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490389U - 一种光伏组件 - Google Patents

一种光伏组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6490389U
CN216490389U CN202122395820.3U CN202122395820U CN216490389U CN 216490389 U CN216490389 U CN 216490389U CN 202122395820 U CN202122395820 U CN 202122395820U CN 216490389 U CN216490389 U CN 21649038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elding
photovoltaic module
lead
positive
negativ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2395820.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廖伟
刘辉
李顺
石亮杰
乔现龙
王永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uzhou Longi Solar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uzhou Longi Solar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uzhou Longi Solar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Chuzhou Longi Solar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2395820.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649038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649038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649038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10/00Energy generation through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 Y02E10/50Photovoltaic [PV] energy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光伏组件,涉及光伏技术领域,用于解决引出线和接线端子之间虚焊的问题。光伏组件包括光伏组件本体和接线盒,光伏组件本体具有正极引出线和负极引出线。接线盒设置在光伏组件本体上,接线盒具有正极接线端子和负极接线端子。正极接线端子上设置有第一焊包,正极引出线插设在第一焊包内,以使第一焊包覆盖正极引出线的至少两面。负极接线端子上设置有第二焊包,负极引出线插设在第二焊包内,以使第二焊包覆盖负极引出线的至少两面。本实用新型增强了引出线和接线端子之间连接的稳固性,提高了光伏组件的良率及提升客户满意度。

Description

一种光伏组件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光伏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光伏组件。
背景技术
光伏组件所包括的汇流条引出后(可以将汇流条引出的部分简称为引出线)需要与接线盒所包括的接线端子电连接,现有技术采用焊接的方式将引出线与接线端子电连接。实际应用中,引出线和接线端子之间出现虚焊的问题比较多,导致光伏组件的良率以及客户满意度下降。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光伏组件,用于解决引出线和接线端子之间虚焊的问题,提高光伏组件的良率及提升客户满意度。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光伏组件。该光伏组件包括光伏组件本体和接线盒,光伏组件本体具有正极引出线和负极引出线。接线盒设置在光伏组件本体上,接线盒具有正极接线端子和负极接线端子。正极接线端子上设置有第一焊包,正极引出线插设在第一焊包内,以使第一焊包覆盖正极引出线的至少两面。负极接线端子上设置有第二焊包,负极引出线插设在第二焊包内,以使第二焊包覆盖负极引出线的至少两面。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时,正极接线端子上设置有第一焊包,且正极引出线插设在第一焊包内,以使第一焊包覆盖正极引出线的至少两面,从而使得正极引出线与第一焊包的接触面为至少两面,增强了正极引出线与正极接线端子之间连接的稳固性,降低正极引出线与正极接线端子之间虚焊的发生率。同理,负极接线端子上设置有第二焊包,负极引出线插设在第二焊包内,以使第二焊包覆盖负极引出线的至少两面,从而使得负极引出线与第二焊包的接触面为至少两面,增强了负极引出线与负极接线端子之间连接的稳固性,降低负极引出线与负极接线端子之间虚焊的发生率。基于此,使得引出线与接线盒之间连接的稳固性增强,增强光伏组件的良率,提高客户满意度。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焊包和第二焊包均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焊接部和第二焊接部,第一焊包和第二焊包均具有焊接状态和非焊接状态。当第一焊包和第二焊包处于非焊接状态时,第一焊接部和第二焊接部之间具有间隙。当第一焊包和第二焊包处于焊接状态时,第一焊接部和第二焊接部熔融在一起。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时,第一焊包和第二焊包均具有焊接状态和非焊接状态,且第一焊包和第二焊包均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焊接部和第二焊接部,由此表明,第一焊接部和第二焊接部均具有焊接状态和非焊接状态。当第一焊包和第二焊包处于非焊接状态时,第一焊接部和第二焊接部之间具有间隙,便于引出线插入第一焊接部和第二焊接部之间。在引出线插入第一焊接部和第二焊接部之间后,将第一焊接部和第二焊接部熔融,第一焊接部和第二焊接部熔融在一起的同时覆盖引出线,使得引出线同时与第一焊接部和第二焊接部连接,最终使得引出线与接线端子连接。引出线同时与第一焊接部和第二焊接部连接,增强了引出线与接线端子连接的稳定性,进一步使得引出线与接线盒之间连接的稳固性增强。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当第一焊包和第二焊包处于非焊接状态时,第一焊接部和第二焊接部的顶部具有斜向下倾斜的倾斜面。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时,第一焊接部和第二焊接部的顶部具有斜向下倾斜的倾斜面,便于引出线插入第一焊接部和第二焊接部之间。不仅如此,引出线插入第一焊接部和第二焊接部之间后,在将第一焊接部和第二焊接部由非焊接状态转化为焊接状态的过程中,倾斜面具有引导第一焊接部和第二焊接部所具有的可熔融物质流向的作用,使得第一焊接部和第二焊接部所具有的可熔融物质沿着倾斜面向引出线的方向下滑,增大了引出线两面被熔融物质覆盖的面积,从而增强引出线与接线端子之间连接的稳固性。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倾斜面为平面、球面或异形面中的任意一种。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当第一焊包和第二焊包处于非焊接状态时,第一焊接部和第二焊接部的底部与正极引出线或负极引出线接触的一面为平面结构。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时,第一焊接部和第二焊接部的底部与正极引出线或负极引出线接触的一面为平面结构,平面结构与引出线的形状相匹配,增强了引出线与第一焊接部和第二焊接部之间的贴合度,提高引出线与接线端子之间连接的稳定性。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当第一焊包和第二焊包处于非焊接状态时,第一焊接部和第二焊接部的底部与正极引出线或负极引出线接触的一面为弧形面结构。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时,便于引出线从第一焊接部和第二焊接部侧部插入第一焊接部和第二焊接部之间,利于提高工作效率。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正极引出线和负极引出线均为螺旋式结构。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正极引出线和负极引出线均依次包括焊接段、过渡段和引出段。其中,过渡段旋转80°至100°,以使焊接段所在的平面与引出段所在的平面交叉。焊接段插设在间隙内,并同时与第一焊接部和第二焊接部面接触。过渡段贴合在第一焊接部和第二焊接部的相同端。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时,焊接段插设在间隙内,并同时与第一焊接部和第二焊接部面接触,增强了引出线与第一焊接部和第二焊接部之间的贴合性。过渡段贴合在第一焊接部和第二焊接部的相同端,使得引出线与第一焊接部和第二焊接部之间的接触面增大,从而增大了引出线被焊包覆盖的面积,增强了引出线与接线端子之间连接的稳定性。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过渡段旋转90°,以使焊接段所在的平面与引出段所在的平面垂直。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时,过渡段旋转90°,焊接段所在的平面与引出段所在的平面相垂直,不仅使得引出段能够较好的与接线端子相贴合,而且易于使焊接段以与接线端子相垂直的角度插入第一焊接部和第二焊接部之间。基于此,在将焊接段插入第一焊接部和第二焊接部之间的间隙后,易于控制使得焊接段的底部与第一焊接部和第二焊接部底部接触,在将第一焊接部和第二焊接部从非焊接状态转为焊接状态的过程中,易于固定引出线的位置。不仅如此,过渡段旋转90°,便于操作人员较为直观的判断旋转角度,易于操作人员对引出线进行旋转操作。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引出线还包括延伸段,延伸段与引出段垂直连接。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时,使得引出段能够较好的与接线端子相贴合,便于控制引出线的位置。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在所述接线盒内,第一焊包与第二焊包之间设置有隔板。第一焊包通过非记忆合金部设置在正极接线端子上。第二焊包通过非记忆合金部设置在负极接线端子上。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时,第一焊包与第二焊包之间设置隔板,用于将正极引出线和负极引出线隔离开,防止正极引出线和负极引出线接触,发生短路现象,提高了光伏组件的安全性,延长光伏组件的使用寿命。第一焊包和第二焊包均通过非记忆合金部设置在接线端子上,在第一焊包和第二焊包由非焊接状态转化为焊接状态后,第一焊包和第二焊包不易发生形变,规避光伏组件的虚焊问题,延长光伏组件的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引出线与接线盒的位置关系示意图;
图2为图1中A处放大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接线盒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正极引出线和负极引出线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光伏组件本体,11—正极引出线,12—负极引出线,
101—焊接段,102—过渡段,103—引出段,
104—延伸段,2—接线盒,21—正极接线端子,
22—负极接线端子,23—隔板,24—引线孔,
25—第一焊接部,26—第二焊接部,300—第一焊接面,
400—第二焊接面,500—第三焊接面,600—第四焊接面。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间接在该另一个元件上。当一个元件被称为是“连接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间接连接至该另一个元件上。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若干”的含义是一个或一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光伏技术领域,由于单片太阳能电池输出电压较低,往往需要将一定数量的单片太阳能电池采用串、并联的方式连接起来。实际应用中,一般通过互联条将多个单片太阳能电池连接组成电池串,汇流条设置在电池串的端部,汇流条与互联条相连,将多个电池串连接,用以输出较大电压。汇流条引出后与接线盒2连接,汇流条的端部称之为引出线,引出线用于与接线盒2连接,引出线包括正极引出线11和负极引出线12。光伏组件本体1包括层压件、边框、盖板和背板,层压件包括多个用互联条及汇流条电连接的电池片。边框、盖板及背板用于将层压件封装,防止光伏组件本体1损坏,降低使用寿命。接线盒2包括绝缘密闭的壳体以及相互独立的设置在壳体内的正极接线端子21、负极接线端子22,正极接线端子21与负极接线端子22通过二极管连接。正极接线端子21与正极引出线11相连,负极接线端子22与负极引出线12相连。
光伏组件所包括的汇流条引出后需要与接线盒2所包括的接线端子电连接,现有技术采用焊接的方式将引出线与接线端子电连接。实际应用中,引出线和接线端子之间出现虚焊的问题比较多,导致光伏组件的良率以及客户满意度下降。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光伏组件。该光伏组件包括光伏组件本体1和接线盒2,光伏组件本体1具有正极引出线11和负极引出线12。接线盒2设置在光伏组件本体1上,接线盒2具有正极接线端子21和负极接线端子22。正极接线端子21上设置有第一焊包,正极引出线11插设在第一焊包内,以使第一焊包覆盖正极引出线11的至少两面。负极接线端子22上设置有第二焊包,负极引出线12插设在第二焊包内,以使第二焊包覆盖负极引出线12的至少两面。
如图1、图2和图3所示,接线盒2底部开有至少两个引线孔24,供正极引出线11和负极引出线12分别从不同的引线孔24穿入接线盒2内。正极接线端子21上设置有第一焊包,且对应的正极引出线11从引线孔24穿入接线盒2内后插设在第一焊包内,以使第一焊包覆盖正极引出线11的至少两面,使得正极引出线11与第一焊包的接触面为至少两面,增加了正极引出线11与第一焊包的接触面,从而增强了正极引出线11与正极接线端子21之间连接的稳固性,降低正极引出线11与正极接线端子21之间虚焊的发生率。同理,负极接线端子22上设置有第二焊包,对应的负极引出线12从引线孔24穿入接线盒2内后插设在第二焊包内,以使第二焊包覆盖负极引出线12的至少两面,使得负极引出线12与第二焊包的接触面为至少两面,增加了负极引出线12与第二焊包的接触面,从而增强了负极引出线12与负极接线端子22之间连接的稳固性,降低负极引出线12与负极接线端子22之间虚焊的发生率。基于此,改革了传统的引出线与焊包单面接触的技术,增加了引出线与焊包连接的接触面,使得引出线与接线盒2之间连接的稳固性增强,提高光伏组件的良率,提升客户满意度。
具体实施时,接线盒2内的正极接线端子21和负极接线端子22的数量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设置,此处不作具体限定。相对应的,正极引出线11、负极引出线12和引线孔24的数量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设置。一个正极接线端子21上可以设置多个第一焊包,以增强正极接线端子21与正极引出线11之间的连接稳固性,当然第一焊包的数量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设置,此处不作具体限定。同理可知,一个负极接线端子22上可以设置多个第二焊包,以增强负极接线端子22与负极引出线12之间的连接稳固性,当然第二焊包的数量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设置,此处不作具体限定。
作为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第一焊包和第二焊包均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焊接部25和第二焊接部26,第一焊包和第二焊包均具有焊接状态和非焊接状态。由此表明,第一焊接部25和第二焊接部26均具有焊接状态和非焊接状态。参见图1,当第一焊包和第二焊包处于非焊接状态时,第一焊接部25和第二焊接部26之间具有间隙,便于引出线插入第一焊接部25和第二焊接部26之间。在引出线插入第一焊接部25和第二焊接部26之间后,将第一焊接部25和第二焊接部26熔融,第一焊接部25和第二焊接部26熔融在一起的同时覆盖引出线,使得引出线同时与第一焊接部25和第二焊接部26连接,最终使得引出线与接线端子连接。引出线同时与第一焊接部25和第二焊接部26连接,增加了引出线与接线端子连接时的接触面,从而增强了引出线与接线端子连接的稳定性,进一步使得引出线与接线盒2之间连接的稳固性增强。
实际情况下,第一焊包和第二焊包均通过非记忆合金部设置在接线端子上,即第一焊包通过非记忆合金部设置在正极接线端子21上,第二焊包通过非记忆合金部设置在负极接线端子22上。顾名思义,非记忆合金部即采用非记忆合金材质,非记忆合金部在第一焊包和第二焊包由非焊接状态转化为焊接状态后,第一焊包和第二焊包不易发生形变,规避光伏组件的虚焊问题,延长光伏组件的使用寿命。举例说明,非记忆合金部可以选用铁和铝材质,此处不作为具体限定。第一焊包和第二焊包的结构和材质可以相同,第一焊包和第二焊包的底部通过非记忆合金部设置在接线端子上,第一焊包和第二焊包可以为在非记忆合金部上部包裹的锡层。第一焊包和第二焊包分别与正极接线端子21和负极接线端子22通过非记忆合金部紧固连接,需要说明的是,此处描述的紧固连接的方式多种多样,例如可以是焊接、卡接等方式,当然此处只是举例说明,不作为具体限定。
第一焊包和第二焊包在一定温度下由非焊接状态转化为焊接状态,可以理解的是,由非焊接状态转化为焊接状态的过程,即由固体状态至液体状态再至固体状态的过程。当第一焊包和第二焊包在非焊接状态时,引出线位于第一焊接部25和第二焊接部26之间,在第一焊包和第二焊包在液体状态时,第一焊接部25和第二焊接部26发生相对流动,并部分融合,与位于第一焊接部25和第二焊接部26之间的引出线接触并将引出线覆盖,冷却后,第一焊接部25和第二焊接部26回归为固体状态,从而使得引出线与接线端子之间连接。
在一种示例中,如图1、图2和图3所示,在接线盒2内,第一焊包与第二焊包之间设置有隔板23。隔板23采用绝缘材质,用于将正极引出线11和负极引出线12隔离开,防止正极引出线11和负极引出线12接触,发生短路现象,提高了光伏组件的安全性,延长光伏组件的使用寿命。
如图1、图2和图3所示,当第一焊包和第二焊包处于非焊接状态时,第一焊接部25和第二焊接部26的顶部具有斜向下倾斜的倾斜面。由于第一焊接部25和第二焊接部26相对设置,因此第一焊接部25和第二焊接部26所具有的倾斜面相对设置,且第一焊接部25和第二焊接部26所具有的倾斜面均向引出线所在位置倾斜。不仅便于引出线从第一焊包和第二焊包顶部插入第一焊接部25和第二焊接部26之间,提高工作效率,而且,引出线插入第一焊接部25和第二焊接部26之间后,在将第一焊接部25和第二焊接部26由非焊接状态转化为焊接状态的过程中,倾斜面具有引导第一焊接部25和第二焊接部26所具有的可熔融物质的流动方向的作用,使得第一焊接部25和第二焊接部26所具有的可熔融物质沿着倾斜面向引出线的方向下滑,增大了引出线两面被熔融物质覆盖的面积,从而增强引出线与接线端子之间连接的稳固性。
举例说明,倾斜面为平面、球面或异形面中的任意一种,此处不作具体限定。
在一种示例中,当第一焊包和第二焊包处于非焊接状态时,第一焊接部25和第二焊接部26的底部与正极引出线11或负极引出线12接触的一面为平面结构。应理解,平面结构与引出线的形状相匹配,增强了引出线与第一焊接部25和第二焊接部26之间的贴合度,提高引出线与接线端子之间连接的稳定性。
在另一种示例中,如图1、图2和图3所示,当第一焊包和第二焊包处于非焊接状态时。第一焊接部25和第二焊接部26的底部与正极引出线11或负极引出线12接触的一面为弧形面结构。便于引出线从第一焊接部25和第二焊接部26侧部插入第一焊接部25和第二焊接部26之间,利于提高工作效率。
作为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如图1、图2和图4所示,正极引出线11和负极引出线12均为螺旋式结构。且正极引出线11和负极引出线12均依次包括焊接段101、过渡段102和引出段103。其中,过渡段102旋转80°至100°,以使焊接段101所在的平面与引出段103所在的平面交叉。焊接段101插设在间隙内,并同时与第一焊接部25和第二焊接部26面接触。过渡段102贴合在第一焊接部25和第二焊接部26的相同端。具体实施时,当第一焊包和第二焊包处于非焊接状态时,第一焊接部25和第二焊接部26之间具有间隙。焊接段101插设在间隙内,焊接段101的两面分别同时与第一焊接部25和第二焊接部26面接触,增强了引出线与第一焊接部25和第二焊接部26之间的贴合性。过渡段102贴合在第一焊接部25和第二焊接部26的相同端,使得引出线与第一焊接部25和第二焊接部26之间的接触面增大,从而增大了引出线被焊包覆盖的面积,增强了引出线与接线端子之间连接的稳定性。
作为一种示例,过渡段102旋转90°,以使焊接段101所在的平面与引出段103所在的平面垂直。不仅使得引出段103能够较好的与接线端子相贴合,而且易于使焊接段101以与接线端子相垂直的角度插入第一焊接部25和第二焊接部26之间。基于此,在将焊接段101插入第一焊接部25和第二焊接部26之间的间隙后,易于控制使得焊接段101的底部与第一焊接部25和第二焊接部26底部接触,在将第一焊接部25和第二焊接部26从非焊接状态转为焊接状态的过程中,易于固定引出线的位置。不仅如此,过渡段102旋转90°,便于操作人员较为直观的判断旋转角度,利于操作人员对引出线进行旋转操作。
具体实施时,参见图2,负极引出线12与第二焊包之间形成四个焊接面,四个焊接面分别为第一焊接面300、第二焊接面400、第三焊接面500和第四焊接面600。其中,第一焊接面300和第二焊接面400为负极引出线12所具有的焊接段101的两面分别与第二焊包的第一焊接部25和第二焊接部26所接触的面。第三焊接面500为负极引出线12所具有的过渡段102的其中一个侧面与第二焊包的第一焊接部25所接触的面,第四焊接面600为负极引出线12所具有的过渡段102的底面与第二焊包的第二焊接部26所接触的面。需要说明的是,负极引出线12所具有的过渡段102的底面为螺旋结构面。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实施例中,当第一焊包和第二焊包处于非焊接状态时。第一焊接部25和第二焊接部26的底部与正极引出线11或负极引出线12接触的一面优选为弧形面结构。此种情况下,有利于增大第三焊接面500和第四焊接面600的面积,增强引出线与接线端子之间连接的稳固性,降低引出线和接线端子之间虚焊的问题,提高光伏组件的良率及提升客户满意度。同样的,正极引出线11与第一焊包之间的连接结构与负极引出线12与第二焊包之间的连接结构相同,此处不作赘述。
作为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如图4所示,引出线还包括延伸段104,延伸段104与引出段103垂直连接。使得引出线所具有的引出段103能够较好的与接线端子相贴合,便于控制引出线的位置。
在上述实施方式的描述中,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10)

1.一种光伏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光伏组件本体,所述光伏组件本体具有正极引出线和负极引出线;
接线盒,所述接线盒设置在所述光伏组件本体上,所述接线盒具有正极接线端子和负极接线端子;
所述正极接线端子上设置有第一焊包,所述正极引出线插设在所述第一焊包内,以使所述第一焊包覆盖所述正极引出线的至少两面;
所述负极接线端子上设置有第二焊包,所述负极引出线插设在所述第二焊包内,以使所述第二焊包覆盖所述负极引出线的至少两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伏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焊包和第二焊包均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焊接部和第二焊接部;所述第一焊包和第二焊包均具有焊接状态和非焊接状态;
当所述第一焊包和第二焊包处于非焊接状态时,所述第一焊接部和第二焊接部之间具有间隙;
当所述第一焊包和第二焊包处于焊接状态时,所述第一焊接部和第二焊接部熔融在一起。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光伏组件,其特征在于,当所述第一焊包和第二焊包处于非焊接状态时,所述第一焊接部和第二焊接部的顶部具有斜向下倾斜的倾斜面。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光伏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倾斜面为平面、球面或异形面中的任意一种。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光伏组件,其特征在于,当所述第一焊包和第二焊包处于非焊接状态时,所述第一焊接部和第二焊接部的底部与所述正极引出线或负极引出线接触的一面为平面结构;和/或,当所述第一焊包和第二焊包处于非焊接状态时,所述第一焊接部和第二焊接部的底部与所述正极引出线或负极引出线接触的一面为弧形面结构。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光伏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正极引出线和负极引出线均为螺旋式结构。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光伏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正极引出线和负极引出线均依次包括焊接段、过渡段和引出段;其中,所述过渡段旋转80°至100°,以使所述焊接段所在的平面与所述引出段所在的平面交叉;
所述焊接段插设在所述间隙内,并同时与所述第一焊接部和第二焊接部面接触;
所述过渡段贴合在所述第一焊接部和第二焊接部的相同端。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光伏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渡段旋转90°,以使所述焊接段所在的平面与所述引出段所在的平面垂直。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光伏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引出线还包括延伸段,所述延伸段与所述引出段垂直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伏组件,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接线盒内,所述第一焊包与所述第二焊包之间设置有隔板;和/或,所述第一焊包通过非记忆合金部设置在所述正极接线端子上;和/或,所述第二焊包通过非记忆合金部设置在所述负极接线端子上。
CN202122395820.3U 2021-09-30 2021-09-30 一种光伏组件 Active CN21649038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395820.3U CN216490389U (zh) 2021-09-30 2021-09-30 一种光伏组件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395820.3U CN216490389U (zh) 2021-09-30 2021-09-30 一种光伏组件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6490389U true CN216490389U (zh) 2022-05-10

Family

ID=8143874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2395820.3U Active CN216490389U (zh) 2021-09-30 2021-09-30 一种光伏组件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6490389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1985387B1 (ko) 내구성이 우수한 배터리팩
CN101997136B (zh) 二次电池及其制造方法
KR100733709B1 (ko) 플레이트를 포함하고 있는 전극 연결부재 및 그것을포함하는 전지모듈
CN102047469B (zh) 电池单元互连与电压感测组件和对其耦接电池单元组件的方法
CN102034952B (zh) 电池模块及连接电池模块的可再充电电池的端子的方法
CN102222786B (zh) 电池模块和车辆
CN100492717C (zh) 电池组
CN103378340B (zh) 蓄电元件
CN106654138A (zh) 可再充电电池模块
JP5157027B2 (ja) 電池
JP2021501457A (ja) バスバーを備えたバッテリーモジュール及びバッテリーパック
CN103107302A (zh) 电极引线连接体及非水电解质蓄电装置及其制造装置
JP2009545850A (ja) 構造が改良された上側密封部を有する二次バッテリー
CN102110798A (zh) 电池模块
JP7062177B2 (ja) モジュールバスバーを含むバッテリーモジュール
JP2006049310A (ja) 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
CN205050914U (zh) 一种复合导电排及电池模块
CN104241579B (zh) 电池组
JP2008123768A (ja) 組電池及びその溶接方法
CN216490389U (zh) 一种光伏组件
CN218039726U (zh) 一种电芯、电池模组以及电池包
CN211791434U (zh) 一种大电流光伏接线盒结构
CN205050913U (zh) 一种锂电池模块用复合导电排及锂电池模块
CN214706166U (zh) 电池模组、动力电池及电动汽车
CN220652518U (zh) 转接装置、光伏接线盒及光伏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