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508340U - 轨道车辆 - Google Patents

轨道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6508340U
CN216508340U CN202122794610.1U CN202122794610U CN216508340U CN 216508340 U CN216508340 U CN 216508340U CN 202122794610 U CN202122794610 U CN 202122794610U CN 216508340 U CN216508340 U CN 21650834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scape
vehicle body
ladder
rod
transmiss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2794610.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桥
关则俊
陈朝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YD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YD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YD Co Ltd filed Critical BYD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2794610.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650834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650834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650834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Ladd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轨道车辆,包括车体、逃生门和逃生梯,所述车体上设有逃生口;所述逃生门与所述车体相连并关闭所述逃生口,且所述逃生门适于向上翻转打开所述逃生口;所述逃生梯与所述车体相连并收纳于所述车体内,且所述逃生梯适于向下翻转展开以构造出从车体到逃生通道的通道,其中,所述逃生梯与所述逃生门传动连接,以适于所述逃生门向上翻转时带动所述逃生梯翻转。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轨道车辆,逃生梯与逃生门联动。

Description

轨道车辆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交通运输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轨道车辆。
背景技术
在轨道车辆行驶时发生状况紧急停车,而轨道车辆距离地面有较大距离时,在开启逃生门后需要在逃生门处下放逃生梯,以通过逃生梯及时从车内逃生至地面。
相关技术中,逃生门与逃生梯相互独立,需要打开逃生门后在打开逃生梯,操作繁琐。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轨道车辆,逃生梯与逃生门联动。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轨道车辆,包括车体、逃生门和逃生梯,所述车体上设有逃生口;所述逃生门与所述车体相连并关闭所述逃生口,且所述逃生门适于向上翻转打开所述逃生口;所述逃生梯与所述车体相连并收纳于所述车体内,且所述逃生梯适于向下翻转展开以构造出从车体到逃生通道的通道,其中,所述逃生梯与所述逃生门传动连接,以适于所述逃生门向上翻转时带动所述逃生梯翻转。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轨道车辆,逃生梯与逃生门联动。
另外,根据本实用新型上述实施例的轨道车辆,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的技术特征:
可选地,所述轨道车辆还包括传动机构,所述传动机构包括主动轮、传动件、从动轮和同步带,所述主动轮与所述逃生门相连;所述传动件与所述车体相连;所述从动轮与所述逃生梯相连,并与所述传动件传动连接;所述同步带分别传动连接所述主动轮和所述传动件。
可选地,所述同步带包括V型带、平带、多楔带或链条。
可选地,所述传动机构还包括支撑轮,所述支撑轮设于所述车体上并支撑所述同步带。
可选地,所述车体的逃生口处沿上下方向间隔设置有多个所述支撑轮,且多个所述支撑轮将所述同步带构造成在上下方向上沿所述逃生口延伸。
可选地,所述传动件还包括传动轮,所述传动轮与所述从动轮中的至少一个为缺齿齿轮,以在所述逃生门打开预定角度后所述传动轮与所述从动轮啮合。
可选地,所述传动轮包括第一齿轮段和第一过渡段,所述从动轮包括第二齿轮段和第二过渡段,其中,所述传动轮上设有过渡杆,所述过渡杆设于所述第一过渡段,所述从动轮上设有档杆,所述档杆设于所述第二过渡段,所述过渡杆与所述档杆配合以适于所述第一齿轮段和所述第二齿轮段进入啮合。
可选地,所述逃生口的左右两侧均设有所述传动机构。
可选地,所述轨道车辆还包括第一支撑杆、第二支撑杆和定位机构,所述第一支撑杆可转动地连接所述逃生梯;所述第二支撑杆可转动地连接所述车体;所述定位机构依次连接所述逃生梯、所述第一支撑杆、所述第二支撑杆和所述车体,其中,所述逃生梯收纳时所述第一支撑杆折叠于所述逃生梯上,且所述第二支撑杆折叠于所述车体上;所述逃生梯展开时所述第一支撑杆竖立于所述逃生梯上,且所述第二支撑杆竖立于所述车体上。
可选地,所述定位机构包括第一连接绳、第二连接绳、第三连接绳,所述第一连接绳分别与所述逃生梯和所述第一支撑杆相连,所述第二连接绳分别与所述第一支撑杆和所述第二支撑杆相连,第三连接绳分别与所述第二支撑杆和所述车体相连。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轨道车辆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截面A-A的剖视图。
图3是图2中圈B区域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轨道车辆的示意图,其中逃生装置展开。
图5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轨道车辆中逃生门与逃生装置联动的示意图,其中逃生装置收纳于车体内。
图6是图5中圈C区域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7是图5中圈D区域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轨道车辆中逃生门与逃生装置联动的示意图,其中逃生装置展开。
图9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轨道车辆中传动件的示意图。
图10是实施例1的轨道车辆中描述的逃生装置的示意图。
图11是实施例2的轨道车辆中描述的逃生装置的示意图。
图12是图11中圈E区域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13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轨道车辆中Z向转轴和Y向转轴配合的示意图。
图14是实施例3的轨道车辆的局部示意图。
图15是实施例3的轨道车辆的局部示意图,其中逃生装置完全展开。
图16是实施例3的轨道车辆的局部示意图。
图17是实施例3的轨道车辆的左翻盖板与右翻盖板配合的示意图。
图18是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轨道车辆中逃生门与逃生装置联动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
轨道车辆100,车体10,逃生门11,逃生口101,逃生装置20,逃生梯21,固定杆211,第一踏板212,伸缩杆213,第三踏板214,锁止机构215,安装座2151,锁止件2152,定位柱2153,盖板组件22,左翻盖板22A,右翻盖板22B,上翻盖板22C,弹簧22D,柔性限位块22E,第一盖板221,第二踏板222,折叠杆223,解锁机构224,铰链座225,连接曲杆226,定位座227,第二盖板23,第一支撑杆241,第二支撑杆242,第一连接绳251,第二连接绳252,第三连接绳253,Z向转轴261,Y向转轴262,主动轮281,传动件282,传动杆283,传动轮284,从动轮285,同步带286,支撑轮287,过渡杆288,档杆289,拉绳291,第一磁性件293,第二磁性件292。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结合图1至图9,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轨道车辆100,包括车体10、逃生门11和逃生梯21,车体10上设有逃生口101。逃生门11与车体10相连并关闭逃生口101,且逃生门11适于向上翻转打开逃生口101;逃生梯21与车体10相连并收纳于车体10内,且逃生梯21适于向下翻转展开以构造出从车体10到逃生通道的通道,其中,逃生梯21与逃生门11传动连接,以适于逃生门11向上翻转时带动逃生梯21翻转。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轨道车辆100,逃生梯21与逃生门11联动,在需要使用逃生口101时,可以打开逃生门11,而逃生门11打开时,会带动逃生梯21向下翻转展开,从而实现在逃生门11打开时展开逃生梯21,操作方便。
本实用新型中的逃生门11和逃生梯21之间可以采用多种动力传递的方式,例如,可以利用连杆传动实现逃生门11与逃生梯21之间的传动;利用带传动、链传动实现逃生门11与逃生梯21之间的传动连接等。当然,本实用新型也可以采用其他的动力传递形式,例如,如图5至图7,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轨道车辆100还包括传动机构,传动机构包括主动轮281、传动件282、从动轮285和同步带286,主动轮281与逃生门11 相连,传动件282与车体10相连,从动轮285与逃生梯21相连,并与传动件282传动连接;同步带286分别连接主动轮281和传动件282。主动轮281可以跟随逃生门11转动,在主动轮281转动时,会通过同步带286将运动传递到传动件282,而传动件282将带动从动轮285转动,进而带动逃生梯21向下翻转。从而可以通过传动机构实现逃生门11与逃生梯21之间的稳定传动,便于实现逃生门11、逃生梯21的动力传递。
其中,如前所述,逃生门11将向上翻转打开逃生口101,逃生梯21将向下翻转展开,逃生门11的旋转轴与逃生梯21的旋转轴之间可能会存在一定的距离,因此,本实用新型中利用了同步带286来实现主动轮281与传动件282之间的传动。优选地,为了提高传动的稳定性,本实用新型中的同步带286包括V型带、平带、多楔带或链条。这样,通过带传动、链传动,可以实现主动轮281与传动件282之间的稳定传动,而且可以有效地简化逃生机构,便于传动并降低成本。
另外,由于采用了同步带286,同步带286需要跨越较大的距离来连接主动轮281和传动件282,因此,本实用新型中还设置了支撑轮287来对同步带286提供支撑,以提高同步带286传动的稳定性,具体而言,如图5和图6,传动机构还包括支撑轮287,支撑轮 287设于车体10上并支撑同步带286。通过支撑轮287的支撑,可以提高同步带286传动过程中的稳定性,便于实现主动轮281与传动件282之间的稳定传动。另外,支撑轮287 还可以提供张紧作用,以实现同步带286与主动轮281、同步带286与传动件282之间的稳定配合。而且,通过支撑轮287的支撑,可以实现对同步带286的赋型,是的同步带286 可以沿着预定的轨迹延伸,以避免同步带286与其他部件之间出现干涉等问题。
其中,本实用新型中的多个支撑轮287,可以将同步带286约束成沿逃生口101延伸,从而降低传动机构的占用空间,并可以避免同步带286出现卡死等问题。如图5,车体10的逃生口101处沿上下方向间隔设置有多个支撑轮287,且多个支撑轮287将同步带286 构造成在上下方向上沿逃生口101延伸。从而可以提高传动机构的空间利用率,其中,当逃生口101在上下方向为弧形延伸时,通过对同步带286的赋型,相对于同步带286沿直线方向延伸而言,可以避免同步带286占用车体10内的过多空间,有效地提高传动机构的空间利用率。
另外,本实用新型的同步带286的两个支部均设有支撑轮287作为支撑,其中,支撑轮287优选地支撑于同步带286的转弯处的内侧,当然基于其它目的也可以进行其他的设置形式。举例而言,同步带286的两个支部的下侧均设有支撑轮287。另外,根据不同形式的同步带286,可以设置对应结构和形状的支撑轮287。
其中,如前所述,本实用新型中的传动件282与主动轮281之间采用带传动、链传动等方式进行动力传递。而本实用新型中的传动件282与从动轮285之间可以采用齿轮传动等形式,当然,根据实际使用需求,也可以采用连杆机构、带传动机构等方式实现传动件 282与从动轮285之间的传动连接。如图7,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传动件282与从动轮285之间采用了齿轮传动的方式,从而可以提高传动的稳定性。具体而言,传动件 282还包括传动轮284,传动轮284与从动轮285中的至少一个为缺齿齿轮,以在逃生门 11打开预定角度后传动轮284与从动轮285啮合。通过将传动轮284与从动轮285中的一个设为缺齿齿轮,可以实现断续传动。具体而言,如果只有传动轮284为缺齿齿轮,则传动轮284在传动过程中,如果传动轮284上的缺齿部分与从动轮285配合时,传动轮284 的转动将无法传递到从动轮285上,以实现逃生门11与逃生梯21之间传动的隔离,而当传动轮284上的轮齿与从动轮285配合时,就可以实现传动轮284与从动轮285的稳定传动;如果只有从动轮285为缺齿齿轮,则传动轮284在传动过程中,如果从动轮285上的缺齿部分与传动轮284配合时,传动轮284的转动将无法传递到从动轮285上,以实现逃生门11与逃生梯21之间传动的隔离,而当传动轮284与从动轮285上的轮齿配合时,就可以实现传动轮284与从动轮285的稳定传动;当然,本实用新型中的传动轮284和从动轮285也可以都设置成缺齿齿轮。
其中,为了方便逃生梯21的打开,本实用新型中在逃生门11打开预定角度后,才会与逃生梯21传动连接,举例而言,逃生门11打开时,从动轮285与传动轮284之间相互隔离(没有啮合),此时逃生门11可以单独打开,而不会带动逃生梯21;当逃生门11打开到预定角度或预定位置时,将传动轮284和从动轮285啮合,从而可以实现从逃生门11 到逃生梯21之间的动力传递,进而实现逃生门11与逃生梯21之间的传动,方便利用逃生门11打开逃生梯21。
如前所述,本实用新型中的传动轮284与从动轮285之间存在没有啮合的状态、相互啮合的状态,而在逃生门11打开预定角度后,传动轮284与从动轮285啮合在一起。也就是说传动轮284与从动轮285之间需要在相互啮合、没有啮合的状态之间切换。为了方便传动轮284和从动轮285之间配合状态的切换,本实用新型中设置了过渡结构,如图7,传动轮284包括第一齿轮段和第一过渡段,从动轮285包括第二齿轮段和第二过渡段,其中,传动轮284上设有过渡杆288,过渡杆288设于第一过渡段,从动轮285上设有档杆 289,档杆289设于第二过渡段,过渡杆288与档杆289配合以适于第一齿轮段和第二齿轮段进入啮合。具体而言,在逃生门11刚打开时,传动轮284的第一过渡段与从动轮285的第二过渡段配合,这样,传动轮284将与从动轮285分离,无法进行传动;在逃生门11打开预定角度后,过渡杆288与档杆289接触,且随着传动轮284的传动,传动轮284与从动轮285逐渐同步,并使第一齿轮段和第二齿轮段呈准备好啮合的状态(轮齿相互对应),并随着传动轮284的进一步旋转,传动轮284上的第一齿轮段和从动轮285上的第二齿轮段江湖进行啮合,从而可以通过传动轮284带动从动轮285转动,进而逃生门11带动逃生梯21展开。从而提高动力传动的稳定性。
逃生口101的左右两侧均设有传动机构。通过将传动机构设于逃生口101的左右两侧,可以降低传动机构对空间的占用,提高通行效率。而且还可以提高逃生门11和逃生梯21之间动力的稳定传动,避免了动力不足或动力偏左偏右的问题。
结合前述实施例,本实用新型中的传动件282可以包括同步轮、传动轮284,其中同步轮与主动轮281传动连接,传动轮284与从动轮285适于传动连接。另外,本实用新型的传动件282还可以包括传动杆283,传动杆283可以设置成连接于车体10上,且同步轮与传动轮284分别连接于传动杆283的两端。
如图10和图11,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轨道车辆100还包括第一支撑杆241、第二支撑杆242和定位机构,第一支撑杆241可转动地连接逃生梯21;第二支撑杆242可转动地连接车体10;定位机构依次连接逃生梯21、第一支撑杆241、第二支撑杆242和车体10,其中,逃生梯21收纳时第一支撑杆241折叠于逃生梯21上,且第二支撑杆242折叠于车体10上;逃生梯21展开时第一支撑杆241竖立于逃生梯21上,且第二支撑杆242 竖立于车体10上。也就是说,在逃生梯21收纳于车体10内时,由于第一支撑杆241和第二支撑杆242的收纳,可以减少逃生装置20的占用空间,而在需要使用时,定位机构将会由第一支撑杆241和第二支撑杆242支撑,这样,不仅可以方便实现对逃生梯21的有效定位,以避免逃生梯21脱离预定的位置,而且还可以利用定位机构构造出扶手的形式,方便人员通行。
如图10和图11,定位机构包括第一连接绳251、第二连接绳252、第三连接绳253,第一连接绳251分别与逃生梯21和第一支撑杆241相连,第二连接绳252分别与第一支撑杆241和第二支撑杆242相连,第三连接绳253分别与第二支撑杆242和车体10相连。在折叠时,由于逃生梯21收纳于车体10内,因此第三连接绳处于松弛的状态,而且,第一支撑杆241和第二支撑杆242的距离也比较近,第二连接绳252也会处于松弛的状态,同样地第一连接绳在没有第二连接绳和第三连接绳的作用力时,也会处于松弛的状态,此时,在没有定位机构的拉力时,第一支撑杆241将会折叠刀到逃生梯21上,第二支撑杆242将会折叠到车体10上,从而实现逃生梯21、第一支撑杆241、第二支撑杆242的折叠,以缩小空间占用;而在展开时,逃生梯21伸出车体10,第三连接绳拉紧,而且,第一支撑杆 241和第二支撑杆242的距离也比较远,第二连接绳252拉紧,同样地第一连接绳在第二连接绳和第三连接绳的作用力下,也会处于拉紧的状态,而且,由于第一连接绳251、第二连接绳252以及第三连接绳253的作用,使的第一支撑杆241和第二支撑杆242竖立,从而实现第一连接绳251、第二连接绳252、第三连接绳253、第一支撑杆241、第二支撑杆242的展开。
可选地,定位机构还可以供人员手动拉拽定位机构,从而调整逃生梯21的位置;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连接绳251、第二连接绳252、第三连接绳253均为柔性绳。
如图1至图9所示,本实用新型中的轨道车辆100,可以包括逃生门11、带传动机构、间歇性齿轮机构等部分组成。其功能为,当人向上推开逃生门11(也可以为电动打开)时。一开始,逃生梯21不会跟随自动下翻。当逃生门11上翻达到一定角度后,继续上翻会带动逃生梯21下翻,直到逃生门11和逃生梯21完全展开。
带传动主要包括主动轮281、传动杆283以及支撑轮287。人向上推开逃生门11时,主动轮281跟随着主动(例如附图中的顺时针方向)转动。支撑轮287仅起到约束同步带 286的走向,不提供额外动力和阻力(摩擦力除外),这样做可以将同步带286的布置成多段折线,方便安装在复杂车体10与内饰板之间。带传动优先采用齿轮同步带286传动,也可采用普通的V带、平带、多楔带传动或者链传动。
由于大齿盘/小齿盘,与主动轮281不再一个竖直平面内,因此需要设计一个传动杆283 将旋转运动从主动轮281竖直面内传递到大齿盘/小齿盘竖直平面。
在初始位大齿盘(传动轮284)和小齿盘(从动轮285)通过圆弧段贴合,不传递旋转运动。当大齿盘转动一定角度使过渡杆288接触到档杆289后会带动小齿盘运动,同时引导大齿盘和小齿盘的齿开始啮合。通过调节大齿盘和小齿盘的分度圆直径比,可以设计合理的传动比,以保证在主动轮281侧以较小的扭矩就可以转动逃生梯21。
主动轮281、支撑轮287、传动杆283都固定在车体10上,但不限制轴向转动。主动轮281与逃生门11支架、传动杆283与大齿盘、小齿盘与逃生梯21支架之间通过键连接并传递转矩,也可通过花键、过盈连接。
可选地,如图13,逃生装置20还包括转向机构,转向机构包括Z向转轴261和Y向转轴262,Z向转轴261适于绕竖向轴线可转动地连接车体10。Y向转轴262可转动地与Z向转轴261相连,且Y向转轴262垂直于竖向轴线,其中,逃生梯21与Y向转轴262相连。
另外,也可以将Y向转轴262与Z向转轴261固定连接,并将逃生装置20与Y向转轴262可转动地连接;当然,也可以将Y向转轴262与Z向转轴261可转动地连接,逃生装置20与Y向转轴262可转动地连接。通过设置转向机构,可以实现对逃生装置20的转向,以方便通行。
Z向转轴261可转动地连接车体10,且Z向转轴261相对于车体10的旋转中心轴沿上下方向延伸;Y向转轴262可转动地连接Z向转轴261,Y向转轴262相对于Z向转轴261 的旋转中心轴沿水平方向延伸,且Y向转轴262相对于Z向转轴261的旋转中心轴垂直于 Z向转轴261相对于车体10的旋转中心轴。其中Z向转轴261可以设置成块状;也可以另外设置连接座,Z向转轴261与连接座相连,Y向转轴262可转动地连接连接座,从而实现 Y向转轴262相对于Z向转轴261转动。在使用过程中,由于逃生梯21与Y向转轴262相连,因此,逃生梯21可以进行上下方向的翻转;而由于Z向转轴261可转动地连接车体 10,因此,逃生梯21可以进行左右方向的摆动,从而可以实现对逃生梯21进行左右方向的角度调节,以方便通过逃生通道。
本实用新型中的轨道车辆100还可以包括盖板,在逃生梯21收纳于车体10内时,可以通过盖板对逃生梯21进行遮盖。对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不同的实施例。
实施例1
如图10,可以将盖板构造成逃生装置20的一部分。具体而言,逃生梯21的第一端适于连接车体10。第一盖板221可转动地连接逃生梯21的第二端,第一盖板221具有第一折叠位置和第一展开位置,第一盖板221可以在第一折叠位置和第一展开位置之间转动。其中,第一盖板221在第一展开位置与逃生梯21相接,以使第一盖板221与逃生梯21共同构造出通道。第一盖板221在第一折叠位置与逃生梯21折叠,且第一盖板221遮盖逃生梯21的至少一部分。其中,逃生梯21可以包括固定杆211和第一踏板212,固定杆211 与第一盖板221铰接。第一踏板212设于固定杆211上。第一盖板221上设有折叠杆223,折叠杆223与第一盖板221层叠并固定连接,且折叠杆223与固定杆211可转动地连接,第二踏板222连接于折叠杆223上,其中,第一盖板221在第一折叠位置时,固定杆211 和折叠杆223折叠于第一盖板221地同一侧。从而可以通过折叠杆223支撑第二踏板222,以构造出通道。另外,可以将第二踏板222与第一盖板221之间间隔开预定距离,在逃生装置20使用过程中,有更大的空间供脚踏,方便通行。
第一盖板221还包括铰链座225,铰链座225垂直连接折叠杆223,且铰链座225与固定杆211铰接。可以实现第一盖板221与固定杆211的稳定连接,提高逃生装置20的稳定性。铰链座225可以设置成可以锁定的结构,以将折叠杆223与固定杆211在展开后锁定。
逃生梯21还包括连接曲杆226,连接曲杆226的第一端与固定杆211固定相连,连接曲杆226的第二端用于连接车体10。固定杆211通过连接曲杆226设置在轨道车辆100上,结构简单,且便于逃生梯21在使用状态和非使用状态之间切换。在不需要使用逃生装置 20时,逃生装置20竖立于车体10上,此时连接曲杆226可以设置成开口向上的U型,并朝向逃生梯21的背离第一盖板221的一侧,在使用逃生装置20时,连接曲杆226设置成开口向下的U型,连接曲杆226构造成类似于勾住掏出出口底部的形式,从而方便提高逃生装置20的结构强度和稳定性。连接曲杆226的第二端设有限位件,适于与轨道车辆100 的限位部配合。通过连接曲杆226的限位件和轨道车辆100的限位部配合,在需要使用逃生梯21时,可将逃生梯21的上端固定在轨道车辆100上,使得逃生梯21可更加稳定地供人员行走,避免发生摇晃。限位件为限位销,限位部为限位槽或限位孔。在一些实施例中,限位部设置于轨道车辆100的地板平面上。限位销与限位槽或限位孔的配合结构简单、可靠。连接曲杆226被构造成U型。连接曲杆226的一个支部与固定杆211连接,连接曲杆 226的另一个支部与车体10连接。在需要使用逃生梯21时,将连接曲杆226的另一个支部与轨道车辆100的地板平面配合,以供人员从轨道车辆100上转移至轨道梁上。
可选地,固定杆211呈空心管状,连接曲杆226的第一端插入固定杆211内并由固定件连接。其中固定件可以为螺栓,通过螺栓实现连接曲杆226与固定杆211的稳定连接,有效地提高了连接曲杆226与固定杆211之间的连接强度,当然,也可以通过销连接、铆钉连接等方式将连接曲杆226和固定杆211连接在一起,另外,还可以采用焊接等方式进行连接。当然,连接曲杆226也可以与固定杆211采用层叠连接的方式。本实用新型中的固定杆211设为空心管状,可以有效地提高固定杆211的结构强度,并降低固定杆211的重量,节约材料,并减少因为应力集中、杆体缺陷等造成的不利影响。当然,本实用新型中的固定杆211也可以设置成实心杆。
结合前述实施例,逃生梯21包括第一支撑杆,定部211上可以设置定位座243,逃生梯21收纳于车体内时,定位座243限位于第一支撑杆241的远离第一盖板221的一侧。通过定位座243可以实现对第一支撑杆241的定位,以便于第一支撑杆241可以稳定地维持在折叠的状态,并且可以方便第一支撑杆241朝展开的状态移动。
另外,定位座243可以设置在逃生梯21的侧面上,定位座243可以设置成L型,定位座243和逃生梯21组合可以构造成定位槽结构,当逃生梯21收纳于车体内时,定位槽的开口朝向第一盖板221,从而可以实现对第一支撑杆241的定位。第一支撑杆的一端与逃生梯21铰接,且第一支撑杆的另一端设有第一连接环和第二连接环。第二支撑杆的一端与车体铰接,且第二支撑杆的另一端设有第三连接环和第四连接环。
实施例2
如图11和图12,逃生梯21包括固定部和伸缩部,固定部的第一端适于连接车体10,伸缩部在缩回位置和伸出位置之间可伸缩地与固定部相连,伸缩部在伸出位置从固定部的第二端伸出,以使固定部与伸缩部共同构造出通道。第一盖板221在第一折叠位置和第一展开位置之间可转动地连接固定部的第二端,其中,第一盖板221在第一折叠位置折叠于与逃生梯21的一侧,并遮盖逃生梯21的至少一部分;第一盖板221在第一展开位置翻转至逃生梯21的另一侧。
其中,本实用新型中的通道可以为踏板结构、滑梯结构等,当然,本实用新型中的通道还可以被设置成其他形式,这都应该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本实用新型主要以踏板结构的通道为例进行说明,但是这并非是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
逃生梯21还包括锁止机构215,锁止机构215安装于固定部上,且锁止机构215被构造成适于锁止伸缩部于缩回位置。通过锁止机构215的锁止,可以将逃生梯21稳定地维持在缩回位置,使逃生梯21能够稳定地收纳于车体10内,提高空间利用率,另外,还可以方便第一盖板221能够在第一折叠位置和第一展开位置之间稳定地翻转,避免伸缩部伸出后影响第一盖板221的翻转。锁止机构215还可以设置成可以释放对逃生梯21的锁止,例如,通过其他控制结构来对锁止机构215进行控制。另外,为了便于逃生装置20的使用,逃生装置20还可以包括解锁机构224,解锁机构224安装于第一盖板221上,其中,第一盖板221在第一展开位置时,解锁机构224触动锁止机构215以解锁伸缩部。这样,当第一盖板221处于折叠位置时,由于解锁机构224没有移动到位,锁止机构215处于锁止伸缩部的位置,伸缩部位置在缩回的位置,有效地避免影响第一盖板221的翻转,当第一盖板221翻转至第一展开位置时,第一盖板221翻转到位,此时,位于第一盖板221上的解锁机构224对锁止机构215解锁,实现伸缩部的伸出,以构造出通道以供通行。有效地避免了伸缩部先于第一盖板221移动导致第一翻板无法翻转至展开位置的问题。
可选地,锁止机构215包括安装座2151和锁止件2152,安装座2151固定安装于固定部。锁止件2152与安装座2151可转动地连接以构造出杠杆机构,锁止件2152具有支点以及位于支点两边的动力端和阻力端,其中,阻力端适于锁止伸缩部。第一盖板221在第一展开位置时,解锁机构224适于触动动力端以解锁伸缩部。可以实现锁止机构215对伸缩部的稳定锁止,并可以方便解锁机构224对锁止机构215的解锁。
具体而言,本实用新型中在伸缩部缩回时,锁止件2152的一端可以穿过固定部插接于伸缩部,从而实现对伸缩部的锁止,而锁止件2152构造成杠杆的结构,当第一翻板翻转至第一展开位置时,解锁机构224会触动锁止件2152的动力端,从而将锁止件2152的阻力端从锁止伸缩部的位置抽出,实现对伸缩部的解锁,以便于伸缩部可以伸出,方便通行。
具体而言,锁止件2152的阻力端设有定位柱2153,伸缩部的侧面上设有定位孔(图中未示出),定位柱2153适于插入定位孔以锁止伸缩部,且定位柱2153适于脱出定位孔以释放伸缩部。其中,在锁止件2152处于锁止伸缩部的位置时,锁止件2152可以构造成钩子状,从而实现对伸缩部的锁止,可以提高对伸缩部的锁止效果。其中,固定部上可以设置与定位孔相对的配合孔,在锁止件2152锁止伸缩部的过程中,定位柱2153穿过配合孔插接定位孔。
另外,本实用新型的锁止件2152可以被构造成杆状,其中,锁止件2152包括第一杆部、第二杆部以及定位柱,第一杆部和第二杆部在锁止件2152的支点处相接,并连接安装座2151,定位柱与第二杆部相接并垂直于第二杆部,第一杆部和第二杆部可以构造成相对倾斜延伸的形式,以在定位柱对伸缩部进行锁止时,第一杆部能够朝远离固定部的方向翘起。另外,锁止机构215还可以包括弹性结构,通过弹性结构对锁止件2152施加朝向锁止伸缩部的力。
可选地,第一盖板221的第一端与固定部的第二端可转动地相连,且第一盖板221的第二端连接有柔性结构。第一盖板221的第二端可以支撑于轨道或轨道上的逃生通道,避免逃生装置20翻转至逃生位置时对轨道或轨道上的逃生通道的剧烈碰撞,有效地提高逃生装置20的稳定性,并可以实现第一盖板221的位置稳定。
可选地,逃生装置20还包括铰链座225,铰链座225垂直连接第一盖板221,且铰链座225与固定部铰接,其中,伸缩部处于缩回位置时,第一盖板221适于在逃生梯21的相对两侧翻转。也就是说,铰链座225的两个铰接点之间的间距,不小于铰链座225与固定部的铰接点到伸缩部的自由端的距离,这样,第一翻板在从第一折叠位置向第一展开位置、或从第一折展开位置向第一展开位置翻转时,能够稳定翻转,避免逃生梯21影响第一翻板的翻转。
可选地,固定部包括固定杆211和第一踏板212,固定杆211的第一端适于连接车体10且第二端与第一盖板221铰接,第一踏板212设于固定杆211上。第一踏板212设于固定杆211上。固定杆211可以为第一踏板212提供支撑,使用逃生装置20时,可以通过第一踏板212离开车辆。其中逃生梯21可以包括多个第一踏板212,在逃生装置20使用时,多个第一踏板212自上而下倾斜的间隔布置。固定杆211可以包括一个、两个或三个以上,当固定杆211为两个时,可以将两个固定杆211平行间隔布置,将第一踏板212连接于两个固定杆211之间,且第一踏板212的两端分别连接两个固定杆211,从而可以提高第一踏板212的稳定性和连接强度;当然也可以设置一个固定杆211,可以将固定杆211连接于第一踏板212的中间。
可选地,伸缩部包括伸缩杆213和第三踏板214,伸缩杆213可伸缩地插接于固定杆211内,第三踏板214设于伸缩杆213上。伸缩杆213可以用作第三踏板214的支撑结构。
具体而言,伸缩杆213在缩回的位置时,第三踏板214与固定部的间距较小,可以减小逃生装置20的占用空间;当伸缩杆213伸出时,第三踏板214与固定部的间距较大,伸缩杆213可以为第三踏板214提供支撑,以便于第一踏板212和第三踏板214构造成梯子的结构。
另外,当第一盖板221翻转至第一展开位置时,第一盖板221位于伸缩部的下侧,此时第三踏板214可以与第一盖板221之间间隔开预定距离,在逃生装置20使用过程中,有更大的空间供脚踏,方便通行。
实施例3
如图14至图17,与前述实施例不同的是,盖板与逃生梯21分离,包括上翻盖板22C、左翻盖板22A以及右翻盖板22B,其中上翻盖板22C与逃生门11联动,左翻盖板22A和右翻盖板22B与逃生梯21联动,逃生梯21与逃生门11联动,这样,在需要使用逃生口101 时,只需要打开逃生门11,逃生门11会带动逃生梯21向下翻转展开,同时逃生门11向下翻转打开又会带动左翻盖板22A和右翻盖板22B向外翻转打开,实现了整个逃生装置20 的联动,简化逃生装置20的使用。
左翻盖板22A可转动地连接于逃生口101左侧,并适于向左翻转以打开逃生口101,右翻盖板22B与逃生口101右侧,并适于向右翻转以打开逃生口101,左翻盖板22A和右翻盖板22B适于相互合拢以盖设于逃生门11内侧。左翻盖板22A和右翻盖板22B可以设置成类似于对开门的形式,通过设置左翻盖板22A和右翻盖板22B,可以节省盖板组件22打开时占用的空间,而且,左右两侧的盖板可以为人员通过提供防护。
其中,本实用新型的左翻盖板22A和右翻盖板22B可以设置成:均朝车体10外翻转来打开逃生口101;一个向车体10内翻转以打开逃生口101、一个向车体10外翻转以打开逃生口101;均朝车体10外翻转来打开逃生口101。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左翻盖板22A和右翻盖板22B均适于朝车体10外翻转以打开逃生口101。可以避免左翻盖板22A 和右翻盖板22B占用车体10内部的空间,同时可以避免对车体10内的人员走动产生障碍,而且还可以方便人员从逃生口101通过。
左翻盖板22A和右翻盖板22B在相互合拢的位置有限位结构限位,以限制左翻盖板22A 和右翻盖板22B向车体10内翻转。换言之,车体10上设有限位结构,通过限位结构对左翻盖板22A和右翻盖板22B的翻转提供限位。也就是说,左翻盖板22A和右翻盖板22B在相互合拢的位置和相互朝向车体10外翻转展开的位置之间翻转,而在左翻盖板22A和右翻盖板22B在朝向车体10内翻转时,左翻盖板22A和右翻盖板22B的极限位置为,左翻盖板 22A和右翻盖板22B相互合拢的位置。
其中,左翻盖板22A和右翻盖板22B分别通过铰接件来连接车体10,其中铰接件可以为合页等铰接结构,可以在铰接件上设置限位结构。
本实用新型中的左翻盖板22A和右翻盖板22B可以设置成利用开盖机构驱动打开和关闭。本实用新型中的车体10上设有开盖机构,开盖机构与左翻盖板22A和右翻盖板22B相连,并适于驱动左翻盖板22A和右翻盖板22B打开。通过设置开盖机构,可以方便左翻盖板22A和右翻盖板22B的打开,以提高逃生结构的自动化,便于操作。
其中开盖机构可以为气压杆、液压杆、电机等结构,可以通过开盖机构实现左翻盖板 22A和右翻盖板22B的打开和关闭。另外,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利用弹性结构实现左翻盖板22A和右翻盖板22B打开的方式。
左翻盖板22A和右翻盖板22B可以设置成跟随其他部件开闭,例如,将左翻盖板22A和右翻盖板22B设置成跟随逃生门11打开;将左翻盖板22A和右翻盖板22B设置成跟随逃生梯21打开。本实用新型中提供了一种左翻盖板22A和右翻盖板22B跟随逃生梯21打开的方案,具体而言,逃生梯21在收纳位置支撑左翻盖板22A和右翻盖板22B,以维持左翻盖板22A和右翻盖板22B于相互合拢的状态。通过开盖机构和逃生梯21的组合,在逃生梯 21收纳于车体10内时,逃生梯21可以支撑左翻盖板22A和右翻盖板22B,以维持左翻盖板22A和右翻盖板22B处于遮盖逃生梯21的位置,当逃生梯21朝向伸出车体10的位置翻转时,左翻盖板22A和右翻盖板22B将会失去逃生梯21的支撑,从而可以在开盖机构的作用下实现开盖。
其中,开盖机构包括多个弹簧22D,多个弹簧22D中的一部分两端分别连接车体10和左翻盖板22A,多个弹簧22D中的另一部分两端分别连接车体10和右翻盖板22B,弹簧22D常具有驱动左翻盖板22A和右翻盖板22B打开的力。通过多个弹簧22D的弹力,可以使得左翻盖板22A和右翻盖板22B始终具有用于开盖的力,也就是说,当左翻盖板22A和右翻盖板22B不在受到逃生梯21等的支撑作用下,弹簧22D的弹性力将会驱动左翻盖板22A和右翻盖板22B打开,这样,将逃生梯21与左翻盖板22A和右翻盖板22B进行联动,以便于在逃生梯21展开时,能够快速地打开左翻盖板22A和右翻盖板22B,从而快速地构建出用于通行的通道。在展开逃生梯21后,不再需要另外打开左翻盖板22A和右翻盖板22B,操作简单。
其中,车体10的逃生口的左右两侧均连接有弹簧22D,其中,与逃生口的左端墙板相连的弹簧22D与左翻盖板22A相连,并具有驱动左翻盖板22A打开的力;与逃生口的右端墙板相连的弹簧22D与右翻盖板22B相连,并具有驱动右翻盖板22B打开的力。
可选地,逃生梯21在收纳位置时与左翻盖板22A和右翻盖板22B之间设有柔性限位块 22E。通过设置柔性限位块22E,可以实现逃生梯21对左翻盖板22A和右翻盖板22B的稳定支撑,使得左翻盖板22A和右翻盖板22B稳定地维持在关闭的状态,而且,避免了由于生产、装配精度等原因导致逃生梯21与左翻盖板22A和右翻盖板22B之间产生干涉的问题,另外,结合前面的描述,左翻盖板22A和右翻盖板22B在相互合拢的位置由限位结构进行了限位,左翻盖板22A和右翻盖板22B无法继续朝向车体10内翻转,因此,通过柔性限位块22E与限位结构的组合,能够使得左翻盖板22A和右翻盖板22B稳定地维持在关闭的状态。
其中,柔性限位块22E可以为橡胶限位块等。
左翻盖板22A和右翻盖板22B相互合拢时,至少部分重叠。从而可以方便通过左翻盖板22A和右翻盖板22B,实现对逃生梯21的稳定遮盖,提高逃生梯21的稳定性,避免逃生梯21在需要时无法使用的问题,有效地提高了轨道车辆100的稳定运行和安全性。
具体而言,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左翻盖板22A的端沿设有第一缺口,右翻盖板22B的端沿设有第二缺口,在左翻盖板22A和右翻盖板22B合拢时,左翻盖板22A的端沿和右翻盖板22B的端沿相互嵌合。
逃生门11的上端与逃生口101的上侧铰接,并适于上翻以打开逃生口101,盖板组件 22还包括上翻盖板22C,通过设置上翻盖板22C可以实现对逃生梯21上侧的稳定封盖,从而使得盖板组件22与逃生门11之间构造出一个相对封闭的空间,进行逃生梯21的收纳。同时,通过将盖板组件22分割为上翻盖板22C、左翻盖板22A和右翻盖板22B,可以方便各个盖板的独立运动,在实现对逃生梯21的完整遮盖的同时,简化了盖板的形状,避免盖板在打开过程中与其他部件之间发生干涉,导致盖板不易打开的问题。
其中,上翻盖板22C与逃生门11固定连接,并适于遮盖于逃生梯21的上方,且上翻盖板22C适于跟随逃生门11上翻,从而使得上翻盖板22C与逃生门11之间联动,以便于在打开逃生门11时,能够完成上翻盖板22C的打开,简化操作步骤,提高逃生梯21在使用过程中的稳定性。
本实用新型中可以利用逃生门11与逃生梯21的联动,来实现逃生门11打开时带动逃生梯21展开,例如,可以将上翻盖板22C的端部向下延伸并适于勾住逃生梯21的上端。从而可以通过上翻盖板22C来实现带动逃生梯21,或者说,实现逃生门11与逃生梯21的联动,进一步地方便逃生梯21的展开。
其中,上翻盖板22C、左翻盖板22A以及右翻盖板22B在遮盖逃生梯21时,表面平滑过渡。优化盖板组件22的外观,并可以避免影响轨道车辆100正常行驶过程中盖板组件 22影响通行,同时可以方便对轨道车辆100内部的清洁。
可选地,如图18所示,逃生门11的上端与逃生口101的上侧铰接,并适于上翻以打开逃生口101,逃生门11上设有第一磁性件293,逃生梯21上设有拉绳291,且拉绳291 上设有适于与第一磁性件293吸合的第二磁性件292,逃生门11打开时适于通过拉绳291 带动逃生梯21向外翻转。在需要使用逃生口101时,只需要打开逃生门11,在逃生门11 打开的过程中,拉绳291将会带动逃生梯21向下翻转打开,而当逃生梯21展开到一定角度时,此时逃生梯21可以在重力和惯性作用下继续展开,在重力作用下,逃生梯21的动量足以将第一磁性件293和第二磁性件292分离,此时,拉绳291也可以逃生门11分离,从而避免了逃生门11影响逃生梯21的继续展开,实现了逃生门11与逃生梯21的联动。其中,第一磁性件293和第二磁性件292可以均为永磁体;或第一磁性件293和第二磁性件292中的一个为永磁体、另一个为导磁体(例如铁块等);另外,第一磁性件293和第二磁性件292中的至少一个还可以设置为电磁体等。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

Claims (10)

1.一种轨道车辆(100),其特征在于,包括:
车体(10),所述车体(10)上设有逃生口(101);
逃生门(11),所述逃生门(11)与所述车体(10)相连并关闭所述逃生口(101),且所述逃生门(11)适于向上翻转打开所述逃生口(101);
逃生梯(21),所述逃生梯(21)与所述车体(10)相连并收纳于所述车体(10)内,且所述逃生梯(21)适于向下翻转展开以构造出从车体(10)到逃生通道的通道,
其中,所述逃生梯(21)与所述逃生门(11)传动连接,以适于所述逃生门(11)向上翻转时带动所述逃生梯(21)翻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轨道车辆(100),其特征在于,所述轨道车辆(100)还包括传动机构,所述传动机构包括:
主动轮(281),所述主动轮(281)与所述逃生门(11)相连;
传动件(282),所述传动件(282)与所述车体(10)相连;
从动轮(285),所述从动轮(285)与所述逃生梯(21)相连,并与所述传动件(282)传动连接;
同步带(286),所述同步带(286)分别传动连接所述主动轮(281)和所述传动件(282)。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轨道车辆(100),其特征在于,所述同步带(286)包括V型带、平带、多楔带或链条。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轨道车辆(100),其特征在于,所述传动机构还包括支撑轮(287),所述支撑轮(287)设于所述车体(10)上并支撑所述同步带(286)。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轨道车辆(100),其特征在于,所述车体(10)的逃生口(101)处沿上下方向间隔设置有多个所述支撑轮(287),且多个所述支撑轮(287)将所述同步带(286)构造成在上下方向上沿所述逃生口(101)延伸。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轨道车辆(100),其特征在于,所述传动件(282)还包括传动轮(284),所述传动轮(284)与所述从动轮(285)中的至少一个为缺齿齿轮,以在所述逃生门(11)打开预定角度后所述传动轮(284)与所述从动轮(285)啮合。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轨道车辆(100),其特征在于,所述传动轮(284)包括第一齿轮段和第一过渡段,所述从动轮(285)包括第二齿轮段和第二过渡段,
其中,所述传动轮(284)上设有过渡杆(288),所述过渡杆(288)设于所述第一过渡段,所述从动轮(285)上设有档杆(289),所述档杆(289)设于所述第二过渡段,所述过渡杆(288)与所述档杆(289)配合以适于所述第一齿轮段和所述第二齿轮段进入啮合。
8.根据权利要求2-7中任一项所述的轨道车辆(100),其特征在于,所述逃生口(101)的左右两侧均设有所述传动机构。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轨道车辆(100),其特征在于,所述轨道车辆(100)还包括:
第一支撑杆(241),所述第一支撑杆(241)可转动地连接所述逃生梯(21);
第二支撑杆(242),所述第二支撑杆(242)可转动地连接所述车体(10);
定位机构,所述定位机构依次连接所述逃生梯(21)、所述第一支撑杆(241)、所述第二支撑杆(242)和所述车体(10),
其中,所述逃生梯(21)收纳时所述第一支撑杆(241)折叠于所述逃生梯(21)上,且所述第二支撑杆(242)折叠于所述车体(10)上;所述逃生梯(21)展开时所述第一支撑杆(241)竖立于所述逃生梯(21)上,且所述第二支撑杆(242)竖立于所述车体(10)上。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轨道车辆(100),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机构包括第一连接绳(251)、第二连接绳(252)、第三连接绳(253),所述第一连接绳(251)分别与所述逃生梯(21)和所述第一支撑杆(241)相连,所述第二连接绳(252)分别与所述第一支撑杆(241)和所述第二支撑杆(242)相连,第三连接绳(253)分别与所述第二支撑杆(242)和所述车体(10)相连。
CN202122794610.1U 2021-11-15 2021-11-15 轨道车辆 Active CN21650834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794610.1U CN216508340U (zh) 2021-11-15 2021-11-15 轨道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794610.1U CN216508340U (zh) 2021-11-15 2021-11-15 轨道车辆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6508340U true CN216508340U (zh) 2022-05-13

Family

ID=8153084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2794610.1U Active CN216508340U (zh) 2021-11-15 2021-11-15 轨道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6508340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3082965A1 (zh) * 2021-11-15 2023-05-19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轨道车辆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3082965A1 (zh) * 2021-11-15 2023-05-19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轨道车辆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0218753B1 (ko) 개선된 수직으로 이동하는 자동차 미닫이문
KR101384850B1 (ko) 엘리베이터 카 도어에 의해 샤프트 도어를 동반 이동하는 디바이스
US6305897B1 (en) Multi-panel platform rollstops for wheelchair lift
CA2746885C (en) Ramp for evacuation device
JP3527275B2 (ja) 車輌の折畳ルーフ及びそれに使用される折畳自在のリンクベルト
CN216508340U (zh) 轨道车辆
CN102785599A (zh) 一种汽车后排座椅总成
WO2024040938A1 (zh) 座椅结构总成及车辆
GB2455333A (en) Passenger rail vehicle with end detrainment stairs
WO2024040939A1 (zh) 抬升机构、座椅结构总成及车辆
CN109955861B (zh) 逃生装置和具有其的轨道车辆、轨道交通系统
US7293952B2 (en) Lift apparatus for vehicle for the handicapped
JPS63162347A (ja) 自動車用シ−ト
CN116118797A (zh) 逃生装置和轨道车辆
CN116118798A (zh) 轨道车辆
KR20040051249A (ko) 차량용 발판
CN202753826U (zh) 一种汽车后排座椅总成
JP4527263B2 (ja) 車両用昇降装置
CN218228991U (zh) 逃生门装置和轨道车辆
CN116118799A (zh) 逃生装置和轨道车辆
JP4527262B2 (ja) 車両用昇降装置
JP2004293117A (ja) ガレージ扉
KR200269229Y1 (ko) 차량의 보조 방향전환장치
CN113753086A (zh) 逃生梯、轨道车辆、轨道交通系统
CN114919751A (zh) 用于舱体的逃生装置、舱组件、交通工具及逃生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