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435908U - 一种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6435908U
CN216435908U CN202123113435.1U CN202123113435U CN216435908U CN 216435908 U CN216435908 U CN 216435908U CN 202123113435 U CN202123113435 U CN 202123113435U CN 216435908 U CN216435908 U CN 21643590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ayer
electrochromic
electrode
light emitting
substra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3113435.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达仕勋
杨兰兰
樊聪聪
穆琳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isense Visual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isense Visua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isense Visual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Hisense Visua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3113435.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643590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643590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643590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Electroluminescent Light Sources (AREA)
  • Devices For Indicating Variable Information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显示装置,包括:基板、驱动电路层、多个电致变色器件和发光器件层。基板具有支撑和承载的作用。驱动电路层位于基板的一侧,为发光器件层和电致变色器件提供驱动信号。发光器件层,在驱动电路层的驱动下发射特定颜色和亮度的光线,形成显示画面。电致变色器件与发光器件层在水平方向上相邻设置,分布在发光器件周边的透明区域,在驱动电路的驱动下进行无色透明状态和有色状态之间的切换,当电致变色器件处于无色透明状态时,显示装置可以实现透明显示;当电致变色器件处于有色状态时,可以对显示装置透明区域之后的背景光线起到遮挡的作用,提高显示画面的对比度。

Description

一种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显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显示技术的日益发展,各种新型的显示装置不断涌现。透明显示装置与传统显示装置相比,可以给用户带来前所未有的视觉和操作体验,在展览柜橱窗、家用电器玻璃视窗、建筑玻璃门窗等人机交互场景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透明显示目前仍处于产业化初期,目前面世的产品也仅仅是概念性产品,距离量产上市还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透明显示装置由于其自身采用透明材料制作而成,在白天或者亮场的环境下点亮时,由于环境亮度较高,显示的画面对比度较差,不易看清显示画面内容;在夜晚或暗场环境下点亮时,也容易受到背景光源的影响,导致暗场细节显示效果不佳。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中,显示装置包括:基板,用于支撑和承载显示装置的整体结构;驱动电路层,位于基板之上,为与之相连的发光器件或电致变色器件提供驱动信号;发光器件层,位于驱动电路层背离基板的一侧,发光器件层包括多个发光器件,发光器件与驱动电路层电连接,在驱动电路层的驱动下发射特定颜色和亮度的光线,形成显示画面;多个电致变色器件,位于驱动电路层和发光器件层之间,电致变色器件与发光器件在水平方向上相邻设置,分布在发光器件周边的透明区域,水平方向为平行于基板的方向,电致变色器件与驱动电路层电连接,在驱动电路层的驱动下进行有色状态和无色透明状态之间的切换。当电致变色器件处于无色透明状态时,显示装置可以实现透明显示;当电致变色器件处于有色状态时,可以对显示装置透明区域之后的背景光线起到遮挡的作用,提高显示画面的对比度。
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中,发光器件面向电致变色器件的一侧到电致变色器件面向发光器件的一侧的垂直距离小于1μm,避免因为光线出射位置相距太远而存在视角差,使显示画面更加自然真实。
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中,电致变色器件在基板的正投影包围发光器件在基板的正投影,确保相邻电致变色器件紧密排列,起到对透明区域较好的遮蔽作用。
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中,发光器件在基板的正投影与电致变色器件在基板的正投影存在交叠区域,交叠区域的存在可以保证电致变色器件完全遮挡发光器件周围的透明区域,获得更高的对比度。
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中,发光器件采用有机发光二极管。
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中,一个有机发光二极管对应一个电致变色器件;或者,至少两个相邻的有机发光二极管构成一个像素单元,一个像素单元对应一个电致变色器件。当一个电致变色单元与多个有机发光二极管对应时,可以减少晶体管的使用,降低了设计和制作难度,节约成本。
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中,与发光器件相连接的第一晶体管和与电致变色器件相连接的第二晶体管在第一方向上共用扫描线,可以减少扫描线的设置,降低了设计和制作难度,节约成本。
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中,与发光器件相连接的第一晶体管和与电致变色器件相连接的第二晶体管在第二方向上分别连接第一数据线和第二数据线,不同数据线输入不同的数据信号,对各个发光器件和电致变色器件进行独立的控制,可以将透明显示装置调教出多种显示模式。
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中,发光器件具有第一电极层和第二电极层,电变色器件具有第三电极层和第四电极层,第二电极层和第四电极层电连接,可以共一个电极信号,不用为电致变色器件设置单独的第四电极层信号电路走线,降低了设计和制作难度,节约成本。
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中,发光器件和电变色器件背离基板的一侧共用第二电极,不用为电致变色器件设置单独的第四电极层,进一步降低了设计和制作难度,节约成本。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所介绍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显示装置截面器件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发光器件与电致变色器件的俯视结构示意图之一;
图3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发光器件与电致变色器件的俯视结构示意图之二;
图4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晶体管排列结构示意图之一;
图5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晶体管排列结构示意图之二;
图6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显示装置截面膜层结构示意图之一;
图7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显示装置截面膜层结构示意图之二;
图8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显示装置截面膜层结构示意图之三。
其中,100-基板,200-驱动电路层,300-电致变色器件,400-发光器件层, 500-第二平坦层,21-缓冲层,22-有源层,23-栅极绝缘层,24-第一金属层,25- 电容绝缘层,26-第二金属层,27-层间绝缘层,28-第三金属层,29-第一平坦层,31-第三电极层,32-离子存储层,33-电解质层,34-电致变色层,35-第四电极层,41-发光器件,42-第一电极层,43-像素界定层,44-发光层,45-第二电极层,46-支撑柱,291-第一过孔,292-第二过孔,421-第一电极,431-第一开口,432-第二开口,t1-第一晶体管,t2-第二晶体管,d1-第一数据线,d2-第二数据线,g-扫描线,IC-驱动芯片。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为明显易懂,下面将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说明。然而,示例实施方式能够以多种形式实施,且不应被理解为限于在此阐述的实施方式;相反,提供这些实施方式使得本实用新型更全面和完整,并将示例实施方式的构思全面地传达给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或类似的结构,因而将省略对它们的重复描述。本实用新型中所描述的表达位置与方向的词,均是以附图为例进行的说明,但根据需要也可以做出改变,所做改变均包含在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内。本实用新型的附图仅用于示意相对位置关系不代表真实比例。
随着显示技术的日益发展,各种新型的显示装置不断涌现。透明显示装置与传统显示装置相比,可以给用户带来前所未有的视觉和操作体验,在展览柜橱窗、家用电器玻璃视窗、建筑玻璃门窗等人机交互场景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透明显示目前仍处于产业化初期,目前面世的产品也仅仅是概念性产品,距离量产上市还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透明显示装置通常采用透明材料制作而成,且为了增加环境光线的透过率,通常在相邻的子像素单元之间设置有透光区域,在显示画面时,相邻的子像素之间的透光区域会透过一部分环境光线。在白天或者亮场的环境下点亮时,由于环境亮度较高,显示的画面对比度较差,不易看清显示画面内容;在夜晚或暗场环境下点亮时,也容易受到背景光源的影响,导致暗场细节显示效果不佳。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可以有效地提高透明显示中的画面的对比度,获得更好的观看体验。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显示装置截面器件结构示意图。
如图1所示,显示装置包括基板100、驱动电路层200、多个电致变色器件300和发光器件层400。
基板100位于显示装置的底部,具有支撑和承载的作用。基板100通常情况下为一矩形结构,当应用于异形显示装置时,其形状适应于显示装置的形状。基板100的材质通常采用玻璃等透明材料,以满足透明显示的需求。
驱动电路层200,位于基板100的一侧。驱动电路层200通常覆盖在基板 100的表面上,与基板100的形状和尺寸相适应。驱动电路层200包括多个通过薄膜工艺制作的晶体管、电阻、电容和信号线等元件,用于为显示装置提供驱动信号。
发光器件层400位于驱动电路层200背离基板100的一侧。发光器件层400 的尺寸和形状与驱动电路层200的形状和尺寸相适应。发光器件层400包括多个发光器件41,发光器件41与驱动电路层200电连接,在驱动电路层的信号驱动下发出特定颜色和亮度的光线,以显示预设的画面。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发光器件41为有机发光二极管,在实际实施过程中,也可以采用Mini LED、 Micro LED等,在此不做限定。
多个电致变色器件300,位于驱动电路层200和发光器件层400之间,与发光器件41在水平方向上相邻设置,主要分布在发光器件41周边的透明区域。电致变色器件300与驱动电路层200电连接,在驱动电路层的信号驱动下进行无色透明状态和有色状态之间的切换。当电致变色器件300处于有色状态时,可以遮挡背景光线,提高显示画面的对比度。电致变色器件300着色时的颜色可以是黑色或者是其他用于提高对比度的颜色。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由于发光器件41和电致变色器件300可以进行独立控制,因此显示装置可以实现多种显示模式。例如亮场模式,在该模式下,环境光线具有较高的光线亮度,高亮度的背景光线穿透显示装置的透明区域,对显示画面造成强烈的干扰。为了提高图像对比度,可以控制发光器件41 周围的电致变色器件300切换为有色状态,已点亮的发光器件41发出特定颜色和亮度的光线,显示出预设的画面,与之相邻的电致变色器件300由于处于有色状态而对背景光线起到遮挡的作用,使显示画面具有更高的对比度,增加视觉冲击力。在亮场模式下,电致变色器件也可以一直处于有色状态来提高图像对比度,或者可以一致处于无色透明状态进行透明显示,观看者可以根据自身需求进行调节。暗场模式,在该模式下,虽然环境光线的亮度较暗,但透明显示时仍然受到背景光线的影响,且在较暗的光照条件下,人眼视觉锐度降低,对画面的分辨能力较低,画面细节表现极易受到背景光线的影响,因此,在该模式下可以使电致变色器件处于有色状态,降低背景光线的影响,获得更多的暗场细节表现。在暗场模式下,电致变色器件同样可以一直处于有色状态,此时显示装置与普通的显示装置的显示效果一致。除此之外,电致变色器件也可以一致处于无色透明状态,观看者可以根据自身需求进行调节。除此之外,还可以根据实际需求对发光器件41和电致变色器件300进行任意显示效果的组合,实现更多的显示模式,以获得更佳的视觉体验。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发光器件41面向电致变色器件300的一侧到电致变色器件300面向发光器件41的一侧的垂直距离小于1μm。发光器件层 400与电致变色器件300各自发出的光线不会因为出射位置相距太远而存在视角差,显示画面更加自然真实。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发光器件41在基板100的正投影与电致变色器件300在基板100的正投影存在交叠区域。在实际实施过程中,由于制作公差等客观原因的存在,难以保证所有的发光器件41与电致变色器件300在基板100的正投影都刚好紧密的排布在一起,两者投影的边缘区域往往会出现间隙,背景光线仍然可以穿透间隙位置的透明区域,影响显示画面的对比度。交叠区域的存在可以保证发光器件41点亮时,与之相邻的着色的电致变色器件 300可以完全遮挡发光器件41周围的透明区域,以保证获得更高的对比度。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由于发光器件41点亮时本身对背景光线具有一定的遮挡作用,因此仅需要保证发光器件41在基板100的正投影的边缘与电致变色器件300在基板100的正投影的边缘存在交叠区域,而不需要更大面积的交叠。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一个有机发光二极管对应一个电致变色器件300,或者至少两个相邻的有机发光二极管构成一个像素单元,一个像素单元对应一个电致变色器件300。当一个电致变色器件300对应多个有机发光二极管时,可以有效减少第二晶体管t2及相关的信号电路走线的数量,降低设计和制作的难度,节约成本。
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发光器件与电致变色器件的俯视结构示意图之一。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一个有机发光二极管对应一个电致变色器件300。电致变色器件300在基板的正投影包围发光器件41在基板的正投影。电致变色器件300的形状适应于有机发光二极管的形状和排布,并紧密的布满整个显示区域,以达到完全遮挡发光器件41周围的透明区域,提高显示画面对比度的目的。
图3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发光器件与电致变色器件的俯视结构示意图之二。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三个相邻的有机发光二极管构成一个像素单元p,一个像素单元p对应一个电致变色器件300。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三个相邻的有机发光二极管分别可以发出红色、蓝色、绿色的光线,通过调节每种颜色亮度的比例,显示特定的画面。电致变色器件300在基板的正投影包围发光器件41在基板的正投影。电致变色器件300的形状适应于像素单元p的形状和排布,并紧密的布满整个显示区域,以达到完全遮挡发光器件41周围的透明区域,提高显示画面对比度的目的。
图4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晶体管排列结构示意图之一;图5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晶体管排列结构示意图之二。
如图4和图5所示,驱动电路层具体包括:扫描线g、第一数据信号线d1、第二数据信号线d2、第一晶体管t1和第二晶体管t2。
为了方便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限定了第一方向x和第二方向y,第一方向x和第二方向y交叉。在具体实施例中,第一方向x可以为行方向,第二方向可以为列方向;或者第一方向x也可以为列方向,第二方向可以为行方向。
多条扫描线g沿第一方向x延伸,沿第二方向y排列,扫描线g沿第一方向延伸至驱动电路层200侧面的栅极驱动电路,通过栅极驱动电路最终连接至驱动电路层200下方的驱动芯片IC。
多条第一数据线d1沿第二方向y延伸,沿第一方向x排列。第一数据线和扫描线划分出多个子像素单元,一个子像素单元对应一个有机发光二极管。第一数据线d1沿第二方向延伸,最终连接至驱动电路层200下方的驱动芯片 IC。
多条第二数据线d2沿第二方向y延伸,沿第一方向x排列,第二数据线d2沿第二方向延伸,最终也连接至驱动电路层200下方的驱动芯片IC。
多个第一晶体管t1对应于有机发光二极管设置,一个第一晶体管t1对应一个有机发光二极管。第一晶体管t1的栅极连接对应的扫描线g,第一晶体管 t1的源极连接对应的第一数据线d1,第一晶体管t1的漏极连接对应的有机发光二极管。当扫描线传输有效电平信号时,其连接的一行第一晶体管t1导通,可以将第一数据线传输的信号通过对应的第一晶体管加载至对应的有机发光二极管,有机发光二极管发出预设亮度的光线。
多个第二晶体管t2对应于电致变色器件设置,一个第二晶体管t2对应一个电致变色器件。第二晶体管t2的栅极连接对应的扫描线g,第二晶体管t2 的源极连接对应的第二数据线d2,第二晶体管t2的漏极连接对应的电致变色器件。当扫描线传输有效电平信号时,其连接的一行第二晶体管t2导通,可以将第二数据线传输的信号通过对应的第二晶体管加载至对应的电致变色器件,控制电致变色器件变为有色状态或无色状态。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位于同一行的第一晶体管t1和第二晶体管t2共用一条扫描线g,由于第一数据线d1和第二数据线t2单独设置,可以对第一晶体管t1和第二晶体管t2独立地进行数据信号输入,以实现对发光二极管和电致变色器件状态的单独控制。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每间隔一条第一数据线d1设置一条第二数据线d2。此时,一个有机发光二极管对应一个电致变色器件。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每间隔三条第一数据线d1设置一条第二数据线d2。此时,三个发光二极管构成一个像素单元,一个像素单元对应一个电致变色器件。此时只需要在间隔相邻的三个第一晶体管t1的位置设置一个第二晶体管t2即可满足驱动电路的需求,可以减少第二晶体管t2的使用数量,降低设计和制作难度,节约成本。当构成一个像素单元所对应的有机发光二极管的数量越多时,减少第二晶体管t2的使用数量的效果越明显。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有机发光二极管与电致变色器件还可以存在多种对应关系,各种对应关系下晶体管存在多种排列结构,在此不进行一一列举。
图6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显示装置截面膜层结构示意图之一。
如图6所示,驱动电路层包括:缓冲层21、有源层22、栅极绝缘层23、第一金属层24、电容绝缘层25、第二金属层26、层间绝缘层27、第三金属层 28、第一平坦层29。
缓冲层21位于基板100之上,其形状和尺寸与基板的形状和尺寸相适应,其材质为无机氧化物或者绝缘性质的化合物,如SiOx、SiNx等。制作缓冲层 21可以进行单层镀膜或多层镀膜,本实施例采用SiOx和SiNx的混合物进行三层镀膜的工艺进行制作。
有源层22,位于缓冲层21背离基板100的一侧。有源层22的材料可以选择多晶硅、氧化物半导体等。本实施例中选用多晶硅作为有源层22的材料,通过图案化处理在缓冲层21上制作出有源层22的图形。
栅极绝缘层23,位于有源层22背离缓冲层21的一侧,覆盖在有源层22 和缓冲层21的表面上,具有绝缘保护作用。制作栅极绝缘层23时通过刻蚀等方式在第一晶体管t1和第二晶体管t2的源极和漏极所在的位置预留多个过孔。栅极绝缘层23的材料可以选择无机绝缘氧化物或者绝缘性质的化合物如SiOx、 SiNx、氧化钛、氧化铝等,对此不做限制。
第一金属层24,位于栅极绝缘层23背离有源层22的一侧;第一金属层 24包括第一晶体管t1的栅极,第二晶体管t2的栅极以及与栅极连接的扫描线g。第一金属层24的材料可以选用铝、钼、钛、镍、铜、银、铬等导电性能优良的金属中的一种或多种,以及合金等,并通过图案化处理在栅极绝缘层23 的表面制作出第一金属层24的图形。
电容绝缘层25,位于第一金属层24背离栅极绝缘层23的一侧,覆盖在第一金属层24和栅极绝缘层23的表面之上,具有绝缘保护作用。制作栅极绝缘层23时通过刻蚀等方式在第一晶体管t1和第二晶体管t2的源极和漏极所在的位置预留多个过孔。电容绝缘层25的材料可以选择无机绝缘氧化物或者绝缘性质的化合物如SiOx、SiNx、氧化钛、氧化铝等,对此不做限制。
第二金属层26,位于电容绝缘层25背离第一金属层24的一侧。第二金属层26的材料可以选用铝、钼、钛、镍、铜、银、铬等导电性能优良的金属中的一种或多种,以及合金等,并通过图案化处理在电容绝缘层25的表面制作出第二金属层26的图形。
层间绝缘层27,位于第二金属层26背离电容绝缘层25的一侧,覆盖在第二金属层26和电容绝缘层25的表面之上,具有绝缘保护作用。制作层间绝缘层27时通过刻蚀等方式在第一晶体管t1和第二晶体管t2的源极和漏极所在的位置预留多个过孔。层间绝缘层27的材料可以选择无机绝缘氧化物或者绝缘性质的化合物如SiOx、SiNx、氧化钛、氧化铝等,对此不做限制。
第三金属层28,位于层间绝缘层27背离第二金属层26的一侧;第三金属层28包括第一晶体管t1的源极和漏极,第二晶体管t2的源极和漏极,第一数据线d1和第二数据线d2;第三金属层28通过在栅极绝缘层23、电容绝缘层 25、层间绝缘层27预留的过孔与第一晶体管t1的源极和漏极、第二晶体管t2 的源极和漏极相连接。第三金属层28的材料可以选用铝、钼、钛、镍、铜、银、铬等导电性能优良的金属中的一种或多种,以及合金等,并通过图案化处理在层间绝缘层27的表面制作出第三金属层28的图形。
第一平坦层29,位于第三金属层28背离层间绝缘层27的一侧,覆盖在第三金属层28和层间绝缘层27的表面之上。第一平坦层29用于对下方膜层绝缘保护,并将表面平整化。第一平坦层29的材料可以选择无机绝缘氧化物或者绝缘性质的化合物如SiOx、SiNx、氧化钛、氧化铝等,对此不做限制。
如图6所示,电致变色器件300位于第一平坦层29背离基板100的一侧。
显示装置还包括第二平坦层500,第二平坦层500覆盖在各电致变色器件 300和第一平坦层29的表面上。第一平坦层29用于对下方膜层绝缘保护,并将表面平整化。第二平坦层500的材料可以选择无机绝缘氧化物或者绝缘性质的化合物如SiOx、SiNx、氧化钛、氧化铝等,对此不做限制。
如图6所示,第一平坦层29和第二平坦层500具有多个第一过孔291和第二过孔292,第一晶体管t1的漏极通过第一过孔291与对应的有机发光二极管41连接,第二晶体管t2的漏极通过第二过孔292与对应的电致变色器件300 连接。
图7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显示装置截面膜层结构示意图之二。
如图7所示,发光器件层400包括第一电极层42、像素界定层43、发光层44和第二电极层45。
第一电极层42,位于所诉第二平坦层500背离所述电致变色器件300的一侧;第一电极层42的材料可以选用ITO等,通过图案化处理,在第二平坦层 500背离所述电致变色器件300的一侧的表面上制作多个分立的第一电极421。
像素界定层43,位于第一电极层42背离第二平坦层500的一侧。像素界定层43包括多个暴露第一电极421的第一开口431。像素界定层43的材料可以选用无机绝缘氧化物或者绝缘性质的化合物如SiOx、SiNx、氧化钛、氧化铝等,对此不做限制。制作时先在第二平坦层500和第一电极层42的表面沉积一层像素界定层薄膜,然后通过刻蚀等方式暴露出第一开口431,最终形成像素界定层43的图形。
发光层44,位于第一开口431中的第一电极421背离所二平坦层500的一侧。发光层44通过蒸镀等方式进行制作。在具体实施时,可以在第一开口431 之中依次形成空穴注入层、空穴传输层、发光层44、电子传输层、电子注入层等结构。
第二电极层45,位于发光层44和像素界定层43背离第一电极层42的一侧。第二电极层45的材料可以选择镁银合金等,通过蒸镀等方式覆盖整个发光44和像素界定层43的表面。
在一些实施例中,发光器件层400还包括多个支撑柱46,支撑柱46位于像素界定层43和第二电极层45之间。支撑柱46用于在蒸镀和后续封装工艺中支撑金属掩膜版,避免发光器件层400的膜层被金属掩膜版刮伤,支撑柱的材料可以选择与像素界定层43一致,在此不做限定。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7所示,电致变色器件300包括第三电极层31、离子存储层32、电解质层33、电致变色层34、第四电极层35。
第三电极层31,位于第一平坦层29背离所基板的一侧。第三电极层31 的材料可以选择基于Zn、In、Sn等的氧化物,如ITO、ZnO、AZO(ZnO:Al)、GZO(ZnO:Ga)、SnO2等。第三电极层31采用的材料可以与第一电极层相同。
离子存储层32,位于第三电极层31背离基板100的一侧。离子存储层起到存储离子,平衡电荷的作用。
电解质层33,位于离子存储层32背离第三电极层31的一侧,起到传导离子的作用。电解质层33的材料可以选择凝胶电解质、固态电解质(LiNbO3, LiTaO3)、全固态聚合物电解质等,在此不做限定。
电致变色层34,位于电解质层33背离离子存储层32的一侧,施加正向电压后,离子进入电致变色层34,引起电致变色层变色。制备电致变色层34,根据所选材料可以有:真空蒸镀沉积、溅射沉积、喷雾热解法、阳极氧化法、水热法与溶剂热法等。具体的,根据设计需要,电致变色层34的材料可选择无机电致变色材料如:WO3、MoO3、Nb2O5、TiO2、NiO、IrOx、Co2O3、 Rh2O3、MnO2等;有机电致变色材料如:聚噻吩类及其衍生物、四硫富瓦烯、紫罗精类、金属酞、菁类化合物等。
第四电极层35,位于电致变色层34背离第三电极层31的一侧。第四电极层35的材料可以选择基于Zn、In、Sn等的氧化物,如ITO、ZnO、AZO(ZnO: Al)、GZO(ZnO:Ga)、SnO2等。第四电极层35采用的材料可以与第二电极层 45相同。
如图7所示,第四电极层35通过第二平坦层500和像素界定层43的过孔与第二电极层45连接,第四电极层35和第二电极层45可以共一个电极信号,不需要为电致变色器件300单独设置的信号电路走线,从而简化设计。
图8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显示装置截面膜层结构示意图之三。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8所示,电致变色器件300的结构与图7所展示的结构不同之处在于,发光器件层400和电致变色器件300共用一个第二电极层45。
如图8所示,位于电致变色器件300背离基板100一侧的第二平坦层500 和像素界定层43包括多个具有较大开口面积的第二开口432,用以暴露出电致变色层的较大面积的表面。在进行第二电极44的蒸镀时,在像素界定层43、发光层44、支撑柱46以及电致变色层34的表面上同时蒸镀上第二电极层45,使第二电极层45覆盖像素界定层43、发光层44、支撑柱46以及电致变色层 34。
在该实施例中,发光器件和电致变色器件共用一个第二电极层和电极信号,不用为电致变色器件设置单独的第四电极层及相关的信号走线,降低了设计和制作难度,节约成本。
根据第一实用新型构思,显示装置包括基板、驱动电路层、多个电致变色器件和发光器件层。基板具有支撑和承载的作用。驱动电路层位于基板的一侧,驱动与之相连的发光器件或电致变色器件发出特定颜色和亮度的光线。电致变色器件与发光器件在水平方向上相邻设置,分布在发光器件周边的透明区域,在驱动电路的驱动下进行无色透明状态和有色状态之间的切换,调节背景光线的透过率,达到控制显示画面的对比度的目的。
根据第二实用新型构思,发光器件面向电致变色器件的一侧到电致变色器件面向发光器件的一侧的垂直距离小于1μm,避免因为光线出射位置相距太远而存在视角差,使显示画面更加自然真实。
根据第三实用新型构思,电致变色器件在基板的正投影包围发光器件在基板的正投影,确保相邻电致变色器件紧密排列,起到对透明区域较好的遮蔽作用。
根据第四实用新型构思,发光器件在基板的正投影与电致变色器件在基板的正投影存在交叠区域,交叠区域的存在可以保证电致变色器件完全遮挡发光器件周围的透明区域,获得更高的对比度。
根据第五实用新型构思,发光器件采用有机发光二极管。一个有机发光二极管对应一个电致变色器件;或者,至少两个相邻的有机发光二极管构成一个像素单元,一个像素单元对应一个电致变色器件。当一个电致变色单元与多个有机发光二极管对应时,可以减少晶体管的使用,降低了设计和制作难度,节约成本。
根据第六实用新型构思,与发光器件相连接的第一晶体管和与电致变色器件相连接的第二晶体管在第一方向上共用扫描线,可以减少扫描线的设置,降低了设计和制作难度,节约成本。
根据第七实用新型构思,与发光器件相连接的第一晶体管和与电致变色器件相连接的第二晶体管在第二方向上分别连接第一数据线和第二数据线,不同数据线输入不同的数据信号,对各个发光器件和电致变色器件进行独立的控制,可以将透明显示装置调教出多种显示模式。
根据第八实用新型构思,发光器件具有第一电极层和第二电极层,电变色器件具有第三电极层和第四电极层,第二电极层和第四电极层电连接,可以共一个电极信号,不用为电致变色器件设置单独的第四电极层信号电路走线。或者,发光器件和电变色器件背离基板的一侧共用第二电极,不用为电致变色器件设置单独的第四电极层,降低了设计和制作难度,节约成本。
尽管已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但本领域内的技术人员一旦得知了基本创造性概念,则可对这些实施例作出另外的变更和修改。所以,所附权利要求意欲解释为包括优选实施例以及落入本实用新型范围的所有变更和修改。
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型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这样,倘若本实用新型的这些修改和变型属于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则本实用新型也意图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型在内。

Claims (10)

1.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基板;
驱动电路层,位于所述基板之上;
发光器件层,位于所述驱动电路层背离所述基板的一侧;所述发光器件层包括多个发光器件,所述发光器件与所述驱动电路层电连接;
多个电致变色器件,位于所述驱动电路层和所述发光器件层之间,所述电致变色器件与所述发光器件在水平方向上相邻设置,所述电致变色器件与所述驱动电路层电连接;所述水平方向为平行于所述基板的方向。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光器件面向所述电致变色器件的一侧到所述电致变色器件面向所述发光器件的一侧的垂直距离小于1μm。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致变色器件在所述基板的正投影包围所述发光器件在所述基板的正投影。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光器件在所述基板的正投影与所述电致变色器件在所述基板的正投影存在交叠区域。
5.如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光器件为有机发光二极管;
一个所述有机发光二极管对应一个所述电致变色器件;或者,至少两个相邻的所述有机发光二极管构成一个像素单元,一个所述像素单元对应一个所述电致变色器件。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电路层包括:
多条扫描线,沿第一方向延伸,沿第二方向排列;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交叉;
多条第一数据线,沿所述第二方向延伸,沿所述第一方向排列;所述多条扫描线和所述多条第一数据线划分出多个子像素单元,一个子像素单元对应一个所述有机发光二极管;
多条第二数据线,沿所述第二方向延伸,沿所述第一方向排列;
多个第一晶体管,一个所述第一晶体管对应一个所述有机发光二极管;所述第一晶体管的栅极连接对应的所述扫描线,所述第一晶体管的源极连接对应的所述第一数据线,所述第一晶体管的漏极连接对应的所述有机发光二极管;
多个第二晶体管,一个所述第二晶体管对应一个所述电致变色器件;所述第二晶体管的栅极连接对应的所述扫描线,所述第二晶体管的源极连接对应的所述第二数据线,所述第二晶体管的漏极连接对应的所述电致变色器件。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电路层包括:
缓冲层,位于所述基板上;
有源层,位于所述缓冲层背离所述基板的一侧;
栅极绝缘层,位于所述有源层背离所述缓冲层的一侧;
第一金属层,位于所述栅极绝缘层背离所述有源层的一侧;所述第一金属层包括所述第一晶体管的栅极,所述第二晶体管的栅极以及所述扫描线;
电容绝缘层,位于所述第一金属层背离栅极绝缘层的一侧;
第二金属层,位于所述电容绝缘层背离所述第一金属层的一侧;
层间绝缘层,位于所述第二金属层背离所述电容绝缘层的一侧;
第三金属层,位于所述层间绝缘层背离所述第二金属层的一侧;所述第三金属层包括所述第一晶体管的源极和漏极,所述第二晶体管的源极和漏极,所述第一数据线和所述第二数据线;
第一平坦层,位于所述第三金属层背离所述层间绝缘层的一侧;所述第一晶体管的漏极通过所述第一平坦层的第一过孔与对应的所述有机发光二极管连接,所述第二晶体管的漏极通过所述第一平坦层的第二过孔与对应的所述电致变色器件连接。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致变色器件位于所述第一平坦层背离所述基板的一侧;
所述显示装置还包括:
第二平坦层,覆盖各所述电致变色器件;
所述发光器件层包括:
第一电极层,位于所诉第二平坦层背离所述电致变色器件的一侧;所述第一电极包括多个相互分立的第一电极;
像素界定层,位于所述第一电极层背离所述第二平坦层的一侧,所述像素界定层包括多个暴露所述第一电极的第一开口;
发光层,位于所述第一开口中的所述第一电极背离所述第二平坦层的一侧;
第二电极层,位于所述发光层和所述像素界定层背离所述第一电极层的一侧;
所述电致变色器件包括:
第三电极层,位于所述第一平坦层背离所述基板的一侧;
离子存储层,位于所述第三电极层背离所述基板的一侧;
电解质层,位于所述离子存储层背离所述第三电极层的一侧;
电致变色层,位于所述电解质层背离所述离子存储层的一侧。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平坦层和所述像素界定层在所述基板的正投影覆盖所述电致变色器件在所述基板的正投影;
所述电致变色器件还包括:第四电极层,位于所述电致变色层背离所述第三电极层的一侧;所述第四电极层通过所述第二平坦层和所述像素界定层的过孔与所述第二电极层连接。
10.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像素界定层还包括多个暴露所述电致变色层的第二开口;
所述第二电极层覆盖所述第二开口中的所述电致变色层。
CN202123113435.1U 2021-12-10 2021-12-10 一种显示装置 Active CN21643590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3113435.1U CN216435908U (zh) 2021-12-10 2021-12-10 一种显示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3113435.1U CN216435908U (zh) 2021-12-10 2021-12-10 一种显示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6435908U true CN216435908U (zh) 2022-05-03

Family

ID=8131724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3113435.1U Active CN216435908U (zh) 2021-12-10 2021-12-10 一种显示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6435908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016188A (zh) * 2022-06-30 2022-09-06 武汉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显示装置及车辆
WO2023159550A1 (zh) * 2022-02-28 2023-08-31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面板、显示装置和显示面板的制作方法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3159550A1 (zh) * 2022-02-28 2023-08-31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面板、显示装置和显示面板的制作方法
CN115016188A (zh) * 2022-06-30 2022-09-06 武汉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显示装置及车辆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271062B2 (en) Double-sided display panel and preparation method thereof
CN110459175A (zh)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216435908U (zh) 一种显示装置
US11069756B2 (en) Display panel, display device and method for driving display panel
CN111682048B (zh) 透光显示面板和显示面板
CN108122946A (zh) 有机发光显示器
KR102115813B1 (ko) 투명 디스플레이 장치와 이의 구동 방법 및 투명 디스플레이 장치의 제조 방법
CN209691758U (zh)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CN103779386A (zh) 电致发光显示装置
CN113644220B (zh) 一种显示面板、一种显示面板的制备方法和显示装置
CN110098235A (zh) 显示面板及其制作方法
JP7320453B2 (ja) 画素表示ユニット、画面表示ユニット、ディスプレイ及び端末
CN113272963B (zh) 显示基板及其制作方法、驱动方法、显示装置
US20220102460A1 (en) Display Substrate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for, and Display Device
CN113725270A (zh) 一种显示基板及其制备方法、显示装置
US11515511B2 (en) Light-emitting diode display panel including plurality of annular light-shielding structures surrounding sub-pixels,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KR20140079017A (ko) 유기전계발광표시장치 및 그 제조방법
CN110047879A (zh) 一种显示面板以及电子装置
US11957023B2 (en) Light-emitting diode display panel,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and display device
US11805680B2 (en) Light-emitting diode display panel,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and display device
CN110286517A (zh) 一种基板、显示面板、显示装置及其显示控制方法
US11823605B2 (en) Electronic device
WO2024098247A1 (zh) 显示面板及其制备方法、显示装置
CN108039358A (zh)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09545824B (zh) 显示屏、显示装置及其工作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