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417088U - 维护基站及机器人系统 - Google Patents

维护基站及机器人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6417088U
CN216417088U CN202122632504.3U CN202122632504U CN216417088U CN 216417088 U CN216417088 U CN 216417088U CN 202122632504 U CN202122632504 U CN 202122632504U CN 216417088 U CN216417088 U CN 21641708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ust
opening
dust collecting
blocking
bag bod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2632504.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林峰
陈孝通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Silver Star Intelligent Group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Silver Star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Silver Star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Silver Star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2632504.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641708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641708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641708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Filters For Electric Vacuum Cleaner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出一种维护基站及机器人系统,维护基站包括集尘装置和集尘组件,集尘装置设置有集尘室和连通集尘室的进尘通道,以及连通集尘室的抽尘系统,集尘组件包括过滤袋体和连接过滤袋体的提手支架,过滤袋体随提手支架可拆卸地安装于集尘室内,提手支架设有第一开口和对应第一开口设置的挡尘部,第一开口随提手支架安装于集尘室内而对准进尘通道,挡尘部用于在第一开口与进尘通道分离时防止灰尘或/和碎屑经第一开口逸出。挡尘部用于在第一开口与进尘通道分离时防止灰尘或/和碎屑经第一开口逸出,可以解决集尘组件从集尘装置身上拆卸下来以更换新的集尘组件时,容易导致集尘组件内部的灰尘碎屑从袋口处逸出的技术问题。

Description

维护基站及机器人系统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维护基站的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维护基站及机器人系统。
背景技术
集尘装置是家庭常用清洁设备之一,其主体包括具有敞口的桶身和可封闭或敞开该敞口的桶盖,桶身内部可收容用于承装垃圾的集尘组件。通常集尘组件的袋口需要完全敞开以与集尘装置的进尘通道连通,由于集尘组件的袋口设计以及集尘组件与集尘装置的连接设计存在缺陷,当集尘组件从集尘装置身上拆卸下来以更换新的集尘组件时,容易导致集尘组件内部的灰尘碎屑从袋口处逸出,造成垃圾泄漏,污染环境,影响用户体验。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维护基站及机器人系统,旨在解决集尘组件从集尘装置身上拆卸下来以更换新的集尘组件时,容易导致集尘组件内部的灰尘碎屑从袋口处逸出的技术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申请提出一种维护基站,所述维护基站包括集尘装置和集尘组件,所述集尘装置设置有集尘室和连通所述集尘室的进尘通道,以及连通所述集尘室的抽尘系统,所述集尘组件包括过滤袋体和连接所述过滤袋体的提手支架,所述过滤袋体随所述提手支架可拆卸地安装于所述集尘室内,所述提手支架设有第一开口和对应所述第一开口设置的挡尘部,所述第一开口随提手支架安装于所述集尘室内而对准所述进尘通道,所述挡尘部用于在所述第一开口与所述进尘通道分离时防止灰尘或/和碎屑经所述第一开口逸出。
本申请还提出一种机器人系统,所述机器人系统包括清洁机器人和如上所述的维护基站,所述清洁机器人包括集尘容器和连通所述集尘容器的排尘部,所述排尘部用于与所述集尘装置的进尘通道对接连通,以允许灰尘或/和碎屑在所述抽尘系统的吸力作用下自所述集尘容器转移至所述过滤袋体内。
本申请技术方案中通过所述过滤袋体随所述提手支架可拆卸地安装于所述集尘室内,又通过所述提手支架设有第一开口和对应所述第一开口设置的挡尘部,所述第一开口随提手支架安装于所述集尘室内而对准所述进尘通道,所述挡尘部用于在所述第一开口与所述进尘通道分离时防止灰尘或/和碎屑经所述第一开口逸出,可以解决集尘组件从集尘装置身上拆卸下来以更换新的集尘组件时,容易导致集尘组件内部的灰尘碎屑从袋口处逸出的技术问题,防止污染环境和用户的手部,有利于提高用户体验。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机器人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维护基站的局部结构示意图一(集尘工作状态);
图3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维护基站的局部结构示意图二(集尘完成后集尘组件取出);
图4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维护基站的局部结构示意图三;
图5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维护基站的局部结构示意图四;
图6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集尘组件的结构示意图一;
图7是图6中A处放大示意图;
图8是图3中B处放大示意图;
图9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集尘组件的结构示意图二。
本申请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另外,在本申请中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申请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请参阅图1至图3,本申请还提出一种机器人系统1000,所述机器人系统1000包括清洁机器人200和维护基站100。
所述维护基站100包括集尘装置10和集尘组件20,所述集尘装置10设置有集尘室11和连通所述集尘室11的进尘通道12,以及连通所述集尘室11的抽尘系统13,所述集尘组件20包括过滤袋体21和连接所述过滤袋体21的提手支架22,所述过滤袋体21随所述提手支架22可拆卸地安装于所述集尘室11内,所述提手支架22设有第一开口23和对应所述第一开口23设置的挡尘部24,所述第一开口23随提手支架22安装于所述集尘室11内而对准所述进尘通道12,所述挡尘部24用于在所述第一开口23与所述进尘通道12分离时防止灰尘或/和碎屑经所述第一开口23逸出。
所述清洁机器人200包括集尘容器30和连通所述集尘容器30的排尘部40,所述排尘部40用于与所述集尘装置10的进尘通道12对接连通,以允许灰尘或/和碎屑在所述抽尘系统13的吸力作用下自所述集尘容器30转移至所述过滤袋体21内。
可以理解的是,所述清洁机器人200可以是扫地机器人、扫拖一体式机器人、驾驶式清洁机器人、手持式清洁机器人或擦地机器人等其中任意一种。
所述清洁机器人200可以包括底盘和上盖组件,上盖组件可拆卸地安装于底盘上,以在使用期间保护清洁机器人内部的各种功能部件免受激烈撞击或无意间滴洒的液体的损坏;底盘和/或上盖组件用于承载和支撑各种功能部件。所述上盖组件背离所述底盘的表面形成外观面,可以提升所述清洁机器人的整体外观,外观面上可以设置按键,方便用户通过按键操作所述清洁机器人。所述底盘和所述上盖组件之间形成所述安装腔,所述安装腔用于为所述清洁机器人的内部器件提供排布空间。所述清洁机器人可以在所述安装腔中排布真空泵、电路板、地面检测传感器、碰撞检测传感器和沿墙传感器等。
所述清洁机器人200包括安装于所述底盘上的行走机构,所述行走机构包括两个行走轮、至少一个万向轮、以及用于带动轮子转动的马达,所述两个行走轮和所述至少一个万向轮至少部分凸伸出所述底盘的底部,例如,在清洁机器人在自身重量的作用下,所述两个行走轮可以部分地隐藏于底盘内。在一可选实施例中,所述行走机构还可以包括三角履带轮、麦克纳姆轮等中的任意一种。所述行走机构也可以不包括所述至少一个万向轮。
所述清洁机器人200可以包括至少一个中扫刷,所述至少一个中扫刷可以设于底盘的底部开设的收容槽内,收容槽内开设有吸尘口,该吸尘口与尘盒组件以及吸尘风机连通,使得当中扫刷转动时将地面上的灰尘、垃圾搅起,利用吸尘风机产生抽吸力把灰尘、垃圾从吸尘口吸入至尘盒组件内。
所述清洁机器人200可以被设计成自主地在地面上规划路径,也可以被设计成响应于遥控指令在地面上移动。所述清洁机器人可以通过陀螺仪、加速度计、摄像头、GPS定位和/或激光雷达等其中一种或几种的组合进行导航,例如,所述清洁机器人200可以在顶面凸出设置激光雷达,通过激光雷达对周围环境进行扫描采集障碍物数据,根据障碍物数据建立环境地图,可以根据环境地图进行实时定位,便于规划清洁路径。
可以理解的是,所述清洁机器人200可以自主地导航至所述集尘装置100,使得所述清洁机器人200与集尘装置100完成对接,所述清洁机器人200的排尘口与集尘装置100的集尘口对接连通,从而集尘装置100可以经上述集尘口和排尘口抽吸所述清洁机器人200内的垃圾,实现将所述清洁机器人200内的垃圾回收至所述集尘装置100上。
本申请技术方案中通过所述过滤袋体21随所述提手支架22可拆卸地安装于所述集尘室11内,又通过所述提手支架22设有第一开口23和对应所述第一开口23设置的挡尘部24,所述第一开口23随提手支架22安装于所述集尘室11内而对准所述进尘通道12,所述挡尘部24用于在所述第一开口23与所述进尘通道12分离时防止灰尘或/和碎屑经所述第一开口23逸出,可以解决集尘组件20从集尘装置10身上拆卸下来以更换新的集尘组件20时,容易导致集尘组件20内部的灰尘碎屑从袋口处逸出的技术问题,防止污染环境和用户的手部,有利于提高用户体验。
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集尘装置10包括基座主体14和盖体15。所述基座主体14为所述集尘装置10的主体部分,所述基座主体14设置有集尘口141、进尘通道12、内腔和排气通道。所述集尘口141设置在所述基座主体14的外侧,所述集尘口141用于与所述清洁机器人200的排尘口对接。所述内腔用于收容所述集尘组件20,所述内腔具有敞口端,所述集尘组件20经敞口端可拆卸安装于所述基座主体14的内腔内。所述盖体15转动连接所述基座主体14设置,以封盖或开放所述内腔的敞口端。所述进尘通道12一端连通所述集尘口141,另一端连通所述内腔设置。所述排气通道一端连通所述集尘腔设置,另一端连通大气设置。所述集尘组件20安装于所述内腔内可与所述进尘通道12连通,以及与所述排气通道连通。抽尘风机位于所述排气通道内,所述抽尘风机用于驱动气体流动,所述抽尘风机可以驱动所述内腔内的气体流向所述排气通道以排向外界,以在所述集尘组件20和所述进尘通道12内产生负压,以通过在负压作用下抽吸所述清洁机器人200内的垃圾至所述集尘组件20内,从而实现集尘动作。其中,所述内腔形成所述集尘室11,所述排气通道和所述抽尘风机组成所述抽尘系统13。
本实施方式中,所述提手支架22的具体形状可以有多种,例如,所述提手支架22可以呈片状、板状、弧状、T形状或异形状等其中任意一种,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自行设定,在此不作具体限定。
所述提手支架22可拆卸地安装在所述集尘室11内。其中,所述提手支架22可以通过与插槽插接配合、卡扣连接、锁扣结构或螺钉连接等方式安装在所述集尘室11内。
所述过滤袋体21的材质可以为塑料或纸质或复合材质,这里不作具体限定,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设定。
当所述抽尘风机工作时,所述进尘通道12在真空负压作用下可向所述过滤袋体21导入气流,接着气流可以穿过所述过滤袋体21而进入所述排气通道内而排出,其中,所述过滤袋体21可起到过滤作用而拦截气流中携带的灰尘碎屑。
请参阅图2至图3,在第一实施方式中,所述挡尘部24可以是可活动结构,即所述挡尘部24可相对所述提手支架22进行活动(例如所述挡尘部24与所述提手支架22转动连接),所述挡尘部24能够切换至封盖所述第一开口23的位置,或者切换至开放所述第一开口23的位置。其中,所述挡尘部24可开放或者封盖所述第一开口23,所述挡尘部24可受所述进尘通道12或者所述抽尘系统13的驱动而开放所述第一开口23,以允许灰尘或/和碎屑在所述抽尘系统13的吸力作用下依次经所述进尘通道12和所述第一开口23进入所述过滤袋体21内,所述挡尘部24可在所述驱动撤销之后自然封盖所述第一开口23,以在所述第一开口23与所述进尘通道12分离时防止灰尘或/和碎屑经所述第一开口23逸出。
请参阅图2、图3和图4,在第一实施方式中,所述挡尘部24在所述抽尘系统13的吸力驱动下开放所述第一开口23;或者,所述进尘通道12一端伸入所述第一开口23内而机械驱动所述挡尘部24开放所述第一开口23,这样做的好处在于,通过机械方式驱动所述挡尘部24相对所述提手支架22活动,所述进尘通道12一端可以推动所述挡尘部24活动至预设的最大打开位置,并且,所述进尘通道12一端可以与所述挡尘部24保持接触而为所述挡尘部24提供支撑作用和稳固作用,使得所述挡尘部24稳定地保持在预设的最大打开位置,从而可以避免所述挡尘部24在集尘过程中跟随带尘气流抖动,进而避免所述挡尘部24过度抖动而脱离所述提手支架22。其中,所述挡尘部24呈片状,当所述挡尘部24活动至预设的最大打开位置,所述挡尘部24与所述进尘通道12的出尘方向呈夹角设置,且所述进尘通道12的出尘方向对准所述挡尘部24设置,从而自所述进尘通道12出来的带尘气流首先冲击所述挡尘部24,所述挡尘部24可以起到缓冲减速作用,使得气流中的灰尘碎屑减速后落在所述过滤袋体21的底部。
请参阅图5,在第二实施方式中,所述挡尘部24可以是固定结构,即所述挡尘部24可以通过螺钉连接、胶水粘结、一体注塑、卡扣连接或者热熔接等方式固定连接所述提手支架22。其中,所述挡尘部24位于所述过滤袋体21内,所述挡尘部24正对所述第一开口23设置,且所述挡尘部24与所述提手支架22内侧壁之间形成侧向进尘口60,自所述第一开口23进入的灰尘或/和碎屑可经所述侧向进尘口60进入所述过滤袋体21内。其中,所述挡尘部24正对所述第一开口23设置,所述挡尘部24可以从正对所述第一开口23的方向阻挡灰尘或/和碎屑泄漏。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挡尘部24正对所述第一开口23的区域设有过渡导流面70,所述过渡导流面70呈平滑曲面或平面或弯折面,所述过渡导流面70连接在所述第一开口23和所述侧向进尘口60之间,所述过渡导流面70用于改变进尘方向,用于平滑引导自所述第一开口23进入的灰尘或/和碎屑转向所述侧向进尘口60,可以避免灰尘或/和碎屑滞留在所述挡尘部24的情况。
请继续参阅图6和图7,对于第一实施方式中,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集尘组件20包括挡片25,所述挡片25可活动地连接所述提手支架22,所述挡片25可相对所述提手支架22翻转以封盖或开放所述第一开口23,所述挡片25形成所述挡尘部24。
其中,所述挡片25可以通过挂钩、转轴连接、魔术贴、粘性连接或弹性部连接等方式活动连接所述提手支架22。
其中,所述挡片25可以为塑胶挡片、橡胶挡片、硅胶挡片或金属挡片等其中任意一种。
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提手支架22设有至少一挂钩221,所述至少一挂钩221邻近所述第一开口23设置,所述挡片25设有至少一定位孔,所述至少一挂钩221分别勾设于所述至少一定位孔,所述挡片25可绕所述至少一挂钩221翻转。其中,所述挂钩221的数目可以是一个、两个、三个或三个以上。所述定位孔的数目与所述挂钩221的数目相同。所述挡尘部24可以在自重作用下回复至封盖所述第一开口23的位置。
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所述提手支架22也可以设置转轴部,所述提手支架22通过转轴部与所述提手支架22转动连接。并且,所述集尘组件20包括弹性件,所述弹性件弹性连接所述转轴部和所述提手支架22,所述弹性件可以为矩形弹簧、扭簧、橡胶件或硅胶件等弹性结构,所述弹性件可以提供所述挡尘部24复位至封盖所述第一开口23的位置。
请参阅图8,进一步地,所述挡尘部24设有连接侧部251和相对所述连接侧部251设置的自由侧部252,所述挡尘部24通过所述连接侧部251活动连接至所述提手支架22,所述挡尘部24还在所述自由侧部252设置有第一锁合部253,所述提手支架22设有对应所述第一锁合部253设置的第二锁合部254,当所述所述挡尘部24封盖所述第一开口23时,所述第二锁合部254通过磁性与所述第一锁合部253吸附固定。
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连接侧部251和所述自由侧部252分别位于所述挡片25的相对两侧。所述挡片25通过所述连接侧部251活动连接至所述提手支架22,如前所述,所述挡片25可以通过挂钩、转轴连接、魔术贴、粘性连接或弹性部连接等方式活动连接所述提手支架22,在此不再赘述。
其中,所述第一锁合部253可以为磁性部或金属部(可以被磁铁吸引的金属材质),所述第二锁合部254可以为磁性部,从而所述第二锁合部254通过磁性与所述第一锁合部253吸附固定,从而用户将所述集尘组件20从所述集尘室11内取出后,所述挡尘部24可以保持在封盖所述第一开口23的位置,可以避免所述挡尘部24抖动而开放所述第一开口23导致垃圾泄漏的情况。
请继续参阅图9,对于第一实施方式中,在另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提手支架22包括连接所述过滤袋体21的支架主体201,以及与所述支架主体201一体成型设置的柔性挡片202,所述支架主体201设有所述第一开口23,所述柔性挡片202可受所述进尘通道12或者所述抽尘系统13的驱动而弯曲变形以开放所述第一开口23,所述柔性挡片202在所述驱动撤销之后在自身弹力作用下自然封盖所述第一开口23,所述柔性挡片202形成所述挡尘部24。
其中,所述柔性挡片202可以为塑胶挡片、橡胶挡片、硅胶挡片或金属挡片等其中任意一种。由于所述柔性挡片202与所述支架主体201一体成型设置,例如,所述柔性挡片202和所述支架主体201均为塑胶材质,所述柔性挡片202与所述支架主体201一体注塑成型,则可以减少所述集尘组件20的拆件数量,以及装配工艺,简化制作工艺,并减少制作成本。
本申请技术方案中通过所述过滤袋体21随所述提手支架22可拆卸地安装于所述集尘室11内,又通过所述提手支架22设有第一开口23和对应所述第一开口23设置的挡尘部24,所述第一开口23随提手支架22安装于所述集尘室11内而对准所述进尘通道12,所述挡尘部24用于在所述第一开口23与所述进尘通道12分离时防止灰尘或/和碎屑经所述第一开口23逸出,可以解决集尘组件20从集尘装置10身上拆卸下来以更换新的集尘组件20时,容易导致集尘组件20内部的灰尘碎屑从袋口处逸出的技术问题,防止污染环境和用户的手部,有利于提高用户体验。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申请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申请的实用新型构思下,利用本申请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申请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维护基站,其特征在于,所述维护基站包括集尘装置和集尘组件,所述集尘装置设置有集尘室和连通所述集尘室的进尘通道,以及连通所述集尘室的抽尘系统,所述集尘组件包括过滤袋体和连接所述过滤袋体的提手支架,所述过滤袋体随所述提手支架可拆卸地安装于所述集尘室内,所述提手支架设有第一开口和对应所述第一开口设置的挡尘部,所述第一开口随提手支架安装于所述集尘室内而对准所述进尘通道,所述挡尘部用于在所述第一开口与所述进尘通道分离时防止灰尘或/和碎屑经所述第一开口逸出。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维护基站,其特征在于,所述挡尘部可开放或者封盖所述第一开口,所述挡尘部可受所述进尘通道或者所述抽尘系统的驱动而开放所述第一开口,以允许灰尘或/和碎屑在所述抽尘系统的吸力作用下依次经所述进尘通道和所述第一开口进入所述过滤袋体内,所述挡尘部可在所述驱动撤销之后自然封盖所述第一开口,以在所述第一开口与所述进尘通道分离时防止灰尘或/和碎屑经所述第一开口逸出。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维护基站,其特征在于,所述挡尘部在所述抽尘系统的吸力驱动下开放所述第一开口。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维护基站,其特征在于,所述进尘通道一端伸入所述第一开口内而机械驱动所述挡尘部开放所述第一开口。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维护基站,其特征在于,所述集尘组件包括挡片,所述挡片可活动地连接所述提手支架,所述挡片可相对所述提手支架翻转以封盖或开放所述第一开口,所述挡片形成所述挡尘部。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维护基站,其特征在于,所述提手支架设有至少一挂钩,所述至少一挂钩邻近所述第一开口设置,所述挡片设有至少一定位孔,所述至少一挂钩分别勾设于所述至少一定位孔,所述挡片可绕所述至少一挂钩翻转。
7.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维护基站,其特征在于,所述挡尘部设有连接侧部和相对所述连接侧部设置的自由侧部,所述挡尘部通过所述连接侧部活动连接至所述提手支架,所述挡尘部还在所述自由侧部设置有第一锁合部,所述提手支架设有对应所述第一锁合部设置的第二锁合部,当所述挡尘部封盖所述第一开口时,所述第二锁合部通过磁性与所述第一锁合部吸附固定。
8.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维护基站,其特征在于,所述提手支架包括连接所述过滤袋体的支架主体,以及与所述支架主体一体成型设置的柔性挡片,所述支架主体设有所述第一开口,所述柔性挡片可受所述进尘通道或者所述抽尘系统的驱动而弯曲变形以开放所述第一开口,所述柔性挡片在所述驱动撤销之后在自身弹力作用下自然封盖所述第一开口,所述柔性挡片形成所述挡尘部。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维护基站,其特征在于,所述挡尘部位于所述过滤袋体内,所述挡尘部正对所述第一开口设置,且所述挡尘部与所述提手支架内侧壁之间形成侧向进尘口,自所述第一开口进入的灰尘或/和碎屑可经所述侧向进尘口进入所述过滤袋体内。
10.一种机器人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机器人系统包括清洁机器人和如权利要求1至9任意一项所述的维护基站,所述清洁机器人包括集尘容器和连通所述集尘容器的排尘部,所述排尘部用于与所述集尘装置的进尘通道对接连通,以允许灰尘或/和碎屑在所述抽尘系统的吸力作用下自所述集尘容器转移至所述过滤袋体内。
CN202122632504.3U 2021-10-31 2021-10-31 维护基站及机器人系统 Active CN21641708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632504.3U CN216417088U (zh) 2021-10-31 2021-10-31 维护基站及机器人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632504.3U CN216417088U (zh) 2021-10-31 2021-10-31 维护基站及机器人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6417088U true CN216417088U (zh) 2022-05-03

Family

ID=8133421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2632504.3U Active CN216417088U (zh) 2021-10-31 2021-10-31 维护基站及机器人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6417088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6678352B2 (ja) 自律走行型掃除機
EP3229654B1 (en) Debris evacuation for cleaning robots
EP4011266A1 (en) Sealing structure and smart cleaning apparatus
KR101571379B1 (ko) 자동 청소 기기
WO2021042994A1 (zh) 一种智能清洁设备
US20220313051A1 (en) Blocking plug and intelligent cleaning device
EP4159102A1 (en) Debris bin assembly, cleaning robot and system thereof
TWI769511B (zh) 清潔元件及智慧清潔設備
WO2023134112A1 (zh) 自动清洁设备及系统
WO2023134157A1 (zh) 自动清洁设备
JP7147428B2 (ja) 自律走行型清掃装置
CN216854579U (zh) 自动清洁设备及系统
CN216417045U (zh) 尘盒组件、清洁机器人及其系统
JP2021090652A (ja) 集塵装置、及び集塵装置を備える清掃装置
CN216417088U (zh) 维护基站及机器人系统
CN115886641A (zh) 尘盒组件、清洁机器人及其系统
CN216854580U (zh) 自动清洁设备
WO2023134155A1 (zh) 自动清洁设备及系统
CN216417046U (zh) 尘盒组件、清洁机器人及其系统
CN116058745A (zh) 维护基站及机器人系统
CN116906347A (zh) 清洁设备的风机装置、维护基站及清洁机器人系统
WO2023134156A1 (zh) 自动清洁设备
CN216962309U (zh) 一种清洁机器人及机器人系统
CN218738822U (zh) 尘盒及自动清洁设备
JP3571488B2 (ja) 清掃ロボットの清掃装置及び手押し式清掃機の清掃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Address after: 518110 1701, building 2, Yinxing Zhijie, No. 1301-72, sightseeing Road, Xinlan community, Guanlan street, Longhua District, Shenzhen, Guangdong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Shenzhen Yinxing Intelligent Group Co.,Ltd.

Address before: 518110 Building A1, Yinxing Hi-tech Industrial Park, Guanlan Street Sightseeing Road, Longhua District, Shenzhen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Patentee before: Shenzhen Silver Star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