堵部沿预设轴线可转动及轴向移动地设置,封堵部具有关闭位置和打开位置,封堵部处于关闭位置的情况下,封堵部的至少一部分结构位于新风出风口内以封堵新风出风口,封堵部处于打开位置的情况下,封堵部位于容纳腔内并和外壳的实体结构对应;驱动部,和封堵部驱动连接。
进一步地,预设轴线和新风出风口的出风方向同向设置,封堵部处于关闭位置的情况下,在外壳的外侧新风出风口的边缘和封堵部的边缘平齐。
进一步地,驱动部包括驱动盒、第一驱动机构和第二驱动机构,封堵部设置在驱动盒上;第一驱动机构和封堵部驱动连接,以使封堵部沿预设轴线转动,第二驱动机构和驱动盒驱动连接,以使驱动盒带动封堵部沿预设轴线轴向移动。
进一步地,新风出风口包括多个子出口,封堵部包括第一封堵结构和第二封堵结构,第一封堵结构和第二封堵结构分别用于封堵不同的子出口,第一封堵结构和第二封堵结构均可沿预设轴线转动且转向相反,第一驱动机构与第一封堵结构、第二封堵结构均驱动连接。
进一步地,第一驱动机构包括第一电机和齿轮组件,齿轮组件设置在驱动盒的腔体内,第一电机和齿轮组件驱动连接,齿轮组件与第一封堵结构、第二封堵结构均驱动连接。
进一步地,齿轮组件包括第一大齿轮、第二大齿轮、小齿轮和内齿圈,第一大齿轮和第一封堵结构固定连接,第二大齿轮和第一大齿轮固定连接,内齿圈和第二封堵结构固定连接;其中,内齿圈、第二大齿轮均和小齿轮啮合,第一大齿轮、第二大齿轮和内齿圈的转动中心线均为预设轴线。
进一步地,第一电机设置在驱动盒上,齿轮组件还包括主齿轮,第一电机通过主齿轮和第一大齿轮驱动连接;第一大齿轮具有限位槽,齿轮组件还包括设置在第二大齿轮上的限位块,限位块穿入限位槽内;或第二大齿轮具有限位槽,齿轮组件还包括设置在第一大齿轮上的限位块,限位块穿入限位槽内。
进一步地,小齿轮和第二大齿轮均位于第一封堵结构和第二封堵结构之间,小齿轮为多个,驱动盒内固定设置有中心转轴和多个偏置转轴,第二封堵结构内具有多个弧形槽;其中,中心转轴和第二大齿轮连接,多个偏置转轴一一对应地穿过多个弧形槽,且多个偏置转轴和多个小齿轮一一对应连接。
进一步地,驱动盒包括相互连接的盒体和盒盖,第一封堵结构和第二封堵结构位于盒体和盒盖之间,盒体和/或盒盖具有周向限位结构,周向限位结构对第一封堵结构和第二封堵结构进行周向限位。
进一步地,盒体包括第一主体、两个第一限位板和至少两个第二限位板,两个第一限位板间隔设置在第一主体上,至少一个第一限位板上间隔设置有两个第二限位板,其中,两个第一限位板分别在两个方向和第二封堵结构止挡配合,两个第二限位板分别在两个方向和第一封堵结构止挡配合。
进一步地,第一封堵结构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转盘、第一过渡件和至少一个第一叶片,第一转盘可转动地设置在盒体和盒盖之间的腔体内,第一过渡件与两个第二限位板止挡配合,第一叶片位于驱动盒外,一个第一叶片用于对应封堵一个子出口;第二封堵结构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二转盘、第二过渡件和至少一个第二叶片,第二转盘可转动地设置在盒体和盒盖之间的腔体内,第二过渡件与两个第一限位板止挡配合,第二叶片位于驱动盒外,一个第二叶片用于对应封堵一个子出口。
进一步地,驱动盒包括盒体、盒盖、卡扣和卡槽,封堵部位于盒体和盒盖之间,卡扣设置在盒体和盒盖中的一个上,卡槽设置在盒体和盒盖中的另一个上,卡扣和卡槽卡接。
进一步地,驱动盒具有内螺纹,第二驱动机构包括螺杆和第二电机,螺杆和内螺纹配合,第二电机和螺杆驱动连接,螺杆在转动的情况下带动驱动盒沿预设轴线轴向移动。
进一步地,驱动部还包括:支架,支架和外壳固定连接,第二电机设置在支架上;相互配合的导轨和导槽,导轨沿预设轴线延伸;其中,导轨设置在驱动盒上,导槽设置在支架或外壳上;或,导轨设置在外壳或支架上,导槽设置在驱动盒上。
进一步地,第一封堵结构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转盘、第一过渡件和至少一个第一叶片,第一转盘可转动地设置在驱动盒内,第一叶片位于驱动盒外;第二封堵结构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二转盘、第二过渡件和至少一个第二叶片,第二转盘可转动地设置在驱动盒内,第二叶片位于驱动盒外;其中,封堵部处于关闭位置的情况下,第一叶片、第二叶片均凸出于驱动盒朝向新风出风口的一侧,且第一叶片、第二叶片对应封堵多个子出口。
进一步地,第一叶片为多个,多个第一叶片包括第一大叶片和第一小叶片,第二叶片为多个,多个第二叶片包括第二大叶片和第二小叶片;多个子出口包括第一大子出口、第一小子出口、第二大子出口和第二小子出口,第一大子出口和第一大叶片对应,第一小子出口和第一小叶片对应,第二大子出口和第二大叶片对应,第二小子出口和第二小叶片对应;其中,封堵部处于打开位置的情况下,第一大叶片和第二大叶片均位于第一大子出口和第二大子出口之间,第一小叶片位于第一大子出口和第一小子出口之间,第二小叶片位于第二大子出口和第二小子出口之间。
进一步地,第一大叶片为两个,第一小叶片为两个,第二大叶片为两个,第二小叶片为两个,两个第一大叶片、两个第一小叶片、两个第二大叶片、两个第二小叶片均相对于预设轴线中心对称;第一大子出口为两个,第一小子出口为两个,第二大子出口为两个,第二小子出口为两个,两个第一大子出口、两个第一小子出口、两个第二大子出口、两个第二小子出口均相对于预设轴线中心对称。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空调器,空调器包括室内机和新风装置,新风装置为上述的新风装置。
进一步地,室内机包括壳体结构和设置在壳体结构的腔体内的换热器,壳体结构的正面具有换热出风口;新风装置的外壳和壳体结构侧面的一端连接,新风装置还包括换气部件,换气部件用于将室外的风引入室内,外壳的新风出风口朝向壳体结构的侧面。
进一步地,新风装置还包括过滤部,过滤部设置在外壳的腔体内,过滤部的入口和换气部件的出口连通,过滤部的出口朝向新风出风口。
进一步地,过滤部包括:新风壳,新风壳具有新风腔以及和新风腔连通的第一开口,新风腔的开口朝向新风出风口,第一开口和换气部件的出口连通;安装架,和新风壳朝向新风出风口的一侧连接;过滤网,设置在安装架内。
进一步地,新风壳包括安装板和围绕安装板的周缘设置的围板,第一开口位于安装板,围板和安装板之间的区域形成新风腔,安装架和围板连接。
进一步地,安装架包括:框架结构,框架结构具有进风侧和出风侧,进风侧和出风侧上均具有多个开口,进风侧的多个开口和新风腔的开口连通,出风侧的多个开口和新风出风口连通,进风侧和出风侧之间具有安装腔,过滤网设置在安装腔内。
进一步地,安装架还包括第一接板和第二接板,第一接板、第二接板分别设置在框架结构的两端,第一接板、第二接板分别和新风壳可拆卸连接。
进一步地,换气部件设置在壳体结构的腔体内,外壳和过滤部设置在壳体结构的外部,壳体结构具有第二开口,换气部件的出口通过第二开口和新风出风口连通。
进一步地,壳体结构包括相互连接的面板体和底壳,换气部件和底壳连接,第二开口位于面板体的侧壁;新风出风口的出风方向为水平方向,且新风出风口的出风方向垂直于换热出风口的出风方向。
应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提供了一种新风装置,新风装置包括:外壳,外壳具有相互连通的容纳腔和新风出风口;封堵部,封堵部沿预设轴线可转动及轴向移动地设置,封堵部具有关闭位置和打开位置,封堵部处于关闭位置的情况下,封堵部的至少一部分结构位于新风出风口内以封堵新风出风口,封堵部处于打开位置的情况下,封堵部位于容纳腔内并和外壳的实体结构对应;驱动部,和封堵部驱动连接。采用该方案,在用户未开启新风装置时,封堵部会将新风口出口封堵;在用户开启新风装置时,封堵部会先沿预设轴线向容纳腔内移动从而将新风出风口打开,此时封堵部和新风口出口在轴向上有距离,之后再通过封堵部自身的转动从而使封堵部避让新风出风口,使得封堵部和新风口出口在周向上间隔开,进而实现新风出风口的完全打开。通过设置新风装置,将室外的新鲜空气源源不断地吸入室内,提高室内的空气质量。通过封堵部实现新风出风口的打开和关闭,避免了新风出风口常开,导致有灰尘或流体从新风出风口进入容纳腔,从而导致新风装置故障的情况;而且这样设置,提高了新风装置的外观的美观性和自动化程度,提高了用户的舒适性。
附图说明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的新风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示出了图1的新风装置的封堵部处于打开位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3示出了图1的新风装置中的驱动部和处于关闭位置的封堵部的装配示意图;
图4示出了图3的驱动部和处于打开位置的封堵部的装配示意图;
图5示出了图3的爆炸图;
图6示出了图1的盒体、中心转轴、偏心转轴、卡扣和导轨的装配示意图;
图7示出了图1的第二封堵结构、盒体和齿轮组件的装配示意图;
图8示出了图1的封堵部、驱动盒和齿轮组件的装配示意图;
图9示出了图1的盒盖、螺杆和卡槽的装配示意图;
图10示出了图1的外壳、封堵部和驱动部的装配示意图;
图11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的空调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12示出了图11的空调器的爆炸图。
其中,上述附图包括以下附图标记:
10、外壳;11、容纳腔;12、新风出风口;121、第一大子出口;122、第一小子出口;123、第二大子出口;124、第二小子出口;
20、封堵部;21、第一封堵结构;211、第一转盘;212、第一过渡件;213、第一叶片;2131、第一大叶片;2132、第一小叶片;22、第二封堵结构;221、弧形槽;222、第二转盘;223、第二过渡件;224、第二叶片;2241、第二大叶片;2242、第二小叶片;
30、驱动部;31、驱动盒;311、中心转轴;312、偏置转轴;313、盒体;3131、第一主体;3132、第一限位板;3133、第二限位板;314、盒盖;315、卡扣;316、卡槽;32、第一驱动机构;321、第一电机;322、齿轮组件;3221、第一大齿轮;3222、第二大齿轮;3223、小齿轮;3224、内齿圈;3225、主齿轮;3226、限位槽;3227、限位块;33、第二驱动机构;331、螺杆;332、第二电机;34、支架;
41、壳体结构;42、换热出风口;43、第二开口;44、面板体;
50、换气部件;
60、过滤部;61、新风壳;611、安装板;612、围板;62、新风腔;63、第一开口;64、安装架;641、框架结构;642、安装腔;643、第一接板;644、第二接板;65、过滤网;
70、新风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以下对至少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描述实际上仅仅是说明性的,决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及其应用或使用的任何限制。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如图1至图10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新风装置,新风装置包括:外壳10,外壳10具有相互连通的容纳腔11和新风出风口12;封堵部20,封堵部20沿预设轴线可转动及轴向移动地设置,封堵部20具有关闭位置和打开位置,封堵部20处于关闭位置的情况下,封堵部20的至少一部分结构位于新风出风口12内以封堵新风出风口12,封堵部20处于打开位置的情况下,封堵部20位于容纳腔11内并和外壳10的实体结构对应;驱动部30,和封堵部20驱动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在用户未开启新风装置时,封堵部20会将新风出风口12封堵;在用户开启新风装置时,封堵部20会先沿预设轴线向容纳腔11内移动从而将新风出风口12打开,此时封堵部20和新风出风口12在轴向上有距离,之后再通过封堵部20自身的转动从而使封堵部20避让新风出风口12,使得封堵部20和新风出风口12在周向上间隔开,进而实现新风出风口12的完全打开。通过设置新风装置,将室外的新鲜空气源源不断地吸入室内,提高室内的空气质量。通过封堵部20实现新风出风口12的打开和关闭,避免了新风出风口12常开,导致有灰尘或流体从新风出风口进入容纳腔11,从而导致新风装置故障的情况;而且这样设置,提高了新风装置的外观的美观性和自动化程度,提高了用户的舒适性。
具体地,在封堵部20从打开位置移动到关闭位置时,只需将上述流程逆向操作即可,即:封堵部20先通过自身的转动(与上述流程的转动方向相反),使得封堵部20和新风出风口12在周向上重合,再通过沿预设轴线向外壳10移动,使得封堵部20和新风出风口12在轴向上重合,进而实现新风出风口12的完全关闭。
如图1和图2所示,预设轴线和新风出风口12的出风方向同向设置,封堵部20处于关闭位置的情况下,在外壳10的外侧新风出风口12的边缘和封堵部20的边缘平齐。
在本实施例中,在用户未开启新风装置时,即封堵部20处于关闭位置的情况下,封堵部20位于新风出风口12内,封堵部20的外侧壁和新风出风口12的内侧壁密封配合,封堵部20在外壳10外侧的边缘和新风出风口12在外壳10外侧的边缘平齐。这样设置,将封堵部20巧妙地和外壳10融合在一起,形成可隐藏式新风出风口12,增加了新风装置的美观性,同时这样设置,在封堵部20处于关闭位置时,防止了灰尘、粉尘或流体等从新风出风口12进入新风装置的情况,提高了新风装置的可靠性。
具体地,驱动部30包括驱动盒31、第一驱动机构32和第二驱动机构33,封堵部20设置在驱动盒31上;第一驱动机构32和封堵部20驱动连接,以使封堵部20沿预设轴线转动,第二驱动机构33和驱动盒31驱动连接,以使驱动盒31带动封堵部20沿预设轴线轴向移动。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设置两个驱动机构驱动封堵部20,避免了在一个驱动机构的作用下,封堵部20一边转动一边轴向移动导致封堵部20和新风出风口12或外壳10干涉的情况,保证封堵部20在关闭位置和打开位置之间转换的可靠性。具体地,当封堵部20从关闭位置移动到打开位置时,若封堵部20未完全从新风出风口12脱出,且封堵部20的外侧壁和新风出风口12的内侧壁贴合,导致位于新风出风口12内的封堵部20不可转动;或,当封堵部20从打开位置移动到关闭位置时,由于封堵部20一边转动一边轴向移动,若出现封堵部20并未转动到和新风出风口12正对的位置即和外壳10的内侧面贴合的情况,导致容纳腔11内的封堵部20不能继续轴向移动进入新风出风口12内。
进一步地,新风出风口12包括多个子出口,封堵部20包括第一封堵结构21和第二封堵结构22,第一封堵结构21和第二封堵结构22分别用于封堵不同的子出口,第一封堵结构21和第二封堵结构22均可沿预设轴线转动且转向相反,第一驱动机构32与第一封堵结构21、第二封堵结构22均驱动连接。这样设置,增大了新风出风口12的出风面积的同时,避免了第一封堵结构21、第二封堵结构22在转动时与外壳10发生干涉的情况,提高新风装置的换气效率。
具体地,外壳10为矩形结构,在第一封堵结构21、第二封堵结构22同向转动时,会出现第二封堵结构22、第二封堵结构22中至少一个的较长部分朝外壳10矩形结构的一长边侧转动的情况,这样会导致第一封堵结构21和第二封堵结构22与外壳10的长侧面发生干涉,导致封堵部20无法转动,影响新风装置的打开和关闭。本实施例中将第一封堵结构21和第二封堵结构22设置为转向相反,使得第一封堵结构21和第二封堵结构22在转动时均会朝靠近外壳10矩形结构中心的位置、即远离两侧长侧面的方向转动,有效避免了干涉情况的出现,保证新风装置的可靠性。
如图5所示,第一驱动机构32包括第一电机321和齿轮组件322,齿轮组件322设置在驱动盒31的腔体内,第一电机321和齿轮组件322驱动连接,齿轮组件322与第一封堵结构21、第二封堵结构22均驱动连接。这样设置,通过第一电机321驱动齿轮组件322转动,进而通过齿轮组件322驱动第一封堵结构21和第二封堵结构22相对反向转动,传动简单可靠。
具体地,齿轮组件322包括第一大齿轮3221、第二大齿轮3222、小齿轮3223和内齿圈3224,第一大齿轮3221和第一封堵结构21固定连接,第二大齿轮3222和第一大齿轮3221固定连接,内齿圈3224和第二封堵结构22固定连接;其中,内齿圈3224、第二大齿轮3222均和小齿轮3223啮合,第一大齿轮3221、第二大齿轮3222和内齿圈3224的转动中心线均为预设轴线。这样设置,通过齿轮组件322实现第一封堵结构21和第二封堵结构22的相对反向转动,传动简单可靠。
具体地,第一大齿轮3221和第一封堵结构21为一体结构,内齿圈3224和第二封堵结构22为一体结构。
进一步地,第一电机321设置在驱动盒31上,齿轮组件322还包括主齿轮3225,第一电机321通过主齿轮3225和第一大齿轮3221驱动连接;第一大齿轮3221具有限位槽3226,齿轮组件322还包括设置在第二大齿轮3222上的限位块3227,限位块3227穿入限位槽3226内;或第二大齿轮3222具有限位槽3226,齿轮组件322还包括设置在第一大齿轮3221上的限位块3227,限位块3227穿入限位槽3226内。通过设置限位槽3226和限位块3227,保证了第一大齿轮3221和第二大齿轮3222的连接,保证齿轮组件322内的传动的可靠性。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第一电机321工作时,第一电机321输出轴逆时针转动,带动主齿轮3225逆时针转动,进而带动与主齿轮3225驱动连接的第一大齿轮3221顺时针转动,从而带动第一封堵结构21顺时针转动,接着由于限位槽3226和限位块3227将第二大齿轮3222和第一大齿轮3221连接,使得第二大齿轮3222也随着第一大齿轮3221顺时针转动,小齿轮3223和第二大齿轮3222啮合,使得小齿轮3223逆时针转动,小齿轮3223同时和内齿圈3224啮合,使得内齿圈3224逆时针转动,进而使得和内齿圈3224固定连接的第二封堵结构22逆时针转动,实现了第一封堵结构21和第二封堵结构22的相对反向的转动。
如图7所示,小齿轮3223和第二大齿轮3222均位于第一封堵结构21和第二封堵结构22之间,小齿轮3223为多个,驱动盒31内固定设置有中心转轴311和多个偏置转轴312,第二封堵结构22内具有多个弧形槽221;其中,中心转轴311和第二大齿轮3222连接,多个偏置转轴312一一对应地穿过多个弧形槽221,且多个偏置转轴312和多个小齿轮3223一一对应连接。
这样设置,通过设置中心转轴311和偏置转轴312,可以保证第二大齿轮3222和小齿轮3223之间的相对位置,保证二者的啮合的可靠性。小齿轮3223为多个,多个小齿轮3223的两端均分别和第二大齿轮3222、内齿圈3224啮合,提高了传动效率,提高了小齿轮3223的使用寿命。通过设置弧形槽221,限定了第二封堵结构22可随内齿圈3224转动的范围,防止转动过量使得第二封堵结构22和外壳10之间发生干涉。
如图8所示,驱动盒31包括相互连接的盒体313和盒盖314,第一封堵结构21和第二封堵结构22位于盒体313和盒盖314之间,盒体313和/或盒盖314具有周向限位结构,周向限位结构对第一封堵结构21和第二封堵结构22进行周向限位。
这样设置,通过周向限位结构对第一封堵结构21和第二封堵结构22进行周向限位,防止第一封堵结构21和第二封堵结构22在转动过程中转动量过大从而与外壳10发生干涉,保证封堵部20转动的可靠性。
如图6所示,盒体313包括第一主体3131、两个第一限位板3132和至少两个第二限位板3133,两个第一限位板3132间隔设置在第一主体3131上,至少一个第一限位板3132上间隔设置有两个第二限位板3133,其中,两个第一限位板3132分别在两个方向和第二封堵结构22止挡配合,两个第二限位板3133分别在两个方向和第一封堵结构21止挡配合。这样设置,通过第一限位板3132对第二封堵结构22进行周向限位,通过第二限位板3133对第一封堵结构21进行周向限位,结构简单,提高了封堵部20转动的可靠性。
具体地,第一封堵结构21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转盘211、第一过渡件212和至少一个第一叶片213,第一转盘211可转动地设置在盒体313和盒盖314之间的腔体内,第一过渡件212与两个第二限位板3133止挡配合,第一叶片213位于驱动盒31外,一个第一叶片213用于对应封堵一个子出口;第二封堵结构22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二转盘222、第二过渡件223和至少一个第二叶片224,第二转盘222可转动地设置在盒体313和盒盖314之间的腔体内,第二过渡件223与两个第一限位板3132止挡配合,第二叶片224位于驱动盒31外,一个第二叶片224用于对应封堵一个子出口。
具体地,至少一个第一限位板3132具有第一限位槽,第一限位槽和第二过渡件223限位配合,至少一个第二限位板3133具有第二限位槽,第二限位槽和第一过渡件212限位配合。
进一步地,驱动盒31包括盒体313、盒盖314、卡扣315和卡槽316,封堵部20位于盒体313和盒盖314之间,卡扣315设置在盒体313和盒盖314中的一个上,卡槽316设置在盒体313和盒盖314中的另一个上,卡扣315和卡槽316卡接。这样设置,使得盒体313和盒盖314连接在一起,防止盒体313和盒盖314发生相对转动或脱落等情况,保证驱动盒31的可靠性。
如图9所示,驱动盒31具有内螺纹,第二驱动机构33包括螺杆331和第二电机332,螺杆331和内螺纹配合,第二电机332和螺杆331驱动连接,螺杆331在转动的情况下带动驱动盒31沿预设轴线轴向移动。
在本实施例中,封堵部20的轴向移动即通过第二驱动机构33实现,具体地,第二电机332转动时,螺杆331会随着第二电机332同向转动,通过螺杆331和驱动盒31内的内螺纹的螺纹连接,使驱动盒31可以沿预设轴线方向移动,进而带动封堵部20沿预设轴线方向移动。
可选地,螺杆331和盒盖314连接,第一电机321安装在盒盖314上。进一步地,盒盖314包括第二主体和设置的第二主体上的旋转套,旋转套具有内螺纹,第二主体的侧壁上具有避让第一过渡件212和第二过渡件223的避让槽。
如图5所示,驱动部30还包括:支架34,支架34和外壳10固定连接,第二电机332设置在支架34上;相互配合的导轨和导槽,导轨沿预设轴线延伸;其中,导轨设置在驱动盒31上,导槽设置在支架34或外壳10上;或,导轨设置在外壳10或支架34上,导槽设置在驱动盒31上。
在本实施例中,支架34和外壳10固定连接,防止第二电机332转动时螺杆331和驱动盒31出现相对移动的情况,保证第二电机332转动时螺杆331不会轴向移动。通过设置导轨和导槽,使得驱动盒31能够沿预设轴线方向移动,防止驱动盒31在移动过程中出现窜动或者转动的情况,保证新风装置的可靠性。具体地,盒体313、中心转轴311、偏置转轴312、导轨和卡扣315为一体结构。
具体地,第一封堵结构21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转盘211、第一过渡件212和至少一个第一叶片213,第一转盘211可转动地设置在驱动盒31内,第一叶片213位于驱动盒31外;第二封堵结构22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二转盘222、第二过渡件223和至少一个第二叶片224,第二转盘222可转动地设置在驱动盒31内,第二叶片224位于驱动盒31外;其中,封堵部20处于关闭位置的情况下,第一叶片213、第二叶片224均凸出于驱动盒31朝向新风出风口12的一侧,且第一叶片213、第二叶片224对应封堵多个子出口。这样设置,使得第一封堵结构21和第二封堵结构22设置在驱动盒31内,使得第一封堵结构21和第二封堵结构22能够随着驱动盒31的移动而移动。将第一叶片213和第二叶片224均设置在驱动盒31外侧,保证第一叶片213、第二叶片224能够分别随着第一转盘211、第二转盘222的转动而转动,实现第一封堵结构21和第二封堵结构22的转动。
如图10所示,第一叶片213为多个,多个第一叶片213包括第一大叶片2131和第一小叶片2132,第二叶片224为多个,多个第二叶片224包括第二大叶片2241和第二小叶片2242;多个子出口包括第一大子出口121、第一小子出口122、第二大子出口123和第二小子出口124,第一大子出口121和第一大叶片2131对应,第一小子出口122和第一小叶片2132对应,第二大子出口123和第二大叶片2241对应,第二小子出口124和第二小叶片2242对应;其中,封堵部20处于打开位置的情况下,第一大叶片2131和第二大叶片2241均位于第一大子出口121和第二大子出口123之间,第一小叶片2132位于第一大子出口121和第一小子出口122之间,第二小叶片2242位于第二大子出口123和第二小子出口124之间。
具体地,第一大叶片2131即为第一封堵结构21的较长部分,第二大叶片2241即为第二封堵结构22的较长部分。多个子出口分布在一个长方形区域内,上述设置能够充分利用长方形区域的面积,使多个子出风口加起来具有较大的出风面积,并且,能够使用多个第一叶片213和第二叶片224封堵住多个子出口,在运动过程中不会发生干涉。
具体地,第一大叶片2131为两个,第一小叶片2132为两个,第二大叶片2241为两个,第二小叶片2242为两个,两个第一大叶片2131、两个第一小叶片2132、两个第二大叶片2241、两个第二小叶片2242均相对于预设轴线中心对称;第一大子出口121为两个,第一小子出口122为两个,第二大子出口123为两个,第二小子出口124为两个,两个第一大子出口121、两个第一小子出口122、两个第二大子出口123、两个第二小子出口124均相对于预设轴线中心对称。这样设置,在不影响封堵部20封堵和避让的功能的前提下,尽可能地增大了新风出风口12的出风面积,提高了新风装置的换气效率,降低了新风出风口12的出风速度,降低风流动的噪音,提高了用户的舒适度。
如图11和图12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空调器,空调器包括室内机和新风装置70,新风装置70为上述的新风装置70。
如图11所示,室内机包括壳体结构41和设置在壳体结构41的腔体内的换热器,壳体结构41的正面具有换热出风口42;新风装置70的外壳10和壳体结构41侧面的一端连接,新风装置70还包括换气部件50,换气部件50用于将室外的风引入室内,外壳10的新风出风口12朝向壳体结构41的侧面。通过设置换气部件50和新风装置70,实现了在空调器制冷或制热时对室内空气的换气,保证室内空气的清新程度,提高用户的舒适感。
如图12所示,新风装置70还包括过滤部60,过滤部60设置在外壳10的腔体内,过滤部60的入口和换气部件50的出口连通,过滤部60的出口朝向新风出风口12。在本实施例中,通过设置过滤部60实现对待换气体的过滤,防止室外的粉尘颗粒等随着新鲜空气进入室内,而影响室内空气的清新程度。
具体地,过滤部60包括:新风壳61,新风壳61具有新风腔62以及和新风腔62连通的第一开口63,新风腔62的开口朝向新风出风口12,第一开口63和换气部件50的出口连通;安装架64,和新风壳61朝向新风出风口12的一侧连接;过滤网65,设置在安装架64内。这样设置,过滤部60结构紧凑,占用面积小,新风腔62用来储存通过换气部件50从室外吸入的新风,新风腔62内的新风会和安装架64内的过滤网65接触,从而起到边进风边过滤的目的。
进一步地,新风壳61包括安装板611和围绕安装板611的周缘设置的围板612,第一开口63位于安装板611,围板612和安装板611之间的区域形成新风腔62,安装架64和围板612连接。具体地,围板612围绕形成的外侧壁的形状和空调器侧壁的外边沿轮廓相同,安装板611的形状和尺寸均和空调器的侧面相同,提高空调器的美观性。
如图12所示,安装架64包括:框架结构641,框架结构641具有进风侧和出风侧,进风侧和出风侧上均具有多个开口,进风侧的多个开口和新风腔62的开口连通,出风侧的多个开口和新风出风口12连通,进风侧和出风侧之间具有安装腔642,过滤网65设置在安装腔642内。
具体地,安装架64还包括第一接板643和第二接板644,第一接板643、第二接板644分别设置在框架结构641的两端,第一接板643、第二接板644分别和新风壳61可拆卸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接板643设置在框架结构641的上端,第二接板644设置在框架结构641的下端,具体地,新风壳的两端分别具有第一连接孔、第二连接孔,空调器的侧壁上具有第一连接柱和第二连接柱,第一接板643、第一连接孔和第一连接柱一一对应设置,第二接板644、第二连接孔和第二连接柱一一对应设置。
具体地,框架结构641具有位于进风侧和出风侧之间的操作口,操作口和安装腔642连通,过滤网65从操作口处插入或拔出安装腔642。
进一步地,换气部件50设置在壳体结构41的腔体内,外壳10和过滤部60设置在壳体结构41的外部,壳体结构41具有第二开口43,换气部件50的出口通过第二开口43和新风出风口12连通。具体地,换气部件50包括相互连接的离心风机和过滤结构,过滤结构具有新风进口,离心风机具有新风出口。
进一步地,壳体结构41包括相互连接的面板体44和底壳,换气部件50和底壳连接,第二开口43位于面板体44的侧壁;新风出风口12的出风方向为水平方向,且新风出风口12的出风方向垂直于换热出风口42的出风方向。
在本实施例中,新风装置70设置在空调器的左侧,使得新风装置70和空调器主体融合成一个整体,且在新风装置未使用的情况下,用户从外观上看不出明显的新风出风口12,提高了用户的舒适度。而且结合上述设置,提高了过滤网65的过滤面积,提高了过滤网65的过滤效率。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26)

1.一种新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新风装置包括:
外壳(10),所述外壳(10)具有相互连通的容纳腔(11)和新风出风口(12);
封堵部(20),所述封堵部(20)沿预设轴线可转动及轴向移动地设置,所述封堵部(20)具有关闭位置和打开位置,所述封堵部(20)处于所述关闭位置的情况下,所述封堵部(20)的至少一部分结构位于所述新风出风口(12)内以封堵所述新风出风口(12),所述封堵部(20)处于所述打开位置的情况下,所述封堵部(20)位于所述容纳腔(11)内并和所述外壳(10)的实体结构对应;
驱动部(30),和所述封堵部(20)驱动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预设轴线和所述新风出风口(12)的出风方向同向设置,所述封堵部(20)处于所述关闭位置的情况下,在所述外壳(10)的外侧所述新风出风口(12)的边缘和所述封堵部(20)的边缘平齐。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部(30)包括驱动盒(31)、第一驱动机构(32)和第二驱动机构(33),所述封堵部(20)设置在所述驱动盒(31)上;所述第一驱动机构(32)和所述封堵部(20)驱动连接,以使所述封堵部(20)沿所述预设轴线转动,所述第二驱动机构(33)和所述驱动盒(31)驱动连接,以使所述驱动盒(31)带动所述封堵部(20)沿所述预设轴线轴向移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新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新风出风口(12)包括多个子出口,所述封堵部(20)包括第一封堵结构(21)和第二封堵结构(22),所述第一封堵结构(21)和所述第二封堵结构(22)分别用于封堵不同的所述子出口,所述第一封堵结构(21)和所述第二封堵结构(22)均可沿所述预设轴线转动且转向相反,所述第一驱动机构(32)与所述第一封堵结构(21)、所述第二封堵结构(22)均驱动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新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驱动机构(32)包括第一电机(321)和齿轮组件(322),所述齿轮组件(322)设置在所述驱动盒(31)的腔体内,所述第一电机(321)和所述齿轮组件(322)驱动连接,所述齿轮组件(322)与所述第一封堵结构(21)、所述第二封堵结构(22)均驱动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新风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齿轮组件(322)包括第一大齿轮(3221)、第二大齿轮(3222)、小齿轮(3223)和内齿圈(3224),所述第一大齿轮(3221)和所述第一封堵结构(21)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大齿轮(3222)和所述第一大齿轮(3221)固定连接,所述内齿圈(3224)和所述第二封堵结构(22)固定连接;
其中,所述内齿圈(3224)、所述第二大齿轮(3222)均和所述小齿轮(3223)啮合,所述第一大齿轮(3221)、所述第二大齿轮(3222)和所述内齿圈(3224)的转动中心线均为所述预设轴线。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新风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电机(321)设置在所述驱动盒(31)上,所述齿轮组件(322)还包括主齿轮(3225),所述第一电机(321)通过所述主齿轮(3225)和所述第一大齿轮(3221)驱动连接;
所述第一大齿轮(3221)具有限位槽(3226),所述齿轮组件(322)还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二大齿轮(3222)上的限位块(3227),所述限位块(3227)穿入所述限位槽(3226)内;或所述第二大齿轮(3222)具有限位槽(3226),所述齿轮组件(322)还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一大齿轮(3221)上的限位块(3227),所述限位块(3227)穿入所述限位槽(3226)内。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新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小齿轮(3223)和所述第二大齿轮(3222)均位于所述第一封堵结构(21)和所述第二封堵结构(22)之间,所述小齿轮(3223)为多个,所述驱动盒(31)内固定设置有中心转轴(311)和多个偏置转轴(312),所述第二封堵结构(22)内具有多个弧形槽(221);其中,所述中心转轴(311)和所述第二大齿轮(3222)连接,多个所述偏置转轴(312)一一对应地穿过多个所述弧形槽(221),且多个所述偏置转轴(312)和多个所述小齿轮(3223)一一对应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新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盒(31)包括相互连接的盒体(313)和盒盖(314),所述第一封堵结构(21)和所述第二封堵结构(22)位于所述盒体(313)和所述盒盖(314)之间,所述盒体(313)和/或所述盒盖(314)具有周向限位结构,所述周向限位结构对所述第一封堵结构(21)和所述第二封堵结构(22)进行周向限位。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新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盒体(313)包括第一主体(3131)、两个第一限位板(3132)和至少两个第二限位板(3133),两个所述第一限位板(3132)间隔设置在所述第一主体(3131)上,至少一个所述第一限位板(3132)上间隔设置有两个所述第二限位板(3133),其中,两个所述第一限位板(3132)分别在两个方向和所述第二封堵结构(22)止挡配合,两个所述第二限位板(3133)分别在两个方向和所述第一封堵结构(21)止挡配合。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新风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封堵结构(21)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转盘(211)、第一过渡件(212)和至少一个第一叶片(213),所述第一转盘(211)可转动地设置在所述盒体(313)和所述盒盖(314)之间的腔体内,所述第一过渡件(212)与两个所述第二限位板(3133)止挡配合,所述第一叶片(213)位于所述驱动盒(31)外,一个所述第一叶片(213)用于对应封堵一个所述子出口;
所述第二封堵结构(22)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二转盘(222)、第二过渡件(223)和至少一个第二叶片(224),所述第二转盘(222)可转动地设置在所述盒体(313)和所述盒盖(314)之间的腔体内,所述第二过渡件(223)与两个所述第一限位板(3132)止挡配合,所述第二叶片(224)位于所述驱动盒(31)外,一个所述第二叶片(224)用于对应封堵一个所述子出口。
12.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新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盒(31)包括盒体(313)、盒盖(314)、卡扣(315)和卡槽(316),所述封堵部(20)位于所述盒体(313)和所述盒盖(314)之间,所述卡扣(315)设置在所述盒体(313)和所述盒盖(314)中的一个上,所述卡槽(316)设置在所述盒体(313)和所述盒盖(314)中的另一个上,所述卡扣(315)和所述卡槽(316)卡接。
13.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新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盒(31)具有内螺纹,所述第二驱动机构(33)包括螺杆(331)和第二电机(332),所述螺杆(331)和所述内螺纹配合,所述第二电机(332)和所述螺杆(331)驱动连接,所述螺杆(331)在转动的情况下带动所述驱动盒(31)沿所述预设轴线轴向移动。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新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部(30)还包括:
支架(34),所述支架(34)和所述外壳(10)固定连接,所述第二电机(332)设置在所述支架(34)上;
相互配合的导轨和导槽,所述导轨沿所述预设轴线延伸;其中,所述导轨设置在所述驱动盒(31)上,所述导槽设置在所述支架(34)或所述外壳(10)上;或,所述导轨设置在所述外壳(10)或所述支架(34)上,所述导槽设置在所述驱动盒(31)上。
1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新风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封堵结构(21)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转盘(211)、第一过渡件(212)和至少一个第一叶片(213),所述第一转盘(211)可转动地设置在所述驱动盒(31)内,所述第一叶片(213)位于所述驱动盒(31)外;
所述第二封堵结构(22)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二转盘(222)、第二过渡件(223)和至少一个第二叶片(224),所述第二转盘(222)可转动地设置在所述驱动盒(31)内,所述第二叶片(224)位于所述驱动盒(31)外;
其中,所述封堵部(20)处于所述关闭位置的情况下,所述第一叶片(213)、所述第二叶片(224)均凸出于所述驱动盒(31)朝向所述新风出风口(12)的一侧,且所述第一叶片(213)、所述第二叶片(224)对应封堵多个所述子出口。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新风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叶片(213)为多个,多个所述第一叶片(213)包括第一大叶片(2131)和第一小叶片(2132),所述第二叶片(224)为多个,多个所述第二叶片(224)包括第二大叶片(2241)和第二小叶片(2242);
多个所述子出口包括第一大子出口(121)、第一小子出口(122)、第二大子出口(123)和第二小子出口(124),所述第一大子出口(121)和所述第一大叶片(2131)对应,所述第一小子出口(122)和所述第一小叶片(2132)对应,所述第二大子出口(123)和所述第二大叶片(2241)对应,所述第二小子出口(124)和所述第二小叶片(2242)对应;
其中,所述封堵部(20)处于所述打开位置的情况下,所述第一大叶片(2131)和所述第二大叶片(2241)均位于所述第一大子出口(121)和所述第二大子出口(123)之间,所述第一小叶片(2132)位于所述第一大子出口(121)和所述第一小子出口(122)之间,所述第二小叶片(2242)位于所述第二大子出口(123)和所述第二小子出口(124)之间。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新风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大叶片(2131)为两个,所述第一小叶片(2132)为两个,所述第二大叶片(2241)为两个,所述第二小叶片(2242)为两个,两个所述第一大叶片(2131)、两个所述第一小叶片(2132)、两个所述第二大叶片(2241)、两个所述第二小叶片(2242)均相对于所述预设轴线中心对称;
所述第一大子出口(121)为两个,所述第一小子出口(122)为两个,所述第二大子出口(123)为两个,所述第二小子出口(124)为两个,两个所述第一大子出口(121)、两个所述第一小子出口(122)、两个所述第二大子出口(123)、两个所述第二小子出口(124)均相对于所述预设轴线中心对称。
18.一种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调器包括室内机和新风装置,所述新风装置为权利要求1至17中任一项所述的新风装置。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室内机包括壳体结构(41)和设置在所述壳体结构(41)的腔体内的换热器,所述壳体结构(41)的正面具有换热出风口(42);
所述新风装置的外壳(10)和所述壳体结构(41)侧面的一端连接,所述新风装置还包括换气部件(50),所述换气部件(50)用于将室外的风引入室内,所述外壳(10)的新风出风口(12)朝向所述壳体结构(41)的侧面。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新风装置还包括过滤部(60),所述过滤部(60)设置在所述外壳(10)的腔体内,所述过滤部(60)的入口和所述换气部件(50)的出口连通,所述过滤部(60)的出口朝向所述新风出风口(12)。
21.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滤部(60)包括:
新风壳(61),所述新风壳(61)具有新风腔(62)以及和所述新风腔(62)连通的第一开口(63),所述新风腔(62)的开口朝向所述新风出风口(12),所述第一开口(63)和所述换气部件(50)的出口连通;
安装架(64),和所述新风壳(61)朝向所述新风出风口(12)的一侧连接;
过滤网(65),设置在所述安装架(64)内。
22.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新风壳(61)包括安装板(611)和围绕所述安装板(611)的周缘设置的围板(612),所述第一开口(63)位于所述安装板(611),所述围板(612)和所述安装板(611)之间的区域形成所述新风腔(62),所述安装架(64)和所述围板(612)连接。
23.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架(64)包括:
框架结构(641),所述框架结构(641)具有进风侧和出风侧,所述进风侧和所述出风侧上均具有多个开口,所述进风侧的多个开口和所述新风腔(62)的开口连通,所述出风侧的多个开口和所述新风出风口(12)连通,所述进风侧和所述出风侧之间具有安装腔(642),所述过滤网(65)设置在所述安装腔(642)内。
24.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架(64)还包括第一接板(643)和第二接板(644),所述第一接板(643)、所述第二接板(644)分别设置在所述框架结构(641)的两端,所述第一接板(643)、所述第二接板(644)分别和所述新风壳(61)可拆卸连接。
25.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换气部件(50)设置在所述壳体结构(41)的腔体内,所述外壳(10)和所述过滤部(60)设置在所述壳体结构(41)的外部,所述壳体结构(41)具有第二开口(43),所述换气部件(50)的出口通过所述第二开口(43)和所述新风出风口(12)连通。
26.根据权利要求25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壳体结构(41)包括相互连接的面板体(44)和底壳,所述换气部件(50)和所述底壳连接,所述第二开口(43)位于所述面板体(44)的侧壁;
所述新风出风口(12)的出风方向为水平方向,且所述新风出风口(12)的出风方向垂直于所述换热出风口(42)的出风方向。
CN202123178697.6U 2021-12-15 2021-12-15 新风装置及空调器 Active CN21662003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3178697.6U CN216620039U (zh) 2021-12-15 2021-12-15 新风装置及空调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3178697.6U CN216620039U (zh) 2021-12-15 2021-12-15 新风装置及空调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6620039U true CN216620039U (zh) 2022-05-27

Family

ID=8170424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3178697.6U Active CN216620039U (zh) 2021-12-15 2021-12-15 新风装置及空调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6620039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6620039U (zh) 新风装置及空调器
CN113357811B (zh) 进风结构、新风装置及空调
CN114110782A (zh) 新风装置及空调器
CN112762548A (zh) 新风系统及具有其的空调器室内机
CN218672582U (zh) 新风装置和空调器
CN111076400A (zh) 进出风结构及空调器
CN107401798B (zh) 空气净化设备
CN205351682U (zh) 外壳及空调器
CN215983036U (zh) 面板开合装置及排风扇
CN213272843U (zh) 新风空调器
CN210688484U (zh) 新风装置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CN217082712U (zh) 新风装置及空调器
KR20070044299A (ko) 공기조화기 실내기의 흡입패널 개폐구조
CN210801410U (zh) 新风控制装置及立式窗机
CN217604298U (zh) 一种窗式新风器风机模块
CN214536679U (zh) 新风系统及具有其的空调器室内机
CN217785371U (zh) 进风箱、新风机及新风空调
CN217235788U (zh) 一种出风口结构及具有其的面板
CN218818319U (zh) 一种新风换向阀
CN210568867U (zh) 一种新风控制装置及立式窗机
CN218544603U (zh) 一种新风装置以及空调器
CN220958780U (zh) 一种新风系统及新风空调器
CN211400251U (zh) 进出风结构及空调器
CN216744775U (zh) 水洗净化模块和空调
CN214199110U (zh) 风向切换机构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