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495857U - 一种回收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回收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6495857U
CN216495857U CN202123321535.3U CN202123321535U CN216495857U CN 216495857 U CN216495857 U CN 216495857U CN 202123321535 U CN202123321535 U CN 202123321535U CN 216495857 U CN216495857 U CN 21649585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ube
recovery
cavity
filter
lume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3321535.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连佰思
王丽文
徐晓红
袁振宇
王盛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nghai Lanmai Medical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anghai Lanmai Medica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ghai Lanmai Medical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anghai Lanmai Medica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3321535.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649585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649585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649585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Surgical Instrument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回收装置,包括:内管组件,包括第一管体、第二管体和第三管体;所述第一管体上设有相互隔离的第一管腔和第二管腔;所述第二管体可活动地穿过所述第一管腔,且所述第一管体的近端伸出所述第一管腔;所述第三管体可活动地穿过所述第二管腔,且所述第三管体的近端伸出所述第二管腔,所述第三管体具有第三管腔;回收鞘,设置在所述第二管体的近端外周面上,所述回收鞘与所述第二管体的外周面之间形成回收腔,所述回收鞘的远端形成与所述回收腔连通的开口;以及,外管,可活动地套设在所述内管组件的外周面上,并还用于覆盖所述回收鞘。该回收装置可以从股静脉进入腔静脉,进而用于回收滤器,具有安全性高的优点。

Description

一种回收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具体是涉及一种回收装置。
背景技术
静脉血栓栓塞症(Venous Thromboembolism,VTE)是临床上的常见疾病,有着较高的发病率和病死率。VTE包括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DVT)和肺动脉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DVT常发生于下肢静脉,而PE则主要是由于在静脉系统或右心形成血栓后,血栓脱落进入肺动脉所致。抗凝治疗一直是VTE治疗的金标准,目的是预防血栓形成以及恢复栓塞静脉的通畅。而当患者具有抗凝禁忌或者出现出血合并症不得不终止抗凝时,植入腔静脉滤器(Vena Cava Filter,VCF)可以有效地拦截脱落的血栓,预防致死性肺动脉栓塞的发生。
早期的腔静脉滤器大多是永久性的,这类腔静脉滤器的缺点是远期容易发生下腔静脉堵塞等并发症。近年来来,可回收滤器已逐渐成为主流,在患者解除PE风险后,可以将滤器回收,以避免滤器长期植入引起的远期并发症,并还具有血栓捕获效果更好,费用更为低廉的优势。可回收滤器主要有梭形滤器和伞状滤器。相比于梭形滤器,伞状滤器与血管壁的接触面积小,具有更长的回收时间窗,且回收时对血管壁的伤害更小。而且近年来伞状滤器在结构上的改进也使得其居中性能日渐优异,因此伞状滤器逐渐成为可回收滤器的主要发展趋势。
由于伞状滤器在下腔静脉内的放置位置、滤器的回收原理以及回收技术的限制,现有技术中的伞状滤器大多采用经颈静脉的回收方式进行回收。但是,由于颈部解剖结构复杂,穿刺颈静脉时容易伤及颈动脉或进入椎动脉、胸膜腔,而且即使穿刺成功,还存在如何使导丝和导管绕过心脏,降低引发心率失常的概率的问题,因此颈静脉回收方式的手术风险较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回收装置,以提高现有的回收装置回收伞状滤器时安全性。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回收装置,包括:
内管组件,包括第一管体、第二管体和第三管体;所述第一管体上设有相互隔离的第一管腔和第二管腔;所述第二管体可活动地穿过所述第一管腔,且所述第二管体的近端伸出所述第一管腔;所述第三管体可活动地穿过所述第二管腔,且所述第三管体的近端伸出所述第二管腔,所述第三管体具有第三管腔;
回收鞘,设置在所述第二管体的近端外周面上,所述回收鞘与所述第二管体的外周面之间形成回收腔,且所述回收鞘的远端形成与所述回收腔连通的开口;以及,
外管,可活动地套设在所述内管组件的外周面上,并还用于覆盖所述回收鞘。
可选地,所述回收鞘的远端端部形成刃部。
可选地,所述回收腔的高度沿远端向近端的方向逐渐减小。
可选地,所述回收腔的腔壁的斜度小于或等于10°。
可选地,所述回收腔的高度为2.5mm~5mm;和/或,所述回收腔的长度为50mm~100mm。
可选地,所述回收装置还包括抓捕器,所述抓捕器可活动地穿过所述第三管腔,并部分地从所述第三管腔的近端伸出;所述外管还用于覆盖所述抓捕器的从所述第三管腔的近端伸出的部分。
可选地,所述抓捕器包括第四管体、牵引件和抓捕环;所述第四管体具有沿轴向延伸的第四管腔,且所述第四管体具有伸直状态和弯曲状态;所述牵引件可活动地穿设在所述第四管腔中;所述抓捕环连接于所述牵引件的近端,并至少部分地伸出所述第四管腔。
可选地,所述回收装置还包括保护机构,所述保护机构设置在所述第二管体上,并位于所述回收鞘的近端侧;所述保护机构被配置为具有扩张状态和收缩状态,并包括支撑骨架和过滤元件,所述支撑骨架包括多根第一支撑杆,多根所述第一支撑杆沿所述第二管体的周向间隔布置,且所有所述第一支撑杆的近端收拢并连接于所述第二管体上,多根所述第一支撑杆的远端收拢并连接于所述第二管体上;所述过滤元件附接至所述支撑骨架上,并覆盖所述支撑骨架的近端部分,所述过滤元件的远端用于至少部分地与目标管腔的腔壁抵接;所述外管还用于覆盖所述保护机构,以使得所述保护机构从所述扩张状态切换至所述收缩状态。
可选地,所述支撑骨架还包括支撑环,所述支撑环的轴向投影为圆形,且所述支撑环与所述第二管体同轴布置,并连接于多根所述第一支撑杆上;所述过滤元件覆盖所述支撑骨架的位于所述支撑环的近端侧的部分上,所述过滤元件的远端附接至所述支撑环上。
可选地,所述外管包括主体段和扩口段,所述扩口段设置在所述主体段的近端,所述扩口段的内径沿远端向近端的方向逐渐增大,且所述扩口段的硬度小于所述主体段的硬度。
可选地,所述回收装置还包括导引头,所述导引头连接于所述第二管体的近端端部。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回收装置具有如下优点:
第一、所述回收装置包括内管组件、回收鞘和外管;所述内管组件包括第一管体、第二管体和第三管体,所述第一管体具有沿轴向延伸且相互隔离的第一管腔和第二管腔,所述第二管体可活动地穿过所述第一管腔,且所述第二管体的近端伸出所述第一管腔,所述第三管体可活动地穿过所述第二管腔,且所述第三管体的近端伸出所述第二管腔,所述第三管体具有沿轴向延伸的第三管腔;所述回收鞘设置在所述第二管体的近端外周面上,所述回收鞘与所述第二管体的外周面之间形成回收腔,所述回收鞘的远端形成与所述回收鞘连通的开口;所述外管可活动地套设在所述内管组件的外周面上,并还用于覆盖所述回收鞘。由于所述回收鞘设置在所述第二管体的近端外周面上,且所述回收腔的远端开口,因此可以通过调整所述第二管体及所述第三管体的相对位置,使得第三管体的近端位于所述回收鞘的远端侧。于是,所述回收装置可以经股静脉送入腔静脉并用于导入一抓捕器以回收滤器,具体地,当所述回收鞘及所述第三管体的近端暴露于所述外管的近端外部,且所述回收鞘位于所述滤器的近端侧时,可通过所述第三管腔将抓捕器送入腔静脉,并利用所述抓捕器抓捕滤器,之后通过回撤所述第二管体,以将所述滤器收入所述回收腔,最后回撤整个所述内管组件,直至将所述内管组件携带所述滤器及抓捕器进入所述外管中,最后便可以将所述外管、所述内管组件、所述抓捕器以及所述滤器整体撤出体外。该回收装置通过股静脉入路以回收滤器,在保证正常回收滤器的情况下,降低手术风险,提高安全性。
第二、所述回收鞘的远端端部形成刃部,在将所述滤器收入所述回收腔的过程中,可以利用所述刀刃切割爬覆在滤器上的血管内皮,使得滤器与血管壁剥离,解除血管内皮对滤器回收造成的阻碍,提高滤器回收成功率,且减少血管撕裂的风险。
第三、所述回收装置还包括保护机构,所述保护机构套设在所述第二管体上,并位于所述回收鞘的近端侧;所述保护机构用于在回收滤器时,拦截从滤器上脱落的血栓,避免血栓随血流进入心脏进而流入肺动脉引发风险,进一步提高滤器回收过程的安全性。
第四、所述外管包括主体段和设置于主体段之近端的扩口段,所述扩口段的内径沿远端向近端的方向逐渐增大,且所述扩口段的硬度小于所述主体段的硬度,这样做,一方面避免所述内管组件携带滤器进入外管时,发生裸露于回收腔外的滤器的防移位钩卡在外管的近端导致内管组件的近端无法进入外管的情况,另一方面硬度较小的扩口段也不会对回收装置在血管内的行进造成不利影响。
附图说明
附图用于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其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根据实施例一所提供的回收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根据一实施例所提供的回收装置的使用场景示意图,图中滤器居中,且滤器被抓捕器抓捕,但尚未被收入回收腔;
图3是本实用新型根据一实施例所提供的回收装置的使用场景示意图,图中滤器被收入回收腔;
图4是本实用新型根据一实施例所提供的回收装置的使用场景示意图,图中内管组件完全收入外管中,且未示出回收鞘、第三管体、抓捕器及滤器;
图5是本实用新型根据一实施例所提供的回收装置的使用场景示意图,图中滤器略微倾斜;
图6是本实用新型根据一实施例所提供的回收装置的使用场景示意图,图中滤器的近端贴壁;
图7是本实用新型根据一实施例所提供的回收装置的局部结构示意图,图中示出回收鞘与第二管体的连接关系,且回收腔在全部长度上具有均一的高度;
图8是本实用新型根据一实施例所提供的回收装置的局部结构示意图,图中示出回收鞘与第二管体的连接关系,且回收腔的高度沿远端向近端的方向逐渐减小;
图9是本实用新型根据一实施例所提供的回收装置的第二管体及回收鞘的轴向投影的示意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根据一实施例所提供的回收装置的局部剖视图;
图11是本实用新型根据实施例二所提供的回收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2是本实用新型根据实施例三所提供的回收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3是本实用新型根据实施例三所提供的回收装置的使用场景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10-回收装置,100-内管组件,110-第一管体,120-第二管体,130-第三管体,131-出口,200-回收鞘,211-刃部,210-侧壁,220-底壁,201-回收腔,300-外管,310-主体段,320-扩口段,400-抓捕器,410-第四管体,420-抓捕环,500-导引头,600-保护机构,610-支撑骨架,611-第一支撑杆,612-支撑环,620-过滤元件,630-近端连接件,640-远端连接件;
20-滤器,21-回收钩。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通过特定的具体实例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由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其他优点与功效。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通过另外不同的具体实施方式加以实施或应用,本说明书中的各项细节也可以基于不同观点与应用,在没有背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下进行各种修饰或改变。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所提供的图示仅以示意方式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基本构想,遂图式中仅显示与本实用新型中有关的组件而非按照实际实施时的组件数目、形状及尺寸绘制,其实际实施时各组件的型态、数量及比例可为一种随意的改变,且其组件布局型态也可能更为复杂。
另外,以下说明内容的各个实施例分别具有一或多个技术特征,然此并不意味着使用本实用新型者必需同时实施任一实施例中的所有技术特征,或仅能分开实施不同实施例中的一部或全部技术特征。换句话说,在实施为可能的前提下,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依据本实用新型的公开内容,并视设计规范或实作需求,选择性地实施任一实施例中部分或全部的技术特征,或者选择性地实施多个实施例中部分或全部的技术特征的组合,借此增加本实用新型实施时的弹性。
如在本说明书中所使用的,单数形式“一”、“一个”以及“该”包括复数对象,复数形式“多个”包括两个以上的对象,除非内容另外明确指出外。如在本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或”通常是以包括“和/或”的含义而进行使用的,除非内容另外明确指出外,以及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文中,术语“近端”、“远端”是从该医疗器械在使用过程中相对于心脏的角度来看相对于彼此的元件或动作的相对方位、相对位置、方向,尽管“近端”、“远端”并非是限制性的,但是“近端”通常指该医疗设备在正常操作过程中靠近心脏的一端,而“远端”通常是指远离心脏的一端。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优点和特征更加清楚,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需说明的是,附图均采用非常简化的形式且均使用非精准的比例,仅用以方便、明晰地辅助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附图中相同或相似的附图标记代表相同或相似的部件。
<实施例一>
图1示出了本实施例所提供的回收装置10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所述回收装置10包括内管组件100、回收鞘200、以及外管300。其中,所述内管组件100包括第一管体110、第二管体120和第三管体130,所述第一管体110上设有相互隔离的第一管腔(图中未示出)和第二管腔(图中未示出)。所述第二管体120可活动地穿过所述第一管腔,且所述第二管体120的近端从所述第一管腔伸出。所述第三管体130可活动地穿过所述第二管腔,且所述第三管体130的近端伸出所述第二管腔。所述第三管体130还具有第三管腔(图中未示出)。所述回收鞘200设置在所述第二管体120的近端外周面上,且所述回收鞘200与所述第二管体120的外周面之间形成回收腔201,所述回收鞘200的远端形成与所述回收腔201相连通的开口。所述外管300可活动地套设在所述内管组件100的外周面上,并还用于覆盖所述回收鞘200。
所述回收装置10具有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在所述第一状态,所述外管400包裹所述内管组件100的近端及所述回收鞘200,并优选所述第二管体120的近端位于所述第三管体130的近端侧。在所述第二状态,所述第二管体120的近端、所述回收鞘200及所述第三管体130的近端暴露于所述外管400的近端外部,所述第一管体110的近端可以位于所述外管300的近端外部,也可以位于所述外管300的内部。
所述回收装置10可以从股静脉进入腔静脉,以回收设置在腔静脉中的滤器20(如图2至图6所示)。具体的使用过程可包括如下的步骤:
步骤S1,经股静脉穿刺,将处于所述第一状态的所述回收装置10送入腔静脉,并优选使得所述回收装置10的近端位于所述滤器20的近端侧。
步骤S2,控制所述外管300沿近端向远端的方向移动,以使得所述回收装置10切换至所述第二状态。
步骤S3,通过所述第三管腔将一抓捕器400导入腔静脉,并调整所述抓捕器400的位姿,以使所述抓捕器400所述滤器20(如图2所示)。
步骤S4,调整所述第二管体120与所述第三管体130的相对位置,使得所述回收鞘200的远端开口朝向所述第三管体130,再保持所述第三管体130不动,并控制所述第二管体120相对于所述第三管体130沿近端向远端的方向移动,以使得所述回收鞘200的远端接触所述滤器20的外表面,并径向压迫所述滤器20,从而使得所述滤器20沿径向收缩并至少部分地进入所述回收腔201(如图3所示)。
步骤S5,使所述抓捕器400保持不动,并控制整个内管组件100沿近端向远端的方向移动,直至所述内管组件100的近端全部进入所述外管300中,此时所述回收鞘200、所述抓捕器400的近端也被所述外管300包裹(如图4所示)。
步骤S6,将所述外管300、所述内管组件100、所述抓捕器400及抓捕的所述滤器20一起撤出体外,完成所述滤器20的回收。
所述回收装置10通过股静脉穿刺进入腔静脉,避免从颈静脉入路时因颈静脉解剖结构复杂导致的伤及颈动脉、椎动脉、胸闷腔的问题,还避免经过心脏,杜绝发生回收装置10进入心脏诱发心率失常的情况。也就是说,本实施例所提供的回收装置10经股静脉进入腔静脉,具有更高的安全性。
可选地,请继续参考图2至图6,所述抓捕器400包括第四管体410、牵引件(图中未示出)、以及抓捕环420。所述第四管体410具有第四管腔(图中未示出),所述牵引件可活动地穿设在所述第四管腔中,所述抓捕环420连接于所述牵引件的近端,并至少部分地伸出所述第四管腔。在所述步骤S3中,所述第四管体410可活动地穿过所述第三管腔,且所述第四管体410的近端可伸出所述第三管腔,如此所述抓捕环420至少部分地位于所述第三管腔的近端外部。本实施例中,所述抓捕环420可全部地伸出所述第四管腔,以使得所述抓捕环420全部地位于所述第三管腔的近端外部。
进一步优选地,所述第四管体410具有伸直状态和弯曲状态,施术者可控制所述第四管体410在所述伸直状态和所述弯曲状态之间切换。可以理解,施术者可采用任意合适的方式对所述第四管体410控弯,举例来说,所述第四管体410具有至少两个管腔,也即所述第四管体410内还可以具有与所述第四管腔并行设置,并相互隔离的第五管腔(图中未示出),一控制拉绳(图中未示出)穿设在所述第五管腔中,且所述控制拉绳的近端与所述第四管体410连接,所述控制拉绳的远端延伸至体外,施术者通过操控所述控制拉绳来控制所述第四管体410伸直或弯曲。所述第四管体410的最大弯曲角度可以为30°~150°。
如此,所述步骤S3中,施术者可以通过推送、回拉、旋转、控弯所述第四管体410,和/或,推送、回拉、旋转所述牵引件等操作来调整所述抓捕器400的位姿,直至所述抓捕环420套设在所述滤器20近端的回收钩21上以抓捕所述滤器20。可以理解,在所述抓捕环420套住所述滤器21的所述回收钩21之后,施术者还可以通过回拉所述牵引件或者推送所述第四管体410,以使得所述抓捕环420收紧并锁定所述滤器20。这里,“推送”是指控制相应部件沿远端向近端的方向移动,“回拉”是指控制相应的部件沿近端向远端的方向移动。
此外,所述步骤S4中,施术者可以通过推送、回拉、旋转所述第一管体120和/或推送、回拉、旋转所述第三管体130来调整所述第二管体120与所述第三管体130的相对位置。另外,若所述步骤S3执行完毕之后,所述回收腔201的远端开口恰好朝向所述第三管体130,则所述步骤S4中无需调整所述第二管体120和/或所述第三管体130的位置。并且,所述步骤S4执行完毕之后,根据实际情况,所述滤器20可以全部地进入所述回收腔201,也可以部分地进入所述回收腔201,例如所述滤器201的远端未进入所述回收腔201。
在一些情形下,如图2所示,所述滤器20居中地位于腔静脉中,居中的含义是指所述滤器20的轴线与腔静脉的轴线基本重合,对此,执行所述步骤S1时,所述回收装置10可以位于所述滤器20的任意一侧,并且由于所述回收鞘200与所述第二管体120偏心设置,使得所述滤器20可以在不倾斜的情况下即被收入所述回收腔201。在另一些情况下,如图5所示,所述滤器20轻微倾斜,在此,执行所述步骤S1时,可以使所述回收装置10位于更靠近所述滤器20的近端的一侧,以图5所示为例,所述滤器20向左侧略微倾斜,那么所述回收装置10可以位于所述滤器20的左侧。图2及图5所示的情形下,当所述步骤S3执行完毕时,所述滤器20的近端均距离所述第三管体130的外周面较近,因而所述回收鞘201的远端容易与所述滤器20的外表面接触并将所述滤器20收入所述回收腔201。在再一些情形下,请参考图6,所述滤器20严重倾斜至所述滤器20的近端贴靠在血管壁上时,执行所述步骤S1时只能使所述回收装置10位于所述滤器20远离血管壁的一侧,以图6所示方位为例,所述滤器20的近端贴靠在右侧血管壁上,那么所述回收装置10只能置于所述滤器20的左侧,如此,当所述抓捕器400抓捕所述滤器20的近端时,所述滤器20的近端与所述第三管体130的外周面距离较远,不利于所述回收鞘200的远端与所述滤器20的表面接触。针对于此,在所述步骤S3之后,以及所述步骤S4之前,施术者还可以执行步骤S31:控制所述抓捕器400运动,通常是使所述第四管体410及所述牵引件保持相对静止,然后回拉所述第四管体410,以回拉整个所述抓捕器400,进而带动所述滤器20的近端沿靠近所述第三管体130的方向移动,并使得所述滤器20的近端贴近所述第三管体130的外周面。
另外,于本实施例中,本领域技术人员应理解,所述第一管腔和所述第二管腔沿所述第一管体110的轴向贯通地延伸。所述第三管腔沿所述第三管体130的轴向延伸,且所述第三管体130的近端设有与所述第三管腔相连通的出口131,以供所述抓捕器400从所述第三管腔的近端穿出,所述出口131可以设置在所述第三管体130的近端端部,也可以设置在所述第三管体130的近端外周面上(如图1所示)。以及,所述第四管腔沿所述第四管体410的轴向贯通地延伸,所述第五管腔沿所述第四管体410的轴向延伸。
进一步地,请参考图7及图8,所述回收鞘200的远端端部形成刃部211,所述刃部211锋利并能够起到切削的作用。在所述步骤S4中,所述回收鞘200的远端接触所述滤器20的外表面,当所述滤器20的外表面爬覆有血管内皮时,所述刃部211可以切割血管内皮,以使得所述滤器20与血管壁剥离,避免在将所述滤器20收入所述回收腔201的过程中拉伤血管壁。所述回收鞘200可以由金属制造而成,例如镍钛合金、不锈钢等。
可选地,所述回收鞘200沿所述第二管体120的轴向延伸,以使得所述回收腔201也沿所述第二管体120的轴向延伸。请返回参考图1并结合图10,所述回收鞘200可包括侧壁210和底壁220,所述侧壁210沿所述第二管体120的轴向延伸,所述侧壁210的远端即为所述回收鞘200的远端,所述底壁220设置在所述侧壁210的近端,以使得所述回收腔201的近端封闭。故而,在所述步骤S4中,当所述滤器20的近端抵靠在所述底壁220上时,所述第二管体120不能继续相对于所述第三管体130沿近端向远端的方向移动,由此可以确定所述步骤S4执行完毕。并且当所述回收腔201的长度L(如图10所标注)大于或等于处于压缩状态的所述滤器20的长度时,所述滤器20可以全部地被收入所述回收腔201,当所述回收腔201的长度L小于处于压缩状态的所述滤器20的长度时,所述滤器20能够部分地被收入所述回收腔201,且所述滤器20的远端裸露于所述回收腔201的远端外部。所述回收腔201的长度是指所述回收腔201在所述第二管体120的轴向上的尺寸,其值可以为50mm~100mm,具体根据实际情况设置。
所述侧壁210的横截面可以是半圆形,也可以是U型,或其他类似的形状。所述横截面是指,垂直于所述第二管体120的轴线的截面。以及,所述侧壁210及所述底壁220的厚度可以是0.1mm~1.0mm。
进一步地,请返回参考图7,在一些可选的实现方式中,在所述回收鞘200的全部长度上(即所述回收鞘200在所述第二管体120的轴向上的尺寸),所述回收腔201具有均一的高度H(如7至图10所标注),所述回收腔201的高度H是指所述回收腔201在所述第二管体120的径向上的最大尺寸。在另一些可选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回收腔201的高度H沿远端向近端的方向逐渐减小,也就是说,所述回收腔201的远端开口的尺寸更大,这更有利于所述滤器20进入所述回收腔201。所述回收腔201的高度H可以是2.5mm~5mm。
可以理解,当所述回收腔201在所述回收鞘200的全部长度上具有均一的高度H时,所述回收腔201的腔壁的斜度为0。所述回收腔201的腔壁的斜度是指,在经过所述第二管体120的轴线以及所述回收鞘200的轴线的截面上,所述回收鞘200的侧壁的内轮廓线与所述第二管体120的轴线所形成的锐角α(如图10所标注)的角度,锐角α的开口朝向所述第二管体120的远端。当所述回收腔201的高度H沿远端向近端的方向逐渐减小时,所述回收腔201的腔壁的斜度大于0°。所述回收腔201的腔壁的斜度优选小于10°,更优选为5°~10°。
进一步地,如前所述,在一些实现方式中,所述滤器20的远端不能进入所述回收腔201,具体到设有防移位钩的滤器20来说,通常是所述防移位钩不能进入所述回收腔201。有鉴于此,本实施例所使用的外管300具有不均一的内径,请返回参考图1并结合图2至图6,所述外管300包括主体段310和设置在所述主体段310的近端的扩口段320,所述扩口段310的内径沿远端向近端的方向逐渐增大,以使得所述外管300的近端形成喇叭口的形状。所述扩口段320的硬度小于所述主体段310的硬度。这样的结构,有利于裸露于所述回收腔201的远端外部的防移位钩进入所述外管300,避免这些防移位钩卡在外管300的近端端部而导致所述回收鞘200、所述内管组件100的近端无法进入所述外管300的内部,进而避免在整体将所述回收装置10、所述抓捕器400及所述滤器20撤出体外的过程中发生防移位钩划伤血管壁的情况。另外,所述扩口段320的硬度小于所述主体段310的硬度,使得所述扩口段320容易被变形,不会对所述回收装置10在血管内的行进造成阻碍。
可选地,请继续参考图1并结合图2至图6,所述回收装置10还可包括导引头500,所述导引头500连接于所述第二管体120的近端端部。所述导引头500的外径可以沿远端向近端的方向减小,也即所述导引头500的近端形成尖端。另外,在所述步骤S5中,优选所述导引头500也进入所述外管300的内部(如图4所示)。
<实施例二>
如图11所示,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的区别之处在于,所述回收装置10包括所述抓捕器400,且所述抓捕器400预装于所述第三管体130上。具体地,所述抓捕器400可活动地穿过所述第三管腔,并部分地从所述第三管腔的近端伸出。当所述回收装置10处于所述第一状态时,所述外管300还覆盖所述抓捕器400的从所述第三管腔的近端伸出的部分,当所述回收装置10处于所述第二状态时,所述抓捕器10的从所述第三管腔的近端伸出的部分裸露于所述外管300的近端外部。
如此,本实施例所提供的所述回收装置10在使用时,所述抓捕器400在步骤S1中即导入腔静脉,因此在所述步骤S3中,施术者直接调整调整所述抓捕器400的位姿,且使所述抓捕器400所述滤器20即可。
相较于实施例一来说,本实施例中通过将所述抓捕器400预装在所述第三管体130上,使得所述抓捕器400可随第三管体130同步地进入腔静脉中,无需在手术过程中导入,有利于缩短手术时间。
<实施例三>
请参考图12,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的区别之处在于,所述回收装置10还包括保护机构600,所述保护机构600用于在回收所述滤器20时拦截从所述滤器20上脱落的血栓,避免血栓随血流流入心脏进而进入肺动脉,进一步提高滤器回收手术的安全性。
详细而言,所述保护机构600设置在所述第二管体120上,并位于所述回收鞘200的近端侧,以及所述导引头500的远端侧。所述保护机构600被配置为能够沿所述第二管体120的径向收缩或扩张。所述保护机构600包括支撑骨架610和过滤元件620,所述支撑骨架610至少包括多根第一支撑杆611,多根所述第一支撑杆611的近端收拢并连接于所述第二管体120上,多根所述第一支撑杆611的远端也收拢并连接于所述第二管体120上。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所述第一支撑杆611的近端收拢后可以直接连接于所述第二管体120上,也可以先连接于一近端连接件630上(如图12所示),再通过所述近端连接件630连接于所述第二管体120上。同理,所述第一支撑杆611的远端收拢后可以直接连接于所述第二管体120上,也可以先连接于一远端连接件640上(如图12所示),再通过所述远端连接件640连接于所述第二管体120上。
所述过滤元件620附接至所述支撑骨架610上,并覆盖所述支撑骨架610的近端部分,当所述保护机构600处于扩张状态时,所述过滤元件600的远端用于至少部分地与目标管腔也即腔静脉的腔壁抵接,从而所述过滤元件600可以拦截血栓。
所述外管300还用于在所述回收装置10处于所述第一状态时覆盖所述保护机构600。所述支撑骨架610采用高弹性材料,例如形状记忆合金制造而成,且被预定型为扩张状态。当所述外管300覆盖所述保护机构600时,所述外管300向所述保护机构600施加径向向内的挤压力,以使得所述保护机构600径向收缩,当所述外管300沿近端向远端的方向移动至所述第二状态时,所述保护机构600裸露于所述外管300的近端外部,此时所述外管300不再向所述保护机构600施加所述径向挤压力,于是所述支撑骨架610在其高弹性的作用下恢复至扩张状态,以使得所述保护机构600处于所述扩张状态。
因此,本实施例所提供的所述回收装置10的使用过程中与实施例一的区别之处在于:执行所述步骤S2时,在所述回收鞘200从所述外管300的近端裸露出来之前,所述保护机构600沿径向扩张,且所述过滤元件620的远端与所述腔静脉的位于所述滤器20的近端侧的腔壁抵接。在所述步骤S3及所述步骤S4中,所述保护机构600保持在径向扩张的状态,以拦截从所述滤器20上脱落的血栓(如图13所示)。以及在所述步骤S5中,在所述内管组件100的近端全部进入所述外管300的内部时,所述保护机构600也进入所述外管300的内部。
进一步地,请继续参考图12及图13,所述支撑骨架610还包括支撑环612,所述支撑环612的轴向投影为圆形,且所述支撑环612与所述第二管体120同轴布置,并连接于多根所述第一支撑杆611上。所述过滤元件620覆盖所述支撑骨架610的位于所述支撑环612的近端侧的部分上,且所述过滤元件620的远端附接至所述支撑环612上。这样的结构,使得所述过滤元件620的远端的轴向投影也呈圆形,形状与腔静脉的横截面基本相当,因此所述过滤元件620的远端可以全部地与腔静脉的腔壁紧密的抵接,使得所述过滤元件620的远端与腔静脉的腔壁之间基本没有空隙,减少血栓逃逸的可能性,提高血栓拦截效果。所述支撑环612的轴向投影是指所述支撑环612在一垂直于其轴线的平面上的投影。
进一步地,所述支撑环612包括多根依次首尾连接的第二支撑杆(图中未标注),相邻两个所述第二支撑杆连接形成V型结构。这里的V型结构,可以是几何意义上严格的V型,也可以是近似于V型的结构。可以理解,所述第二支撑杆也采用高弹性的材料例如形状记忆合金制造而成,并且相邻两个第二支撑杆连接形成V型结构,有利于所述支撑骨架610在受到径向向内的挤压力时沿径向收缩。
可选地,所述过滤元件620应当允许血液通过。于本实施例中,所述过滤元件620可以由高分子纤维丝或金属丝编织而成,其中的编织网孔形成血液的流通通道。或者,所述过滤元件620包括膜材(图中未示出),所述膜材上开设有若干通孔(图中未示出),所述通孔形成血液的流通通道。
虽然本实用新型披露如上,但并不局限于此。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型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这样,倘若本实用新型的这些修改和变型属于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则本实用新型也意图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型在内。

Claims (11)

1.一种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内管组件,包括第一管体、第二管体和第三管体;所述第一管体上设有相互隔离的第一管腔和第二管腔;所述第二管体可活动地穿过所述第一管腔,且所述第二管体的近端伸出所述第一管腔;所述第三管体可活动地穿过所述第二管腔,且所述第三管体的近端伸出所述第二管腔,所述第三管体具有第三管腔;
回收鞘,设置在所述第二管体的近端外周面上,所述回收鞘与所述第二管体的外周面之间形成回收腔,且所述回收鞘的远端形成与所述回收腔连通的开口;以及,
外管,可活动地套设在所述内管组件的外周面上,并还用于覆盖所述回收鞘。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回收鞘的远端端部形成刃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回收腔的高度沿远端向近端的方向逐渐减小。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回收腔的腔壁的斜度小于或等于10°。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回收腔的高度为2.5mm~5mm;和/或,所述回收腔的长度为50mm~100mm。
6.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回收装置还包括抓捕器,所述抓捕器可活动地穿过所述第三管腔,并部分地从所述第三管腔的近端伸出;所述外管还用于覆盖所述抓捕器的从所述第三管腔的近端伸出的部分。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抓捕器包括第四管体、牵引件和抓捕环;所述第四管体具有沿轴向延伸的第四管腔,且所述第四管体具有伸直状态和弯曲状态;所述牵引件可活动地穿设在所述第四管腔中;所述抓捕环连接于所述牵引件的近端,并至少部分地伸出所述第四管腔。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回收装置还包括保护机构,所述保护机构设置在所述第二管体上,并位于所述回收鞘的近端侧;所述保护机构被配置为具有扩张状态和收缩状态,并包括支撑骨架和过滤元件,所述支撑骨架包括多根第一支撑杆,多根所述第一支撑杆沿所述第二管体的周向间隔布置,且所有所述第一支撑杆的近端收拢并连接于所述第二管体上,多根所述第一支撑杆的远端收拢并连接于所述第二管体上;所述过滤元件附接至所述支撑骨架上,并覆盖所述支撑骨架的近端部分,所述过滤元件的远端用于至少部分地与目标管腔的腔壁抵接;所述外管还用于覆盖所述保护机构,以使得所述保护机构从所述扩张状态切换至所述收缩状态。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骨架还包括支撑环,所述支撑环的轴向投影为圆形,且所述支撑环与所述第二管体同轴布置,并连接于多根所述第一支撑杆上;所述过滤元件覆盖所述支撑骨架的位于所述支撑环的近端侧的部分上,所述过滤元件的远端附接至所述支撑环上。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管包括主体段和扩口段,所述扩口段设置在所述主体段的近端,所述扩口段的内径沿远端向近端的方向逐渐增大,且所述扩口段的硬度小于所述主体段的硬度。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回收装置还包括导引头,所述导引头连接于所述第二管体的近端端部。
CN202123321535.3U 2021-12-27 2021-12-27 一种回收装置 Active CN21649585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3321535.3U CN216495857U (zh) 2021-12-27 2021-12-27 一种回收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3321535.3U CN216495857U (zh) 2021-12-27 2021-12-27 一种回收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6495857U true CN216495857U (zh) 2022-05-13

Family

ID=8150668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3321535.3U Active CN216495857U (zh) 2021-12-27 2021-12-27 一种回收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6495857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3124483A1 (zh) * 2021-12-27 2023-07-06 上海蓝脉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回收装置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3124483A1 (zh) * 2021-12-27 2023-07-06 上海蓝脉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回收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906058B (zh) 用于从血管移除闭塞凝块的凝块取回装置
US20210137667A1 (en) Intravascular guidewire filter system for pulmonary embolism protection and embolism removal or maceration
CN112890914A (zh) 用于从血管中移除闭塞凝块的支架取栓器装置及其方法
CA2368158C (en) Free standing filter
CN105662533B (zh) 一种带有螺旋结构的血管取栓装置及其血栓治疗仪
EP2486875A2 (en) Obstruction capture and removal device
CN105662534B (zh) 一种带有刺状结构的血管取栓装置及其血栓治疗仪
JP2002514102A (ja) 永久植え込み装置の非外傷性留置および除去の機構
CN113143405A (zh) 一种血管内取栓网盘支架及其输送装置
EP3700464B1 (en) Systems for protecting the cerebral vasculature
CN216495857U (zh) 一种回收装置
CN113907837A (zh) 血管开通装置
CN217338727U (zh) 经导管肺动脉取栓系统用取栓支架
CA3094464A1 (en) Thrombectomy device
CN112568968A (zh) 一种双层网笼式取栓支架及其组件
US20200281708A1 (en)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protecting the cerebral vasculature
CN216439269U (zh) 血管开通装置
WO2023173534A1 (zh) 经导管肺动脉取栓系统用取栓器
CN116509506A (zh) 取栓装置和取栓器
CN116035657A (zh) 一种取栓支架和取栓方法
CN116350386A (zh) 一种回收装置
CA3035481A1 (en) Thrombus retriever
CN116473622B (zh) 一种人体管腔内收集装置、球囊导管及取栓装置
CN219397461U (zh) 一种双支架血栓捕获支架装置
CN219763478U (zh) 取物支架、取物装置及取物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