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551720U - 一种混凝土立柱防撞缓冲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混凝土立柱防撞缓冲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6551720U
CN216551720U CN202122108908.2U CN202122108908U CN216551720U CN 216551720 U CN216551720 U CN 216551720U CN 202122108908 U CN202122108908 U CN 202122108908U CN 216551720 U CN216551720 U CN 21655172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rotective layer
buffer
impact force
shell
concrete colum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2108908.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彭景彬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endong New Material Jiangsu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endong New Material Jiangsu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endong New Material Jiangsu Co ltd filed Critical Chendong New Material Jiangsu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2108908.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655172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655172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655172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Vibration Damp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混凝土立柱防撞缓冲装置,属于防撞缓冲技术领域,包括包括环抱立柱的保护层,所述保护层外包裹有缓冲层;当叉车与混凝土立柱产生碰撞时,先是撞到最外层的外壳,大面积外壳把冲击力扩散开,通过外壳减小部分冲击力后传递到内部的缓冲层,利用缓冲层吸收到大量冲击力后再传递到保护层,剩余冲击力通过保护层的吸收以达到进一步的缓冲,避免直接冲击力对立柱的伤害。

Description

一种混凝土立柱防撞缓冲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缓冲装置,尤其涉及一种混凝土立柱防撞缓冲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现代工业发展,叉车在物流运转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叉车是特种设备管理范围内的一种,叉车在仓库工作中,与混凝土立柱产生碰撞屡见不鲜,由于叉车在极短时间内突然停止,巨大的加速度对叉车和混凝土立柱造成极大的伤害。同时叉车失控后容易翻车,导致严重的后果,且长时间的碰撞,危及建筑内部结构安全性能,容易发生安全事故。因此,有必要设计一款逐渐消能缓冲的装置,从而降低事故的严重程度。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让叉车与立柱发生碰撞时产生的冲击力消耗在传递途中,降低事故严重程度,保护建筑整体安全性能的装置。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提供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混凝土立柱防撞缓冲装置,包括环抱立柱的保护层,所述保护层外包裹有缓冲层。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后,当叉车与混凝土立柱产生碰撞时,通过缓冲层吸收到大量冲击力后再传递到保护层,剩余冲击力通过保护层的吸收以达到进一步的缓冲,避免直接冲击力对立柱的伤害。
作为优选,所述缓冲层外包裹有外壳,并且缓冲层与外壳之间存在空隙。
采用该优选技术方案后,通过外壳将保护层与缓冲层环抱在其中,防止因其他意外导致缓冲层遭到破坏,导致发生碰撞时卸力效果不好。
作为优选,保护层采用橡胶,所述橡胶内壁紧贴立柱外壁。
采用该优选技术方案后,橡胶与立柱紧紧的贴合在一起,对立柱的保护效果更佳。
作为优选,所述缓冲层采用气囊。
作为优选,所述气囊通过安装绳捆绑在保护层上。
采用该优选技术方案后,当冲击力通过外壳传递进来后,通过气囊吸收碰撞时产生的能量,有效的缓和了碰撞时对保护层的冲击力。
作为优选,所述外壳由两块弧形板通过可拆卸的装配方式拼装而成。
作为优选,两块所述弧形板通过螺栓连接。
采用上述优选技术方案后,弧形板本身结构就有缓冲作用,可以把碰撞时产生的冲击力扩散开,且通过螺栓连接,拆装方便,便于检修。
作为优选,所述橡胶硬度邵氏A在20-80之间。
采用该优选技术方案后,采用橡胶硬度邵氏A在20-80之间的橡胶作为保护层,对于缓解冲击力和保护效果较好,且橡胶能够重复使用,降低使用成本。
作为优选,所述弧形板是钢制弧形板。
采用该优选技术方案后,由于弧形板为钢制件,提高了弧形板保护的强度。
综上所述,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通过外壳、缓冲层与保护层结构的配合,有效缓冲吸收了冲击力,避免冲击力直接对立柱造成伤害,降低事故严重程度。
2.缓冲装置整体成本低,且保护层能够重复使用,降低使用成本。
3.外壳拆装方便,便于检修,且通过外壳能有效保护缓冲层的使用性能。
附图说明
图1为混凝土立柱防撞缓冲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混凝土立柱防撞缓冲装置的剖视图;
图中1-保护层、2-气囊、3-弧形板、4-螺栓、5-立柱。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实现的技术手段、特征与功效更容易被理解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和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的描述。
在本实用新型中,为了避免冲击力对建筑造成损坏,保护建筑整体安全性能,进而避免对人员的伤害,如图2所示,当叉车与混凝土立柱产生碰撞时,先是撞到最外层的外壳,大面积外壳把冲击力扩散开,通过空隙减小部分冲击力后传递到内部的缓冲层,利用缓冲层吸收到大量冲击力后再传递到保护层1,所述保护层1紧贴在立柱5上,剩余冲击力通过保护层1的吸收以达到进一步的缓冲,避免冲击力直接对立柱5造成伤害,降低事故严重程度,保护建筑整体安全性能。即包括环抱立柱5的保护层1,所述保护层1外包裹有缓冲层;所述缓冲层外包裹有外壳,并且缓冲层与外壳之间存在空隙。
本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保护层1采用硬度邵氏A在20-80的橡胶,优选硬度邵氏A在60-70,所述橡胶可以是丁苯橡胶、顺丁橡胶或者异戊橡胶,其软硬适中,整体拉伸强度更好,对于缓解冲击力和保护效果更好,且橡胶能够重复使用,降低使用成本,即所述保护层1采用橡胶,所述橡胶内壁紧贴立柱5外壁;所述橡胶硬度邵氏A在20-80之间。
本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缓冲层采用气囊2,通过安装绳将气囊2沿保护层弧面进行包裹并绑紧,当冲击力通过外壳传递进来后,通过气囊2吸收碰撞时产生的能量,有效的缓和了碰撞时对保护层的冲击力,即所述缓冲层采用气囊2;所述气囊2通过安装绳捆绑在保护层1上。
本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外壳采用两块钢制的弧形板3,所述弧形板3的两端通过螺栓4进行连接,弧形板3不仅本身结构就用缓冲作用,可以把碰撞时产生的冲击力扩散开,还能通过将橡胶保护层1与气囊2环抱在其中,防止因其他意外导致气囊2遭到破坏,导致发生碰撞时卸力效果不好,且通过螺栓4连接,拆装方便,便于检修,即所述外壳由两块弧形板3通过可拆卸的装配方式拼装而成;两块所述弧形板3通过螺栓4连接;所述弧形板3是钢制弧形板。
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他的具体形式实现本实用新型。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因此旨在将落在权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化囊括在本实用新型内。不应将权利要求中的任何附图标记视为限制所涉及的权利要求。

Claims (7)

1.一种混凝土立柱防撞缓冲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环抱立柱(5)的保护层(1),所述保护层(1)外包裹有缓冲层,所述保护层(1)采用橡胶,所述橡胶内壁紧贴立柱(5)外壁,所述缓冲层采用气囊(2)。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混凝土立柱防撞缓冲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缓冲层外包裹有外壳,并且缓冲层与外壳之间存在空隙。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一种混凝土立柱防撞缓冲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由两块弧形板(3)通过可拆卸的装配方式拼装而成。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混凝土立柱防撞缓冲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橡胶硬度邵氏A在20-80之间。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混凝土立柱防撞缓冲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气囊(2)通过安装绳捆绑在保护层(1)上。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一种混凝土立柱防撞缓冲装置,其特征在于:两块所述弧形板(3)通过螺栓(4)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一种混凝土立柱防撞缓冲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弧形板(3)是钢制弧形板。
CN202122108908.2U 2021-09-02 2021-09-02 一种混凝土立柱防撞缓冲装置 Active CN21655172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108908.2U CN216551720U (zh) 2021-09-02 2021-09-02 一种混凝土立柱防撞缓冲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108908.2U CN216551720U (zh) 2021-09-02 2021-09-02 一种混凝土立柱防撞缓冲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6551720U true CN216551720U (zh) 2022-05-17

Family

ID=8156475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2108908.2U Active CN216551720U (zh) 2021-09-02 2021-09-02 一种混凝土立柱防撞缓冲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6551720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599781A (zh) 一种轨道交通车辆用蜂窝式排障吸能装置
CN110374032B (zh) 一种易恢复型防车撞装置及防车撞桥梁
CN215289861U (zh) 一种超高车辆撞击桥梁上部结构防护装置
CN111576194A (zh) 一种桥墩缓冲防撞装置及其安装方法
CN104786969B (zh) 一种碰撞被动安全装置及汽车
CN107672675B (zh) 一种电动汽车碰撞防护高效吸能岛结构
CN216551720U (zh) 一种混凝土立柱防撞缓冲装置
CN214653221U (zh) 一种塔机防碰撞保护机构
CN205801256U (zh) 车辆侧围门槛梁和车身框架及车辆
CN218437308U (zh) 一种防撞型消防栓
CN108953447B (zh) 缓冲吸能装置
CN110444709A (zh) 一种新能源汽车防撞结构
CN201026851Y (zh) 机动车安全防护装置
CN211571537U (zh) 一种新型高速匝道分流鼻防护警示栏
CN108177620A (zh) 一种防撞汽车杠结构
CN211690095U (zh) 道路交通桥墩防撞安装套件
CN208830219U (zh) 避险车道被动防护辅助系统
CN113602106A (zh) 一种可滑移式氢燃料客车氢燃料电池系统保护装置
CN202163494U (zh) 一种车辆吸能梁结构
CN201136474Y (zh) 机动车安全防护装置
CN110816451A (zh) 一种防撞吸能汽车保险杠
CN217761838U (zh) 一种复合材料与铝蜂窝结合的缓冲防撞装置
CN207484362U (zh) 一种抗冲击的安全防护装置
CN212742335U (zh) 一种桥墩防撞缓冲装置
CN220468711U (zh) 一种解体消能缓冲附着防撞垫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