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599722U - 保护壳 - Google Patents

保护壳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6599722U
CN216599722U CN202122591159.3U CN202122591159U CN216599722U CN 216599722 U CN216599722 U CN 216599722U CN 202122591159 U CN202122591159 U CN 202122591159U CN 216599722 U CN216599722 U CN 21659972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hell
case
strap
hole
shell bod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2591159.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黄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Choton Zhuoyue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Choton Zhuoyue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Choton Zhuoyue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Choton Zhuoyue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2591159.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659972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659972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659972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Telephone Set Structure (AREA)
  • Purses, Travelling Bags, Baskets, Or Suitcas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保护壳,包括壳本体及束带,壳本体用于连接于手机,所述壳本体具有相背对的内侧面及外侧面,所述壳本体开设有至少一个贯通所述内侧面及所述外侧面的通孔;束带具有两个延伸端,至少一所述延伸端穿设于所述通孔,并与所述内侧面可拆卸连接。本保护壳通过设置于壳本体的束带使得用户能够将手部伸入束带与壳本体之间,以将壳本体固定在手部,此时用户手部在未对壳本体进行拿持的情况下也能够实现对手机的单手操作,不仅缓解了手指酸疼,而且防止手机从手上滑脱。本保护壳还通过将束带可拆卸连接于壳本体实现了对束带的更换。

Description

保护壳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电子设备配件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保护壳。
背景技术
随着智能行业的发展,电子设备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必备的交流沟通及获取信息的工具。现有的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电子阅读器等的屏幕较大,以手机为例,若只用单手拿持手机进行操作,长时间使用后可能导致手指酸疼,而且手机可能会从手里滑落,导致手机屏幕碎裂,造成用户的经济损失,给用户单手操作手机带来麻烦。对此,市面上已有保护壳上固定连接有束带,用户能够通过将手插入束带与壳本体之间来实现保护壳在手上的固定。但是固定的束带在长时间使用后易出现磨损或褪色的情况,这时只能更换新的保护壳,造成壳本体的浪费。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保护壳,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束带出现磨损或褪色后只能更换新的保护壳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一种保护壳,包括:
壳本体,所述壳本体具有相背对的内侧面及外侧面,所述壳本体开设有至少一个贯通所述内侧面及所述外侧面的通孔;
束带,具有两个延伸端,至少一所述延伸端穿设于所述通孔,并与所述壳本体可拆卸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内侧面具有第一卡接结构,所述束带的所述延伸端具有第二卡接结构,所述第二卡接结构卡接于所述第一卡接结构。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壳本体开设有两个所述通孔,两所述通孔相间隔,所述束带的两个所述延伸端分别穿设于一所述通孔,两所述延伸端均设有所述第二卡接结构,所述内侧面设有两个所述第一卡接结构,一所述第二卡接结构卡接于一所述第一卡接结构。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卡接结构包括凸设于所述束带的凸块,所述第二卡接结构包括开设于所述内侧面的凹槽,所述凸块卡接于所述凹槽。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凹槽为通槽。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内侧面开设有避让槽,所述凹槽及所述通孔均开设于所述避让槽的槽底。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壳本体为弹性材料或硬性材料制成的一体式结构。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壳本体包括由弹性材料制成的第一壳体以及由硬性材料制成并连接于所述第一壳体的第二壳体,所述第二壳体具有收容所述电子设备的收容槽,所述第一壳体包裹于所述第二壳体外;
其中,所述第一壳体具有所述外侧面,所述第二壳体具有所述内侧面,所述束带可拆卸连接于所述内侧面;或,
所述第一壳体具有所述内侧面及所述外侧面,所述第二壳体连接于所述内侧面,所述束带的延伸端可拆卸连接于所述第一壳体或第二壳体并位于所述第一壳体与所述第二壳体之间。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壳体开设有连接孔,所述第二壳体包括壳体部及凸设于所述壳体部的嵌设部,所述嵌设部卡接于所述连接孔,所述嵌设部的顶面与所述外侧面相齐平,所述嵌设部设有所述通孔。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束带包括呈条状并具有弹性的带体部及连接于所述带体部两端的连接部,所述连接部可拆卸连接于所述壳本体。
本实用新型相对于现有技术的技术效果是:本保护壳通过设置于壳本体的束带使得用户能够将手部伸入束带与壳本体之间,以将壳本体固定在手部,此时用户手部在未对壳本体进行拿持的情况下也能够实现对电子设备的单手操作,不仅缓解了手指酸疼,而且防止电子设备从手上滑脱。本保护壳还通过将束带可拆卸连接于壳本体实现了对束带的更换,当束带出现磨损或褪色,或仅仅想要更换其他颜色或样式的束带时,只需将旧的束带从壳本体上取下再安装上新的束带即可。束带通过开设在壳本体上的通孔可拆卸连接于壳本体的内侧面,从而保持了保护壳外部的美观,同时可拆卸连接点在壳本体内侧面可以避免该连接点收到外部磕碰,同时电子设备能够对该连接点起到限位作用,提高了束带与壳本体连接稳定性。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所描述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保护壳在一个视角下的立体结构图;
图2是图1中的保护壳的局部爆炸图;
图3是图1中的束带的结构图;
图4是图1中的保护壳的剖视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保护壳在另一个视角下的立体结构图;
图6是图5中的保护壳的爆炸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壳本体;101、外侧面;102、内侧面;103、收容槽;104、摄像头避位孔;105、按键避位孔;106、喇叭避位孔;107、充电避位孔;11、第一壳体; 111、第一摄像头孔部;112、按键避位槽;113、第一喇叭孔部;114、充电避位槽;12、第二壳体;121、连接孔;122、第二摄像头孔部;123、第二喇叭孔部;13、通孔;14、第一卡接结构;15、壳体部;16、嵌设部;17、按压条;18、避让槽;20、束带;21、带体部;211、卡接槽;22、连接部;221、第二卡接结构。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长度”、“宽度”、“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
请参阅图1,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保护壳,用于连接电子设备,上述电子设备可以为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电子阅读器等。以下以保护壳连接于手机为例进行描述。
该保护壳包括壳本体10及束带20。
请结合图5,壳本体10用于连接手机,壳本体10具有相背对的内侧面102 及外侧面101,在壳本体10与手机连接后,内侧面102贴合于手机背部,外侧面101远离手机背部。
其中,壳本体10可以为板状结构,也可以具有包裹手机的边角的折弯结构,以对手机的边角进行防护。壳本体10可与手机可拆卸连接,例如壳本体10与手机相粘接、相卡接、或夹持于手机等。
请参阅图2,束带20具有两个延伸端,壳本体10开设有至少一个贯通内侧面102及外侧面101的通孔13。至少一延伸端穿设于通孔13,并与内侧面 102可拆卸连接。
可以理解的,壳本体10可以开设有一个通孔13,此时束带20的一个延伸端穿设于通孔13并与内侧面102可拆卸连接,另一延伸端可同样穿设于该通孔 13,并与内侧面102可拆卸连接,以使得束带20形成能够套在手部的环状结构;另一延伸端也可固定连接或可拆卸连接于壳本体10,并与通孔13相间隔,以使得束带20与壳本体10共同形成能够套在手部的环状结构;另一延伸端还可以直接连接在束带20的中部,以使得束带20局部形成能够套在手部的环状结构。
壳本体10还可以开设有两个通孔13,两通孔13相间隔,此时束带20的两个延伸端分成穿设于以通孔13内,并与内侧面102可拆卸连接。此时束带 20与壳本体10共同形成能够套在手部的环状结构。
其中,束带20的延伸端与内侧面102的连接点靠近通孔13,以减少束带 20延伸端伸入至壳本体10与手机之间的长度,节省束带20用料。
需要说明的是,该通孔13的大小以刚好能够穿过束带20的延伸端为准。
本保护壳通过设置于壳本体10的束带20使得用户能够将手部伸入束带20 与壳本体10之间,以将壳本体10固定在手部,此时用户手部在未对壳本体10 进行拿持的情况下也能够实现对手机的单手操作,不仅缓解了手指酸疼,而且防止手机从手上滑脱。本保护壳还通过将束带20可拆卸连接于壳本体10实现了对束带20的更换,当束带20出现磨损或褪色,或仅仅想要更换其他颜色或样式的束带20时,只需将旧的束带20从壳本体10上取下再安装上新的束带 20即可。束带20通过开设在壳本体10上的通孔13可拆卸连接于壳本体10的内侧面102,从而保持了保护壳外部的美观,同时可拆卸连接点在壳本体10内侧面102可以避免该连接点收到外部磕碰,同时手机能够对该连接点起到限位作用,提高了束带20与壳本体10连接稳定性。
请参阅图2和图3,束带20包括呈条状并具有弹性的带体部21及连接于带体部21两端的连接部22。带体部21具有弹性能够弹性抵触于手部,连接部 22与带体部21可一体成型,也可为不同材质制成。
带体部21可以为同一弹性材料制成,也可只设置部分弹性段,其他段为非弹性结构制成,例如带体部21由依次连接的硬质材料和弹性材料制成,或,依次连接的硬质材料、弹性材料和硬质材料,或,依次连接的弹性材料、硬质材料和弹性材料,等。
在本实施例中,带体部21与连接部22均由橡胶材料制成,并一体成型为片状结构,相应的,通孔13为条形孔,孔的宽度与连接部22的宽度适配。带体部21的宽度与连接部22的宽度可相同,也可不同。
带体部21也可以不具有弹性,而是由柔性材质制成,如柔性绳、皮带等,或由活动连接的多个段状结构或链状结构制成,如铰链,串联金属扣等。
连接部22形成了束带20的延伸端,带体部21位于束带20的中部区域。束带20通过连接部22实现了与壳本体10的可拆卸连接。当束带20与壳本体 10连接时,连接部22穿过通孔13并位于壳本体10朝向内侧面102的一侧,带体部21位于壳本体10朝向外侧面101的一侧,连接部22与带体部21的连接处位于通孔13内。
在本实施例中,束带20的延伸端与内侧面102通过卡接实现可拆卸连接,即连接部22与内侧面102卡接。具体地,请参阅图2和图4,内侧面102具有第一卡接结构14,束带20的延伸端具有第二卡接结构221,即连接部22上设有第二卡接结构221,第二卡接结构221卡接于第一卡接结构14。使用时,束带20的延伸端穿过通孔13并通过第二卡接结构221与内侧面102上的第一卡接结构14卡接配合,从而实现束带20与壳本体10的可拆卸连接。
以壳本体10开设有两个通孔13为例进行描述。束带20的两延伸端均设有第二卡接结构221,内侧面102设有两个第一卡接结构14,一第二卡接结构221 卡接于一第一卡接结构14。这样束带20的连接部22便均与壳本体10实现了可拆卸连接。
可选的,请参阅图2、图3和图4,第一卡接结构14包括凸设于束带20 的凸块,该凸块可以由硬质材料或弹性材料制成,凸块凸出于束带20的延伸端的表面,即连接于连接部22的表面。第二卡接结构221包括开设于内侧面102 的凹槽,凸块卡接于凹槽。
其中,凸块能够与凹槽适配,并通过凹槽定位,当壳本体10与手机相连时,手机抵压于束带20的延伸端,以将凸块始终抵压在凹槽内,防止凸块从凹槽内脱出。
在其他实施例中,凸块也能够与凹槽过盈配合,从而直接实现束带20与壳本体10的连接。
在该实施例中,凸块与连接部22一体成型,并均为塑胶材料制成,以便于加工成型。同时,通孔13的长度与连接部22的长度适配,通孔13的宽度与连接部22及凸块的总厚度适配。
在该实施例中,请参阅图2,凹槽为通槽。即凹槽的槽底贯通设置,不仅便于加工,而且能够在壳本体10较薄的情况下,增大凸块的厚度,从而提高凸块与凹槽连接的稳定性。同时,由于凹槽为通槽,包容了凸块在厚度上的加工误差,提高了束带20的适用性。
其中,凸块的厚度可等于凹槽的槽深,此时凸块的外表面与壳本体10的外侧面101相平齐,提升了保护壳的美观度。凸块的厚度也可大于凹槽的槽深,此时凸块凸出于壳本体10的外侧面101,束带20的带体部21上壳开设卡接槽 211,凸块穿出凹槽后与卡接槽211卡接配合,以实现带体部21与连接部22 的连接,增强了束带20与壳本体10的连接稳定性,同时减小了对带体部21 与连接部22的连接处的磨损。当束带20从壳本体10上拆卸下来后,凸块可与卡接槽211相扣合卡接,以节省空间。
具体地,该凸块呈方台状,凹槽的截面也为方形。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卡接结构14与第二卡接结构221的具体结构不限于此,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为第一卡接结构14为凹槽,第二卡接结构221为凸块。
由于手机背面为平面,当壳本体10连接于手机上时,为保证壳本体10的外侧面101也为平面,请参阅图5和图6,内侧面102开设有避让槽18,凹槽及通孔13均开设于避让槽18的槽底。
该避让槽18用于容纳束带20的延伸端,即用于容纳连接部22,以避免束带20的延伸端凸出于内侧面102,而导致在壳本体10与手机连接时束带20的延伸端与手机背面的抵压而支撑起内侧面102,造成壳本体10出现弯曲。
其中,束带20的延伸端的厚度小于或等于避让槽18的槽深。优选为连接部22的厚度等于避让槽18的槽深,以使得连接部22的与内侧面102同向的表面与内侧面102相平齐。
可选的,壳本体10可为弹性材料或硬性材料制成的一体式结构,以便于加工。弹性材料可以为橡胶材料等,硬性材料可以为树脂材料、金属材料等。
可选的,壳本体10也可以为多层材料支撑的分体式结构。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请参阅图5和图6,壳本体10包括由弹性材料制成的第一壳体11以及由硬性材料制成并连接于第一壳体11的第二壳体12,第二壳体12具有收容手机的收容槽103,第一壳体11包裹于第二壳体12外,第一壳体11具有外侧面101,第二壳体12具有内侧面102,内侧面102与外侧面101相背对,束带20可拆卸连接于第二壳体12的内侧面102。使用时,第二壳体12卡接于手机,用于提高壳本体10的强度,第一壳体11能够包裹住手机的各边角,起到减震及缓冲作用,防止手机掉落时磕坏手机边角。
具体地,第一壳体11的内表面开设有与第二壳体12相适配的连接槽。第二壳体12位于连接槽内并粘接于连接槽的槽底,以与第一壳体11连接为一体。
在其中另一实施例中,第一壳体11具有相背对的内侧面102及外侧面101,即上述壳本体10具有的内侧面102及外侧面101均位于第一壳体11上,第二壳体12连接于第一壳体11的内侧面102。可选的,束带20的延伸端可拆卸连接于第一壳体11并位于所述第一壳体11与所述第二壳体12之间,此时第一壳体11与第二壳体12共同夹持束带20延伸端,即束带20的连接部22,连接部 22可拆卸连接于第一壳体11的内侧面102,如连接部22与第一壳体11卡接、粘接、插接等,也可以插接于第一壳体11与第二壳体12之间的空隙内,从而实现连接部22与壳本体10的可拆卸连接。可选的,束带20的延伸端可拆卸连接于第二壳体12并位于所述第一壳体11与所述第二壳体12之间,具体为束带 20的连接部22可拆卸连接于第二壳体12的朝向第一壳体11的内侧面102的一侧,如连接部22可与第二壳体12卡接、粘接、插接等,从而实现连接部22 与壳本体10的可拆卸连接。
请参阅图2和图6,第一壳体11开设有连接孔121,第二壳体12包括壳体部15及凸设于壳体部15的嵌设部16,嵌设部16卡接于连接孔121。第一壳体 11与第二壳体12通过嵌设部16与连接孔121的卡接实现了定位及连接。嵌设部16设有第二卡接结构221及通孔13,也就是说,第一卡接结构14与硬质的第一壳体11相连,增强了壳体部15与束带20连接的稳定性,同时壳本体10 的表面形成了嵌设部16形成的图案,提升了壳本体10的美感,另外,连接部 22能够被夹持于第一壳体11与手机之间,硬质的第一壳体11提高了壳本体10 对连接部22的夹持力度。其中,嵌设部16与连接孔121过盈配合,以防止嵌设部16从连接孔121内被挤出,第一壳体11与第二壳体12可使用不同颜色。
为保持壳本体10外观的美感,嵌设部16的顶面与第二壳体12的外表面相齐平,并共同形成壳本体10的外侧面101。
手机具有摄像头、按键、喇叭及充电插座等多个功能部件,对此,请参阅图5和图6,壳本体10开设有用于避让功能部件的避位孔,该避位孔可设有多个,可分别命名为摄像头避位孔104、按键避位孔105、喇叭避位孔106及充电避位孔107。当手机套设于壳本体10内后,摄像头避位孔104避让手机摄像头,按键避位孔105避让手机的按键。喇叭避位孔106避让手机的喇叭口,以避免影响手机功能。
其中,请参阅图5和图6,摄像头避位孔104为开设于第一壳体11的第一摄像头孔部111与开设于第二壳体12的第二摄像头孔部122共同形成,第一摄像头孔部111与第二摄像头孔部122的形状及大小相同。
请参阅图5和图6,第一壳体11开设有按键避位槽112,该按键避位槽112 贯通第一壳体11的前后表面,第二壳体12于按键避位槽112所避让的区域开设有按键避位孔105,按键避位孔105与手机上的按键适配。弹性的第二壳体 12能够便于用户按压按键,同时不会被第一壳体11垫高按键周围无法按压的部分的高度。其中,第一壳体11上还可连接有横跨按键避位孔105的按压条 17,该按压条17凸出于第二壳体12的外表面。按压条17盖合按键避位孔105 或部分盖合按键避位孔105。
请参阅图5和图6,喇叭避位孔106为开设于第一壳体11的第一喇叭孔部 113与开设于第二壳体12的第二喇叭孔部123共同形成,第一喇叭孔部113与第二喇叭孔部123的形状及大小相同。
请参阅图5和图6,第一壳体11开设有充电避位槽114,该充电避位槽114 贯通第一壳体11的前后表面,第二壳体12于充电避位槽114所避让的区域开设有充电避位孔107,充电避位孔107与手机上的充电口适配或稍大。弹性的第二壳体12能够便于用户向充电口内插入充电插头,同时不会被第一壳体11 阻碍充电头与充电口的对接。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仅具体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原理,这些描述只是为了解释本实用新型的原理,不能以任何方式解释为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基于此处解释,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及本领域的技术人员不需要付出创造性的劳动即可联想到本实用新型的其他具体实施方式,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保护壳,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本体,所述壳本体具有相背对的内侧面及外侧面,所述壳本体开设有至少一个贯通所述内侧面及所述外侧面的通孔;
束带,具有两个延伸端,至少一所述延伸端穿设于所述通孔,并与所述壳本体可拆卸连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保护壳,其特征在于,所述内侧面具有第一卡接结构,所述束带的所述延伸端具有第二卡接结构,所述第二卡接结构卡接于所述第一卡接结构。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保护壳,其特征在于,所述壳本体开设有两个所述通孔,两所述通孔相间隔,所述束带的两个所述延伸端分别穿设于一所述通孔,两所述延伸端均设有所述第二卡接结构,所述内侧面设有两个所述第一卡接结构,一所述第二卡接结构卡接于一所述第一卡接结构。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保护壳,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卡接结构包括凸设于所述束带的凸块,所述第二卡接结构包括开设于所述内侧面的凹槽,所述凸块卡接于所述凹槽。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保护壳,其特征在于,所述凹槽为通槽。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保护壳,其特征在于,所述内侧面开设有避让槽,所述凹槽及所述通孔均开设于所述避让槽的槽底。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保护壳,其特征在于,所述壳本体为弹性材料或硬性材料制成的一体式结构。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保护壳,其特征在于,所述壳本体包括由弹性材料制成的第一壳体以及由硬性材料制成并连接于所述第一壳体的第二壳体,所述第二壳体具有收容所述电子设备的收容槽,所述第一壳体包裹于所述第二壳体外;
其中,所述第一壳体具有所述外侧面,所述第二壳体具有所述内侧面,所述束带可拆卸连接于所述内侧面;或,
所述第一壳体具有所述内侧面及所述外侧面,所述第二壳体连接于所述内侧面,所述束带的延伸端可拆卸连接于所述第一壳体或第二壳体并位于所述第一壳体与所述第二壳体之间。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保护壳,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壳体开设有连接孔,所述第二壳体包括壳体部及凸设于所述壳体部的嵌设部,所述嵌设部卡接于所述连接孔,所述嵌设部的顶面与所述外侧面相齐平,所述嵌设部设有所述通孔。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保护壳,其特征在于,所述束带包括呈条状并具有弹性的带体部及连接于所述带体部两端的连接部,所述连接部可拆卸连接于所述壳本体。
CN202122591159.3U 2021-10-26 2021-10-26 保护壳 Active CN21659972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591159.3U CN216599722U (zh) 2021-10-26 2021-10-26 保护壳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591159.3U CN216599722U (zh) 2021-10-26 2021-10-26 保护壳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6599722U true CN216599722U (zh) 2022-05-24

Family

ID=8164024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2591159.3U Active CN216599722U (zh) 2021-10-26 2021-10-26 保护壳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6599722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20100206925A1 (en) Lanyard assembly for audio device
KR100719319B1 (ko) 멀티미디어용 휴대기기의 커넥터
US10277725B2 (en) Mobile device securing system
WO2014144159A1 (en) Waterproof mobile device case
US7950935B2 (en) Electronic device with covering lid for covering insert hole
CN216599722U (zh) 保护壳
US9800701B1 (en) Mobile device case with integrated adaptor
CN212814792U (zh) 臂环以及智能穿戴设备
CN210670052U (zh) 手持对讲机
TWI568330B (zh) Combined multi - functional protective shell
CN209732782U (zh) 一种腕带连接结构及具有该结构的腕带设备
KR200274175Y1 (ko) 이동통신기기 부착용 손목밴드
CN221081360U (zh) 一种嵌入结构及带装饰物的保护壳
CN205912115U (zh) 一种手机或平板的通用保护壳
KR200452936Y1 (ko) 일체형 보호커버를 갖는 휴대용 단말기
CN214904294U (zh) 一种佩戴稳定的智能手环
KR101014856B1 (ko) 휴대용 입출력 케이블 유닛
JP6171823B2 (ja) 端末システム及び携帯端末
CN213096607U (zh) 一种平板电脑护套
CN219978713U (zh) 一种手表保护壳
CN208940183U (zh) 一种具有防脱落功能的头戴式耳机
CN217279289U (zh) 智能主机及智能穿戴设备
KR200388424Y1 (ko) 멀티미디어용 휴대기기의 목걸이
CN212752605U (zh) 一种手环式蓝牙耳机
KR101389470B1 (ko) 케이블 홀더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