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592925U - 热管 - Google Patents

热管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6592925U
CN216592925U CN202122313177.5U CN202122313177U CN216592925U CN 216592925 U CN216592925 U CN 216592925U CN 202122313177 U CN202122313177 U CN 202122313177U CN 216592925 U CN216592925 U CN 21659292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re
movable
heat pipe
wick
liquid absorb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2313177.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肖珂
房亮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ingwei Hengrun Tianjin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Jingwei Hengrun Tianjin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ingwei Hengrun Tianjin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Jingwei Hengrun Tianjin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2313177.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659292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659292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659292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oling Or The Like Of Electrical Apparatu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热管散热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热管。该热管包括壳体和隔热机构:壳体的热端内部设置有热端吸液芯,壳体的冷端内部设置有冷端吸液芯,热端吸液芯和冷端吸液芯之间设置有隔断间隙;隔热机构包括活动支撑件、活动吸液芯和驱动装置,活动吸液芯与活动支撑件固连,驱动装置用于控制活动支撑件由第一位置移动到第二位置,且用于控制活动支撑件由第二位置移动至第一位置;若活动支撑件位于第一位置,则活动吸液芯位于隔断间隙所在的位置,以令热端吸液芯和冷端吸液芯均与活动吸液芯相接;若活动支撑件位于第二位置,则热端吸液芯和冷端吸液芯均与活动吸液芯保持大于零的隔热间隙。该热管增设有主动隔热功能,以避免对设备造成过度降温的问题。

Description

热管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热管散热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热管。
背景技术
热管是基于相变传热和热传导原理的高效散热器,换热能力高于任何已知金属,因而被广泛的应用于航空、航天、电力、电子等领域的热管理系统。
传统热管包括热端(处于温度相对较高的环境中)和冷端(处于温度相对较低的环境中)。散热过程中:热端的液态工质蒸发吸热变为气态工质(即蒸汽),气态工质流至冷端冷凝放热后变为液态工质,液态工质再回流至热端。上述蒸发吸热过程和冷凝散热过程循环往复进行,从而不断将热管热端所在位置的热量传递至热管冷端以将热量释放到热管冷端所在的环境中,直至热管两端达到热平衡。
可见,传统热管由温差驱动,是一种被动传热的散热器,且具有良好的温度均匀性。热管相变换热的工作机理决定了高效的传热性能。
实际应用过程中,在某些情境下,热管的冷端和热端不需要进行热交换,但是只要热管的冷端和热端存在温差,上述热交换过程便会自动发生,使得热管热端所在的目标区域被迫进行散热。此时为了弥补该目标区域被迫损失的热量,还需要使用额外热补偿的方式对散失的热量进行弥补。例如,在寒冷的冬季,传统热管从电池、控制器等目标设备处向外界散热,导致目标设备低于许用温度,从而容易造成损坏乃至更大的安全事故。此时,热管对目标设备进行散热,同时加热系统对目标设备进行加热,从而导致能量浪费。
因此,如何避免热管的自动换热性能对目标设备造成过度降温的问题,是目前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热管,该热管不仅具有冷热端热交换的常规功能,而且还具有隔热功能,能够主动隔热,以避免热管的自动换热性能对目标设备造成过度降温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热管,包括壳体和隔热机构,其中:
所述壳体的热端内部设置有热端吸液芯,所述壳体的冷端内部设置有冷端吸液芯,所述热端吸液芯和所述冷端吸液芯之间设置有隔断间隙;
所述隔热机构包括活动支撑件、活动吸液芯和驱动装置,所述活动吸液芯与所述活动支撑件固连,所述驱动装置用于控制所述活动支撑件由第一位置移动到第二位置,且用于控制所述活动支撑件由所述第二位置移动至所述第一位置;
若所述活动支撑件位于所述第一位置,则所述活动吸液芯位于所述隔断间隙所在的位置,以令所述热端吸液芯和所述冷端吸液芯均与所述活动吸液芯相接;
若所述活动支撑件位于所述第二位置,则所述热端吸液芯和所述冷端吸液芯均与所述活动吸液芯保持大于零的隔热间隙。
可选地,在上述热管中,所述热端吸液芯包括分别位于热管中心平面两侧的第一热端吸液芯和第二热端吸液芯,所述冷端吸液芯包括分别位于所述热管中心平面两侧的第一冷端吸液芯和第二冷端吸液芯,所述活动吸液芯包括分别位于所述热管中心平面两侧的第一活动吸液芯和第二活动吸液芯,其中:
所述第一热端吸液芯和所述第一冷端吸液芯之间设置有第一隔断间隙;
所述第二热端吸液芯和所述第二冷端吸液芯之间设置有第二隔断间隙;
若所述活动支撑件位于所述第一位置,则:所述第一活动吸液芯位于所述第一隔断间隙所在的位置,以令所述第一热端吸液芯和所述第一冷端吸液芯均与所述第一活动吸液芯相接;并且,所述第二活动吸液芯位于所述第二隔断间隙所在的位置,以令所述第二热端吸液芯和所述第二冷端吸液芯均与所述第二活动吸液芯相接;
若所述活动支撑件位于所述第二位置,则:所述第一热端吸液芯和所述第一冷端吸液芯均与所述第一活动吸液芯保持大于零的第一隔热间隙;并且,所述第二热端吸液芯和所述第二冷端吸液芯均与所述第二活动吸液芯保持大于零的第二隔热间隙。
可选地,在上述热管中,所述壳体的内部设置有沿轴向依次连通的热端空腔、隔热控制腔、冷端空腔,其中:
所述隔热控制腔包括相对所述热端空腔和所述冷端空腔径向凸出的第一控制腔,还包括位于所述热端空腔和所述冷端空腔之间且与二者连通的第二控制腔;
所述第一热端吸液芯靠近所述第一冷端吸液芯的端部称为第一隔断芯端,所述第一隔断芯端由所述第二控制腔伸入所述第一控制腔内且回翻;所述第一冷端吸液芯靠近所述第一热端吸液芯的端部称为第二隔断芯端,所述第二隔断芯端由所述第二控制腔伸入所述第一控制腔内且回翻;所述第一隔断芯端和所述第二隔断芯端之间形成所述第一隔热间隙,所述第一隔热间隙位于所述第一控制腔和所述第二控制腔之间;
若所述活动支撑件位于所述第二位置,则所述第一活动吸液芯位于所述第一控制腔内,所述第二活动吸液芯位于所述第二控制腔内。
可选地,在上述热管中,所述壳体内设置有用于支撑所述第一隔断芯端的第一支撑凸棱,以及用于支撑所述第二隔断芯端的第二支撑凸棱。
可选地,在上述热管中,所述活动支撑件包括依次固连的第一隔断板、中间支撑柱、第二隔断板,其中:
所述驱动装置的驱动端与所述第一隔断板远离所述第二隔断板的侧面固连,所述第一活动吸液芯固连设置于所述第一隔断板靠近所述第二隔断板的侧面;
所述第二活动吸液芯固连设置在所述第二隔断板远离所述第一隔断板的侧面。
可选地,在上述热管中,所述第二热端吸液芯靠近所述第二冷端吸液芯的端部称为第三隔断芯端,所述壳体的内壁与所述第三隔断芯端对应的位置设置有第三支撑凸棱;
所述第二冷端吸液芯靠近所述第二热端吸液芯的端部称为第四隔断芯端,所述壳体的内壁与所述第三隔断芯端对应的位置设置有第四支撑凸棱。
可选地,在上述热管中,所述驱动装置包括电磁铁和动磁体,所述电磁铁固定安装在所述壳体外,所述动磁体与所述活动支撑件固连。
可选地,在上述热管中,所述壳体外设置有用于安装所述电磁铁的凸起结构,所述凸起结构内设置有所述第一控制腔,所述动磁体位于所述第一控制腔内。
可选地,在上述热管中,还包括弹簧,所述弹簧为压簧,若所述活动支撑件由所述第一位置切换至所述第二位置,则所述弹簧压缩变形。
可选地,在上述热管中,还包括弹簧,所述弹簧为拉簧,若所述活动支撑件由所述第二位置切换至所述第一位置,则所述弹簧拉伸变形。
从上述技术方案可以看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热管不仅可以作为根据冷热端温差被动进行热交换的散热器,还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即热管冷热两端所处的环境不需要进行热交换的情况主动切换至隔热状态,以通过阻断热管内部工质回流路径,达到阻断热管换热路径、实现隔热的目的。与常规热管相比,该热管增加了主动隔热的功能,能够避免热管的被动换热性能对目标设备造成过度降温的问题,从而不需要额外热补偿机构,有利于降低系统复杂度、降低生产成本,且有利于扩展热管的适用范围。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具体实施例提供的热管的整体结构的轴测剖视图;
图2为图1中的虚线区域放大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具体实施例提供的热管处于散热状态时的整体剖视图;
图4为图3中的虚线区域放大图;
图5为图4中的A-A截面剖视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具体实施例提供的热管处于隔热状态时的整体剖视图;
图7为图6中的虚线区域放大图;
图8为图7中的B-B截面剖视图。
其中:
1-壳体,
121-第一支撑凸棱,131-第二支撑凸棱,
122-第三支撑凸棱,132-第四支撑凸棱,
21-第一热端吸液芯,22-第二热端吸液芯,
31-第一冷端吸液芯,32-第二冷端吸液芯,
4-活动支撑件,
41-第一活动吸液芯,42-第二活动吸液芯,
401-第一隔断板,402-中间支撑柱,403-第二隔断板,
5-动磁体,6-弹簧,7-电磁铁。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第一具体实施例
请参阅图1至图8,本实用新型第一具体实施例提供的热管,包括壳体1和隔热机构,其中:
壳体1的热端内部设置有热端吸液芯,壳体1的冷端内部设置有冷端吸液芯,热端吸液芯和冷端吸液芯之间设置有隔断间隙。
隔热机构包括活动支撑件4、活动吸液芯和驱动装置,活动吸液芯与活动支撑件4固连,驱动装置用于控制活动支撑件4由第一位置移动到第二位置,且用于控制活动支撑件4由第二位置移动至第一位置。
若活动支撑件4位于第一位置,则活动吸液芯位于隔断间隙所在的位置,以令热端吸液芯和冷端吸液芯均与活动吸液芯相接。
若活动支撑件4位于第二位置,则热端吸液芯和冷端吸液芯均与活动吸液芯保持大于零的隔热间隙。
具体地,壳体1的内部设置有封闭空腔,其内部工质可以是水、乙醇、制冷剂等汽化潜热和热导率较高而粘性系数较低的工质。但是,该热管内部工质的选择并不局限于此,在其它具体实施例中,可以根据热管的使用环境和散热要求做其他选择。
在此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热端吸液芯和冷端吸液芯均与活动吸液芯相接时,热端吸液芯、活动吸液芯、冷端吸液芯可以看做是一个整体吸液芯,在毛细作用下,液体工质可在该整体吸液芯内流动。即:冷端吸液芯内的液态工质在毛细作用下会逐渐流至活动吸液芯内;活动吸液芯内的液态工质在毛细作用下会逐渐流至热端吸液芯内。从而实现液态工质的回流。若热端吸液芯和冷端吸液芯均与活动吸液芯保持大于零的隔热间隙,即活动吸液芯脱离热端吸液芯和冷端吸液芯之间的隔断间隙,则冷端吸液芯内的液态工质无法回流至热端吸液芯。
而且需要说明的是,由于热端吸液芯一般为沿热端管体长度方向布置的条状贴片,冷端吸液芯一般为沿冷端管体长度方向布置的条状贴片,因此,活动支撑件4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进行切换时,活动支撑件4的移动方向一般与热管中心轴线垂直。
具体实施时,该热管的壳体与目标设备直接接触进行热传递,用于为控制器、电路板、动力电池等设备进行散热、加热、均温。使用过程中,可根据具体需要调节热管的工作状态为“传热状态”或“隔热状态”。
若活动支撑件4位于第一位置,热端吸液芯和冷端吸液芯均与活动吸液芯相接,则热管处于“传热状态”,其工作原理与常规热管相同,即热端吸热、冷端散热。
若活动支撑件4位于第二位置,热端吸液芯和冷端吸液芯均与活动吸液芯保持大于零的隔热间隙,则热管处于“隔热状态”,此时,由于冷端液态工质无法回流至热端,热端工质几乎完全汽化无液态工质存留,因此热端不再吸热、冷端不再散热。
可见,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热管不仅可以作为根据冷热端温差被动进行热交换的散热器,还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即热管冷热两端所处的环境不需要进行热交换的情况主动切换至隔热状态,以通过阻断热管内部工质回流路径,达到阻断热管换热路径、实现隔热的目的。与常规热管相比,该热管增加了主动隔热的功能,能够避免热管的被动换热性能对目标设备造成过度降温的问题,从而不需要额外热补偿机构,有利于降低系统复杂度、降低生产成本,且有利于扩展热管的适用范围。
优选地,为了令热管内设置较大面积的热端吸液芯和冷端吸液芯,便于液体工质快速回流,同时保证上述隔热机构的隔热过程,因此,请参见图1和图2,在上述热管中:
热端吸液芯包括分别位于热管中心平面两侧的第一热端吸液芯21和第二热端吸液芯22。
冷端吸液芯包括分别位于热管中心平面两侧的第一冷端吸液芯31和第二冷端吸液芯32。
活动吸液芯包括分别位于热管中心平面两侧的第一活动吸液芯41和第二活动吸液芯42。
其中:第一热端吸液芯21和第一冷端吸液芯31之间设置有第一隔断间隙(具体可参见图7中的L1);第二热端吸液芯22和第二冷端吸液芯32之间设置有第二隔断间隙(具体可参见图7中的L2)。该第一隔断间隙和第二隔断间隙同时通断。具体工作过程如下:
请参见图1至图5,若活动支撑件4位于第一位置,则:第一活动吸液芯41位于第一隔断间隙所在的位置,以令第一热端吸液芯21和第一冷端吸液芯31均与第一活动吸液芯41相接;并且,第二活动吸液芯42位于第二隔断间隙所在的位置,以令第二热端吸液芯22和第二冷端吸液芯32均与第二活动吸液芯42相接。
请参见图6至图8,若活动支撑件4位于第二位置,则:第一热端吸液芯21和第一冷端吸液芯31均与第一活动吸液芯41保持大于零的第一隔热间隙h1;并且,第二热端吸液芯22和第二冷端吸液芯32均与第二活动吸液芯42保持大于零的第二隔热间隙h2,一般情况下,h1=h2。
具体地,壳体1的内部设置有沿轴向依次连通的热端空腔、隔热控制腔、冷端空腔,而且,隔热控制腔包括相对热端空腔和冷端空腔径向凸出的第一控制腔,还包括位于热端空腔和冷端空腔之间且与二者连通的第二控制腔。
其中,请参见图1和图2:
第一热端吸液芯21靠近第一冷端吸液芯31的端部称为第一隔断芯端,第一隔断芯端由第二控制腔伸入第一控制腔内且回翻,从而便于第一活动吸液芯41下移时左端与第一热端吸液芯21接触,保证液态工质通过毛细作用由第一活动吸液芯41回流至热端的第一热端吸液芯21。
第一冷端吸液芯31靠近第一热端吸液芯21的端部称为第二隔断芯端,第二隔断芯端由第二控制腔伸入第一控制腔内且回翻,从而便于第一活动吸液芯41下移时右端与第一冷端吸液芯31接触,保证液态工质通过毛细作用由冷端的第一冷端吸液芯31回流至第一活动吸液芯41,继而回流至热端的第一热端吸液芯21。
其中,第一隔断芯端和第二隔断芯端之间形成第一隔热间隙(具体可参见图7中的L1),该第一隔热间隙位于上述第一控制腔和第二控制腔之间。
若活动支撑件4位于第二位置,则第一活动吸液芯41位于第一控制腔内,第二活动吸液芯42位于第二控制腔内。
若活动支撑件4位于第一位置,则第一活动吸液芯41位于第一隔断间隙所在的位置,且与第一热端吸液芯21和第一冷端吸液芯31接触;第二活动吸液芯42位于第二隔断间隙所在的位置,且与第二热端吸液芯22和第二冷端吸液芯32接触。
进一步地,请参见图2,壳体1内还设置有用于支撑第一隔断芯端的第一支撑凸棱121,以及用于支撑第二隔断芯端的第二支撑凸棱131。也就是说,第一热端吸液芯21的第一隔断芯端包覆在第一支撑凸棱121的外侧,以通过第一支撑凸棱121对第一热端吸液芯21的第一隔断芯端起到支撑固定的作用;第一冷端吸液芯31的第二隔断芯端包覆在第二支撑凸棱131的外侧,以通过第二支撑凸棱131对第一冷端吸液芯31的第二隔断芯端起到支撑固定的作用。
具体地,请参见图4,在上述热管中,活动支撑件4包括依次固连的第一隔断板401、中间支撑柱402、第二隔断板403,其中:
驱动装置的驱动端与第一隔断板401远离第二隔断板403的侧面固连,第一活动吸液芯41固连设置于第一隔断板401靠近第二隔断板403的侧面。
第二活动吸液芯42固连设置在第二隔断板403远离第一隔断板401的侧面。
进一步地,请参见图2,在上述热管中,第二热端吸液芯22靠近第二冷端吸液芯32的端部称为第三隔断芯端,壳体1的内壁与第三隔断芯端对应的位置设置有第三支撑凸棱122;第二冷端吸液芯32靠近第二热端吸液芯22的端部称为第四隔断芯端,壳体1的内壁与第三隔断芯端对应的位置设置有第四支撑凸棱132。
优选地,如图1中所示,第一支撑凸棱121、第二支撑凸棱131、第三支撑凸棱122、第四支撑凸棱132的均为直条状凸起结构,其长度方向均与热管长度方向垂直。而且,第一隔断板401用于安装第一活动吸液芯41的侧面以及第一活动吸液芯41为弧形曲面,第二隔断板403用于安装第二活动吸液芯42的侧面以及第二活动吸液芯42为弧形曲面。在同种吸液芯结构下,曲面弧度越大,冷热端的连通时间越长,因此优选实施例中,在保证结构强度的条件下,弧度越小越好。
具体地,为减小中间支撑柱402对汽流的影响,因此中间支撑柱402的横截面优选为圆形或椭圆形,而且该横截面积越小越好。
但是并不局限于此,在其它具体实施例中,还可以将第一隔断板401用于安装第一活动吸液芯41的侧面以及第一活动吸液芯41设置为斜面结构,而第一支撑凸棱121和第二支撑凸棱131的侧面可以如图2所示设置为弧形曲面结构,也可以如图4和图7中所示简化设置为斜面结构。对应地,在其它具体实施例中,还可以将第二隔断板403用于安装第二活动吸液芯42的侧面以及第二活动吸液芯42设置为斜面结构,而第三支撑凸棱122和第四支撑凸棱132的侧面可以如图2所示设置为弧形曲面结构,也可以如图4和图7中所示简化设置为斜面结构。
具体地,请参见图2,在上述热管中,用于驱动活动支撑件4移动的驱动装置包括电磁铁7和动磁体5,电磁铁7固定安装在壳体1外,动磁体5与活动支撑件4固连。优选地,壳体1外设置有用于安装电磁铁7的凸起结构,该凸起结构内设置有上文中所述的第一控制腔,动磁体5位于该第一控制腔内。从而可见,采用这种结构的驱动装置能够保证壳体1的完整和密封性。但是并不局限与此,在其它具体实施例中,也可以采用其他驱动结构和驱动方式,本实用新型对此不作具体限定。
具体地,在上述热管中,还包括弹簧6,弹簧6为压簧,若活动支撑件4由第一位置切换至第二位置,则弹簧6压缩变形。也就是说,热管不通电时的状态为上述传热状态,热管为常闭型热管。此时,该热管的工作过程具体如下:
若电磁铁7断电,则活动支撑件4位于第一位置,活动吸液芯位于隔断间隙所在的位置,热端吸液芯和冷端吸液芯均与活动吸液芯相接,热管正常工作,其工作过程基本为:热端2内的液态工质吸收外界热量蒸发形成气态工质,气态工质沿壳体1的内腔移动到冷端3后冷凝成液态工质,以将热量散发到外界环境中,冷端3冷凝形成的液态工质依次经过冷端吸液芯、活动吸液芯、热端吸液芯回流至热端2。上述热交换过程持续进行,直至热端2和冷端3达到热平衡。
若电磁铁7通电,则动磁体5上移,以令活动支撑件4由上述第一位置移动至第二位置,此时,活动吸液芯因随活动支撑件4上移,从而露出热端吸液芯和冷端吸液芯之间的隔断间隙,从而,冷端3的液态工质无法回流至热端2,上段所说的热交换过程中断,热管实现隔热功能。
其中,弹簧6固定在活动支撑件4上,在驱动装置断电关闭时,弹簧6处于初始长度,该初始长度小于其自然长度,为活动吸液芯和热端吸液芯之间、活动吸液芯和冷端吸液芯之间提供压紧力,以保证相接触的吸液芯之间良好接触(即热端吸液芯、冷端吸液芯均与活动吸液芯良好接触),以能够通过毛细作用流通液态工质。驱动装置启动后,弹簧6被进一步挤压。
如图7中所示,活动支撑件4有第一位置移动到第二位置时,移动距离为h(h=h1=h2),而且,该移动距离h也是动磁体5的移动距离、弹簧6相对于初始长度的变形长度。具体产品中,该移动距离为h越小,弹簧6的压缩变形长度越小,热管的体积和电磁铁的电流强度越小。
具体实施时,可以在一个热管内设置一个上述隔热机构,也可以在一个热管内设置多个上述隔热机构。当一个热管内设置有多个上述隔热机构时,多个隔热机构均匀排布,或按目标设备的实际工况需求来布置隔热机构的位置和数量。例如:沿热管长度方向布置多个隔热机构,多个隔热机构中的活动支撑件4的移动方向可以是相同的,也可以是相反的,以将热管切分为多个独立控制区域。多个隔热机构在热管中的安装位置即所占体积可根据传热目标设备的结构和工况要求进行调整。
具体地,由于热管的壳体1与目标设备直接接触进行热传递,因而,壳体1一般使用导热系数高的材料,例如铜、铝等。优选地,壳体1为一体式封闭壳体结构。此外,活动支撑件4可使用与壳体1同样的金属材料制成,也可为塑料、尼龙等结构强度好,传热系数低但重量较轻的材料制成。
具体地,上述各个吸液芯可为沟槽、丝网、颗粒烧结等方式制成,可为整体均匀的结构,也可在各段设计不同的参数组合,即通过控制吸液芯的厚度、孔隙率等参数达到控制热交换速率的目的。
具体实施时,可将热管整体贴附与目标设备上,热管的冷端和热端的长度由设备的温度分布决定,用于均匀设备温度分布。而且,热管也可一端贴附在需要散热的设备上,另一端添加风扇、翅片、电阻加热器PTC等装置作为热交换渠道。在冷热端长度、位置不定的情况下,优选的,各吸液芯分别使用结构分布均匀的毛细片结构。
第二具体实施例
本实用新型第二具体实施例提供的热管与上述第一具体实施例提供的热管的区别仅在于:弹簧6为拉簧,若活动支撑件4由第二位置切换至第一位置,则弹簧6拉伸变形。
也就是说,该热管为常开型热管。热管的驱动装置不通电时的状态为隔热状态,此时,活动支撑件4上的活动吸液芯与热端吸液芯之间,以及活动支撑件4上的活动吸液芯与冷端吸液芯之间均为断开状态,热管处于不工作状态。而驱动装置通电时,活动支撑件4由第二位置切换至第一位置,弹簧6拉伸变形,以令热管处于传热状态,热管热端吸收其所在环境的热量并将热量传递至冷端后释放到冷端所在的环境,从而实现散热、均温的作用。
最后,还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本说明书中各个实施例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部分互相参见即可。
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实用新型。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实用新型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热管,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1)和隔热机构,其中:
所述壳体(1)的热端内部设置有热端吸液芯,所述壳体(1)的冷端内部设置有冷端吸液芯,所述热端吸液芯和所述冷端吸液芯之间设置有隔断间隙;
所述隔热机构包括活动支撑件(4)、活动吸液芯和驱动装置,所述活动吸液芯与所述活动支撑件(4)固连,所述驱动装置用于控制所述活动支撑件(4)由第一位置移动到第二位置,且用于控制所述活动支撑件(4)由所述第二位置移动至所述第一位置;
若所述活动支撑件(4)位于所述第一位置,则所述活动吸液芯位于所述隔断间隙所在的位置,以令所述热端吸液芯和所述冷端吸液芯均与所述活动吸液芯相接;
若所述活动支撑件(4)位于所述第二位置,则所述热端吸液芯和所述冷端吸液芯均与所述活动吸液芯保持大于零的隔热间隙。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热端吸液芯包括分别位于热管中心平面两侧的第一热端吸液芯(21)和第二热端吸液芯(22),所述冷端吸液芯包括分别位于所述热管中心平面两侧的第一冷端吸液芯(31)和第二冷端吸液芯(32),所述活动吸液芯包括分别位于所述热管中心平面两侧的第一活动吸液芯(41)和第二活动吸液芯(42),其中:
所述第一热端吸液芯(21)和所述第一冷端吸液芯(31)之间设置有第一隔断间隙;
所述第二热端吸液芯(22)和所述第二冷端吸液芯(32)之间设置有第二隔断间隙;
若所述活动支撑件(4)位于所述第一位置,则:所述第一活动吸液芯(41)位于所述第一隔断间隙所在的位置,以令所述第一热端吸液芯(21)和所述第一冷端吸液芯(31)均与所述第一活动吸液芯(41)相接;并且,所述第二活动吸液芯(42)位于所述第二隔断间隙所在的位置,以令所述第二热端吸液芯(22)和所述第二冷端吸液芯(32)均与所述第二活动吸液芯(42)相接;
若所述活动支撑件(4)位于所述第二位置,则:所述第一热端吸液芯(21)和所述第一冷端吸液芯(31)均与所述第一活动吸液芯(41)保持大于零的第一隔热间隙;并且,所述第二热端吸液芯(22)和所述第二冷端吸液芯(32)均与所述第二活动吸液芯(42)保持大于零的第二隔热间隙。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热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1)的内部设置有沿轴向依次连通的热端空腔、隔热控制腔、冷端空腔,其中:
所述隔热控制腔包括相对所述热端空腔和所述冷端空腔径向凸出的第一控制腔,还包括位于所述热端空腔和所述冷端空腔之间且与二者连通的第二控制腔;
所述第一热端吸液芯(21)靠近所述第一冷端吸液芯(31)的端部称为第一隔断芯端,所述第一隔断芯端由所述第二控制腔伸入所述第一控制腔内且回翻;所述第一冷端吸液芯(31)靠近所述第一热端吸液芯(21)的端部称为第二隔断芯端,所述第二隔断芯端由所述第二控制腔伸入所述第一控制腔内且回翻;所述第一隔断芯端和所述第二隔断芯端之间形成所述第一隔热间隙,所述第一隔热间隙位于所述第一控制腔和所述第二控制腔之间;
若所述活动支撑件(4)位于所述第二位置,则所述第一活动吸液芯(41)位于所述第一控制腔内,所述第二活动吸液芯(42)位于所述第二控制腔内。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热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1)内设置有用于支撑所述第一隔断芯端的第一支撑凸棱(121),以及用于支撑所述第二隔断芯端的第二支撑凸棱(131)。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热管,其特征在于,所述活动支撑件(4)包括依次固连的第一隔断板(401)、中间支撑柱(402)、第二隔断板(403),其中:
所述驱动装置的驱动端与所述第一隔断板(401)远离所述第二隔断板(403)的侧面固连,所述第一活动吸液芯(41)固连设置于所述第一隔断板(401)靠近所述第二隔断板(403)的侧面;
所述第二活动吸液芯(42)固连设置在所述第二隔断板(403)远离所述第一隔断板(401)的侧面。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热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热端吸液芯(22)靠近所述第二冷端吸液芯(32)的端部称为第三隔断芯端,所述壳体(1)的内壁与所述第三隔断芯端对应的位置设置有第三支撑凸棱(122);
所述第二冷端吸液芯(32)靠近所述第二热端吸液芯(22)的端部称为第四隔断芯端,所述壳体(1)的内壁与所述第三隔断芯端对应的位置设置有第四支撑凸棱(132)。
7.根据权利要求2至6任一项所述的热管,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装置包括电磁铁(7)和动磁体(5),所述电磁铁(7)固定安装在所述壳体(1)外,所述动磁体(5)与所述活动支撑件(4)固连。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热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1)外,设置有用于安装所述电磁铁(7)的凸起结构,所述凸起结构内设置有第一控制腔,所述动磁体(5)位于所述第一控制腔内。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热管,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弹簧(6),所述弹簧(6)为压簧,若所述活动支撑件(4)由所述第一位置切换至所述第二位置,则所述弹簧(6)压缩变形。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热管,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弹簧(6),所述弹簧(6)为拉簧,若所述活动支撑件(4)由所述第二位置切换至所述第一位置,则所述弹簧(6)拉伸变形。
CN202122313177.5U 2021-09-23 2021-09-23 热管 Active CN21659292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313177.5U CN216592925U (zh) 2021-09-23 2021-09-23 热管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313177.5U CN216592925U (zh) 2021-09-23 2021-09-23 热管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6592925U true CN216592925U (zh) 2022-05-24

Family

ID=8163776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2313177.5U Active CN216592925U (zh) 2021-09-23 2021-09-23 热管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6592925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5651414A (en) Heat-pipe type cooling apparatus
US10238007B2 (en) Cooling apparatus and method
PL139522B1 (en) Cooling unit with chambers of different temperatures
WO2018235473A1 (ja) 端子冷却装置
CN102536745A (zh) 热管散热装置
KR20130093883A (ko) 냉각수 가열식 cnt 히터
CN205783400U (zh) 空调室外机的散热组件及空调室外机
JP2002267331A (ja) 冷蔵庫
CN216592925U (zh) 热管
EP2960612A1 (en) Heat exchanger and vehicle air conditioning device
CN106051955A (zh) 空调室外机的散热组件及空调室外机
US6901213B2 (en) Electric heater
KR101573800B1 (ko) 진공 잠열형 냉온수 공급 장치
CN110285610A (zh) 排气蒸发管组件、接水盘以及制冷设备
CN112781180B (zh) 换热装置、空调及换热装置的控制方法
CN111121229B (zh) 一种空调的控制方法、控制装置及散热结构和空调
KR200472110Y1 (ko) 냉온수매트용 보일러 어셈블리
JP2005164231A (ja) 熱交換装置
JP2003294381A (ja) ヒート・シンク
KR100306513B1 (ko) 열전소자의냉각효율을증진시키는냉각관과이냉각관을이용한냉방장치
CN112437866A (zh) 热管理系统
CN216716427U (zh) 散热器
CN113453473B (zh) 一种支持700MHz和DRAN的通信机柜
CN202326106U (zh) 压缩机散热装置
CN218495185U (zh) 散热器及空调室外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2 Change in the address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Room 601, Building 4, Jingwei Hengrun R&D Center, No. 2, Huixiang Road, Zhangjiawo Town, Xiqing District, Tianjin, 300380

Patentee after: Jingwei Hengrun (Tianjin)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Co.,Ltd.

Address before: Room 308, No.9 Fengze Road, automobile industrial zone, Xiqing District, Tianjin (Zhangjiawo Industrial Zone), 300380

Patentee before: Jingwei Hengrun (Tianjin)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Co.,Ltd.

CP02 Change in the address of a patent hol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