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7818956U - 电连接器 - Google Patents
电连接器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7818956U CN207818956U CN201820158827.9U CN201820158827U CN207818956U CN 207818956 U CN207818956 U CN 207818956U CN 201820158827 U CN201820158827 U CN 201820158827U CN 207818956 U CN207818956 U CN 207818956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insulating body
- electric connector
- terminal
- head
- pedestal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Landscapes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连接器,其包括绝缘本体、固定于所述绝缘本体内的若干导电端子、锁扣件及包覆于所述绝缘本体外的遮蔽壳体,所述导电端子包括沿高度方向呈两排设置的第一端子组及第二端子组,所述第一端子组与第二端子组相对应且反向排布,每一所述导电端子具有突伸入所述绝缘本体的收容空间内的弹性接触臂、固持部及尾部,所述接触臂向上或向下突伸入收容空间内,并具有接触部及位于其自由端的头部,所述头部被薄型化处理以使其料厚较所述接触部的料厚小,所述绝缘本体前部设有沿高度方向相对设置的一对预压壁,两排导电端子的所述头部分别与对应侧的预压壁相搭接。该电连接器能有效保证导电端子接触点的高度一致性。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连接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可正反插的电连接器。
背景技术
随着电子行业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电子产品的体积更是沿着越来越轻薄、短小的趋势发展,这也就要求电子产品的零组件尺寸越来越小,而连接器行业更是首当其冲。
由于要求新一代USB Type-C连接器的尺寸更小,这导致对机械性能要求更好,产品设计难度更高。为了面向更轻薄、更纤细的设备,并保证产品结构的可靠性,各大厂家纷纷推出相应的结构设计。
现有的USB Type-C电连接器,通常包括有上端子模块、中央屏蔽件、下端子模块、基座及遮蔽壳体,其中下端子模块包括有下绝缘件以及与下绝缘件镶嵌成型的多个下导电端子,上端子模块包括有上绝缘件以及与上绝缘件镶嵌成型的多个上导电端子,该中央屏蔽件夹设于下端子模块和上端子模块之间,基座组装或成型于下端子模块和上端子模块前侧,然而导电端子在受到对接端子的挤压时,端子头部容易与端子槽壁形成简支,进而造成端子接触点的高度不一致。
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改进的电连接器以克服上述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性接触良好的电连接器。
为实现上述实用新型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电连接器,其包括绝缘本体、固定于所述绝缘本体内的若干导电端子、锁扣件及包覆于所述绝缘本体外的遮蔽壳体,所述导电端子包括沿高度方向呈两排设置的第一端子组及第二端子组,所述第一端子组与第二端子组相对应且反向排布,每一所述导电端子具有突伸入所述绝缘本体的收容空间内的弹性接触臂、固定于绝缘本体内的固持部及自固持部向后延伸并突伸出绝缘本体的尾部,所述接触臂向上或向下突伸入收容空间内,并具有接触部及位于其自由端的头部,所述头部被薄型化处理以使其料厚较所述接触部的料厚小,所述绝缘本体前部设有沿高度方向相对设置的一对预压壁,两排导电端子的所述头部分别与对应侧的预压壁相搭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第一导电端子组中的各头部向下抵接于上侧的预压壁的上表面,第二导电端子组中的各头部向上抵接于下侧的预压壁的下表面。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绝缘本体包括基座及分别与所述第一、第二端子组一体成型的上本体和下本体,所述上、下本体组装于所述基座后侧。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基座内设有若干沿前后方向将其贯穿的端子槽,所述预压壁设置于所述基座内,且每一所述预压壁沿横向方向延伸,其位于所述端子槽前侧以将对应侧的端子槽的内侧遮盖。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基座具有相对设置的顶壁、底壁及与顶、底壁相连的一对侧壁,所述顶壁、底壁及侧壁围设形成一安装空间,且该安装空间自所述基座的后端面向前凹陷以收容所述上、下本体。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上、下本体均具有主体部及自主体部向前延伸的结合部,所述结合部向前插入所述安装空间内且遮盖于所述顶壁或底壁内侧。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头部的宽度较所述接触部的宽度小,所述头部整体呈削尖状。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端子槽并未沿高度方向将基座对应的顶壁及底壁贯穿。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接触部朝向另一排中对应的接触臂弯曲突伸,位于第一、第二端子组中的导电端子的接触部相对突伸设置,且分别设置于所述收容空间的上侧和下侧。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绝缘本体具有位于其后侧的限位部,于高度方向上,所述限位部向外突出于所述绝缘本体前部的对应外表面,以形成朝前设置的限位面来限制所述遮蔽壳体向后移位。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中电连接器能有效降低导电端子头部与端子槽壁的简支风险,进而保证导电端子接触点的高度一致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的立体组装图;
图2是图1所示电连接器另一视角的视图;
图3是图1所示电连接器的立体分解图;
图4是图3所示电连接器将遮蔽壳体移除后的进一步分解图;
图5是图4所示电连接器的部分组装图;
图6是图5所示电连接器另一视角的视图;
图7是图5所示电连接器的立体组装图;
图8是沿图1中线A-A的剖视图;
图9是沿图7中线B-B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结合附图所示的各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描述。但这些实施方式并不限制本实用新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根据这些实施方式所做出的结构、方法、或功能上的变换均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请参照图1至图9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100的较佳实施例,所述电连接器100包括绝缘本体1、固定于所述绝缘本体1内的若干导电端子2、锁扣件3及包覆于所述绝缘本体1外的遮蔽壳体4。
请图3至图9所示,所述绝缘本体1包括基座11、上本体12及下本体13,所述上本体12与下本体13沿电连接器100的高度方向堆叠组装在一起,所述基座11固定于所述上本体12及下本体13的前侧。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基座11呈椭圆形柱状设置,所述基座11前部的内侧形成有可供对接插座连接器正向或反向插入的收容空间110。
所述基座11具有相对设置的顶壁111、底壁112及与顶、底壁111、112相连的一对侧壁113,所述顶壁111、底壁112及侧壁113围设形成一安装空间114,且该安装空间114自所述基座11的后端面115向前凹陷以形成位于安装空间114前侧的安装面1140,所述上、下本体12、13自后向前插入所述安装空间114内,所述安装面1140位于所述后端面115的前方。所述上、下本体12、13的前段被所述顶壁111及底壁112对应遮盖,如此以提升电源端子与遮蔽壳体4之间的爬电距离,从而增加产品的安全性。
所述基座11的一对侧壁113分别设有开槽1131,一对所述开槽1131分别侧向向外开放并且自所述基座11的后端面115向前延伸以与所述收容空间110横向连通。且于所述基座11的后部,所述开槽1131并未沿横向方向将对应侧壁113贯穿,从而使得所述开槽1131并未与所述安装空间114连通。
所述基座11内设有若干沿前后方向将其贯穿的端子槽116,所述端子槽116并未沿高度方向将基座11对应的顶壁111及底壁112贯穿,从上侧或下侧来看,所述导电端子2均未暴露于所述基座11的顶壁111或底壁112外侧,因此在基座11的上、下侧无需使用绝缘麦拉,减少了零部件数量,降低了产品的制作成本,同时也减少了产品的组装工序,使得产品组装更加简便,有效提高了产品的生产效率。
请参图6及图9所示,所述基座11还具有位于所述安装空间114内的至少一定位部117,且所述定位部117并未向后突露出所述后端面115,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定位部117的后表面与所述后端面115共面,所述基座11具有两对所述定位部117,每对所述定位部117沿高度方向相对设置且构成一组,且一组定位部117与另一组定位部117沿横向方向间隔设置。进一步地,每一定位部117为凸设于所述安装空间114内的凸起结构。
所述基座11还具有沿高度方向相对设置的一对预压壁118,每一所述预压壁118沿横向方向延伸,其位于所述端子槽116前侧以将对应侧的端子槽116的内侧遮盖,也即下侧的所述预压壁118遮盖于下排端子槽116前部的上侧、上侧的所述预压壁118遮盖于上排端子槽116前部的下侧。
所述上、下本体12、13均具有主体部121、131,自主体部121、131向前延伸的结合部122、132及自主体部121、131向后延伸的安装部123、133,所述结合部122、132向前插入所述安装空间114内且遮盖于所述顶壁111或底壁112内侧。所述结合部122、132向前抵靠于位于所述安装空间114前侧的安装面1140。
所述上、下本体12、13的结合部122、132的沿高度方向上的外表面相较于对应主体部121、131的外表面更靠近所述电连接器100的中心面设置,以使所述主体部121、131的前端形成朝向所述基座11设置的阻挡面1211、1311,可在所述基座11向后移位时抵挡至所述基座11的后端面115,进而阻止所述基座11相对于所述上下本体12、13发生向后位移。
所述结合部122、132分别设有自其沿高度方向上的外表面向电连接器100的中心面凹陷的定位槽1221、1321,所述定位槽1221、1321向前开放设置且向后凹陷至所述主体部121、131前端的阻挡面1211、1311,具体地,所述结合部122的上表面向下凹陷形成一对所述定位槽1221,且一对所述定位槽1221沿横向方向间隔设置;所述结合部132的下表面向上凹陷形成一对所述定位槽1321,且一对所述定位槽1321沿横向方向间隔设置,另外,所述上本体12的一对定位槽1221与下本体13的一对所述定位槽1321沿高度方向对应设置,所述基座11的定位部117向后插入对应的定位槽1221、1321内,从而限制所述基座11与上、下本体12、13之间的相对位移,并加强基座11与上、下本体12、13之间的结合强度,从而增强绝缘本体1的结构强度。
所述上、下本体12、13的结合部122、132相对设置的一侧均具有沿横向方向延伸的突出部及凹槽,所述突出部及凹槽靠近所述上、下本体12、13的前端设置,所述上本体12的突出部与下本体13的凹槽对应设置以实现配合,结合部122的凹槽对应收容结合部122的突出部;如图4及图9所示,以结合部132为例,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结合部132设有相邻设置的突出部1322及凹槽1323,所述突出部1322与所述凹槽1323沿横向方向并排设置,且该突出部1322与凹槽1323一端相连、另一端彼此远离,并且彼此远离的一端分别向外延伸至结合部122、132的外缘。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结合部132也可具有沿横向方向排列的若干突出部1322及若干凹槽1323,且突出部1322与凹槽1323交替设置。如此设计,不仅可阻碍水汽的流入以加强上、下本体12、13之间的防水效果,而且上、下本体12、13可共用同一套模具以简化模具结构。
所述安装部123、133分别具有位于其后端的限位部1231、1331,于高度方向上,所述限位部1231、1331向外突出于所述安装部123、133前部的对应外表面,以形成朝前设置的限位面1232、1332。所述安装部133还具有沿横向方向间隔设置的一对阻挡部1334及位于该对阻挡部1334之间的缺部1335,所述上本体12也具有与下本体13对应设置的一对阻挡部(未图示)及缺部,在此不再赘述。
另外,所述上、下本体12、13的相对面分别设有朝向彼此突伸的突柱(未标示),所述上、下本体12、13的主体部121、131于横向方向上的两侧间隔形成一对缺槽120,所述缺槽120分别侧向向外开放,且分别与对应侧的开槽1131沿前后方向对齐设置以收容所述锁扣件3的锁扣臂32。
请参照图3至图5并结合图8至图9所示,所述导电端子2包括沿高度方向呈两排设置的第一端子组21及第二端子组22,所述第一端子组21与第二端子组22相对应且反向排布,且与标准的USB Type C的端子排布一致。所述第一端子组21与第二端子组22分别镶埋固定于上本体12和下本体13内,以形成上端子组件和下端子组件。每排端子组均具有位于最外侧的一对接地端子、位于相应接地端子内侧的一对电源端子及位于电源端子之间的若干信号端子。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第二端子组21、22沿高度方向对称分布,且每组均为八根导电端子,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均为十二根导电端子。所述上、下本体12、13结构相同,可由同一套模具注塑形成,无需多次开模,如此,所述上端子组件和下端子组件结构完全相同,不分正反、可互换使用。
每一所述导电端子2具有突伸入所述收容空间110内的弹性接触臂201、固定于上本体12或下本体13内的固持部202及自固持部202向后延伸并突伸出绝缘本体1的尾部203,所述接触臂201呈两排相对设置于收容空间110的上侧和下侧。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接触臂201向上或向下突伸入收容空间110内,并具有接触部2011及位于其自由端的头部2012,所述接触部2011朝向另一排中对应的接触臂201弯曲突伸且位于所述头部2012的后侧。
位于第一、第二端子组21、22中的导电端子2的接触部2011相对突伸设置,且分别设置于所述收容空间110的上侧和下侧,以将一对接连接器的舌片(未图示)夹持于所述接触部2011之间。第一端子组21与第二端子组22的接触部2011在绝缘本体1上的位置设置均与标准的USB Type-C插头连接器上相应端子的对接部位置设置相同,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绝缘本体1的限位部1231、1331夹置于对应的接地端子与电源端子之间。
两排导电端子的所述头部2012分别与对应侧的预压壁118相搭接,其中第一导电端子组21中的各头部2012向下抵接于上侧的预压壁118的上表面,第二导电端子组22中的各头部2012向上抵接于下侧的预压壁118的下表面,如此可有效避免同一排导电端子2的高低不齐问题,以保证同排导电端子2的接触点高度一致,以改善与对接连接器之间的电性接触。
进一步地,所述头部2012被薄型化处理以使其料厚较所述接触部2011的料厚小,在自由状态下(也即未与对接连接器插接时),所述接触部2011的接触点相较于预压壁118的内表面1180更靠近电连接器100的中心面(如图9所示),在于对接连接器插接时,两排导电端子2的接触点分别受到来自对接端子向上或向下的推压力,头部2012也会向着背离所述预压壁118的方向移动,而由于头部2012的料厚较小,其在端子槽116内的活动空间较大,在高度方向上不易与端子槽壁形成简支,进而降低其在高度方向上与端子槽壁简支的风险。
另外,在横向方向上,所述头部2012的宽度较所述接触部2011的宽度小以使其整体呈削尖状,以降低其在横向方向上与端子槽壁的简支风险;如此可有效降低所述头部2012在电连接器100与对接连接器插接后的简支风险,避免电性接触不良。
请参照图3至图9所示,所述锁扣件3为金属材质,且沿高度方向位于所述绝缘本体1的中央。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锁扣件3包括基部31、自基部31向前延伸的所述锁扣臂32以及自基部31向后延伸超出绝缘本体1的后端面以供焊接于电路板(未图示)上的焊脚33,从而使得锁扣件3兼具接地效果。
所述锁扣件3为左右对称结构,一对所述焊脚33同向且向后延伸且位于电路板沿高度方向上的两侧,也即位于电连接器100的中心面的上下两侧。所述基部31整体呈片状设计,所述锁扣臂32成对自所述基部31两侧同向且向前延伸而成,且沿横向设置于所述导电端子2的外侧,每一所述锁扣臂32具有与基部31连接的悬臂321和设置于悬臂321末端的锁扣突起322,成对设置的所述锁扣臂32上的锁扣突起322相向突伸。所述锁扣臂32收容于对应的开槽1131内。
所述基部31包括沿横向延伸且呈条状的固定部311、相对设置于所述固定部311横向方向上两侧的一对突伸部312、沿高度方向贯穿设置的若干穿孔313及开孔314,所述突伸部312的延伸方向与所述锁扣臂32的延伸方向相反,具体来讲,所述突伸部312自所述固定部311的两侧向外且向后突伸形成,所述焊脚33自相应的突伸部312向后延伸。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穿孔313及开孔314沿横向方向排列,且所述穿孔313及开孔314数量均为一对,且一对所述开孔314分别位于横向方向上的两侧,也即一对所述穿孔313位于一对所述开孔314之间,且所述开孔314于横向方向上向外侧开放。所述穿孔313及开孔314分别供上、下本体12、13上的对应突柱插入并穿过。
所述基部31还具有位于所述穿孔313及开孔314前方的横梁315,所述基部31还具有位于其横向方向上中间位置且向后突伸的延伸部316,所述延伸部316的后端与料带相连。组装时,所述锁扣件3的基部31固定于所述绝缘本体1内,所述锁扣臂32突伸入收容空间110内,并且沿高度方向位于第一、第二端子组21、22之间,所述基部31的上、下两侧分别收容于上、下本体12、13的收容槽124、134内。所述上、下本体12、13的突出部及凹槽均位于所述基部31的前侧,所述固定部311位于所述上下本体12、13的阻挡部前侧,所述固定部311后端的延伸部316向后伸入所述缺部1335内以与位于绝缘本体1后侧的料带相连。
请参照图1至图3并结合图8所示,所述遮蔽壳体4的前端具有椭圆形的对接框口,其与标准的USB Type-C插头连接器的对接框口一致,用于与对接插座连接器的正反插入配合,具有正反插均适用的使用便捷性优势。所述遮蔽壳体4自前向后套设于所述绝缘本体1的外侧以将所述基座11及上、下本体12、13包裹,所述遮蔽壳体4的后端面向后抵接于所述绝缘本体1的限位面1232、1332,以限制所述遮蔽壳体4向后移位。
应当理解,虽然本说明书按照实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个实施方式仅包含一个独立的技术方案,说明书的这种叙述方式仅仅是为清楚起见,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将说明书作为一个整体,各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也可以经适当组合,形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其他实施方式。
上文所列出的一系列的详细说明仅仅是针对本实用新型的可行性实施方式的具体说明,它们并非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艺精神所作的等效实施方式或变更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电连接器,其包括绝缘本体、固定于所述绝缘本体内的若干导电端子、锁扣件及包覆于所述绝缘本体外的遮蔽壳体,所述导电端子包括沿高度方向呈两排设置的第一端子组及第二端子组,所述第一端子组与第二端子组相对应且反向排布,每一所述导电端子具有突伸入所述绝缘本体的收容空间内的弹性接触臂、固定于绝缘本体内的固持部及自固持部向后延伸并突伸出绝缘本体的尾部,其特征在于:所述接触臂向上或向下突伸入收容空间内,并具有接触部及位于其自由端的头部,所述头部被薄型化处理以使其料厚较所述接触部的料厚小,所述绝缘本体前部设有沿高度方向相对设置的一对预压壁,两排导电端子的所述头部分别与对应侧的预压壁相搭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第一导电端子组中的各头部向下抵接于上侧的预压壁的上表面,第二导电端子组中的各头部向上抵接于下侧的预压壁的下表面。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本体包括基座及分别与所述第一、第二端子组一体成型的上本体和下本体,所述上、下本体组装于所述基座后侧。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座内设有若干沿前后方向将其贯穿的端子槽,所述预压壁设置于所述基座内,且每一所述预压壁沿横向方向延伸,其位于所述端子槽前侧以将对应侧的端子槽的内侧遮盖。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座具有相对设置的顶壁、底壁及与顶、底壁相连的一对侧壁,所述顶壁、底壁及侧壁围设形成一安装空间,且该安装空间自所述基座的后端面向前凹陷以收容所述上、下本体。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上、下本体均具有主体部及自主体部向前延伸的结合部,所述结合部向前插入所述安装空间内且遮盖于所述顶壁或底壁内侧。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头部的宽度较所述接触部的宽度小,所述头部整体呈削尖状。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端子槽并未沿高度方向将基座对应的顶壁及底壁贯穿。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接触部朝向另一排中对应的接触臂弯曲突伸,位于第一、第二端子组中的导电端子的接触部相对突伸设置,且分别设置于所述收容空间的上侧和下侧。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本体具有位于其后侧的限位部,于高度方向上,所述限位部向外突出于所述绝缘本体前部的对应外表面,以形成朝前设置的限位面来限制所述遮蔽壳体向后移位。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820158827.9U CN207818956U (zh) | 2018-01-30 | 2018-01-30 | 电连接器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820158827.9U CN207818956U (zh) | 2018-01-30 | 2018-01-30 | 电连接器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7818956U true CN207818956U (zh) | 2018-09-04 |
Family
ID=6332255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820158827.9U Active CN207818956U (zh) | 2018-01-30 | 2018-01-30 | 电连接器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7818956U (zh)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9119787A (zh) * | 2018-09-18 | 2019-01-01 | 昆山全方位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 电连接器 |
CN111834035A (zh) * | 2019-04-23 | 2020-10-27 | 优易电缆(张家港)有限公司 | 一种具有z型屏蔽层的电缆 |
-
2018
- 2018-01-30 CN CN201820158827.9U patent/CN207818956U/zh active Active
Cited B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9119787A (zh) * | 2018-09-18 | 2019-01-01 | 昆山全方位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 电连接器 |
CN109119787B (zh) * | 2018-09-18 | 2024-02-06 | 昆山全方位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 电连接器 |
CN111834035A (zh) * | 2019-04-23 | 2020-10-27 | 优易电缆(张家港)有限公司 | 一种具有z型屏蔽层的电缆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10205256B2 (en) | Plug and electrical connector component | |
CN107204527B (zh) | 电连接器 | |
CN107546529B (zh) | 电连接器组合 | |
CN203850558U (zh) | 插座连接器、插头连接器及其组合结构 | |
CN203026652U (zh) | 线缆连接器组件 | |
CN204947248U (zh) | 电连接器 | |
TWM461178U (zh) | 電連接器插座 | |
CN107039807B (zh) | 一种电连接器 | |
CN105958261B (zh) | 通配型usb连接器组件 | |
CN211404800U (zh) | 正反插usb插座 | |
CN207818956U (zh) | 电连接器 | |
CN208723144U (zh) | 电连接器 | |
CN109301570B (zh) | 电连接器 | |
CN207098116U (zh) | 电连接器 | |
CN207819000U (zh) | 电连接器 | |
CN209860207U (zh) | 电连接器组件 | |
CN208738532U (zh) | 电连接器 | |
CN206820177U (zh) | 一种电连接器 | |
CN206758680U (zh) | 一种电连接器组合 | |
CN207819022U (zh) | 电连接器 | |
CN206834391U (zh) | 电连接器 | |
CN214204036U (zh) | 改良端子结构的电连接器 | |
CN208062337U (zh) | 电连接器 | |
CN112825403B (zh) | 正反插usb插座的制造方法 | |
CN208923447U (zh) | 电连接器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