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404717U - 双向缝制设备 - Google Patents
双向缝制设备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6404717U CN216404717U CN202121891262.3U CN202121891262U CN216404717U CN 216404717 U CN216404717 U CN 216404717U CN 202121891262 U CN202121891262 U CN 202121891262U CN 216404717 U CN216404717 U CN 216404717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sewing
- cloth
- assembly
- clamping
- channel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Sewing Machines And Sewing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双向缝制设备,该双向缝制设备包括机体、缝纫组件、驱动组件及夹料组件,所述机体设有轨道,所述缝纫组件可移动的设于所述轨道,缝纫组件设有针头;所述驱动组件与所述缝纫组件连接,以驱动所述缝纫组件沿所述轨道移动;所述夹料组件设于所述机体,并与所述轨道相邻设置,所述夹料组件用于夹紧布料,所述针头与所述夹料组件对应设置,以对布料进行缝制,其中,所述驱动组件驱动所述缝纫组件带动所述针头对布料进行来回缝制。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双向缝制设备提高了缝制效率。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双向缝制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双向缝制设备。
背景技术
服装行业为了满足人群对衣服的多样化需求,往往会对衣服进行打褶处理,打褶处理工艺指的是可以将衣服制作成不同形式的褶皱,经过打褶处理后的衣服看起来会有立体感并且十分好看。
相关技术中,采用打褶设备对布料进行打褶,一块布料往往需要往复多次打褶。在一次打褶操作中,布料放置在工作台的初始位置调整打褶位置,通过移动工作台经过缝纫机完成一次打褶操作,进行下一次打褶操作需要将工作台移动回初始位置,才能调整布料的下一个打褶位置进行打褶。如此,工作台往返一次才能进行一次缝制,效率低下。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双向缝制设备,旨在提高缝制效率。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的双向缝制设备包括:
机体,所述机体设有轨道;
缝纫组件,所述缝纫组件可移动的设于所述轨道,缝纫组件设有针头;
驱动组件,所述驱动组件与所述缝纫组件连接,以驱动所述缝纫组件沿所述轨道移动;及
夹料组件,所述夹料组件设于所述机体,并与所述轨道相邻设置,所述夹料组件用于夹紧布料,所述针头与所述夹料组件对应设置,以对布料进行缝制;
其中,所述驱动组件驱动所述缝纫组件带动所述针头对布料进行来回缝制。
可选地,所述缝纫组件包括:
滑座,所述滑座设有滑轮,所述滑座通过所述滑轮可移动的设于所述轨道,所述驱动组件与所述滑座连接,以驱动所述滑座沿所述轨道移动;和
缝纫机,所述缝纫机设于所述滑座,所述缝纫机设有所述针头。
可选地,所述驱动组件包括:
驱动件,所述驱动件设于所述滑座,并与所述缝纫机间隔设置,所述驱动件的输出端与所述滑轮传动连接;和
拖链,所述拖链的一端与所述驱动件连接,另一端与所述机体连接,且所述拖链的延伸方向与所述轨道的延伸方向平行,所述拖链用于穿设连接线。
可选地,所述驱动组件包括:
电机,所述电机设于所述机体;和
丝杆,所述丝杆与所述电机的输出轴连接,所述丝杆设有丝杆螺母,所述丝杆螺母与所述滑座背向所述缝纫机的一侧连接,所述丝杆的长度方向与所述轨道的长度方向平行;
其中,所述电机驱动所述丝杆螺母沿所述丝杆移动,以带动所述滑座沿所述轨道移动。
可选地,所述轨道的相对两端均设有传感器,所述驱动组件驱动所述缝纫组件在两个所述传感器之间移动。
可选地,所述机体设有安装面、第一承载面和第二承载面,所述第一承载面位于所述安装面的上方,并与所述安装面呈相对设置,所述第二承载面与所述第一承载面处于同一平面,并相邻设置;
所述轨道设于所述安装面,所述夹料组件包括第一夹料件和第二夹料件,所述第一夹料件设于所述第一承载面,所述第二夹料件设于所述第二承载面,所述第一夹料件与所述第二夹料件之间形成有缝纫通道,所述针头与所述缝纫通道对应设置。
可选地,所述第一夹料件包括:
第一支架,所述第一支架设于所述第一承载面;
定布板,所述定布板设于所述第一支架邻近所述缝纫通道的一端,并与所述第一支架转动连接,所述定布板与所述第一承载面形成有第一夹料通道;及
第一气缸,所述第一气缸设于所述第一支架,并与所述定布板连接,所述第一气缸驱动所述定布板转动,以夹紧位于所述第一夹料通道的布料。
可选地,所述第二夹料件包括:
第二支架,所述第二支架设于所述第二承载面;
压布板,所述压布板设于所述第二支架邻近所述缝纫通道的一端,并与所述第二支架转动连接,所述压布板与所述第二承载面形成有第二夹料通道;及
第二气缸,所述第二气缸设于所述第二支架,并与所述压布板连接,所述第二气缸驱动所述压布板转动,以夹紧位于所述第二夹料通道的布料。
可选地,所述夹料组件还包括推布板,所述推布板设于所述第二承载面,并与所述机体移动连接,所述推布板的移动方向与所述第一夹料通道的延伸方向垂直,所述推布板用于将布料弯折并推进所述第一夹料通道。
可选地,所述夹料组件还包括铲布板,所述铲布板转动设于所述机体,并位于所述缝纫通道的上方,所述铲布板用于抵接并推进布料移动至下一缝制位置。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通过在机体上设置轨道,将缝纫组件可移动的设于轨道上,通过驱动组件驱动缝纫组件沿轨道移动。同时,设置夹料组件与轨道相邻,夹料组件夹紧布料,则缝纫组件在轨道上移动时,缝纫组件的针头对应夹料组件上的布料进行缝制。当缝纫组件从轨道的一端移动到轨道的另一端时,完成对布料的一次缝制,随后夹料组件可及时调整布料下一次的缝制位置,缝纫组件移动返回初始位置时,即可进行布料的下一次缝制。如此,缝纫组件在轨道上往返一次,即可完成对布料的两次缝制。也就是说,相对于原有的工作台往返于缝纫机一次才能对布料进行一次缝制操作,缝纫组件沿轨道的延伸方向对布料进行双向缝制,提高了缝制效率。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双向缝制设备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双向缝制设备一实施例的爆炸图;
图3为图2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双向缝制设备一实施例的左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双向缝制设备一实施例的剖视图;
图6为图5中B处的局部放大图。
附图标号说明:
标号 | 名称 | 标号 | 名称 |
100 | 双向缝制设备 | 4 | 夹料组件 |
1 | 机体 | 41 | 第一夹料件 |
11 | 安装面 | 411 | 第一支架 |
111 | 轨道 | 412 | 定布板 |
12 | 第一承载面 | 413 | 第一气缸 |
13 | 第二承载面 | 414 | 第一夹料通道 |
2 | 缝纫组件 | 42 | 第二夹料件 |
21 | 滑座 | 421 | 第二支架 |
22 | 缝纫机 | 422 | 压布板 |
221 | 针头 | 423 | 第二气缸 |
3 | 驱动组件 | 424 | 第二夹料通道 |
31 | 拖链 | 43 | 缝纫通道 |
32 | 电机 | 5 | 推布板 |
33 | 丝杆 | 6 | 铲布板 |
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另外,在本实用新型中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双向缝制设备100。
请结合参照图1至图3,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该双向缝制设备100本实用新型提出的双向缝制设备100包括机体1、缝纫组件2、驱动组件3及夹料组件4,机体1设有轨道111;缝纫组件2可移动的设于轨道111,缝纫组件2设有针头221;驱动组件3与缝纫组件2连接,以驱动缝纫组件2沿轨道111移动;夹料组件4设于机体1,并与轨道111相邻设置,夹料组件4用于夹紧布料,针头221与夹料组件4对应设置,以对布料进行缝制,其中,驱动组件3驱动缝纫组件2带动针头221对布料进行来回缝制。
本实施例中,机体1用于承载和安装缝纫组件2、驱动组件3、夹料组件4及其他零部件,例如电源、控制器及显示器等,以实现双向缝制设备100的自动化操作。可选地,在机体1的底部设有多个支撑脚,以支撑机体1,可选地,在机体1的底部还设有多个脚轮结构,也就是说,机体1可通过支撑脚支撑于地面,也可以通过多个脚轮在地面上移动,以便于搬运或转移双向缝制设备100。
可以理解的,轨道111设有两条,两条轨道111呈间隔且平行设置,轨道111可通过螺钉或者卡扣等连接件固定于机体1。同时,可在缝纫组件2的底部设置两条与轨道111相适配的滑槽,则缝纫组件2通过滑槽在轨道111上移动;于其他实施例中,也可在缝纫组件2的底部设置滚轮,缝纫组件2通过滚轮在轨道111上移动。进一步地,设置驱动组件3与缝纫组件2连接,以驱动缝纫组件2沿轨道111移动。可选地,驱动组件3为电机32和丝杆33,电机32通过丝杆33与缝纫组件2配合连接,以驱动缝纫组件2沿轨道111移动;于其他实施例中,驱动组件3也可为伸缩气缸,伸缩气缸设于机体1,且其输出端与缝纫组件2连接,以驱动缝纫组件2沿轨道111移动。
在一实施例中,轨道111的相对两端均设有传感器,驱动组件3驱动缝纫组件2在两个传感器之间移动。为了防止缝纫组件2滑出轨道111,当缝纫组件2移动至轨道111一端的传感器时,相关控制结构控制驱动组件3反向驱动,即驱动缝纫组件2往轨道111另一端移动,传感器可选地为光耦传感器或位置传感器等。
本实施例中,夹料组件4设有长条形通道,缝纫组件2在轨道111移动时,缝纫组件2的针头221在长条形通道穿过。可以理解的,夹料组件4夹紧布料后,针头221对长条形通道内的布料进行缝制。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通过在机体1上设置轨道111,将缝纫组件2可移动的设于轨道111上,通过驱动组件3驱动缝纫组件2沿轨道111移动。同时,设置夹料组件4与轨道111相邻,夹料组件4夹紧布料,则缝纫组件2在轨道111上移动时,缝纫组件2的针头221对应夹料组件4上的布料进行缝制。当缝纫组件2从轨道111的一端移动到轨道111的另一端时,完成对布料的一次缝制,随后夹料组件4可及时调整布料下一次的缝制位置,缝纫组件2移动返回初始位置时,即可进行布料的下一次缝制。如此,缝纫组件2在轨道111上往返一次,即可完成对布料的两次缝制,也就是说,相对于原有的工作台往返于缝纫机一次仅能对布料进行一次缝制,缝纫组件2沿轨道111的延伸方向对布料进行双向缝制,提高了缝制效率。
如图2所示,在一实施例中,缝纫组件2包括滑座21和缝纫机22,滑座21设有滑轮,滑座21通过滑轮可移动的设于轨道111,驱动组件3与滑座21连接,以驱动滑座21沿轨道111移动,缝纫机22设于滑座21,缝纫机22设有针头221。
本实施例中,滑座21呈板状,并与缝纫机22的底部相适配,便于承载缝纫机22。可以理解的,滑座21的底部设有多个滑轮,多个滑轮分别设于两条轨道111内,以稳固支撑滑座21沿轨道111移动。同时,滑轮与滑座21转动连接,即滑轮可滚动于轨道111,减少摩擦。缝纫机22与滑座21的连接方式可选地为螺钉连接、卡扣连接或销钉连接等,在此不做限定。可以理解的,通过驱动组件3驱动滑座21沿轨道111移动,即滑座21带动缝纫机22移动,以对布料进行缝纫。
在一实施例中,驱动组件3包括驱动件(图未示)和拖链31,驱动件设于滑座21,并与缝纫机22间隔设置,驱动件的输出端与滑轮传动连接,拖链31的一端与驱动件连接,另一端与机体1连接,且拖链31的延伸方向与轨道111的延伸方向平行,拖链31用于穿设连接线。
本实施例中,将驱动件设于滑座21,跟随滑座21移动,具体地,驱动件的输出端通过齿轮或皮带与滑轮进行传动连接。可选地,驱动件为电机32,在滑轮上设置传动轴,传动轴通过齿轮传动机构与电机32的输出轴连接,以实现电机32驱动滑轮转动。可以理解的,驱动件需要通过连接线连接电源,电源为驱动件提供电力,为避免连接线在与驱动件连接时跟随驱动件一起移动,设置拖链31的一端与驱动件连接,另一端与机体1连接,具体地,机体1上设有走线孔,拖链31的一端对应走线孔设置。也就是说,连接线的一端与驱动件连接,另一端通过走线孔连接至电源,连接线穿设于拖链31。则驱动件跟随滑座21移动时,拖链31相应弯折,以避免连接线跟随驱动件移动,防止连接线被来回拖动而造成磨损。
请结合参照图2、图4及图5,在一实施例中,驱动组件3包括电机32和丝杆33,电机32设于机体1,丝杆33与电机32的输出轴连接,丝杆33设有丝杆螺母,丝杆螺母与滑座21背向缝纫机22的一侧连接,丝杆33的长度方向与轨道111的长度方向平行,其中,电机32驱动丝杆螺母沿丝杆33移动,以带动滑座21沿轨道111移动。
本实施例中,电机32为步进电机32,丝杆螺母套设于丝杆33,丝杆螺母与滑座21固定连接,以使滑座21跟随丝杆螺母移动,丝杆螺母与滑座21可选地采用卡接或者螺钉连接的等方式连接。可以理解的,丝杆33的长度方向与轨道111的长度方向平行,且丝杆33的长度短于轨道111的长度,以避免滑座21滑出轨道111。
如图4所示,在一实施例中,机体1设有安装面11、第一承载面12和第二承载面13,第一承载面12位于安装面11的上方,并与安装面11呈相对设置,第二承载面13与第一承载面12处于同一平面,并相邻设置;轨道111设于安装面11,夹料组件4包括第一夹料件41和第二夹料件42,第一夹料件41设于第一承载面12,第二夹料件42设于第二承载面13,第一夹料件41与第二夹料件42之间形成有缝纫通道43,针头221与缝纫通道43对应设置。
本实施例中,第一承载面12所处位置的高度要高于安装面11所处位置的高度,以使得缝纫机22安装于安装面11上的轨道111时,缝纫机22的针头221对应第一承载面12。可以理解的,缝纫机22中部呈凹槽状,则第一承载面12凹槽对应的位置处,即在安装面11的上方设有承载板,承载板设有所述第一承载面12。当缝纫机22移动时,缝纫机22的凹槽位置用于避位承载板。具体地,承载板的两端均设有固定板,通过两个固定板分别与第二承载面13连接固定,也就是说,承载板架空于安装面11的上方。
本实施例中,第一夹料件41和第二夹料件42呈左右间隔设置,中间形成缝纫通道43,也即通过缝纫通道43两侧的第一夹料件41和第二夹料件42夹紧布料,以便于缝纫机22的针头221针对缝纫通道43内的布料进行缝制。
请结合参照图5和图6,在一实施例中,第一夹料件41包括第一支架411、定布板412及第一气缸413,第一支架411设于第一承载面12;定布板412设于第一支架411邻近缝纫通道43的一端,并与第一支架411转动连接,定布板412与第一承载面12形成有第一夹料通道414;第一气缸413设于第一支架411,并与定布板412连接,第一气缸413驱动定布板412转动,以夹紧位于第一夹料通道414的布料。
本实施例中,第一支架411固定于第一承载面12,可采用螺钉连接或者卡扣连接进行固定。可选地,第一支架411设有第一固定槽,可将第一气缸413限位于第一固定槽内固定,同时,设置定布板412的一侧与与第一支架411转动连接,具体可通过转轴分别穿设定布板412和第一支架411实现转动。通过第一气缸413的输出端与定布板412连接,第一气缸413驱动定布板412相对于第一支架411转动。定布板412远离第一支架411的一侧与第一承载面12形成有间隔,以形成第一夹料通道414,当定布板412转动时,定布板412与第一承载面12配合夹紧处于第一夹料通道414内的布料。可选地,定布板412呈长条状,以夹紧更长尺寸的布料。可以理解的,为了更好地驱动定布板412夹紧布料,可设置多个第一气缸413,多个第一气缸413沿定布板412的长度方向间隔排布,且多个第一气缸413同步驱动。
在一实施例中,第二夹料件42包括第二支架421、压布板422及第二气缸423,第二支架421设于第二承载面13;压布板422设于第二支架421邻近缝纫通道43的一端,并与第二支架421转动连接,压布板422与第二承载面13形成有第二夹料通道424;第二气缸423设于第二支架421,并与压布板422连接,第二气缸423驱动压布板422转动,以夹紧位于第二夹料通道424的布料。
本实施例中,第二支架421固定于第二承载面13,可采用螺钉连接或者卡扣连接进行固定。可选地,第二支架421设有第二固定槽,可将第二气缸423限位于第二固定槽内固定,同时,设置压布板422的一侧与与第二支架421转动连接,具体可通过转轴分别穿设压布板422和第二支架421实现转动。通过第二气缸423的输出端与压布板422连接,第二气缸423驱动压布板422相对于第二支架421转动。压布板422远离第二支架421的一侧与第二承载面13形成有间隔,以形成第二夹料通道424,当压布板422转动时,压布板422与第二承载面13配合夹紧处于第二夹料通道424内的布料。可选地,压布板422呈长条状,以夹紧更长尺寸的布料。可以理解的,为了更好地驱动压布板422夹紧布料,可设置多个第二气缸423,多个第二气缸423沿压布板422的长度方向间隔排布,且多个第二气缸423同步驱动。
在一实施例中,夹料组件4还包括推布板5,推布板5设于第二承载面13,并与机体1移动连接,推布板5的移动方向与第一夹料通道414的延伸方向垂直,推布板5用于将布料弯折并推进第一夹料通道414。
本实施例中,推布板5的长度与第一夹料通道414的长度相适配,以将布料推进第一夹料通道414内。可以理解的,推布板5可移动的设于第二承载面13,并位于第二夹料通道424内,将布料铺设在推布板5上,并将布料部分伸入缝纫通道43。当推布板5移动时,带动布料伸入第一夹料通道414内,在推布板5退出第一夹料通道414后,第一夹料件41夹紧布料,以实现自动进料。具体地,在机体1内设有伸缩杆,第二承载面13设有活动孔,推布板5穿过活动孔与伸缩杆连接,伸缩杆带动推布板5相对于第二承载面13移动,以伸入或退出第一夹料通道414。
在一实施例中,夹料组件4还包括铲布板6,铲布板6转动设于机体1,并位于缝纫通道43的上方,铲布板6用于抵接并推进布料移动至下一缝制位置。
本实施例中,铲布板6与缝纫通道43相对应,当缝纫机22完成一次缝制后,夹料组件4松开布料,并由铲布板6伸入至缝纫通道43内抵接布料,以推动布料移动至下一缝制位置,以实现自动进料。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实用新型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双向缝制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双向缝制设备包括:
机体,所述机体设有轨道;
缝纫组件,所述缝纫组件可移动的设于所述轨道,缝纫组件设有针头;
驱动组件,所述驱动组件与所述缝纫组件连接,以驱动所述缝纫组件沿所述轨道移动;及
夹料组件,所述夹料组件设于所述机体,并与所述轨道相邻设置,所述夹料组件用于夹紧布料,所述针头与所述夹料组件对应设置,以对布料进行缝制;
其中,所述驱动组件驱动所述缝纫组件带动所述针头对布料进行来回缝制。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向缝制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缝纫组件包括:
滑座,所述滑座设有滑轮,所述滑座通过所述滑轮可移动的设于所述轨道,所述驱动组件与所述滑座连接,以驱动所述滑座沿所述轨道移动;和
缝纫机,所述缝纫机设于所述滑座,所述缝纫机设有所述针头。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双向缝制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组件包括:
驱动件,所述驱动件设于所述滑座,并与所述缝纫机间隔设置,所述驱动件的输出端与所述滑轮传动连接;和
拖链,所述拖链的一端与所述驱动件连接,另一端与所述机体连接,且所述拖链的延伸方向与所述轨道的延伸方向平行,所述拖链用于穿设连接线。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双向缝制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组件包括:
电机,所述电机设于所述机体;和
丝杆,所述丝杆与所述电机的输出轴连接,所述丝杆设有丝杆螺母,所述丝杆螺母与所述滑座背向所述缝纫机的一侧连接,所述丝杆的长度方向与所述轨道的长度方向平行;
其中,所述电机驱动所述丝杆螺母沿所述丝杆移动,以带动所述滑座沿所述轨道移动。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向缝制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轨道的相对两端均设有传感器,所述驱动组件驱动所述缝纫组件在两个所述传感器之间移动。
6.如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双向缝制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机体设有安装面、第一承载面和第二承载面,所述第一承载面位于所述安装面的上方,并与所述安装面呈相对设置,所述第二承载面与所述第一承载面处于同一平面,并相邻设置;
所述轨道设于所述安装面,所述夹料组件包括第一夹料件和第二夹料件,所述第一夹料件设于所述第一承载面,所述第二夹料件设于所述第二承载面,所述第一夹料件与所述第二夹料件之间形成有缝纫通道,所述针头与所述缝纫通道对应设置。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双向缝制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夹料件包括:
第一支架,所述第一支架设于所述第一承载面;
定布板,所述定布板设于所述第一支架邻近所述缝纫通道的一端,并与所述第一支架转动连接,所述定布板与所述第一承载面形成有第一夹料通道;及
第一气缸,所述第一气缸设于所述第一支架,并与所述定布板连接,所述第一气缸驱动所述定布板转动,以夹紧位于所述第一夹料通道的布料。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双向缝制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夹料件包括:
第二支架,所述第二支架设于所述第二承载面;
压布板,所述压布板设于所述第二支架邻近所述缝纫通道的一端,并与所述第二支架转动连接,所述压布板与所述第二承载面形成有第二夹料通道;及
第二气缸,所述第二气缸设于所述第二支架,并与所述压布板连接,所述第二气缸驱动所述压布板转动,以夹紧位于所述第二夹料通道的布料。
9.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双向缝制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双向缝制设备还包括推布板,所述推布板设于所述第二承载面,并与所述机体移动连接,所述推布板的移动方向与所述第一夹料通道的延伸方向垂直,所述推布板用于将布料弯折并推进所述第一夹料通道。
10.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双向缝制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双向缝制设备还包括铲布板,所述铲布板转动设于所述机体,并位于所述缝纫通道的上方,所述铲布板用于抵接并推进布料移动至下一缝制位置。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21891262.3U CN216404717U (zh) | 2021-08-12 | 2021-08-12 | 双向缝制设备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21891262.3U CN216404717U (zh) | 2021-08-12 | 2021-08-12 | 双向缝制设备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6404717U true CN216404717U (zh) | 2022-04-29 |
Family
ID=8128910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121891262.3U Active CN216404717U (zh) | 2021-08-12 | 2021-08-12 | 双向缝制设备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6404717U (zh) |
-
2021
- 2021-08-12 CN CN202121891262.3U patent/CN216404717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8611775A (zh) | 一种绣花机 | |
JPS6173684A (ja) | 縫製機械の被縫製物移動装置 | |
CA2591916A1 (en) | Improvements in quilting machines | |
CN216404717U (zh) | 双向缝制设备 | |
CN215713845U (zh) | 打褶设备 | |
CN113604978A (zh) | 双向缝制设备 | |
CN110761002B (zh) | 手指夹片ab机构、带体送折转装置和自动折缝设备 | |
CN109914042A (zh) | 模板缝纫机 | |
CN213587581U (zh) | 一种用于穿鞋带的设备 | |
CN110485068B (zh) | 购物袋手环缝制机 | |
US5081944A (en) | Work fabric feeding device for automatic sewing apparatus | |
US6435115B1 (en) | Embroidering sewing machine | |
CN213951557U (zh) | 一种仿麻布生产使用的卷边装置 | |
CN110485063B (zh) | 一种多样化周边缝纫的压合设备 | |
US5145158A (en)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attaching binding to extensible material | |
CN210901547U (zh) | 一种针织生产用打扣装置的打扣限位机构 | |
CN211057387U (zh) | 一种用于自动化缝纫设备的输料机构 | |
CN218540154U (zh) | 一种针织衫熨烫装置 | |
CN110791887A (zh) | 一种悬挂条缝纫机组 | |
CN213232684U (zh) | 一种服装加工用双针机 | |
CN220644929U (zh) | 一种屋面保温布料固定铺设装置 | |
CN217922560U (zh) | 一种腹部垫机的缝纫机构 | |
CN221518850U (zh) | 一种复合布料拼接设备 | |
CN103061056B (zh) | 一种可扩大缝纫行程的电脑花样机导轨机构及其设备 | |
CN211256262U (zh) | 省位缝纫机的推板驱动机构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