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591965U - 一种送风结构以及空调器组件 - Google Patents

一种送风结构以及空调器组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6591965U
CN216591965U CN202123078442.2U CN202123078442U CN216591965U CN 216591965 U CN216591965 U CN 216591965U CN 202123078442 U CN202123078442 U CN 202123078442U CN 216591965 U CN216591965 U CN 21659196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inlet
frame
air supply
duc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3078442.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爱川
刘奇伟
袁紫琪
李秋芳
钟文锋
何甜
周何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3078442.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659196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659196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659196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Ventilation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空气调节领域,提供一种送风结构以及空调器组件,送风结构包括框体和进气口,进气口用于连通空调器的室内出风口,框体形成有均与进气口连通的第一送风口和第二送风口,第一送风口和第二送风口分别位于框体相对的两侧面上。空调的室内出风口吹出的气流通过进气口进入框体内,再从第一送风口和/或第二送风口吹出,这样,第一送风口和第二送风口覆盖的空间相对较大,且能够将室内出风口的气流快速导向湿区和/或干区,从而快速、均衡调节卫浴内的环境温度,用户体验好。

Description

一种送风结构以及空调器组件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空气调节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送风结构以及空调器组件。
背景技术
相关技术中,在卫浴内安装空调器,空调器的室内出风口直接向卫浴内吹风,以调节室内空间的温度。由于室内出风口送风范围和出风方向有限,用户在卫浴的室内空间活动时,室内出风口吹出的风可能难以快速、均衡调节室内空间的温度。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申请实施例期望提供一种送风范围大的送风结构以及空调器组件。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申请实施例一方面提供一种送风结构,所述送风结构包括框体和进气口,所述进气口用于连通空调器的室内出风口,所述框体形成有均与所述进气口连通的第一送风口和第二送风口,所述第一送风口和所述第二送风口分别位于所述框体相对的两侧面上。
一些实施方案中,所述框体呈环形结构,所述环形结构围设的空间为过人通道。
一些实施方案中,所述框体为开环形结构或闭环形结构。
一些实施方案中,所述框体形成有与所述进气口连通的内侧送风口,所述内侧送风口设置于所述框体朝向所述过人通道的内侧面。
一些实施方案中,所述框体包括顶边框,所述顶边框沿其宽度方向的两个侧面分别形成有所述第一送风口和所述第二送风口。
一些实施方案中,所述框体包括至少一个侧边框,所述侧边框沿顶底方向设置且位于所述顶边框的延伸方向的一侧,所述侧边框沿所述顶边框的宽度方向的两个侧面分别形成有所述第一送风口和所述第二送风口。
一些实施方案中,所述框体包括底边框,所述底边框位于所述侧边框的底侧,所述底边框沿所述顶边框的宽度方向的两个侧面分别形成有所述第一送风口和所述第二送风口;或者,所述框体包括顶边框,所述顶边框沿其宽度方向的两个侧壁为实体结构。
一些实施方案中,所述顶边框、所述侧边框和所述底边框中的至少两个共同围设形成过人通道。
一些实施方案中,所述送风结构包括具有所述进气口的进气管,所述进气管位于所述顶边框的上方且与所述顶边框连接。
一些实施方案中,所述送风结构包括第一阀门、第二阀门和进气管,所述进气管形成有所述进气口、第一入口和第二入口,所述框体内形成有第一风道和第二风道,所述第一风道和所述第二风道相互独立,所述第一入口连通所述进气管和所述第一风道,所述第二入口连通所述进气管和所述第二风道,所述第一阀门设置于所述第一入口处,以打开或关闭所述第一入口,所述第二阀门设置于所述第二入口处,以打开或关闭所述第二入口。
一些实施方案中,所述送风结构包括内侧阀门,所述框体呈环形结构,所述环形结构围设成的空间为过人通道,所述框体形成有内侧风道和内侧送风口,所述内侧送风口设置于所述框体朝向所述过人通道的内侧面且连通所述内侧风道,所述第一风道和所述第二风道均独立于所述内侧风道,所述进气管形成有连通所述进气管和所述内侧风道的内侧入口,所述内侧阀门设置于所述内侧入口处,以打开或关闭所述内侧入口。
本申请实施例另一方面提供一种空调器组件,包括:
空调器,包括室内出风口;
上述任意一项所述的送风结构,所述进气口与所述室内出风口连通。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送风结构,第一送风口用于向卫浴的湿区送风。第二送风口用于向卫浴的干区送风。空调的室内出风口吹出的气流通过进气口进入框体内,再从第一送风口和/或第二送风口吹出,这样,第一送风口和第二送风口覆盖的空间相对较大,且能够将室内出风口的气流快速导向湿区和/或干区,从而快速、均衡调节卫浴内的环境温度,用户体验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一实施例中的空调器组件装配至卫浴内的装配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结构另一个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一实施例中的送风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中A处放大示意图;
图5为图3中B处放大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送风结构100;进气口100a;过人通道100b;框体110;第一送风口110a;第二送风口110b;内侧送风口110c;第一风道110d;第二风道110e;内侧风道110f;顶边框111;侧边框112;底边框113;进气管120;第一入口120a;第二入口120b;内侧入口120c;第一阀门130;第二阀门140;内侧阀门150;隔板160;
空调器200;室内出风口200a;壳体210;室内进风口210a;室外进风口210b;室外出风管300;室外进风管400;室内进风管500;室内出风管600;
吊顶板10;吊顶空间10a;生活空间10b;干区11b;湿区12b;墙壁20;地面30;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技术特征可以相互组合,具体实施方式中的详细描述应理解为本申请宗旨的解释说明,不应视为对本申请的不当限制。
在本申请实施例的描述中,“顶”、“底”、“上”、“下”、“宽度方向”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图1中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需要理解的是,这些方位术语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请参阅图1至图4,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送风结构,送风结构100包括框体110和进气口100a,进气口100a用于连通空调器200的室内出风口200a,框体110形成有均与进气口100a连通的第一送风口110a和第二送风口110b,第一送风口110a和第二送风口110b分别位于框体110相对的两侧面上。
卫浴内通常设置有吊顶板10以将室内空间分隔为吊顶空间10a和生活空间10b。生活空间10b又根据需求被分割为干区11b和湿区12b,干区11b配置有洗漱台和/或马桶等用于用户漱口或如厕的设备,湿区12b配置有淋浴头和/或浴缸等用于用户洗澡的设备,用户在干区11b进行漱口和/或如厕等活动,在湿区12b进行洗澡等活动。用户在湿区12b洗澡时,湿区12b的环境湿度较大,且用户对湿区12b的环境温度要求较高。这样,就导致用户对空调器200出风提出较高要求。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送风结构100,第一送风口110a用于向卫浴的湿区12b送风。第二送风口110b用于向卫浴的干区11b送风。空调的室内出风口200a吹出的气流通过进气口100a进入框体110内,再从第一送风口110a和/或第二送风口110b吹出,这样,第一送风口110a和第二送风口110b覆盖的空间相对较大,且能够将室内出风口200a的气流快速导向湿区12b和/或干区11b,从而快速、均衡调节卫浴内的环境温度,用户体验好。
一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和图2,框体110可以安装在湿区12b和干区11b的分界线处,这样,框体110的两侧分别为湿区12b和干区11b,第一送风口110a的气流可以直接吹向湿区12b,第二送风口110b的气流可以直接吹向干区11b,气流覆盖区域更加分明,以便更好地调节湿区12b和/或干区11b的温度。
一实施例中,请参阅图2和图5,多个第一送风口110a在框体110的侧面上呈阵列排布。这样,第一送风口110a的尺寸可以较小,以便从第一送风口110a吹出的气流更加均匀、柔和。
一实施例中,请参阅图2,多个第二送风口110b在框体110的侧面上呈阵列排布。这样,第二送风口110b的尺寸可以较小,以便从第二送风口110b吹出的气流更加均匀、柔和。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中,多个是指数量为两个以及两个以上。
框体110的具体形状不限,示例性的,一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和图2,框体110呈环形结构,环形结构围设的空间为过人通道100b。过人通道100b用于供用户在湿区12b和干区11b之间移动。例如,框体110可以环绕卫浴的吊顶板10、墙壁20和/或地面30设置,这样,框体110围设的内侧区域为过人通道100b,用户可以穿过过人通道100b,在湿区12b和干区11b之间移动。如此设计,框体110可以环向吹风,以便更快速、均衡地调节湿区12b和/或干区11b的温度。
一实施例中,环形结构可以为开环形结构,例如,框体110可以沿吊顶板10和两侧墙壁20延伸,地面30不设置框体110,这样,框体110呈朝地面30敞开的开环形结构。又例如,框体110可以沿吊顶板10、一侧墙壁20和地面30延伸,另一侧墙壁20不设置框体110,这样,框体110呈朝一侧墙壁20敞开的开环形结构。这样,便于根据生活空间10b的情况,在卫浴内灵活布设框体110。
一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和图2,环形结构可以为闭环形结构,例如,可以是吊顶板10、两侧墙壁20和地面30均设置有框体110。这样,框体110环绕生活空间10b一圈,不仅能够覆盖的更大的空间,还能够快速吹干墙壁20、地面30和吊顶板10上的水液。
一实施例中,请参阅图2和图3,框体110形成有与进气口100a连通的内侧送风口110c,内侧送风口110c设置于框体110朝向过人通道100b的内侧面。如此设计,一方面,通过内侧送风口110c进一步扩大气流覆盖的区域,从而更快调节生活空间10b的温度。另一方面,若用户想要感受直接吹风的感觉,用户可以站在过人通道100b内,这样,来自内侧送风口110c的气流直接吹向用户,用户能够体验风幕的快感。
框体110的具体结构不限,示例性的,一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至图3,框体110包括顶边框111,顶边框111沿其宽度方向的两个侧面分别形成有第一送风口110a和第二送风口110b。顶边框111可以安装在吊顶板10或天花板上。顶边框111沿其宽度方向的两侧分别为湿区12b和干区11b,第一送风口110a朝向湿区12b,以向湿区12b送风,第二送风口110b朝向干区11b,以向干区11b送风。这样,顶边框111的第一送风口110a和第二送风口110b不仅能够覆盖顶侧空间,还能够吹干吊顶板10或天花板上的水液。在其他实施方式是,顶边框111沿其宽度方向的两个侧壁为实体结构,也即是,顶边框111上可以不设置第一送风口和第二送风口。
一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至图3,框体110包括至少一个侧边框112,侧边框112沿顶底方向设置且位于顶边框111的延伸方向的一侧,侧边框112沿顶边框111的宽度方向的两个侧面分别形成有第一送风口110a和第二送风口110b。也就是说,侧边框112可以为一个,侧边框112也可以为多个,例如,侧边框112为两个等。侧边框112可以安装在卫浴的墙壁20上,侧边框112上分别形成有第一送风口110a和第二送风口110b,如此,侧边框112上的第一送风口110a和第二送风口110b不仅能够覆盖卫浴顶底方向上的中间空间,便于进一步快速、高效调节生活空间10b的温度,还能够吹干墙壁20上的水液。
一实施例中,请参阅图2和图5,框体110包括底边框113,底边框113位于侧边框112的底侧,底边框113沿顶边框111的宽度方向的两个侧面分别形成有第一送风口110a和第二送风口110b。底边框113可以安装在卫浴的地面30上。底边框113上分别形成第一送风口110a和第二送风口110b,如此,底边框113的第一送风口110a和第二送风口110b不仅能够覆盖底侧空间,还能够吹干地面30上的水液。
一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和图2,顶边框111、侧边框112和底边框113中的至少两个共同围设形成过人通道100b。例如,顶边框111和侧边框112共同围设形成过人通道100b。又例如,顶边框111、侧边框112和底边框113共同围设形成过人通道100b。再例如,侧边框112和底边框113共同围设形成过人通道100b。用户通过过人通道100b在干区11b和湿区12b移动。
以侧边框112的数量为两个为例,两个侧边框112分别位于顶边框111的延伸方向的两侧,侧边框112的端部和顶边框111的端部连通。如此,顶边框111和两个侧边框112共同构成朝地面30开口的开环形结构。开环形结构的内侧空间为过人通道100b。
一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和图2,顶边框111、两个侧边框112和底边框113共同围设形成闭环形结构,侧边框112的高度方向的两端分别连接顶边框111和底边框113。闭环形结构的内侧空间为过人通道100b。
顶边框111、侧边框112和底边框113的形状不限,示例性的,顶边框111、侧边框112和底边框113均大致呈长方体形。顶边框111、侧边框112和底边框113的横截面形状均大致呈四边形。
一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和图4,送风结构100包括具有进气口100a的进气管120,进气管120位于顶边框111的上方且与顶边框111连接。如此,进气管120可以设置于吊顶空间10a内,以便将室内出风口200a的气流通过进气管120导入顶边框111内。如此,将进气管120隐藏在吊顶空间10a内,提高美感。
需要说明的是,顶侧是指朝向天花板的一侧,底侧是朝向地面30的一侧,上方与顶侧方向一致,下方与底侧方向一致。
一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图3和图4,送风结构100包括第一阀门130、第二阀门140和进气管120,进气管120形成有进气口100a、第一入口120a和第二入口120b,框体110内形成有第一风道110d和第二风道110e。也就是说,来自室内出风口200a的气流通过进气口100a进入进气管120内。
第一风道110d和第二风道110e相互独立。第一风道110d内的气流和第二风道110e内的气流不能互相流通。
第一入口120a连通进气管120和第一风道110d,第二入口120b连通进气管120和第二风道110e,第一阀门130设置于第一入口120a处,以打开或关闭第一入口120a,第二阀门140设置于第二入口120b处,以打开或关闭第二入口120b。这里,通过第一阀门130选择性地打开第一入口120a,以控制进气管120内的气流进入第一风道110d内,再通过第一送风口110a吹向湿区12b。通过第二阀门140选择性地打开第二入口120b,以控制进气管120内的气流进入第二风道110e内,再通过第二送风口110b吹向干区11b。
如此设计,送风结构100可以实现湿区12b和干区11b分区送风或共同送风,提供多种送风模式,用户体验好。例如,在用户洗澡时,若想要调节生活空间10b的温度又不想直接吹风,则第一阀门130关闭第一入口120a且第二阀门140打开第二入口120b,这样,第一送风口110a无风且第二送风口110b出风。这样,既可以调节生活空间10b温度,又能避免洗澡过程中气流直接吹人。又例如,在用户漱口时,若想要升高生活空间10b的温度又不想直接吹风,则第二阀门140关闭第二入口120b且第一阀门130打开第一入口120a,这样,第二送风口110b无风且第一送风口110a出风。这样,既可以调节生活空间10b温度,又能避免气流直接吹人。再例如,用户在湿区12b或干区11b活动,若想要直接吹风,则可以打开对应的第一入口120a或第二入口120b,这样,第一送风口110a或第二送风口110b的气流可以直接吹向用户。
一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图3和图4,送风结构100包括内侧阀门150,框体110呈环形结构,环形结构围设成的空间为过人通道100b,框体110形成有内侧风道110f和内侧送风口110c,内侧送风口110c设置于框体110朝向过人通道100b的内侧面且连通内侧风道110f,第一风道110d和第二风道110e均独立于内侧风道110f,进气管120形成有连通进气管120和内侧风道110f的内侧入口120c,内侧阀门150设置于内侧入口120c处,以打开或关闭内侧入口120c。
第一风道110d、第二风道110e和内侧风道110f三者内的气流均不能互相流通。通过内侧阀门150选择性地打开内侧入口120c,以控制进气管120内的气流进入内侧风道110f内,再通过内侧送风口110c吹向过人通道100b。
如此设计,送风结构100可以实现湿区12b、干区11b、过人通道100b三者分区送风或共同送风。例如,在用户使用卫浴前,可以同时打开第一入口120a、第二入口120b和内侧入口120c,这样,第一送风口110a、第二送风口110b和内侧送风口110c共同送风,实现生活空间10b快速、均衡调温。又例如,在用户需要全身吹风,体验风幕快感或吹干身体时,可以打开内侧入口120c,用户站在过人通道100b处,来自内侧送风口110c的气流直接吹向用户身体。再例如,在干区11b和湿区12b均有人,用户不想有气流吹向身体时,可以关闭第一入口120a和第二入口120b,且打开内侧入口120c,这样,仅内侧送风口110c送风,第一送风口110a和第二送风口110b无风。
一实施例中,送风结构100包括湿区电机、干区电机和内侧电机,湿区电机用于驱动第一阀门130运动,干区电机用于驱动第二阀门140运动,内侧电机用于驱动内侧阀门150运动。如此,湿区电机驱动第一阀门130打开或关闭第一入口120a。干区电机驱动第二阀门140打开或关闭第二入口120b。内侧电机驱动内侧阀门150打开或关闭内侧入口120c。通过各个电机驱动各个阀门运动,自动化程度高。
一实施例中,请参阅图3和图5,送风结构100包括设置于框体110内的隔板160,隔板160将框体110内的空间分隔成第一风道110d、第二风道110e和内侧风道110f。也就是说,顶边框111、底边框113和侧边框112内均设置有隔板160,将顶边框111内的空间分隔成第一风道110d、第二风道110e和内侧风道110f,将侧边框112内的空间分隔成第一风道110d、第二风道110e和内侧风道110f,将底边框113内的空间分隔成第一风道110d、第二风道110e和内侧风道110f。如此,送风结构100结构简单,易于制造。
请参阅图1和图4,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空调器组件,空调器组件包括空调器200和本申请任意一项实施例中的送风结构100,空调器200包括室内出风口200a,进气口100a与室内出风口200a连通。空调器200能够制热和/或制冷,将升温和或降温的气流通过室内出风口200a通入进气口100a,以升高或降低卫浴内的温度。
一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空调器200可以设置于吊顶空间10a内。这样,一方面,空调器200隐藏在吊顶空间10a内,避免用户直接观察到空调器200,提高了视觉美观度。另一方面,吊顶空间10a独立于生活空间10b,生活空间10b内的水汽通常较难进入吊顶空间10a内,这样,有利于水汽隔离,保护空调器200内的电子元器件。
吊顶板10的具体的结构不限,示例性的,吊顶板10可以由多个铝扣板拼接形成。如此,铝扣板可以为标准件,成本低,安装快。
空调器200的具体结构不限,示例性,一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空调器200包括壳体210、第一换热器、第一风机、第二换热器、第二风机、压缩机和节流装置,壳体210包括室内进风口210a、室内出风口200a、室外进风口210b、室外出风口、室内腔体和室外腔体,室内进风口210a和室内出风口200a均与室内腔体连通,室内进风口210a均能够与室内连通,室外进风口210b和室外出风口均与室外腔体连通,且室外出风口和室外进风口210b均能够与室外连通。第一换热器和第一风机均设置于室内腔体内。第二换热器和第二风机均设置于室外腔体内。也就是说,室内腔体和室外腔体相互独立,室内腔体和室外腔体不仅用于容置其他结构,还用于导通气流。压缩机可以设置于室外腔体内。冷媒可以在压缩机、节流装置、第一换热器和第二换热器内流动。
空调器200在制冷或制热模式下,在第一换热器、第一风机、第二风机和第二换热器均工作时,第一换热器和第二换热器中的一个为蒸发器,第一换热器和第二换热器中的另一个为冷凝器,冷媒可以在冷凝器中由气态放热转变为液态,在蒸发器中吸热由液态变为气态。冷媒通过蒸发器热交换后被压缩机压缩变为高压高温的气体,高压高温的气体通过管道运送到冷凝器放热变为中温高压的液体,再通过管道将中温高压的液体送到节流装置,节流装置进行节流减压形成低温低压的气液混合物,低温低压的气液混合物再次进入蒸发器热交换。
第一风机驱动气流从室内通过室内进风口210a进入室内腔体内,经过第一换热器换热后,再通过室内出风口200a吹回室内,以形成内循环气路。同时,第二风机驱动气流从室外通过室外进风口210b进入室外腔体内,经过第二换热器换热后,再通过室外出风口排出至室外,以形成外循环气路。这样不断的循环热交换,通过冷媒将室内气流的热量传递至室外气流,从而实现室内气流的升温或降温,达到制冷或制热的目的。
如此设计,空调器200为整体式空调器,一方面,第一换热器、第一风机、第二换热器、第二风机和压缩机均安装于壳体210内,空调器200结构紧凑,能够节约安装空间,便于将空调器200整体安装至吊顶空间10a内。另一方面,第二风机从室外抽风经过第二换热器换热后再排出至室外,第一风机从室内抽风经过第一换热器换热后再吹入室内,这样,避免第二风机从室内抽风,空调器200换热效率高。
室外出风口与室外连通的方式不限,示例性的,一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吊顶空间10a与室外连通,室外出风口与吊顶空间10a连通。例如,吊顶空间10a的墙壁20穿设有室外出风管300,以连通吊顶空间10a与室外。也就是说,室外出风口朝吊顶空间10a内敞开,换热后的气流可以通过室外出风口排出至室外。这样,室外出风口处不设置管道连通至室外,还能节约管道,成本更低。
一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空调器组件包括位于吊顶空间10a内的室外进风管400,室外进风管400的一端连接室外进风口210b,室外进风管400的另一端伸出至室外。这样,便于室外气流顺畅进入室外进风口210b内,风阻小。
一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吊顶板10形成有过流口,空调器组件包括位于吊顶空间10a内的室内进风管500,室内进风管500的一端连接至室内进风口210a处,室内进风管500的另一端延伸至过流口处。这样,室内气流可以通过过流口和室内进风管500进入室内进风口210a内。
一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和图4,空调器组件包括位于吊顶空间10a内的室内出风管600,室内出风管600的一端连接至室内出风口200a处,室内出风管600的另一端连接至进气口100a处。这样,室内出风口200a的气流通过室内出风管600导入进气口100a内。
本申请提供的各个实施例/实施方式在不产生矛盾的情况下可以相互组合。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申请,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申请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2)

1.一种送风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送风结构包括框体和进气口,所述进气口用于连通空调器的室内出风口,所述框体形成有均与所述进气口连通的第一送风口和第二送风口,所述第一送风口和所述第二送风口分别位于所述框体相对的两侧面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送风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框体呈环形结构,所述环形结构围设的空间为过人通道。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送风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框体为开环形结构或闭环形结构。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送风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框体形成有与所述进气口连通的内侧送风口,所述内侧送风口设置于所述框体朝向所述过人通道的内侧面。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送风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框体包括顶边框,所述顶边框沿其宽度方向的两个侧面分别形成有所述第一送风口和所述第二送风口;或者
所述框体包括顶边框,所述顶边框沿其宽度方向的两个侧壁为实体结构。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送风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框体包括至少一个侧边框,所述侧边框沿顶底方向设置且位于所述顶边框的延伸方向的一侧,所述侧边框沿所述顶边框的宽度方向的两个侧面分别形成有所述第一送风口和所述第二送风口。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送风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框体包括底边框,所述底边框位于所述侧边框的底侧,所述底边框沿所述顶边框的宽度方向的两个侧面分别形成有所述第一送风口和所述第二送风口。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送风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顶边框、所述侧边框和所述底边框中的至少两个共同围设形成过人通道。
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送风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送风结构包括具有所述进气口的进气管,所述进气管位于所述顶边框的上方且与所述顶边框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送风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送风结构包括第一阀门、第二阀门和进气管,所述进气管形成有所述进气口、第一入口和第二入口,所述框体内形成有第一风道和第二风道,所述第一风道和所述第二风道相互独立,所述第一入口连通所述进气管和所述第一风道,所述第二入口连通所述进气管和所述第二风道,所述第一阀门设置于所述第一入口处,以打开或关闭所述第一入口,所述第二阀门设置于所述第二入口处,以打开或关闭所述第二入口。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送风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送风结构包括内侧阀门,所述框体呈环形结构,所述环形结构围设成的空间为过人通道,所述框体形成有内侧风道和内侧送风口,所述内侧送风口设置于所述框体朝向所述过人通道的内侧面且连通所述内侧风道,所述第一风道和所述第二风道均独立于所述内侧风道,所述进气管形成有连通所述进气管和所述内侧风道的内侧入口,所述内侧阀门设置于所述内侧入口处,以打开或关闭所述内侧入口。
12.一种空调器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空调器,包括室内出风口;
权利要求1~11任意一项所述的送风结构,所述进气口与所述室内出风口连通。
CN202123078442.2U 2021-12-09 2021-12-09 一种送风结构以及空调器组件 Active CN21659196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3078442.2U CN216591965U (zh) 2021-12-09 2021-12-09 一种送风结构以及空调器组件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3078442.2U CN216591965U (zh) 2021-12-09 2021-12-09 一种送风结构以及空调器组件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6591965U true CN216591965U (zh) 2022-05-24

Family

ID=8161066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3078442.2U Active CN216591965U (zh) 2021-12-09 2021-12-09 一种送风结构以及空调器组件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6591965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WO2017202071A1 (zh) 空调器
CN216591965U (zh) 一种送风结构以及空调器组件
CN112747368A (zh) 空调室内机
KR102200538B1 (ko) 덕트어셈블리 및 냉장고
KR102365028B1 (ko) 차량용 공조장치
JPH1078245A (ja) 空気調和装置
JPH0141066Y2 (zh)
CN114245679A (zh) 空调器及其控制方法
JP3006684B2 (ja) 外気吹出ユニット付き空気調和機
JPH01296031A (ja) 空気調和装置
JP2004177049A (ja) スリム形エアコン
CN215909226U (zh) 室内机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JP2530731Y2 (ja) 空気調和装置
CN109854781B (zh) 一种四通换向风阀
CN217635961U (zh) 除湿换气装置
CN214536503U (zh) 空调室内机
CN217876138U (zh) 空调室内机
US20210372635A1 (en) Air inducing device for air conditioner and air supply control method for air conditioner
US11703234B2 (en) Window air conditioner
CN216557416U (zh) 一种空调一体机以及基站设备
JPH0315936Y2 (zh)
JP2616308B2 (ja) 空気調和ユニット
WO2020020167A1 (zh) 一种空调挂机
CN117847627A (zh) 分区出风装置、空调及控制方法
CN113566293A (zh) 室内机、空调器及控制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