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592350U - 冷媒循环设备 - Google Patents

冷媒循环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6592350U
CN216592350U CN202220008508.6U CN202220008508U CN216592350U CN 216592350 U CN216592350 U CN 216592350U CN 202220008508 U CN202220008508 U CN 202220008508U CN 216592350 U CN216592350 U CN 21659235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exchanger
refrigerant
bypass
gas
pipelin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0008508.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武连发
申传涛
冯涛
焦华超
林宏营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Original Assignee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filed Critical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Priority to CN202220008508.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659235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659235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659235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mpression-Type Refrigeration Machines With Reversible Cycl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一种冷媒循环设备,其包括:本体,包括连接形成冷媒循环回路的压缩机、第一换热器、第二换热器和气液分离器,第一换热器为微通道换热器;和旁通管路,连接微通道换热器的集流管与本体的低压管路,以将集流管内的液体引至低压管路中,低压管路包括气液分离器的进口管路、气液分离器和气液分离器的出口管路。基于此,可改善微通道换热器的化霜效果。

Description

冷媒循环设备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冷媒循环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冷媒循环设备。
背景技术
由于具有换热效率高、体积小和冷媒充注量小等优点,微通道换热器在空调和冰箱等冷媒循环设备中应用日益广泛。然而,微通道换热器一直存在易结霜的问题,导致微通道换热器的性能受到制约,影响冷媒循环设备的整体性能。因此,有必要改善冷媒循环设备中微通道换热器的化霜效果。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所要解决的一个技术问题是:改善冷媒循环设备中微通道换热器的化霜效果。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提供一种冷媒循环设备,其包括:
本体,包括连接形成冷媒循环回路的压缩机、第一换热器、第二换热器和气液分离器,第一换热器为微通道换热器;和
旁通管路,连接微通道换热器的集流管与本体的低压管路,以将集流管内的液体引至低压管路中,低压管路包括气液分离器的进口管路、气液分离器和气液分离器的出口管路。
在一些实施例中,集流管内设有沿上下方向并排布置并彼此分隔的至少两个腔室,且旁通管路被构造为以下至少之一:
旁通管路至少与这至少两个腔室中位于最下方的腔室连接;
旁通管路与这至少两个腔室中的至少两个腔室连接;
旁通管路连接于腔室的下部。
在一些实施例中,旁通管路上设有毛细管。
在一些实施例中,集流管内设有沿上下方向并排布置并彼此分隔的至少两个腔室,旁通管路包括至少两条支路,这至少两条支路连接不同的腔室,这至少两个支路的至少之一上设有毛细管。
在一些实施例中,旁通管路上设有调控阀,调控阀控制旁通管路的通断。
在一些实施例中,调控阀包括电子膨胀阀、电磁阀或电动球阀。
在一些实施例中,旁通管路上设有毛细管,毛细管位于调控阀与集流管之间。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换热器为室外换热器。
在一些实施例中,微通道换热器上设有化霜感温包,化霜感温包检测温度,以判断是否进行化霜。
在一些实施例中,微通道换热器包括至少两根集气管,这至少两根集气管与集流管设置于微通道换热器的扁管的相对两端所,且这至少两根集气管之间彼此连通。
通过设置连接微通道换热器集流管与冷媒循环设备低压管路的旁通管路,可以减小冷媒流动阻力,改善化霜效果。
通过以下参照附图对本申请的示例性实施例进行详细描述,本申请的其它特征及其优点将会变得清楚。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冷媒循环设备的结构简图。
图2为图1中微通道换热器与旁通管路的组合示意图。
图3为另一些实施例中微通道换热器与旁通管路的组合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中控制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控制器的结构简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冷媒循环设备;
1、本体;11、压缩机;12、四通阀;13、第一换热器;14、第二换热器;15、气液分离器;16、节流件;17、高压传感器;18、低压传感器;19、冷媒循环回路;1a、低压管路;
2、微通道换热器;21、主体;22、扁管;23、集流管;24、集气管;25、喷射管;26、分流器;27、隔板;28、腔室;
3、旁通管路;31、主路;32、支路;33、调控阀;34、毛细管;35、电子膨胀阀;36、化霜感温包;
4、控制器;41、存储器;42、处理器;43、通信接口;44、总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以下对至少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描述实际上仅仅是说明性的,决不作为对本申请及其应用或使用的任何限制。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开展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对于相关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技术、方法和设备可能不作详细讨论,但在适当情况下,所述技术、方法和设备应当被视为说明书的一部分。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使用“第一”、“第二”等词语来限定零部件,仅仅是为了便于对相应零部件进行区别,如没有另行声明,上述词语并没有特殊含义,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保护范围的限制。
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申请不同实施方式中所涉及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结合。
为了方便理解,首先结合图1,以空调为例,对冷媒循环设备的基本结构予以简要说明。
参见图1,冷媒循环设备10包括本体1,本体1包括压缩机11、第一换热器13、第二换热器14和气液分离器15。压缩机11、第一换热器13、第二换热器14和气液分离器15连接形成冷媒循环回路19,以实现冷媒在压缩机11、第一换热器13、第二换热器14和气液分离器15之间的循环流动,满足制冷或制热需求。并且,如图1所示,本体1通常还包括设置于冷媒循环回路19上的四通阀12、节流件16、高压传感器17和低压传感器18。
其中,第一换热器13和第二换热器14中的一个为室外换热器,另一个为室内换热器。第一换热器13和第二换热器14均通过四通阀12与压缩机11连接。四通阀12通过改变自身阀位,来改变冷媒循环回路19中冷媒的流动方向,使得冷媒循环设备10能够切换完成制冷循环和制热循环,满足制冷和制热需求。
气液分离器15连接于四通阀12与压缩机11之间,其进口和出口分别与四通阀12和压缩机11连接,以对流回压缩机11的冷媒进行气液分离,防止液体(润滑油或液态冷媒)液击压缩机11,提高压缩机11的运行安全性。气液分离器15的进口管路、气液分离器15和气液分离器15的出口管路构成冷媒循环设备10的低压管路1a。可以理解,气液分离器15的进口管路即为与气液分离器15进口连接的管路,包括气液分离器15进口与四通阀12之间的管路以及四通阀12与室内换热器之间的管路。气液分离器15的出口管路即为与气液分离器15出口连接的管路,包括气液分离器15出口与压缩机11入口之间的管路。
节流件16设置于冷媒循环回路19上,并具体位于第一换热器13与第二换热器14之间,以进行节流。作为示例,节流件16为电子膨胀阀、热力膨胀阀和节流孔板等各种节流元件。
高压传感器17和低压传感器18均设置于冷媒循环回路19上,分别用于检测冷媒循环回路19的高压和低压大小。其中,高压传感器17位于压缩机11出口与四通阀12之间的管路上,以检测高压大小。低压传感器18位于气液分离器15进口与四通阀12之间的管路上,以检测低压大小。
在压缩机11、四通阀12、第一换热器13、第二换热器14、气液分离器15、节流件16、高压传感器17和低压传感器18的配合下,本体1能够进行制冷和制热循环,从而实现冷媒循环设备10的制冷和制热功能。
其中,第一换热器13和第二换热器14可以选用各种类型的换热器,例如,管翅式换热器,或者微通道换热器。
微通道换热器通常是指通道当量直径在10~1000um的换热器。图1-3示例性地示出了微通道换热器的结构。
参见图1-3,微通道换热器2包括主体21、集流管23、集气管24和分流器26。
其中,主体21为微通道换热器2实现换热功能的重要部分,其包括扁管22和翅片(图中未标示)。多根扁管22平行布置,且彼此间隔。每根扁管22内均设有多个微通道,以供冷媒流动。翅片设置于相邻两根扁管22之间。
集流管23和集气管24用于汇集冷媒,二者设置于扁管22的相对两端,并均与主体21的所有扁管22连通。其中,集流管23主要汇集液态冷媒。集气管24主要汇集气态冷媒。通常,集流管23和集气管24呈柱形(例如圆柱形或方柱形),二者轴线正交于扁管22,且通常沿上下方向延伸。可以理解,“上”和“下”分别为与重力相反的方向和与重力相同的方向,这是基于微通道换热器2正常使用时的状态定义的,与图1-3中的状态一致。如图2-3所示,集流管23内通常设有若干隔板27,这些隔板27沿着上下方向(也是集流管23的轴向,或称集流管23的纵向)间隔布置,以将集流管23内部分隔为至少两个腔室28。这至少两个腔室28沿上下方向并排布置,并彼此分隔。每个腔室28均与多根扁管22连通。每个腔室28所对应的微通道换热器2的流路分别构成微通道换热器2的一个流程。
分流器26用于在各腔室28间分配冷媒,其通过喷射管25与各腔室28连通。喷射管25与腔室28一一对应。制热时,喷射管25向腔室28内喷射冷媒。制冷时,冷媒由喷射管25流至分流器26内。
基于扁管22、翅片、集流管23、集气管24和分流器26,微通道换热器2具有结构紧凑、体积小巧和换热效率高等优点,因此,一些情况下,选用微通道换热器2作为第一换热器13,尤其,在第一换热器13为室外换热器时,通常将第一换热器13构造为微通道换热器2。如图1所示,当微通道换热器2用作第一换热器13时,微通道换热器2通过集气管24与四通阀12连接,并通过分流器26与第二换热器14连接。
当第一换热器13为微通道换热器2时,虽然能够显著提高第一换热器13的换热能力,但同时,却也容易加剧第一换热器13的结霜问题,因为,与管翅式换热器等其他换热器相比,微通道换热器2的结霜问题更为严重,尤其,当微通道换热器2用作室外换热器时,结霜问题尤为突出。
由于微通道换热器2结霜时,换热能力降低,影响冷媒循环设备10的制冷制热效果,因此,需要进行化霜。
在制热结霜到一定程度需要化霜时,冷媒循环设备10转制冷模式进行化霜,此时,微通道换热器2扁管22内的液态冷媒与润滑油混合物被推动到集流管23内,在集流管23底部沉积,润滑油及液态冷媒沉积高度没过每个腔室28底部扁管22时,形成“油封”或“液封”,导致这些扁管22内冷媒流动阻力增大,冷媒流量减少,外围结霜融化难度增大。
可见,由于受限于自身的结构特点,微通道换热器2在化霜过程中,化霜效果不够理想,存在化霜速度较慢,化霜充分性较差等问题。
针对上述情况,本申请对冷媒循环设备10的结构进行改进,以改善微通道换热器2的化霜效果。
图1-3示例性地示出了本申请冷媒循环设备10的结构。
参见图1-3,在本申请中,冷媒循环设备10不仅包括本体1,同时还包括旁通管路3。旁通管路3连接用作第一换热器13的微通道换热器2的集流管23与本体1的低压管路1a,以将集流管23内的液体引至低压管路1a中。如前所述,低压管路1a包括气液分离器15的进口管路、气液分离器15和气液分离器15的出口管路。
基于上述设置,在需要化霜时,可以利用旁通管路3将集流管23内的液体(例如润滑油和液态冷媒)引至低压管路1a中,由于这样可以在化霜过程中,减少冷媒在集流管23中的沉积,降低“油封”或“液封”形成风险,减小冷媒流动阻力,使得集气管24内的高压气态冷媒能以较低阻力迅速流过扁管22,加快冷媒循环速度,增大冷媒流量,因此,有利于加快化霜速度,提高化霜充分性,从而有效改善化霜效果。
可见,基于所设置的旁通管路3,可以有效改善微通道换热器2的化霜效果,这有利于改善冷媒循环设备10的制冷制热效果,提升冷媒循环设备10的整体性能。
由于当微通道换热器2用作室外换热器时,结霜问题更为突出,因此,本申请尤其适用于第一换热器13为室外换热器的情况。
其中,旁通管路3在与低压管路1a连接时,可以与气液分离器15的进口管路、气液分离器15和气液分离器15的出口管路的任意一个连通。例如,参见图1,一些实施例中,旁通管路3通过与气液分离器15进口管路的位于四通阀12与第二换热器14之间的部分连接,而实现与低压管路1a的连接。
另外,旁通管路3在与集流管23连接时,具体是与集流管23的腔室28连接,以将腔室28内的液体导出。
在集流管23内设有沿上下方向并排布置并彼此分隔的至少两个腔室28的情况下,旁通管路3可以与集流管23所有腔室28中的至少一个连接。例如,参见图2,一些实施例中,旁通管路3只通过与集流管23的一个腔室28连接,来实现与集流管23的连接。再例如,参见图3,另一些实施例中,旁通管路3通过与集流管23的至少两个腔室28连接,来实现与集流管23的连接。其中,由于当旁通管路3与集流管23的至少两个腔室28连接时,旁通管路3能够将更多腔室28内的液体导出,更有效地减小冷媒流动阻力,因此,有利于更快速彻底地化霜。
为了实现旁通管路3与集流管23至少两个腔室28的连接,参见图3,一些实施例中,旁通管路3包括至少两条支路32,这至少两条支路32连接不同的腔室28,使得旁通管路3与集流管23的至少两个腔室28连接。具体地,如图3所示,一些实施例中,旁通管路3包括主路31和至少两条支路32。主路31与低压管路1a连接。旁通管路3的所有支路32并联地与主路31连接,并分别与不同的腔室28连接,使得不同腔室28内的液体分别通过不同的支路32流至主路31中,并经汇集到主路31中,流至低压管路1a,进而减小扁管22中的冷媒流动阻力。
另外,在集流管23内设有沿上下方向并排布置并彼此分隔的至少两个腔室28的情况下,参见图2-3,一些实施例中,旁通管路3至少与集流管23的所有腔室28中位于最下方的腔室28连接,也就是说,旁通管路3只与集流管23的最下方的腔室29连接,或者,在与集流管23的最下方的腔室29连接的同时,还与集流管23的其他腔室28连接。由于受重力作用,进入集流管23内的冷媒在最下方腔室28中沉积最为严重,因此,在各腔室28中,位于最下方的腔室28所对应的扁管22结霜最为严重,化霜难度最大,所以,将旁通管路3构造为至少与集流管23的所有腔室28中位于最下方的腔室28连接,可以减少大部分的冷媒流动阻力,从而能够有效改善化霜效果,提高化霜效率。
一些实施例中,旁通管路3在与腔室28连接时,连接于腔室28的下部。针对单个腔室28来说,冷媒在重力作用下,主要沉积于腔室28的下部,因此,将旁通管路3连接于腔室28的下部,可以更及时有效地导出腔室28中的液体,减少冷媒流动阻力,改善化霜效果。
为了方便控制是否将集流管23内的液体旁通导出,参见图1-3,在一些实施例中,旁通管路3上设有调控阀33,调控阀33控制旁通管路3的通断。这样,只需控制调控阀33的开闭,即可控制旁通管路3的通断,进而控制是否在化霜过程中利用旁通管路3进行液体旁通,简单方便。其中,化霜过程中,旁通管路3连通,进行液体旁通时所对应的化霜模式,可以称为冷媒循环设备10的旁通化霜模式。化霜过程中,旁通管路3断开,不进行液体旁通时所对应的化霜模式,可以称为冷媒循环设备10的普通化霜模式或非旁通化霜模式。
设置调控阀33来控制旁通管路3的通断,好处还在于,可以通过控制调控阀33的开度,来满足不同的化霜需求。例如,一些实施例中,旁通化霜过程中,根据化霜速度快慢和/或吸气过热度大小来调节调控阀33的开度,使得化霜过程可以与化霜快慢和/或吸气过热度大小相匹配,满足不同化霜速度和/或不同吸气过热度的化霜需求,从而实现更好的化霜效果。其中,吸气过热度是压缩机11吸取的冷媒温度与冷媒循环设备10低压对应的饱和温度的差值,具体来说,等于气液分离器进口管路温度与系统低压之差。一定的吸热过热度,有利于防止压缩机11液击。
作为示例,调控阀33包括电子膨胀阀35、电磁阀或电动球阀。其中,当调控阀33为包括电子膨胀阀35时,调控阀33自身即具有节流降压作用,有利于实现更加安全的旁通化霜过程。
作为前述各实施例的进一步改进,参见图2和图3,旁通管路3上设有毛细管34。
毛细管34具有节流降压作用,因此,在旁通管路3上设置毛细管34,一方面,能够控制旁通液体流量,防止过多液体被旁通,以免液体过多导致回液,损害压缩机11,另一方面,还能够降低压力,防止液体旁通过程中,压力过大,损坏旁通管路3上的调控阀33等部件。
可见,通过在旁通管路3上设置毛细管34,能够在保障化霜效果的同时,实现更加安全的旁通化霜过程。尤其,当旁通管路3上同时设有用作调控阀33的电子膨胀阀35时,毛细管34和电子膨胀阀35能够一起进行节流降压,因此,更有利于降低压缩机11和调控阀33的损坏风险,提高旁通化霜过程的安全性。当然,当调控阀33为电子膨胀阀35时,不设置毛细管34,也可以,此时,可以直接利用电子膨胀阀35的节流降压作用,来改善旁通化霜过程的安全性。
在旁通管路3上同时设有调控阀33和毛细管34的实施例中,参见图3,毛细管34可以设置于调控阀33与集流管23之间,例如,由图3可知,一些实施例中,调控阀33设置于旁通管路3的主路31上,而毛细管34则设置于旁通管路3的支路32上,这样,毛细管34位于调控阀33与集流管23之间。由于当毛细管34位于调控阀33与集流管23之间时,毛细管34可以在旁通液体流至调控阀33之前即进行节流降压,因此,能够更可靠地减少冲击压力对调控阀33的影响,降低调控阀33的损坏风险。
另外,在集流管23内设有沿上下方向并排布置并彼此分隔的至少两个腔室28,旁通管路3包括至少两条支路32,这至少两条支路32连接不同的腔室28的情况下,旁通管路3的所有支路32中的至少之一上可以设有毛细管34,以使得至少能利用毛细管34对至少一个支路32进行节流降压。例如,参见图3,一些实施例中,旁通管路3的所有支路32上均设有毛细管34,这样,每条支路32在旁通过程中,均能够受到毛细管34的节流降压作用,因此,节流降压效果更好,压缩机11和调控阀33等部件的损坏风险更低。
在前述各实施例中,参见图2和图3,微通道换热器2上可以设有化霜感温包36,化霜感温包36检测温度,以判断是否进行化霜。这样,冷媒循环设备10可以基于化霜感温包36的检测结果,方便地判断是否进行化霜。
另外,参见图3,在一些实施例中,微通道换热器2包括至少两根集气管24,这至少两根集气管24与集流管23设置于微通道换热器2的扁管22的相对两端所,且这至少两根集气管24之间彼此连通。集气管24在制冷过程中能够均匀分配冷媒。设置至少两根彼此连通的集气管24,可以实现至少两级集气设计,从而能够更加均匀地分配冷媒。
可见,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冷媒循环设备10,能够实现较为快速彻底的化霜过程,且化霜安全性较高,化霜灵活性较强。
基于本申请各实施例的冷媒循环设备10,本申请还提供一种控制方法。
图4示例性地示出了本申请的控制方法。参见图4,在本申请中,控制方法包括:
S100、判断冷媒循环设备10是否需要执行旁通化霜模式;
S200、在冷媒循环设备10需要执行旁通化霜模式的情况下,控制旁通管路3将集流管23内的液体引至低压管路1a中。
通过在需要时执行旁通化霜模式,可以有效改善微通道换热器2的化霜效果。
其中,在一些实施例中,步骤S100进一步包括:
在环境温度低于预设温度T0时,判断冷媒循环设备10需要执行旁通化霜模式。
上述方式中,以是否低于预设温度T0作为普通化霜模式和旁通化霜模式的切换条件,更便于冷媒循环设备10在普通化霜模式和旁通化霜模式之间切换。在需要化霜时,只有当化霜感温包36检测到环境温度低于预设温度T0时,才判断冷媒循环设备10需要执行旁通化霜模式,否则,判断冷媒循环设备10不执行旁通化霜模式,只执行普通化霜模式。当环境温度低于预设温度T0时,说明天气较冷,环境较为恶劣,单纯依靠普通的化霜方式,难以有效化霜,因此,这种情况下,可以开启旁通管路3,执行旁通化霜模式。
作为示例,预设温度T0为0~10℃。具体地,一些实施例中,预设温度T0为5℃,由于此时,预设温度T0更符合普通化霜模式与旁通化霜模式的实际分界温度,因此,方便更及时准确地启动旁通化霜模式。例如,一些实施例中,在环境温度大于或等于5℃的情况下,调控阀33保持常闭,且化霜时也不开,使得不需要化霜时,旁通管路3不工作,而在需要化霜时,旁通管路3也不工作,冷媒循环设备10只执行普通化霜模式,另外,在环境温度小于5℃的情况下,调控阀33保持常闭,旁通管路3不工作,但化霜时打开,使得不需要化霜时,旁通管路3不工作,而在需要化霜时,直接执行旁通化霜模式。
另外,在一些实施例中,步骤S200在控制旁通管路3将集流管23内的液体引至低压管路1a中时,根据化霜速度快慢和/或吸气过热度大小来调节旁通管路3上的调控阀33的开度。这样,化霜过程可以与化霜快慢和/或吸气过热度大小相匹配,满足不同化霜速度和/或不同吸气过热度的化霜需求,从而实现更好的化霜效果。
其中,一些实施例中,在根据化霜速度快慢来调节调控阀33的开度时,使调控阀33的开度大小与化霜速度快慢正相关;和/或,在根据吸热过热度大小来调节调控阀33的开度时,使调控阀33的开度大小与吸热过热度大小正相关。
具体地,在一些实施例中,在控制旁通管路3将集流管23内的液体引至低压管路1a中时,按照公式P=S*K,来根据化霜速度快慢和吸气过热度大小来调节旁通管路3上的调控阀33的开度,其中,P为调控阀33的实际开度,S为根据化霜速度快慢确定的调控阀33的理论开度,K为根据吸热过热度大小确定的调控阀33的开度修正系数。
基于上述方式,可以方便准确地确定调控阀33的实际开度,实现更加精准的调控阀开度控制过程,从而更有效地化霜。
其中,作为示例,根据吸热过热度大小确定调控阀33的开度修正系数K包括:
判断吸热过热度与第一温度T1和第二温度T2的大小关系,第一温度T1小于第二温度T2;
在吸热过热度小于第一温度T1的情况下,使调控阀33的开度修正系数K为K1,在吸热过热度大于或等于第一温度T1且小于或等于第二温度T2的情况下,使调控阀33的开度修正系数K为K2,在吸热过热度大于第二温度T2的情况下,使调控阀33的开度修正系数K为K3,且K1<K2<K3。
如此,只需判断吸热过热度所处的温度区间,即可确定开度修正系数K的大小,简单方便,且所确定的开度修正系数K,在吸热过热度所处温度区间的温度越高时,取值越大,从而使得调控阀33的开度大小与吸热过热度大小成正相关,获得更加准确的调控阀实际开度。
其中,示例性地,第一温度T1和第二温度T2为出厂设定值,具体地,一些实施例中,T1为小于或等于0℃的温度值,例如,T1为-2℃;T2为大于或等于1℃的温度值,例如,T2为1℃。
前述各实施例的控制方法,可以由控制器4控制完成。
图5示例性地示出了控制器4的结构。参见图5,控制器4包括存储器41和耦接至存储器的处理器42,处理器42被配置为基于存储在存储器41中的指令执行本申请实施例的控制方法。
具体地,参照图5,一些实施例中,控制器4包括存储器41、处理器42、通信接口43以及总线44。存储器41用于存储指令。处理器42耦合到存储器41,并被配置为基于存储器41存储的指令执行实现前述各实施例的控制方法。存储器41、处理器42以及通信接口43之间通过总线44连接。
存储器41可以为高速RAM存储器或非易失性存储器(non-volatile memory)等。存储器41也可以是存储器阵列。存储器41还可能被分块,并且块可按一定的规则组合成虚拟卷。处理器42可以为中央处理器CPU,或专用集成电路ASIC(Application SpecificIntegrated Circuit),或者是被配置成实施本发明热泵系统的控制方法的一个或多个集成电路。
另外,本申请还提供一种冷媒循环系统和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其中,冷媒循环系统包括本申请实施例的冷媒循环设备10和本申请实施例的控制器4。
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存储有计算机指令,计算机指令被处理器执行本申请实施例的控制方法。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示例性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申请,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冷媒循环设备(10),其特征在于,包括:
本体(1),包括连接形成冷媒循环回路(19)的压缩机(11)、第一换热器(13)、第二换热器(14)和气液分离器(15),所述第一换热器(13)为微通道换热器(2);和
旁通管路(3),连接所述微通道换热器(2)的集流管(23)与所述本体(1)的低压管路(1a),以将所述集流管(23)内的液体引至所述低压管路(1a)中,所述低压管路(1a)包括所述气液分离器(15)的进口管路、所述气液分离器(15)和所述气液分离器(15)的出口管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媒循环设备(10),其特征在于,所述集流管(23)内设有沿上下方向并排布置并彼此分隔的至少两个腔室(28),且所述旁通管路(3)被构造为以下至少之一:
所述旁通管路(3)至少与所述至少两个腔室(28)中位于最下方的腔室(28)连接;
所述旁通管路(3)与所述至少两个腔室(28)中的至少两个腔室(28)连接;
所述旁通管路(3)连接于所述腔室(28)的下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媒循环设备(10),其特征在于,所述旁通管路(3)上设有毛细管(34)。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冷媒循环设备(10),其特征在于,所述集流管(23)内设有沿上下方向并排布置并彼此分隔的至少两个腔室(28),所述旁通管路(3)包括至少两条支路(32),所述至少两条支路(32)连接不同的所述腔室(28),所述至少两个支路(32)的至少之一上设有所述毛细管(34)。
5.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所述的冷媒循环设备(10),其特征在于,所述旁通管路(3)上设有调控阀(33),所述调控阀(33)控制所述旁通管路(3)的通断。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冷媒循环设备(10),其特征在于,所述调控阀(33)包括电子膨胀阀(35)、电磁阀或电动球阀。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冷媒循环设备(10),其特征在于,所述旁通管路(3)上设有毛细管(34),所述毛细管(34)位于所述调控阀(33)与所述集流管(23)之间。
8.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所述的冷媒循环设备(1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换热器(13)为室外换热器。
9.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所述的冷媒循环设备(10),其特征在于,所述微通道换热器(2)包括至少两根集气管(24),所述至少两根集气管(24)与所述集流管(23)设置于所述微通道换热器(2)的扁管(22)的相对两端所,且所述至少两根集气管(24)之间彼此连通。
10.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所述的冷媒循环设备(10),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媒循环设备(10)为空调。
CN202220008508.6U 2022-01-04 2022-01-04 冷媒循环设备 Active CN21659235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008508.6U CN216592350U (zh) 2022-01-04 2022-01-04 冷媒循环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008508.6U CN216592350U (zh) 2022-01-04 2022-01-04 冷媒循环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6592350U true CN216592350U (zh) 2022-05-24

Family

ID=8163243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0008508.6U Active CN216592350U (zh) 2022-01-04 2022-01-04 冷媒循环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6592350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264092A (zh) * 2022-01-04 2022-04-01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冷媒循环设备及系统、控制方法、控制器和存储介质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264092A (zh) * 2022-01-04 2022-04-01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冷媒循环设备及系统、控制方法、控制器和存储介质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3800076A1 (en) Thermal management system
EP3650764B1 (en) Air conditioner
US8424333B2 (en) Air conditioner
CN217357661U (zh) 换热器和空调
WO2014020651A1 (ja) 空気調和装置
CN109386988A (zh) 多联机系统及其室外机、控制方法及装置和存储介质
CN104180442B (zh) 空调系统
CN109140725B (zh) 多联机空调系统及其化霜控制方法
CN111059663A (zh) 超低温风冷模块机部分热回收机组以及控制方式
CN207976023U (zh) 换热器及具有该换热器的热交换系统
CN113154522B (zh) 一种多联空调机系统及除霜控制方法
CN211781668U (zh) 超低温风冷模块机部分热回收机组
CN216592350U (zh) 冷媒循环设备
CN113494790B (zh) 制冷系统、化霜控制方法及其制冷设备
CN216481725U (zh) 制冷系统及其制冷设备
CN106949657B (zh) 带过冷装置的空调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N111609478B (zh) 一种空调冷媒自动调节装置、控制方法及空调系统
CN217686006U (zh) 节流换热器和空调器
CN111059732A (zh) 一种空调器及其控制方法
CN114264092A (zh) 冷媒循环设备及系统、控制方法、控制器和存储介质
CN213208028U (zh) 一种空调装置
EP2568233B1 (en) Air conditioner
CN219036869U (zh) 换热器和空调器
CN111609583A (zh) 一种双温空调系统、控制方法和空调器
CN106918167B (zh) 换热装置和具有所述换热装置的制冷剂蒸汽压缩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