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4536679U - 新风系统及具有其的空调器室内机 - Google Patents

新风系统及具有其的空调器室内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4536679U
CN214536679U CN202120385805.8U CN202120385805U CN214536679U CN 214536679 U CN214536679 U CN 214536679U CN 202120385805 U CN202120385805 U CN 202120385805U CN 214536679 U CN214536679 U CN 21453667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volute
fresh air
air duct
fresh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0385805.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邹先进
陈珠秀
陈荣华
王高敏
余明养
熊瑞亮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Original Assignee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filed Critical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Priority to CN202120385805.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453667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453667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453667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Structures Of Non-Positive Displacement Pump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新风系统及具有其的空调器室内机。新风系统包括:风道组件,风道组件包括蜗壳,蜗壳具有风机安装腔、与风机安装腔连通的第一风道出风口和与风机安装腔连通的风道进风口,第一风道出风口用于向室内排入新风,第一风道出风口用于与室内连通;外壳组件,外壳组件包括第一腔体部,第一腔体部与风道进风口连通,第一腔体部上开设有用于与室内连通的第一外壳进风口;过滤部件,过滤部件设置在第一腔体部内,以对由第一腔体部进入风道进风口的气流进行过滤,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引入室内的新风无法保证其质量的问题。

Description

新风系统及具有其的空调器室内机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制冷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新风系统及具有其的空调器室内机。
背景技术
为保证制冷/制热效果,一般讲空调器室内机放置于密闭的室内环境中,但是室内环境长时间的密闭会造成室内环境较为污浊,用户长时间处于这样的环境中会感到不适。因此,目前的空调器一般会增加引新风和排气的功能。
然而,室外空气的空气质量易受外界环境影响,无法保证引入室内的新风质量。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风系统及具有其的空调器室内机,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引入室内的新风无法保证其质量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新风系统,包括:风道组件,风道组件包括蜗壳,蜗壳具有风机安装腔、与风机安装腔连通的第一风道出风口和与风机安装腔连通的风道进风口,第一风道出风口用于向室内排入新风,第一风道出风口用于与室内连通;外壳组件,外壳组件包括第一腔体部,第一腔体部与风道进风口连通,第一腔体部上开设有用于与室内连通的第一外壳进风口;过滤部件,过滤部件设置在第一腔体部内,以对由第一腔体部进入风道进风口的气流进行过滤。
进一步地,风道组件上开设有第二风道出风口,外壳组件包括:第二腔体部,第二腔体部与第二风道出风口连通,第二腔体部上开设有室外连通口,室外连通口与室外环境连通。
进一步地,风道组件包括:蜗舌,风机安装腔和第一风道出风口之间具有引风通道,风机安装腔和第二风道出风口之间具有排风通道;蜗舌可运动地设置在蜗壳内,以遮挡引风通道或排风通道。
进一步地,蜗壳包括蜗壳主体和蜗壳盖,蜗壳盖盖设在蜗壳主体的开口,蜗壳盖上开设有风道进风口;新风系统还包括驱动装置,驱动装置与蜗舌驱动连接,以驱动蜗舌绕风机安装腔的轴线旋转。
进一步地,蜗舌包括蜗舌主体,蜗舌主体上设置有传动齿,传动齿设置在蜗舌主体远离风机安装腔的一侧,传动齿设置在靠近蜗壳主体的一侧;驱动装置包括第一电机和齿轮,齿轮设置在第一电机的输出轴上,齿轮与传动齿啮合,以驱动蜗舌绕风机安装腔的轴线旋转。
进一步地,蜗壳包括蜗壳主体和蜗壳盖,蜗壳主体的开口朝向蜗壳盖,蜗壳盖上开设有风道进风口,蜗壳主体上设置有导轨部;蜗舌靠近蜗壳主体的侧面设置有凸起部,凸起部沿蜗舌的蜗舌主体的延伸方向延伸设置;凸起部上设置有第一限位部和第二限位部;导轨部上开设有导轨槽,第一限位部与导轨槽的底壁接触,第二限位部与导轨槽的侧壁接触。
进一步地,外壳组件还包括:隔板,隔板设置在外壳组件内,以隔开第一腔体部和第二腔体部;第二外壳进风口,第二外壳进风口开设在隔板上,以连通第一腔体部和第二腔体部。
进一步地,外壳组件还包括:风门,风门可翻转地设置在第一外壳进风口和第二外壳进风口之间,以遮蔽第一外壳进风口或第二外壳进风口;第二电机和风门支架,第二电机与风门支架驱动连接,风门安装在风门支架上,以在第二电机的带动下转动;其中,当风门位于第一位置状态时,风门关闭第一外壳进风口,并使第二外壳进风口打开;当风门位于第二位置状态时,风门关闭第二外壳进风口,并使第一外壳进风口打开。
进一步地,新风系统具有引新风状态、和排风状态和内循环状态;当新风系统位于引新风状态时,蜗舌处于遮挡排风通道的位置,风门位于第一位置状态;当新风系统位于排风状态时,蜗舌处于遮挡引风通道的位置,风门位于第二位置状态;当新风系统位于内循环状态时,蜗舌处于遮挡排风通道,风门位于第二位置状态时。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空调器室内机,包括机壳和设置在机壳内的新风系统,新风系统为上述的新风系统。
应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室内环境中的气流通过位于外壳组件上的第一外壳进风口进入第一腔体部,在经过滤部件过滤后流向风道进风口,再流向风机安装腔,经第一风道出风口向室内排入新风。本实用新型的新风系统有内循环状态,将室内环境中的空气引入新风系统中,经过滤后再送入室内环境中,避免了将当室外环境中的空气质量较差时引新风的质量也较差进而影响新风质量,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引入室内的新风无法保证其质量的问题。
附图说明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新风系统的一个实施例的结构性示意图;
图2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新风系统中的风道组件的一个实施例的结构性示意图;
图3示出了图2中的新风系统的风道组件的爆炸图;
图4示出了图3的新风系统中的蜗舌的结构性示意图;
图5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新风系统中的蜗舌和蜗壳主体配合的剖视图;
图6示出了图5中的新风系统在局部A的放大图;
图7示出了图5中的新风系统在局部B的放大图;
图8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新风系统位于引新风状态的一个实施例的结构性示意图;
图9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新风系统位于排风状态的一个实施例的结构性示意图;
图10示出了图2中的新风系统的正视图;
图11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新风系统中外壳组件的一个实施例的爆炸图;
图12示出了图11中的新风系统的外壳组件的组装图;
图13示出了图11中的新风系统的外壳组件的第一视角的内部示意图;
图14示出了图11中的新风系统的外壳组件的第二视角的内部示意图;
图15示出了图11中的新风系统中风门位于第一位置状态时外壳组件的侧视图;
图16示出了图11中的新风系统中风门位于第二位置状态时外壳组件的侧视图;
图17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空调器室内机中新风系统位于引新风状态的一个实施例的结构性示意图;
图18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空调器室内机中新风系统位于排风状态的一个实施例的结构性示意图;以及
图19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空调器室内机中新风系统位于内循环状态的一个实施例的结构性示意图。
其中,上述附图包括以下附图标记:
10、新风系统;20、空调器室内机;
100、风道组件;110、风道进风口;120、第一风道出风口;130、第二风道出风口;
141、风机安装腔;142、蜗壳主体;143、蜗壳盖;
150、蜗舌;151、引风通道;152、排风通道;153、蜗舌主体;154、传动齿;155、凸起部;156、第一限位部;157、第二限位部;158、导轨部;1581、导轨槽;
160、风道电机;170、离心风叶;
200、外壳组件;
210、第一腔体部;211、第一外壳进风口;
220、第二腔体部;221、室外连通口;
230、隔板;231、第二外壳进风口;
240、风门;250、风门支架;
260、第二电机;261、第二输出轴;262、第一限位轴;263、第二限位轴;
300、驱动装置;310、第一电机;320、齿轮;
400、过滤部件;410、第一开口;420、过滤滑槽;
500、风管组件。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请参考图1至图19,新风系统10包括风道组件100、外壳组件200和过滤部件400。
图1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新风系统10的一个实施例的结构性示意图。图2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新风系统10中的风道组件100的一个实施例的结构性示意图。图3示出了图2中的新风系统的风道组件的爆炸图风道组件100包括蜗壳。参见图1、图2和图3,蜗壳具有风机安装腔141、第一风道出风口120和风道进风口110。
蜗壳可以包括风道电机160和离心风叶170,离心风叶170环绕风道电机160设置并固定安装在风机安装腔141内,风道电机160开始工作可以带动离心风叶170绕离心风叶170的轴线转动,以将气流引入风机安装腔141内。
第一风道出风口120与风机安装腔141连通,第一风道出风口120用于向室内排入新风,第一风道出风口120用于与室内连通。当风道电机160开始工作时,可以将气流从风机安装前内吹向第一风道出风口120,进而将气流送入室内环境中。
风道进风口110与风机安装腔141连通。
图10示出了图2中的新风系统的正视图。图13示出了图11中的新风系统的外壳组件的第一视角的内部示意图。参见图10和图13,外壳组件200包括第一腔体部210。第一腔体部210与风道进风口110连通,第一腔体部210上开设有用于与室内连通的第一外壳进风口211。
当风道电机160开始工作时,可以将气流从风机安装前内吹向第一风道出风口120,进而将气流送入室内环境中。
图11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新风系统10中外壳组件200的一个实施例的爆炸图。参见图11,过滤部件400设置在第一腔体部210内,以对由第一腔体部210进入风道进风口110的气流进行过滤。
本实施例中的室内环境中的气流通过位于外壳组件200上的第一外壳进风口211进入第一腔体部210,在经过滤部件400过滤后流向风道进风口110,再流向风机安装腔141,经第一风道出风口120向室内排入新风。本实用新型的新风系统10有内循环状态,将室内环境中的空气引入新风系统10中,经过滤后再送入室内环境中,避免了将当室外环境中的空气质量较差时引新风的质量也较差进而影响新风质量,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引入室内的新风无法保证其质量的问题。
图14示出了图11中的新风系统的外壳组件的第二视角的内部示意图。参见图14,外壳组件200上开设与第一腔体部210连通的第一开口410,以使过滤部件400通过第一开口410插入第一腔体部210或从第一腔体部210中抽出。过滤部件400的插入方向与过滤部件400的过滤方向之间的夹角大于或等于45°,且小于或等于135°。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腔体部210的内壁上设置有过滤滑槽420,过滤部件400沿过滤滑槽420插入第一腔体部210或从第一腔体部210中抽出。
参见图2,风道组件100上开设有第二风道出风口130。参见图13,外壳组件200包括第二腔体部220。第二腔体部220与第二风道出风口130连通,第二腔体部220上开设有室外连通口221,室外连通口221与室外环境连通。
图12示出了图11中的新风系统的外壳组件的组装图。参见图12,室外连通口221通过风管组件500与室外环境连通。风管组件500的一端与室外连通口221连通,另一端与室外环境连通。新风系统10的引新风状态和排风状态均使用同一根风管组件500。
图8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新风系统10位于引新风状态的一个实施例的结构性示意图。参见图8,风机安装腔141和第一风道出风口120之间具有引风通道151。
图9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新风系统10位于排风状态的一个实施例的结构性示意图。参见图9,风机安装腔141和第二风道出风口130之间具有排风通道152。
参见图3,风道组件100包括蜗舌150。蜗舌150可运动地设置在蜗壳内,以遮挡引风通道151或排风通道152。
参加图3,蜗壳包括蜗壳主体142和蜗壳盖143。蜗壳盖143盖设在蜗壳主体142的开口,蜗壳盖143上开设有风道进风口110。
参加图3,新风系统10还包括驱动装置300。驱动装置300与蜗舌150驱动连接,以驱动蜗舌150绕风机安装腔141的轴线旋转。
图4示出了图3的新风系统10中的蜗舌150的结构性示意图。参见图4,蜗舌150包括蜗舌主体153。蜗舌主体153上设置有传动齿154,传动齿154设置在蜗舌主体153远离风机安装腔141的一侧,传动齿154设置在靠近蜗壳主体142的一侧。
图5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新风系统10中的蜗舌150和蜗壳主体142配合的剖视图。图7示出了图5中的新风系统在局部B的放大图。参见图5和图7,驱动装置300包括第一电机310和齿轮320,齿轮320设置在第一电机310的输出轴上,齿轮320与传动齿154啮合,以驱动蜗舌150绕风机安装腔141的轴线旋转。
参见图8,蜗壳包括蜗壳主体142和蜗壳盖143,蜗壳主体142的开口朝向蜗壳盖143,蜗壳盖143上开设有风道进风口110,蜗壳主体142上设置有导轨部158。
在一些实施例中,蜗舌150盖上也可以设置有导轨部158,以对蜗舌150进行限位。
在一些实施例中,蜗舌主体153可以为弧状,驱动装置300驱动蜗舌150沿导轨部158运动,以遮挡引风通道151或排风通道152。
参见图4,蜗舌150靠近蜗壳主体142的侧面设置有凸起部155,凸起部155沿蜗舌150的蜗舌主体153的延伸方向延伸设置。凸起部155上设置有第一限位部156和第二限位部157。
图6示出了图5中的新风系统在局部A的放大图。参见图5和图6,导轨部158上开设有导轨槽1581,第一限位部156与导轨槽1581的底壁接触,第二限位部157与导轨槽1581的侧壁接触。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限位部156向靠近蜗壳主体142的方向凸出于凸起部155。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限位部156为半球状。这样的设置可以使第一限位部156与导轨槽1581的底壁接触时为点接触,可以减少运动摩擦。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限位部157向导轨槽1581的内部凸出,第二限位部157的凸出方向垂直于第一限位部156的凸出方向。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限位部157垂直于第二限位部157凸出方向的长度大于或等于凸起部155的高度。这样的设置可以使第二限位部157与导轨槽1581的侧壁接触时为线接触,可以减少运动摩擦。
参见图13,外壳组件200还包括隔板230和第二外壳进风口231。
隔板230设置在外壳组件200内,以隔开第一腔体部210和第二腔体部220。
第二外壳进风口231开设在隔板230上,以连通第一腔体部210和第二腔体部220。
参见图11,外壳组件200还包括风门240、第二电机260和风门支架250。第二电机260与风门支架250驱动连接。
参见图14,风门240可翻转地设置在第一外壳进风口211和第二外壳进风口231之间,以遮蔽第一外壳进风口211或第二外壳进风口231。
风门240安装在风门支架250上,以在第二电机260的带动下转动。
在一些实施例中,风门240上设置有第一限位轴262,第一限位轴262通过第二输出轴261与第二电机260的电机轴连接,当第二电机260工作时,第二电机260的电机轴带动第二输出轴261转动,进而带动第一限位轴262转动,以带动风门240运动。
在一些实施例中,风门240上设置有第二限位轴263,风门支架250的相应位置上设置有第二限位孔。第二限位轴263穿设在第二限位孔中,以将风门240安装在风门支架250上,使得风门240在转动时稳定性较强。
图15示出了图11中的新风系统中风门位于第一位置状态时外壳组件的侧视图。参见图15,当风门240位于第一位置状态时,风门240关闭第一外壳进风口211,并使第二外壳进风口231打开。
图16示出了图11中的新风系统中风门位于第二位置状态时外壳组件的侧视图。参见图16,当风门240位于第二位置状态时,风门240关闭第二外壳进风口231,并使第一外壳进风口211打开。图中箭头为气流流向。
在一些实施例中新风系统10具有引新风状态、和排风状态和内循环状态。新风模块系统具备三种工作模式,用户可以根据室内外空气质量的具体情况,为室内空气改善提供合适、高效的解决方案。
图17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空调器室内机20中新风系统10位于引新风状态的一个实施例的结构性示意图。参见图17,当新风系统10位于引新风状态时,蜗舌150处于遮挡排风通道152的位置,风门240位于第一位置状态。图中箭头为气流流向。
当新风系统10位于引新风状态时,室外环境中的新风可以通过新风系统10进入室内环境中。新风依次通过风管组件500、室外连通口221、第二腔体部220、第二外壳进风口231、第一腔体部210、过滤部件400、风道进风口110、引风通道151和第一风道出风口120。
图18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空调器室内机20中新风系统10位于排风状态的一个实施例的结构性示意图。参见图18当新风系统10位于排风状态时,蜗舌150处于遮挡引风通道151的位置,风门240位于第二位置状态。图中箭头为气流流向。
当新风系统10位于排风状态时,室内环境中的浊气可以通过新风系统10排入室外环境中。浊气依次通过第一外壳进风口211、第一腔体部210、过滤部件400、风道进风口110、排风通道152、第二风道出风口130、第二腔体部220、室外连通口221和风管组件500。
图19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空调器室内机20中新风系统10位于内循环状态的一个实施例的结构性示意图。参见图19,当新风系统10位于内循环状态时,蜗舌150处于遮挡排风通道152,风门240位于第二位置状态时。
当新风系统10位于内循环状态时,室内环境中的浊气可以通过新风系统10再进入室内环境中。浊气依次通过第一外壳进风口211、第一腔体部210、过滤部件400、风道进风口110、引风通道151和第一风道出风口120。
空调器室内机20包括机壳和新风系统10。
新风系统10设置在机壳内,新风系统10为上述实施例的新风系统10。
空调器室内机20可根据室内外空气质量的实际情况选择不同的模式运行,为室内空气优化提供合适且高效的解决方案。例如,当室内环境中的空气质量较差时,新风系统10可以开启排风模式,此时新风系统10位于排风状态,可以将室内环境中较为污浊的空气排入室外;当室外环境中的空气质量较优时,可以开启引新风模式,此时新风系统10位于引新风状态,可以将室外环境中新鲜的空气通过新风系统10引入室内;当室外环境中的空气质量较差时,可以开启内循环模式,此时新风系统10位于内循环状态,可以将室内环境中的空气通过新风系统10过滤后再排入室内环境中。
从以上的描述中,可以看出,本实用新型上述的实施例实现了如下技术效果:
本实用新型中室内环境中的气流通过位于外壳组件200上的第一外壳进风口211进入第一腔体部210,在经过滤部件400过滤后流向风道进风口110,再流向风机安装腔141,经第一风道出风口120向室内排入新风。本实用新型的新风系统10有内循环状态,将室内环境中的空气引入新风系统10中,经过滤后再送入室内环境中,避免了将当室外环境中的空气质量较差时引新风的质量也较差进而影响新风质量,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引入室内的新风无法保证其质量的问题。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申请的实施方式例如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顺序实施。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他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不必限于清楚地列出的那些步骤或单元,而是可包括没有清楚地列出的或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步骤或单元。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下”、“左”、“右”、“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实用新型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安装”、“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些实施例”、或“另一些实施例”、或“在第一种实施例”、或“在第二种实施例”、或“在第三种实施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实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以在任何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新风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风道组件(100),所述风道组件(100)包括蜗壳,所述蜗壳具有风机安装腔(141)、与所述风机安装腔(141)连通的第一风道出风口(120)和与所述风机安装腔(141)连通的风道进风口(110),所述第一风道出风口(120)用于向室内排入新风,所述第一风道出风口(120)用于与室内连通;
外壳组件(200),所述外壳组件(200)包括第一腔体部(210),所述第一腔体部(210)与所述风道进风口(110)连通,所述第一腔体部(210)上开设有用于与室内连通的第一外壳进风口(211);
过滤部件(400),所述过滤部件(400)设置在所述第一腔体部(210)内,以对由所述第一腔体部(210)进入所述风道进风口(110)的气流进行过滤。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风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风道组件(100)上开设有第二风道出风口(130),所述外壳组件(200)包括:
第二腔体部(220),所述第二腔体部(220)与所述第二风道出风口(130)连通,所述第二腔体部(220)上开设有室外连通口(221),所述室外连通口(221)与室外环境连通。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新风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风道组件(100)包括:
蜗舌(150),所述风机安装腔(141)和所述第一风道出风口(120)之间具有引风通道(151),所述风机安装腔(141)和所述第二风道出风口(130)之间具有排风通道(152);所述蜗舌(150)可运动地设置在所述蜗壳内,以遮挡所述引风通道(151)或所述排风通道(152)。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新风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蜗壳包括蜗壳主体(142)和蜗壳盖(143),所述蜗壳盖(143)盖设在所述蜗壳主体(142)的开口,所述蜗壳盖(143)上开设有所述风道进风口(110);
所述新风系统还包括驱动装置(300),所述驱动装置(300)与所述蜗舌(150)驱动连接,以驱动所述蜗舌(150)绕所述风机安装腔(141)的轴线旋转。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新风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蜗舌(150)包括蜗舌主体(153),所述蜗舌主体(153)上设置有传动齿(154),所述传动齿(154)设置在所述蜗舌主体(153)远离所述风机安装腔(141)的一侧,所述传动齿(154)设置在靠近所述蜗壳主体(142)的一侧;
所述驱动装置(300)包括第一电机(310)和齿轮(320),所述齿轮(320)设置在所述第一电机(310)的输出轴上,所述齿轮(320)与所述传动齿(154)啮合,以驱动所述蜗舌(150)绕所述风机安装腔(141)的轴线旋转。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新风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蜗壳包括蜗壳主体(142)和蜗壳盖(143),所述蜗壳主体(142)的开口朝向所述蜗壳盖(143),所述蜗壳盖(143)上开设有风道进风口(110),所述蜗壳主体(142)上设置有导轨部(158);
所述蜗舌(150)靠近所述蜗壳主体(142)的侧面设置有凸起部(155),所述凸起部(155)沿所述蜗舌(150)的蜗舌主体(153)的延伸方向延伸设置;
所述凸起部(155)上设置有第一限位部(156)和第二限位部(157);
所述导轨部(158)上开设有导轨槽(1581),所述第一限位部(156)与所述导轨槽(1581)的底壁接触,所述第二限位部(157)与所述导轨槽(1581)的侧壁接触。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新风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组件(200)还包括:
隔板(230),所述隔板(230)设置在所述外壳组件(200)内,以隔开所述第一腔体部(210)和所述第二腔体部(220);
第二外壳进风口(231),所述第二外壳进风口(231)开设在所述隔板(230)上,以连通所述第一腔体部(210)和所述第二腔体部(220)。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新风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组件(200)还包括:
风门(240),所述风门(240)可翻转地设置在所述第一外壳进风口(211)和所述第二外壳进风口(231)之间,以遮蔽所述第一外壳进风口(211)或所述第二外壳进风口(231);
第二电机(260)和风门支架(250),所述第二电机(260)与所述风门支架(250)驱动连接,所述风门(240)安装在所述风门支架(250)上,以在所述第二电机(260)的带动下转动;
其中,当所述风门(240)位于第一位置状态时,所述风门(240)关闭所述第一外壳进风口(211),并使所述第二外壳进风口(231)打开;
当所述风门(240)位于第二位置状态时,所述风门(240)关闭所述第二外壳进风口(231),并使所述第一外壳进风口(211)打开。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新风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新风系统具有引新风状态、和排风状态和内循环状态;
当所述新风系统位于所述引新风状态时,所述蜗舌(150)处于遮挡所述排风通道(152)的位置,所述风门(240)位于所述第一位置状态;
当所述新风系统位于所述排风状态时,所述蜗舌(150)处于遮挡所述引风通道(151)的位置,所述风门(240)位于所述第二位置状态;
当所述新风系统位于所述内循环状态时,所述蜗舌(150)处于遮挡所述排风通道(152),所述风门(240)位于第二位置状态时。
10.一种空调器室内机,包括机壳和设置在所述机壳内的新风系统(10),其特征在于,
所述新风系统(10)为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新风系统。
CN202120385805.8U 2021-02-20 2021-02-20 新风系统及具有其的空调器室内机 Active CN21453667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0385805.8U CN214536679U (zh) 2021-02-20 2021-02-20 新风系统及具有其的空调器室内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0385805.8U CN214536679U (zh) 2021-02-20 2021-02-20 新风系统及具有其的空调器室内机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4536679U true CN214536679U (zh) 2021-10-29

Family

ID=7823559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0385805.8U Active CN214536679U (zh) 2021-02-20 2021-02-20 新风系统及具有其的空调器室内机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4536679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2762548A (zh) 新风系统及具有其的空调器室内机
CN110657492A (zh) 新风装置及具有其的空调室内机
CN210832255U (zh) 落地式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CN215675489U (zh) 空调室内机和具有其的空调器
JP3433510B2 (ja) 空気調和機の室内機
CN111623421A (zh) 一体式空调
CN214536679U (zh) 新风系统及具有其的空调器室内机
CN211695286U (zh) 新风模块及空调器
CN217844175U (zh) 新风装置和空调器
CN214619822U (zh) 新风装置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CN211146686U (zh) 新风装置及具有其的空调室内机
KR20070005176A (ko) 분리형 공기조화기의 실내기
KR101158602B1 (ko) 공기조화기 실내기의 흡입패널 지지구조
CN215597542U (zh) 窗式空调
CN217785323U (zh) 空调器室内机
CN214619819U (zh) 新风装置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CN213019954U (zh) 空调柜机
CN214199034U (zh) 新风系统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CN210267502U (zh) 空调器室内机
CN218033388U (zh) 一种新风模块及空调器
CN220931249U (zh) 一种空调内机及其空调器
CN217330173U (zh) 新风装置和空调
CN215062415U (zh) 空调器
CN216976944U (zh) 空调室内机及其新风风机
CN216620039U (zh) 新风装置及空调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