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增强型自润滑机油泵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机油泵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增强型自润滑机油泵。
背景技术
润滑系统中机油泵的作用:机油泵作用是将机油提高到一定压力后,强制地压送到发动机各零件的运动表面上。机油泵结构形式可以分为齿轮式和转子式两类。齿轮式机油泵又分为内接齿轮式和外接齿轮式,一般把后者称为齿轮式油泵。
现有技术中的机油泵内的连接杆在进行转动时会与机油泵的壳体产生摩擦,长时间使用容易产生磨损,影响机油泵使用的寿命,所以我们提出一种增强型自润滑机油泵,用于解决上述提出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机油泵内的连接杆在进行转动时会与机油泵的壳体产生摩擦,长时间使用容易产生磨损,影响机油泵使用的寿命的缺点,而提出的一种增强型自润滑机油泵。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增强型自润滑机油泵,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内转动连接有一号直齿轮与二号直齿轮,且一号直齿轮与二号直齿轮相啮合,所述壳体的前侧固定连接有控制箱,控制箱内设有润滑油,所述一号直齿轮的前侧固定连接有连接杆,且连接杆的前段贯穿控制箱并固定连接有链轮,所述控制箱内固定连接有空心板,所述空心板的底部对称固定连接有两个支撑板,两个支撑板相互靠近的一侧均滑动连接有同一个接触板,所述空心板内固定连接有引导管,且空心板的顶部对称滑动连接有两个滑动门,两个滑动门的底部均延伸至空心板内,所述控制箱内设有控制机构。
优选的,所述控制机构包括接触轮、移动板、活动杆、L型板、螺纹环、缠绕柱、螺纹柱、两个齿条与空心齿轮,所述移动板滑动连接在控制箱的后侧内壁,且移动板的左侧贯穿位于左侧的支撑板,所述接触轮转动连接在移动板的右侧,所述活动杆转动连接在移动板的左侧,所述L型板滑动连接在控制箱的左侧内壁,且L型板的底部与活动杆的顶部转动连接,所述螺纹环固定连接在L型板的顶部,所述缠绕柱转动连接在空心板的顶部内壁,且缠绕柱的底部延伸至空心板外,所述螺纹柱固定连接在缠绕柱的底部,且螺纹环螺纹套设在螺纹柱的外壁,两个齿条相互远离的一侧与两个滑动门相互靠近的一侧固定连接,所述空心齿轮转动套设在引导管的外壁,且空心齿轮与齿条相啮合,控制机构方便循环将润滑油滴在连接杆的表面。
优选的,所述缠绕柱的外壁缠绕有拉动带,且拉动带的一端与位于左侧的滑动门的左侧固定连接,当缠绕柱进行转动时,缠绕柱通过拉动带可以控制滑动门进行移动。
优选的,所述连接杆的外壁等间距固定连接有四个推动杆,且推动杆与接触板的顶部活动接触,连接杆转动时通过推动杆可以推动接触板进行移动。
优选的,所述接触板的底部固定连接有一号弹簧,且一号弹簧的一段与控制箱的底部内壁固定连接,所述空心板的右侧内壁固定连接有二号弹簧,且二号弹簧的一端与位于右侧滑动门的右侧固定连接,通过一号弹簧的弹力可以推动板接触板进行回位,通过二号弹簧的弹力方便引导滑动门回位。
优选的,所述接触板的底部固定连接有梯形板,且梯形板的斜面,与接触轮的外壁相接触,当梯形板移动时,梯形板与接触轮接触,推动接触轮进行移动。
有益效果:
1、当机油泵整体进行运作时,连接杆随之进行转动,当连接杆进行转动时,连接杆带动推动杆与接触板进行循环接触,同时接触板通过一号弹簧的弹力实现与推动杆脱离接触时进行回位,此时接触板通过梯形板推动接触轮进行移动,并且接触轮同步控制移动板进行移动,此时移动板通过活动杆推动L型板进行上升;
2、当L型板进行上升时,L型板通过螺纹环控制螺纹柱进行转动,并且螺纹柱通过缠绕柱控制拉动带进行移动,此时拉动带拉动位于左侧的滑动门进行移动,当位于左侧的滑动门进行移动的同时拉动位于左侧的齿条进行移动,并且位于左侧的齿条通过齿纹控制空心齿轮进行转动;
3、此时空心齿轮通过位于右侧的齿条控制位于右侧的滑动门打开,同时润滑油随着引导管滴在连接杆的表面,同时当接触板回位时,位于右侧的滑动门通过二号弹簧的弹力进行回位,同时引导位于左侧的滑动门进行回位,通过接触板的循环移动,控制润滑油循环滴在连接杆的表面,方便增加连接杆转动时的润滑度。
通过连接杆转动带动推动杆循环推动接触板进行移动,引导润滑油循环滴在连接杆的表面,增加连接杆的润滑度,减小连接杆与壳体之间接触的磨损。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增强型自润滑机油泵的结构三维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增强型自润滑机油泵的控制箱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增强型自润滑机油泵的壳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增强型自润滑机油泵的缠绕柱、螺纹柱与拉动带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壳体、2控制箱、3一号直齿轮、4二号直齿轮、5连接杆、6链轮、7空心板、8接触板、9一号弹簧、10接触轮、11移动板、12活动杆、13支撑板、14 L型板、15螺纹环、16缠绕柱、17螺纹柱、18滑动门、19引导管、20空心齿轮、21齿条、22二号弹簧、23拉动带。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参照图1-4,一种增强型自润滑机油泵,包括壳体1,壳体1内转动连接有一号直齿轮3与二号直齿轮4,且一号直齿轮3与二号直齿轮4相啮合,壳体1的前侧固定连接有控制箱2,控制箱2内设有润滑油,一号直齿轮3的前侧固定连接有连接杆5,且连接杆5的前段贯穿控制箱2并固定连接有链轮6,控制箱2内固定连接有空心板7,空心板7承载引导管19的同时,限制滑动门18进行横向移动,空心板7的底部对称固定连接有两个支撑板13,支撑板13起到限制L型板14进行纵向移动的作用,两个支撑板13相互靠近的一侧均滑动连接有同一个接触板8,接触板8方便通过梯形板控制接触轮10进行移动个,空心板7内固定连接有引导管19,且空心板7的顶部对称滑动连接有两个滑动门18,两个滑动门18的底部均延伸至空心板7内,控制箱2内设有控制机构;
控制机构包括接触轮10、移动板11、活动杆12、L型板14、螺纹环15、缠绕柱16、螺纹柱17、两个齿条21与空心齿轮20,移动板11滑动连接在控制箱2的后侧内壁,移动板11进行移动时,通过活动杆12可以控制L型板14进行上下移动,且移动板11的左侧贯穿位于左侧的支撑板13,接触轮10转动连接在移动板11的右侧,活动杆12转动连接在移动板11的左侧,L型板14滑动连接在控制箱2的左侧内壁,L型板14可以同步控制螺纹环15进行上下移动,便于控制螺纹柱17的转动,且L型板14的底部与活动杆12的顶部转动连接,螺纹环15固定连接在L型板14的顶部,缠绕柱16转动连接在空心板7的顶部内壁,螺纹柱17通过控制缠绕柱16进行转动,方便控制拉动带23进行移动,且缠绕柱16的底部延伸至空心板7外,螺纹柱17固定连接在缠绕柱16的底部,且螺纹环15螺纹套设在螺纹柱16的外壁,两个齿条21相互远离的一侧与两个滑动门18相互靠近的一侧固定连接,空心齿轮20转动套设在引导管19的外壁,且空心齿轮20与齿条21相啮合,控制机构方便循环将润滑油滴在连接杆5的表面;缠绕柱16的外壁缠绕有拉动带23,且拉动带23的一端与位于左侧的滑动门18的左侧固定连接,当缠绕柱16进行转动时,缠绕柱16通过拉动带23可以控制滑动门18进行移动;
连接杆5的外壁等间距固定连接有四个推动杆,且推动杆与接触板8的顶部活动接触,连接杆5转动时通过推动杆可以推动接触板8进行移动;接触板8的底部固定连接有一号弹簧9,且一号弹簧9的一段与控制箱2的底部内壁固定连接,空心板7的右侧内壁固定连接有二号弹簧22,且二号弹簧22的一端与位于右侧滑动门18的右侧固定连接,通过一号弹簧9的弹力可以推动板接触板8进行回位,通过二号弹簧22的弹力方便引导滑动门18回位;接触板8的底部固定连接有梯形板,且梯形板的斜面,与接触轮10的外壁相接触,当梯形板移动时,梯形板与接触轮10接触,推动接触轮10进行移动。
工作原理:实际工作时,当机油泵整体进行运作时,连接杆5随之进行转动,当连接杆5进行转动时,连接杆5带动推动杆与接触板8进行循环接触,同时接触板8通过一号弹簧9的弹力实现与推动杆脱离接触时进行回位,随着接触板8进行移动,接触板8通过梯形板推动接触轮10进行移动,当接触轮10进行移动时,接触轮10同步控制移动板11进行移动,此时随着移动板11的移动,移动板11通过活动杆12推动L型板14进行上升,当L型板14进行上升时,L型板14同步控制螺纹环15进行移动,当螺纹环15进行移动时,螺纹环15通过螺纹控制螺纹柱17进行转动,当螺纹柱17进行转动时,螺纹柱17同步控制缠绕柱16进行转动,此时随着缠绕柱16的转动,缠绕柱16控制拉动带23进行移动,此时拉动带23拉动位于左侧的滑动门18进行移动,当位于左侧的滑动门18进行移动的同时拉动位于左侧的齿条21进行移动,并且位于左侧的齿条21通过齿纹控制空心齿轮20进行转动,此时空心齿轮20通过位于右侧的齿条21控制位于右侧的滑动门18打开,此时润滑油随着引导管滴在连接杆5的表面,同时当接触板8回位时,位于右侧的滑动门18通过二号弹簧22的弹力进行回位,同时通过控制齿轮20与两个齿条21进行配合,引导位于左侧的滑动门18进行回位,并且控制接触轮10同步进行回位,通过接触板8的循环移动,控制润滑油循环滴在连接杆5的表面,方便增加连接杆5转动时的润滑度。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实用新型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