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357661U - 换热器和空调 - Google Patents
换热器和空调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7357661U CN217357661U CN202220361894.7U CN202220361894U CN217357661U CN 217357661 U CN217357661 U CN 217357661U CN 202220361894 U CN202220361894 U CN 202220361894U CN 217357661 U CN217357661 U CN 217357661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heat exchange
- branch
- tube group
- refrigerant
- heat exchange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89—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control or safety device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62—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type of control or by internal processing, e.g. using fuzzy logic, adaptive control or estimation of values
- F24F11/63—Electronic processing
- F24F11/65—Electronic processing for selecting an operating mode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13/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30/00—Energy efficient heating, ventilation or air conditioning [HVAC]
- Y02B30/70—Efficient control or regulation technologies, e.g. for control of refrigerant flow, motor or heating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Fuzzy Systems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Heat-Exchange Devices With Radiators And Conduit Assemblies (AREA)
- Compression-Type Refrigeration Machines With Reversible Cycl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空调技术领域,公开一种换热器,包括换热管组;和,第一过冷管组,与所述换热管组串连连通;和,第一连通管路,连通第一过冷管组的两端,其中,所述第一连通管路设置有第一阀体,空调器在运行制冷工况时,所述第一阀体关闭,以使冷媒依次流经所述换热管组和第一过冷管组,且空调器运行制热工况时,所述第一阀体导通,以使冷媒仅流经所述换热管组。采用本申请的换热器,能够有效地避免第一过冷管组容易结霜的问题。本申请还公开一种空调。
Description
本申请要求2021年9月19号提交的名称为“分液器、换热器、制冷循环系统、空调器”、申请号为202122281454.9的中国专利申请的优先权,通过引用其全部内容被结合到本文中。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空调技术领域,例如涉及一种换热器和空调。
背景技术
随着科技水平的进步,空调技术也在不断的改进。现有空调产品机型大多为分体结构,包括分设室内机和室外机。空调产品的关键设备之一是换热器,换热器的换热效率的高低能够直接影响到空调的制冷、制热性能。
为提高空调制冷运行时的制冷效率,部分换热器上会增设有过冷段,以利用过冷段延长高温冷媒在换热器内的流路路径的长度,从而达到充分换热的目的。
在实现本公开实施例的过程中,发现相关技术中至少存在如下问题:
以室外换热器为例来说明,在制冷运行和制热运行时,冷媒都会流经过冷段,导致换热器的过冷段易结霜且不易化霜,进而影响过冷段的换热效率。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对披露的实施例的一些方面有基本的理解,下面给出了简单的概括。所述概括不是泛泛评述,也不是要确定关键/重要组成元素或描绘这些实施例的保护范围,而是作为后面的详细说明的序言。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一种换热器和空调,有效地避免了过冷管组容易结霜的问题。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换热器包括换热管组;和,第一过冷管组,与所述换热管组串连连通;和,第一连通管路,连通第一过冷管组的两端,其中,所述第一连通管路设置有第一阀体,空调器在运行制冷工况时,所述第一阀体关闭,以使冷媒依次流经所述换热管组和第一过冷管组,且空调器运行制热工况时,所述第一阀体导通,以使冷媒仅流经所述换热管组。
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阀体为第一单向阀。
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还包括:第二过冷管组,与所述第一过冷管组串连连通;和,第二连通管路,连通所述第二过冷管组的两端,其中,所述第二连通管路设置有第二阀体。
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过冷管组设置于所述第一过冷管组的下部。
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过冷管组的换热管的数量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一过冷管组的换热管的数量。
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还包括控制器,当空调器运行制热工况时,所述控制器被配置为:当室外环境温度小于或等于第一温度阈值时,控制所述第一阀体导通且第二阀体关闭,以使冷媒仅流经换热管组和第二过冷管组,或者,控制所述第一阀体关闭且第二阀体导通,以使冷媒仅流经换热管组和第一过冷管组;当室外环境温度小于或等于第二温度阈值时,控制所述第一阀体和第二阀体导通,以使冷媒仅流经换热管组,其中,所述第一温度阈值大于所述第二温度阈值。
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所述换热管组包括:第一换热支路,第一端与集气管的第一管口连接,第二端与第一分液器连接;第二换热支路,第一端与所述集气管的第二管口连接,第二端与所述第一分液器连接;第三换热支路,第一端与第二分液器连接,第二端与所述第一分液器连接;第四换热支路,第一端与所述第二分液器连接,第二端与第三分液器连接;第一旁通管路,连接所述第一分液器和所述第三分液器;第二旁通管路,连接所述第二分液器和所述集气管;第二单向阀,设置于所述第一旁通管路,且所述第二单向阀的导通方向限定为从所述第三分液器流向所述第一分液器;第三单向阀,设置于所述第二旁通管路,且所述第三单向阀的导通方向限定为从所述第二分液器流向所述集气管。
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所述第三分液器包括:壳体,内部具有分液腔,所述壳体开设有第一分液口和第二分液口;汇流管,包括弯折连通的第一管段和第二管段,所述第一管段与所述分液腔直接连通;第一分液支管,通过所述第一分液口与所述分液腔连通,且所述第一分液支管与所述第二旁通管路相连通;和,第二分液支管,通过所述第二分液口与所述分液腔连通,且所述第二分液支管与所述第四换热支路相连通,其中,所述第一管段和第二管段的轴线所在的平面为第一平面,所述第一分液支管和第二分液支管的轴线所在的平面为第二平面,所述第一平面与第二平面非垂直。
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平面与第二平面的夹角大于或等于50 度,且小于或等于70度,和/或,所述第一分液支管的内径大于或等于 5.1mm,且小于或等于6.1mm;所述第二分液支管的内径大于或等于3.1mm,且小于或等于3.7mm。
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所述空调如前述的换热器。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换热器和空调,可以实现以下技术效果: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换热器,包括换热管组和第一过冷管组,且换热管组和第一过冷管组串联连通。通过在第一过冷管组设置第一连通管路,连通第一过冷管组的两端,并且,在第一连通管路上设置第一阀体。这样,空调在运行制冷工况时,使第一阀体关闭,以使冷媒依次流经换热管组和第一过冷管组,延长了高温冷媒在换热器内的流路路径的长度,使得冷媒能够充分换热实现“过冷”,提升制冷效率;空调在运行制热工况时,使第一阀体导通,以使冷媒仅流经换热管组,可以避免流路过长所导致的压损问题,同时使第一过冷管组不易结霜。
以上的总体描述和下文中的描述仅是示例性和解释性的,不用于限制本申请。
附图说明
一个或多个实施例通过与之对应的附图进行示例性说明,这些示例性说明和附图并不构成对实施例的限定,附图中具有相同参考数字标号的元件示为类似的元件,附图不构成比例限制,并且其中:
图1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个换热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另一个换热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在制冷运行下,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换热器作为室外换热器的冷媒流路示意图;
图4是在制热运行下,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换热器作为室外换热器的冷媒流路示意图;
图5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个第三分液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另一个第三分液器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00:第一总口;200:第二总口;300:第一分液器;400:第二分液器;500:第三分液器;511:汇流腔体;512:第一分支腔体;513:第二分支腔体;520:汇流管;521:第一管段;522:第二管段;530:第一分液支管;540:第二分液支管;600:集气管;610:第一管口;620:第二管口;710:第一换热支路;711:第一换热支路1';712:第一换热支路2'; 720:第二换热支路;721:第二换热支路1';722:第二换热支路2';730:第三换热支路;740:第四换热支路;750:第一旁通管路;751:第二单向阀;760:第二旁通管路;761:第三单向阀;800:第一过冷管组;810:第一连通管路;811:第一阀体;900:第二过冷管组;910:第二连通管路; 911:第二阀体。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加详尽地了解本公开实施例的特点与技术内容,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公开实施例的实现进行详细阐述,所附附图仅供参考说明之用,并非用来限定本公开实施例。在以下的技术描述中,为方便解释起见,通过多个细节以提供对所披露实施例的充分理解。然而,在没有这些细节的情况下,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仍然可以实施。在其它情况下,为简化附图,熟知的结构和装置可以简化展示。
本公开实施例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公开实施例的实施例。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他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
本公开实施例中,术语“上”、“下”、“内”、“中”、“外”、“前”、“后”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这些术语主要是为了更好地描述本公开实施例及其实施例,并非用于限定所指示的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必须具有特定方位,或以特定方位进行构造和操作。并且,上述部分术语除了可以用于表示方位或位置关系以外,还可能用于表示其他含义,例如术语“上”在某些情况下也可能用于表示某种依附关系或连接关系。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这些术语在本公开实施例中的具体含义。
另外,术语“设置”、“连接”、“固定”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可拆卸连接,或整体式构造;可以是机械连接,或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或者是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又或者是两个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之间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公开实施例中的具体含义。
除非另有说明,术语“多个”表示两个或两个以上。
本公开实施例中,字符“/”表示前后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例如,A/B 表示:A或B。
术语“和/或”是一种描述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表示:A或B,或,A和B这三种关系。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公开实施例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空调包括室内机和室外机,其中室内机设置有室内换热器和室内风机等,其可用于实现配合冷媒与室内环境进行热交换等功能;室外机设置有室外换热器、室外风机、节流阀、压缩机和气液分离器等,其可用于实现配合冷媒与室外环境进行热交换、冷媒压缩、冷媒节流等功能。
这里,室内换热器、室外换热器、节流阀、压缩机和气液分离器等部件通过冷媒管路相连接,以共同构成用于冷媒在室内、外机之间进行循环输送的冷媒循环系统;可选的,该冷媒循环系统至少限定有两种分别用于制冷模式或制热模式的冷媒流向,具体而言,在空调运行制冷模式时,冷媒循环系统以第一冷媒流向输送冷媒,冷媒从压缩机排出后,依次流经室外换热器、节流阀和室内换热器,之后经由气液分离器流回压缩机;而在空调运行制热模式时,冷媒循环系统以第二冷媒流向输送冷媒,冷媒从压缩机排出后,依次流经室内换热器、节流阀和室外换热器,之后经由气液分离器流回压缩机。
在本公开实施例所涉及的换热器和空调中,通过在换热器的过冷段的两端设置连通管路和阀体,使过冷段不易结霜。本申请提供的实施例大多是换热器作为室外换热器时的实施例。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一种换热器。
如图1至图6所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换热器,包括换热管组、第一过冷管组800和第一连通管路810,第一过冷管组800与换热管组串连连通;第一连通管路810连通第一过冷管组800的两端,其中,第一连通管路810设置有第一阀体811,空调器在运行制冷工况时,第一阀体811关闭,以使冷媒依次流经换热管组和第一过冷管组800,且空调器运行制热工况时,第一阀体811导通,以使冷媒仅流经换热管组。
现有大部分空调都会将室外换热器的底部几根管作为过冷段以提高制冷过程中冷媒的过冷度。但是这样做的影响是在制热的过程中流经过冷段的冷媒温度低,相比于其他管路更容易结霜。在进入除霜过程后流经该过冷段的冷媒温度同样低,导致不容易化霜。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换热器,包括换热管组和第一过冷管组800,且换热管组和第一过冷管组800串联连通。通过在第一过冷管组800设置第一连通管路810,连通第一过冷管组800的两端,并且,在第一连通管路810 上设置第一阀体811。这样,空调在运行制冷工况时,使第一阀体811关闭,以使冷媒依次流经换热管组和第一过冷管组800,延长了高温冷媒在换热器内的流路路径的长度,使得冷媒能够充分换热实现“过冷”,提升制冷效率;空调在运行制热工况时,使第一阀体811导通,以使冷媒仅流经换热管组,可以避免流路过长所导致的压损问题,同时使第一过冷管组800不易结霜。
可选地,第一阀体811为第一单向阀。
这样,使得冷媒流向单向导通,进而使换热器在不同的空调模式下能够以不同的流路进行冷媒输送,从而能够同时保证换热器在不同工作模式下的性能需求。
可选地,还包括第二过冷管组900和第二连通管路910,第二过冷管组900与第一过冷管组800串连连通;第二连通管路910连通第二过冷管组 900的两端,其中,第二连通管路910设置有第二阀体911。
这样,增设一个第二过冷管组900与第一过冷管组800串联,进一步地延长了制冷流向下冷媒的流动路径的长度,提高了换热器的换热效率。同样地,在第二过冷管组900设置第二连通管路910,并在第二连通管路 910上设置第二阀体911,第二阀体911与第一阀体811相配合。具体地,空调在运行制冷工况时,使第一阀体811和第二阀体911关闭,以使冷媒依次流经换热管组、第一过冷管组800和第二过冷管组900,延长了高温冷媒在换热器内的流路路径的长度,使得冷媒能够充分换热实现“过冷”,提升制冷效率;空调在运行制热工况时,使第一阀体811和第二阀体911 导通,以使冷媒仅流经换热管组,可以避免流路过长所导致的压损问题,同时使第一过冷管组800和第二过冷管组900不易结霜。
可选地,第二过冷管组900设置于第一过冷管组800的下部。
可选地,第二过冷管组900的换热管的数量大于或等于第一过冷管组 800的换热管的数量。
这样,可以根据实际需求,增设第二过冷管组900换热管的数量,以提高换热器的换热效率。
可选地,还包括控制器,当空调器运行制热工况时,控制器被配置为当室外环境温度小于或等于第一温度阈值时,控制第一阀体811导通且第二阀体911关闭,以使冷媒仅流经换热管组和第二过冷管组900,或者,控制第一阀体811关闭且第二阀体911导通,以使冷媒仅流经换热管组和第一过冷管组800;当室外环境温度小于或等于第二温度阈值时,控制第一阀体811和第二阀体911导通,以使冷媒仅流经换热管组,其中,第一温度阈值大于第二温度阈值。
当室外环境温度小于或等于第一温度阈值时,例如,第一温度阈值为 0℃,控制器控制关闭第一阀体811或者第二阀体911,关闭两个过冷管中的一组过冷管组,提高了换热器中参与制热时的换热管的数量。当室外环境温度小于或等于第二温度阈值时,例如,第二温度阈值为-10℃,室外环境温度较低,换热器容易结霜,控制器控制第一阀体811和第二阀体911 导通,以使冷媒仅流经换热管组,防止过冷管组结霜。
本公开实施例的第一温度阈值和第二温度阈值,可以为用户设定,也可以为出厂设定,对此不做具体限定。
可选地,换热管组包括第一换热支路710,第一端与集气管600的第一管口610连接,第二端与第一分液器300连接;第二换热支路720,第一端与集气管600的第二管口620连接,第二端与第一分液器300连接;第三换热支路730,第一端与第二分液器400连接,第二端与第一分液器300连接;第四换热支路740,第一端与第二分液器400连接,第二端与第三分液器500连接;第一旁通管路750,连接第一分液器300和第三分液器500;第二旁通管路760,连接第二分液器400和集气管600;第二单向阀751,设置于第一旁通管路750,且第二单向阀751的导通方向限定为从第三分液器500流向第一分液器300;第三单向阀761,设置于第二旁通管路760,且第三单向阀761的导通方向限定为从第二分液器400流向集气管600。
在制冷流路下,第一换热支路710与第二换热支路720并联连接,第三换热支路730与第一分液器300连接,且,第三换热支路730与第四换热支路740通过第二分液器400实现串联连接,第四换热支路740与第一过冷管组800串联连接。其中,在第一旁通管路750和第二旁通管路760 上分别设置第二单向阀751和第三单向阀761。
如图3所示,制冷流向下,冷媒在换热器内的流动路径为:冷媒经集气管600的第一总口100进入,分流为两路,第一分路经第一管口610,流经第一换热支路710,第二分路经第二管口620,流经第二换热支路720,两路在第一分液器300处汇流,流经第三换热支路730,经第二分液器400,流经第四换热支路740,经第三分液器500,流经过第一过冷管组800和第二过冷管组900后经第二总口200流出换热器。可见,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换热器,在制冷流向下,由于第一阀体811、第二单向阀751、第三单向阀761和第二阀体911的设置,增长了制冷流向下冷媒路径的长度,延长了冷媒在换热器内的换热时间,使得冷媒能够充分与周围环境进行热交换,并且,冷媒流经的分路较少,流速较快,提高了换热器的换热效果,进而提高了空调的制冷效率。
如图4所示,制热流向下,冷媒在换热器内的流动路径为:冷媒经第二总口200进入,经第二阀体911、第一阀体811和第三分液器500后分流成四路,第一分路流经第四换热支路740、第二分液器400、第三单向阀761、集气管600后从第一总口100流出;第二分路流经第二单向阀751、第一分液器300、第三换热支路730、第二分液器400、第三单向阀761、集气管 600后从第一总口100流出;第三分路流经第二单向阀751、第一分液器300、第二换热支路720、集气管600后从第一总口100流出;第四分路为流经第二单向阀751、第一分液器300、第一换热支路710、集气管600后从第一总口100流出。可见,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换热器,在制热流向下,由于第一阀体811、第二单向阀751、第三单向阀761和第二阀体911的设置,第一换热支路710、第二换热支路720、第三换热支路730和第四换热支路 740并联联通,冷媒流经的分路较多,避免了流路过长所导致的压损问题,同时使得过冷管组不易结霜,提高了换热器的换热效率,进而提高了空调的制热效率。
可选地,集气管600包括上部管段和下部管段,其中,第一管口610 和第二管口620均位于集气管600的上部管段。
对集气管600段进行上下划分,分为位于上部的上部管段和位于下部的下部管段。可以理解的是,上部管段和下部管段是相互之间的上下位置关系,并不对上部管段和下部管段的长度关系做过多的限定。第一管口 610110和第二管口620均设置于集气管600的上部管段,这样,有利于气态冷媒经第一管口610和第二管口620进入第一换热通路和第二换热通路。
可选地,第一过冷管组800和第二过冷管组900均包括至少两条并联连接的过冷支路。
如图1和图2所示,第一过冷管组800和第二过冷管组900均包括两条并联连接的过冷支路。可选地,两条过冷支路中的换热管数量相同。本公开实施例对过冷支路中换热管的数量不作过多限制。
在实施例中,第一换热支路710、第二换热支路720、第三换热支路730、第四换热支路740和过冷支路中的单个换热管的结构采用相同的结构设计,如第一换热支路710、第二换热支路720、第三换热支路730、第四换热支路740和过冷支路中的单个换热管的管径一致、管壁厚度统一、弯管出的曲率和长度相同等等,以使得冷媒能够在换热器内均匀的流动,避免出现因管径变化所导致的冷媒压力、流速不稳定变化,以使冷媒在流经换热器时能够与周围环境平稳的实现热交换。
上述换热管定义主要是针对制冷流向下各部分管路对冷媒所起作用进行的划分,但并不对本申请换热器的结构设计、制热流向的换热作用等构成限制。
可选地,集气管600的管径大于第一换热支路710、第二换热支路720、第三换热支路730、第四换热支路740和过冷支路中的单个换热管的管径,提高了冷媒在整个换热路径中的流动稳定性。
可选地,集气管600的第一管口610通过第一支管与第一换热支路710 连通,且,第一管口610、第一支管和第一换热支路710的数量相同,例如,第一管口610的数量为两个,第一换热支路710的数量为两个,包括第一换热支路1'711和第一换热支路2'712;类似的,集气管600的第二管口620 通过第二支管与第二换热支路720连通,且,第二管口620、第二支管和第二换热支路720的数量相同,例如,第二管口620的数量为两个,第二换热支路720的数量为两个,包括第二换热支路1'721和第二换热支路2'722。在实际使用中,集气管600竖向设置,且设置于由第一换热通路、第二换热通路、第三换热通路和第四换热通路组成的换热管组的一侧,第一支管和第二支管均横向设置,有利于冷媒利用重力在换热器内依照设定的路径流动。
可选地,第三分液器500包括壳体,内部具有分液腔,壳体开设有第一分液口和第二分液口;汇流管520,包括弯折连通的第一管段521和第二管段522,第一管段521与分液腔直接连通;第一分液支管530,通过第一分液口与分液腔连通,且第一分液支管530与第二旁通管路760相连通;和,第二分液支管540,通过第二分液口与分液腔连通,且第二分液支管540与第四换热支路740相连通,其中,第一管段521和第二管段522的轴线所在的平面为第一平面,第一分液支管530和第二分液支管540的轴线所在的平面为第二平面,第一平面与第二平面非垂直。
可选地,分液腔包括汇流腔体511,第一分支腔体512和第二分支腔体 513,第一分液支管530通过第一分液口与第一分支腔体512连通,第二分液支管540通过第二分液口与第二分支腔体513连通。
汇流管520包括第一管段521和第二管段522,第一管段521和第二管段522的轴线所在的平面为第一平面,第一平面与第二平面的夹角为e。如图6所示。第一平面与第二平面非垂直,可以理解为,第一平面与第二平面的夹角e小于90°。可选地,第一平面与第二平面之间的夹角以两者形成的锐角计。第一平面与第二平面非垂直,这样,经第一管段521进入第一分液支管530与第二分液支管540的冷媒量不同。例如,当第一平面与第二平面之间的夹角在第一分液支管530侧时,在重力作用下,冷媒流向第二分液支管540的流量大于流向第一分液支管530的流量。类似的,当第一平面与第二平面之间夹角在第二分液支管540侧时,在重力作用下,冷媒流向第一分液支管530的流量大于流量第二分液支管540的流量。
如图4所示的换热器,在换热器作为蒸发器时,冷媒经第三分液器500 分流后,分别流入四条并联的换热支路,即,第一换热支路710、第二换热支路720、第三换热支路730和第四换热支路740。其中,如图4的所示的方向中,冷媒经第三分液器500的左侧的分液支管后仅流入第四换热支路 740,冷媒经第三分液器500右侧的分液支管后流入三条换热支路,分别为第一换热支路710、第二换热支路720和第三换热支路730。可见,冷媒经过第三分液器500后,第三分液器500的两个分液支管所需的冷媒量不同。如图4所示的换热器中,右侧的分液支管所需的冷媒量大概是左侧的分液支管的冷媒量的3倍。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分液器,利用冷媒在流动过程中的重力作用,通过汇流管520的第一管段521和第二管段522的轴线所在的第一平面与第一分液支管530和第二分液支管540的轴线所在的第二平面之间的夹角的设置,实现了分液器的不同分液支管流出的冷媒量不同,满足了分液支管所需冷媒量不同的需求,进而提高了换热器的换热效率。
可选地,第一平面与第二平面的夹角小于90度。可选地,第一平面与第二平面的夹角为0度、30度、60度、70度或80度等。第一平面与第二平面之间的夹角小于90度,使得冷媒在流经汇流管520的第一管段521后,在重力的作用下实现偏流,进而使得流入第一分液支管530和第二分液支管540的冷量不同。
可选地,汇流管520的第一管段521的内径大于第一分液支管530的内径。
可选地,第一分液支管530的内径大于第二分液支管540的内径。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分液器,通过汇流管520的第一管段521和第二管段522 的轴线所在的第一平面与两个分液支管的轴线所在的第二平面之间设置夹角,并进一步配合两个分液支管之间的内径差,进一步增大了流入两个分液支管的冷媒量的差。
可选地,汇流管520的第一管段521向第二分液支管540侧倾斜设置,则,在重力作用下,进一步配合第一分液支管530的内径大于第二分液支管540的内径,使更多的冷媒流入第一分液支管530,进一步增大了两个分液支管的冷媒流量差。
仅通过限定第一分液支管530和第二分液支管540的内径差别,很难实现第一分液支管530与第二分液支管540的流量比为3:1的冷媒分配甚至更大的冷媒流量差的冷媒分配。原因在于,分液支管的内径有最小值的限制,如,分液支管的内径不能低于3mm,甚至不能低于3.36mm,低于该内径的铜管实际已经成为毛细管,毛细管具有较大的流动阻力,对冷媒的流动形成节流降压作用,进而会增大压缩机的功率,降低系统的性能;甚至导致空调器运行制热工况时,室外换热器结霜严重,影响系统的安全可靠性。由于分液支管内径最小值的限制,为了实现流量比为3:1的冷媒分配,另一个分液支管的管径需大于7mm,可选地,此处的7mm可以为外径,一般的,外径比内径大1.4mm,然而,这显然超出了换热器的实际使用的换热管的内径,换热器的一般管径为7mm,如管翅式换热器。因此,仅通过限定第一分液支管530和第二分液支管540的内径差别,在不超出换热器中换热管的管径允许的范围内,很难实现第一分液支管530与第二分液支管540的流量比为3:1的冷媒分配甚至更大的冷媒流量差的冷媒分配。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通过汇流管520的第一管段521和第二管段522 的轴线所在的第一平面与两个分液支管的轴线所在的第二平面之间设置夹角,并进一步配合两个分液支管之间的内径差的技术方案,在换热器的换热管管径允许的范围内,可实现两个分液支管的冷媒流量比为2:1-7:1,甚至更大比例的冷媒分配需求,如2:1、3:1、4:1、5:1、6:1、7:1。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实现较大的流量比的冷媒分配方案,第二分液支管540的内径不需要设计的过细,也可以实现第一分液支管530内冷媒的流量远大于第二分液支管540内冷媒的流量。因此,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分液器的冷媒分配方案,避免了两个分液支管冷媒分配比较大时分液器的分液支管及换热器的总压降过大的问题。
可选地,汇流管520的第一管段521和第二管段522的轴线所在的第一平面与两个分液支管的轴线所在的第二平面之间设置夹角大于或等于50 度,且小于或等于70度。提高了第一分液支管530和第二分液支管540内冷媒流量的差异。
可选地,第一分液支管530的内径大于或等于5.1mm,且小于或等于 6.1mm;第二分液支管540的内径大于或等于3.1mm,且小于或等于3.7mm。
可选地,汇流管520的第二管段522向第二分液支管540侧倾斜设置。
在空调器运行制热工况时,换热器作为蒸发器时,换热器在如下情况能够发挥最理想的换热能力:在制热时,从低温液态不断吸收周围环境空气中的热量,随着温度升高到达了气液两相态,这个时候温度保持在蒸发温度不变,只是不断的发生液态到气态的相变,液态冷媒越来越少,气态冷媒越来越多,到整个换热支路的出口时刚好全部变为气态并温度高于蒸发温度1~2℃。这是因为当换热支路的出口温度过热时,全部为气态冷媒,气态冷媒焓差小换热能力低,且当过热度过大时,冷媒和环境温度换热温差小,比如当蒸发温度为0~1℃左右时,若过热度大于3℃,温度在4℃以上,而冬天环境温度也就7℃左右,换热温差很小,就更难以发挥换热器的换热能力了。
而均匀性越好,越容易每个换热支路有合适的换热,如果不均匀,很容易有的支路已经过热严重,后面几根发卡管无换热效果,而有的换热支路冷媒过多,流经整个换热支路仍有很多低温液态冷媒没有将冷量交换出去,这样一来,同样的冷媒流量下,整个换热器换热效果差,空调的能力就很低。因此制热时经验的分流好的判断方法为:各支路出口温差在2℃以内,出口过热度在1℃左右,这种情况下分流较好。
表1
表2
可选地,在空调器运行制热工况、换热器在作为蒸发器,且,并联的第一换热支路710、第二换热支路720和第三换热支路730与第一分液支管 530相连通,第四换热支路740与第二分液支管540相连通时,如图4所示,各换热支路的出口处的冷媒温度如表1和表2所示。其中,表1为第一平面与第二平面的夹角为90度时,不同第一分液支管530和第二分液支管540 内径下,第四换热支路740与前三支路的最大温差以及空调器的制热能力。从表1的数据中可以看出,第一分液支管530的内径为5.6mm,且,第二分液支管540的内径为3.36mm时,换热器的第四换热支路740与前三支路的最大温差最小,为3.4℃,且,该内径下空调器的制热能力最大,为 4855.2W。表2为第一分液支管530的内径为5.6mm,且,第二分液支管540的内径为3.36mm时,第一平面与第二平面的夹角为不同角度下,第四换热支路740与前三支路的最大温差与空调器的制热能力。从表2中可以看出,第一平面与第二平面的夹角为60度时,第四换热支路740与前三支路的最大温差最小,为1.2℃,且,该角度下,空调器的制热能力最大,为 5016.1W。
从表1和表2中的数据可以看出,当换热器中与第一分液支管530相连通的换热支路的数量为3条,与第二分液支管540相连通的换热支路的数量为1条,例如如图4所示的换热器,第一分液支管530的内径为5.6mm、第二分液支管540的内径为3.36mm,且,第一平面与第二平面之间的夹角为60度时,第四换热支路740与前三支路的最大温差最小,各换热支路内冷媒的换热能力均匀性最好,且,空调器的制热能力最大。即,实现了第一分液支管530内冷媒量与第二分液支管540内的冷媒量比为3:1。
类似的,第一平面与第二平面之间的夹角大于或等于50度,且小于或等于70度,第一分液支管530的内径大于或等于5.1mm,且小于或等于 6.1mm,第二分液支管540的内径大于或等于3.1mm,且小于或等于3.7mm 时,均可以较好的实现第一分液支管530内冷媒量与第二分液支管540内的冷媒量比为3:1。该实施例中其他内径与夹角实现的温差和空调器的制热能力与表1和表2中的数据相似,此处不一一赘述。
类似的,第一平面与第二平面之间的夹角大于或等于50度,且小于或等于70度,第一分液支管530的内径大于或等于5.1mm,且小于或等于 6.1mm,第二分液支管540的内径大于或等于3.1mm,且小于或等于3.7mm 时,也可以较好的实现第一分液支管530内冷媒量与第二分液支管540内的冷媒量比为2:1。该实施例中其他内径与夹角实现的温差和空调器的制热能力与表1和表2中的数据相似,此处不一一赘述。可选地,第一平面与第二平面之间的夹角大于或等于50度,且小于或等于70度,第一分液支管530的内径大于或等于5.1mm,且小于或等于6.1mm,第二分液支管540 的内径大于或等于3.1mm,且小于或等于3.7mm时,可以较好的实现第一分液支管530内冷媒量与第二分液支管540内的冷媒量比为2:1-3:1。
可选地,空调如前述的换热器。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空调,包括至少由室内换热器、室外换热器、压缩机和四通阀构造成的冷媒循环回路,其中,室内换热器和/或室外换热器为如前述的换热器。
可选的,在制冷模式下且前述的换热器作为室外换热器使用时,第一总口100是作为冷媒流入的端口,第二总口200是作为冷媒流出的端口;而在制热模式且前述的换热器作为室外换热器使用时,第一总口100是作为冷媒流出的端口,第二总口200是作为冷媒流入的端口。
可选地,在制冷模式下且前述的换热器作为室内换热器使用时,第一总口100是作为冷媒流出的端口,第二总口200是作为冷媒流入的端口;而在制热模式且前述的换热器作为室内换热器使用时,第一总口100是作为冷媒流入的端口,第二总口200是作为冷媒流出的端口。
采用上述实施例所示出的换热器的空调,可以在空调运行制冷模式和制热模式下,分别以不同的流向进行冷媒输送,不仅能够在制冷流向下使得冷媒能够充分换热实现“过冷”,还可以在制热流向下避免流路过长所导致的压损问题,同时,在制热时能够有效地流经过冷管组的冷媒量大大减少,进而使过冷管组不易结霜,从而提高空调的换热效率。
以上描述和附图充分地示出了本公开的实施例,以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能够实践它们。其他实施例可以包括结构的以及其他的改变。实施例仅代表可能的变化。除非明确要求,否则单独的部件和功能是可选的,并且操作的顺序可以变化。一些实施例的部分和特征可以被包括在或替换其他实施例的部分和特征。本公开的实施例并不局限于上面已经描述并在附图中示出的结构,并且可以在不脱离其范围进行各种修改和改变。本公开的范围仅由所附的权利要求来限制。
Claims (10)
1.一种换热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换热管组;和,
第一过冷管组,与所述换热管组串连连通;和,
第一连通管路,连通第一过冷管组的两端,
其中,所述第一连通管路设置有第一阀体,空调器在运行制冷工况时,所述第一阀体关闭,以使冷媒依次流经所述换热管组和第一过冷管组,且空调器运行制热工况时,所述第一阀体导通,以使冷媒仅流经所述换热管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阀体为第一单向阀。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第二过冷管组,与所述第一过冷管组串连连通;和,
第二连通管路,连通所述第二过冷管组的两端,
其中,所述第二连通管路设置有第二阀体。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过冷管组设置于所述第一过冷管组的下部。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过冷管组的换热管的数量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一过冷管组的换热管的数量。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控制器,当空调器运行制热工况时,所述控制器被配置为:
当室外环境温度小于或等于第一温度阈值时,控制所述第一阀体导通且第二阀体关闭,以使冷媒仅流经换热管组和第二过冷管组,或者,控制所述第一阀体关闭且第二阀体导通,以使冷媒仅流经换热管组和第一过冷管组;
当室外环境温度小于或等于第二温度阈值时,控制所述第一阀体和第二阀体导通,以使冷媒仅流经换热管组,
其中,所述第一温度阈值大于所述第二温度阈值。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任一项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管组包括:
第一换热支路,第一端与集气管的第一管口连接,第二端与第一分液器连接;
第二换热支路,第一端与所述集气管的第二管口连接,第二端与所述第一分液器连接;
第三换热支路,第一端与第二分液器连接,第二端与所述第一分液器连接;
第四换热支路,第一端与所述第二分液器连接,第二端与第三分液器连接;
第一旁通管路,连接所述第一分液器和所述第三分液器;
第二旁通管路,连接所述第二分液器和所述集气管;
第二单向阀,设置于所述第一旁通管路,且所述第二单向阀的导通方向限定为从所述第三分液器流向所述第一分液器;
第三单向阀,设置于所述第二旁通管路,且所述第三单向阀的导通方向限定为从所述第二分液器流向所述集气管。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分液器包括:
壳体,内部具有分液腔,所述壳体开设有第一分液口和第二分液口;
汇流管,包括弯折连通的第一管段和第二管段,所述第一管段与所述分液腔直接连通;
第一分液支管,通过所述第一分液口与所述分液腔连通,且所述第一分液支管与所述第二旁通管路相连通;和,
第二分液支管,通过所述第二分液口与所述分液腔连通,且所述第二分液支管与所述第四换热支路相连通,
其中,所述第一管段和第二管段的轴线所在的平面为第一平面,所述第一分液支管和第二分液支管的轴线所在的平面为第二平面,所述第一平面与第二平面非垂直。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平面与第二平面的夹角大于或等于50度,且小于或等于70度,和/或,
所述第一分液支管的内径大于或等于5.1mm,且小于或等于6.1mm;所述第二分液支管的内径大于或等于3.1mm,且小于或等于3.7mm。
10.一种空调,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9任一项所述的换热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22281454 | 2021-09-19 | ||
CN2021222814549 | 2021-09-19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7357661U true CN217357661U (zh) | 2022-09-02 |
Family
ID=80477888
Family Applications (42)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122679068.5U Active CN216716628U (zh) | 2021-09-19 | 2021-11-03 | 换热器和空调器 |
CN202122677495.XU Active CN216694081U (zh) | 2021-09-19 | 2021-11-03 | 换热器及空调器 |
CN202122677372.6U Active CN216694078U (zh) | 2021-09-19 | 2021-11-03 | 换热器及空调器 |
CN202122679659.2U Active CN216814679U (zh) | 2021-09-19 | 2021-11-03 | 换热器及空调器 |
CN202122679766.5U Active CN216716629U (zh) | 2021-09-19 | 2021-11-03 | 换热器和空调器 |
CN202122676803.7U Active CN216745036U (zh) | 2021-09-19 | 2021-11-03 | 分液器、换热器、制冷循环系统、空调器 |
CN202122677494.5U Active CN216716627U (zh) | 2021-09-19 | 2021-11-03 | 换热器和空调器 |
CN202122676802.2U Active CN216694107U (zh) | 2021-09-19 | 2021-11-03 | 分液器、换热器、制冷循环系统、空调器 |
CN202122677296.9U Active CN216694076U (zh) | 2021-09-19 | 2021-11-03 | 换热器及空调器 |
CN202122677554.3U Active CN216694082U (zh) | 2021-09-19 | 2021-11-03 | 换热器和空调器 |
CN202122677625.XU Active CN216694083U (zh) | 2021-09-19 | 2021-11-03 | 换热器和空调器 |
CN202122677225.9U Active CN216744998U (zh) | 2021-09-19 | 2021-11-03 | 换热器和空调器 |
CN202122677374.5U Active CN216694079U (zh) | 2021-09-19 | 2021-11-03 | 换热器和空调器 |
CN202122679365.XU Active CN216694085U (zh) | 2021-09-19 | 2021-11-03 | 换热器及空调器 |
CN202122679159.9U Active CN216977259U (zh) | 2021-09-19 | 2021-11-03 | 分液器、换热器、制冷循环系统、空调器 |
CN202122679660.5U Active CN216814680U (zh) | 2021-09-19 | 2021-11-03 | 换热器和空调器 |
CN202122679455.9U Active CN216745000U (zh) | 2021-09-19 | 2021-11-03 | 换热器及空调器 |
CN202122677328.5U Active CN216716626U (zh) | 2021-09-19 | 2021-11-03 | 换热器及空调器 |
CN202122679584.8U Active CN216694088U (zh) | 2021-09-19 | 2021-11-03 | 换热器和空调器 |
CN202122679451.0U Active CN216694086U (zh) | 2021-09-19 | 2021-11-03 | 换热器及空调器 |
CN202122677352.9U Active CN216694077U (zh) | 2021-09-19 | 2021-11-03 | 换热器及空调器 |
CN202122679235.6U Active CN216977260U (zh) | 2021-09-19 | 2021-11-03 | 分液器、换热器、制冷循环系统、空调器 |
CN202122679157.XU Active CN216977258U (zh) | 2021-09-19 | 2021-11-03 | 分液器、换热器、制冷循环系统、空调器 |
CN202122677300.1U Active CN216744999U (zh) | 2021-09-19 | 2021-11-03 | 换热器和空调器 |
CN202122677461.0U Active CN216694080U (zh) | 2021-09-19 | 2021-11-03 | 换热器及空调器 |
CN202122679453.XU Active CN216694087U (zh) | 2021-09-19 | 2021-11-03 | 换热器及空调器 |
CN202122679585.2U Active CN216745001U (zh) | 2021-09-19 | 2021-11-03 | 换热器和空调器 |
CN202122679364.5U Active CN216694084U (zh) | 2021-09-19 | 2021-11-03 | 换热器和空调器 |
CN202122679156.5U Active CN217357662U (zh) | 2021-09-19 | 2021-11-03 | 分液器、换热器、制冷循环系统、空调器 |
CN202122676896.3U Active CN216745037U (zh) | 2021-09-19 | 2021-11-03 | 分液器、换热器、制冷循环系统、空调器 |
CN202122677222.5U Active CN216716625U (zh) | 2021-09-19 | 2021-11-03 | 换热器和空调器 |
CN202122679583.3U Active CN216977244U (zh) | 2021-09-19 | 2021-11-03 | 换热器及空调器 |
CN202111294629.8A Active CN114165946B (zh) | 2021-09-19 | 2021-11-03 | 换热器和空调器 |
CN202122676535.9U Active CN216745035U (zh) | 2021-09-19 | 2021-11-03 | 分液器、换热器、制冷循环系统、空调器 |
CN202220249845.4U Active CN217357658U (zh) | 2021-09-19 | 2022-02-07 | 换热器及空调器 |
CN202220252458.6U Active CN217357660U (zh) | 2021-09-19 | 2022-02-07 | 换热器及空调器 |
CN202220252246.8U Active CN217357659U (zh) | 2021-09-19 | 2022-02-07 | 换热器及空调器 |
CN202220361894.7U Active CN217357661U (zh) | 2021-09-19 | 2022-02-22 | 换热器和空调 |
CN202221143180.5U Active CN217817549U (zh) | 2021-09-19 | 2022-05-13 | 换热器及空调器 |
CN202221436539.8U Active CN217817557U (zh) | 2021-09-19 | 2022-06-09 | 换热器及空调器 |
CN202221715935.4U Active CN218120255U (zh) | 2021-09-19 | 2022-06-30 | 换热器及空调器 |
CN202211096241.1A Pending CN116045486A (zh) | 2021-09-19 | 2022-09-08 | 用于空调器的控制方法及控制装置、存储介质 |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37)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122679068.5U Active CN216716628U (zh) | 2021-09-19 | 2021-11-03 | 换热器和空调器 |
CN202122677495.XU Active CN216694081U (zh) | 2021-09-19 | 2021-11-03 | 换热器及空调器 |
CN202122677372.6U Active CN216694078U (zh) | 2021-09-19 | 2021-11-03 | 换热器及空调器 |
CN202122679659.2U Active CN216814679U (zh) | 2021-09-19 | 2021-11-03 | 换热器及空调器 |
CN202122679766.5U Active CN216716629U (zh) | 2021-09-19 | 2021-11-03 | 换热器和空调器 |
CN202122676803.7U Active CN216745036U (zh) | 2021-09-19 | 2021-11-03 | 分液器、换热器、制冷循环系统、空调器 |
CN202122677494.5U Active CN216716627U (zh) | 2021-09-19 | 2021-11-03 | 换热器和空调器 |
CN202122676802.2U Active CN216694107U (zh) | 2021-09-19 | 2021-11-03 | 分液器、换热器、制冷循环系统、空调器 |
CN202122677296.9U Active CN216694076U (zh) | 2021-09-19 | 2021-11-03 | 换热器及空调器 |
CN202122677554.3U Active CN216694082U (zh) | 2021-09-19 | 2021-11-03 | 换热器和空调器 |
CN202122677625.XU Active CN216694083U (zh) | 2021-09-19 | 2021-11-03 | 换热器和空调器 |
CN202122677225.9U Active CN216744998U (zh) | 2021-09-19 | 2021-11-03 | 换热器和空调器 |
CN202122677374.5U Active CN216694079U (zh) | 2021-09-19 | 2021-11-03 | 换热器和空调器 |
CN202122679365.XU Active CN216694085U (zh) | 2021-09-19 | 2021-11-03 | 换热器及空调器 |
CN202122679159.9U Active CN216977259U (zh) | 2021-09-19 | 2021-11-03 | 分液器、换热器、制冷循环系统、空调器 |
CN202122679660.5U Active CN216814680U (zh) | 2021-09-19 | 2021-11-03 | 换热器和空调器 |
CN202122679455.9U Active CN216745000U (zh) | 2021-09-19 | 2021-11-03 | 换热器及空调器 |
CN202122677328.5U Active CN216716626U (zh) | 2021-09-19 | 2021-11-03 | 换热器及空调器 |
CN202122679584.8U Active CN216694088U (zh) | 2021-09-19 | 2021-11-03 | 换热器和空调器 |
CN202122679451.0U Active CN216694086U (zh) | 2021-09-19 | 2021-11-03 | 换热器及空调器 |
CN202122677352.9U Active CN216694077U (zh) | 2021-09-19 | 2021-11-03 | 换热器及空调器 |
CN202122679235.6U Active CN216977260U (zh) | 2021-09-19 | 2021-11-03 | 分液器、换热器、制冷循环系统、空调器 |
CN202122679157.XU Active CN216977258U (zh) | 2021-09-19 | 2021-11-03 | 分液器、换热器、制冷循环系统、空调器 |
CN202122677300.1U Active CN216744999U (zh) | 2021-09-19 | 2021-11-03 | 换热器和空调器 |
CN202122677461.0U Active CN216694080U (zh) | 2021-09-19 | 2021-11-03 | 换热器及空调器 |
CN202122679453.XU Active CN216694087U (zh) | 2021-09-19 | 2021-11-03 | 换热器及空调器 |
CN202122679585.2U Active CN216745001U (zh) | 2021-09-19 | 2021-11-03 | 换热器和空调器 |
CN202122679364.5U Active CN216694084U (zh) | 2021-09-19 | 2021-11-03 | 换热器和空调器 |
CN202122679156.5U Active CN217357662U (zh) | 2021-09-19 | 2021-11-03 | 分液器、换热器、制冷循环系统、空调器 |
CN202122676896.3U Active CN216745037U (zh) | 2021-09-19 | 2021-11-03 | 分液器、换热器、制冷循环系统、空调器 |
CN202122677222.5U Active CN216716625U (zh) | 2021-09-19 | 2021-11-03 | 换热器和空调器 |
CN202122679583.3U Active CN216977244U (zh) | 2021-09-19 | 2021-11-03 | 换热器及空调器 |
CN202111294629.8A Active CN114165946B (zh) | 2021-09-19 | 2021-11-03 | 换热器和空调器 |
CN202122676535.9U Active CN216745035U (zh) | 2021-09-19 | 2021-11-03 | 分液器、换热器、制冷循环系统、空调器 |
CN202220249845.4U Active CN217357658U (zh) | 2021-09-19 | 2022-02-07 | 换热器及空调器 |
CN202220252458.6U Active CN217357660U (zh) | 2021-09-19 | 2022-02-07 | 换热器及空调器 |
CN202220252246.8U Active CN217357659U (zh) | 2021-09-19 | 2022-02-07 | 换热器及空调器 |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4)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221143180.5U Active CN217817549U (zh) | 2021-09-19 | 2022-05-13 | 换热器及空调器 |
CN202221436539.8U Active CN217817557U (zh) | 2021-09-19 | 2022-06-09 | 换热器及空调器 |
CN202221715935.4U Active CN218120255U (zh) | 2021-09-19 | 2022-06-30 | 换热器及空调器 |
CN202211096241.1A Pending CN116045486A (zh) | 2021-09-19 | 2022-09-08 | 用于空调器的控制方法及控制装置、存储介质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42) | CN216716628U (zh)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23040681A1 (zh) * | 2021-09-19 | 2023-03-23 | 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 分液器、换热器、制冷循环系统、空调器 |
CN116105402A (zh) * | 2023-01-11 | 2023-05-12 | 青岛海信日立空调系统有限公司 | 一种翅片换热器及其控制方法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23041096A1 (zh) * | 2021-09-19 | 2023-03-23 | 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 用于空调器的控制方法及控制装置、存储介质 |
CN114659239B (zh) * | 2022-03-25 | 2023-11-21 | 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 空调预热的控制方法、控制系统、电子设备和储存介质 |
CN115539667A (zh) * | 2022-08-26 | 2022-12-30 | 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 电磁分配阀、换热器及空调器 |
CN115435479A (zh) * | 2022-09-08 | 2022-12-06 | 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 用于空调器的控制方法及控制装置、存储介质 |
CN116202244B (zh) * | 2022-12-22 | 2024-09-24 |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换热装置、空调器、空调器的控制方法、装置与空调系统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201173648Y (zh) * | 2008-03-14 | 2008-12-31 | 四川长虹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热交换器 |
JP4864109B2 (ja) * | 2009-03-03 | 2012-02-01 |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 空気調和装置及びその制御方法 |
JP5927415B2 (ja) * | 2011-04-25 | 2016-06-01 |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 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
KR101550549B1 (ko) * | 2014-08-01 | 2015-09-04 |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 공기 조화기 |
JP6547695B2 (ja) * | 2016-06-21 | 2019-07-24 |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 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
CN106482379A (zh) * | 2016-10-25 | 2017-03-08 | 重庆美的通用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 空调及其制冷系统 |
CN206919454U (zh) * | 2017-04-28 | 2018-01-23 | 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 用于空调装置的换热器及空调装置 |
CN207132597U (zh) * | 2017-07-24 | 2018-03-23 |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 换热器和空调器 |
WO2020039513A1 (ja) * | 2018-08-22 | 2020-02-27 |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 熱交換器及び空気調和装置 |
CN109612143A (zh) * | 2018-11-28 | 2019-04-12 | 宁波奥克斯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具有换热面积可变的冷凝器的空调及其控制方法 |
CN109751754B (zh) * | 2019-01-10 | 2023-04-07 | 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 一种换热器和空调器 |
CN112833589B (zh) * | 2019-11-25 | 2022-04-22 | 青岛海尔空调电子有限公司 | 冷凝器以及包括该冷凝器的空调器 |
KR20210112149A (ko) * | 2020-03-04 | 2021-09-14 |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 공기조화기 |
CN212296940U (zh) * | 2020-05-14 | 2021-01-05 | 上海朝临动力科技有限公司 | 超临界二氧化碳压缩膨胀一体机 |
CN213514186U (zh) * | 2020-10-30 | 2021-06-22 |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 空调器系统 |
CN112594974A (zh) * | 2020-12-17 | 2021-04-02 | 青岛海尔智能技术研发有限公司 | 换热器和空调 |
CN112880144A (zh) * | 2021-01-29 | 2021-06-01 | 青岛海尔智能技术研发有限公司 | 用于双制冷式空调的控制方法、控制装置及双制冷式空调 |
-
2021
- 2021-11-03 CN CN202122679068.5U patent/CN216716628U/zh active Active
- 2021-11-03 CN CN202122677495.XU patent/CN216694081U/zh active Active
- 2021-11-03 CN CN202122677372.6U patent/CN216694078U/zh active Active
- 2021-11-03 CN CN202122679659.2U patent/CN216814679U/zh active Active
- 2021-11-03 CN CN202122679766.5U patent/CN216716629U/zh active Active
- 2021-11-03 CN CN202122676803.7U patent/CN216745036U/zh active Active
- 2021-11-03 CN CN202122677494.5U patent/CN216716627U/zh active Active
- 2021-11-03 CN CN202122676802.2U patent/CN216694107U/zh active Active
- 2021-11-03 CN CN202122677296.9U patent/CN216694076U/zh active Active
- 2021-11-03 CN CN202122677554.3U patent/CN216694082U/zh active Active
- 2021-11-03 CN CN202122677625.XU patent/CN216694083U/zh active Active
- 2021-11-03 CN CN202122677225.9U patent/CN216744998U/zh active Active
- 2021-11-03 CN CN202122677374.5U patent/CN216694079U/zh active Active
- 2021-11-03 CN CN202122679365.XU patent/CN216694085U/zh active Active
- 2021-11-03 CN CN202122679159.9U patent/CN216977259U/zh active Active
- 2021-11-03 CN CN202122679660.5U patent/CN216814680U/zh active Active
- 2021-11-03 CN CN202122679455.9U patent/CN216745000U/zh active Active
- 2021-11-03 CN CN202122677328.5U patent/CN216716626U/zh active Active
- 2021-11-03 CN CN202122679584.8U patent/CN216694088U/zh active Active
- 2021-11-03 CN CN202122679451.0U patent/CN216694086U/zh active Active
- 2021-11-03 CN CN202122677352.9U patent/CN216694077U/zh active Active
- 2021-11-03 CN CN202122679235.6U patent/CN216977260U/zh active Active
- 2021-11-03 CN CN202122679157.XU patent/CN216977258U/zh active Active
- 2021-11-03 CN CN202122677300.1U patent/CN216744999U/zh active Active
- 2021-11-03 CN CN202122677461.0U patent/CN216694080U/zh active Active
- 2021-11-03 CN CN202122679453.XU patent/CN216694087U/zh active Active
- 2021-11-03 CN CN202122679585.2U patent/CN216745001U/zh active Active
- 2021-11-03 CN CN202122679364.5U patent/CN216694084U/zh active Active
- 2021-11-03 CN CN202122679156.5U patent/CN217357662U/zh active Active
- 2021-11-03 CN CN202122676896.3U patent/CN216745037U/zh active Active
- 2021-11-03 CN CN202122677222.5U patent/CN216716625U/zh active Active
- 2021-11-03 CN CN202122679583.3U patent/CN216977244U/zh active Active
- 2021-11-03 CN CN202111294629.8A patent/CN114165946B/zh active Active
- 2021-11-03 CN CN202122676535.9U patent/CN216745035U/zh active Active
-
2022
- 2022-02-07 CN CN202220249845.4U patent/CN217357658U/zh active Active
- 2022-02-07 CN CN202220252458.6U patent/CN217357660U/zh active Active
- 2022-02-07 CN CN202220252246.8U patent/CN217357659U/zh active Active
- 2022-02-22 CN CN202220361894.7U patent/CN217357661U/zh active Active
- 2022-05-13 CN CN202221143180.5U patent/CN217817549U/zh active Active
- 2022-06-09 CN CN202221436539.8U patent/CN217817557U/zh active Active
- 2022-06-30 CN CN202221715935.4U patent/CN218120255U/zh active Active
- 2022-09-08 CN CN202211096241.1A patent/CN116045486A/zh active Pending
Cited B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23040681A1 (zh) * | 2021-09-19 | 2023-03-23 | 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 分液器、换热器、制冷循环系统、空调器 |
CN116105402A (zh) * | 2023-01-11 | 2023-05-12 | 青岛海信日立空调系统有限公司 | 一种翅片换热器及其控制方法 |
CN116105402B (zh) * | 2023-01-11 | 2024-09-06 | 青岛海信日立空调系统有限公司 | 一种翅片换热器及其控制方法 |
Also Published As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17357661U (zh) | 换热器和空调 | |
CN114838532B (zh) | 换热器和空调器 | |
CN214581751U (zh) | 换热器和空调 | |
CN214276219U (zh) | 换热器和空调 | |
CN214275958U (zh) | 换热器和空调 | |
CN214276220U (zh) | 换热器和空调 | |
CN217686006U (zh) | 节流换热器和空调器 | |
CN112594975B (zh) | 换热器和空调 | |
CN218296023U (zh) | 换热器和空调 | |
CN208205491U (zh) | 一种储能逐级除霜的空气源热泵 | |
CN219036869U (zh) | 换热器和空调器 | |
CN205026840U (zh) | 一种双高效热泵空调机组 | |
CN219624574U (zh) | 一种单热型螺杆式风冷机组的旁通除霜翅片换热器 | |
CN219243739U (zh) | 换热器和空调 | |
CN221705637U (zh) | 一种壁挂式空调室内机 | |
CN214276218U (zh) | 换热器和空调 | |
CN212457216U (zh) | 热泵空调换热系统 | |
CN207422626U (zh) | 一种用于空调的换热器 | |
CN201615657U (zh) | 一种用于冷暖空调的换热器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