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467348U - 全地形车 - Google Patents

全地形车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6467348U
CN216467348U CN202122390543.7U CN202122390543U CN216467348U CN 216467348 U CN216467348 U CN 216467348U CN 202122390543 U CN202122390543 U CN 202122390543U CN 216467348 U CN216467348 U CN 21646734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rame
gear
transmission
terrain vehicle
gear shift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2390543.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董涛涛
钟梅
王震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ejiang CFMOTO Powe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ejiang CFMOTO Powe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ejiang CFMOTO Power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ejiang CFMOTO Power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2390543.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646734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646734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646734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Gear-Shifting Mechanism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全地形车辆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全地形车。一种全地形车,包括:车架;车身,安装于所述车架上,并形成有舱体;变速器,安装于所述车架上;变速操纵机构,连接所述变速器;脚踏板,安装于所述车架,并包括安装孔;所述变速操纵机构包括:承载件,固定于所述车架上;旋转轴,安装于承载件上;换挡杆,所述换挡杆的一端转动地连接于所述旋转轴上,所述换挡杆的另一端穿设所述安装孔,并延伸至所述舱体内,以作为驾驶员换挡操作的部分;传动件,所述传动件的一端与所述换挡杆连接,所述传动件的另一端与所述变速器连接,用于将所述换挡杆的换挡指令传递至所述变速器。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成本低且结构简单。

Description

全地形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全地形车辆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全地形车。
背景技术
全地形车是指可以在任何地形上行驶的车辆。全地形车可以用于道路越野、竞技和货运。全地形车包括发动机、车架以及换挡结构等结构。发动机安装在车架上,换挡结构安装于车架并与发动机连接,以改变发动机的档位。目前换挡结构在安装时,需要在车架上提供单独的安装座;同时,换挡结构本身具有一个安装座。这样提高了生产成本,并且组装也不方便。
实用新型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提供一种能够降低成本,且便于换挡结构安装的全地形车。
为实现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全地形车,包括:车架;车身,安装于所述车架上,并形成有舱体;变速器,安装于所述车架上;变速操纵机构,连接所述变速器;脚踏板,安装于所述车架,并包括安装孔;所述变速操纵机构包括:承载件,固定于所述车架上;旋转轴,安装于承载件上;换挡杆,所述换挡杆的一端转动地连接于所述旋转轴上,所述换挡杆的另一端穿设所述安装孔,并延伸至所述舱体内,以作为驾驶员换挡操作的部分;传动件,所述传动件的一端与所述换挡杆连接,所述传动件的另一端与所述变速器连接,用于将所述换挡杆的换挡指令传递至所述变速器。
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变速操纵机构包括倒车挡以及前进挡,所述换挡杆相对所述承载件转动,以在所述倒车挡、所述前进挡之间进行档位切换;沿着全地形车的前后方向,所述倒车挡布设于所述前进挡的前方。
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变速操纵机构还包括驻车档,所述驻车档位于所述倒车挡和所述前进挡之间。
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舱体内设有座椅,所述前进挡布设于所述座椅的靠背处。
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承载件包括:连接板,固定于所述车架上,并至少部分位于所述安装孔内;护罩,罩设于所述安装孔处,并与所述脚踏板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传动件包括:拉索,与所述变速器连接;调节器,其一端连接于所述换挡杆,另一端连接所述拉索远离所述变速器的一端,所述调节器用于调节所述拉索的松紧度。
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脚踏板上开设有检修口,所述传动件包括调节器,通过所述检修口能够检修所述调节器。
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检修口处覆盖有盖板,所述盖板与所述脚踏板之间可拆卸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盖板与所述脚踏板之间通过卡扣连接或者螺纹件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车架上可拆卸地连接有支架,所述调节器安装于所述支架上。
与现有技术相比,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后,本实用新型至少具有如下技术效果:在本实用新型中,通过将承载件固定于所述车架上,并且旋转轴安装于承载件上。如此,可以减少变速操纵机构中本身的安装座,不仅结构简单且成本至少下降百分之三十以上。同时,由于承载件、换挡杆独立部件,在安装过程中,可以预先将连接板固定在车架上。以此在安装换挡杆时,直接将换挡杆安装于承载件上即可,不再需要提供额外的钣金件或者支座,连接方便且结构简单、成本也底。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提供的全地形车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提供的车身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提供的车架的一视角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提供的变速操纵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提供的变速操纵机构安装于车架上的局部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提供的变速操纵机构与脚踏板位置关系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申请提供的脚踏板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申请提供的脚踏板的爆炸图。
图9为本申请提供的图8中A处放大图。
图10为本申请提供的盖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申请提供的座椅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实用新型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如图1所示,本申请提供一种全地形车100。全地形车100作为通用性工具,其可以在沙滩、山坡、沙漠诸多等地带正常行驶。为清楚阐述全地形车100的结构,本申请在图1中定义了全地形车100的前端、后端、上侧、下侧、左侧以及右侧。
如图1及图2所示,全地形车100包括车架组件11、动力组件12、操纵组件13、前悬架组件15、后悬架组件16、前车轮组17、后车轮组18。车架组件11作为骨架,用于承载和连接全地形车100上的各零部件,并承受来至车内外的各种载荷。动力组件12安装于车架组件11上,并其作为动力来源为全地形车100的运动提供相应动力。操纵组件13安装于车架组件11上,用于操纵全地形车100的转向、制动以及行驶速度。前悬架组件15靠近全地形车100的前端设置,其安装于车架组件11上,并连接前车轮组17,以传递作用在前车轮组17和车架组件11之间的作用力。并且,前悬架组件15能够缓冲由不平路面传给车架组件11等的冲击力,以减少由此引起的震动,保证全地形车100能平顺、稳定地行驶。后悬架组件16靠近全地形车100的后端设置,其安装于车架组件11上,并连接后车轮组18,用以传递作用在后车轮组18和车架组件11之间的作用力。并且,后悬架组件16缓冲由不平路面传给车架组件11等的冲击力,以减少由此引起的震动,保证全地形车100能平顺、稳定地行驶。
如图2和图3所示,车架组件11包括车架111以及车身112,车架111采用框架式结构并作为基体,以承载车内外的各种载荷。前悬架组件15和后悬架组件16分别安装于车架111的前端和后端。当然,前悬架组件15、后悬架组件16在车架111上的布局可以根据需要进行对应布置,在此不作展开。车身112安装于车架111上并且将车架111的至少部分包裹,从而对车架111上的零、部件进行防护。同时,车身112也是作为驾驶员的驾驶场所、容纳乘客和货物的场所。
如图3所示,车架111包括前架1111、中架1112和后架1113。前架1111位于全地形车100的前端,以承载或布置相应位于前端的零部件,如前悬架组件15、前大灯、水箱等。后架1113位于全地形车100的后端,以承载或布置相应位于后端后悬架组件16等零部件。中架1112作为连接以及承载部件,前架1111和后架1113分别连接在中架1112。并且前架1111、中架1112以及后架1113围绕形成一个容置空间111a。车身112覆盖车架111,并且车身112上设置有舱体1121。舱体1121用作驾驶舱和/或乘客舱,以供驾驶员或者乘客使用。舱体1121可以部分嵌设于容置空间111a,并安装在车架111上,从而在全地形车100高度符合标准的情况下,可以使舱体1121获得更大使用空间。
如图4及图5所示,动力组件12包括发动机121、变速器122。发动机121安装于后架1113上,用于动力的输出,变速器122安装于发动机121的一侧,用以改变来发动机121的转速及转矩。操纵组件13包括变速操纵机构131。变速操纵机构131安装于车架111上,且变速操纵机构131的一端与变速器122连接,变速操纵机构131的另一端位于舱体1121内,以供驾驶员操作并进行换挡。
如图4所示,变速操纵机构131包括承载件1311、传动件1314以及换挡杆1317。承载件1311安装在车架111上,换挡杆1317的一端转动安装于承载件1311内,换挡杆1317的另一端延伸至舱体1121内,以作为驾驶员换挡操作的部分。传动件1314的一端与换挡杆1317连接,传动件1314的另一端朝向全地形车100的后端延伸,并与变速器122连接,用于将换挡杆1317的换挡指令传递至变速器122。当需要换挡时,驾驶员操作换挡杆1317,并通过传动件1314将换挡的信号传递给变速器122,以使变速器122改变转速或者方向,进而控制发动机121的动力输出。
承载件1311包括连接板1312以及护罩1313,脚踏板1122c上包括安装孔1122ce。连接板1312可以通过焊接或者螺钉连接安装于车架111上。连接板1312的至少部分位于安装孔1122ce处,以与换挡杆1317连接。护罩1313罩设于安装孔1122ce处,并与脚踏板1122c连接,从而使得脚踏板1122c形成一个整体,结构更加紧凑和美观。可以理解的是,将连接板1312直接安装于车架111上,而换挡杆1317又直接与连接板1312连接,如此省略了现有换挡安装底座等部件,不仅结构简单且成本至少下降百分之三十以上。同时,由于连接板1312、换挡杆1317是独立部件,在安装过程中,可以预先将连接板1312固定在车架111上。以此在安装换挡杆1317时,直接将换挡杆1317安装于连接板1312即可,不再需要提供额外的钣金件或者支座,连接方便且结构简单、成本也底。
传动件1314包括拉索1315以及调节器1316。拉索1315的一端与变速器122连接,拉索1315的另一端连接换挡杆1317,调节器1316安装于拉索1315上,用于调节拉索1315的松紧,以弥补换挡杆1317的安装误差以及磨损后的拉索1315松动等问题。操作换挡杆1317,通过拉索1315拉带动变速器122的摇臂运动,以改变变速器122传输比,进而实现发动机121动力输出的变化,即实现档位的切换。
请参考图4,在一实施方式中,车架111上设有支架1112n,支架1112n与车架111之间的连接为螺栓连接、卡扣连接等可拆卸方式连接。如此,拉索1315以及调节器1316固定于车架111上的位置,可以进行选择和调整,通用性强。支架1112n的一端通过螺栓固定在车架111上,另一端具有卡口1112o,调节器1316卡于卡口1112o内,从而实现调节器1316的安装。
如图5至图8所示,脚踏板1122c上还开设有检修口1122cf,检修口1122cf的位置与调节器1316的位置对应,即通过检修口1122cf,检修人员可以通过检修口1122cf对调节器1316进行检修和调节。如此,可以实现调节器1316的快速检修和调节,并且能够避免拆装大量零部件,检修也方便。当然,检修口1122cf不仅限于对调节器1316的检修,其还可以对位于此区域的所有零部件的检修。
请参考图6,脚踏板1122c朝向地面的一面设置有向舱体1121内部凸起的隆起部1122cg,隆起部1122cg上开设有上述安装孔1122ce。护罩1313与隆起部1122cg连接,并将安装孔1122ce覆盖。检修口1122cf位于隆起部1122cg的侧面以及脚踏板1122c的底面上,如此构成一个“L”形状的检修口1122cf,使得检修口1122cf的面积最大化,进而更加便于调节器1316的维修。在不需要检修时,检修口1122cf通过盖板1122cj封堵,以使脚踏板1122c在日常使用过程中为一体整体。
如图6至图10所示,盖板1122cj与脚踏板1122c之间通过卡扣结构、螺纹件结构等可拆卸结构连接,以此便于盖板1122cj的拆装。在一实施方式中,脚踏板1122c在检修口1122cf处设有插接口1122ch以及卡接口1122ci,插接口1122ch与卡接口1122ci相对设置,即插接口1122ch与卡接口1122ci位于检修口1122cf的相对两侧。对应的盖板1122cj上设有第二插接部1122ck以及卡接部1122cl,第二插接部1122ck插接于插接口1122ch内,并且卡接部1122cl卡于卡接口1122ci内,以实现脚踏板1122c与盖板1122cj之间的可拆卸连接。当然,插接口1122ch与第二插接部1122ck的位置可以进行互换,卡接口1122ci与卡接部1122cl的位置也可以互换。
如图9所示,为实现盖板1122cj与脚踏板1122c的整体性,脚踏板1122c上设置有沉槽1122cm,检修口1122cf位于沉槽1122cm的底部。在盖板1122cj覆盖检修口1122cf后,盖板1122cj位于沉槽1122cm内,并且盖板1122cj的表面与脚踏板1122c的表面基本齐平,从而使得盖板1122cj与脚踏板1122c形成整体结构,提高整体性以及美观性。
请结合图10,盖板1122cj与脚踏板1122c之间还设有导向结构1122cn,导向结构1122cn用于导向盖板1122cj安装,以使卡接部1122cl能够快速的卡于卡接口1122ci内。在一实施方式中,导向结构1122cn包括导向部1122co,脚踏板1122c上设有导向槽1122cp,当盖板1122cj覆盖于脚踏板1122c上后,导向部1122co插入导向槽1122cp内,从而引导卡接部1122cl卡入卡接口1122ci内。当然,导向部1122co和导向槽1122cp的位置可以进行互换。同时,导向结构1122cn也不限于所阐述的导向部1122co与导向槽1122cp的配合,其还可以是斜面引导等。
在一实施方式中,导向槽1122cp的数量至少为两个,且两个导向槽1122cp相对位置,并且导向槽1122cp位于插接口1122ch和卡接口1122ci之间。同时,导向槽1122cp、插接口1122ch以及卡接口1122ci均位于沉槽的底部,并且围设在检修口1122cf的周向。
如图4及图11所示,变速操纵机构131设置在靠近驾驶员的座位一侧位置,以便于驾驶员切换档位。变速操纵机构131包括倒车挡1319以及前进挡131a。换挡杆1317相对承载件1311转动,以在倒车挡1319以及前进挡131a之间进行档位切换,从而实现全地形车100的前进和倒车。其中,沿着全地形车100的前后方向,倒车挡1319布设于前进挡131a的前方。如此设置档位布局,可以使得前进挡131a相对靠后设置,从而避免在全地形车100在正常前进行驶过程中,换挡杆1317不易与驾驶员身体发生碰撞,导致换挡杆1317的位置发生变换,影响行驶。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前进挡131a靠近全地形车100的后端设置,并布设于座椅1122f的靠背1122fb处。在这里,座椅1122f通常包括坐垫1122fa和靠背1122fb。靠背是供驾乘人员的背部倚靠,坐垫是与驾乘人员的臀部接触。如此更改后,可以进一步减少行驶过中换挡杆1317与驾驶员身体之间的接触,进而避免换挡杆1317的位置发生变换,影响行驶。
在本实施例中,变速操纵机构131包括驻车挡1318、倒车挡1319、前进挡131a。换挡杆1317相对承载件1311转动,从而在驻车挡1318、倒车挡1319、前进挡131a之间切换,进而对应实现全地形车100的前进、后退以及驻车。沿着全地形车100的前端至后端,驻车挡1318、倒车挡1319靠近全地形车100的前端设置,前进挡131a靠近全地形车100的后端设置,并布设于座位的靠背处。驻车挡1318相对倒车挡1319更加靠近全地形车100的前端设置。即倒车挡1319位于驻车挡1318的前进挡131a之间。前进挡131a包括高速挡和低速挡,高速挡相对低速挡远离驻车挡1318设置,即低速挡位于驻车挡1318和高速挡之间。在一实施方式中,驻车挡1318、倒车挡1319、低速挡以及高速挡沿着全地形车100的前端至后端依次布设。如此,使得档位且切换逻辑清晰,且换挡更加方便、快捷。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0)

1.一种全地形车,包括:
车架;
车身,安装于所述车架上,并形成有舱体;
变速器,安装于所述车架上;
变速操纵机构,连接所述变速器;
脚踏板,安装于所述车架,并包括安装孔;
其特征在于,
所述变速操纵机构包括:
承载件,固定于所述车架上;
旋转轴,安装于承载件上;
换挡杆,所述换挡杆的一端转动地连接于所述旋转轴上,所述换挡杆的另一端穿设所述安装孔,并延伸至所述舱体内,以作为驾驶员换挡操作的部分;
传动件,所述传动件的一端与所述换挡杆连接,所述传动件的另一端与所述变速器连接,用于将所述换挡杆的换挡指令传递至所述变速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全地形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变速操纵机构包括倒车挡以及前进挡,所述换挡杆相对所述承载件转动,以在所述倒车挡、所述前进挡之间进行档位切换;
沿着全地形车的前后方向,所述倒车挡布设于所述前进挡的前方。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全地形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变速操纵机构还包括驻车档,所述驻车档位于所述倒车挡和所述前进挡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全地形车,其特征在于,所述舱体内设有座椅,所述前进挡布设于所述座椅的靠背处。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全地形车,其特征在于,所述承载件包括:
连接板,固定于所述车架上,并至少部分位于所述安装孔内,
护罩,罩设于所述安装孔处,并与所述脚踏板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全地形车,其特征在于,所述传动件包括:
拉索,与所述变速器连接;
调节器,其一端连接于所述换挡杆,另一端连接所述拉索远离所述变速器的一端,所述调节器用于调节所述拉索的松紧度。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全地形车,其特征在于,所述脚踏板上开设有检修口,所述传动件包括调节器,通过所述检修口能够检修所述调节器。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全地形车,其特征在于,所述检修口处覆盖有盖板,所述盖板与所述脚踏板之间可拆卸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全地形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盖板与所述脚踏板之间通过卡扣连接或者螺纹件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全地形车,其特征在于,所述车架上可拆卸地连接有支架,所述调节器安装于所述支架上。
CN202122390543.7U 2021-09-29 2021-09-29 全地形车 Active CN21646734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390543.7U CN216467348U (zh) 2021-09-29 2021-09-29 全地形车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390543.7U CN216467348U (zh) 2021-09-29 2021-09-29 全地形车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6467348U true CN216467348U (zh) 2022-05-10

Family

ID=8143837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2390543.7U Active CN216467348U (zh) 2021-09-29 2021-09-29 全地形车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6467348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207555B2 (en) Off-road wheeled side-by-side vehicle
US8177008B2 (en) All-terrain vehicle with improved power steering unit
US20170029036A1 (en) Off-road wheeled side-by-side vehicle
US7931106B1 (en) All terrain vehicle
CA2937734A1 (en) Off-road wheeled side-by-side vehicle
CA2937735A1 (en) Off-road wheeled side-by-side vehicle
US20110094816A1 (en) All terrain vehicle
CN111204395B (zh) 鞍乘型车辆
CN216467348U (zh) 全地形车
US10336389B2 (en) Windscreen wiper assembly for a vehicle
CN113581348B (zh) 多连杆悬架机构及摩托车
CN116039373A (zh) 车辆
CN211442031U (zh) 全地形车及其座椅装置
CN201484517U (zh) 正三轮摩托车驾驶室
CN215205183U (zh) 保险杆支撑结构
CN211417403U (zh) 一种油电混合式太阳能越野车
JP2009101924A (ja) 自動二輪車
JP4202462B2 (ja) 小型乗用作業機
CN216467725U (zh) 全地形车
CN216580822U (zh) 摩托车
KR100605011B1 (ko) 지게차용 제어모듈
CN220332852U (zh) 电动摩托车的惯性感测器装置
CN217515303U (zh) 全地形车
CN215706246U (zh) 制动踏板连接支架支撑结构
CN218703711U (zh) 一种电动自行车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