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521995U - 新风装置和空调器 - Google Patents

新风装置和空调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6521995U
CN216521995U CN202123135456.3U CN202123135456U CN216521995U CN 216521995 U CN216521995 U CN 216521995U CN 202123135456 U CN202123135456 U CN 202123135456U CN 216521995 U CN216521995 U CN 21652199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volute
fresh air
wire
fan
ai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3135456.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俞旭
田振
尚彬
朱勇强
张引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ux Air Conditioning Co Ltd
Ningbo Aux Electric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Aux Air Conditioning Co Ltd
Ningbo Aux Electric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ux Air Conditioning Co Ltd, Ningbo Aux Electric Co Ltd filed Critical Aux Air Condition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3135456.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652199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652199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652199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Structures Of Non-Positive Displacement Pump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一种新风装置和空调器,涉及空调技术领域。新风装置包括壳体组件和设置于壳体组件内的风机,壳体组件形成风道以及连通风道的新风入口和新风出口,风机用于形成从新风入口流向新风出口的气流,壳体组件上设置有出线口和多个线扣,出线口供连接风机的线路从壳体组件中引出,多个线扣在壳体组件的表面沿走线路径间隔排列。通过多个线扣来将线路固定在壳体组件外侧的走线路径上,这种走线方式避免了从新风装置内部走线而可能导致地干扰风机、占用风道等问题,而且利用线扣固定导线能够显著地提升线路的稳定性。本申请提供的空调器包括了上述的新风装置和空调主体,因此也具有上述的有益效果。

Description

新风装置和空调器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空调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新风装置和空调器。
背景技术
目前,通过增加新风装置使得空调器可以具备新风功能。具有新风功能的空调器需要对新风装置的走线进行布置,新风装置中的风机线路需要延伸至空调主体中。但现有的新风装置的走线方式不够合理,导致线路松散,稳定性差。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解决的问题是现有的新风装置的走线方式不够合理,稳定性差。
为解决上述问题,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新风装置,用于安装于空调器的空调主体,新风装置包括壳体组件和设置于壳体组件内的风机,壳体组件形成风道以及连通风道的新风入口和新风出口,风机用于形成从新风入口流向新风出口的气流,壳体组件上设置有出线口和多个线扣,出线口供连接风机的线路从壳体组件中引出,多个线扣在壳体组件的表面沿走线路径间隔排列。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风机的线路通过出线口引出到壳体组件的表面,再通过多个线扣来将线路固定在走线路径上,这种走线方式避免了从新风装置内部走线而可能导致地干扰风机、占用风道等问题,而且利用线扣固定导线能够显著地提升线路的稳定性。
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风机为离心风机,在新风装置安装于空调主体的状态下,离心风机的进风侧朝向空调主体;壳体组件包括第一蜗壳和第二蜗壳,离心风机位于第一蜗壳与第二蜗壳形成的空腔内,第一蜗壳与第二蜗壳在离心风机的进风方向上排布,第二蜗壳位于离心风机的进风侧,出线口位于第一蜗壳表面,走线路径从第一蜗壳的表面延伸至第二蜗壳的表面。在本实施例中,风机为离心风机,其轴向进风,径向出风。第一蜗壳和第二蜗壳在进风方向上排布即在风机的轴向上排布,而离心风机的进风侧朝向空调主体,那么第一蜗壳、第二蜗壳以及空调主体是在离心风机的轴向上依次排布的。走线路径从第一蜗壳延伸至第二蜗壳,便于将风机的线路从远离空调主体的一侧引至空调主体所在的一侧。
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多个线扣中的一部分线扣设置于第一蜗壳的表面,一部分线扣设置于第二蜗壳的表面。本实施例中,在第一蜗壳和第二蜗壳上均设置有线扣,能够更好地稳固线路,将线路保持在预期的走线路径上。
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第一蜗壳具有在风机轴向上的端面,出线口设置于端面上,多个线扣中包括设置于第一蜗壳的第一线扣,第一线扣设置于第一蜗壳的端面上。线路需要从第一蜗壳引出,而线路又不能干扰风机的叶轮转动,因此轴向地引出线路是合理的,而且能够尽可能减短线路在壳体组件内的延伸长度,避免对内部的风机造成干扰,因此本实施例将出线口设置于第一蜗壳的端面上。
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第一线扣包括间隔设置的两个夹持部,两个夹持部之间形成用于夹持线路的夹持空间。
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多个线扣中包括设置于第二蜗壳的第二线扣,第二线扣设置于第二蜗壳绕风机轴线的外周侧。由于线路是需要越过第二蜗壳延伸到空调主体的,因此,在第二蜗壳的外周侧上设置第二线扣,有利于线路在第二蜗壳上固定。
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多个线扣中包括设置于第二蜗壳的第三线扣,沿走线路径,第三线扣位于第一线扣和第二线扣之间。本实施例中,通过设置第三线扣来加固第一蜗壳端面上的第一线扣、第二蜗壳外周侧的第二线扣之间的线路,保证整个线路的稳定。
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第三线扣为L形臂,L形臂的一端连接于第二蜗壳,另一端与第二蜗壳的表面之间形成供线路卡入的空间。
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壳体组件还包括端盖,沿风机的轴线延伸方向,端盖设置于第二蜗壳远离第一蜗壳的一侧,风道包括连通新风入口的上风道以及连通新风出口的下风道,风机设置于上风道与下风道之间,第一蜗壳与第二蜗壳共同围成下风道,端盖与第二蜗壳共同围成上风道。
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多个线扣中包括设置于端盖的第四线扣。在本实施例中,由于线路需要越过端盖延伸到空调主体,因此,在端盖上设置第四线扣将线路与第四线扣固定,能够更好地保证线路的稳固。
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第一蜗壳与第二蜗壳通过卡扣结构连接。
第二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空调器,包括空调主体以及前述实施方式中任一项的新风装置。
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空调主体上设置有走线槽,新风装置上的走线路径的一端与走线槽的一端位置相对应。在本实施例中,将新风装置上的走线路径与走线槽的一端对应起来,可以使得线路在经过壳体组件表面后直接进入到走线槽,使得布线更为简洁,走线距离也更短。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一种实施例中具有新风装置的空调器在第一视角下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一种实施例中具有新风装置的空调器在第二视角下的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一种实施例中新风装置在第一视角下的装配示意图(未安装除尘组件);
图4为本申请一种实施例中新风装置在第二视角下的装配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一种实施例中新风装置的爆炸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010-空调器;100-新风装置;101-新风入口;102-新风出口;103-安装口;110-壳体组件;111-第一蜗壳;112-第二蜗壳;113-端盖;114-第一线扣;115-第二线扣;116-第三线扣;117-第四线扣;118-出线口;120-风机;130-除尘组件;200-中框;210-走线槽。
具体实施方式
目前,通过增加新风装置使得空调器可以具备新风功能,即实现室内、外气体流通。具有新风功能的空调器通常是将新风装置安装到实现空调功能的空调主体上。因此,需要对新风装置的走线进行布置,来将新风装置的线路(比如风机的供电线)延伸至空调主体中获取电力或者信号。如果线路从新风装置内部走,在穿出新风装置的同时进入到空调主体内,这种方式会增加线路在新风装置中的延伸长度,导致可能容易干扰新风装置内部的风机叶轮等组件;而将新风装置的线路尽快从壳体中引出,可以避免对风机干扰,而且便于组装,但是现有的新风装置的走线方式不够合理,导致线路松散,稳定性差。
为了改善上述现有技术中的至少一个缺点,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新风装置,通过在新风装置的壳体外合理地设置线扣来固定线路,保证线路的稳定性。此外,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空调器,包括上述的新风装置。
为使本申请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为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申请的具体实施例做详细的说明。
图1为本申请一种实施例中具有新风装置100的空调器010在第一视角下的示意图;图2为本申请一种实施例中具有新风装置100的空调器010在第二视角下的示意图。如图1、图2所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空调器010为壁挂式空调,包括空调主体和与空调主体相连的新风装置100。其中空调主体用于调节室内气温,利用的是室内的空气循环;而新风装置100是用于将室外空气引入到室内,即更新室内空气,为用户提供新鲜空气以提高舒适度。在本实施例中,空调主体与新风装置100在横向上排布,换言之,在空调器010正常安装状态下,新风装置100连接于空调主体水平方向上的一侧。在本实施例中,新风装置100安装于空调主体的左侧。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新风装置100的线路(图中未示出)会延伸到新风装置100的表面,并最终延伸至空调主体上,从而获取电力或信号。在本实施例中,空调主体上设置有走线槽210,具体设置在中框200上。走线槽210沿水平方向延伸,从新风装置100延伸而来的线路会进入走线槽210,顺着走线槽210向右延伸。应理解,为了方便展示走线槽210与新风装置100的位置关系,图1、图2中省略了空调主体的部分结构(如面板、换热组件、出风组件等)。图1中新风装置100表面的箭头线示意出走线路径的大致延伸方向。
图3为本申请一种实施例中新风装置100在第一视角下的装配示意图(未安装除尘组件130);图4为本申请一种实施例中新风装置100在第二视角下的装配示意图;图5为本申请一种实施例中新风装置100的爆炸视图。如图3至图5所示,新风装置100包括壳体组件110和设置于壳体组件110内的风机120。壳体组件110形成风道以及连通风道的新风入口101和新风出口102。风机120用于形成从新风入口101流向新风出口102的气流,换言之,风机120用于将室外的气体通过风道引至室内。在本实施例中,风机120为离心风机120,其包括叶轮和用于驱动叶轮绕轴线转动的电机,在新风装置100安装于空调主体的状态下,离心风机120的进风侧朝向空调主体。离心风机120具有轴向进风,径向出风的特点。本实施例中,整个风道分为上风道和下风道,沿气流输送方向,上风道位于风机120的上游(也即进风侧),与新风入口101连通;下风道位于风机120的下游,与新风出口102连通。应注意,本实施例中所描述的风机120不包含蜗壳。
在本实施例中,壳体组件110包括第一蜗壳111、第二蜗壳112以及端盖113,第一蜗壳111、第二蜗壳112以及端盖113在风机120的轴向上是依次连接的,其中端盖113最靠近空调主体,第一蜗壳111最远离空调主体并形成了壳体组件110在风机120轴向上的一个端面(端盖113则形成了另一个端面)。
在本实施例中,离心风机120位于第一蜗壳111与第二蜗壳112形成的空腔内,第二蜗壳112位于离心风机120的进风侧。在图3所示的方位为基准,第一蜗壳111在风机120的左侧,第二蜗壳112、端盖113在风机120的右侧(风机120的进风侧)。由于离心风机120是轴向进风、径向出风,因此上风道位于风机120轴向上的一侧,下风道位于风机120径向上的一侧。本实施例中,端盖113设置于第二蜗壳112远离第一蜗壳111的一侧,端盖113与第二蜗壳112共同围成上风道;而第一蜗壳111与第二蜗壳112共同围成下风道。在本实施例中,新风出口102由第一蜗壳111和第二蜗壳112共同拼接形成,新风入口101由第二蜗壳112与端盖113共同拼接形成。
在本实施例中,新风装置100还包括除尘组件130,除尘组件130设置在端盖113与第二蜗壳112所形成的腔体中,也即位于上风道中。除尘组件130包括框架以及过滤件(图5中仅示出框架),过滤件设置在框架内,用于在上风道中拦截气流中的颗粒物,以保证进入到室内的新鲜空气是洁净的。在本实施例中,第二蜗壳112与端盖113还共同形成了一个供除尘组件130插入和取出的安装口103,用户可以在不拆解壳体组件110的情况下,通过抽拉的方式将除尘组件130从壳体组件110中抽出,方便对除尘组件130进行清理。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蜗壳111、第二蜗壳112以及端盖113之间通过卡扣结构连接;在可选的其他实施例中,第一蜗壳111、第二蜗壳112以及端盖113之间也可以用螺钉等紧固件来连接。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壳体组件110上设置有出线口118和多个线扣,出线口118供连接风机120的线路从壳体组件110中引出,多个线扣在壳体组件110的表面沿走线路径间隔排列。本实施例中,风机120的线路通过出线口118引出到壳体组件110的表面,再通过多个线扣来将线路固定在走线路径上,这种走线方式避免了从新风装置100内部走线而可能导致地干扰风机120、占用风道等问题,而且利用线扣固定导线能够显著地提升线路的稳定性。
在本实施例中,出线口118位于第一蜗壳111表面,走线路径从第一蜗壳111的表面延伸至第二蜗壳112的表面,再延伸至端盖113。第一蜗壳111和第二蜗壳112在风机120的进风方向(轴向)上排布,而离心风机120的进风侧朝向空调主体,那么第一蜗壳111、第二蜗壳112以及空调主体是在离心风机120的轴向上依次排布的。走线路径从第一蜗壳111延伸至第二蜗壳112,再延伸至端盖113,便于将风机120的线路从远离空调主体的一侧引至空调主体所在的一侧。而且,在本实施例中,容纳风机120的腔体更主要由第一蜗壳111形成,在第一蜗壳111上开设出线口118能够使线路在较短的距离内引出到壳体组件110的表面。
可选的,多个线扣中的一部分线扣设置于第一蜗壳111的表面,一部分线扣设置于第二蜗壳112的表面,一部分线扣位于端盖113的表面。本实施例中,在壳体组件110的各个部分均设置有线扣,能够更好地稳固线路,将线路保持在预期的走线路径上。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蜗壳111具有在风机120轴向上的端面,出线口118设置于该端面上。线路需要从第一蜗壳111引出,而线路又不能干扰风机120的叶轮转动,因此轴向地引出线路是合理的,而且能够尽可能减短线路在壳体组件110内的延伸长度,避免对内部的风机120造成干扰,因此本实施例将出线口118设置于第一蜗壳111的端面上。
多个线扣中包括设置于第一蜗壳111的第一线扣114,第一线扣114设置于第一蜗壳111的端面上。线路从第一蜗壳111的端面上引出后,被第一线扣114卡住固定。
多个线扣中还包括设置于第二蜗壳112的第二线扣115和第三线扣116。第二线扣115设置于第二蜗壳112绕风机120轴线的外周侧。沿走线路径,第三线扣116位于第一线扣114和第二线扣115之间。由于线路是需要越过第二蜗壳112延伸到空调主体的,因此,在第二蜗壳112的外周侧上设置第二线扣115,有利于线路在第二蜗壳112上固定。本实施例中下风道的是由第一蜗壳111和第二蜗壳112共同形成的,第三线扣116固定在第二蜗壳112形成下风道的部位。由于走线路径会经过下风道处的壳体表面,而该位置与第二线扣115的位置之间具有相当的距离,因此在下风道外的第二蜗壳112表面增设第三线扣116,能够保证整个线路的稳定。
多个线扣中包括设置于端盖113的第四线扣117,第四线扣117设置于端盖113的外周侧(指绕风机120轴线的外周侧)。在本实施例中,由于线路需要越过端盖113延伸到空调主体,因此,在端盖113上设置第四线扣117将线路与第四线扣117固定,能够更好地保证线路的稳固。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线扣114、第二线扣115、第三线扣116以及第四线扣117的数量可以根据需要进行选择,在本实施例中各设置有一个。各个线扣的排列方式决定了走线路径,而走线路径以尽可能短、尽可能避免线路悬空为宜。在本实施例中,新风装置100上的走线路径的一端与空调主体的走线槽210的一端位置相对应。如此使得线路在经过壳体组件110表面(具体为端盖113)后直接进入走线槽210,使得布线更为简洁,走线距离也更短。具体的,本实施例中第四线扣117的位置大致限定了新风装置100上走线路径的末端,因此,本实施例中的第四线扣117与走线槽210的端部在水平方向上相对,这样使得经过第四线扣117的线路能够在较短的路径内进入到走线槽210中。
应当理解,各个线扣的结构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设置,保证至少一定程度上对线路地位置进行限定。比如,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线扣114包括间隔设置的两个夹持部,两个夹持部之间形成用于夹持线路的夹持空间,线路可以在两个夹持部之间被固定;第三线扣116为L形臂,L形臂的一端连接于第二蜗壳112,另一端与第二蜗壳112的表面之间形成供线路卡入的空间;此外,第二线扣115、第四线扣117也可以采用上述两种线扣的结构,或者采用其他的结构对线路进行固定或者限位。
综上所述,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新风装置100用于安装于空调器010的空调主体,新风装置100包括壳体组件110和设置于壳体组件110内的风机120,壳体组件110形成风道以及连通风道的新风入口101和新风出口102,风机120用于形成从新风入口101流向新风出口102的气流,壳体组件110上设置有出线口118和多个线扣,出线口118供连接风机120的线路从壳体组件110中引出,多个线扣在壳体组件110的表面沿走线路径间隔排列。本申请实施例通过多个线扣来将线路固定在壳体组件110外侧的走线路径上,这种走线方式避免了从新风装置100内部走线而可能导致地干扰风机120、占用风道等问题,而且利用线扣固定导线能够显著地提升线路的稳定性。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空调器010包括了上述的新风装置100和空调主体,因此也具有上述的有益效果。
虽然本申请披露如上,但本申请并非限定于此。任何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申请的精神和范围内,均可作各种更动与修改,因此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应当以权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围为准。

Claims (13)

1.一种新风装置,用于安装于空调器的空调主体,其特征在于,所述新风装置(100)包括壳体组件(110)和设置于所述壳体组件(110)内的风机(120),所述壳体组件(110)形成风道以及连通所述风道的新风入口(101)和新风出口(102),所述风机(120)用于形成从所述新风入口(101)流向所述新风出口(102)的气流,所述壳体组件(110)上设置有出线口(118)和多个线扣,所述出线口(118)供连接所述风机(120)的线路从所述壳体组件(110)中引出,多个所述线扣在所述壳体组件(110)的表面沿走线路径间隔排列。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风机(120)为离心风机(120),在所述新风装置(100)安装于所述空调主体的状态下,所述离心风机(120)的进风侧朝向所述空调主体;所述壳体组件(110)包括第一蜗壳(111)和第二蜗壳(112),所述离心风机(120)位于所述第一蜗壳(111)与所述第二蜗壳(112)形成的空腔内,所述第一蜗壳(111)与所述第二蜗壳(112)在所述离心风机(120)的进风方向上排布,所述第二蜗壳(112)位于所述离心风机(120)的进风侧,所述出线口(118)位于所述第一蜗壳(111)表面,所述走线路径从所述第一蜗壳(111)的表面延伸至所述第二蜗壳(112)的表面。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新风装置,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线扣中的一部分所述线扣设置于所述第一蜗壳(111)的表面,一部分所述线扣设置于所述第二蜗壳(112)的表面。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新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蜗壳(111)具有在所述风机(120)轴向上的端面,所述出线口(118)设置于所述端面上,多个所述线扣中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一蜗壳(111)的第一线扣(114),所述第一线扣(114)设置于所述第一蜗壳(111)的端面上。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新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线扣(114)包括间隔设置的两个夹持部,两个所述夹持部之间形成用于夹持所述线路的夹持空间。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新风装置,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线扣中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二蜗壳(112)的第二线扣(115),所述第二线扣(115)设置于所述第二蜗壳(112)绕所述风机(120)轴线的外周侧。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新风装置,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线扣中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二蜗壳(112)的第三线扣(116),沿所述走线路径,所述第三线扣(116)位于所述第一线扣(114)和所述第二线扣(115)之间。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新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线扣(116)为L形臂,所述L形臂的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二蜗壳(112),另一端与所述第二蜗壳(112)的表面之间形成供所述线路卡入的空间。
9.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新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组件(110)还包括端盖(113),沿所述风机(120)的轴线延伸方向,所述端盖(113)设置于所述第二蜗壳(112)远离所述第一蜗壳(111)的一侧,所述风道包括连通所述新风入口(101)的上风道以及连通所述新风出口(102)的下风道,所述风机(120)设置于所述上风道与所述下风道之间,所述第一蜗壳(111)与所述第二蜗壳(112)共同围成所述下风道,所述端盖(113)与所述第二蜗壳(112)共同围成所述上风道。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新风装置,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线扣中包括设置于所述端盖(113)的第四线扣(117)。
11.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新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蜗壳(111)与所述第二蜗壳(112)通过卡扣结构连接。
12.一种空调器,其特征在于,包括空调主体以及权利要求1-11中任一项所述的新风装置(100)。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调主体上设置有走线槽(210),所述新风装置(100)上的所述走线路径的一端与所述走线槽(210)的一端位置相对应。
CN202123135456.3U 2021-12-10 2021-12-10 新风装置和空调器 Active CN21652199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3135456.3U CN216521995U (zh) 2021-12-10 2021-12-10 新风装置和空调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3135456.3U CN216521995U (zh) 2021-12-10 2021-12-10 新风装置和空调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6521995U true CN216521995U (zh) 2022-05-13

Family

ID=8149742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3135456.3U Active CN216521995U (zh) 2021-12-10 2021-12-10 新风装置和空调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6521995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20210379418A1 (en) Mask apparatus
EP4130587A1 (en) Fresh air module and air conditioner
EP1016833A2 (en) Air conditioner outlet
CN216521995U (zh) 新风装置和空调器
CN113550931B (zh) 送风装置及空调室内机
CN116255673A (zh) 新风装置和空调器
CN111306631B (zh) 新风模块及空调器
CN212132676U (zh) 新风模块及空调器
CN216521991U (zh) 新风装置和空调器
CN207936330U (zh) 窗机空调
CN212376921U (zh) 一种蜗壳总成及空调器
JP7108829B2 (ja) 送風機、給気ファン
CN210861391U (zh) 空调器
CN210399180U (zh) 一种新风模块及风管机
CN210688460U (zh) 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JPH11211136A (ja) 天井埋込型空気調和機
CN210128421U (zh) 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CN112539468A (zh) 室内机和空调器
CN216080074U (zh) 新风模块、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CN205980062U (zh) 一种空调器
CN112880018A (zh) 导风装置及空调室内机
CN220135582U (zh) 一种导风组件及空气处理设备
CN110762624A (zh) 空调器
CN212619172U (zh) 出风框组件和空调器
CN220566260U (zh) 风机组件及空调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