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603332U - 一种三折翻身床垫 - Google Patents

一种三折翻身床垫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6603332U
CN216603332U CN202123250053.3U CN202123250053U CN216603332U CN 216603332 U CN216603332 U CN 216603332U CN 202123250053 U CN202123250053 U CN 202123250053U CN 216603332 U CN216603332 U CN 21660333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late
turnover
bottom plate
turning
mattres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3250053.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陶锦华
杨莉
陶圆道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ZHOU HUIERKANG MEDICAL INSTRU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UZHOU HUIERKANG MEDICAL INSTRU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ZHOU HUIERKANG MEDICAL INSTRU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SUZHOU HUIERKANG MEDICAL INSTRUMENT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3250053.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660333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660333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660333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Invalid Beds And Related Equipment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三折翻身床垫,中侧翻板的一侧与左侧翻板铰接,另一侧与右侧翻板铰接,中侧翻板下部连接有支撑板,所述支撑板的两端末均连接有一翻转机构,当翻转驱动机构对支撑板实施一个翻转的力,使得中侧翻板翻转呈倾斜状态时,左侧翻板和右侧翻板保持水平状态,该结构为没有位移的直线翻身,在床板的空间很小的要求下,人睡在中间板上,身体在中侧翻板上,身体翻身,左侧翻板和右侧翻板保持水平,身体不会移动,对皮肤不会形成剪力,有效的防止皮肤擦伤,溃疡产生,并且在腿部电机或背部电机的单独驱动或同时驱动下,可以实现背部支撑和/或腿部支撑,由此可以满足患者的多种姿态调整需求,灵活多变。

Description

一种三折翻身床垫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床垫技术领域,较为具体的,涉及到一种三折翻身床垫。
背景技术
长期卧床的病人,长时间睡病床,身体对床面的压力始终保持在一个面上,长期受压,特别是局部的长期受压,皮肤就会损伤,皮肤损伤后血流就会受阻,皮肤供养不足,就会缺少养分从而坏死,使得皮肤表面的很软弱,现有的两折或者三折翻身床均是通过推挤的力进行对人体的翻身的动作,如果对患者皮肤进行挤压或者剪切力,明显的会使得皮肤受损伤,同时,如果老是保持一个体位的话,内脏不进行变位锻炼,身体的各个机能会有不同程度的衰退,故定时的翻身,变化身体的位置,不光使得身体的背部的准受力产生明显的变化,并且能够使得身体不同的部位定期的交换准受力,同时对身体的内脏变位,进行了锻炼,这样可以实现一个定期的运动,对身体的机能得到一定的保持,皮肤的损伤也排除了。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为了解决现有的两折或者三折翻身床均是通过推挤的力进行对人体的翻身的动作,使得患者容易受伤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三折翻身床垫,中侧翻板3的一侧与左侧翻板2铰接,另一侧与右侧翻板4铰接,中侧翻板3下部连接有支撑板8,所述支撑板8的两端末均连接有一翻转机构6,当翻转驱动机构5对支撑板8实施一个翻转的力使得中侧翻板3翻转呈倾斜状态时,左侧翻板2和右侧翻板4保持水平状态,该结构为没有位移的直线翻身,在床板的空间很小的要求下,人睡在中间板上,身体在中侧翻板3上,身体翻身,左侧翻板2和右侧翻板4保持水平,身体不会移动,对皮肤不会形成剪力,有效的防止皮肤擦伤,溃疡产生,并且在腿部电机10或背部电机20的单独驱动或同时驱动下,可以实现背部支撑和/或腿部支撑,由此可以满足患者的多种姿态调整需求,灵活多变。
一种三折翻身床垫,包括底板1、床板,所述床板位于底板1的上部,所述床板包括左侧翻板2、中侧翻板3、右侧翻板4,所述中侧翻板3的一侧与左侧翻板2铰接,另一侧与右侧翻板4铰接,中侧翻板3下部连接有支撑板8,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板8的两端末均连接有一翻转机构6,所述翻转机构6前后对称布置在底板1的两端中部,所述翻转机构6包括转动支座61、平衡连杆62、转动杆63,所述平衡连杆62、转动杆63均与转动支座61转动连接且平衡连杆62位于转动杆63下部,所述平衡连杆62的两端均与一延伸杆64的一下端转动连接,所述转动杆63的两端均与一延伸杆64的一上端转动连接,使得平衡连杆62与延伸杆64的两个连接点与转动杆63与延伸杆64的两个连接点共同构成一个平行四边形结构;支撑板8的下部连接翻转驱动机构5,当翻转驱动机构5对支撑板8实施一个翻转的力使得中侧翻板3翻转呈倾斜状态时,左侧翻板2和右侧翻板4保持水平状态。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左侧翻板2、中侧翻板3、右侧翻板4设置有至少三列框体,相邻两列框体之间相互铰接,以便能够能进行坐姿位调整。
进一步的,左侧翻板2包括:左背板21、左座板22、左大腿板23、左小腿板24,左背板21、左座板22相互铰接,左大腿板23、左小腿板24相互铰接;中侧翻板3包括:中背板31、中座板32、中大腿板33、中小腿板34,中背板31、中座板32、中大腿板33、中小腿板34安装顺序相互铰接;右侧翻板4包括:右背板41、右座板42、右大腿板43、右小腿板44,右背板41、右座板42相互铰接,右大腿板43、右小腿板44相互铰接。
进一步的,中座板32、中大腿板33之间设有腿板的升降的支架7,支架7的下部垂直连接底板1,支架7的上部与中座板32、中大腿板33的框架转动连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底板1包括第一底板11、第二底板12,第一底板11、第二底板12连接处设有转轴13,第一底板11、第二底板12通过转轴13对折,从而使得整个翻身床垫的长度变短,物流运输方便。
进一步的,支撑板8由两支撑杆81间隔平行组成,每根支撑杆81包括第一子支撑杆82、第二子支撑杆83,第一子支撑杆82位于第一底板11的上部,第二子支撑杆83位于第二底板12的上部,当第一底板11、第二底板12对折时,第一子支撑杆82、第二子支撑杆83相互断开,当第一底板11、第二底板12平铺时,第一子支撑杆82、第二子支撑杆83可拆卸连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转动杆63为两端向上的W型结构,转动杆63的两个端点在床板与底板1平行时,正好置于中侧翻板3与左侧翻板2、右侧翻板4铰接的间隙处,使得床板与底板1的距离进一步的缩短,从而实现较小空间的翻身。
进一步的,延伸杆64靠近转动杆63的上表面设有支撑块65,支撑块65与对应的左侧翻板2或者右侧翻板4的靠近中侧翻板3的框架底部接触,在未使用的状态时,支撑块65作为一个垫高块,能够使得左侧翻板2、右侧翻板4高度保持一致,左侧翻板2、右侧翻板4在一个水平状态。
进一步的,转动支座61位于底板1的中心轴线上。
进一步的,转动支座61的高度为10-15公分,底板1距离床板有一定高度,从而方便床板与底板1之间的相对转动,使得将现有的翻身机构的30公分的空间翻身,改善至15公分的位置空间进行翻身,从而实现较小空间的翻身。
进一步的,翻身角度0-45°,翻身角度相对大一点,受力变化大,局部减轻的压力就会减的更多。
进一步的,根据躯体宽度确定中侧翻板3的宽度。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翻转驱动机构5包括翻转电机51、连接杆52、力臂梁53,所述力臂梁53位于支撑板8的中心轴线的正中位置,力臂梁53的两端分别与支撑杆81垂直焊接,连接杆52的一端连接翻转电机51的电机轴,另一端连接力臂梁53,翻转电机51连接杆52、力臂梁53配合作用使得中侧翻板3翻转呈倾斜状态或者水平状态。
进一步的,翻转电机51所在的中侧翻板3的两侧还设有对称的第一翻转支撑机构54,右侧翻板4、左侧翻板2对应位置设有第二翻转支撑机构55,第一翻转支撑机构54与对应的第二翻转支撑机构55铰接,铰接点正好置于中侧翻板3与左侧翻板2、右侧翻板4铰接的间隙处,由于翻身床垫整体较长,在中侧翻板3翻转呈倾斜状态时给左侧翻板2、右侧翻板4一个辅助的支撑力。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由于左侧翻板2、中侧翻板3、右侧翻板4设置有至少三列框体,且由于翻身床垫整体较长,故在底板1、床板之间至少设有一辅助翻转支撑机构9,所述辅助翻转支撑机构9与翻转机构6在同一中心轴线上且辅助翻转支撑机构9的底部与底板1连接,辅助翻转支撑机构9的上部与床板连接。
进一步的,辅助翻转支撑机构9包括支撑梁91、支撑轴座92,支撑轴座92与支撑梁91转动连接,支撑梁91的端处延伸有第一支撑件93,对应的床板处设有第二支撑件94,第一支撑件93、第二支撑件94铰接,给对应的床板一个延长支撑点的作用,起到了一个托架的作用。
进一步的,第一支撑件93、第二支撑件94铰接点离床板的外框架越近则对于床板的支撑越稳定。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在所述底板1上还安装有腿部电机10及背部电机20,所述腿部电机10的驱动轴与所述中大腿板33相连,所述背部电机20的驱动轴与所述中背板31相连;在腿部电机10或背部电机20的单独驱动或同时驱动下,可以实现背部支撑和/或腿部支撑。
进一步的,中大腿板33与腿部电机10的摆臂轮接触的地方设有滑道,中背板31与背部电机20的摆臂轮接触的地方设有滑道,进行一个对电机的摆臂轮移动限位,使得中大腿板33、中背板31稳步升和/或降。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三折翻身床垫,中侧翻板3的一侧与左侧翻板2铰接,另一侧与右侧翻板4铰接,中侧翻板3下部连接有支撑板8,所述支撑板8的两端末均连接有一翻转机构6,当翻转驱动机构5对支撑板8实施一个翻转的力使得中侧翻板3翻转呈倾斜状态时,左侧翻板2和右侧翻板4保持水平状态,该结构为没有位移的直线翻身,在床板的空间很小的要求下,人睡在中间板上,身体在中侧翻板3上,身体翻身,左侧翻板2和右侧翻板4保持水平,身体不会移动,对皮肤不会形成剪力,有效的防止皮肤擦伤,溃疡产生,并且在腿部电机10或背部电机20的单独驱动或同时驱动下,可以实现背部支撑和/或腿部支撑,由此可以满足患者的多种姿态调整需求,灵活多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三折翻身床垫的结构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三折翻身床垫的立体结构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三折翻身床垫的侧面的结构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三折翻身床垫的第一底板的结构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三折翻身床垫的第二底板的结构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三折翻身床垫的翻转机构的结构图。
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Figure BDA0003427212480000051
Figure BDA0003427212480000061
如下具体实施方式将结合上述附图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的三折翻身床垫的结构图;如图2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的三折翻身床垫的立体结构图;如图3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的三折翻身床垫的侧面的结构图;如图4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的三折翻身床垫的第一底板的结构图;如图5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的三折翻身床垫的第二底板的结构图;如图6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的三折翻身床垫的翻转机构的结构图。
一种三折翻身床垫,包括底板1、床板,所述床板位于底板1的上部,所述床板包括左侧翻板2、中侧翻板3、右侧翻板4,所述中侧翻板3的一侧与左侧翻板2铰接,另一侧与右侧翻板4铰接,中侧翻板3下部连接有支撑板8,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板8的两端末均连接有一翻转机构6,所述翻转机构6前后对称布置在底板1的两端中部,所述翻转机构6包括转动支座61、平衡连杆62、转动杆63,所述平衡连杆62、转动杆63均与转动支座61转动连接且平衡连杆62位于转动杆63下部,所述平衡连杆62的两端均与一延伸杆64的一下端转动连接,所述转动杆63的两端均与一延伸杆64的一上端转动连接,使得平衡连杆62与延伸杆64的两个连接点与转动杆63与延伸杆64的两个连接点共同构成一个平行四边形结构;支撑板8的下部连接翻转驱动机构5,当翻转驱动机构5对支撑板8实施一个翻转的力使得中侧翻板3翻转呈倾斜状态时,左侧翻板2和右侧翻板4保持水平状态。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左侧翻板2、中侧翻板3、右侧翻板4设置有至少三列框体,相邻两列框体之间相互铰接,以便能够能进行坐姿位调整。
进一步的,左侧翻板2包括:左背板21、左座板22、左大腿板23、左小腿板24,左背板21、左座板22相互铰接,左大腿板23、左小腿板24相互铰接;中侧翻板3包括:中背板31、中座板32、中大腿板33、中小腿板34,中背板31、中座板32、中大腿板33、中小腿板34安装顺序相互铰接;右侧翻板4包括:右背板41、右座板42、右大腿板43、右小腿板44,右背板41、右座板42相互铰接,右大腿板43、右小腿板44相互铰接。
进一步的,中座板32、中大腿板33之间设有腿板的升降的支架7,支架7的下部垂直连接底板1,支架7的上部与中座板32、中大腿板33的框架转动连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底板1包括第一底板11、第二底板12,第一底板11、第二底板12连接处设有转轴13,第一底板11、第二底板12通过转轴13对折,从而使得整个翻身床垫的长度变短,物流运输方便。
进一步的,支撑板8由两支撑杆81间隔平行组成,每根支撑杆81包括第一子支撑杆82、第二子支撑杆83,第一子支撑杆82位于第一底板11的上部,第二子支撑杆83位于第二底板12的上部,当第一底板11、第二底板12对折时,第一子支撑杆82、第二子支撑杆83相互断开,当第一底板11、第二底板12平铺时,第一子支撑杆82、第二子支撑杆83可拆卸连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转动杆63为两端向上的W型结构,转动杆63的两个端点在床板与底板1平行时,正好置于中侧翻板3与左侧翻板2、右侧翻板4铰接的间隙处,使得床板与底板1的距离进一步的缩短,从而实现较小空间的翻身。
进一步的,延伸杆64靠近转动杆63的上表面设有支撑块65,支撑块65与对应的左侧翻板2或者右侧翻板4的靠近中侧翻板3的框架底部接触,在未使用的状态时,支撑块65作为一个垫高块,能够使得左侧翻板2、右侧翻板4高度保持一致,左侧翻板2、右侧翻板4在一个水平状态。
进一步的,转动支座61位于底板1的中心轴线上。
进一步的,转动支座61的高度为10-15公分,底板1距离床板有一定高度,从而方便床板与底板1之间的相对转动,使得将现有的翻身机构的30公分的空间翻身,改善至15公分的位置空间进行翻身,从而实现较小空间的翻身。
进一步的,翻身角度0-45°,翻身角度相对大一点,受力变化大,局部减轻的压力就会减的更多。
进一步的,根据躯体宽度确定中侧翻板3的宽度。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翻转驱动机构5包括翻转电机51、连接杆52、力臂梁53,所述力臂梁53位于支撑板8的中心轴线的正中位置,力臂梁53的两端分别与支撑杆81垂直焊接,连接杆52的一端连接翻转电机51的电机轴,另一端连接力臂梁53,翻转电机51连接杆52、力臂梁53配合作用使得中侧翻板3翻转呈倾斜状态或者水平状态。
进一步的,翻转电机51所在的中侧翻板3的两侧还设有对称的第一翻转支撑机构54,右侧翻板4、左侧翻板2对应位置设有第二翻转支撑机构55,第一翻转支撑机构54与对应的第二翻转支撑机构55铰接,铰接点正好置于中侧翻板3与左侧翻板2、右侧翻板4铰接的间隙处,由于翻身床垫整体较长,在中侧翻板3翻转呈倾斜状态时给左侧翻板2、右侧翻板4一个辅助的支撑力。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由于左侧翻板2、中侧翻板3、右侧翻板4设置有至少三列框体,且由于翻身床垫整体较长,故在底板1、床板之间至少设有一辅助翻转支撑机构9,所述辅助翻转支撑机构9与翻转机构6在同一中心轴线上且辅助翻转支撑机构9的底部与底板1连接,辅助翻转支撑机构9的上部与床板连接。
进一步的,辅助翻转支撑机构9包括支撑梁91、支撑轴座92,支撑轴座92与支撑梁91转动连接,支撑梁91的端处延伸有第一支撑件93,对应的床板处设有第二支撑件94,第一支撑件93、第二支撑件94铰接,给对应的床板一个延长支撑点的作用,起到了一个托架的作用。
进一步的,第一支撑件93、第二支撑件94铰接点离床板的外框架越近则对于床板的支撑越稳定。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在所述底板1上还安装有腿部电机10及背部电机20,所述腿部电机10的驱动轴与所述中大腿板33相连,所述背部电机20的驱动轴与所述中背板31相连;在腿部电机10或背部电机20的单独驱动或同时驱动下,可以实现背部支撑和/或腿部支撑。
进一步的,中大腿板33与腿部电机10的摆臂轮接触的地方设有滑道,中背板31与背部电机20的摆臂轮接触的地方设有滑道,进行一个对电机的摆臂轮移动限位,使得中大腿板33、中背板31稳步升和/或降。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三折翻身床垫,中侧翻板3的一侧与左侧翻板2铰接,另一侧与右侧翻板4铰接,中侧翻板3下部连接有支撑板8,所述支撑板8的两端末均连接有一翻转机构6,当翻转驱动机构5对支撑板8实施一个翻转的力使得中侧翻板3翻转呈倾斜状态时,左侧翻板2和右侧翻板4保持水平状态,该结构为没有位移的直线翻身,在床板的空间很小的要求下,人睡在中间板上,身体在中侧翻板3上,身体翻身,左侧翻板2和右侧翻板4保持水平,身体不会移动,对皮肤不会形成剪力,有效的防止皮肤擦伤,溃疡产生,并且在腿部电机10或背部电机20的单独驱动或同时驱动下,可以实现背部支撑和/或腿部支撑,由此可以满足患者的多种姿态调整需求,灵活多变。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9)

1.一种三折翻身床垫,包括底板(1)、床板,所述床板位于底板(1)的上部,所述床板包括左侧翻板(2)、中侧翻板(3)、右侧翻板(4),所述中侧翻板(3)的一侧与左侧翻板(2)铰接,另一侧与右侧翻板(4)铰接,中侧翻板(3)下部连接有支撑板(8),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板(8)的两端末均连接有一翻转机构(6),所述翻转机构(6)对称布置在底板(1)的两端中部,所述翻转机构(6)包括转动支座(61)、平衡连杆(62)、转动杆(63),所述平衡连杆(62)、转动杆(63)均与转动支座(61)转动连接且平衡连杆(62)位于转动杆(63)下部,所述平衡连杆(62)的两端均与一延伸杆(64)的一下端转动连接,所述转动杆(63)的两端均与一延伸杆(64)的一上端转动连接,使得平衡连杆(62)与延伸杆(64)的两个连接点与转动杆(63)与延伸杆(64)的两个连接点共同构成一个平行四边形结构;支撑板(8)的下部连接翻转驱动机构(5),当翻转驱动机构(5)对支撑板(8)实施一个翻转的力使得中侧翻板(3)翻转呈倾斜状态时,左侧翻板(2)和右侧翻板(4)保持水平状态。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三折翻身床垫,其特征在于:左侧翻板(2)、中侧翻板(3)、右侧翻板(4)设置有至少三列框体,相邻两列框体之间相互铰接,以便能够能进行坐姿位调整。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三折翻身床垫,其特征在于:底板(1)包括第一底板(11)、第二底板(12),第一底板(11)、第二底板(12)连接处设有转轴(13),第一底板(11)、第二底板(12)通过转轴(13)对折,从而使得整个翻身床垫的长度变短,物流运输方便。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三折翻身床垫,其特征在于:支撑板(8)由两支撑杆(81)间隔平行组成,每根支撑杆(81)包括第一子支撑杆(82)、第二子支撑杆(83),第一子支撑杆(82)位于第一底板(11)的上部,第二子支撑杆(83)位于第二底板(12)的上部,当第一底板(11)、第二底板(12)对折时,第一子支撑杆(82)、第二子支撑杆(83)相互断开,当第一底板(11)、第二底板(12)平铺时,第一子支撑杆(82)、第二子支撑杆(83)可拆卸连接。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三折翻身床垫,其特征在于:转动杆(63)为两端向上的W型结构,转动杆(63)的两个端点在床板与底板(1)平行时,正好置于中侧翻板(3)与左侧翻板(2)、右侧翻板(4)铰接的间隙处,使得床板与底板(1)的距离进一步的缩短,从而实现较小空间的翻身。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三折翻身床垫,其特征在于:翻转驱动机构(5)包括翻转电机(51)、连接杆(52)、力臂梁(53),所述力臂梁(53)位于支撑板(8)的中心轴线的正中位置,力臂梁(53)的两端分别与支撑杆(81)垂直焊接,连接杆(52)的一端连接翻转电机(51)的电机轴,另一端连接力臂梁(53),翻转电机(51)连接杆(52)、力臂梁(53)配合作用使得中侧翻板(3)翻转呈倾斜状态或者水平状态。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三折翻身床垫,其特征在于:翻转电机(51)所在的中侧翻板(3)的两侧还设有对称的第一翻转支撑机构(54),右侧翻板(4)、左侧翻板(2)对应位置设有第二翻转支撑机构(55),第一翻转支撑机构(54)与对应的第二翻转支撑机构(55)铰接,铰接点正好置于中侧翻板(3)与左侧翻板(2)、右侧翻板(4)铰接的间隙处,由于翻身床垫整体较长,在中侧翻板(3)翻转呈倾斜状态时给左侧翻板(2)、右侧翻板(4)一个辅助的支撑力。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三折翻身床垫,其特征在于:由于左侧翻板(2)、中侧翻板(3)、右侧翻板(4)设置有至少三列框体,且由于翻身床垫整体较长,故在底板(1)、床板之间至少设有一辅助翻转支撑机构(9),所述辅助翻转支撑机构(9)与翻转机构(6)在同一中心轴线上且辅助翻转支撑机构(9)的底部与底板(1)连接,辅助翻转支撑机构(9)的上部与床板连接。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三折翻身床垫,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底板(1)上还安装有腿部电机(10)及背部电机(20),所述腿部电机(10)的驱动轴与中大腿板(33)相连,所述背部电机(20)的驱动轴与中背板(31)相连;在腿部电机(10)或背部电机(20)的单独驱动或同时驱动下,可以实现背部支撑和/或腿部支撑。
CN202123250053.3U 2021-12-22 2021-12-22 一种三折翻身床垫 Active CN21660333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3250053.3U CN216603332U (zh) 2021-12-22 2021-12-22 一种三折翻身床垫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3250053.3U CN216603332U (zh) 2021-12-22 2021-12-22 一种三折翻身床垫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6603332U true CN216603332U (zh) 2022-05-27

Family

ID=8170631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3250053.3U Active CN216603332U (zh) 2021-12-22 2021-12-22 一种三折翻身床垫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6603332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0656183B1 (en) Patient care system
RU2750783C2 (ru) Приводная система с компактным профилем и двойными роликами для регулируемой кровати
FI124826B (fi) Potilasalusta
CN112076035A (zh) 一种护理床
US20060253983A1 (en) Adjustable bed for patients
CN114081740A (zh) 一种三折翻身床垫
CN206261759U (zh) 抬身坐姿连动防侧滑护理床
CN111329681A (zh) 一种医疗护理用辅助翻身装置
CN216603332U (zh) 一种三折翻身床垫
CN219022006U (zh) 一种具有辅助翻身功能的护理床
CN116019644B (zh) 一种多功能病床
CN113143632B (zh) 一种具有侧翻功能的护理床
CN215350125U (zh) 一种多功能医疗护理床
CN216535871U (zh) 一种翻身床垫的折叠机构
JP4024065B2 (ja) ベッド
CN114344011A (zh) 一种带有可折叠坐便装置的电动护理床
CN108938250B (zh) 一种减压医疗床
CN109363852B (zh) 翻身床
CN112168546B (zh) 一种液压支撑装置
CN209059745U (zh) 一种减压医疗床
CN219579267U (zh) 一种多功能支撑器具
CN219110003U (zh) 一种可直立的护理床
CN220109984U (zh) 一种具有升降功能的护理床
CN219579266U (zh) 一种用于多功能支撑器具的形态调节机构
JP3321134B2 (ja) 介護用ベット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