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446025U - 一种非对称塔吊基础结构 - Google Patents

一种非对称塔吊基础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6446025U
CN216446025U CN202122898041.5U CN202122898041U CN216446025U CN 216446025 U CN216446025 U CN 216446025U CN 202122898041 U CN202122898041 U CN 202122898041U CN 216446025 U CN216446025 U CN 21644602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unit
steel
vertical
pair
obliqu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2898041.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冯有忠
冯贺杰
杨红凯
兰春光
李博民
全柱
张霄
马贻庚
刘庆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ina Jingye Engineering Corp Ltd
Beijing No 3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ina Jingye Engineering Corp Ltd
Beijing No 3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ina Jingye Engineering Corp Ltd, Beijing No 3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China Jingye Engineering Corp Ltd
Priority to CN202122898041.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644602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644602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644602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Working Measures On Existing Buildindg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非对称塔吊基础结构,包括竖向既有结构钢柱、边部连接单元等;边部连接单元与第一牛腿和第二牛腿半刚性连接,一对第四单元设在一对第一单元之间;一对第二单元之间设有第三单元和一对第二斜向连接钢梁,第三单元设在第二斜向连接钢梁与第四单元之间,第三单元两端通过固定件与一对第二单元连接;一对第五单元两端通过连接固件与一对竖向既有结构钢柱连接;一对边部连接单元、第五单元和第二纵向连接钢梁围合成平行四边形;本实用新型在安装第三单元时,利用固定件,仅需提前确定固定件的位置,再将第三单元放置在固定件上进行焊接,使得第三单元固定更加便利。使得第三单元的安装定位更加快捷便利,提高施工效率。

Description

一种非对称塔吊基础结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塔吊基础结构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非对称塔吊基础结构。
背景技术
目前,塔吊已被广泛地运用于建筑领域中。由于塔吊所起吊物体时的平稳性及安全性与塔吊基础的设置有直接关系。塔吊基础结构的搭设是最重要的一环。
现有的塔吊基础结构大多采用混凝土浇筑或者架设钢结构,若采用混凝土浇筑的土块的体积普遍较大,施工时还需要经过绑钢筋、支模板和浇筑混凝土等工序,这种塔吊基础不仅安装过程要时刻注意水平度的测定,此外,在塔吊拆除之后,混凝土基础还需另行爆破拆除,爆破拆除不利于环境保护;如果是钢结构塔吊基础结构,所需钢结构用量很大,重量大,不利于安装,无形中拖慢了施工进展。此种做法安装高度较高、重量较大、且使用频繁,其安全控制与管理要求很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传力于既有柱的桁架结构,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如何通过改变传力途径,将塔吊基础的荷载传力给现有结构钢柱(竖向既有结构钢柱),通过竖向既有结构钢柱传力于建筑整体竖向受力结构,减少钢材的使用,将塔吊基础结构设置成非对称结构,根据受力需求安装第三单元;如何使得第三单元的安装定位更加快捷便利,提高施工效率。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非对称塔吊基础结构,包括四个竖向既有结构钢柱、边部连接单元、第三单元、第四单元、第三牛腿、第五单元、第二斜向连接钢梁和第二纵向连接钢梁;所述边部连接单元包括第一单元和第二单元,第一单元与第二单元铰接,边部连接单元两端通过第一牛腿和第二牛腿与竖向既有结构钢柱连接,边部连接单元与第一牛腿和第二牛腿半刚性连接,一对相互平行的第四单元设置在一对第一单元之间,且第四单元一端通过第三牛腿与一个第一单元连接,第四单元另一端与另一个第一单元连接;一对第二单元之间设置有第三单元和一对相互平行的第二斜向连接钢梁,第三单元设置在第二斜向连接钢梁与第四单元之间,第三单元两端通过固定件与一对第二单元连接;纵向设置且相互平行的一对第五单元两端通过连接固件与一对竖向既有结构钢柱连接;一对第二纵向连接钢梁两端通过第二牛腿与竖向既有结构钢柱连接;一对边部连接单元、第五单元和第二纵向连接钢梁围合成平行四边形。
第三单元顶部对称设置有2对转换单元,转换单元包括法兰盘和支撑卡设底座,支撑卡设底座与第三单元顶部连接,支撑卡设底座顶部设置有法兰盘,法兰盘的直径比支撑卡设底座的宽度大10mm~30mm。
支撑卡设底座包括底部夹紧件、斜向支撑杆和竖向支撑杆,竖向支撑杆的顶部和底部分别与法兰盘的中心和底部夹紧件的中心垂直连接,其四周均匀分布有4个斜向支撑杆,斜向支撑杆与底部夹紧件固定连接。
进一步,所述第一单元包括一对第一横向钢梁、第一竖向钢梁和一对第一斜向钢梁;一对第一横向钢梁之间设置有第一竖向钢梁,第一竖向钢梁两端对称连接有一对第一斜向钢梁,设置在第一单元上方的第一横向钢梁与第二牛腿半刚性连接,设置在第一单元下方的第一横向钢梁和靠近竖向既有结构钢柱的第一斜向钢梁与第一牛腿半刚性连接。
进一步,所述第二单元包括第二横向钢梁、第二竖向钢梁、第二斜向钢梁和斜向连接件;一对第二横向钢梁之间设置有至少两个第二竖向钢梁,相邻第二竖向钢梁之间设置有第二斜向钢梁,远离第一单元的第二竖向钢梁与竖向既有结构钢柱之间设置有第二斜向钢梁和斜向连接件,第二斜向钢梁与斜向连接件铰接,斜向连接件与第一牛腿半刚性连接。
进一步,所述第三单元包括纵向单元和竖向单元;一对纵向单元之间设置有一对竖向单元;纵向单元包括第一纵向支撑钢梁、十字交叉连接单元、第三斜向钢梁和第三横向钢梁,一对第一纵向支撑钢梁之间设置有十字交叉连接单元、第三横向钢梁和第三斜向钢梁,十字交叉连接单元两端与第三横向钢梁一侧连接,第三横向钢梁另一侧与第三斜向钢梁连接;竖向单元包括第三竖向钢梁、第三斜向钢梁和十字交叉连接单元,十字交叉连接单元两端设置有第三竖向钢梁,第三竖向钢梁另一侧与第三斜向钢梁连接。
进一步,所述第五单元设置在靠近第四单元的一端,第四单元包括第一纵向连接钢梁和一对第一斜向连接钢梁,第一纵向钢梁和一对第一斜向连接钢梁的一端均与第三牛腿铰接,另一端与第一单元铰接;第五单元包括第二纵向支撑钢梁和斜向加劲板,一对第二纵向支撑钢梁之间设置有多个斜向加劲板。
进一步,固定件为横向固定板,其焊接在第二单元内侧,第三单元的底部与横向固定板的上端面焊接。
进一步,固定件包括横向固定板和竖向限位挂板,一对相互平行且呈倒J形的竖向限位挂板之间垂直连接有一对横向固定板,竖向限位挂板挂设在设置在第二单元上方的第二横向钢梁的翼缘上,横向固定板焊接在第二单元的第二横向钢梁上。
进一步,第一单元与第二单元两侧通过连接钢板加固。
进一步,还包括节点加劲板,与第二单元的连接节点、第一横向钢梁与第一竖向钢梁的连接节点和第一横向钢梁与第一斜向钢梁的连接节点处均设置有节点加劲板。本实用新型中所有涉及节点位置的H型钢梁的腹板处均设置有节点加劲板。
进一步,还包括吊装耳板,所述第一单元、第二单元、第三单元、第四单元、第五单元、第二斜向连接钢梁和第二纵向连接钢梁的上方均设置有吊装耳板。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体现在。
1,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非对称塔吊基础结构,通过改变传力途径,将塔吊基础的荷载传力给现有结构钢柱(竖向既有结构钢柱),通过竖向既有结构钢柱传力于建筑整体竖向受力结构,实现在屋面板或楼层板承载力不足且无法设置加固措施的情况下,安全设立屋面塔吊,既满足承载力需要,又保证施工进度。使得结构更加安全、稳定;实现旧楼改造工程中楼层间设置的塔吊基础的安装更加快捷、便利,并且可满足塔吊基础的承载力。
本实用新型中的主要部件为工厂预制,现场仅需拼装,既满足安装精度要求,又提高施工效率,减少施工现场中焊接工序和组装工序的工时,有利于推进绿色施工的发展进程,降低施工成本。
2,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非对称塔吊基础结构,第一牛腿和第二牛腿两侧翼缘与第一单元和第二单元两侧的翼缘焊接,形成竖向焊缝,相对于横向焊缝等更便于在狭小空间操作,第一牛腿和第二牛腿的腹板与第一单元和第二单元的腹板通过连接钢板铰接,使得该节点形成铰节点,而不是刚结点,保证钢柱仅受水平向下的力,而不产生弯矩,与钢柱连接处增大强度,加强节点强度。
3,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非对称塔吊基础结构,第三单元两端设置的第四单元和第二斜向连接钢梁为非对称设置,该种设置方式缩短了第一纵向连接钢梁、第一斜向连接钢梁和第二斜向连接钢梁的长细比,提高了结构的稳定性。
4,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非对称塔吊基础结构,一对第一单元、一对第二单元、第五单元和第二纵向连接钢梁围合成平行四边形,第三单元不安装在桁架的中心位置,而是根据塔吊吊装的半径选择第三单元的安装位置,提前预判其吊装半径进行安装,在使用过程中无需再调整第三单元的位置。
5,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非对称塔吊基础结构,固定件和第三单元端部与设置在上方的第二横向钢梁上端面之间的竖向距离相对应;在安装第三单元时,如果利用本固定件,仅需提前确定固定件的位置,再将第三单元放置在固定件上进行焊接,使得第三单元固定更加便利。
本实用新型的其它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说明书中阐述,并且部分地从说明书中变得显而易见,或者通过实施本实用新型而了解。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和其它优点可通过在说明书中所特别指出的方案来实现和获得。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中未安装支撑卡设底座和法兰盘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中固定件的正视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中固定件的侧视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中支撑卡设底座与法兰盘的连接关系正视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中支撑卡设底座与法兰盘的连接关系侧视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中第一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中第二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中第四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中第五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中连接固件与竖向既有结构钢柱连接的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本实用新型中第三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1-竖向既有结构钢柱、2-第一牛腿、3-第二牛腿、4-第一单元、4.1-第一横向钢梁、4.2-第一竖向钢梁、4.3-第一斜向钢梁、5-第二单元、5.1-第二横向钢梁、5.2-第二竖向钢梁、5.3-第二斜向钢梁、5.4-斜向连接件、6-第三单元、6.1-第一纵向支撑钢梁、6.2-第三竖向钢梁、6.3-十字交叉连接单元、6.4-第三横向钢梁、6.5-第三斜向钢梁、7-第四单元、7.1-第一纵向连接钢梁、7.2-第一斜向连接钢梁、8-第三牛腿、9-第五单元、9.1-第二纵向支撑钢梁、9.2-斜向加劲板、10-固定件、10.1-横向固定板、10.2-竖向限位挂板、11-支撑卡设底座、11.1-底部夹紧件、11.2-斜向支撑杆、11.3-竖向支撑杆、12-法兰盘、13-连接钢板、14-连接固件、15-第二斜向连接钢梁、16-第二纵向连接钢梁、17-节点加劲板。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通过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以下的实施例仅仅是示例性的,仅能用来解释和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不能解释为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限制。
如图1~11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非对称塔吊基础结构,本实用新型中的塔吊基础结构设置在旧楼的第15层以上;塔吊基础结构包括四个竖向既有结构钢柱(1)、边部连接单元、第三单元(6)、第四单元(7)、第三牛腿(8)、第五单元(9)、第二斜向连接钢梁(15)和第二纵向连接钢梁(16);所述边部连接单元包括第一单元(4)和第二单元(5),第一单元(4)与第二单元(5)铰接,边部连接单元两端通过第一牛腿(2)和第二牛腿(3)与竖向既有结构钢柱(1)连接,边部连接单元与第一牛腿(2)和第二牛腿(3)半刚性连接,一对相互平行的第四单元(7)设置在一对第一单元(4)之间,且第四单元(7)一端通过第三牛腿(8)与一个第一单元(4)连接,第四单元(7)另一端与另一个第一单元(4)连接;一对第二单元(5)之间设置有第三单元(6)和一对相互平行的第二斜向连接钢梁(15),第三单元(6)设置在第二斜向连接钢梁(15)与第四单元(7)之间;第三单元(6)两端通过固定件(10)与一对第二单元(5)连接;纵向设置且相互平行的一对第五单元(9)两端通过连接固件(14)与一对竖向既有结构钢柱(1)连接;一对第二纵向连接钢梁(16)两端通过第二牛腿(3)与竖向既有结构钢柱(1)连接;一对边部连接单元、第五单元(9)和第二纵向连接钢梁(16)围合成平行四边形;第三单元(6)不安装在桁架的中心位置,而是根据塔吊吊装的半径选择第三单元(6)的安装位置,提前预判其吊装半径进行安装,在使用过程中无需再调整第三单元(6)的位置。桁架的最大竖向变形值为5.7mm,即竖向误差。
第三单元(6)顶部对称设置有2对转换单元,转换单元包括法兰盘(12)和支撑卡设底座(11),支撑卡设底座(11)与第三单元(6)顶部连接,支撑卡设底座(11)顶部设置有法兰盘(12),法兰盘(12)的直径比支撑卡设底座(11)的宽度大10mm~30mm;
支撑卡设底座(11)包括底部夹紧件(11.1)、斜向支撑杆(11.2)和竖向支撑杆(11.3),竖向支撑杆(11.3)的顶部和底部分别与法兰盘(12)的中心和底部夹紧件(11.1)的中心垂直连接,其四周均匀分布有4个斜向支撑杆(11.2),斜向支撑杆(11.2)与底部夹紧件(11.1)固定连接。
本实施例中,第一单元(4)包括一对第一横向钢梁(4.1)、第一竖向钢梁(4.2)和一对第一斜向钢梁(4.3);一对第一横向钢梁(4.1)之间设置有第一竖向钢梁(4.2),第一竖向钢梁(4.2)两端对称连接有一对第一斜向钢梁(4.3),设置在第一单元(4)上方的第一横向钢梁(4.1)与第二牛腿(3)半刚性连接,设置在第一单元(4)下方的第一横向钢梁(4.1)和靠近竖向既有结构钢柱(1)的第一斜向钢梁(4.3)与第一牛腿(2)半刚性连接。
本实施例中,第二单元(5)包括第二横向钢梁(5.1)、第二竖向钢梁(5.2)、第二斜向钢梁(5.3)和斜向连接件(5.4);一对第二横向钢梁(5.1)之间设置有至少两个第二竖向钢梁(5.2),相邻第二竖向钢梁(5.2)之间设置有第二斜向钢梁(5.3),远离第一单元(4)的第二竖向钢梁(5.2)与竖向既有结构钢柱(1)之间设置有第二斜向钢梁(5.3)和斜向连接件(5.4),第二斜向钢梁(5.3)与斜向连接件(5.4)铰接,斜向连接件(5.4)与第一牛腿(2)半刚性连接。
第一横向钢梁(4.1)、第一竖向钢梁(4.2)、第一斜向钢梁(4.3)第二横向钢梁(5.1)、第二竖向钢梁(5.2)、第二斜向钢梁(5.3)和斜向连接件(5.4)均为H型钢梁。
第一牛腿(2)和第二牛腿(3)两侧翼缘与第一单元(4)和第二单元(5)两侧的翼缘焊接,形成竖向焊缝,相对于横向焊缝等更便于在狭小空间操作,第一牛腿(2)和第二牛腿(3)的腹板与第一单元(4)和第二单元(5)的腹板通过连接钢板(13)铰接,使得该节点形成铰节点,而不是刚结点,保证钢柱仅受水平向下的力,而不产生弯矩,与钢柱连接处增大强度,加强节点强度。
本实施例中,第三单元(6)包括纵向单元和竖向单元;一对纵向单元之间设置有一对竖向单元;纵向单元包括第一纵向支撑钢梁(6.1)、十字交叉连接单元(6.3)、第三斜向钢梁(6.5)和第三横向钢梁(6.4),一对第一纵向支撑钢梁(6.1)之间设置有十字交叉连接单元(6.3)、第三横向钢梁(6.4)和第三斜向钢梁(6.5),十字交叉连接单元(6.3)两端与第三横向钢梁(6.4)一侧连接,第三横向钢梁(6.4)另一侧与第三斜向钢梁(6.5)连接;竖向单元包括第三竖向钢梁(6.2)、第三斜向钢梁(6.5)和十字交叉连接单元(6.3),十字交叉连接单元(6.3)两端设置有第三竖向钢梁(6.2),第三竖向钢梁(6.2)另一侧与第三斜向钢梁(6.5)连接。
本实施例中,第五单元(9)设置在靠近第四单元(7)的一端,第四单元(7)包括第一纵向连接钢梁(7.1)和一对第一斜向连接钢梁(7.2),第一纵向钢梁和一对第一斜向连接钢梁(7.2)的一端均与第三牛腿(8)铰接,另一端与第一单元(4)铰接;第五单元(9)包括第二纵向支撑钢梁(9.1)和斜向加劲板(9.2),一对第二纵向支撑钢梁(9.1)之间设置有多个斜向加劲板(9.2)。
第三单元(6)两端设置的第四单元(7)和第二斜向连接钢梁(15)为非对称设置,该种设置方式缩短了第一纵向连接钢梁(7.1)、第一斜向连接钢梁(7.2)和第二斜向连接钢梁(15)的长细比,提高了结构的稳定性。
本实施例中,固定件(10)为横向固定板(10.1),其焊接在第二单元(5)内侧,第三单元(6)的底部与横向固定板(10.1)的上端面焊接。
本实施例中,固定件(10)包括横向固定板(10.1)和竖向限位挂板(10.2),一对相互平行且呈倒J形的竖向限位挂板(10.2)之间垂直连接有一对横向固定板(10.1),竖向限位挂板(10.2)挂设在设置在第二单元(5)上方的第二横向钢梁(5.1)的翼缘上,横向固定板(10.1)焊接在第二单元(5)的第二横向钢梁(5.1)上。横向固定板(10.1)上端面和第三单元(6)下端面与设置在上方的第二横向钢梁(5.1)上端面之间的竖向距离相对应;在安装第三单元(6)时,如果利用本固定件(10),仅需提前确定固定件(10)的位置,再将第三单元(6)放置在固定件(10)上进行焊接,使得第三单元(6)固定更加便利。
本实施例中,第一单元(4)与第二单元(5)两侧通过连接钢板(13)加固。
本实施例中,第一单元(4)与第二单元(5)的连接节点、第一横向钢梁(4.1)与第一竖向钢梁(4.2)的连接节点和第一横向钢梁(4.1)与第一斜向钢梁(4.3)的连接节点处均设置有节点加劲板(17)。本实用新型中所有涉及节点位置的H型钢梁的腹板处均设置有节点加劲板(17)。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通过改变传力途径,将塔吊基础的荷载传力给现有结构钢柱(竖向既有结构钢柱(1)),通过竖向既有结构钢柱(1)传力于建筑整体竖向受力结构,实现在屋面板或楼层板承载力不足且无法设置加固措施的情况下,安全设立屋面塔吊,既满足承载力需要,又保证施工进度。使得结构更加安全、稳定;实现旧楼改造工程中楼层间设置的塔吊基础的安装更加快捷、便利,并且可满足塔吊基础的承载力。本实用新型中的主要部件为工厂预制,现场仅需拼装,既满足安装精度要求,又提高施工效率,有利于推进绿色施工的发展进程。
本实用新型的其它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说明书中阐述,并且部分地从说明书中变得显而易见,或者通过实施本实用新型而了解。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和其它优点可通过在说明书中所特别指出的方案来实现和获得。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所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8)

1.一种非对称塔吊基础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四个竖向既有结构钢柱(1)、边部连接单元、第三单元(6)、第四单元(7)、第三牛腿(8)、第五单元(9)、第二斜向连接钢梁(15)和第二纵向连接钢梁(16);
所述边部连接单元包括第一单元(4)和第二单元(5),第一单元(4)与第二单元(5)铰接,边部连接单元两端通过第一牛腿(2)和第二牛腿(3)与竖向既有结构钢柱(1)连接,边部连接单元与第一牛腿(2)和第二牛腿(3)半刚性连接,一对相互平行的第四单元(7)设置在一对第一单元(4)之间,且第四单元(7)一端通过第三牛腿(8)与一个第一单元(4)连接,第四单元(7)另一端与另一个第一单元(4)连接;一对第二单元(5)之间设置有第三单元(6)和一对相互平行的第二斜向连接钢梁(15),第三单元(6)设置在第二斜向连接钢梁(15)与第四单元(7)之间,第三单元(6)两端通过固定件(10)与一对第二单元(5)连接;纵向设置且相互平行的一对第五单元(9)两端通过连接固件(14)与一对竖向既有结构钢柱(1)连接;一对第二纵向连接钢梁(16)两端通过第二牛腿(3)与竖向既有结构钢柱(1)连接;一对边部连接单元、第五单元(9)和第二纵向连接钢梁(16)围合成平行四边形;
第三单元(6)顶部对称设置有2对转换单元,转换单元包括法兰盘(12)和支撑卡设底座(11),支撑卡设底座(11)与第三单元(6)顶部连接,支撑卡设底座(11)顶部设置有法兰盘(12),法兰盘(12)的直径比支撑卡设底座(11)的宽度大10mm~30mm;
支撑卡设底座(11)包括底部夹紧件(11.1)、斜向支撑杆(11.2)和竖向支撑杆(11.3),竖向支撑杆(11.3)的顶部和底部分别与法兰盘(12)的中心和底部夹紧件(11.1)的中心垂直连接,其四周均匀分布有4个斜向支撑杆(11.2),斜向支撑杆(11.2)与底部夹紧件(11.1)固定连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非对称塔吊基础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单元(4)包括一对第一横向钢梁(4.1)、第一竖向钢梁(4.2)和一对第一斜向钢梁(4.3);一对第一横向钢梁(4.1)之间设置有第一竖向钢梁(4.2),第一竖向钢梁(4.2)两端对称连接有一对第一斜向钢梁(4.3),设置在第一单元(4)上方的第一横向钢梁(4.1)与第二牛腿(3)半刚性连接,设置在第一单元(4)下方的第一横向钢梁(4.1)和靠近竖向既有结构钢柱(1)的第一斜向钢梁(4.3)与第一牛腿(2)半刚性连接。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非对称塔吊基础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单元(5)包括第二横向钢梁(5.1)、第二竖向钢梁(5.2)、第二斜向钢梁(5.3)和斜向连接件(5.4);一对第二横向钢梁(5.1)之间设置有至少两个第二竖向钢梁(5.2),相邻第二竖向钢梁(5.2)之间设置有第二斜向钢梁(5.3),远离第一单元(4)的第二竖向钢梁(5.2)与竖向既有结构钢柱(1)之间设置有第二斜向钢梁(5.3)和斜向连接件(5.4),第二斜向钢梁(5.3)与斜向连接件(5.4)铰接,斜向连接件(5.4)与第一牛腿(2)半刚性连接。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非对称塔吊基础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单元(6)包括纵向单元和竖向单元;一对纵向单元之间设置有一对竖向单元;纵向单元包括第一纵向支撑钢梁(6.1)、十字交叉连接单元(6.3)、第三斜向钢梁(6.5)和第三横向钢梁(6.4),一对第一纵向支撑钢梁(6.1)之间设置有十字交叉连接单元(6.3)、第三横向钢梁(6.4)和第三斜向钢梁(6.5),十字交叉连接单元(6.3)两端与第三横向钢梁(6.4)一侧连接,第三横向钢梁(6.4)另一侧与第三斜向钢梁(6.5)连接;竖向单元包括第三竖向钢梁(6.2)、第三斜向钢梁(6.5)和十字交叉连接单元(6.3),十字交叉连接单元(6.3)两端设置有第三竖向钢梁(6.2),第三竖向钢梁(6.2)另一侧与第三斜向钢梁(6.5)连接。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非对称塔吊基础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五单元(9)设置在靠近第四单元(7)的一端,第四单元(7)包括第一纵向连接钢梁(7.1)和一对第一斜向连接钢梁(7.2),第一纵向钢梁和一对第一斜向连接钢梁(7.2)的一端均与第三牛腿(8)铰接,另一端与第一单元(4)铰接;第五单元(9)包括第二纵向支撑钢梁(9.1)和斜向加劲板(9.2),一对第二纵向支撑钢梁(9.1)之间设置有多个斜向加劲板(9.2)。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非对称塔吊基础结构,其特征在于:固定件(10)为横向固定板(10.1),其焊接在第二单元(5)内侧,第三单元(6)的底部与横向固定板(10.1)的上端面焊接。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非对称塔吊基础结构,其特征在于:固定件(10)包括横向固定板(10.1)和竖向限位挂板(10.2),一对相互平行且呈倒J形的竖向限位挂板(10.2)之间垂直连接有一对横向固定板(10.1),竖向限位挂板(10.2)挂设在设置在第二单元(5)上方的第二横向钢梁(5.1)的翼缘上,横向固定板(10.1)焊接在第二单元(5)的第二横向钢梁(5.1)上。
8.如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一种非对称塔吊基础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节点加劲板(17),与第二单元(5)的连接节点、第一横向钢梁(4.1)与第一竖向钢梁(4.2)的连接节点和第一横向钢梁(4.1)与第一斜向钢梁(4.3)的连接节点处均设置有节点加劲板(17)。
CN202122898041.5U 2021-11-24 2021-11-24 一种非对称塔吊基础结构 Active CN21644602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898041.5U CN216446025U (zh) 2021-11-24 2021-11-24 一种非对称塔吊基础结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898041.5U CN216446025U (zh) 2021-11-24 2021-11-24 一种非对称塔吊基础结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6446025U true CN216446025U (zh) 2022-05-06

Family

ID=8135460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2898041.5U Active CN216446025U (zh) 2021-11-24 2021-11-24 一种非对称塔吊基础结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6446025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3265950A (zh) 一种用于大悬臂盖梁施工的支架及其施工方法
CN216446025U (zh) 一种非对称塔吊基础结构
CN111188278A (zh) 胎架结构、胎架组件及施工方法
CN202831628U (zh) 浇筑大跨度混凝土梁用组合式贝雷架承重排架
CN112323647B (zh) 刚构桥挂篮悬浇体系及其施工方法
CN216444913U (zh) 一种传力于既有柱且设置在楼板间的塔吊结构
CN113944309A (zh) 一种冷弯型钢支撑梁构架及其施工方法
CN108755438B (zh) 一种Y型墩连续梁施工π型支架及其安装施工方法
CN216475514U (zh) 一种传力于既有柱的桁架结构
CN213390842U (zh) 一种钢桁架局部承重支撑结构
CN114086478B (zh) 一种牛腿兼做临时支撑的主塔下横梁施工体系及方法
CN217897288U (zh) 一种用于施工悬空梁的承重式悬挑支撑结构
CN214527808U (zh) 一种新型超长桁架式塔机附着装置
CN113431194B (zh) 一种大跨斜腿钢管桁架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CN214570271U (zh) 一种方便安装的塔吊用附墙框
CN219568628U (zh) 一种用于桥梁转体施工的球铰定位架
CN219547534U (zh) 一种预制装配化波形钢腹板连续箱梁桥
CN219808271U (zh) 一种跨度高度可调的盖梁模板支架
CN216920023U (zh) 一种用于大悬臂盖梁施工的支架
CN218668666U (zh) 钢筋混凝土框架承重柱加固结构
CN213087364U (zh) 横隔板施工平台
CN216787641U (zh) 一种平衡性佳的屋檐桁架单元
CN215714678U (zh) 一种组合式桥面板现浇门型支架
CN219527367U (zh) 一种装配式桥梁墩柱快速定位辅助装置
CN218623194U (zh) 一种方塔式支撑架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