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413345U - 电连接器及电子设备 - Google Patents

电连接器及电子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6413345U
CN216413345U CN202123176306.7U CN202123176306U CN216413345U CN 216413345 U CN216413345 U CN 216413345U CN 202123176306 U CN202123176306 U CN 202123176306U CN 216413345 U CN216413345 U CN 21641334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erminal
vbus
ground
sbu
ground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3176306.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邓白频
陈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Krconn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Krcon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Krconn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Krcon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3176306.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641334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641334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641334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nnector Housings Or Holding Contact Memb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电连接器及电子设备,该电连接器包括导电端子组件、主体塑胶件、中钢片,中钢片与主体塑胶件组成连接器主体,导电端子组件包括从左到右依次设置的第一接地端子组件、第一VBUS端子组件、第二VBUS端子组件、第二接地端子组件;第一VBUS端子组件和第二VBUS端子组件之间设有位于上层的第一CC端子、第一D+端子、第一D‑端子、第一SBU端子,以及位于下层的第二SBU端子、第二D‑端子、第二D+端子、第二CC端子。本实用新型能够解决现有技术中加厚导电端子会导致塑胶件变薄,增加被击穿风险,以及注塑工艺复杂的问题。

Description

电连接器及电子设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连接器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电连接器及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电连接器因其电气性能稳定而广泛应用于电子产品领域,而TYPE-C连接器因其传输速度快、支持热插拔、不分正反两面等诸多优势而成为一种使用较为广泛的连接器之一。
目前市面上应用比较多的是16PIN的TYPE-C连接器,主要应用在手机、电脑,充电器等移动设备。随着用户对快充的需求日益增加,充电电流从传统的5A,逐渐增加到了8A、10A,甚至更高。
为了提升连接器中导电端子的过电流能力,需要将端子加厚,而现有的连接器中的导电端子是分为上下两排的,若将导电端子加厚,必然会导致塑胶件变薄,这就增加了被击穿的风险,且塑胶件变薄会大大提升注塑难度。此外,由于导电端子是上下两排,在注塑成型时,需要分别进行注塑,注塑工艺复杂,影响了产品的直通良率。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电连接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加厚导电端子会导致塑胶件变薄,增加被击穿风险,以及注塑工艺复杂的问题。
一种电连接器,包括导电端子组件和主体塑胶件,还包括中钢片,所述中钢片嵌设于所述主体塑胶件内,所述中钢片与所述主体塑胶件组成连接器主体,所述导电端子组件组装在所述连接器主体中,且所述中钢片与所述导电端子组件连接;
所述导电端子组件包括从左到右依次设置的第一接地端子组件、第一VBUS端子组件、第二VBUS端子组件、第二接地端子组件;
所述第一VBUS端子组件和所述第二VBUS端子组件之间设有位于上层的第一CC端子、第一D+端子、第一D-端子、第一SBU端子,以及位于下层的第二SBU端子、第二D-端子、第二D+端子、第二CC端子;
所述第一接地端子组件包括第一接地端子和第二接地端子,所述第一接地端子的尾部和所述第二接地端子的尾部连接在一起,所述第二接地端子组件包括第三接地端子和第四接地端子,所述第三接地端子的尾部和所述第四接地端子的尾部连接在一起;
所述第一VBUS端子组件包括第一VBUS端子和第二VBUS端子,所述第一VBUS端子的尾部和所述第二VBUS端子的尾部连接在一起,所述第二接地端子组件包括第三VBUS端子和第四VBUS端子,所述第三VBUS端子的尾部和所述第四VBUS端子的尾部连接在一起;
所述第一接地端子和所述第二接地端子之间、所述第三接地端子和所述第四接地端子之间、所述第一VBUS端子和所述第二VBUS端子之间、所述第三VBUS端子和所述第四VBUS端子之间均设有用于插接的间隙;
所述第一CC端子、所述第一D+端子、所述第一D-端子、所述第一SBU端子、所述第二SBU端子、所述第二D-端子、所述第二D+端子、所述第二CC端子中至少有一个端子通过molding工艺组装在所述主体塑胶件中。
根据本实用新型提出的电连接器,实现了完整的16PIN的TYPE-C连接器,能够同时具有快速充电和数据传输的功能,且由于两侧的接地端子组件分别通过两个接地端子连接在一起形成、两侧的VBUS端子组件分别通过两个VBUS端子连接在一起形成,能够在不减少塑胶件厚度的前提下,最大程度的将端子做大,能够满足大电流的快充要求,且降低被击穿的风险,此外,由于是上下两个端子连接在一起的(例如第一接地端子和第二接地端子连接在一起),在注塑时,只需注塑一次,简化了工艺,能够提升直通良率。
另外,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电连接器,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的技术特征: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接地端子背向所述第二接地端子的一面设有第一接地端子正面接触部,所述第二接地端子背向所述第一接地端子的一面设有第二接地端子反面接触部,所述第一接地端子和所述第二接地端子的连接处向外延伸出第一接地端子焊接脚,所述第三接地端子背向所述第四接地端子的一面设有第三接地端子正面接触部,所述第四接地端子背向所述第三接地端子的一面设有第四接地端子反面接触部,所述第三接地端子和所述第四接地端子的连接处向外延伸出第二接地端子焊接脚。
进一步地,所述中钢片的数量为两个,所述第一接地端子和所述第二接地端子之间、所述第三接地端子和所述第四接地端子之间的间隙均插接有所述中钢片。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VBUS端子背向所述第二VBUS端子的一面设有第一VBUS端子正面接触部,所述第二VBUS端子背向所述第一VBUS端子的一面设有第二VBUS端子反面接触部,所述第一VBUS端子和所述第二VBUS端子的连接处向外延伸出第一VBUS端子焊接脚,所述第三VBUS端子背向所述第四VBUS端子的一面设有第三VBUS端子正面接触部,所述第四VBUS端子背向所述第三VBUS端子的一面设有第四VBUS端子反面接触部,所述第三VBUS端子和所述第四VBUS端子的连接处向外延伸出第二VBUS端子焊接脚。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CC端子、所述第一D+端子、所述第一D-端子、所述第一SBU端子在所述第一VBUS端子组件和所述第二VBUS端子组件之间依次设置,所述第二SBU端子、所述第二D-端子、所述第二D+端子、所述第二CC端子在所述第一VBUS端子组件和所述第二VBUS端子组件之间依次设置;
所述第一CC端子与所述第二SBU端子正对设置,所述第一D+端子与所述第二D-端子正对设置,所述第一D-端子与所述第二D+端子正对设置,所述第一SBU端子与所述第二CC端子正对设置;
所述第一CC端子背向所述第二SBU端子的一面设有第一CC端子接触部,所述第一CC端子的一端设有第一CC端子焊接脚;
所述第二SBU端子背向所述第一CC端子的一面设有第二SBU端子接触部,所述第二SBU端子的一端设有第二SBU端子焊接脚;
所述第一D+端子背向所述第二D-端子的一面设有第一D+端子接触部,所述第一D+端子的一端设有第一D+端子焊接脚;
所述第二D-端子背向所述第一D+端子的一面设有第二D-端子接触部,所述第二D-端子的一端设有第二D-端子焊接脚;
所述第一D-端子背向所述第二D+端子的一面设有第一D-端子接触部,所述第一D-端子的一端设有第一D-端子焊接脚;
所述第二D+端子背向所述第一D-端子的一面设有第二D+端子接触部,所述第二D+端子的一端设有第二D+端子焊接脚;
所述第一SBU端子背向所述第二CC端子的一面设有第一SBU端子接触部,所述第一SBU端子的一端设有第一SBU端子焊接脚;
所述第二CC端子背向所述第一SBU端子的一面设有第二CC端子接触部,所述第二CC端子的一端设有第二CC端子焊接脚。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接地端子焊接脚、所述第二SBU端子焊接脚、所述第二D-端子焊接脚、所述第一VBUS端子焊接脚、所述第一CC端子焊接脚、所述第一D+端子焊接脚、所述第一D-端子焊接脚、所述第一SBU端子焊接脚、所述第二VBUS端子焊接脚、所述第二D+端子焊接脚、所述第二CC端子焊接脚、所述第二接地端子焊接脚处于同一水平面、且依次并排设置。
进一步地,当所述导电端子组件组装在所述连接器主体中时,所述第一接地端子正面接触部、所述第二接地端子反面接触部、所述第三接地端子正面接触部、所述第四接地端子反面接触部、所述第一VBUS端子正面接触部、所述第二VBUS端子反面接触部、所述第三VBUS端子正面接触部、所述第四VBUS端子反面接触部、所述第一CC端子接触部、所述第二SBU端子接触部、所述第一D+端子接触部、所述第二D-端子接触部、所述第一D-端子接触部、所述第二D+端子接触部、所述第一SBU端子接触部、所述第二CC端子接触部露出。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接地端子和所述第二接地端子的连接处设有第一接地端子限位凸包,所述第三接地端子和所述第四接地端子的连接处设有第二接地端子限位凸包,所述第一VBUS端子和所述第二VBUS端子的连接处设有第一VBUS端子限位凸包,所述第三VBUS端子和所述第四VBUS端子的连接处设有第二VBUS端子限位凸包。
进一步地,所述电连接器还包括外壳,所述连接器主体装配在所述外壳内。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CC端子、所述第一D+端子、所述第一D-端子、所述第一SBU端子、所述第二SBU端子、所述第二D-端子、所述第二D+端子、所述第二CC端子均通过molding工艺组装在所述主体塑胶件中。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采用上述电连接器的电子设备。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电连接器在组装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外壳和连接器主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导电端子组件和中钢片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导电端子组件在第一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导电端子组件在第二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第一CC端子、第一D+端子、第一D-端子、第一SBU端子、第二SBU端子、第二D-端子、第二D+端子、第二CC端子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第二SBU端子、第二D-端子、第二D+端子、第二CC端子以及两个中钢片组装主体塑胶件中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第二SBU端子、第二D-端子、第二D+端子、第二CC端子、两个中钢片、第一CC端子、第一D+端子、第一D-端子、第一SBU端子组装主体塑胶件中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附图中给出了本实用新型的若干实施例。但是,本实用新型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例的目的是使对本实用新型的公开内容更加透彻全面。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设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上”、“下”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请参阅图1至图6,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提出的电连接器,包括导电端子组件10、主体塑胶件20、中钢片30、外壳40。
所述中钢片30嵌设于所述主体塑胶件20内,所述中钢片30与所述主体塑胶件20组成连接器主体50,所述连接器主体50装配在所述外壳40内,例如连接器主体50采用扣合的方式装配在外壳40中。
具体的,所述中钢片30采用模内注塑(insert molding)的方式嵌设于所述主体塑胶件20内。
所述导电端子组件10组装在所述连接器主体50中,且所述中钢片30与所述导电端子组件10连接,具体的,所述导电端子组件10通过插PIN的方式组装在所述连接器主体50中。
所述导电端子组件10包括从左到右依次设置的第一接地端子组件11、第一VBUS端子组件12、第二VBUS端子组件13、第二接地端子组件14。
所述第一接地端子组件11包括第一接地端子101和第二接地端子102,所述第一接地端子101的尾部和所述第二接地端子102的尾部连接在一起,所述第二接地端子组件14包括第三接地端子103和第四接地端子104,所述第三接地端子103的尾部和所述第四接地端子104的尾部连接在一起。
所述第一VBUS端子组件12包括第一VBUS端子105和第二VBUS端子106,所述第一VBUS端子105的尾部和所述第二VBUS端子106的尾部连接在一起,所述第二接地端子组件13包括第三VBUS端子107和第四VBUS端子108,所述第三VBUS端子107的尾部和所述第四VBUS端子108的尾部连接在一起。
所述第一接地端子101和所述第二接地端子102之间、所述第三接地端子103和所述第四接地端子104之间、所述第一VBUS端子105和所述第二VBUS端子106之间、所述第三VBUS端子107和所述第四VBUS端子108之间均设有用于插接的间隙。
当所述导电端子组件10组装在所述连接器主体50中时,所述第一接地端子101背向所述第二接地端子102的一面、所述第二接地端子102背向所述第一接地端子101的一面、所述第三接地端子103背向所述第四接地端子104的一面、所述第四接地端子104背向所述第三接地端子103的一面、所述第一VBUS端子105背向所述第二VBUS端子106的一面、所述第二VBUS端子106背向所述第一VBUS端子105的一面、所述第三VBUS端子107背向所述第四VBUS端子108的一面、所述第四VBUS端子108背向所述第三VBUS端子107的一面均露出,以与外部电子元件接触,由此也形成了端子的断面接触。
具体的,所述第一接地端子101背向所述第二接地端子102的一面设有第一接地端子正面接触部201,所述第二接地端子102背向所述第一接地端子101的一面设有第二接地端子反面接触部202,所述第一接地端子101和所述第二接地端子102的连接处向外延伸出第一接地端子焊接脚301,即第一接地端子101和第二接地端子102共用一个焊接脚。
所述第三接地端子103背向所述第四接地端子104的一面设有第三接地端子正面接触部203,所述第四接地端子104背向所述第三接地端子103的一面设有第四接地端子反面接触部204,所述第三接地端子103和所述第四接地端子104的连接处向外延伸出第二接地端子焊接脚302。即第三接地端子103和第四接地端子104共用一个焊接脚。
第一接地端子正面接触部201和第二接地端子反面接触部202对称设置,第三接地端子正面接触部203和第四接地端子反面接触部204对称设置,第一接地端子正面接触部201、第二接地端子反面接触部202、第三接地端子正面接触部203和第四接地端子反面接触部204均露出。
具体的,所述中钢片30的数量为两个,其中一个所述中钢片30插接第一接地端子101和第二接地端子102之间的间隙401中,另一个所述中钢片30插接第三接地端子103和第四接地端子104之间的间隙402中。接地端子与中钢片卡接,能够防止接地端子工作状态时受力下陷。
所述第一VBUS端子105背向所述第二VBUS端子106的一面设有第一VBUS端子正面接触部205,所述第二VBUS端子106背向所述第一VBUS端子105的一面设有第二VBUS端子反面接触部206,所述第一VBUS端子105和所述第二VBUS端子106的连接处向外延伸出第一VBUS端子焊接脚303,即第一VBUS端子105和第二VBUS端子106共用一个焊接脚。
所述第三VBUS端子107背向所述第四VBUS端子108的一面设有第三VBUS端子正面接触部207,所述第四VBUS端子108背向所述第三VBUS端子107的一面设有第四VBUS端子反面接触部208,所述第三VBUS端子107和所述第四VBUS端子108的连接处向外延伸出第二VBUS端子焊接脚304。即第三VBUS端子107和第四VBUS端子108共用一个焊接脚。
第一VBUS端子正面接触部205和第二VBUS端子反面接触部206对称设置,第三VBUS端子正面接触部207和第四VBUS端子反面接触部208对称设置,第一VBUS端子正面接触部205、第二VBUS端子反面接触部206、第三VBUS端子正面接触部207和第四VBUS端子反面接触部208均露出。
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VBUS端子组件13和所述第二VBUS端子14组件之间设有位于上层的第一CC端子109、第一D+端子110、第一D-端子111、第一SBU端子112,以及位于下层的第二SBU端子113、第二D-端子114、第二D+端子115、第二CC端子116。
具体的,所述第一CC端子109、所述第一D+端子110、所述第一D-端子111、所述第一SBU端子112在所述第一VBUS端子组件13和所述第二VBUS端子组件14之间依次设置,所述第二SBU端子113、所述第二D-端子114、所述第二D+端子115、所述第二CC端子116在所述第一VBUS端子组件13和所述第二VBUS端子组件14之间依次设置。
所述第一CC端子109与所述第二SBU端子113正对设置,所述第一D+端子110与所述第二D-端子114正对设置,所述第一D-端子111与所述第二D+端子115正对设置,所述第一SBU端子112与所述第二CC端子116正对设置。
所述第一CC端子109背向所述第二SBU端子113的一面设有第一CC端子接触部209,所述第一CC端子109的一端设有第一CC端子焊接脚305。
所述第二SBU端子113背向所述第一CC端子109的一面设有第二SBU端子接触部210,所述第二SBU端子113的一端设有第二SBU端子焊接脚306。
所述第一D+端子110背向所述第二D-端子114的一面设有第一D+端子接触部211,所述第一D+端子110的一端设有第一D+端子焊接脚307。
所述第二D-端子114背向所述第一D+端子110的一面设有第二D-端子接触部212,所述第二D-端子114的一端设有第二D-端子焊接脚308。
所述第一D-端子111背向所述第二D+端子115的一面设有第一D-端子接触部213,所述第一D-端子111的一端设有第一D-端子焊接脚309。
所述第二D+端子115背向所述第一D-端子111的一面设有第二D+端子接触部214,所述第二D+端子的一端设有第二D+端子焊接脚310。
所述第一SBU端子112背向所述第二CC端子116的一面设有第一SBU端子接触部215,所述第一SBU端子112的一端设有第一SBU端子焊接脚311。
所述第二CC端子116背向所述第一SBU端子112的一面设有第二CC端子接触部216,所述第二CC端子116的一端设有第二CC端子焊接脚312。
具体的,第二D-端子114和第二D+端子115组成“Y”字形结构,第二SBU端子113和第二CC端子116组成“Y”字形结构。
所述第一接地端子焊接脚301、所述第二SBU端子焊接脚306、所述第二D-端子焊接脚308、所述第一VBUS端子焊接脚303、所述第一CC端子焊接脚305、所述第一D+端子焊接脚307、所述第一D-端子焊接脚309、所述第一SBU端子焊接脚311、所述第二VBUS端子焊接脚304、所述第二D+端子焊接脚310、所述第二CC端子焊接脚312、所述第二接地端子焊接脚302处于同一水平面、且依次并排设置。
当所述导电端子组件组装在所述连接器主体中时,所述第一接地端子正面接触部201、所述第二接地端子反面接触部202、所述第三接地端子正面接触部203、所述第四接地端子反面接触部204、所述第一VBUS端子正面接触部205、所述第二VBUS端子反面接触部206、所述第三VBUS端子正面接触部207、所述第四VBUS端子反面接触部208、第一CC端子接触部209、所述第二SBU端子接触部210、所述第一D+端子接触部211、所述第二D-端子接触部212、所述第一D-端子接触部213、所述第二D+端子接触部214、所述第一SBU端子接触部215、第二CC端子接触部露出216,形成了16PIN的结构。
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接地端子101和所述第二接地端子102的连接处第一接地端子限位凸包501,所述第三接地端子103和所述第四接地端子104的连接处设有第二接地端子限位凸包502,所述第一VBUS端子105和所述第二VBUS端子106的连接处设有第一VBUS端子限位凸包503,所述第三VBUS端子107和所述第四VBUS端子108的连接处设有第二VBUS端子限位凸包504,此外,也可以在其它的端子上设置限位凸包。
此外,所述第一CC端子109、所述第一D+端子110、所述第一D-端子111、所述第一SBU端子112、所述第二SBU端子113、所述第二D-端子114、所述第二D+端子115、所述第二CC端子116中至少有一个端子通过molding工艺组装在所述主体塑胶件20中。
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CC端子109、所述第一D+端子110、所述第一D-端子111、所述第一SBU端子112、所述第二SBU端子113、所述第二D-端子114、所述第二D+端子115、所述第二CC端子116均通过molding工艺组装在所述主体塑胶件20中。
具体的,请参阅图7和图8,在组装该电连接器时,先通过molding工艺将下排的第二SBU端子113、第二D-端子114、第二D+端子115、第二CC端子116以及两个中钢片30组装在主体塑胶件20中,然后再通过molding工艺将上排的第一CC端子109、第一D+端子110、第一D-端子111、第一SBU端子112组装在主体塑胶件20中,同时主体塑胶件20上相应位置预留第一接地端子组件11、第一VBUS端子组件12、第二VBUS端子组件13、第二接地端子组件14的插接槽,最后通过插接的方式,将第一接地端子组件11、第一VBUS端子组件12、第二VBUS端子组件13、第二接地端子组件14插入主体塑胶件20上相应的插接槽中,即通过两次molding、一次插接完成了连接器主体50的组装,最后再套上外壳40。
上述结构能够使得该电连接器的正反两面都有充电功能,且具有数据传输功能。
根据上述的电连接器,实现了完整的16PIN的TYPE-C连接器,能够同时具有快速充电和数据传输的功能,且由于两侧的接地端子组件分别通过两个接地端子连接在一起形成、两侧的VBUS端子组件分别通过两个VBUS端子连接在一起形成,能够在不减少塑胶件厚度的前提下,最大程度的将端子做大,能够满足大电流的快充要求,且降低被击穿的风险,此外,由于是上下两个端子连接在一起的(例如第一接地端子和第二接地端子连接在一起),在注塑时,只需注塑一次,简化了工艺,能够提升直通良率。
此外,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例提供一种电子设备,该电子设备至少包括第一实施例的电连接器,需要说明的是,该电子设备例如是移动电源、无线耳机、电动剃须刀、电动牙刷等。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0)

1.一种电连接器,包括导电端子组件和主体塑胶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中钢片,所述中钢片嵌设于所述主体塑胶件内,所述中钢片与所述主体塑胶件组成连接器主体,所述导电端子组件组装在所述连接器主体中,且所述中钢片与所述导电端子组件连接;
所述导电端子组件包括从左到右依次设置的第一接地端子组件、第一VBUS端子组件、第二VBUS端子组件、第二接地端子组件;
所述第一VBUS端子组件和所述第二VBUS端子组件之间设有位于上层的第一CC端子、第一D+端子、第一D-端子、第一SBU端子,以及位于下层的第二SBU端子、第二D-端子、第二D+端子、第二CC端子;
所述第一接地端子组件包括第一接地端子和第二接地端子,所述第一接地端子的尾部和所述第二接地端子的尾部连接在一起,所述第二接地端子组件包括第三接地端子和第四接地端子,所述第三接地端子的尾部和所述第四接地端子的尾部连接在一起;
所述第一VBUS端子组件包括第一VBUS端子和第二VBUS端子,所述第一VBUS端子的尾部和所述第二VBUS端子的尾部连接在一起,所述第二接地端子组件包括第三VBUS端子和第四VBUS端子,所述第三VBUS端子的尾部和所述第四VBUS端子的尾部连接在一起;
所述第一接地端子和所述第二接地端子之间、所述第三接地端子和所述第四接地端子之间、所述第一VBUS端子和所述第二VBUS端子之间、所述第三VBUS端子和所述第四VBUS端子之间均设有用于插接的间隙;
所述第一CC端子、所述第一D+端子、所述第一D-端子、所述第一SBU端子、所述第二SBU端子、所述第二D-端子、所述第二D+端子、所述第二CC端子中至少有一个端子通过molding工艺组装在所述主体塑胶件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接地端子背向所述第二接地端子的一面设有第一接地端子正面接触部,所述第二接地端子背向所述第一接地端子的一面设有第二接地端子反面接触部,所述第一接地端子和所述第二接地端子的连接处向外延伸出第一接地端子焊接脚,所述第三接地端子背向所述第四接地端子的一面设有第三接地端子正面接触部,所述第四接地端子背向所述第三接地端子的一面设有第四接地端子反面接触部,所述第三接地端子和所述第四接地端子的连接处向外延伸出第二接地端子焊接脚。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钢片的数量为两个,所述第一接地端子和所述第二接地端子之间、所述第三接地端子和所述第四接地端子之间的间隙均插接有所述中钢片。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VBUS端子背向所述第二VBUS端子的一面设有第一VBUS端子正面接触部,所述第二VBUS端子背向所述第一VBUS端子的一面设有第二VBUS端子反面接触部,所述第一VBUS端子和所述第二VBUS端子的连接处向外延伸出第一VBUS端子焊接脚,所述第三VBUS端子背向所述第四VBUS端子的一面设有第三VBUS端子正面接触部,所述第四VBUS端子背向所述第三VBUS端子的一面设有第四VBUS端子反面接触部,所述第三VBUS端子和所述第四VBUS端子的连接处向外延伸出第二VBUS端子焊接脚。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CC端子、所述第一D+端子、所述第一D-端子、所述第一SBU端子在所述第一VBUS端子组件和所述第二VBUS端子组件之间依次设置,所述第二SBU端子、所述第二D-端子、所述第二D+端子、所述第二CC端子在所述第一VBUS端子组件和所述第二VBUS端子组件之间依次设置;
所述第一CC端子与所述第二SBU端子正对设置,所述第一D+端子与所述第二D-端子正对设置,所述第一D-端子与所述第二D+端子正对设置,所述第一SBU端子与所述第二CC端子正对设置;
所述第一CC端子背向所述第二SBU端子的一面设有第一CC端子接触部,所述第一CC端子的一端设有第一CC端子焊接脚;
所述第二SBU端子背向所述第一CC端子的一面设有第二SBU端子接触部,所述第二SBU端子的一端设有第二SBU端子焊接脚;
所述第一D+端子背向所述第二D-端子的一面设有第一D+端子接触部,所述第一D+端子的一端设有第一D+端子焊接脚;
所述第二D-端子背向所述第一D+端子的一面设有第二D-端子接触部,所述第二D-端子的一端设有第二D-端子焊接脚;
所述第一D-端子背向所述第二D+端子的一面设有第一D-端子接触部,所述第一D-端子的一端设有第一D-端子焊接脚;
所述第二D+端子背向所述第一D-端子的一面设有第二D+端子接触部,所述第二D+端子的一端设有第二D+端子焊接脚;
所述第一SBU端子背向所述第二CC端子的一面设有第一SBU端子接触部,所述第一SBU端子的一端设有第一SBU端子焊接脚;
所述第二CC端子背向所述第一SBU端子的一面设有第二CC端子接触部,所述第二CC端子的一端设有第二CC端子焊接脚。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接地端子焊接脚、所述第二SBU端子焊接脚、所述第二D-端子焊接脚、所述第一VBUS端子焊接脚、所述第一CC端子焊接脚、所述第一D+端子焊接脚、所述第一D-端子焊接脚、所述第一SBU端子焊接脚、所述第二VBUS端子焊接脚、所述第二D+端子焊接脚、所述第二CC端子焊接脚、所述第二接地端子焊接脚处于同一水平面、且依次并排设置。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当所述导电端子组件组装在所述连接器主体中时,所述第一接地端子正面接触部、所述第二接地端子反面接触部、所述第三接地端子正面接触部、所述第四接地端子反面接触部、所述第一VBUS端子正面接触部、所述第二VBUS端子反面接触部、所述第三VBUS端子正面接触部、所述第四VBUS端子反面接触部、所述第一CC端子接触部、所述第二SBU端子接触部、所述第一D+端子接触部、所述第二D-端子接触部、所述第一D-端子接触部、所述第二D+端子接触部、所述第一SBU端子接触部、所述第二CC端子接触部露出。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接地端子和所述第二接地端子的连接处设有第一接地端子限位凸包,所述第三接地端子和所述第四接地端子的连接处设有第二接地端子限位凸包,所述第一VBUS端子和所述第二VBUS端子的连接处设有第一VBUS端子限位凸包,所述第三VBUS端子和所述第四VBUS端子的连接处设有第二VBUS端子限位凸包。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CC端子、所述第一D+端子、所述第一D-端子、所述第一SBU端子、所述第二SBU端子、所述第二D-端子、所述第二D+端子、所述第二CC端子均通过molding工艺组装在所述主体塑胶件中。
10.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至9任意一项所述的电连接器。
CN202123176306.7U 2021-12-16 2021-12-16 电连接器及电子设备 Active CN21641334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3176306.7U CN216413345U (zh) 2021-12-16 2021-12-16 电连接器及电子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3176306.7U CN216413345U (zh) 2021-12-16 2021-12-16 电连接器及电子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6413345U true CN216413345U (zh) 2022-04-29

Family

ID=8128581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3176306.7U Active CN216413345U (zh) 2021-12-16 2021-12-16 电连接器及电子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6413345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6834410U (zh) 防水正反插电连接器
CN110635276A (zh) 一种连接器及终端设备
CN105552607B (zh) 耳机插头连接器
CN216413345U (zh) 电连接器及电子设备
WO2024002002A1 (zh) 连接器母座、连接器组件及电子设备
CN204464641U (zh) 利用接地片施压且防止短路的信号连接器
CN215645109U (zh) 电连接器及电子设备
CN216563642U (zh) Usb连接器以及电子设备
CN206931735U (zh) 一种电流承载能力性能好的usb端子
CN213071593U (zh) Type-c连接器及电子设备
CN205488658U (zh) 耳机插头连接器
CN212991168U (zh) 盖板组件、电池及电池包
CN211858943U (zh) 一种连接器及终端设备
CN206211160U (zh) 插头电连接器、插座电连接器及电连接器组件
CN207818956U (zh) 电连接器
CN207009745U (zh) 一种带移动存储功能的usb数据线
CN210201030U (zh) 一种新型Micro USB 5P 2.0 B F加高型SMT母座连接器
CN201639014U (zh) 插头连接器
CN214411676U (zh) 电连接器及电子设备
CN216529475U (zh) 电连接器及电子设备
CN217036080U (zh) 电连接器及电子设备
CN215911613U (zh) Usb公头
CN215816693U (zh) 基于导电定位板的新型连接器屏蔽结构及其连接器
CN211789628U (zh) 一种正反切换使用的插筒式手机线
CN219917655U (zh) 一种电连接器及电子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