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586920U - 一种土木工程道路排水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土木工程道路排水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6586920U
CN216586920U CN202123299380.8U CN202123299380U CN216586920U CN 216586920 U CN216586920 U CN 216586920U CN 202123299380 U CN202123299380 U CN 202123299380U CN 216586920 U CN216586920 U CN 21658692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avity
drainage
plate
filter cartridge
rotating shaf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3299380.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卫伟
王宏畅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anjing Forestry University
Original Assignee
Nanjing Forestry Universit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anjing Forestry University filed Critical Nanjing Forestry University
Priority to CN202123299380.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658692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658692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658692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A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 Y02A10/00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at coastal zones; at river basins
    • Y02A10/30Flood prevention; Flood or storm water management, e.g. using flood barriers

Landscapes

  • Sewage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排水装置技术领域,具体地说,公开了一种土木工程道路排水装置,其包括排水装置主体,排水装置主体中设有容腔,容腔的底端部设有两与容腔内壁相连接的隔板,两隔板将容腔分隔为位于两隔板之间的排水腔以及位于排水腔两端的收集腔,排水腔中的底部设有排水口;排水腔上端部设有可转动的过滤筒,容腔上端部设有用于对容腔进行密封的盖板,盖板上设有用于将水流导入过滤筒上方的进水口。本实用新型不仅实现了对于道路污水中的垃圾的收集,并且在进行排水时,避免了过滤筒的堵塞。

Description

一种土木工程道路排水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排水装置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涉及一种土木工程道路排水装置。
背景技术
城市中大的交叉口、广场、停车场、下行立交道面、快速路和高速干道,其路表积水后影响通行安全,因此道路表面排水重要性很大,必须妥善处理,及时排除路表径流。道路排水系统一般由一系列拦截、疏干或排除道路的地面水和地下水的设施构成,通常包括在道路旁挖设排水窨井,排水窨井与埋设的排水管网相连接,路面上的积水通过窨井上的疏水篦流入排水窨井中,再通过排水窨井进入排水管网中排出。
由于在排水时,道路上的垃圾会随着水流一起排入窨井中,不仅会随着水流一起排入管网中对水资源造成污染,同时部分垃圾会在窨井中积累导致窨井的堵塞,最终导致排水失效,路面积水。
实用新型内容
对于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得以解决:
一种土木工程道路排水装置,其包括排水装置主体,排水装置主体中设有开口向上设置的容腔,容腔的底端部设有两与容腔内壁相连接的隔板,两隔板将容腔分隔为位于两隔板之间的排水腔以及位于排水腔两端的收集腔,排水腔中的底部设有排水口;
排水腔上端部设有可转动的过滤筒,过滤筒的外周侧壁与隔板的上端部之间间隙配合,过滤筒的周向侧壁上设有用于对污水进行过滤的过滤孔;容腔上端部设有用于对容腔进行密封的盖板,盖板上设有用于将水流导入过滤筒上方的进水口。
本实用新型中,通过可转动的过滤筒的设置,不仅实现了对于道路污水中的垃圾的收集,并且在进行排水时,避免了过滤筒的堵塞。
作为优选,过滤筒中设有旋转轴线与过滤筒旋转轴线重合的转轴,转轴的两端部伸出过滤筒,排水装置主体上设有与转轴间隙配合的安装通孔,转轴的两端部伸入安装通孔中。
本实用新型中,通过转轴与安装通孔的设置,能够较佳的实现过滤筒的安装。
作为优选,转轴设有多个垂直于转轴外周面且沿转轴周向设置的挡水板。
本实用新型中,通过挡水板的设置,避免了过滤筒发生堵塞。
作为优选,收集腔中设有收集盒,收集盒上远离隔板的端部向上延伸至盖板端形成延伸板,延伸板上设有把手;隔板的上端部设有朝向收集腔且倾斜向下设置的导料板,收集盒能够放置在收集腔的底端并移动至导料板的下方。
本实用新型中,通过导料板以及收集盒的设置,较为方便的实现了对于水流中杂质的收集以及去除。
作为优选,收集腔的底端设有用于放置收集盒的支撑板,支撑板与收集腔的内壁形成密封,支撑板位于排水口的上端部,隔板上设有位于设有支撑板上端面的条形通孔。
本实用新型中,通过支撑板以及条形通孔的设置,能够较佳的将飞溅至收集腔中的污水排出。
作为优选,盖板的下端面上设有位于进水口处的导水板,导水板包括两分别设置于进水口两端且朝向过滤筒中心处倾斜设置的第一导水部,第一导水部的下端部设有竖直设置的第二导水部。
本实用新型中,通过导水板的设置,能够将进水口处的水流引导至过滤筒上端的中部,从而避免了水流流动至收集腔中。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例1中的土木工程道路排水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的土木工程道路排水装置的剖视图。
图3为图2中的过滤筒的半剖视图。
图4为图2中的收集盒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进一步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内容,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详细描述。应当理解的是,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解释而并非限定。
实施例1
如图1-4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土木工程道路排水装置,其包括排水装置主体110,排水装置主体110中设有开口向上设置的容腔210,容腔210的底端部设有两与容腔210内壁相连接的隔板220,两隔板220将容腔210分隔为位于两隔板220之间的排水腔230以及位于排水腔230两端的收集腔240,排水腔230中的底部设有排水口150;
排水腔230上端部设有可转动的过滤筒260,本实施例中,隔板220的顶端部位于过滤筒260旋转轴线的下端部;过滤筒260中设有旋转轴线与过滤筒260旋转轴线重合的转轴270,转轴270设有多个垂直于转轴270外周面且沿转轴270周向设置的挡水板280;转轴270的两端部伸出过滤筒260,排水装置主体110上设有与转轴270间隙配合的安装通孔140,转轴270的两端部伸入安装通孔140中。
过滤筒260的外周侧壁与隔板220的上端部之间间隙配合,过滤筒260的周向侧壁上设有用于对污水进行过滤的过滤孔310;容腔210上端部设有用于对容腔210进行密封的盖板120,盖板120上设有用于将水流导入过滤筒260上方的进水口130。盖板120的下端面上设有位于进水口130处的导水板,导水板包括两分别设置于进水口130两端且朝向过滤筒260中心处倾斜设置的第一导水部2120,第一导水部2120的下端部设有竖直设置的第二导水部2130。
本实施例中的土木工程道路排水装置在使用时,将该土木工程道路排水装置安装在排水窨井中,将排水口150与排水官网相连接。在雨水天气时,流入基坑中的水流通过进水口130进入容腔210中,进入容腔210中的水流经由过滤筒260的过滤后排入排水腔230中并通过排水口150排入排水官网中。水流中的杂质经由过滤筒260的过滤后掉落至收集腔240中,在水流排完后,可打开盖板120对收集腔240中的杂质取出。
本实施例中,通过可转动的过滤筒260的设置,不仅实现了对于道路污水中的垃圾的收集;并且在进行排水时,避免了排水窨井的堵塞。
其中,通过转轴270与安装通孔140的设置,能够较佳的实现过滤筒260的安装。
其中,挡水板280的设置,使得水流在流经过滤筒260中时,可冲击挡水板280使得转轴转动,从而带动过滤筒260转动,从而使得过滤筒260上杂质可掉落至收集腔240中,从而避免了过滤筒260发生堵塞。
其中,通过导水板的设置,能够将进水口130处的水流引导至过滤筒260上端的中部,从而避免了水流流动至收集腔240中,从而较佳的提升了该土木工程道路排水装置在使用时的效果。
本实施例中,收集腔240中设有收集盒290,收集盒290上远离隔板220的端部向上延伸至盖板120端形成延伸板2100,延伸板2100上设有把手410;隔板220的上端部设有朝向收集腔240且倾斜向下设置的导料板2110,收集盒290能够放置在收集腔240的底端并移动至导料板2110的下方。
本实施例中,通过导料板2110以及收集盒290的设置,使得过滤筒260上的杂质可经由导料板2110滑落至收集盒290中,在排水完毕后,可打开盖板120并拉动把手410将收集盒290从收集腔240中取出,从而较为方便的实现了对于水流中杂质的收集以及去除。
本实施例中的排水装置在使用时可能会存在部分污水飞溅至收集腔240,故在收集腔240的底端设置支撑板2140,支撑板2140与收集腔240的内壁形成密封,支撑板2140位于排水口150的上端部,隔板220上设有位于设有支撑板2140上端面的条形通孔2150,当有水流飞溅至收集腔240后,可通过条形通孔2150排出,由于支撑板2140设置于排水口150的上端部,在排水时排水腔230中的污水不会倒灌至收集腔240中。
总之,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凡依本实用新型申请专利范围所作的均等变化与修饰,皆应属本实用新型专利的涵盖范围。

Claims (6)

1.一种土木工程道路排水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排水装置主体(110),排水装置主体(110)中设有开口向上设置的容腔(210),容腔(210)的底端部设有两与容腔(210)内壁相连接的隔板(220),两隔板(220)将容腔(210)分隔为位于两隔板(220)之间的排水腔(230)以及位于排水腔(230)两端的收集腔(240),排水腔(230)的底部设有排水口(150);排水腔(230)上端部设有可转动的过滤筒(260),过滤筒(260)的外周侧壁与隔板(220)的上端部之间间隙配合,过滤筒(260)的周向侧壁上设有用于对污水进行过滤的过滤孔(310);容腔(210)上端部设有用于对容腔(210)进行密封的盖板(120),盖板(120)上设有用于将水流导入过滤筒(260)上方的进水口(13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土木工程道路排水装置,其特征在于:过滤筒(260)中设有旋转轴线与过滤筒(260)旋转轴线重合的转轴(270),转轴(270)的两端部伸出过滤筒(260),排水装置主体(110)上设有与转轴(270)间隙配合的安装通孔(140),转轴(270)的两端部伸入安装通孔(140)中。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土木工程道路排水装置,其特征在于:转轴(270)设有多个垂直于转轴(270)外周面且沿转轴(270)周向设置的挡水板(280)。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土木工程道路排水装置,其特征在于:收集腔(240)中设有收集盒(290),收集盒(290)上远离隔板(220)的端部向上延伸至盖板(120)端形成延伸板(2100),延伸板(2100)上设有把手(410);隔板(220)的上端部设有朝向收集腔(240)且倾斜向下设置的导料板(2110),收集盒(290)能够放置在收集腔(240)的底端并移动至导料板(2110)的下方,隔板(220)上设有位于设有支撑板(2140)上端面的条形通孔(2150)。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土木工程道路排水装置,其特征在于:收集腔(240)的底端设有用于放置收集盒(290)的支撑板(2140),支撑板(2140)与收集腔(240)的内壁形成密封,支撑板(2140)位于排水口(150)的上端部。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土木工程道路排水装置,其特征在于:盖板(120)的下端面上设有位于进水口(130)处的导水板,导水板包括两分别设置于进水口(130)两端且朝向过滤筒(260)中心处倾斜设置的第一导水部(2120),第一导水部(2120)的下端部设有竖直设置的第二导水部(2130)。
CN202123299380.8U 2021-12-24 2021-12-24 一种土木工程道路排水装置 Active CN21658692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3299380.8U CN216586920U (zh) 2021-12-24 2021-12-24 一种土木工程道路排水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3299380.8U CN216586920U (zh) 2021-12-24 2021-12-24 一种土木工程道路排水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6586920U true CN216586920U (zh) 2022-05-24

Family

ID=8161734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3299380.8U Active CN216586920U (zh) 2021-12-24 2021-12-24 一种土木工程道路排水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6586920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160444B2 (en) System for removing contaminants from storm water
CN211774434U (zh) 一种市政道路用排水装置
KR20060028470A (ko) 초기 강우유출수의 비점오염물질 정화장치
CN106948452A (zh) 沉泥井雨水污染物截污设施及截污操作方法
CN114991253A (zh) 雨水净化调蓄系统
CN215166372U (zh) 一种排水道路结构
KR101036018B1 (ko) 오수의 오염물질 여과기 및 이를 이용한 여과장치
CN216586920U (zh) 一种土木工程道路排水装置
CN112323719A (zh) 一种地铁口用疏水装置
CN109763554B (zh) 一种生物滞留设施入流口结构
CN114482244B (zh) 一种具有防积液功能的市政道路用泄水装置
CN210596886U (zh) 一种公路用雨水导流设备
CN208167930U (zh) 一种防堵塞的市政建设用雨水井
KR101155280B1 (ko) 도로 또는 교량의 초기우수 처리장치
CN107761925B (zh) 一种一体化雨水过滤装置
CN206156888U (zh) 一种快速施工安装的雨污水过滤装置
KR200449657Y1 (ko) 회전스크린을 구비한 수중오염물질 처리장치
KR200436505Y1 (ko) 교량용 집수구
CN215829600U (zh) 一种具有快速排水功能的市政道路排水装置
CN216787370U (zh) 一种新型市政排水地漏
CN216108875U (zh) 海绵城市雨水导流系统
CN216935053U (zh) 一种混凝土废水收集装置
CN217439061U (zh) 雨水净化调蓄系统
CN214168744U (zh) 一种高速公路桥梁排水结构
KR102217748B1 (ko) 맨홀 여과 장치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