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406513U - 车辆车门开闭装置及车辆 - Google Patents

车辆车门开闭装置及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6406513U
CN216406513U CN202122994964.0U CN202122994964U CN216406513U CN 216406513 U CN216406513 U CN 216406513U CN 202122994964 U CN202122994964 U CN 202122994964U CN 216406513 U CN216406513 U CN 21640651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oor
link
vehicle
closing device
door open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2994964.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培
王保磊
穆成坤
贾志学
周雪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RRC Qiqihar Rolling Stock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RRC Qiqihar Rolling Stock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RRC Qiqihar Rolling Stock Co Ltd filed Critical CRRC Qiqihar Rolling Stock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2994964.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640651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640651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640651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Power-Operated Mechanisms For Wing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车辆车门开闭装置及车辆,其中,车辆车门开闭装置包括:驱动件,包括座体及设置在座体上的驱动杆,座体固定设置在车体内,驱动杆可伸缩地设置;第一连接臂和第二连接臂,第一连接臂和第二连接臂均与驱动杆铰接。限位结构,设置在第一连接臂和第二连接臂之间。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第一连接件连接在第一车门和第一连接臂之间,第二连接件连接在第二连接臂和第二车门之间。其中,驱动件具有伸出状态和缩回状态,当驱动件在伸出状态和缩回状态之间切换时,第一车门和第二车门在打开位置和关闭位置之间切换。本申请的技术方案有效地解决了相关技术中的车辆车门开闭装置的结构复杂而导致后期维护难度大的问题。

Description

车辆车门开闭装置及车辆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铁路货车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车辆车门开闭装置及车辆。
背景技术
车门开闭机构是铁路货车漏斗车的重要组成部分,车门开闭机构的优劣将影响到车辆的承载能力、安全性、可操作性以及后期的检修维护等。车门开闭机构的种类很多,从动力源来区分,可分为人力、风压力、液压力、电动力、电磁力以及车辆自运行的惯性力等等。鉴于种类繁多的可用资源,在应用相同外力资源的情况下,设计一种操作方便、省时省力的开闭机构尤为重要。
在相关技术中,通过多个连杆、摆杆、驱动杆以及传动轴的配合以实现车门的开启和关闭,但是上述的结构复杂,不便于后续维护。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车辆车门开闭装置及车辆,以解决相关技术中的车辆车门开闭装置的结构复杂而导致后期维护难度大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车辆车门开闭装置,设置在车辆上,车辆包括车体及可开闭地设置在车体上的第一车门和第二车门,车辆车门开闭装置驱动第一车门和第二车门的开闭,车辆车门开闭装置包括:驱动件,包括座体及设置在座体上的驱动杆,座体固定设置在车体内,驱动杆可伸缩地设置;第一连接臂和第二连接臂,第一连接臂和第二连接臂均与驱动杆铰接。限位结构,设置在第一连接臂和第二连接臂之间。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第一连接件连接在第一车门和第一连接臂之间,第二连接件连接在第二连接臂和第二车门之间。其中,驱动件具有伸出状态和缩回状态,当驱动件在伸出状态和缩回状态之间切换时,第一车门和第二车门在打开位置和关闭位置之间切换。
进一步地,第一连接臂包括第一杆段,第二连接臂包括第二杆段,第一杆段和第二杆段之间具有夹角,在第一杆段和第二杆段之间的夹角由小变大时,第一车门和第二车门由相互远离的位置移动至相互靠近的位置。
进一步地,第一连接臂还包括与第一杆段连接的第一折弯段,第二连接臂还包括与第二杆段连接的第二折弯段,第一折弯段上设置有沿其长度方向延伸的第一装配孔,第二折弯段可移动地插入至第一装配孔内,或者,第二折弯段上设置有沿其长度方向延伸的第二装配孔,第一折弯段可移动地插入至第二装配孔内,限位结构设置在第一折弯段和第二折弯段之间。
进一步地,限位结构包括限位柱和限位条形孔,限位柱插入至限位条形孔内,限位柱和限位条形孔中的一个设置于第一折弯段的侧壁上,限位柱和限位条形孔中的另一个设置于第二折弯段上,其中,限位条形孔与第一装配孔或者第二装配孔连通。
进一步地,第一杆段上设置有第一凸耳,第二杆段上设置有第二凸耳,第一凸耳朝向远离第二杆段的方向凸出,第二凸耳朝向远离第一杆段的方向凸出,第一连接件和第一凸耳铰接,第二连接件和第二凸耳铰接。
进一步地,车辆车门开闭装置还包括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第一连杆的第一端和第一车门铰接,第一连杆的第二端和第二连杆的第一端铰接,第二连杆的第二端和第二车门铰接。
进一步地,车辆车门开闭装置还包括止挡块,止挡块设置于第二车门上,当第一车门和第二车门处于关闭位置时,第二连杆和止挡块抵接配合。
进一步地,第一车门上设置有第一端部连接板和第一中部连接板,第二车门上设置有第二端部连接板和第二中部连接板,第一连杆设置于第一端部连接板上,第二连杆设置于第二端部连接板,和/或,第一连杆设置于第一中部连接板上,第二连杆设置于第二中部连接板上,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连接在第一车门和第二车门的中部。
进一步地,车辆车门开闭装置还包括间隔设置的第一挡板和第二挡板,第一挡板和第二挡板设置在车体的内部,第一挡板和第二挡板之间形成容纳空间,驱动件、第一连接臂、第二连接臂、限位结构、第一连接件以及第二连接件设置在容纳空间内。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车辆,包括车辆车门开闭装置,车辆车门开闭装置为上述的车辆车门开闭装置。
应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车辆包括车体和设在车体上的第一车门和第二车门,车辆车门开闭装置与第一车门和第二车门连接以控制第一车门和第二车门的开启和关闭。具体地,车辆车门开闭装置包括驱动件、第一连接臂、第二连接臂、限位结构、第一连接件以及第二连接件。座体固定设置在车体内,驱动杆可伸缩地设置并与第一连接臂和第二连接臂铰接。限位结构设置在第一连接臂和第二连接臂之间以对第一连接臂和第二连接臂进行限位。第一连接件连接在第一车门和第一连接臂之间,第二连接件连接在第二车门和第二连接臂之间。通过上述的设置,驱动杆伸长时能够使得第一车门和第二车门处于关闭位置,当驱动杆缩回时,能够使得第一车门和第二车门处于打开位置,这样的设置方式容易,结构也较为简单,因此本申请的技术方案有效地解决了相关技术中的车辆车门开闭装置的结构复杂而导致后期维护难度大的问题。
附图说明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车辆车门开闭装置的实施例的剖视示意图;
图2示出了图1的车辆车门开闭装置的第一车门和第二车门处于关闭位置的剖视示意图;
图3示出了图1的车辆车门开闭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4示出了图1的车辆车门开闭装置的第一连接臂和第二连接臂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5示出了图1的车辆车门开闭装置的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6示出了图1的车辆车门开闭装置的控制原理图;
图7示出了图1的车辆车门开闭装置的第一挡板和第二挡板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8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车辆的实施例的透视示意图。
其中,上述附图包括以下附图标记:
10、驱动件;11、座体;12、驱动杆;21、第一连接臂;211、第一杆段;2111、第一凸耳;212、第一折弯段;22、第二连接臂;221、第二杆段;2211、第二凸耳;222、第二折弯段;30、限位结构;31、限位柱;32、限位条形孔;41、第一连接件;42、第二连接件;51、第一连杆;52、第二连杆;60、止挡块;71、第一挡板;72、第二挡板;110、车体;121、第一车门;1211、第一端部连接板;1212、第一中部连接板;122、第二车门;1221、第二端部连接板;1222、第二中部连接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以下对至少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描述实际上仅仅是说明性的,决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及其应用或使用的任何限制。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使用的术语仅是为了描述具体实施方式,而非意图限制根据本申请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如在这里所使用的,除非上下文另外明确指出,否则单数形式也意图包括复数形式,此外,还应当理解的是,当在本说明书中使用术语“包含”和/或“包括”时,其指明存在特征、步骤、操作、器件、组件和/或它们的组合。
除非另外具体说明,否则在这些实施例中阐述的部件和步骤的相对布置、数字表达式和数值不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同时,应当明白,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所示出的各个部分的尺寸并不是按照实际的比例关系绘制的。对于相关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技术、方法和设备可能不作详细讨论,但在适当情况下,所述技术、方法和设备应当被视为授权说明书的一部分。在这里示出和讨论的所有示例中,任何具体值应被解释为仅仅是示例性的,而不是作为限制。因此,示例性实施例的其它示例可以具有不同的值。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讨论。
如图1至图3以及图8所示,在本实施例中,车辆车门开闭装置,设置在车辆上,车辆包括车体110及可开闭地设置在车体110上的第一车门121和第二车门122,车辆车门开闭装置驱动第一车门121和第二车门122的开闭,车辆车门开闭装置包括:驱动件10、第一连接臂21、第二连接臂22、限位结构30、第一连接件41以及第二连接件42。驱动件10包括座体11及设置在座体11上的驱动杆12,座体11固定设置在车体110内,驱动杆12可伸缩地设置。第一连接臂21和第二连接臂22均与驱动杆12铰接。限位结构30设置在第一连接臂21和第二连接臂22之间。第一连接件41连接在第一车门121和第一连接臂21之间,第二连接件42连接在第二连接臂22和第二车门122之间。其中,驱动件10具有伸出状态和缩回状态,当驱动件10在伸出状态和缩回状态之间切换时,第一车门121和第二车门122在打开位置和关闭位置之间切换。
应用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车辆包括车体110和设在车体110上的第一车门121和第二车门122,车辆车门开闭装置与第一车门121和第二车门122连接以控制第一车门121和第二车门122的开启和关闭。具体地,车辆车门开闭装置包括驱动件10、第一连接臂21、第二连接臂22、限位结构30、第一连接件41以及第二连接件42。座体11固定设置在车体110内,驱动杆12可伸缩地设置并与第一连接臂21和第二连接臂22铰接。限位结构30设置在第一连接臂21和第二连接臂22之间以对第一连接臂21和第二连接臂22进行限位。第一连接件41连接在第一车门121和第一连接臂21之间,第二连接件42连接在第二车门122和第二连接臂22之间。通过上述的设置,驱动杆12伸长时能够使得第一车门121和第二车门122处于关闭位置,当驱动杆12缩回时,能够使得第一车门121和第二车门122处于打开位置,这样的设置方式容易,结构也较为简单,因此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有效地解决了相关技术中的车辆车门开闭装置的结构复杂而导致后期维护难度大的问题。
如图1至图4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连接臂21包括第一杆段211,第二连接臂22包括第二杆段221,第一杆段211和第二杆段221之间具有夹角,在第一杆段211和第二杆段221之间的夹角由小变大时,第一车门121和第二车门122由相互远离的位置移动至相互靠近的位置。第一杆段211和第二杆段221的端部铰接在一起,并与驱动杆12铰接连接,驱动杆12在伸长和缩回之间切换时,第一杆段211和第二杆段221之间的夹角由大变小,这样也实现了第一车门121和第二车门122的由关闭位置切换至打开位置。这样的设置方式简单,只需要一个驱动杆12即可同时实现第一车门121和第二车门122的开闭控制,这样能够有效地简化结构降低结构的复杂度。
如图1至图4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连接臂21还包括与第一杆段211连接的第一折弯段212,第二连接臂22还包括与第二杆段221连接的第二折弯段222,第一折弯段212上设置有沿其长度方向延伸的第一装配孔,第二折弯段222可移动地插入至第一装配孔内,限位结构30设置在第一折弯段212和第二折弯段222之间。上述的第一装配孔能够对第二折弯段222进行限位,限制第二折弯段222的移动方向,并且能够第一折弯段212和第二折弯段222上下方向上出现错位。限位结构30能够有效地限制第一折弯段212和第二折弯段222的位置,防止第一折弯段212和第二折弯段222脱离。
当然,在图中未示出的实施例中,第二折弯段上设置有沿其长度方向延伸的第二装配孔,第一折弯段可移动地插入至第二装配孔内。
如图1至图4所示,在本实施例中,限位结构30包括限位柱31和限位条形孔32,限位柱31插入至限位条形孔32内,限位柱31和限位条形孔32中的一个设置于第一折弯段212的侧壁上,限位柱31和限位条形孔32中的另一个设置于第二折弯段222上,其中,限位条形孔32与第一装配孔连通。限位柱31和限位条形孔32的限位配合的效果好,能够有效地防止第一折弯段212和第二折弯段222脱离,并且限位柱31和限位条形孔32的结构简单,加工难度较低,后期的养护也较为容易。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限位柱31设置在第二折弯段222上,限位条形孔32设置在第一折弯段212上。
如图1至图4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杆段211上设置有第一凸耳2111,第二杆段221上设置有第二凸耳2211,第一凸耳2111朝向远离第二杆段221的方向凸出,第二凸耳2211朝向远离第一杆段211的方向凸出,第一连接件41和第一凸耳2111铰接,第二连接件42和第二凸耳2211铰接。第一凸耳2111和第二凸耳2211的设置能够增加第一连接件41和第二连接件42的移动范围,进而能够使得第一车门121和第二车门122的关闭更加紧密,并能够使得第一车门121和第二车门122的开启面积更大。
如图1至图4所示,在本实施例中,车辆车门开闭装置还包括第一连杆51和第二连杆52,第一连杆51的第一端和第一车门121铰接,第一连杆51的第二端和第二连杆52的第一端铰接,第二连杆52的第二端和第二车门122铰接。第一连杆51和第二连杆52的设置能够对第一车门121和第二车门122进行限位,防止第一车门121和第二车门122打开过度。由于第一连杆51为弯折杆,在第一车门121和第二车门122处于关闭位置时,第一连杆51的两个铰接点的连线位于第二连杆52和第二车门122的铰接点的下方,这样能够有效地形成自锁,防止第一车门121和第二车门122被轻易打开。
如图1至图4所示,在本实施例中,车辆车门开闭装置还包括止挡块60,止挡块60设置于第二车门122上,当第一车门121和第二车门122处于关闭位置时,第二连杆52和止挡块60抵接配合。止挡块60能够对第二连杆52进行止挡,防止第二连杆52摆动过度,而影响第一车门121和第二车门122的锁定和开启。
如图1至图4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车门121上设置有第一端部连接板1211和第一中部连接板1212,第二车门122上设置有第二端部连接板1221和第二中部连接板1222,第一连杆51设置于第一端部连接板1211上,第二连杆52设置于第二端部连接板1221。第一连接件41和第二连接件42连接在第一车门121和第二车门122的中部。第一端部连接板1211、第一中部连接板1212、第二端部连接板1221以及第二中部连接板1222能够有效地提高第一车门121和第二车门122的结构强度,并且能够对第一连接件41、第二连接件42、第一连杆51以及第二连杆52提供安装的位置,这样能够使得第一连接件41、第二连接件42、第一连杆51以及第二连杆52的连接更加稳定。
在图中未示出的实施例中,第一连杆设置于第一中部连接板上,第二连杆设置于第二中部连接板上。
如图1至图4以及图7和图8所示,在本实施例中,车辆车门开闭装置还包括间隔设置的第一挡板71和第二挡板72,第一挡板71和第二挡板72设置在车体110的内部,第一挡板71和第二挡板72之间形成容纳空间,驱动件10、第一连接臂21、第二连接臂22、限位结构30、第一连接件41以及第二连接件42设置在容纳空间内。第一挡板和第二挡板能够将驱动件10、第一连接臂21、第二连接臂22、限位结构30、第一连接件41以及第二连接件42挡在其中,这样能够避免驱动件10、第一连接臂21、第二连接臂22、限位结构30、第一连接件41以及第二连接件42直接与货物接触,影响驱动件10、第一连接臂21、第二连接臂22、限位结构30、第一连接件41以及第二连接件42的使用效果。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的第一门和第二门均为车辆的底门,当然还可以为侧门或者顶门。
本实施例的车辆车门开闭装置的流程为:底门关闭-解锁-底门开启-底门关闭-锁定。
具体原理如下:
在底门处于关闭状态下,第一连杆51的两铰接孔连线与第二连杆52和第二车门122的铰接点之间有一个偏心距,此时底门受到底门自身重力及装载货物的重力F1+F2。F1、F2的作用使得第二连杆52有顺时针转动的趋势,而止挡块60的作用又抑制其转动,因此,第二连杆52处于静止状态,也即是底门处于关闭不动状态。
若想要打开底门,首先驱动件10通过动力源(气源、液压源等)使得驱动杆12使其向上运动,继而带动第二连杆52有逆时针转动的趋势,使得偏心距逐渐缩小至0,继而第一连杆51与第二连杆52之间的偏心力矩消失。此动作可称为:驱动件10解锁。
驱动件10解锁后,由于底门及货物重量F1、F2的作用,使得第一车门121和第二车门122有各自绕底门铰接点转动开门的趋势,当驱动件10泄压后,第一车门121和第二车门122及货物重量F1、F2的作用可使得第一车门121和第二车门122打开,直至全开位。此动作可称为:底门开启。
底门需要关闭时,驱动件10通过动力源(气源、液压源等)推动驱动杆12使其推杆伸出,驱动杆12带动第一连接件41和第二连接件42运动,继而带动第一车门121和第二车门122使其绕各自铰接点作关闭旋转动作,第一连杆51与第二连杆52也随着第一车门121和第二车门122作相应的联动动作,直至第一连杆51两铰接孔连线与第二连杆52和第二车门122的铰接点处于同一连接线上(偏心距为0状态)。此动作可称为:底门关闭。
为了使底门锁闭,驱动杆12继续推出,直至偏心距>0时,此时第二连杆52会有顺时针转动的趋势,直至第二连杆52与止挡块60完全贴靠,驱动件10泄压,使得第一车门121和第二车门122完成关闭锁定。此状态下第二连杆52始终有顺时针转动的趋势,又因为止挡块60的限位作用,确保第一车门121和第二车门122不会开启,也即第一车门121和第二车门122始终有锁闭的趋势。
当驱动件10损坏或者驱动压力无法保证时,也可通过人工使得底门开启或者关闭。仅需在第二连杆52上加装一个支点,通过撬棍撬动第二连杆52使其逆时针转动直至上述偏心距=0即可实现底门开启,同理,要想人工关闭底门,仅需通过撬棍撬动第二连杆52使其顺时针转动直至上述偏心距>0即可实现第一车门121和第二车门122的关闭。
当底门开启后。设置于第一车门121和第二车门122之上的缓冲件的存在,使得第一车门121和第二车门122开启后车辆下侧梁与缓冲挡组成接触,有效缓解开启时所产生的冲击力。
如图6所示,本实施例的车辆车门开闭装置的控制原理如下:
车辆车门开闭装置的控制系统,主要结构包括底门控制主管路、储风缸、主控制箱、底门开闭气缸以及置于车辆两侧的手动操作控制箱组成。
其中:
底门控制主管路贯通于车辆,为底门控制系统提供动力源;
储风缸置于底门控制主管路的分支上,前后均设有截断塞门,便于控制气源的流通或截止,储风缸作为容器为底门控制系统蓄能,在主控制管路气源切断情况下来保障底门开启或关闭有足够的动力源;
主控制箱置于储风缸的下游,箱体内设有气源处理装置,其作用可调节气源的压力、过滤气源以及油雾器对下游气孔元件的润滑作用;
主控制箱气源处理装置下设两支路,其中一路作为动力源用于驱动下游底门开闭气缸或锁闭气缸的闭合,另一路作为控制管路通过先导阀控制手动操作或遥控操作的执行元件逻辑阀、换向阀、5位3通阀、5位2通阀以及电磁阀等;
手动操控箱分为左、右两个箱体,分别置于车辆的两侧,方便操作者就近操作,每个手动控制箱上均设有“手动/遥控”切换键,便于操作者切换操作模式,“手动/遥控”模式具有互锁功能,即在手动操作模式下,遥控操作是失效状态,同理,在遥控模式下,手动操作是失效状态,此功能为保证他人误操作而引发人员伤害;
底门开闭气缸位于整个系统的最下游,由两组气缸串联组成,通过手动操作阀或者电磁阀控制,实现气缸的开启或闭合。气缸有杆腔端口联通一个平衡阀接通,无杆腔端口联通一个平衡阀及调压阀,用于平衡气缸两侧压力,以便在任意一端口接通气源后,气缸执行开启或关闭动作时不至于发生突变,使得动作平缓。
本实施例的车辆车门开闭装置的操作过程如下:
一:手动操作
车辆驶入待卸货区域后车辆停止;
操作者等候在操作区间,确认车辆状态安全后,将位于车辆左侧或右侧的“手动/遥控”切换键置于手动模式,此时控制管路气源接通到手动控制阀,即控制气路气源-手动操作阀-逻辑阀-先导阀-手控阀(包括底门解锁气缸手控阀及底门开闭气缸手控阀),在此状态遥控模式应处于失效状态;
操作者按下底门开闭气缸“开启”键,此时气源信号管路从底门开闭锁气缸手控阀-逻辑阀-5/3通阀(也即5位3通阀)-调压阀-平衡阀-底门开闭气缸的无杆腔,此时底门开闭气缸鞲鞴推出,即实现底门开启;
同理,当底门需要关闭时,按下底门开闭气缸“关闭”键,此时气源信号管路从底门开闭锁气缸手控阀-逻辑阀-5/3通阀-调压阀-平衡阀-底门开闭气缸的有杆腔,此时底门开闭气缸收回,即实现底门关闭;
以上即为一整套手动操作“底门关闭状态-底门开启-底门关闭”流程。
二:遥控操作
车辆驶入待卸货区域后车辆停止;
操作者等候在操作区间,确认车辆状态安全后,将位于车辆左侧或右侧的“手动/遥控”切换键置于遥控模式,此时控制管路气源至手动控制阀气路切断,在此状态手动模式应处于失效状态;
操作者按下遥控器上底门开闭气缸“开启”键,此时气源信号管路从先导阀-电磁阀-逻辑阀-5/3通阀-调压阀-平衡阀-底门开闭气缸的无杆腔,此时底门开闭气缸推出,即实现底门开启;
同理,当底门需要关闭时,按下遥控器上底门开闭气缸“关闭”键,此时气源信号管路从先导阀-电磁阀-逻辑阀-5/3通阀-调压阀-平衡阀-底门开闭气缸的有杆腔,此时底门开闭气缸收回,即实现底门关闭;
以上即为一整套遥控操作“底门关闭状态-底门开启-底门关闭”流程。
根据本申请的另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车辆,如图8所示,本实施例的车辆包括车辆车门开闭装置,车辆车门开闭装置为上述的车辆车门开闭装置。上述的车辆车门开闭装置的结构简单,后期的维护较为容易。因此具有上述的车辆车门开闭装置的车辆也具有上述的优点。具体地,本实施例的车辆包括漏斗车。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方位词如“前、后、上、下、左、右”、“横向、竖向、垂直、水平”和“顶、底”等所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通常是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这些方位词并不指示和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或者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方位词“内、外”是指相对于各部件本身的轮廓的内外。
为了便于描述,在这里可以使用空间相对术语,如“在……之上”、“在……上方”、“在……上表面”、“上面的”等,用来描述如在图中所示的一个器件或特征与其他器件或特征的空间位置关系。应当理解的是,空间相对术语旨在包含除了器件在图中所描述的方位之外的在使用或操作中的不同方位。例如,如果附图中的器件被倒置,则描述为“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上方”或“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之上”的器件之后将被定位为“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下方”或“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之下”。因而,示例性术语“在……上方”可以包括“在……上方”和“在……下方”两种方位。该器件也可以其他不同方式定位(旋转90度或处于其他方位),并且对这里所使用的空间相对描述作出相应解释。
此外,需要说明的是,使用“第一”、“第二”等词语来限定零部件,仅仅是为了便于对相应零部件进行区别,如没有另行声明,上述词语并没有特殊含义,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车辆车门开闭装置,设置在车辆上,所述车辆包括车体(110)及可开闭地设置在所述车体(110)上的第一车门(121)和第二车门(122),所述车辆车门开闭装置驱动所述第一车门(121)和所述第二车门(122)的开闭,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辆车门开闭装置包括:
驱动件(10),包括座体(11)及设置在所述座体(11)上的驱动杆(12),所述座体(11)固定设置在所述车体(110)内,所述驱动杆(12)可伸缩地设置;
第一连接臂(21)和第二连接臂(22),所述第一连接臂(21)和所述第二连接臂(22)均与所述驱动杆(12)铰接;
限位结构(30),设置在所述第一连接臂(21)和所述第二连接臂(22)之间;
第一连接件(41)和第二连接件(42),所述第一连接件(41)连接在所述第一车门(121)和所述第一连接臂(21)之间,所述第二连接件(42)连接在所述第二连接臂(22)和所述第二车门(122)之间;
其中,所述驱动件(10)具有伸出状态和缩回状态,当所述驱动件(10)在所述伸出状态和所述缩回状态之间切换时,所述第一车门(121)和所述第二车门(122)在打开位置和关闭位置之间切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车门开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臂(21)包括第一杆段(211),所述第二连接臂(22)包括第二杆段(221),所述第一杆段(211)和所述第二杆段(221)之间具有夹角,在所述第一杆段(211)和所述第二杆段(221)之间的夹角由小变大时,所述第一车门(121)和所述第二车门(122)由相互远离的位置移动至相互靠近的位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车门开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臂(21)还包括与所述第一杆段(211)连接的第一折弯段(212),所述第二连接臂(22)还包括与所述第二杆段(221)连接的第二折弯段(222),所述第一折弯段(212)上设置有沿其长度方向延伸的第一装配孔,所述第二折弯段(222)可移动地插入至所述第一装配孔内,或者,所述第二折弯段(222)上设置有沿其长度方向延伸的第二装配孔,所述第一折弯段(212)可移动地插入至所述第二装配孔内,所述限位结构(30)设置在所述第一折弯段(212)和所述第二折弯段(222)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辆车门开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结构(30)包括限位柱(31)和限位条形孔(32),所述限位柱(31)插入至所述限位条形孔(32)内,所述限位柱(31)和所述限位条形孔(32)中的一个设置于所述第一折弯段(212)的侧壁上,所述限位柱(31)和所述限位条形孔(32)中的另一个设置于所述第二折弯段(222)上,其中,所述限位条形孔(32)与所述第一装配孔或者所述第二装配孔连通。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车门开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杆段(211)上设置有第一凸耳(2111),所述第二杆段(221)上设置有第二凸耳(2211),所述第一凸耳(2111)朝向远离所述第二杆段(221)的方向凸出,所述第二凸耳(2211)朝向远离所述第一杆段(211)的方向凸出,所述第一连接件(41)和所述第一凸耳(2111)铰接,所述第二连接件(42)和所述第二凸耳(2211)铰接。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车门开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辆车门开闭装置还包括第一连杆(51)和第二连杆(52),所述第一连杆(51)的第一端和所述第一车门(121)铰接,所述第一连杆(51)的第二端和所述第二连杆(52)的第一端铰接,所述第二连杆(52)的第二端和所述第二车门(122)铰接。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车辆车门开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辆车门开闭装置还包括止挡块(60),所述止挡块(60)设置于所述第二车门(122)上,当所述第一车门(121)和所述第二车门(122)处于所述关闭位置时,所述第二连杆(52)和所述止挡块(60)抵接配合。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车辆车门开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车门(121)上设置有第一端部连接板(1211)和第一中部连接板(1212),所述第二车门(122)上设置有第二端部连接板(1221)和第二中部连接板(1222),所述第一连杆(51)设置于所述第一端部连接板(1211)上,所述第二连杆(52)设置于所述第二端部连接板(1221),和/或,所述第一连杆(51)设置于所述第一中部连接板(1212)上,所述第二连杆(52)设置于所述第二中部连接板(1222)上,所述第一连接件(41)和所述第二连接件(42)连接在所述第一车门(121)和所述第二车门(122)的中部。
9.根据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车门开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辆车门开闭装置还包括间隔设置的第一挡板(71)和第二挡板(72),所述第一挡板(71)和所述第二挡板(72)设置在所述车体(110)的内部,所述第一挡板(71)和所述第二挡板(72)之间形成容纳空间,所述驱动件(10)、所述第一连接臂(21)、所述第二连接臂(22)、所述限位结构(30)、所述第一连接件(41)以及所述第二连接件(42)设置在所述容纳空间内。
10.一种车辆,包括车辆车门开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辆车门开闭装置为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车门开闭装置。
CN202122994964.0U 2021-11-30 2021-11-30 车辆车门开闭装置及车辆 Active CN21640651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994964.0U CN216406513U (zh) 2021-11-30 2021-11-30 车辆车门开闭装置及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994964.0U CN216406513U (zh) 2021-11-30 2021-11-30 车辆车门开闭装置及车辆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6406513U true CN216406513U (zh) 2022-04-29

Family

ID=8130437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2994964.0U Active CN216406513U (zh) 2021-11-30 2021-11-30 车辆车门开闭装置及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6406513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308291B2 (en) Cargo bed gate opening/closing mechanism of truck
CN103510782B (zh) 两阶段混合型止动连杆组件
AU2013202074B2 (en) Bottom door opening-closing mechanism, bottom door device and drop-bottom hopper car
CN106627615A (zh) 轨道车辆的导流罩的开闭装置以及包括其的前鼻总成
CN111204594A (zh) 集装箱的箱门开关装置
CN216424395U (zh) 车辆车门开闭装置及车辆
CN204727443U (zh) 脱钩器
CN216406513U (zh) 车辆车门开闭装置及车辆
CN113815843B (zh) 用于起落架舱门的连杆机构和包含该连杆机构的打开、关闭和锁定舱门的装置
CN114148358B (zh) 车辆车门开闭装置及车辆
CN204567396U (zh) 一种车厢液压启闭后门
CN114132350B (zh) 车门开闭装置的锁止装置及车辆
CN101654074A (zh) 自卸车后门的锁紧机构以及具有该门锁机构的自卸车
KR200355124Y1 (ko) 화물차의 적재함 도어 판넬을 이용한 화물적재용 리프트장치
CN106661901B (zh) 用于运行应急锁的方法
CN206243174U (zh) 轨道车辆的导流罩的开闭装置以及包括其的前鼻总成
CN205666442U (zh) 一种具有柜门锁紧机构的移动式配电柜
CN206598706U (zh) 车用尾门液压翻转闭锁系统及车辆
CN220742824U (zh) 自卸车后门智能电动锁紧机构
KR0164493B1 (ko) 차량 적재함의 테일 게이트 개폐장치
CN211733175U (zh) 集装箱的箱门开关装置
CN113002571B (zh) 一种矿石漏斗车风动开闭系统
CN212336933U (zh) 一种通用型箱门开关装置及其箱门锁杆旋转驱动装置
US20220194746A1 (en) Device for controlling a container, particularly a bottom-unloading container
CN216102085U (zh) 一种矿石漏斗车风动开闭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