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545596U - 车辆悬架总成 - Google Patents

车辆悬架总成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6545596U
CN216545596U CN202121833793.7U CN202121833793U CN216545596U CN 216545596 U CN216545596 U CN 216545596U CN 202121833793 U CN202121833793 U CN 202121833793U CN 216545596 U CN216545596 U CN 21654559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vehicle suspension
suspension assembly
guide arm
axle
longitudinal bea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1833793.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强
王一鸣
金扬扬
韩政臣
张璐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iangsu Tangchen Automobile Part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Jiangsu Tangchen Automobile Part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iangsu Tangchen Automobile Parts Co Ltd filed Critical Jiangsu Tangchen Automobile Part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1833793.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654559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654559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654559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Vehicle Body Suspensions (AREA)

Abstract

提供了一种车辆悬架总成,包括:X形臂,具有第一至第四连接端,第一和第二连接端与第一横梁连接,第三和第四连接端与车桥连接;第一支架,上端与第一纵梁连接,下端与下述第一导向臂的第一端连接;第二支架,上端与第二纵梁连接,下端与下述第二导向臂的第一端连接;第一导向臂,具有第一端和第二端;第二导向臂,具有第一端和第二端;车桥,与第一导向臂中部和第二导向臂中部连接;以及第一和第二气囊。本实用新型无需设置连接于两个导向臂之间的扭力连接件,简化了结构。

Description

车辆悬架总成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制造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车辆悬架总成。
背景技术
中国专利申请号ZL20181156877.0公开了一种空气悬架用U型臂,所述U型臂为一由一对导向托臂以及连接两个导向托臂的扭力连接件共同形成的一U型结构,所述导向托臂的一端与悬架支架相连,另一端通过气囊与车架连接,在导向托臂的一端具有刚好容纳扭力连接件端部伸入的空腔A,在扭力连接件伸入导向托臂的端部具有一容纳第一固定件的空腔B,该第一固定件通过一具有螺纹段的锁紧件的螺纹配合实现扭力连接件与导向托臂的连接固定。
然而,上述空气悬架的零部件仍然较多,难以进一步实现轻量化。
因此,有必要研究一种车辆悬架总成来解决上述的一个或多个技术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为解决上述至少一个技术问题,根据本实用新型一方面,提供了一种车辆悬架总成,其特征在于包括:
X形臂,具有第一至第四连接端,第一和第二连接端与第一横梁连接,第三和第四连接端与下述车桥连接;
第一支架,上端与第一纵梁连接,下端与下述第一导向臂的第一端连接;
第二支架,上端与第二纵梁连接,下端与下述第二导向臂的第一端连接;
第一导向臂,具有第一端和第二端;
第二导向臂,具有第一端和第二端;
车桥,与第一导向臂中部和第二导向臂中部连接;以及
第一和第二气囊,第一气囊的下端连接第一导向臂的第二端,且上端连接第一纵梁;第二气囊的下端连接第二导向臂的第二端,且上端连接第二纵梁;
其中,所述第一导向臂和第二导向臂为工字梁结构或工字梁结构与中空的盒形梁结构组成的复合结构。
根据本实用新型又一方面,所述车桥的一端通过第一支座与第一导向臂中部连接,另一端通过第二支座与第二导向臂中部连接。
根据本实用新型又一方面,所述的车辆悬架总成还包括第一减震器和第二减震器,第一减震器的上端连接第一纵梁且下端连接第一支座,第二减震器的上端连接第二纵梁且下端连接第二支座。
根据本实用新型又一方面,所述的车辆悬架总成还包括设置于第一纵梁和/或第二纵梁的缓冲块总成,所述缓冲块总成位于所述车桥上方。
根据本实用新型又一方面,所述车桥的中部具有圆形膨大部,该圆形膨大部设置有圆形通孔,所述第三和第四连接端与车桥的上部连接。
根据本实用新型又一方面,所述车桥为中空结构。
根据本实用新型又一方面,所述第一和第二连接端通过可变刚度球铰与所述第一横梁连接,所述第三和第四连接端通过可变刚度球铰与所述车桥连接。
根据本实用新型又一方面,所述可变刚度球铰包括橡胶体、挡圈和第一连接轴,所述橡胶体固定于第一连接轴的中部,所述挡圈套设于第一连接轴且抵靠连接于橡胶体的两端。
根据本实用新型又一方面,所述橡胶体的外表面为圆环形结构,且顶部和底部设置有凹入部。
根据本实用新型又一方面,所述车辆悬架总成为两气囊车辆悬架总成或四气囊车辆悬架总成。
本实用新型可以获得以下一个或多个技术效果:
1.X形臂与导向臂结合的车辆悬架总成,无需设置连接于两个导向臂之间的扭力连接件,简化了结构,与传统的U形臂和V形推杆的四气囊或八气囊结构相比,进一步实现了轻量化,也省去了与扭力连接件相关的安装和维护成本;
2.整个车辆采用双气囊或四气囊的设计,进一步简化了结构,降低了成本;
3.通过可变刚度球铰实现了力的传递和有效缓冲,提高了车辆悬架的总体性能。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图1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种优选实施例的车辆悬架总成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车辆悬架总成的俯视图。
图3为图1的车辆悬架总成的侧视图。
图4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二种优选实施例的车辆悬架总成的示意图。
图5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三种优选实施例的车辆悬架总成的示意图。
图6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实施例的可变刚度球铰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6中的球铰旋转90度后的视图。
图8为图7中的球铰的断面图。
图9为图6中的球铰的断面图。
图10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种优选实施例的可变刚度球铰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通过优选实施例来描述本实用新型的最佳实施方式,这里的具体实施方式在于详细地说明本实用新型,而不应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实质范围的情况下,可以做出各种变形和修改,这些都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实施例1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种优选实施方式,参见图1-3,提供了一种车辆悬架总成,其特征在于包括:
X形臂4,具有第一至第四连接端,第一和第二连接端与第一横梁3连接,第三和第四连接端与下述车桥7连接;
第一支架5,上端与第一纵梁1连接,下端与下述第一导向臂6的第一端连接;
第二支架5,上端与第二纵梁2连接,下端与下述第二导向臂6的第一端连接;
第一导向臂6,具有第一端和第二端;
第二导向臂6,具有第一端和第二端;
车桥7,与第一导向臂6中部和第二导向臂6中部连接;以及
第一和第二气囊8,第一气囊8的下端连接第一导向臂6的第二端,且上端连接第一纵梁1;第二气囊8的下端连接第二导向臂6的第二端,且上端连接第二纵梁2。
优选地,所述第一导向臂6和第二导向臂6为工字梁结构或工字梁结构与中空的盒形梁结构组成的复合结构。更具体地,参见图3,所述第一导向臂6和第二导向臂6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一工字梁结构61和第二工字梁结构61。
优选地,参见图4,所述第一导向臂6和第二导向臂6包括相互连接的中空的盒形梁结构62(左半部)和工字梁结构61(右半部)。中空的盒形梁结构62设置有多个用于破碎和排出砂模模芯的砂模模芯破碎排出通孔621。有利地,该中空的盒形梁结构62可均衡工况条件下的应力分布。
优选地,参见图5,所述第一导向臂6和第二导向臂6包括相互连接的中空的盒形梁结构62(右半部)和工字梁结构61(左半部)。中空的盒形梁结构62设置有多个用于破碎和排出砂模模芯的砂模模芯破碎排出通孔621。有利地,该中空的盒形梁结构62可均衡工况条件下的应力分布。
根据本实用新型又一优选实施方式,所述车桥7的一端通过第一支座与第一导向臂6中部连接,另一端通过第二支座与第二导向臂6中部连接。
根据本实用新型又一优选实施方式,所述的车辆悬架总成还包括第一减震器9和第二减震器9,第一减震器9的上端连接第一纵梁1且下端连接第一支座,第二减震器9的上端连接第二纵梁2且下端连接第二支座。
根据本实用新型又一优选实施方式,所述的车辆悬架总成还包括设置于第一纵梁1和/或第二纵梁2的缓冲块总成,所述缓冲块总成位于所述车桥7上方。
根据本实用新型又一优选实施方式,所述车桥7的中部具有圆形膨大部,该圆形膨大部设置有圆形通孔72,所述第三和第四连接端与车桥7的上部71连接。
根据本实用新型又一优选实施方式,所述车桥7为中空结构。
根据本实用新型又一优选实施方式,所述第一和第二连接端通过可变刚度球铰与所述第一横梁3连接,所述第三和第四连接端通过可变刚度球铰与所述车桥7连接。
根据本实用新型又一优选实施方式,参见图6-9,所述可变刚度球铰(橡胶轴承)包括橡胶体32、挡圈322和第一连接轴33,橡胶体32固定于第一连接轴33的中部,挡圈322套设于第一连接轴且抵靠连接于橡胶体32的两端。
优选地,橡胶体32的外表面为圆环形结构,其顶部和底部设置有凹入部321。优选地,该凹入部321的数量为顶部两个,底部两个。参见图6,该凹入部321在平面上的投影优选为椭圆形。顶部或底部的两个凹入部平行设置。
优选地,参见图10,所述凹入部321设置于相对偏离橡胶体的顶部中心或底部中心的位置。
根据本实用新型又一优选实施方式,所述车辆悬架总成为两气囊车辆悬架总成或四气囊车辆悬架总成。具体地,参见图1,四气囊车辆悬架总成由两组两气囊车辆悬架总成沿着纵轴方向依次布置而成。可替换地,可仅设置一组两气囊车辆悬架总成。
本实用新型可以获得以下一个或多个技术效果:
1.X形臂与导向臂结合的车辆悬架总成,无需设置连接于两个导向臂之间的扭力连接件,简化了结构,与传统的U形臂和V形推杆的四气囊或八气囊结构相比,进一步实现了轻量化,也省去了与扭力连接件相关的安装和维护成本;
2.整个车辆采用双气囊或四气囊的设计,进一步简化了结构,降低了成本;
3.通过可变刚度球铰实现了力的传递和有效缓冲,提高了车辆悬架的总体性能。
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实用新型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实用新型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范围内。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的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

Claims (10)

1.一种车辆悬架总成,其特征在于包括:
X形臂,具有第一至第四连接端,第一和第二连接端与第一横梁连接,第三和第四连接端与下述车桥连接;
第一支架,上端与第一纵梁连接,下端与下述第一导向臂的第一端连接;
第二支架,上端与第二纵梁连接,下端与下述第二导向臂的第一端连接;
第一导向臂,具有第一端和第二端;
第二导向臂,具有第一端和第二端;
车桥,与第一导向臂中部和第二导向臂中部连接;以及
第一和第二气囊,第一气囊的下端连接第一导向臂的第二端,且上端连接第一纵梁;第二气囊的下端连接第二导向臂的第二端,且上端连接第二纵梁;
其中,所述第一导向臂和第二导向臂为工字梁结构或工字梁结构与中空的盒形梁结构组成的复合结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悬架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车桥的一端通过第一支座与第一导向臂中部连接,另一端通过第二支座与第二导向臂中部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悬架总成,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减震器和第二减震器,第一减震器的上端连接第一纵梁且下端连接第一支座,第二减震器的上端连接第二纵梁且下端连接第二支座。
4.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车辆悬架总成,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置于第一纵梁和/或第二纵梁的缓冲块总成,所述缓冲块总成位于所述车桥上方。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悬架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车桥的中部具有圆形膨大部,该圆形膨大部设置有圆形通孔,所述第三和第四连接端与车桥的上部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车辆悬架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车桥为中空结构。
7.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车辆悬架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和第二连接端通过可变刚度球铰与所述第一横梁连接,所述第三和第四连接端通过可变刚度球铰与所述车桥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车辆悬架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可变刚度球铰包括橡胶体、挡圈和第一连接轴,所述橡胶体固定于第一连接轴的中部,所述挡圈套设于第一连接轴且抵靠连接于橡胶体的两端。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车辆悬架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橡胶体的外表面为圆环形结构,且顶部和底部设置有凹入部。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车辆悬架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辆悬架总成为两气囊车辆悬架总成或四气囊车辆悬架总成。
CN202121833793.7U 2021-08-06 2021-08-06 车辆悬架总成 Active CN21654559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1833793.7U CN216545596U (zh) 2021-08-06 2021-08-06 车辆悬架总成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1833793.7U CN216545596U (zh) 2021-08-06 2021-08-06 车辆悬架总成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6545596U true CN216545596U (zh) 2022-05-17

Family

ID=8153650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1833793.7U Active CN216545596U (zh) 2021-08-06 2021-08-06 车辆悬架总成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6545596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6435417B2 (ja) 複数支持点独立懸架装置
ITTO20080831A1 (it) Sospensione a ruote indipendenti per veicolo
JP5050623B2 (ja) サスペンションリーフスプリング用シャックル構造
KR19980032520A (ko) 전방 서스펜션
CN112848827A (zh) 具有高强度导向臂的空气悬架总成
CN110884312A (zh) 一种电动汽车及其多连杆后悬架
CN112721557A (zh) 无扭力连接件的双气囊车辆悬架总成
CN216545596U (zh) 车辆悬架总成
CN210760131U (zh) 空气悬架系统和车辆
CN215826421U (zh) 四气囊空气悬架总成
CN201068076Y (zh) 一种扭梁以及具有该扭梁的悬架
EP1467905B1 (en) Bushing arrangement for a stabiliser
CN113459750B (zh) 四气囊空气悬架系统
CN113291402B (zh) 一种大排量踏板摩托车后减震结构
CN112549894A (zh) 基于高分子复合材料制作汽车悬架推力杆的方法及装置
CN204774474U (zh) 用于汽车悬架的弹簧支座、独立悬架总成及汽车
CN214523250U (zh) 双气囊车辆悬架系统
CN217863599U (zh) 非独立悬架和车辆
CN215826420U (zh) 八气囊车辆悬架总成
CN214523249U (zh) 四气囊空气悬架总成
CN217682983U (zh) 锥形橡胶衬套、安装有锥形橡胶衬套的平衡梁及工程机械
CN216101398U (zh) 一种双横臂独立悬架
CN214523242U (zh) 具有中空部的导向臂及空气悬架总成
CN215826418U (zh) 双气囊空气悬架总成
CN215621262U (zh) 一种变刚度横向稳定杆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B03 Change of inventor or designer information
CB03 Change of inventor or designer information

Inventor after: Li Qiang

Inventor after: Wang Yiming

Inventor after: Jin Yangyang

Inventor after: Han Zhengchen

Inventor before: Li Qiang

Inventor before: Wang Yiming

Inventor before: Jin Yangyang

Inventor before: Han Zhengchen

Inventor before: Zhang L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