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592216U - 新风装置及具有其的空调室内机 - Google Patents

新风装置及具有其的空调室内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6592216U
CN216592216U CN202121880610.7U CN202121880610U CN216592216U CN 216592216 U CN216592216 U CN 216592216U CN 202121880610 U CN202121880610 U CN 202121880610U CN 216592216 U CN216592216 U CN 21659221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resh air
air
switching
opening
indo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1880610.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郭自超
王千千
徐凤森
夏光辉
何振健
潘龙腾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Original Assignee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filed Critical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Priority to CN202121880610.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659221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659221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659221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30/00Energy efficient heating, ventilation or air conditioning [HVAC]
    • Y02B30/70Efficient control or regulation technologies, e.g. for control of refrigerant flow, motor or heating

Landscapes

  • Structures Of Non-Positive Displacement Pump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新风装置及具有其的空调室内机,包括:新风机壳,新风机壳上设置有室内进风口、新风出口和切换口,室内进风口和新风出口均用于与室内空气连通,切换口用于与室外空气连通;新风引风结构和排风结构,新风引风结构和排风结构间隔设置在新风机壳内,室内进风口与排风结构的排风腔连通,新风出口与新风引风结构的新风腔连通;其中,切换口可选择地与新风腔或排风腔连通,以使由室内进风口流入至排风腔内的风经切换口流出、或使由切换口引入的新风经新风腔后由新风出口流出。通过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能够解决现有技术中的新风装置无法实现排风功能的技术问题。

Description

新风装置及具有其的空调室内机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室内机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新风装置及具有其的空调室内机。
背景技术
目前,随着国民生活质量的提高,用户对于空调的功能要求不仅限于制冷、制热,同时也要求室内空气的清新程度。因此,现有技术中的空调一般会引入新风功能以提高用户舒适度,并改善用户室内环境。
然而,现有技术中的新风装置上一般仅用于向室内引入新风,功能单一,无法实现排风功能。如果需要将室内污风排出的话,往往需要再增加一个排风装置。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风装置及具有其的空调室内机,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新风装置无法实现排风功能的技术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新风装置,包括:新风机壳,新风机壳上设置有室内进风口、新风出口和切换口,室内进风口和新风出口均用于与室内空气连通,切换口用于与室外空气连通;新风引风结构和排风结构,新风引风结构和排风结构间隔设置在新风机壳内,室内进风口与排风结构的排风腔连通,新风出口与新风引风结构的新风腔连通;其中,切换口可选择地与新风腔或排风腔连通,以使由室内进风口流入至排风腔内的风经切换口流出、或使由切换口引入的新风经新风腔后由新风出口流出。
进一步地,新风机壳内还设置有切换风道,切换风道设置在新风引风结构和排风结构之间,切换风道的一端形成切换口,切换风道的另一端具有连通开口部,连通开口部具有与排风腔连通的第一打开状态以及与新风腔连通的第二打开状态,以使切换口通过连通开口部可选择地与新风腔或排风腔连通。
进一步地,新风装置还包括:切换机构,切换机构的切换部可活动地设置在连通开口部处,以在切换机构的切换作用下使连通开口部处于第一打开状态或第二打开状态。
进一步地,连通开口部包括相互连通的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第一开口朝向排风腔设置,第二开口朝向新风腔设置;切换机构包括:第一切换板和第二切换板,第一切换板可活动地设置在第一开口处,第二切换板可活动地设置在第二开口处;当连通开口处于第一打开状态时,第一切换板运动至避让第一开口的位置处、第二切换板运动至遮盖第二开口的位置处;当连通开口处于第二打开状态时,第一切换板运动至遮盖第一开口的位置处、第二切换板运动至避让第二开口的位置处。
进一步地,第一切换板可移动地设置在第一开口处;和/或,第二切换板可移动地设置在第二开口处。
进一步地,切换机构还包括驱动部,驱动部与切换部驱动连接,驱动部包括相互啮合的齿轮齿条结构。
进一步地,切换机构包括:驱动齿轮;第一驱动齿条,与驱动齿轮啮合,第一驱动齿条与第一切换板连接,以使驱动齿轮通过第一驱动齿条带动第一切换板移动;第二驱动齿条,与驱动齿轮啮合,第一驱动齿条和第二驱动齿条分别位于驱动齿轮的两侧,第二驱动齿条与第二切换板连接,以使驱动齿轮通过第二驱动齿条带动第二切换板移动。
进一步地,新风机壳内具有连接壳,连接壳用于围成切换风道,连通开口设置在连接壳上;连接壳的侧壁上设置有第一插口,第一插口与第一切换板的形状相适配,以使第一切换板插设在第一插口内并对第一开口进行遮盖;和/或,连接壳的侧壁上设置有第二插口,第二插口与第二切换板的形状相适配,以使第二切换板插设在第二插口内并对第二开口进行遮盖。
进一步地,新风机壳上还设置有新风进风口,新风进风口用于引入室外新风,新风进风口与新风腔连通,以使由新风进风口引入的室外新风流入至新风腔内。
进一步地,新风出口设置在新风机壳的一侧,室内进风口和切换口均设置在新风机壳的另一侧;和/或,室内进风口设置在切换口的上方。
进一步地,新风机壳上还设置有新风进风口,新风进风口用于引入室外新风,新风进风口与新风腔连通,以使由新风进风口引入的室外新风流入至新风腔内;新风进风口与室内进风口和切换口均位于新风机壳的同一侧,室内进风口位于新风进风口的上方,切换口设置在室内进风口和新风进风口之间。
进一步地,新风机壳包括电机安装板、蜗壳和密封盖,蜗壳具有间隔设置的第一风叶安装口和第二风叶安装口,电机安装板和密封盖分别安装在蜗壳的两侧,以分别与第一风叶安装口和第二风叶安装口围成排风腔和新风腔。
进一步地,新风装置用于安装在空调室内机的室内机壳体内,密封盖与室内机壳体的后面板相对设置,电机安装板与室内机壳体的前面板相对设置;新风出口设置在电机安装板上,室内进风口、切换口和新风进风口均设置在密封盖上。
进一步地,室内机壳体的前面板上设置有新风出风部,新风装置位于室内机壳体的后侧,新风装置还包括:引风壳体,引风壳体由室内机壳体的后面板向室内机壳体的前面板延伸,引风壳体的一端与新风出口连接,引风壳体的另一端朝向新风出风部设置。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空调室内机,空调室内机包括新风装置,新风装置为上述提供的新风装置。
应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通过改变切换口的连通方式,能够改变新风装置的工作模式。具体地,当切换口与排风腔连通时,室内污风由室内进风口流入至排风腔内,并经切换口流出,此时,新风装置实现排出室内污风的功能。当切换口与新风腔连通时,室外新风经切换口流入至新风腔内,并经新风出口流入室内,此时,新风装置实现向室内引新风的功能。因此,采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能够解决现有技术中的新风装置无法实现培峰功能的技术问题。
附图说明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提供的新风装置的切换口用于排出室内污风时的气流流向示意图;
图2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提供的新风装置的新风进风口用于引入室外新风时的气流流向示意图;
图3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提供的新风装置的切换口和新风进风口均用于引入室外新风时的气流流向示意图;
图4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提供的连通开口处于第一打开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5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提供的连通开口处于第二打开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6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提供的切换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7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提供的新风装置的爆炸图;
图8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提供的密封盖的结构示意图;
图9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提供的蜗壳的结构示意图;
图10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二提供的空调室内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11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二提供的空调室内机的进风部的布置位置示意图;
图12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二提供的空调室内机的新风出风部的布置位置示意图。
其中,上述附图包括以下附图标记:
10、新风机壳;11、室内进风口;12、新风出口;13、切换口;14、切换风道;15、连通开口部;151、第一开口;152、第二开口;16、连接壳;161、第一插口;17、新风进风口;18、电机安装板;19、蜗壳;191、第一风叶安装口;192、第二风叶安装口;110、密封盖; 20、新风引风结构;21、新风腔;22、新风风机;30、排风结构;31、排风腔;32、排风风机;40、切换机构;41、第一切换板;42、第二切换板;43、驱动齿轮;44、第一驱动齿条; 45、第二驱动齿条;50、室内机壳体;51、后面板;511、进风部;52、前面板;521、新风出风部;60、引风壳体;71、排风风管接头;72、新风风管接头;80、安装支架;81、过滤网。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如图1至图9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提供了一种新风装置,该新风装置包括新风机壳10、新风引风结构20和排风结构30,新风机壳10上设置有室内进风口11、新风出口12和切换口13,室内进风口11和新风出口12均用于与室内空气连通,切换口13用于与室外空气连通;新风引风结构20和排风结构30间隔设置在新风机壳10内,室内进风口11 与排风结构30的排风腔31连通,新风出口12与新风引风结构20的新风腔21连通。其中,切换口13可选择地与新风腔21或排风腔31连通,以使由室内进风口11流入至排风腔31内的风经切换口13流出、或使由切换口13引入的新风经新风腔21后由新风出口12流出。
采用本实施例提供的新风装置,通过改变切换口13的连通方式,能够改变新风装置的工作模式。具体地,当切换口13与排风腔31连通时,室内污风由室内进风口11流入至排风腔 31内,并经切换口13流出,此时,新风装置实现排出室内污风的功能。当切换口13与新风腔21连通时,室外新风经切换口13流入至新风腔21内,并经新风出口12流入室内,此时,新风装置实现向室内引新风的功能。因此,采用本实施例提供的新风装置,能够解决现有技术中的新风装置无法实现培峰功能的技术问题。
具体的,新风腔21内安装有新风风机22,排风腔31内安装有排风风机32。
在本实施例中,新风机壳10内还设置有切换风道14,切换风道14设置在新风引风结构 20和排风结构30之间,切换风道14的一端形成切换口13,切换风道14的另一端具有连通开口部15,连通开口部15具有与排风腔31连通的第一打开状态以及与新风腔21连通的第二打开状态,以使切换口13通过连通开口部15可选择地与新风腔21或排风腔31连通。采用这样的结构设置,能够优化新风机壳10内的结构布局,提高结构设置的紧凑性,同时也便于使切换口13顺利切换至与新风腔21或排风腔31连接的状态,提高了切换的稳定性,以便于稳定实现引新风和排污风的功能。
具体地,本实施例中的新风装置还包括切换机构40,切换机构40的切换部可活动地设置在连通开口部15处,以在切换机构40的切换作用下使连通开口部15处于第一打开状态或第二打开状态。采用这样的结构设置,能够便于根据实际需要选择连通开口的打开状态,采用自动切换,提高了结构的自动化程度,便于用户进行控制和操作。
在本实施例中,连通开口部15包括相互连通的第一开口151和第二开口152,第一开口 151朝向排风腔31设置,第二开口152朝向新风腔21设置。切换机构40包括第一切换板41 和第二切换板42,第一切换板41可活动地设置在第一开口151处,第二切换板42可活动地设置在第二开口152处;当连通开口处于第一打开状态时,第一切换板41运动至避让第一开口151的位置处、第二切换板42运动至遮盖第二开口152的位置处;当连通开口处于第二打开状态时,第一切换板41运动至遮盖第一开口151的位置处、第二切换板42运动至避让第二开口152的位置处。采用这样的结构设置,能够便于进行稳定切换,以便于使切换口13能够顺利切换至与新风腔21或排风腔31连通的位置处,提高了结构的运动稳定性。
本实施例中的第一开口151的开口方向和第二开口152的开口方向呈预设角度设置,相应的第一切换板41和第二切换板42也呈相应的预设角度设置,以便于分别对第一开口151 或第二开口152打开或关闭。优选地,本实施例中的第一开口151的开口方向与第二开口152 的开口方向之间的夹角为90°,第一切换板41和第二切换板42之间的夹角也为90°,这样也便于使第一切换板41和第二切换板42错开设置,以便于给第一切换板41和第二切换板42 均提供充足的运动空间。
具体地,可以使第一切换板41可移动地设置在第一开口151处。或者,使第二切换板42 可移动地设置在第二开口152处。或者,使第一切换板41可移动地设置在第一开口151处;且使第二切换板42可移动地设置在第二开口152处。
优选地,使第一切换板41可移动地设置在第一开口151处;且使第二切换板42可移动地设置在第二开口152处。移动的活动方式所需要的活动范围以及活动空间较小,也便于实现,也保证了运动的顺利进行。
在本实施例中,切换机构40还包括驱动部,驱动部与切换部驱动连接,驱动部包括相互啮合的齿轮齿条结构。采用这样的结构设置,结构简单,作用可靠。
具体地,本实施例中的切换机构40包括驱动齿轮43、第一驱动齿条44和第二驱动齿条 45。第一驱动齿条44与驱动齿轮43啮合,第一驱动齿条44与第一切换板41连接,以使驱动齿轮43通过第一驱动齿条44带动第一切换板41移动。第二驱动齿条45与驱动齿轮43啮合,第一驱动齿条44和第二驱动齿条45分别位于驱动齿轮43的两侧,第二驱动齿条45与第二切换板42连接,以使驱动齿轮43通过第二驱动齿条45带动第二切换板42移动。采用这样的结构设置,通过一个驱动齿轮43即可同时带动第一驱动齿条44和第二驱动齿条45移动,结构简单,作用可靠,能够便于稳定地通过第一驱动齿条44和第二驱动齿条45分别带动第一切换板41和第二切换板42运动。具体地,第一驱动齿条44的移动方向与第二驱动齿条45的移动方向相反,以便于在打开第一开口151时关闭第二开口152或打开第二开口152 时关闭第一开口151。
优选地,本实施例中的第一驱动齿条44和第二驱动齿条45分别位于驱动齿轮43的上方和下方,第一切换板41与第一驱动齿条44垂直设置,第二切换板42与第二驱动齿条45平齐或平行设置。
在本实施例中,新风机壳10内具有连接壳16,连接壳16用于围成切换风道14,连通开口设置在连接壳16上。可以在连接壳16的侧壁上设置有第一插口161,第一插口161与第一切换板41的形状相适配,以使第一切换板41插设在第一插口161内并对第一开口151进行遮盖。或者,可以在连接壳16的侧壁上设置有第二插口,第二插口与第二切换板42的形状相适配,以使第二切换板42插设在第二插口内并对第二开口152进行遮盖。或者,在连接壳 16的侧壁上设置有第一插口161和第二插口,第一插口161和第二插口间隔设置,第一插口161与第一切换板41的形状相适配,以使第一切换板41插设在第一插口161内并对第一开口151进行遮盖;第二插口与第二切换板42的形状相适配,以使第二切换板42插设在第二插口内并对第二开口152进行遮盖。
优选地,在连接壳16的侧壁上设置有第一插口161和第二插口,第一插口161和第二插口间隔设置,第一插口161与第一切换板41的形状相适配,以使第一切换板41插设在第一插口161内并对第一开口151进行遮盖;第二插口与第二切换板42的形状相适配,以使第二切换板42插设在第二插口内并对第二开口152进行遮盖。采用这样的结构设置,能够便于通过第一插口161和第二插口引导第一切换板41和第二切换板42的运动方向,并限定第一切换板41和第二切换板42的位置。这样,在第一切换板41插设在第一插口161内并对第一开口151进行遮盖时,通过第一插口161限制第一切换板41的位置,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第一开口151处的密封性能。在第二切换板42插设在第二插口内并对第二开口152进行遮盖时,通过第二插口限制第二切换板42的位置,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第二开口152处的密封性能。
为了进一步提高对第一开口151遮盖的密封性能和对第二开口152遮盖的密封性能,本实施例中在第一开口151的周缘处设置有第一密封圈,在第二开口152的周缘处设置有第二密封圈。
具体地,本实施例中的新风机壳10上还设置有新风进风口17,新风进风口17用于引入室外新风,新风进风口17与新风腔21连通,以使由新风进风口17引入的室外新风流入至新风腔21内。采用这样的结构设置,在新风装置实现新风功能时,可以仅通过新风进风口17 进风,或者通过新风进风口17和切换口13同时引入新风均可,以便于根据对新风的需求量实现不同的进新风模式。具体地,当通过新风进风口17和切换口13同时引入新风时,能够有效增加新风进风量,从而有效提高室内空气质量。
具体地,可以将新风出口12设置在新风机壳10的一侧,室内进风口11和切换口13均设置在新风机壳10的另一侧,由于新风出口12用于向室内排出新风,可以将新风出口12朝向室内用户设置,将室内进风口11和切换口13均远离室内用户设置,避免对新风出口12的出风的影响,也提高了新风装置的外观美观度。或者,将室内进风口11设置在切换口13的上方,以便于通过室内进风口11引入足够量的污风,以便于提高排污风效果。或者,将新风出口12 设置在新风机壳10的一侧,室内进风口11和切换口13均设置在新风机壳10的另一侧,并将室内进风口11设置在切换口13的上方。
优选地,本实施例中将新风出口12设置在新风机壳10的一侧,室内进风口11和切换口 13均设置在新风机壳10的另一侧,并将室内进风口11设置在切换口13的上方。采用这样的结构布局,能够便于新风出风以更好的提高室内空气质量,优化外观美观性,也便于提高排污风效果。
具体地,新风机壳10上还设置有新风进风口17,新风进风口17用于引入室外新风,新风进风口17与新风腔21连通,以使由新风进风口17引入的室外新风流入至新风腔21内。新风进风口17与室内进风口11和切换口13均位于新风机壳10的同一侧,室内进风口11位于新风进风口17的上方,切换口13设置在室内进风口11和新风进风口17之间。采用这样的结构设置,优化了结构布局,便于将新风引入至室内,通过将室内进风口11、切换口13和新风进风口17均隐藏在另一侧从而美化了外观。
在本实施例中,新风机壳10包括电机安装板18、蜗壳19和密封盖110,蜗壳19具有间隔设置的第一风叶安装口191和第二风叶安装口192,电机安装板18和密封盖110分别安装在蜗壳19的两侧,以分别与第一风叶安装口191和第二风叶安装口192围成排风腔31和新风腔21。上述结构简单,便于生产制造,提高了结构布局的紧凑性,也便于进行拆装。
具体的,本实施例中的新风装置用于安装在空调室内机的室内机壳体50内,密封盖110 与室内机壳体50的后面板51相对设置,电机安装板18与室内机壳体50的前面板52相对设置;新风出口12设置在电机安装板18上,室内进风口11、切换口13和新风进风口17均设置在密封盖110上。一般的,室内机壳体50的后面板51靠近墙体设置,室内机壳体50的前面板52朝向用户设置。采用这样的结构设置,能够便于使新风出口12通过前面板52进行出风,以便于使新风能够顺利吹入室内,以提高室内空气的质量。
在本实施例中,室内机壳体50的前面板52上设置有新风出风部521,新风装置位于室内机壳体50的后侧,以避免对室内机壳体50内其他结构的影响,同时将新风装置设置在室内机壳体50的后侧也便于与墙壁上的打孔连通设置,以便于与室外空气进行连通。新风装置还包括引风壳体60,引风壳体60由室内机壳体50的后面板51向室内机壳体50的前面板52延伸,引风壳体60的一端与新风出口12连接,引风壳体60的另一端朝向新风出风部521设置。采用这样的结构设置,既能够避开室内机壳体50内的其他结构,又能够顺利将新风引入至新风出风部521处,以便于使新风顺利进入至室内,从而更好地提高室内空气质量。
一般地,开空调时,室内通常会呈封闭状,室内污浊空气不能及时排除室外,而且室外的空气也不能及时引入室内,导致二氧化碳浓度越高,对人体的伤害越高。采用本实施例的新风装置,在工作时能将室外的新风吸入室内,并将室内污浊空气排出到室外,从而保持室内空气清新,使用户获得更好的功能和舒适度体验。
本申请的新风组件可以引入室外新风和排出室内污浊空气,可以对室内空气质量进行改善。本新风组件除了可以单管引新风(即为在新风进风口17处安装有风管接头以引新风),可以实现双管引新风(通过新风进风口17和切换口13均安装有风管接头以同时引新风),这样可以增大新风风量,可以快速对室内空气质量调节。
本实施例中通过齿轮切换机构40来实现单管引风与双管引风的切换。本专利申请一种切换机构40及具有其的新风组件,新风组件有两个独立离心风机(新风电机和排风电机)驱动,可以引入室外新风,排出室内污浊空气,可以对室内空气质量进行改善。通过利用切换机构 40,本新风组件除了可以单管引新风,也可以实现双管引新风,这样可以增大新风风量,可以快速对室内空气质量调节。
参见附图可得,在空调壳体前面有一新风出风部521,新风出风部521用来将新风排入室内。在空调壳体后面有两个室内进风口11,两个室内进风口11是用来将室内污浊空气引入空调内部,然后经空调作用排出室外。
参见附图可得,新风装置位于空调的下方,新风装置与空调的主风道相互独立运行,运行时不受主风道变化的影响。新风装置包括电机板、排风电机、新风电机、排风叶轮、新风叶轮、蜗壳19、密封盖110、过滤网81、安装支架80、切换机构40、排风风管接头71、新风风管接头72。其中过滤网81先与安装支架80组装,然后再一起组装在密封盖110内。
参见附图可得,密封盖110的上部有两个进风口,进风口与室内机壳体50的进风部511 相连通,用来引入室内污浊空气。密封盖110上有切换,切换口13与排风风管接头71相连通。密封盖110上有新风进风口17,新风进风口17与新风风管接头72相连通。
参见附图可得,切换机构40有下齿条组件、上齿条组件和驱动齿轮43构成,下齿条组件包含第二齿条和第二切换板42(为平板结构),第二齿条和第二切换板42固定连接在一起;上齿条组件包含第一齿条和第一切换板41(为平板结构),第一齿条和第一切换板41固定连接在一起。驱动齿轮43同时控制下齿条组件和上齿条组件运动,下齿条组件和上齿条组件的运动方向相反。
切换机构40用来实现排风风管接头71与新风风管接头72的连通与断开,从而来实现一个管引新风还是两个管引新风,切换机构40有两个移动位置,两个不同位置如图1和图2(位置1)和图3(位置2)所示。切换机构40通过齿轮的正反转实现两个位置的切换。切换机构 40位置为图1和图2(位置1)时,排风风管接头71与新风风管接头72不连通,实现单管引新风。切换机构40为图3(位置2)时,排风风管接头71与新风风管接头72连通,实现双管引新风。
参见附图可得,当切换机构40位于图1和图2位置(位置1),开启排风电机时,室内空气经过进风口和进风口,流入排风风机32内,然后气流经过排风风管接头71,然后流入室外,实现了排风模式,将室内污浊空气排出室外。
参见附图可得,在排风模式的基础上,关闭排风电机,开启新风电机时,室外空气经新风风管接头72,流入密封盖110内,经过过滤网81和过滤网81过滤,在新风叶轮的驱动下流入室内,实现了单管引风模式,将室外新鲜空气引入室内,对室内空气进行调节。
参见附图可得,将切换机构40转换为图3位置(位置2),此时上齿条组件将阻挡排风风管接头71气流流到排风叶轮,排风风管接头71流出的气流流入到新风叶轮。开启新风电机时,外部空气同时流入排风风管接头71和新风风管接头72,然后气流经过过滤网81过滤,在新风叶轮的驱动下流入室内,可以实现双管引风模式,来增大新风风量。
如图10至图12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二提供了一种空调室内机,空调室内机包括新风装置,新风装置为上述实施例提供的新风装置。本实施例中的空调室内机主要为空调柜机结构。
从以上的描述中,可以看出,本实用新型上述的实施例实现了如下技术效果:集引新风和排污风于一体,实现单管和双管引新风,提高室内空气质量。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使用的术语仅是为了描述具体实施方式,而非意图限制根据本申请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如在这里所使用的,除非上下文另外明确指出,否则单数形式也意图包括复数形式,此外,还应当理解的是,当在本说明书中使用术语“包含”和/或“包括”时,其指明存在特征、步骤、操作、器件、组件和/或它们的组合。
除非另外具体说明,否则在这些实施例中阐述的部件和步骤的相对布置、数字表达式和数值不限制本申请的范围。同时,应当明白,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所示出的各个部分的尺寸并不是按照实际的比例关系绘制的。对于相关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技术、方法和设备可能不作详细讨论,但在适当情况下,所述技术、方法和设备应当被视为授权说明书的一部分。在这里示出和讨论的所有示例中,任何具体值应被解释为仅仅是示例性的,而不是作为限制。因此,示例性实施例的其它示例可以具有不同的值。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讨论。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方位词如“前、后、上、下、左、右”、“横向、竖向、垂直、水平”和“顶、底”等所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通常是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这些方位词并不指示和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或者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保护范围的限制;方位词“内、外”是指相对于各部件本身的轮廓的内外。
为了便于描述,在这里可以使用空间相对术语,如“在……之上”、“在……上方”、“在……上表面”、“上面的”等,用来描述如在图中所示的一个器件或特征与其他器件或特征的空间位置关系。应当理解的是,空间相对术语旨在包含除了器件在图中所描述的方位之外的在使用或操作中的不同方位。例如,如果附图中的器件被倒置,则描述为“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上方”或“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之上”的器件之后将被定位为“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下方”或“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之下”。因而,示例性术语“在……上方”可以包括“在……上方”和“在……下方”两种方位。该器件也可以其他不同方式定位(旋转90度或处于其他方位),并且对这里所使用的空间相对描述作出相应解释。
此外,需要说明的是,使用“第一”、“第二”等词语来限定零部件,仅仅是为了便于对相应零部件进行区别,如没有另行声明,上述词语并没有特殊含义,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保护范围的限制。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5)

1.一种新风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新风机壳(10),所述新风机壳(10)上设置有室内进风口(11)、新风出口(12)和切换口(13),所述室内进风口(11)和所述新风出口(12)均用于与室内空气连通,所述切换口(13)用于与室外空气连通;
新风引风结构(20)和排风结构(30),所述新风引风结构(20)和所述排风结构(30)间隔设置在所述新风机壳(10)内,所述室内进风口(11)与所述排风结构(30)的排风腔(31)连通,所述新风出口(12)与所述新风引风结构(20)的新风腔(21)连通;
其中,所述切换口(13)可选择地与所述新风腔(21)或所述排风腔(31)连通,以使由所述室内进风口(11)流入至所述排风腔(31)内的风经所述切换口(13)流出、或使由所述切换口(13)引入的新风经新风腔(21)后由所述新风出口(12)流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新风机壳(10)内还设置有切换风道(14),所述切换风道(14)设置在所述新风引风结构(20)和所述排风结构(30)之间,所述切换风道(14)的一端形成切换口(13),所述切换风道(14)的另一端具有连通开口部(15),所述连通开口部(15)具有与所述排风腔(31)连通的第一打开状态以及与所述新风腔(21)连通的第二打开状态,以使所述切换口(13)通过所述连通开口部(15)可选择地与所述新风腔(21)或排风腔(31)连通。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新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新风装置还包括:
切换机构(40),所述切换机构(40)的切换部可活动地设置在所述连通开口部(15)处,以在所述切换机构(40)的切换作用下使所述连通开口部(15)处于所述第一打开状态或第二打开状态。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新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通开口部(15)包括相互连通的第一开口(151)和第二开口(152),所述第一开口(151)朝向所述排风腔(31)设置,所述第二开口(152)朝向所述新风腔(21)设置;所述切换机构(40)包括:
第一切换板(41)和第二切换板(42),所述第一切换板(41)可活动地设置在所述第一开口(151)处,所述第二切换板(42)可活动地设置在所述第二开口(152)处;当所述连通开口处于所述第一打开状态时,所述第一切换板(41)运动至避让所述第一开口(151)的位置处、所述第二切换板(42)运动至遮盖所述第二开口(152)的位置处;当所述连通开口处于所述第二打开状态时,所述第一切换板(41)运动至遮盖所述第一开口(151)的位置处、所述第二切换板(42)运动至避让所述第二开口(152)的位置处。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新风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切换板(41)可移动地设置在所述第一开口(151)处;和/或,
所述第二切换板(42)可移动地设置在所述第二开口(152)处。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新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切换机构(40)还包括驱动部,所述驱动部与所述切换部驱动连接,所述驱动部包括相互啮合的齿轮齿条结构。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新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切换机构(40)包括:
驱动齿轮(43);
第一驱动齿条(44),与所述驱动齿轮(43)啮合,所述第一驱动齿条(44)与所述第一切换板(41)连接,以使所述驱动齿轮(43)通过所述第一驱动齿条(44)带动所述第一切换板(41)移动;
第二驱动齿条(45),与所述驱动齿轮(43)啮合,所述第一驱动齿条(44)和所述第二驱动齿条(45)分别位于所述驱动齿轮(43)的两侧,所述第二驱动齿条(45)与所述第二切换板(42)连接,以使所述驱动齿轮(43)通过所述第二驱动齿条(45)带动所述第二切换板(42)移动。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新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新风机壳(10)内具有连接壳(16),所述连接壳(16)用于围成所述切换风道(14),所述连通开口设置在所述连接壳(16)上;
所述连接壳(16)的侧壁上设置有第一插口(161),所述第一插口(161)与所述第一切换板(41)的形状相适配,以使所述第一切换板(41)插设在所述第一插口(161)内并对所述第一开口(151)进行遮盖;和/或,
所述连接壳(16)的侧壁上设置有第二插口,所述第二插口与所述第二切换板(42)的形状相适配,以使所述第二切换板(42)插设在所述第二插口内并对所述第二开口(152)进行遮盖。
9.根据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新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新风机壳(10)上还设置有新风进风口(17),所述新风进风口(17)用于引入室外新风,所述新风进风口(17)与所述新风腔(21)连通,以使由所述新风进风口(17)引入的室外新风流入至所述新风腔(21)内。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新风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新风出口(12)设置在所述新风机壳(10)的一侧,所述室内进风口(11)和所述切换口(13)均设置在所述新风机壳(10)的另一侧;和/或,
所述室内进风口(11)设置在所述切换口(13)的上方。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新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新风机壳(10)上还设置有新风进风口(17),所述新风进风口(17)用于引入室外新风,所述新风进风口(17)与所述新风腔(21)连通,以使由所述新风进风口(17)引入的室外新风流入至所述新风腔(21)内;
所述新风进风口(17)与所述室内进风口(11)和所述切换口(13)均位于所述新风机壳(10)的同一侧,所述室内进风口(11)位于所述新风进风口(17)的上方,所述切换口(13)设置在所述室内进风口(11)和所述新风进风口(17)之间。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新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新风机壳(10)包括电机安装板(18)、蜗壳(19)和密封盖(110),所述蜗壳(19)具有间隔设置的第一风叶安装口(191)和第二风叶安装口(192),所述电机安装板(18)和所述密封盖(110)分别安装在所述蜗壳(19)的两侧,以分别与所述第一风叶安装口(191)和第二风叶安装口(192)围成所述排风腔(31)和所述新风腔(21)。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新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新风装置用于安装在空调室内机的室内机壳体(50)内,所述密封盖(110)与所述室内机壳体(50)的后面板(51)相对设置,所述电机安装板(18)与所述室内机壳体(50)的前面板(52)相对设置;所述新风出口(12)设置在所述电机安装板(18)上,所述室内进风口(11)、所述切换口(13)和所述新风进风口(17)均设置在所述密封盖(110)上。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新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室内机壳体(50)的前面板(52)上设置有新风出风部(521),所述新风装置位于所述室内机壳体(50)的后侧,所述新风装置还包括:
引风壳体(60),所述引风壳体(60)由所述室内机壳体(50)的后面板(51)向所述室内机壳体(50)的前面板(52)延伸,所述引风壳体(60)的一端与所述新风出口(12)连接,所述引风壳体(60)的另一端朝向所述新风出风部(521)设置。
15.一种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调室内机包括新风装置,所述新风装置为权利要求1至14中任一项所述的新风装置。
CN202121880610.7U 2021-08-11 2021-08-11 新风装置及具有其的空调室内机 Active CN21659221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1880610.7U CN216592216U (zh) 2021-08-11 2021-08-11 新风装置及具有其的空调室内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1880610.7U CN216592216U (zh) 2021-08-11 2021-08-11 新风装置及具有其的空调室内机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6592216U true CN216592216U (zh) 2022-05-24

Family

ID=8160856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1880610.7U Active CN216592216U (zh) 2021-08-11 2021-08-11 新风装置及具有其的空调室内机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6592216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196286B (zh) 柜式空调及混风方法
CN216693751U (zh) 壁挂式空调室内机
CN1938551A (zh) 空调机的室内机
WO2024060716A1 (zh) 新风装置及空调器室内机
CN113566355A (zh) 新风装置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CN216592216U (zh) 新风装置及具有其的空调室内机
CN210921587U (zh) 一种空调柜机
CN215675489U (zh) 空调室内机和具有其的空调器
CN113639360A (zh) 新风装置及具有其的空调室内机
CN111023297A (zh) 一种空调柜机
CN212252878U (zh) 竖式壁挂空调室内机
CN215909306U (zh) 新风装置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CN209131013U (zh) 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CN215412167U (zh) 新风装置及具有其的空调室内机
CN219300888U (zh) 新风模块及空调器
CN215909299U (zh) 新风装置及具有其的空调室内机
CN111140921A (zh) 空调室内机和具有其的空调器
CN214619819U (zh) 新风装置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CN218495119U (zh) 室内机组和空调器
CN220624199U (zh) 新风模块、空调器柜机和空调器
CN215675717U (zh) 风机组件及具有其的厨房空调系统
CN217844172U (zh) 新风装置和空调器
CN220624202U (zh) 立式空调器室内机
CN113587230A (zh) 新风装置及具有其的空调室内机
CN215260435U (zh) 空气调节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