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108875U - 海绵城市雨水导流系统 - Google Patents

海绵城市雨水导流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6108875U
CN216108875U CN202122192946.0U CN202122192946U CN216108875U CN 216108875 U CN216108875 U CN 216108875U CN 202122192946 U CN202122192946 U CN 202122192946U CN 216108875 U CN216108875 U CN 21610887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ud
sponge city
sponge
grass planting
planting ditch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2192946.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振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SCEC Aecom Consulta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SCEC Aecom Consulta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SCEC Aecom Consulta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CSCEC Aecom Consultant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2192946.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610887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610887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610887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A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 Y02A10/00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at coastal zones; at river basins
    • Y02A10/30Flood prevention; Flood or storm water management, e.g. using flood barrier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海绵城市雨水导流系统,属于市政工程领域,解决了道路径流雨水直接排入海绵城市LID设施造成环境污染,以及影响LID设施使用寿命和建设效果的问题。本实用新型包括沉泥井、导流通道和植草沟,沉泥井和导流通道均位于道路路面以下,沉泥井上设有入水口,导流通道一端连接于沉泥井上端,导流通道另一端通向植草沟的土壤表面,植草沟连接LID设施。本实用新型通过将雨水中的杂物过滤,将悬浮物等易堵塞管网、污染水体的物质进行预处理,有效降低了杂质对海绵LID设施的污染,从而减轻后期海绵设施工作负荷,杂质、杂物只需定期进行清理,装置维修成本低只需定期检查维护。

Description

海绵城市雨水导流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市政工程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海绵城市雨水导流系统。
背景技术
近年来,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海绵城市建设在现代化建设和发展中越来越重要。由于海绵城市建设的设计理念和施工方案的不成熟,各地建设海绵城市的摸索中,出现很多建设理念,但是建设成效不一样,有的对城市的风貌有破坏和影响,给居民的生产生活带来了诸多的不便。
道路径流雨水带有一定的泥砂、沉淀物、悬浮物、生活垃圾等杂质。如果将前期雨水直接排入海绵城市LID设施将会对周边环境造成污染,海绵城市LID设施的使用寿命和建设效果造成影响。所以必须要对雨水进入海绵城市LID设施前进行处理。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海绵城市雨水导流系统,以解决道路径流雨水直接排入海绵城市LID设施造成环境污染,以及影响LID设施使用寿命和建设效果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海绵城市雨水导流系统,包括沉泥井、导流通道和植草沟,沉泥井和导流通道均位于道路路面以下,沉泥井上设有入水口,导流通道一端连接于沉泥井上端,导流通道另一端通向植草沟的土壤表面,植草沟连接LID设施。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导流通道靠近沉泥井的一端设有过滤网片。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植草沟的土壤表面镶嵌有卵石。镶嵌卵石的作用是防止冲刷,减缓流速,消减动能。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卵石的粒径为50-100mm。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道路包括车行道和人行道,植草沟位于人行道旁。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人行道和车行道之间设有路缘石,路缘石上设有横向贯通的开口,开口一端与车行道路面相接,开口另一端与沉泥井的入水口相连通,入水口位于沉泥井侧部上端。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沉泥井顶部不封闭,便于清污,沉泥井顶部设有井盖。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车行道上靠近路缘石的一侧设有导流平石,导流平石的上表面向路缘石方向倾斜。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沉泥井位于车行道下方靠近人行道的一侧,沉泥井的入水口位于沉泥井顶部,入水口设有井盖,井盖上设有透水孔。
市政道路地表径流雨水流入海绵城市LID设施前一般存在污染,且杂质较多不易清理。本实用新型导流系统进行雨水前端粗过滤及沉淀,导流进入海绵LID设施,并在导流系统末端设置植草沟进行消能处理,避免雨水对海绵LID设施形成冲击,实现道路径流的海绵建设需求。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 本实用新型通过将雨水中的杂物过滤,将悬浮物等易堵塞管网、污染水体的物质进行预处理,有效降低了杂质对海绵LID设施的污染,从而减轻后期海绵设施工作负荷,杂质、杂物只需定期进行清理,装置维修成本低只需定期检查维护;
2. 本实用新型减少了对路面人行道的破坏和使用的影响,达到保护环境,降低成本、绿色节能的目的,让海绵城市建设融入到城市环境之中;
3. 本实用新型生产成本低、施工方便、省时省力。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第一种实施方式的平面图;
图2是图1中的A-A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中路缘石的立面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中导流平石的立面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第二种实施方式的平面图;
图6是图5中的B-B剖视图。
图中:1-沉泥井;101-入水口;102-井盖;103-透水孔;2-导流通道;3-植草沟;301-土壤;302-卵石;4-过滤网片;5-道路;501-车行道;502-人行道;6-路缘石;601-开口;7-导流平石。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
海绵城市建设中,道路面流雨水会导入两侧绿化海绵系统。为不破坏铺装面层的感官和使用良好性,并解决道路面流存在杂物,且不宜清理的问题,本实用新型通过面流前端的粗沉淀和过滤装置初期净化道路面流,并将净化后的雨水引入海绵LID设施,保护和提高的海绵LID使用寿命的同时,加大了雨水收集率。
实施例1、
如图1-图4所示,一种海绵城市雨水导流系统,包括沉泥井1、导流通道2和植草沟3,沉泥井1和导流通道2均位于道路5路面以下,沉泥井1上设有入水口101,导流通道2一端连接于沉泥井1上端,导流通道2另一端通向植草沟3的土壤301表面,植草沟3连接LID设施。
导流通道2靠近沉泥井1的一端设有过滤网片4。
植草沟3的土壤301表面镶嵌有卵石302。
卵石302的粒径为50-100mm。
道路5包括车行道501和人行道502,植草沟3位于人行道502旁。
人行道502和车行道501之间设有路缘石6,路缘石6上设有横向贯通的开口601,开口601一端与车行道501路面相接,开口601另一端与沉泥井1的入水口101相连通,入水口101位于沉泥井1侧部上端。
沉泥井1顶部不封闭,沉泥井1顶部设有井盖102。
车行道501上靠近路缘石6的一侧设有导流平石7,导流平石7的上表面向路缘石6方向倾斜。
地表径流雨水通过道路汇集,在导流平石7的引导下经路缘石6的开口601、沉泥井1的入水口101进入沉泥井1,经过粗沉淀后溢流,通过导流通道2前端的过滤网片4把漂浮物过滤后进入导流通道2,出水进入植草沟3进行消能,最后导入道路两侧海绵LID设施内。
路缘石6的开口方式及其相应设计参数是否合理,直接影响整个道路雨水组织,决定路面是否积水、雨水是否有效净化和调蓄。路缘石6的开口601间距过大不利于雨水排放,容易造成路面积水;开口601间距过密则降低行车安全,影响道路景观。
本实施例中,设计路缘石6材料为花岗岩,高90mm,宽640mm;并设计矩形式开口601。
本实施例中,以溢流堰流量计算公式对路缘石开口过流能力进行计算。
Figure DEST_PATH_IMAGE001
式中:m为流量系数;b为堰宽,单位为m;g为重力加速度,取9.81m/s2; H为堰上水头,单位为m。
流量系数m 按无侧面收缩,有显著来水流速,则 m按公式计算。
Figure 502300DEST_PATH_IMAGE002
式中:P为堰壁高度,单位为m。
路缘石6过流能力计算:堰上水头开口有效高度 H=0.09m,堰壁高度P =0.00 m,计算得流量系数m =0.674,路缘石开口宽度b =0.64m,计算得路缘石6过流能力为0.0516m3/s。
根据设计路缘石6的开口601过流能力,采用路面雨水径流量公式能够反推路缘石6汇水面积,一般路缘石6的开口601主要收集机动车道雨水,因此可以根据机动车道宽度反算路缘石6的开口601间距。路缘石6的开口601设计也可根据道路设计参数确定合适的开口样式、开口间距、开口高度,合理划分每个开口601的汇水面积,确定开口601宽度。
实施例2、
如图5、图6所示,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沉泥井1位于车行道501下方靠近人行道502的一侧,沉泥井1的入水口101位于沉泥井1顶部,入水口101设有井盖102,井盖102上设有透水孔103。
地表径流雨水通过道路汇集,通过井盖102上的透水孔103流入沉泥井1,经过粗沉淀、过滤后流向植草沟3进行消能,最后导入道路两侧海绵LID设施内。
本实用新型需定期打开井盖102清理沉泥井1中的沉淀物,检查维护保证设施正常使用。
本实用新型具有结构简单、设计合理、操作方便的优点,能很好实现市政雨水进入海绵LID设施前完成导流和粗沉淀,避免大开大建对人行道造成使用性功能阻碍,同时极大地提高了施工效率,降低城市管理工作成本,经济美观。
本实用新型在固原海绵城市建设、庄河海绵城市建设中广泛使用,并得到了建设各方的一致好评。

Claims (9)

1.一种海绵城市雨水导流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沉泥井(1)、导流通道(2)和植草沟(3),沉泥井(1)和导流通道(2)均位于道路(5)路面以下,沉泥井(1)上设有入水口(101),导流通道(2)一端连接于沉泥井(1)上端,导流通道(2)另一端通向植草沟(3)的土壤(301)表面,植草沟(3)连接LID设施。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海绵城市雨水导流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通道(2)靠近沉泥井(1)的一端设有过滤网片(4)。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海绵城市雨水导流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植草沟(3)的土壤(301)表面镶嵌有卵石(302)。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海绵城市雨水导流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卵石(302)的粒径为50-100mm。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海绵城市雨水导流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道路(5)包括车行道(501)和人行道(502),所述植草沟(3)位于人行道(502)旁。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海绵城市雨水导流系统,其特征在于:人行道(502)和车行道(501)之间设有路缘石(6),路缘石(6)上设有横向贯通的开口(601),开口(601)一端与车行道(501)路面相接,开口(601)另一端与沉泥井(1)的入水口(101)相连通,入水口(101)位于沉泥井(1)侧部上端。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海绵城市雨水导流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沉泥井(1)顶部不封闭,沉泥井(1)顶部设有井盖(102)。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海绵城市雨水导流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行道(501)上靠近路缘石(6)的一侧设有导流平石(7),导流平石(7)的上表面向路缘石(6)方向倾斜。
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海绵城市雨水导流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沉泥井(1)位于车行道(501)下方靠近人行道(502)的一侧,沉泥井(1)的入水口(101)位于沉泥井(1)顶部,入水口(101)设有井盖(102),井盖(102)上设有透水孔(103)。
CN202122192946.0U 2021-09-10 2021-09-10 海绵城市雨水导流系统 Active CN21610887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192946.0U CN216108875U (zh) 2021-09-10 2021-09-10 海绵城市雨水导流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192946.0U CN216108875U (zh) 2021-09-10 2021-09-10 海绵城市雨水导流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6108875U true CN216108875U (zh) 2022-03-22

Family

ID=8073265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2192946.0U Active CN216108875U (zh) 2021-09-10 2021-09-10 海绵城市雨水导流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6108875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104247B (zh) 具有初期雨水弃流功能的混合流非下凹生物滞留池
CN103408156A (zh) 立交桥雨水净化与收集利用综合方法与系统
CN108797756A (zh) 一种景观绿化内雨水渗透净化储蓄系统
CN110965631A (zh) 具有消能功能的深层隧道排水竖井
CN105013244A (zh) 多级雨水净化处理设备
CN105174635A (zh) 多级雨水生物处理装置
CN213086821U (zh) 一种市政道路坡面结构
CN207429843U (zh) 一种低水损雨水过滤池
CN109778984B (zh) 一种城市道路雨水径流收集及处理系统
CN216108875U (zh) 海绵城市雨水导流系统
CN204865241U (zh) 多级雨水净化处理设备
CN207469409U (zh) 一种雨水井生物过滤系统
CN210684951U (zh) 一种雨水限流排放装置
CN212877006U (zh) 一种节水型市政道路雨水灌溉系统
CN210684954U (zh) 一种基于沙过滤水体净化装置
CN204212052U (zh) 一种桥面雨水收集生态过滤装置
CN112609528A (zh) 一种市政道路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CN205061812U (zh) 多级雨水生物处理装置
KR101155280B1 (ko) 도로 또는 교량의 초기우수 처리장치
CN107434301B (zh) 一种植被过滤沟槽
CN214497030U (zh) 一种带有净化功能的市政道路用滞留带
KR101035493B1 (ko) 여과식 비점오염 정화 장치
CN209482424U (zh) 一种景观绿化内雨水渗透净化储蓄系统
CN218147615U (zh) 道路侧石
CN211547984U (zh) 具有消能功能的深层隧道排水竖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