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580666U - 连接结构及设有该连接结构的婴儿车 - Google Patents

连接结构及设有该连接结构的婴儿车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6580666U
CN216580666U CN202121606680.3U CN202121606680U CN216580666U CN 216580666 U CN216580666 U CN 216580666U CN 202121606680 U CN202121606680 U CN 202121606680U CN 216580666 U CN216580666 U CN 21658066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eat
piece
driving
connecting piece
pivote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1606680.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彭水毅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ongguan Senwang Baby Product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Dongguan Senwang Baby Product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ongguan Senwang Baby Products Co ltd filed Critical Dongguan Senwang Baby Product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1606680.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658066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658066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658066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arriages For Children, Sleds, And Other Hand-Operated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揭露了一种连接结构及设有该连接结构的婴儿车,所述连接结构包括车手、下侧枢接于车手上侧的推把、设置于车手与推把之间的用于限制两者相对旋转的第一锁定装置、枢接于车手下侧的连接座、设置于车手与连接座之间的用于限制两者相对旋转的第二锁定装置、设置于推把上侧的操作装置、上侧与操作装置连接的第一连接装置、下侧与第二锁定装置连接的第二连接装置,第一连接装置下侧、第二连接装置上侧均与第一锁定装置连接;驱动操作装置,第一连接装置被带动解锁第一锁定装置,第一锁定装置解锁的过程中联动第二连接装置解锁第二锁定装置,即一次操作可折叠推把还能收合婴儿车,即使推把与车手不能相对旋转,也不影响婴儿车的收合操作。

Description

连接结构及设有该连接结构的婴儿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婴幼儿产品领域,尤其涉及连接结构及设有该连接结构的婴儿车。
背景技术
婴儿车作为能减轻父母抱孩子负担的工具,使用越来越广泛。为使用更方便,婴儿车一般都是起码具有两种形态,一种是展开使用状态,一种是收合状态,从而在需要推孩童外出的时候,使得婴儿车处于展开状态,当不需要使用而需要存放在室内某个位置或者需要交通工具托运婴儿车时,需要将婴儿车收合起来,使得婴儿车的体积相对变小,这样才不会占用太大空间。
婴儿车一般包括推把、车手,车手与婴儿车其他组件连接,推把下侧枢接于车手上侧或者推把下侧可上下移动地连接于车手。如此设置,在婴儿车处于展开状态下时,推把与车手处于展开状态而整体长度比较长,便于父母推移婴儿车;当要收合婴儿车时,使得推把相对车手旋转或者相对车手往下移动推把,从而减少婴儿车收合后的体积。
有些推把下侧枢接于车手上侧的婴儿车,推把下侧与车手上侧之间设置用于锁定两者的推把锁定机构,然后车手下侧与婴儿车其他组件之间再设置一车手锁定机构,解锁车手锁定机构,就能进行婴儿车的收合。这种设置,在收合婴儿车时,有些是推把锁定机构与车手锁定机构分别进行不同的操作装置进行不同时间的解锁操作,且解锁先后顺序无所谓,即解锁锁定机构的解锁,是为了收合婴儿车,而解锁推把锁定机构是为了使得推把相对车手旋转而进一步减少收合后的婴儿车体积,如此设置,虽然推把是否能相对车手旋转不影响婴儿车的收合,但是推把的折叠与婴儿车的收合必须需要两次不同操作,从而在推把与车手可相对旋转的情况下,整体操作比较繁琐费时间;还有些是先解锁推把锁定机构,然后再相对车手旋转推把,推把在旋转过程中去联动解锁车手锁定机构。这样设置,在推把与扶手可相对旋转时,确实能一次性折叠推把与收合婴儿车,但是若推把与车手出现问题,在推把锁定机构解锁后也不能相对旋转,就不能解锁车手锁定机构,从而不能进行婴儿车的收合,即是说,婴儿车的收合操作受限较多。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缺点,提供一种连接结构及设有该连接结构的婴儿车,其能在解锁推把与车手之间的第一锁定装置的同时解锁车手与连接座之间的第二锁定装置,从而进行婴儿车的收合,而无需在解锁所述第一锁定装置后通过旋转推把来解锁第二锁定装置。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连接结构,包括车手、下侧枢接于所述车手上侧的推把、设置于所述车手下侧与推把下侧之间的用于限制两者相对旋转的第一锁定装置、枢接于所述车手下侧的连接座、设置于所述车手下侧与连接座之间的用于限制两者相对旋转的第二锁定装置、设置于所述推把上侧的操作装置、上侧与所述操作装置连接的第一连接装置、下侧与第二锁定装置连接的第二连接装置,所述第一连接装置下侧、所述第二连接装置上侧均与第一锁定装置连接;驱动所述操作装置,所述第一连接装置被带动而解锁所述第一锁定装置,且所述第一锁定装置解锁的过程中可联动所述第二连接装置解锁第二锁定装置。
所述推把下侧固定连接有第一枢接座,所述车手上侧固定连接有第二枢接座,所述第一枢接座、第二枢接座枢接,所述第一锁定装置包括分别设置于所述第一枢接座与第二枢接座相对侧的第一齿槽、第二齿槽、可相对移动地设置于所述第一齿槽与第二齿槽之间的齿轮、设置于所述齿轮与第二枢接座之间的第一弹簧,在所述第一弹簧的作用下,当所述齿轮同时与第一齿槽、第二齿槽啮合时,所述第一锁定装置处于锁定状态。
所述第一连接装置包括上端与所述操作装置连接的第一钢线、与所述第一钢线下端连接的第一驱动件,所述第一驱动件可相对旋转并可相对移动地连接于所述第一齿槽底壁与齿轮之间,所述第一驱动件与第一齿槽底壁的相对侧设置有相互配合的第一主动斜面与第一从动斜面;驱动所述操作装置,通过第一钢线拉动第一驱动件旋转,在所述第一主动斜面与第一从动斜面的配合下,所述第一驱动件在旋转的同时往朝向第二齿槽的方向移动,从而推动齿轮往第二齿槽的方向移动。
所述第二连接装置包括可相对旋转地置于所述第二齿槽内的第二驱动件与上端连接于所述第二驱动件的第二钢线,所述第二驱动件位于所述齿轮与第二齿槽底壁之间;所述齿轮与第二驱动件的相对侧设置有相互配合的第二主动斜面与第二从动斜面;所述齿轮往朝向第二齿槽的一侧移动时,通过所述第二主动斜面与第二从动斜面的配合,所述第二驱动件旋转而带动第二钢线往上移动而解锁第二锁定装置。
所述齿轮与第二驱动件的相对侧中,至少其中一者凸设有第二凸起,另一者设置有第二凹槽,且所述第二凸起与第二凹槽的相对端面分别设置有所述第二主动斜面、第二从动斜面;或,所述第二齿槽底壁与第二驱动件的相对侧均凸设有凸起二,两所述凸起二的相对端面分别设置有所述第二主动斜面、第二从动斜面;所述第二凹槽底壁设置凸设有环形限位件,且所述环形限位件侧壁设置有缺口,所述第二驱动件包括一本体以及自所述本体外侧往外凸设的限位部,所述第二驱动件的本体至少部分位于所述环形限位件内,所述限位部伸于环形限位件的缺口。
所述第二枢接座包括主体以及设置所述主体上端一侧的枢接部,所述第二齿槽设置于枢接部朝向第一枢接座的一侧;所述第一枢接座至少部分位于主体上端另一侧,且所述第一枢接座该部分的外围上侧设置有一定位槽;所述车手上端固定连接于所述主体内,一定位件可相对上下移动地连接于所述车手上侧内,所述定位件与车手之间设置有第三弹簧,且所述定位件上侧往上凸设有定位部,对应的,所述主体上设置有可供所述定位部穿过的通道,在所述第三弹簧的作用下,所述定位件保持往上移动的趋势;较佳的,当推把与车手相对折叠时,所述第一枢接座外围的定位槽与所述定位部对准,在第三弹簧的作用下,所述定位件往上移动,其定位部插入所述定位槽内。
一种婴儿车,其可在展开状态与转换状态之间转换,其包括上述连接结构。
所述婴儿车还包括前脚、后脚、第一连接件、第一滑座、第二滑座、第二连接件、第三连接件;所述前脚后侧、后脚前侧两者中,其中一者枢接于所述连接座,另一者固定连接于所述连接座,或两者均枢接于所述连接座;所述第一滑座连接于所述车手并可相对车手上下移动,所述第二滑座连接于所述第二连接件并可相对第二连接件前后移动,所述第一连接件与所述后脚交叉式枢接,且所述第一连接件上侧枢接于所述第一滑座,下侧枢接于所述第二滑座;所述第二连接件后侧枢接于后脚,前侧枢接于第三连接件后侧,所述第三连接件前侧枢接于前脚;较佳的,所述第一连接件与后脚之间设置有扭簧。
所述婴儿车还包括座椅支撑件与第四连接件,所述座椅支撑件前侧与前脚枢接,所述第四连接件后侧与后脚枢接,前侧与座椅支撑件枢接,且所述座椅支撑件与前脚的枢接位置位于座椅支撑件与第四连接件枢接位置的前侧。
所述第一连接件于朝向座椅支撑件的一侧设置有支撑部,在所述婴儿车处于展开状态下时,所述座椅支撑件后侧抵靠于所述支撑部上,在所述婴儿车收合过程中,所述座椅支撑件可与支撑部脱离;较佳的,所述支撑部位于所述第一连接件与后脚的枢接位置以及第一滑座之间。
所述座椅支撑件后侧往朝向第一连接件的一侧凸设有抵靠部,所述抵靠部抵靠在所述支撑部上。
所述第一连接件上固定连接有支撑件,所述支撑部设置于支撑件上;所述座椅支撑件后侧固定连接有抵靠件,所述抵靠部设置于所述抵靠件上。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在解锁推把与车手之间的第一锁定装置的同时可联动解锁车手与连接座之间的第二锁定装置,从而进行婴儿车的收合,而无需在解锁所述第一锁定装置后通过旋转推把来解锁第二锁定装置,如此设置,在推把与车手可相对旋转的情况下,一次操作即可折叠推把还能收合婴儿车,从而整体操作方便且费时少,即使推把与车手之间真有损伤而不能相对旋转,也不影响婴儿车的收合操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婴儿车处于展开状态下的平面示意图;
图2为根据图1中A-A方向的剖面示意图;
图3为根据图2中C部分的放大示意图;
图4为根据图2中D部分的放大示意图;
图5为根据图2中C部分的爆炸放大示意图;
图6为根据图2中C部分另一角度的爆炸放大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连接结构的第一枢接座的放大示意图;
图8为根据图1中B-B方向的剖面放大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婴儿车处于收合过程中的平面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婴儿车处于收合状态下的平面示意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婴儿车处于展开状态下的立体示意图一;
图12为本实用新型婴儿车处于展开状态下的立体示意图二;
图13为根据图12中E部分的放大示意图;
图14为本实用新型婴儿车第一连接件与支撑件部分的爆炸放大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至10所示,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连接结构,所述连接结构包括车手1、下侧枢接于所述车手1上侧的推把11、设置于所述车手下侧与推把下侧之间的用于限制两者相对旋转的第一锁定装置、枢接于所述车手1下侧的连接座12、设置于所述车手11下侧与连接座12之间的用于限制两者相对旋转的第二锁定装置、设置于所述推把11上侧的操作装置13、上侧与所述操作装置13 连接的第一连接装置、下侧与第二锁定装置连接的第二连接装置,所述第一连接装置下侧、所述第二连接装置上侧均与第一锁定装置连接;驱动所述操作装置13,所述第一连接装置被带动而解锁所述第一锁定装置,且所述第一锁定装置解锁的过程中可联动所述第二连接装置解锁第二锁定装置。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推把11下侧固定连接有第一枢接座14,所述车手1上侧固定连接有第二枢接座15,所述第一枢接座14、第二枢接座15枢接,从而实现车手1上侧与推把11下侧枢接的目的。所述第一锁定装置包括分别设置于所述第一枢接座14与第二枢接座15相对侧的第一齿槽141、第二齿槽151、可相对移动地设置于所述第一齿槽141与第二齿槽151之间的齿轮16、设置于所述齿轮16与第二枢接座15之间的第一弹簧17,在所述第一弹簧17的作用下,当所述齿轮16同时与第一齿槽141、第二齿槽151啮合时,从而第一锁定装置处于锁定状态,所述第一枢接座14与第二枢接座15不能相对旋转,即车手1 与推把11不能相对旋转。
所述第一连接装置包括上端与所述操作装置13连接的第一钢线(图未示)、与所述第一钢线下端连接的第一驱动件18,所述第一驱动件18可相对旋转并可相对移动地连接于所述第一齿槽141底壁与齿轮16之间,所述第一驱动件18 与第一齿槽141底壁的相对侧设置有相互配合的第一主动斜面1411与第一从动斜面181;驱动所述操作装置13,通过第一钢线拉动第一驱动件18旋转,在所述第一主动斜面1411与第一从动斜面181的配合下,所述第一驱动件18在旋转的同时往朝向第二齿槽151的方向移动,从而推动齿轮16往第二齿槽151的方向移动,当所述齿轮16脱离第一齿槽141而只与所述第二齿槽151啮合时,所述第一锁定装置解锁,所述第一枢接座14、第二枢接座15可相对旋转,即推把11与车手1可相对旋转。
所述第一齿槽141底壁与第一驱动件18的相对侧中,至少其中一者凸设有第一凸起1412,另一者设置有第一凹槽182,且所述第一凸起1412与第一凹槽 182的相对端面分别设置有第一主动斜面1411、第一从动斜面181;或,所述第一齿槽141底壁与第一驱动件18的相对侧均凸设有凸起一,两所述凸起一的相对端面分别设置有第一主动斜面1411、第一从动斜面181。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齿槽141底壁朝向第一驱动件18的一侧设置有多个相互间隔设置的所述第一凸起1412,所述第一驱动件18朝向第一齿槽141底壁的一侧设置有多个相互间隔的所述第一凹槽182。
所述第二连接装置包括可相对旋转地置于所述第二齿槽151内的第二驱动件19与第二钢线(图未示),所述第二驱动件19位于所述齿轮16与第二齿槽 151底壁之间,所述第二钢线上端连接于第二驱动件19;所述齿轮16与第二驱动件19的相对侧设置有相互配合的第二主动斜面161与第二从动斜面191;所述齿轮16往朝向第二齿槽151的一侧移动时,通过所述第二主动斜面161与第二从动斜面191的配合,所述第二驱动件19旋转而带动第二钢线往上移动而解锁第二锁定装置。
所述齿轮16与第二驱动件19的相对侧中,至少其中一者凸设有第二凸起 162,另一者设置有第二凹槽192,且所述第二凸起162与第二凹槽192的相对端面分别设置有第二主动斜面161、第二从动斜面191;或,所述第二齿槽151 底壁与第二驱动件19的相对侧均凸设有凸起二,两所述凸起二的相对端面分别设置有第二主动斜面161、第二从动斜面191。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齿轮16朝向第二驱动件19的一侧设置有多个相互间隔设置的所述第二凸起162,所述第二驱动件19朝向齿轮16的一侧设置有多个相互间隔设置的所述第二凹槽192。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弹簧17设置于所述齿轮16与第二驱动件19之间。较佳的,所述第二驱动件19朝向齿轮16的一侧中间设置有第三凹槽193,所述第一弹簧17的一端置于所述第三凹槽193内,从而便于弹簧组装于定位。所述第二凹槽192设置在所述第三凹槽193的外侧。
较佳的,所述第二齿槽151底壁设置凸设有环形限位件1511,且所述环形限位件侧壁设置有缺口1512(如图7所示),所述第二驱动件19包括一本体194 以及自所述本体194外侧往外凸设的限位部195,所述第二驱动件19的本体194 至少部分位于所述环形限位件1511内,所述限位部195伸于环形限位件1511 的缺口1512。如此设置,不但相当于环形限位件1511的缺口1512限定了第二驱动件19的旋转角度,且第二驱动件19的本体194也是本体194在环形限位件1511内旋转,从而使得第二驱动件19在旋转时不会移位,从而进一步保证第二钢线拉动第二锁定装置解锁的有效性。所述第二从动斜面191设置于所述本体194上。
所述第二枢接座15包括主体152以及设置所述主体152上端的枢接部153,所述第二齿槽151设置于枢接部153朝向第一枢接座14的一侧;所述车手1上端固定连接于所述主体152内,所述第二齿槽151的侧壁设置有与所述主体152 内部相同的穿孔1510供第二钢线穿过。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锁定装置包括与所述车手1下侧连接并可相对车手1下侧上下移动的锁定件121、设置于所述锁定件121与车手1之间的第二弹簧122,所述第二钢线下端连接于所述锁定件121,且锁定件121下侧凸设有锁定部1211,对应的,所述连接座12设置有往上开口的锁定孔120,在所述第二弹簧122的作用下,所述锁定部1211至少下侧插入锁定孔120内,从而车手1 与连接座12不能相对旋转,第二锁定装置处于锁定状态。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第二锁定装置也可以设置为其他公知可行的具体结构,即是说,所述第二锁定装置的具体结构并不是本实用新型的发明点,只要第二钢线往上移动时可解锁所述第二锁定装置即可。
在本实施例中,车手1下侧固连接于一固定件123上侧内,所述固定件123 下侧枢接于连接座12的一侧,从而实现车手1下侧与连接座12的枢接,所述锁定件121上侧可相对上下移动地连接于所述车手1下侧内。
所述锁定件121上间隔设置有一连接长孔1212较佳以及一容纳长孔1213,且所述容纳长孔1213位于连接长孔1212下侧,可通过一铆钉或者销钉穿过所述车手1与容纳长孔1213而连接所述锁定件121与车手1,第二弹簧122设置于容纳长孔1213内,且第二弹簧122两端分别抵靠于该铆钉与容纳长孔1213 下底壁;然后再通过一铆钉穿过所述固定件123、车手1与连接长孔1212,从而连接固定件123、车手1与锁定件121。如此,再连接锁定件121与车手1后,锁定件121与车手1就相对定位,再连接固定件123、车手1与锁定件121就更容易,从而使得组装更方便。
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只设置一容纳长孔1213,然后通过铆钉穿过所述固定件123、车手1与容纳长孔1213而连接所述固定件123、车手1与锁定件 121,然后第二弹簧122设置于容纳长孔1213内,且第二弹簧122两端分别抵靠于该铆钉与容纳长孔1213下底壁。
所述操作装置13的具体结构以及其与第一钢线的连接可为任意公知可行的机构,且因所述操作装置13的具体结构不是实用新型的发明点,故不在此赘述。
当要解锁所述第一锁定装置与第二锁定装置时,驱动所述操作装置13,拉动第一钢线往上移动,带动第一驱动件18旋转,通过第一齿槽141底壁与第一驱动件18之间第一主动斜面1411与第一从动斜面181的配合,所述第一驱动件18在旋转的同时往朝向第二齿槽151的方向移动,从而推动齿轮16往第二齿槽151的方向移动;在齿轮16移动的过程中,通过所述齿轮16与第二驱动件19之间的第二主动斜面161与第二从动斜面191的配合,使得第二驱动件19 相对第二枢接座15旋转,而第二驱动件19的旋转拉动第二钢线往上移动,从而拉动所述锁定件121往上移动,使得所述锁定部1211逐渐脱离连接座12的锁定孔120;当所述齿轮16脱离第一齿槽141而只与所述第二齿槽151啮合时,第一锁定装置解锁,所述第一枢接座14、第二枢接座15可相对旋转,即推把 11与车手1可相对旋转;同时,在第二钢线的拉动下,锁定件121的锁定部1211 也全部脱离连接座12的锁定孔120,从而第二锁定装置解锁,所述车手1可与连接座12相对旋转。
如上设置,通过驱动操作装置13即可同时解锁所述第一锁定装置与第二装置,无需像有些传统设计中,第一锁定装置与第二锁定装置需要通过两设置于不同位置的操作装置13进行两次操作解锁,也无需像传统技术中先解锁第一锁定装置再通过旋转推把11而解锁第二锁定装置,从而一次操作即可折叠推把11 还能收合婴儿车,从而整体操作方便且费时少,即使推把11与车手1之间真有损伤而不能相对旋转,也不影响婴儿车的收合操作。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枢接部153设置于主体152上端一侧,所述第一枢接座14至少部分位于主体152上端另一侧,且所述第一枢接座14该部分的外围上侧设置有一定位槽140;一定位件113可相对上下移动地连接于所述车手1上侧内,所述定位件113与车手1之间设置有第三弹簧114,且所述定位件113上侧往上凸设有定位部1131,对应的,所述主体152上设置有可供所述定位部1131 穿过的通道1520,在所述第三弹簧114的作用下,所述定位件113保持往上移动的趋势。如此设置,在所述第一锁定装置处于锁定状态下以及第一枢接座14 与第二枢接座15相对旋转的过程中,所述定位件113的定位部1131上端接触于第一枢接座14的外围,第三弹簧114一直处于被压缩状态;当推把11相对车手1旋转至不能再旋转时,即推把11与车手1相对完全折叠(如图10所示状态)时,所述第一枢接座14外围的定位槽140与所述定位部1131对准,在第三弹簧114的恢复力作用下,所述定位件113往上移动,其定位部1131插入第一枢接座14外围的定位槽140内。如此,可避免在折叠状态下的推把11轻易散开。当要再度将推把11打开时,只需稍微用力将推把11掰开,使得定位槽140与定位部1131脱离即可。
较佳的,所述定位件113上设置有长孔1132,通过一铆钉或销钉1133穿过所述车手1上侧与该长孔1132即可连接所述车手1与定位件113,所述第三弹簧114置于所述长孔1132内,且第三弹簧114下端抵靠于该铆钉,上端抵靠于该长孔的顶壁,从而在所述第三弹簧114的作用下,所述定位件113保持往上移动的趋势。可再通过一铆钉连接所述车手1与第二枢接座主体152,如此,使得组装更方便。
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通过一铆钉直接穿过车手1、第二枢接座15主体 152以及锁定件121长孔,从而连接车手1、第二枢接座15与锁定件121。
结合图11至14所示,本实用新型还公开了一种可在展开状态与转换状态之间转换的婴儿车,所述婴儿车包括所述连接结构。
所述婴儿车还包括前脚2、后脚3、第一连接件4、第一滑座5、第二滑座6、第二连接件7、第三连接件8;所述前脚2后侧、后脚3前侧两者中,其中一者枢接于所述连接座12,另一者固定连接于所述连接座12,或两者均枢接于所述连接座12;所述第一滑座5连接于所述车手1并可相对车手1上下移动,所述第二滑座6连接于所述第二连接件7并可相对第二连接件7前后移动,所述第一连接件4与所述后脚3交叉式枢接,且所述第一连接件4上侧枢接于所述第一滑座5,下侧枢接于所述第二滑座6;所述第二连接件7后侧枢接于后脚3,前侧枢接于第三连接件8后侧,所述第三连接件8前侧枢接于前脚2。
在所述婴儿车处于展开状态下时,所述第一连接件4与后脚3枢接的位置 41位于所述第二连接件7后侧与后脚3枢接位置71的上侧。
在所述婴儿车处于展开状态下时,所述前脚2后侧与车手1下侧或/和后脚 3前侧枢接的位置20位于所述第三连接件8前侧与前脚2枢接位置81的上侧。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前脚2后侧枢接于所述连接座12,所述后脚3前侧与所述连接座12固定连接。
当要收合所述婴儿车时,先通过驱动所述操作件解锁所述第一锁定装置与第二锁定装置,之后再驱动车手1往后下方旋转,带动第一连接件4上侧也随着往后下方旋转移动,从而推动第一滑座5往朝向车手1原来上侧的方向移动,第一滑座5带动第一连接件4上侧一起沿着车手1移动,且第一连接件4上侧同时相对第一滑座5旋转,而随着车手1上侧逐渐往后下方的旋转移动,第一连接件4上侧与滑座也是同时继续往后下旋转移动;因为第一连接件4与后脚3 为交叉式枢接,从而在第一连接件4上侧往后下方旋转移动时,第一连接件4下侧会相对往上移动,从而推动第二滑座6往朝向第二连接件7前侧的方向移动,同时带动第二连接件7前侧往上旋转移动,而第二连接件7前侧的往上旋转移动会带动第三连接件8后侧也往上旋转移动,从而第三连接件8前侧拉动前脚2也往后旋转移动(如图9所示),直至车手1不能再旋转移动为止,婴儿车完全收合。即是说,在收合婴儿车时,只需往后下方旋转所述车手1,婴儿车其他组件即会自然顺畅地联动,直至婴儿车完全收合,从而婴儿车的收合轻松不费力。而且在婴儿车完全收合时,所述车手1与后脚3相对靠近,前脚2也与后脚3相对靠近,第一连接件4与后脚3的夹角变小,所述第二连接件7与第三连接件8的夹角也变小而彼此相对靠近(如图10所示),从而收合后的婴儿车体积很小,便于搬运、储存。可在往后旋转车手1的同时往前下方旋转所述推把11而折叠所述推把,从而进一步减少收合后的婴儿车体积。
较佳的,所述第一连接件4与后脚3之间设置有扭簧42(结合图12、13所示),从而在婴儿车处于展开状态下时,所述扭簧42可协助第一连接件4与前脚2保持处于相对展开的状态,从而使得婴儿车在展开状态下时更稳定;当要将收合后的婴儿车展开时,往上旋转车手1,所述扭簧42可协助第一连接件4 旋转复位,从而使得婴儿车的展开操作更轻松方便。
在本实施例中,可通过一枢接件(该枢接件可设置为铆钉或类似装置)穿过所述第一连接件4、扭簧42以及后脚3,扭簧42一端连接所述第一连接件4,另一端连接所述后脚3,如此,在能实现扭簧42功能的基础上组装更简便。
本实用新型婴儿车还包括座椅支撑件9与第四连接件10,所述座椅支撑件 9前侧与前脚2枢接,所述第四连接件10后侧与后脚3或/和连接座12枢接,前侧与座椅支撑件9枢接,且所述座椅支撑件9与前脚2的枢接位置90位于座椅支撑件9与第四连接件10枢接位置101的前侧。因为所述后脚3前侧固定连接于所述连接座12,所以后脚3与连接座12可视为一个组件,所述第四连接件 10后侧与后脚3枢接或与连接座12枢接实质相同。
如此设置,在所述婴儿车收合过程中,随着前脚2的往后旋转移动,所述座椅支撑件9前侧也往后移动,从而联动第四连接件10,使得座椅支撑件9后侧往下旋转移动,使得第四连接件10的前侧也往下旋转移动。如此,婴儿车的收合也能带动座椅支撑件9一起收合,且当婴儿车完全收合时,所述座椅支撑件9与其前脚2的夹角也大大变小,且第四连接架与座椅支撑件9也不影响前脚2与后脚3之间的相互靠近,也不影响婴儿车其他组件在婴儿车收合时的联动,故座椅支撑件9与第四连接件10的设置不影响婴儿车的收合,也不影响婴儿车收合后的体积。
所述座椅支撑件9与前脚2的枢接位置90位于所述第三连接件8前侧与前脚枢接位置81的上侧。
可在所述座椅支撑件9上组装额外单独的座椅,也可将所述座椅支撑件9 作为座椅(图未示)的一部分,所述座椅支撑件9可设置为管状,也可设置为板状,或设置为其他合适的形状。因为所述座椅支撑件9与婴儿车采用了如上设置,不管座椅如何设置,即相当于婴儿车收合时,所述座椅也随着一起旋转。因为在所述座椅支撑件9上安装座椅或座椅支撑件9本身作为座椅的一部分均可采用公知可行的结构实现,且其不是本实用新型的发明点,故不在此详细赘述。
在本实施例中,较佳的,所述第一连接件4于朝向座椅支撑件9的一侧设置有支撑部43,在所述婴儿车处于展开状态下时,所述座椅支撑件9后侧抵靠于所述支撑部43上(结合图12、13、14),在所述婴儿车收合过程中,所述座椅支撑件9可与支撑部43脱离。如此设置,使得在婴儿车处于展开状态下时,座椅支撑架后侧有第一连接件4提供往上的支撑力,再加上座椅支撑件9前侧与前脚2连接,座椅支撑件9前侧有前脚2提供往上的支撑力,从而使得在婴儿车处于展开状态下时,所述座椅支撑件9前后都有稳定的支撑。即是说,在座椅支撑件9上安装座椅或座椅支撑件9本身为座椅的一部分的时候,在婴儿车处于展开状态下,当孩童坐在座椅内的时候,孩童能得到稳定的支撑,人身安全能得到保证。而因为在所述婴儿车收合过程中,所述座椅支撑件9可与支撑部43脱离,故婴儿车的收合与座椅支撑件9的收合不会相干涉。
所述支撑部43位于所述第一连接件4与后脚3的枢接位置41以及第一滑座5之间,从而使得在婴儿车处于展开状态下时,所述座椅支撑件9能相对婴儿车处于一比较相对较高的位置,从而在孩童坐在本实用新型婴儿车上时,能处于一相对较高的位置。
所述座椅支撑件9后侧往朝向第一连接件4的一侧凸设有抵靠部91,所述抵靠部91抵靠在所述支撑部43上。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连接件4上固定连接有支撑件44,所述支撑部43设置于支撑件44上。所述座椅支撑件9后侧固定连接有抵靠件92,所述抵靠部91设置于所述抵靠件92上。如此设置,便于座椅支撑件9与支撑部43的相互抵靠,若有损坏,也便于所述支撑件44与抵靠件92的更换。
在本实施例中,较佳的,所述婴儿车包括左右两侧支架100,每一侧支架均包括所述车手1、推把11、连接座12、前脚2、后脚3、第一连接件4、第一滑座5、第二滑座6、第二连接件7、第三连接件8,且每一侧支架100均设置所述第一锁定装置、第一连接装置、第二锁定装置与第二连接装置,且两推把11 上端之间连接有推把横管110,所述操作装置设置于所述推把横管110上,所述两侧支架100的第一连接装置上端均连接于所述操作装置,即两侧支架的第一连接装置的第一钢线的上端均连接于所述操作装置。如此设置,单手即可实现本实用新型婴儿车的解锁与推把的折叠。
本实用新型婴儿车还包括连接于所述前脚2前下部的前轮200、连接于所述后脚3后下部的后轮300。较佳的,所述前轮200被设置为可万向轮,婴儿车收合时可转动至合适的角度,使得婴儿车的前脚2、后脚3可靠的更近,从而体积更小。
上述相对方位描述中,以所述前轮200所在为前,以所述后轮300所在为后,以所述前轮200、后轮300所在为下,以所述车手1所在为上。应当理解的是,随着视角的改变,上述相对方位随之对应改变。

Claims (18)

1.一种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车手、下侧枢接于所述车手上侧的推把、设置于所述车手下侧与推把下侧之间的用于限制两者相对旋转的第一锁定装置、枢接于所述车手下侧的连接座、设置于所述车手下侧与连接座之间的用于限制两者相对旋转的第二锁定装置、设置于所述推把上侧的操作装置、上侧与所述操作装置连接的第一连接装置、下侧与第二锁定装置连接的第二连接装置,所述第一连接装置下侧、所述第二连接装置上侧均与第一锁定装置连接;驱动所述操作装置,所述第一连接装置被带动而解锁所述第一锁定装置,且所述第一锁定装置解锁的过程中可联动所述第二连接装置解锁第二锁定装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推把下侧固定连接有第一枢接座,所述车手上侧固定连接有第二枢接座,所述第一枢接座、第二枢接座枢接,所述第一锁定装置包括分别设置于所述第一枢接座与第二枢接座相对侧的第一齿槽、第二齿槽、可相对移动地设置于所述第一齿槽与第二齿槽之间的齿轮、设置于所述齿轮与第二枢接座之间的第一弹簧,在所述第一弹簧的作用下,当所述齿轮同时与第一齿槽、第二齿槽啮合时,所述第一锁定装置处于锁定状态。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装置包括上端与所述操作装置连接的第一钢线、与所述第一钢线下端连接的第一驱动件,所述第一驱动件可相对旋转并可相对移动地连接于所述第一齿槽底壁与齿轮之间,所述第一驱动件与第一齿槽底壁的相对侧设置有相互配合的第一主动斜面与第一从动斜面;驱动所述操作装置,通过第一钢线拉动第一驱动件旋转,在所述第一主动斜面与第一从动斜面的配合下,所述第一驱动件在旋转的同时往朝向第二齿槽的方向移动,从而推动齿轮往第二齿槽的方向移动。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连接装置包括可相对旋转地置于所述第二齿槽内的第二驱动件与上端连接于所述第二驱动件的第二钢线,所述第二驱动件位于所述齿轮与第二齿槽底壁之间;所述齿轮与第二驱动件的相对侧设置有相互配合的第二主动斜面与第二从动斜面;所述齿轮往朝向第二齿槽的一侧移动时,通过所述第二主动斜面与第二从动斜面的配合,所述第二驱动件旋转而带动第二钢线往上移动而解锁第二锁定装置。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弹簧设置于所述齿轮与第二驱动件之间。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齿轮与第二驱动件的相对侧中,至少其中一者凸设有第二凸起,另一者设置有第二凹槽,且所述第二凸起与第二凹槽的相对端面分别设置有所述第二主动斜面、第二从动斜面;或,所述第二齿槽底壁与第二驱动件的相对侧均凸设有凸起二,两所述凸起二的相对端面分别设置有所述第二主动斜面、第二从动斜面;所述第二凹槽底壁设置凸设有环形限位件,且所述环形限位件侧壁设置有缺口,所述第二驱动件包括一本体以及自所述本体外侧往外凸设的限位部,所述第二驱动件的本体至少部分位于所述环形限位件内,所述限位部伸于环形限位件的缺口。
7.根据权利要求2至3、5至6任一项所述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枢接座包括主体以及设置所述主体上端一侧的枢接部,所述第二齿槽设置于枢接部朝向第一枢接座的一侧;所述第一枢接座至少部分位于主体上端另一侧,且所述第一枢接座该部分的外围上侧设置有一定位槽;所述车手上端固定连接于所述主体内,一定位件可相对上下移动地连接于所述车手上侧内,所述定位件与车手之间设置有第三弹簧,且所述定位件上侧往上凸设有定位部,对应的,所述主体上设置有可供所述定位部穿过的通道,在所述第三弹簧的作用下,所述定位件保持往上移动的趋势。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当推把与车手相对折叠时,所述第一枢接座外围的定位槽与所述定位部对准,在第三弹簧的作用下,所述定位件往上移动,其定位部插入所述定位槽内。
9.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枢接座包括主体以及设置所述主体上端一侧的枢接部,所述第二齿槽设置于枢接部朝向第一枢接座的一侧;所述第一枢接座至少部分位于主体上端另一侧,且所述第一枢接座该部分的外围上侧设置有一定位槽;所述车手上端固定连接于所述主体内,一定位件可相对上下移动地连接于所述车手上侧内,所述定位件与车手之间设置有第三弹簧,且所述定位件上侧往上凸设有定位部,对应的,所述主体上设置有可供所述定位部穿过的通道,在所述第三弹簧的作用下,所述定位件保持往上移动的趋势。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当推把与车手相对折叠时,所述第一枢接座外围的定位槽与所述定位部对准,在第三弹簧的作用下,所述定位件往上移动,其定位部插入所述定位槽内。
11.一种婴儿车,其可在展开状态与转换状态之间转换,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连接结构。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婴儿车,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前脚、后脚、第一连接件、第一滑座、第二滑座、第二连接件、第三连接件;所述前脚后侧、后脚前侧两者中,其中一者枢接于所述连接座,另一者固定连接于所述连接座,或两者均枢接于所述连接座;所述第一滑座连接于所述车手并可相对车手上下移动,所述第二滑座连接于所述第二连接件并可相对第二连接件前后移动,所述第一连接件与所述后脚交叉式枢接,且所述第一连接件上侧枢接于所述第一滑座,下侧枢接于所述第二滑座;所述第二连接件后侧枢接于后脚,前侧枢接于第三连接件后侧,所述第三连接件前侧枢接于前脚。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婴儿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件与后脚之间设置有扭簧。
14.根据权利要求12或13所述的婴儿车,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座椅支撑件与第四连接件,所述座椅支撑件前侧与前脚枢接,所述第四连接件后侧与后脚枢接,前侧与座椅支撑件枢接,且所述座椅支撑件与前脚的枢接位置位于座椅支撑件与第四连接件枢接位置的前侧。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婴儿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件于朝向座椅支撑件的一侧设置有支撑部,在所述婴儿车处于展开状态下时,所述座椅支撑件后侧抵靠于所述支撑部上,在所述婴儿车收合过程中,所述座椅支撑件可与支撑部脱离。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婴儿车,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部位于所述第一连接件与后脚的枢接位置以及第一滑座之间。
17.根据权利要求15或16所述的婴儿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座椅支撑件后侧往朝向第一连接件的一侧凸设有抵靠部,所述抵靠部抵靠在所述支撑部上。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婴儿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件上固定连接有支撑件,所述支撑部设置于支撑件上;所述座椅支撑件后侧固定连接有抵靠件,所述抵靠部设置于所述抵靠件上。
CN202121606680.3U 2021-07-15 2021-07-15 连接结构及设有该连接结构的婴儿车 Active CN21658066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1606680.3U CN216580666U (zh) 2021-07-15 2021-07-15 连接结构及设有该连接结构的婴儿车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1606680.3U CN216580666U (zh) 2021-07-15 2021-07-15 连接结构及设有该连接结构的婴儿车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6580666U true CN216580666U (zh) 2022-05-24

Family

ID=8160913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1606680.3U Active CN216580666U (zh) 2021-07-15 2021-07-15 连接结构及设有该连接结构的婴儿车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6580666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904925B2 (en) Folding stroller
US10322740B2 (en) Stroller
US20050098983A1 (en) Frame structure for strollers
CN115946762A (zh) 背靠释锁机构和婴儿车
US6921102B2 (en) One-hand operational control device of foldable stroller
CN112550419B (zh) 扶手收合机构及具有该机构的婴儿车
CN111619645B (zh) 一种儿童推车
CN216580666U (zh) 连接结构及设有该连接结构的婴儿车
CN215904567U (zh) 一种儿童推车支架及设有该支架的儿童推车
CN216102328U (zh) 一种新型儿童推车
US20230365180A1 (en) Child carrying mechanism and related child carrier
CN211107638U (zh) 一种折叠关节及设有该折叠关节的婴儿车
CN211107639U (zh) 一种儿童推车
CN210634621U (zh) 一种座椅可前后换向的婴儿车
CN213109477U (zh) 一种婴儿车
CN115158433B (zh) 一种儿童推车及其折叠方法
CN111605600B (zh) 婴儿车架及婴儿推车
CN218661994U (zh) 一种婴幼儿提篮及设有该婴幼儿提篮的婴幼儿推车
CN216915979U (zh) 一种婴儿车关节及设有该关节的婴儿车
CN217672788U (zh) 儿童推车
CN216102341U (zh) 一种连接组件及设有该连接组件的儿童推车
TWI839209B (zh) 收合鎖定機構
CN218661987U (zh) 一种儿童推车
CN216002743U (zh) 一种儿童推车
CN216070154U (zh) 婴儿车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