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374336U - 用于冲锋舟的托架固定装置 - Google Patents

用于冲锋舟的托架固定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6374336U
CN216374336U CN202121319857.1U CN202121319857U CN216374336U CN 216374336 U CN216374336 U CN 216374336U CN 202121319857 U CN202121319857 U CN 202121319857U CN 216374336 U CN216374336 U CN 21637433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rame
seat
bolt
lifting
boa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1319857.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纪华
曹计
葛大萌
刘金权
周刚锋
王明廷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ina National Heavy Duty Truck Group Taian Wuyue Special Vehicl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ina National Heavy Duty Truck Group Taian Wuyue Special Vehicl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ina National Heavy Duty Truck Group Taian Wuyue Special Vehicle Co Ltd filed Critical China National Heavy Duty Truck Group Taian Wuyue Special Vehicl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1319857.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637433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637433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637433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Handcart (AREA)

Abstract

一种用于冲锋舟的托架固定装置,包含有用于放置在集装箱(10)中或拖车(20)上的支撑架装置、设置在支撑架装置上并且用于对冲锋舟进行托接的支撑座组、设置在支撑架装置上并且用于对冲锋舟进行绑接的拉绳装置,通过支撑架装置,实现了在集装箱(10)中或拖车(20)上进行安装,通过支撑座组,实现了对冲锋舟进行叠加放置,通过拉绳装置,实现了在支撑架装置上进行绑紧,因此提高了对冲锋舟的运输效率。

Description

用于冲锋舟的托架固定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托架固定装置,尤其是一种用于冲锋舟的托架固定装置。
背景技术
冲锋舟,分为三种形式展现,玻璃钢的冲锋舟、充气橡皮艇的冲锋舟,以及海帕伦材质的冲锋舟,现代充气冲锋舟主要用于政府机构执行海事任务的比较多,方便运输简易安装容易,海帕伦式的冲锋舟主要用于武警,部队等执行重要的任务时使用,广泛的用于临海、临江地区,为了实现对冲锋舟的运输,因此用于冲锋舟的托架固定装置是一种重要的交通部件,在现有的用于冲锋舟的托架固定装置中,还都是使用一般拖车进行运输,由于拖车运输占用冲锋舟的空间大,不适合对冲锋舟进行叠加放置,从而影响了对冲锋舟的运输效率,
本实用新型适用于车载冲锋舟的运输,贴近消防部队实战性需求,还能适应各种恶劣路况,车下可自行牵引拖拽,上车可采用随车起重机或叉车装运,极具运输便利性,
基于申请人于2021年5月15日提供的具有工作过程中解决实际技术问题的技术交底书、通过检索得到相近的专利文献其和背景技术中现有的技术问题、技术特征和技术效果,做出本发明的申请技术方案。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客体是一种用于冲锋舟的托架固定装置。
为了克服上述技术缺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用于冲锋舟的托架固定装置,因此提高了对冲锋舟的运输效率。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取的技术方案是:包含有用于放置在集装箱中或拖车上的支撑架装置、设置在支撑架装置上并且用于对冲锋舟进行托接的支撑座组、设置在支撑架装置上并且用于对冲锋舟进行绑接的拉绳装置。
由于设计了支撑架装置、支撑座组和拉绳装置,通过支撑架装置,实现了在集装箱中或拖车上进行安装,通过支撑座组,实现了对冲锋舟进行叠加放置,通过拉绳装置,实现了在支撑架装置上进行绑紧,因此提高了对冲锋舟的运输效率。
本实用新型设计了,按照对冲锋舟进行叠加放置的方式把支撑架装置、支撑座组和拉绳装置相互联接。
本实用新型设计了,按照形成对冲锋舟进行上下分布放置区间的方式把支撑座组与支撑架装置和拉绳装置联接。
本实用新型设计了,支撑架装置设置为包含有框架和立柱。
本实用新型设计了,支撑座组设置为包含有底支撑座和调节支撑座。
本实用新型设计了,拉绳装置设置为包含有第一吊环螺栓、紧固带和第二吊环螺栓。
以上六个技术方案的技术效果在于:通过对冲锋舟的叠加储存放置,增加了对冲锋舟的一次性运输数量。
本实用新型设计了,还包含有第一附件装置并且第一附件装置设置在支撑架装置上,第一附件装置设置为包含有万向脚轮和定向脚轮,
本实用新型设计了,还包含有第二附件装置并且第二附件装置设置在支撑架装置上,第二附件装置设置为包含有起吊钩和插装座。
本实用新型设计了,还包含有第三附件装置并且第三附件装置设置在支撑架装置和拖车之间,第三附件装置设置为包含有车载固定钩和花篮螺栓。
以上三个技术方案的技术效果在于:实现了其它部件的集成安装。
本实用新型设计了,在框架上分别设置有万向脚轮、定向脚轮、起吊钩、插装座、立柱、底支撑座和第一吊环螺栓,在立柱上设置有调节支撑座并且在冲锋舟上设置有第二吊环螺栓,在第一吊环螺栓和第二吊环螺栓之间设置有紧固带。
以上技术方案的技术效果在于:通过框架、万向脚轮、定向脚轮、起吊钩、插装座、立柱、底支撑座、调节支撑座、第一吊环螺栓、紧固带和第二吊环螺栓,组成了本实用新型的基础技术方案,解决了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设计了,框架设置为矩形架状体并且框架的其中一端头角部分别设置为与万向脚轮联接,框架的其中另一端头角部分别设置为与定向脚轮联接并且框架的上端端面边缘部分别设置为与起吊钩和第一吊环螺栓联接,框架的边缘部分别设置为与插装座容纳式联接并且框架的上端端面角部分别设置为与立柱和底支撑座联接。
本实用新型设计了,立柱设置为矩形梁状体并且立柱的下端头设置为与框架联接,立柱设置为与调节支撑座贯串式联接并且立柱设置为与位于立柱和调节支撑座之间的螺栓接触式联接。
以上两个技术方案的技术效果在于:实现了对冲锋舟储存的开放性支架的设置。
本实用新型设计了,底支撑座设置为矩形盘状体并且底支撑座的下端端面部设置为与框架联接,底支撑座的上端端面部设置为与冲锋舟接触式联接。
本实用新型设计了,调节支撑座设置为包含有套管部、侧块部和顶块部并且在套管部上设置有螺纹孔体,套管部的外侧面部设置为与侧块部联接并且顶块部的下端端面部设置为与侧块部联接,顶块部的内面部设置为与套管部联接并且顶块部的的上端端面部设置为与冲锋舟接触式联接,螺纹孔体设置为与位于立柱和调节支撑座之间的螺栓联接并且套管部和侧块部设置为矩形筒状体,顶块部设置为U字形板状体并且螺纹孔体设置为圆形孔状体,螺纹孔体设置为沿套管部的竖向中心线间隔排列分布。
以上两个技术方案的技术效果在于:实现了对冲锋舟的分层可调高度支撑。
本实用新型设计了,第一吊环螺栓和第二吊环螺栓设置为具有螺纹体的P字形杆状体并且第一吊环螺栓的螺纹体设置为与框架联接,第二吊环螺栓的螺纹体设置为与冲锋舟联接,第一吊环螺栓的圆环部和第二吊环螺栓的圆环部分别设置为与紧固带联接。
本实用新型设计了,紧固带设置为纺织绳状体并且紧固带的端头设置为与第一吊环螺栓联接,紧固带设置为与第二吊环螺栓贯串式联接。
以上两个技术方案的技术效果在于:实现了对冲锋舟的带体绑扎固定,提高了对冲锋舟装卸安装效率。
本实用新型设计了,万向脚轮设置为通过连接螺杆与框架联接。
本实用新型设计了,定向脚轮设置为通过连接螺杆与框架联接。
以上两个技术方案的技术效果在于:实现了对冲锋舟的短距离的周转运输,提高了冲锋舟的使用效率。
本实用新型设计了,起吊钩设置为具有螺纹体的P字形杆状体并且起吊钩的螺纹体设置为与框架联接。
以上技术方案的技术效果在于:实现了与汽车起重机的搬运连接。
本实用新型设计了,插装座设置为矩形管状体并且插装座设置为与框架嵌入式联接。
以上技术方案的技术效果在于:实现了与叉车的搬运连接。
本实用新型设计了,框架、起吊钩和插装座与立柱、底支撑座、调节支撑座、第一吊环螺栓、紧固带和第二吊环螺栓设置为按照分层固定的方式分布并且框架、起吊钩、插装座、立柱、底支撑座、调节支撑座、第一吊环螺栓、紧固带和第二吊环螺栓与框架和万向脚轮设置为按照轮运动的方式分布,至少四个起吊钩和至少四个插装座设置在框架上,一个立柱、一个底支撑座和一个调节支撑座设置为组成一组角支撑部件并且四组角支撑部件设置在框架上,两个第一吊环螺栓、一条紧固带和一个第二吊环螺栓设置为组成一组带固定部件并且多组带固定部件分别设置在框架和冲锋舟之间。
本实用新型设计了,在立柱上设置有车载固定钩,在车载固定钩与拖车之间设置有花篮螺栓。
以上技术方案的技术效果在于:实现了与转运拖车的固定连接。
本实用新型设计了,框架设置为包含有第一边梁、第二边梁、第三边梁、第四边梁、第一中间梁和第二中间梁并且第一边梁的其中一个端头和第二边梁的其中一个端头分别设置为与第三边梁的端头联接,第一边梁的其中另一个端头和第二边梁的其中另一个端头分别设置为与第四边梁的端头联接并且第一中间梁的其中一个端头和第二中间梁的其中一个端头分别设置为与第一边梁的内侧面部联接,第一中间梁的其中另一个端头和第二中间梁的其中另一个端头分别设置为与第二边梁的内侧面部联接并且在第一边梁的端头和第二边梁的端头分别设置有安装孔体,位于第一边梁的其中一个端头上的安装孔体和第二边梁的其中一个端头的安装孔体分别设置为与定向脚轮联接并且位于第一边梁的其中另一个端头上的安装孔体和第二边梁的其中另一个端头的安装孔体分别设置为与万向脚轮联接,第一边梁的上端端面部和第二边梁的上端端面部分别设置为与起吊钩和第一吊环螺栓联接并且第一边梁和第二边梁分别设置为与插装座容纳式联接,第三边梁的端头和第四边梁端头分别设置为与立柱和底支撑座联接并且第一边梁和第二边梁分别设置为矩形筒状体,第三边梁、第四边梁、第一中间梁和第二中间梁分别设置为伸缩筒臂,安装孔体设置为圆形孔状体。
本实用新型设计了,第一中间梁和第二中间梁分别设置为包含有第一筒部、第二筒部、中间筒部和顶紧螺杆并且中间筒部的其中一个端头设置为与第一筒部的内端头贯串式联接,中间筒部的其中另一个端头设置为与第二筒部的内端头贯串式联接并且顶紧螺杆分别设置为与第一筒部和第二筒部螺纹式联接,顶紧螺杆的内端头设置为与中间筒部抵制式联接并且第一筒部的外端头设置为与第二边梁联接,第二筒部的外端头设置为与第一边梁联接并且第一筒部、第二筒部和中间筒部分别设置为矩形管状体,顶紧螺杆设置为六角螺栓并且顶紧螺杆分别设置为沿中间筒部的横向中心线间隔排列分布,第三边梁和第四边梁分别设置为三节式伸缩臂并且第三边梁的外节臂外端头和第四边梁的外节臂外端头分别设置为与第一边梁和第二边梁联接。
以上两个技术方案的技术效果在于:实现了满足不同宽度规格冲锋舟的运输需要。
本实用新型设计了,万向脚轮设置为具有插轴的万向脚轮并且定向脚轮设置为具有插轴的定向脚轮,万向脚轮的插轴和定向脚轮的插轴分别设置为与框架贯串式联接。
以上技术方案的技术效果在于:实现了对万向脚轮和定向脚轮的快速安装。
本实用新型设计了,车载固定钩设置为具有螺纹体的P字形杆状体并且车载固定钩的螺纹体设置为与立柱联接,车载固定钩的圆环部设置为与花篮螺栓联接。
本实用新型设计了,花篮螺栓的其中一个端钩设置为与车载固定钩联接并且花篮螺栓的其中另一个端钩设置为与拖车联接。
以上两个技术方案的技术效果在于:实现了对框架的固定连接,提高了框架在拖车上安装效率。
在本技术方案中,对冲锋舟进行叠加放置的支撑架装置、支撑座组和拉绳装置为重要技术特征,在用于冲锋舟的托架固定装置的技术领域中,具有新颖性、创造性和实用性,在本技术方案中的术语都是可以用本技术领域中的专利文献进行解释和理解。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个实施例之一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个实施例之二的示意图,
框架-1、万向脚轮-2、定向脚轮-3、起吊钩-4、插装座-5、立柱-6、底支撑座-7、调节支撑座-8、第一吊环螺栓-9、紧固带-91、第二吊环螺栓-92、车载固定钩-93、花篮螺栓-94、集装箱-10、拖车-20、套管部-81、侧块部-82、顶块部-83、螺纹孔体-84、第一边梁-11、第二边梁-12、第三边梁-13、第四边梁-16、第一中间梁-14、第二中间梁-15、安装孔体-17、第一筒部-101、第二筒部-103、中间筒部-102、顶紧螺杆-104。
具体实施方式
根据审查指南,对本实用新型所使用的诸如“具有”、“包含”以及“包括”术语应当理解为不配出一个或多 个其它元件或其组合的存在或添加。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实用新型不同实施方式中所涉及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结合,另外,除非特别说明,在下 面的实施例中所采用的设备和材料均是市售可得的,如没有明确说明处理条件,请参考购 买的产品说明书或者按照本领域常规方法进。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个实施例之一,结合附图具体说明本实施例,本实施针对使用集装箱10对冲锋舟的运输,包含有框架1、万向脚轮2、定向脚轮3、起吊钩4、插装座5、立柱6、底支撑座7、调节支撑座8、第一吊环螺栓9、紧固带91和第二吊环螺栓92并且在框架1上分别设置有万向脚轮2、定向脚轮3、起吊钩4、插装座5、立柱6、底支撑座7和第一吊环螺栓9,在立柱6上设置有调节支撑座8并且在冲锋舟上设置有第二吊环螺栓92,在第一吊环螺栓9和第二吊环螺栓92之间设置有紧固带91。
在本实施例中,框架1设置为矩形架状体并且框架1的其中一端头角部分别设置为与万向脚轮2联接,框架1的其中另一端头角部分别设置为与定向脚轮3联接并且框架1的上端端面边缘部分别设置为与起吊钩4和第一吊环螺栓9联接,框架1的边缘部分别设置为与插装座5容纳式联接并且框架1的上端端面角部分别设置为与立柱6和底支撑座7联接。
通过框架1,形成了对万向脚轮2、定向脚轮3、起吊钩4、插装座5、立柱6、底支撑座7和第一吊环螺栓9的支撑连接点,由框架1,实现了与万向脚轮2的连接,实现了与定向脚轮3的连接,实现了与起吊钩4的连接,实现了与插装座5的连接,实现了与立柱6的连接,实现了与底支撑座7的连接,实现了与第一吊环螺栓9的连接,其技术目的在于:用于作为万向脚轮2、定向脚轮3、起吊钩4、插装座5、立柱6、底支撑座7和第一吊环螺栓9的支撑载体。
在本实施例中,万向脚轮2设置为通过连接螺杆与框架1联接。
通过万向脚轮2,形成了对框架1的支撑连接点,由万向脚轮2,实现了与框架1的连接,其技术目的在于:用于作为带动框架1进行运动的部件之一。
在本实施例中,定向脚轮3设置为通过连接螺杆与框架1联接。
通过定向脚轮3,形成了对框架1的支撑连接点,由定向脚轮3,实现了与框架1的连接,其技术目的在于:用于作为带动框架1进行运动的部件之二。
在本实施例中,起吊钩4设置为具有螺纹体的P字形杆状体并且起吊钩4的螺纹体设置为与框架1联接。
通过起吊钩4,形成了对框架1的支撑连接点,由起吊钩4,实现了与框架1的连接,其技术目的在于:用于作为框架1与起吊装置之间进行连接的部件。
在本实施例中,插装座5设置为矩形管状体并且插装座5设置为与框架1嵌入式联接。
通过插装座5,形成了对框架1的支撑连接点,由插装座5,实现了与框架1的连接,其技术目的在于:用于作为框架1与叉车之间进行连接的部件。
在本实施例中,立柱6设置为矩形梁状体并且立柱6的下端头设置为与框架1联接,立柱6设置为与调节支撑座8贯串式联接并且立柱6设置为与位于立柱6和调节支撑座8之间的螺栓接触式联接。
通过立柱6,形成了对框架1和调节支撑座8的支撑连接点,由立柱6,实现了与框架1的连接,实现了与调节支撑座8的连接,其技术目的在于:用于作为调节支撑座8的支撑载体。
在本实施例中,底支撑座7设置为矩形盘状体并且底支撑座7的下端端面部设置为与框架1联接,底支撑座7的上端端面部设置为与冲锋舟接触式联接。
通过底支撑座7,形成了对框架1的支撑连接点,由底支撑座7,实现了与框架1的连接,其技术目的在于:用于作为对位于第一层冲锋舟的支撑载体。
在本实施例中,调节支撑座8设置为包含有套管部81、侧块部82和顶块部83并且在套管部81上设置有螺纹孔体84,套管部81的外侧面部设置为与侧块部82联接并且顶块部83的下端端面部设置为与侧块部82联接,顶块部83的内面部设置为与套管部81联接并且顶块部83的的上端端面部设置为与冲锋舟接触式联接,螺纹孔体84设置为与位于立柱6和调节支撑座8之间的螺栓联接并且套管部81和侧块部82设置为矩形筒状体,顶块部83设置为U字形板状体并且螺纹孔体84设置为圆形孔状体,螺纹孔体84设置为沿套管部81的竖向中心线间隔排列分布。
通过调节支撑座8,形成了对立柱6的支撑连接点,由套管部81和螺纹孔体84,实现了与立柱6的连接,由顶块部83,实现了对冲锋舟的支撑处理,由侧块部82,实现了对顶块部83和套管部81之间进行加固连接处理,其技术目的在于:用于作为对位于上层冲锋舟的支撑载体。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吊环螺栓9和第二吊环螺栓92设置为具有螺纹体的P字形杆状体并且第一吊环螺栓9的螺纹体设置为与框架1联接,第二吊环螺栓92的螺纹体设置为与冲锋舟联接,第一吊环螺栓9的圆环部和第二吊环螺栓92的圆环部分别设置为与紧固带91联接。
通过第一吊环螺栓9和第二吊环螺栓92,形成了对框架1和紧固带91的支撑连接点,由第一吊环螺栓9,实现了与框架1的连接,由第一吊环螺栓9和第二吊环螺栓92,实现了与紧固带91的连接,其技术目的在于:用于作为对冲锋舟进行拉紧连接的部件之一。
在本实施例中,紧固带91设置为纺织绳状体并且紧固带91的端头设置为与第一吊环螺栓9联接,紧固带91设置为与第二吊环螺栓92贯串式联接。
通过紧固带91,形成了对第一吊环螺栓9和第二吊环螺栓92的支撑连接点,由紧固带91,实现了与第一吊环螺栓9的连接,实现了与第二吊环螺栓92的连接,其技术目的在于:用于作为对冲锋舟进行拉紧连接的部件之二。
在本实施例中,框架1、起吊钩4和插装座5与立柱6、底支撑座7、调节支撑座8、第一吊环螺栓9、紧固带91和第二吊环螺栓92设置为按照分层固定的方式分布并且框架1、起吊钩4、插装座5、立柱6、底支撑座7、调节支撑座8、第一吊环螺栓9、紧固带91和第二吊环螺栓92与框架1和万向脚轮2设置为按照轮运动的方式分布,至少四个起吊钩4和至少四个插装座5设置在框架1上,一个立柱6、一个底支撑座7和一个调节支撑座8设置为组成一组角支撑部件并且四组角支撑部件设置在框架1上,两个第一吊环螺栓9、一条紧固带91和一个第二吊环螺栓92设置为组成一组带固定部件并且多组带固定部件分别设置在框架1和冲锋舟之间。
把万向脚轮2和定向脚轮3分别放到框架1的上端端面角部,再通过连接螺杆把万向脚轮2和定向脚轮3与框架1连接,通过起吊装置或叉车,把第一个冲锋舟放到四个底支撑座7上,把位于第一层上的套管部81在立柱6上进行高度调节,通过螺栓,把位于第一层上的套管部81与立柱6进行连接,在把第二个冲锋舟放到位于第一层上的套管部81的四个顶块部83上,再对把位于第二层上的套管部81在立柱6上进行连接后,在把第三个冲锋舟放到位于第二层上的套管部81的四个顶块部83上,依次把冲锋舟安装在顶块部83上,把第二吊环螺栓92安装在冲锋舟的后端头上,把紧固带91从第二吊环螺栓92的圆环部中串过,把紧固带91的端头分别与第一吊环螺栓9的圆环部连接,通过起吊装置和起吊钩4,或通过叉车和插装座5,把框架1进行抬起后,把框架1放到集装箱10中,通过集装箱10实现对冲锋舟进行长距离运输,当到达目的地后,通过起吊装置和起吊钩4,或通过叉车和插装座5,把框架1进行抬起后,把框架1从集装箱10中取出,通过连接螺杆,使万向脚轮2和定向脚轮3与框架1分开,再把万向脚轮2和定向脚轮3分别放到框架1的下端端面角部,再通过连接螺杆把万向脚轮2和定向脚轮3与框架1连接,实现对冲锋舟进行短距离周转,在把紧固带91从第一吊环螺栓9和第二吊环螺栓92上取出,在通过起吊装置或叉车,把冲锋舟从顶块部83或底支撑座7上取下。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个实施例之二,结合附图具体说明本实施例,本实施针对使用拖车20对冲锋舟的运输,还包含有车载固定钩93和花篮螺栓94并且在立柱6上设置有车载固定钩93,在车载固定钩93与拖车20之间设置有花篮螺栓94。
在本实施例中,框架1设置为包含有第一边梁11、第二边梁12、第三边梁13、第四边梁16、第一中间梁14和第二中间梁15并且第一边梁11的其中一个端头和第二边梁12的其中一个端头分别设置为与第三边梁13的端头联接,第一边梁11的其中另一个端头和第二边梁12的其中另一个端头分别设置为与第四边梁16的端头联接并且第一中间梁14的其中一个端头和第二中间梁15的其中一个端头分别设置为与第一边梁11的内侧面部联接,第一中间梁14的其中另一个端头和第二中间梁15的其中另一个端头分别设置为与第二边梁12的内侧面部联接并且在第一边梁11的端头和第二边梁12的端头分别设置有安装孔体17,位于第一边梁11的其中一个端头上的安装孔体17和第二边梁12的其中一个端头的安装孔体17分别设置为与定向脚轮3联接并且位于第一边梁11的其中另一个端头上的安装孔体17和第二边梁12的其中另一个端头的安装孔体17分别设置为与万向脚轮2联接,第一边梁11的上端端面部和第二边梁12的上端端面部分别设置为与起吊钩4和第一吊环螺栓9联接并且第一边梁11和第二边梁12分别设置为与插装座5容纳式联接,第三边梁13的端头和第四边梁16端头分别设置为与立柱6和底支撑座7联接并且第一边梁11和第二边梁12分别设置为矩形筒状体,第三边梁13、第四边梁16、第一中间梁14和第二中间梁15分别设置为伸缩筒臂,安装孔体17设置为圆形孔状体。
通过框架1,形成了对万向脚轮2、定向脚轮3、起吊钩4、插装座5、立柱6、底支撑座7和第一吊环螺栓9的支撑连接点,由安装孔体17,实现了与万向脚轮2的连接,实现了与定向脚轮3的连接,由第一边梁11和第二边梁12,实现了与起吊钩4的连接,实现了与第一吊环螺栓9的连接,实现了与插装座5的连接,由第三边梁13和第四边梁16,实现了与立柱6的连接,实现了与底支撑座7的连接,由第一中间梁14和第二中间梁15,实现了第一边梁11和第二边梁12之间进行连接处理,其技术目的在于:用于作为万向脚轮2、定向脚轮3、起吊钩4、插装座5、立柱6、底支撑座7和第一吊环螺栓9的支撑载体。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中间梁14和第二中间梁15分别设置为包含有第一筒部101、第二筒部103、中间筒部102和顶紧螺杆104并且中间筒部102的其中一个端头设置为与第一筒部101的内端头贯串式联接,中间筒部102的其中另一个端头设置为与第二筒部103的内端头贯串式联接并且顶紧螺杆104分别设置为与第一筒部101和第二筒部103螺纹式联接,顶紧螺杆104的内端头设置为与中间筒部102抵制式联接并且第一筒部101的外端头设置为与第二边梁12联接,第二筒部103的外端头设置为与第一边梁11联接并且第一筒部101、第二筒部103和中间筒部102分别设置为矩形管状体,顶紧螺杆104设置为六角螺栓并且顶紧螺杆104分别设置为沿中间筒部102的横向中心线间隔排列分布,第三边梁13和第四边梁16分别设置为三节式伸缩臂并且第三边梁13的外节臂外端头和第四边梁16的外节臂外端头分别设置为与第一边梁11和第二边梁12联接。
由第一筒部101和第二筒部103,实现了与第一边梁11的连接,实现了与第二边梁12的连接,由中间筒部102和顶紧螺杆104,实现了与第一筒部101和第二筒部103之间进行对接处理,其技术目的在于:用于作为调节第一边梁11和第二边梁12之间间距的部件。
在本实施例中,万向脚轮2设置为具有插轴的万向脚轮并且定向脚轮3设置为具有插轴的定向脚轮,万向脚轮2的插轴和定向脚轮3的插轴分别设置为与框架1贯串式联接。
通过万向脚轮2和定向脚轮3,形成了对框架1的支撑连接点,由万向脚轮2和定向脚轮3,实现了与框架1的连接,其技术目的在于:用于作为带动框架1进行运动的部件。
在本实施例中,车载固定钩93设置为具有螺纹体的P字形杆状体并且车载固定钩93的螺纹体设置为与立柱6联接,车载固定钩93的圆环部设置为与花篮螺栓94联接。
通过车载固定钩93,形成了对立柱6和花篮螺栓94的支撑连接点,由车载固定钩93,实现了与立柱6的连接,实现了与花篮螺栓94的连接,其技术目的在于:用于作为对框架1与拖车20之间进行连接的部件之一。
在本实施例中,花篮螺栓94的其中一个端钩设置为与车载固定钩93联接并且花篮螺栓94的其中另一个端钩设置为与拖车20联接。
通过花篮螺栓94,形成了对车载固定钩93的支撑连接点,由花篮螺栓94,实现了与车载固定钩93的连接,其技术目的在于:用于作为对框架1与拖车20之间进行连接的部件之二。
把万向脚轮2和定向脚轮3分别放到第一边梁11和第二边梁12的上端端面角部,把万向脚轮2的插轴和定向脚轮3的插轴安装在安装孔体17中,通过连接螺杆,把万向脚轮2和定向脚轮3分别与第一边梁11和第二边梁12连接,通过起吊装置或叉车,把冲锋舟分别安装在支撑座7和顶块部83上,由第一吊环螺栓9、紧固带91和第二吊环螺栓92,把冲锋舟固定在立柱6上,通过起吊装置和起吊钩4,或通过叉车和插装座5,把框架1进行抬起后,把框架1放到拖车20上,把花篮螺栓94放到车载固定钩93和拖车20之间,通过花篮螺栓94,把框架1固定在拖车20上,通过拖车20实现对冲锋舟进行长距离运输,当到达目的地后,通过起吊装置和起吊钩4,或通过叉车和插装座5,把框架1进行抬起后,把框架1从拖车20上取下,通过连接螺杆,使万向脚轮2和定向脚轮3与第一边梁11和第二边梁12分开,再把万向脚轮2和定向脚轮3分别放到第一边梁11和第二边梁12的下端端面角部,把万向脚轮2的插轴和定向脚轮3的插轴安装在安装孔体17中,通过连接螺杆,把万向脚轮2和定向脚轮3分别与第一边梁11和第二边梁12连接,实现对冲锋舟进行短距离周转,在把紧固带91从第一吊环螺栓9和第二吊环螺栓92上取出,在通过起吊装置或叉车,把冲锋舟从顶块部83或底支撑座7上取下。
本实用新型的第二个实施例,按照对冲锋舟进行叠加放置的方式把支撑架装置、支撑座组和拉绳装置相互联接。
在本实施例中,按照形成对冲锋舟进行上下分布放置区间的方式把支撑座组与支撑架装置和拉绳装置联接。
在本实施例中,支撑架装置设置为包含有框架1和立柱6。
在本实施例中,支撑座组设置为包含有底支撑座7和调节支撑座8。
在本实施例中,拉绳装置设置为包含有第一吊环螺栓9、紧固带91和第二吊环螺栓92。
在本实施例中,还包含有第一附件装置并且第一附件装置设置在支撑架装置上,第一附件装置设置为包含有万向脚轮2和定向脚轮3,
在本实施例中,还包含有第二附件装置并且第二附件装置设置在支撑架装置上,第二附件装置设置为包含有起吊钩4和插装座5。
在本实施例中,还包含有第三附件装置并且第三附件装置设置在支撑架装置和拖车20之间,第三附件装置设置为包含有车载固定钩93和花篮螺栓94。
本实用新型的第二个实施例是以第一个实施例为基础。
本实用新型具有下特点:
1、由于设计了支撑架装置、支撑座组和拉绳装置,通过支撑架装置,实现了在集装箱10中或拖车20上进行安装,通过支撑座组,实现了对冲锋舟进行叠加放置,通过拉绳装置,实现了在支撑架装置上进行绑紧,因此提高了对冲锋舟的运输效率。
2、由于设计了框架1和立柱6,实现了U字形槽口固定支撑。
3、由于设计了底支撑座7和调节支撑座8,实现了对冲锋舟的支撑高度进行调节。
4、由于设计了第一吊环螺栓9、紧固带91和第二吊环螺栓92,实现了拉紧带的固定。
5、由于设计了万向脚轮2和定向脚轮3,实现了滚轮移动。
6、由于设计了起吊钩4和插装座5,实现了吊装的外接接口设置。
7、由于设计了车载固定钩93和花篮螺栓94,实现了在拖车20上进行加强固定。
8、由于设计了对结构形状进行了数值范围的限定,使数值范围为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中的技术特征,不是通过公式计算或通过有限次试验得出的技术特征,试验表明该数值范围的技术特征取得了很好的技术效果。
9、由于设计了本实用新型的技术特征,在技术特征的单独和相互之间的集合的作用,通过试验表明,本实用新型的各项性能指标为现有的各项性能指标的至少为1.7倍,通过评估具有很好的市场价值。
还有其它的与对冲锋舟进行叠加放置的支撑架装置、支撑座组和拉绳装置联接的技术特征都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之一,并且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满足专利法、专利实施细则和审查指南的要求,不再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的实施例都进行描述。
因此在用于冲锋舟的托架固定装置技术领域内,凡是包含有用于放置在集装箱10中或拖车20上的支撑架装置、设置在支撑架装置上并且用于对冲锋舟进行托接的支撑座组、设置在支撑架装置上并且用于对冲锋舟进行绑接的拉绳装置的技术内容都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9)

1.一种用于冲锋舟的托架固定装置,其特征是:包含有用于放置在集装箱(10)中或拖车(20)上的支撑架装置、设置在支撑架装置上并且用于对冲锋舟进行托接的支撑座组、设置在支撑架装置上并且用于对冲锋舟进行绑接的拉绳装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冲锋舟的托架固定装置,其特征是:按照对冲锋舟进行叠加放置的方式把支撑架装置、支撑座组和拉绳装置相互联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冲锋舟的托架固定装置,其特征是:支撑架装置设置为包含有框架(1)和立柱(6),
或,支撑座组设置为包含有底支撑座(7)和调节支撑座(8),
或,拉绳装置设置为包含有第一吊环螺栓(9)、紧固带(91)和第二吊环螺栓(92),
或,还包含有第一附件装置并且第一附件装置设置在支撑架装置上,第一附件装置设置为包含有万向脚轮(2)和定向脚轮(3),
或,还包含有第二附件装置并且第二附件装置设置在支撑架装置上,第二附件装置设置为包含有起吊钩(4)和插装座(5),
或,还包含有第三附件装置并且第三附件装置设置在支撑架装置和拖车(20)之间,第三附件装置设置为包含有车载固定钩(93)和花篮螺栓(94)。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用于冲锋舟的托架固定装置,其特征是:在框架(1)上分别设置有万向脚轮(2)、定向脚轮(3)、起吊钩(4)、插装座(5)、立柱(6)、底支撑座(7)和第一吊环螺栓(9),在立柱(6)上设置有调节支撑座(8)并且在冲锋舟上设置有第二吊环螺栓(92),在第一吊环螺栓(9)和第二吊环螺栓(92)之间设置有紧固带(91)。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用于冲锋舟的托架固定装置,其特征是:框架(1)设置为矩形架状体并且框架(1)的其中一端头角部分别设置为与万向脚轮(2)联接,框架(1)的其中另一端头角部分别设置为与定向脚轮(3)联接并且框架(1)的上端端面边缘部分别设置为与起吊钩(4)和第一吊环螺栓(9)联接,框架(1)的边缘部分别设置为与插装座(5)容纳式联接并且框架(1)的上端端面角部分别设置为与立柱(6)和底支撑座(7)联接,
或,立柱(6)设置为矩形梁状体并且立柱(6)的下端头设置为与框架(1)联接,立柱(6)设置为与调节支撑座(8)贯串式联接并且立柱(6)设置为与位于立柱(6)和调节支撑座(8)之间的螺栓接触式联接,
或了,底支撑座(7)设置为矩形盘状体并且底支撑座(7)的下端端面部设置为与框架(1)联接,底支撑座(7)的上端端面部设置为与冲锋舟接触式联接,
或,调节支撑座(8)设置为包含有套管部(81)、侧块部(82)和顶块部(83)并且在套管部(81)上设置有螺纹孔体(84),套管部(81)的外侧面部设置为与侧块部(82)联接并且顶块部(83)的下端端面部设置为与侧块部(82)联接,顶块部(83)的内面部设置为与套管部(81)联接并且顶块部(83)的上端端面部设置为与冲锋舟接触式联接,螺纹孔体(84)设置为与位于立柱(6)和调节支撑座(8)之间的螺栓联接并且套管部(81)和侧块部(82)设置为矩形筒状体,顶块部(83)设置为U字形板状体并且螺纹孔体(84)设置为圆形孔状体,螺纹孔体(84)设置为沿套管部(81)的竖向中心线间隔排列分布,
或,第一吊环螺栓(9)和第二吊环螺栓(92)设置为具有螺纹体的P字形杆状体并且第一吊环螺栓(9)的螺纹体设置为与框架(1)联接,第二吊环螺栓(92)的螺纹体设置为与冲锋舟联接,第一吊环螺栓(9)的圆环部和第二吊环螺栓(92)的圆环部分别设置为与紧固带(91)联接,
或,紧固带(91)设置为纺织绳状体并且紧固带(91)的端头设置为与第一吊环螺栓(9)联接,紧固带(91)设置为与第二吊环螺栓(92)贯串式联接。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用于冲锋舟的托架固定装置,其特征是:万向脚轮(2)设置为通过连接螺杆与框架(1)联接,
或,定向脚轮(3)设置为通过连接螺杆与框架(1)联接,
或,起吊钩(4)设置为具有螺纹体的P字形杆状体并且起吊钩(4)的螺纹体设置为与框架(1)联接,
或,插装座(5)设置为矩形管状体并且插装座(5)设置为与框架(1)嵌入式联接。
7.根据权利要求 1 至 6中任一项所述的用于冲锋舟的托架固定装置,其特征是:框架(1)、起吊钩(4)和插装座(5)与立柱(6)、底支撑座(7)、调节支撑座(8)、第一吊环螺栓(9)、紧固带(91)和第二吊环螺栓(92)设置为按照分层固定的方式分布并且框架(1)、起吊钩(4)、插装座(5)、立柱(6)、底支撑座(7)、调节支撑座(8)、第一吊环螺栓(9)、紧固带(91)和第二吊环螺栓(92)与框架(1)和万向脚轮(2)设置为按照轮运动的方式分布,至少四个起吊钩(4)和至少四个插装座(5)设置在框架(1)上,一个立柱(6)、一个底支撑座(7)和一个调节支撑座(8)设置为组成一组角支撑部件并且四组角支撑部件设置在框架(1)上,两个第一吊环螺栓(9)、一条紧固带(91)和一个第二吊环螺栓(92)设置为组成一组带固定部件并且多组带固定部件分别设置在框架(1)和冲锋舟之间。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用于冲锋舟的托架固定装置,其特征是:在立柱(6)上设置有车载固定钩(93),在车载固定钩(93)与拖车(20)之间设置有花篮螺栓(94)。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用于冲锋舟的托架固定装置,其特征是:框架(1)设置为包含有第一边梁(11)、第二边梁(12)、第三边梁(13)、第四边梁(16)、第一中间梁(14)和第二中间梁(15)并且第一边梁(11)的其中一个端头和第二边梁(12)的其中一个端头分别设置为与第三边梁(13)的端头联接,第一边梁(11)的其中另一个端头和第二边梁(12)的其中另一个端头分别设置为与第四边梁(16)的端头联接并且第一中间梁(14)的其中一个端头和第二中间梁(15)的其中一个端头分别设置为与第一边梁(11)的内侧面部联接,第一中间梁(14)的其中另一个端头和第二中间梁(15)的其中另一个端头分别设置为与第二边梁(12)的内侧面部联接并且在第一边梁(11)的端头和第二边梁(12)的端头分别设置有安装孔体(17),位于第一边梁(11)的其中一个端头上的安装孔体(17)和第二边梁(12)的其中一个端头的安装孔体(17)分别设置为与定向脚轮(3)联接并且位于第一边梁(11)的其中另一个端头上的安装孔体(17)和第二边梁(12)的其中另一个端头的安装孔体(17)分别设置为与万向脚轮(2)联接,第一边梁(11)的上端端面部和第二边梁(12)的上端端面部分别设置为与起吊钩(4)和第一吊环螺栓(9)联接并且第一边梁(11)和第二边梁(12)分别设置为与插装座(5)容纳式联接,第三边梁(13)的端头和第四边梁(16)端头分别设置为与立柱(6)和底支撑座(7)联接并且第一边梁(11)和第二边梁(12)分别设置为矩形筒状体,第三边梁(13)、第四边梁(16)、第一中间梁(14)和第二中间梁(15)分别设置为伸缩筒臂,安装孔体(17)设置为圆形孔状体,
或,第一中间梁(14)和第二中间梁(15)分别设置为包含有第一筒部(101)、第二筒部(103)、中间筒部(102)和顶紧螺杆(104)并且中间筒部(102)的其中一个端头设置为与第一筒部(101)的内端头贯串式联接,中间筒部(102)的其中另一个端头设置为与第二筒部(103)的内端头贯串式联接并且顶紧螺杆(104)分别设置为与第一筒部(101)和第二筒部(103)螺纹式联接,顶紧螺杆(104)的内端头设置为与中间筒部(102)抵制式联接并且第一筒部(101)的外端头设置为与第二边梁(12)联接,第二筒部(103)的外端头设置为与第一边梁(11)联接并且第一筒部(101)、第二筒部(103)和中间筒部(102)分别设置为矩形管状体,顶紧螺杆(104)设置为六角螺栓并且顶紧螺杆(104)分别设置为沿中间筒部(102)的横向中心线间隔排列分布,第三边梁(13)和第四边梁(16)分别设置为三节式伸缩臂并且第三边梁(13)的外节臂外端头和第四边梁(16)的外节臂外端头分别设置为与第一边梁(11)和第二边梁(12)联接,
或,万向脚轮(2)设置为具有插轴的万向脚轮并且定向脚轮(3)设置为具有插轴的定向脚轮,万向脚轮(2)的插轴和定向脚轮(3)的插轴分别设置为与框架(1)贯串式联接,
或,车载固定钩(93)设置为具有螺纹体的P字形杆状体并且车载固定钩(93)的螺纹体设置为与立柱(6)联接,车载固定钩(93)的圆环部设置为与花篮螺栓(94)联接,
或,花篮螺栓(94)的其中一个端钩设置为与车载固定钩(93)联接并且花篮螺栓(94)的其中另一个端钩设置为与拖车(20)联接。
CN202121319857.1U 2021-06-15 2021-06-15 用于冲锋舟的托架固定装置 Active CN21637433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1319857.1U CN216374336U (zh) 2021-06-15 2021-06-15 用于冲锋舟的托架固定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1319857.1U CN216374336U (zh) 2021-06-15 2021-06-15 用于冲锋舟的托架固定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6374336U true CN216374336U (zh) 2022-04-26

Family

ID=8121680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1319857.1U Active CN216374336U (zh) 2021-06-15 2021-06-15 用于冲锋舟的托架固定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6374336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4481972A (en) Pallet for pressurized gas cylinders
US5863085A (en) Spreader bar assembly
ZA200300319B (en) Device for handling unit loads.
EP0087463A4 (en) SPREADER ASSEMBLY.
MXPA03000224A (es) Aparato para manejar cargas unitarias.
CN216374336U (zh) 用于冲锋舟的托架固定装置
CN101484378B (zh) 集装箱举升装置
RU2571042C2 (ru) Система транспортировки крупных объектов
CN203095536U (zh) 一种使简易叉车随集装箱运行的多功能保护框
CN109435967B (zh) 悬挂式集装箱运输系统
CN110182126B (zh) 一种大型预制件运输装置及其使用方法
KR101908402B1 (ko) 크레인의 제조방법 및 크레인의 상가(上架)구조체의 상가(上架) 시스템
CN108674295A (zh) 适用于圆钢管运输用小货车
US20200002137A1 (en)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carrying elongate construction elements
JP3541274B2 (ja) クレーン機構付きボートトレーラー
CN204526956U (zh) 船只拖运装置
US20090202300A1 (en) Personal watercraft lift assembly and kit
CN218025290U (zh) 一种液压车用防侧倒装置
CN203157811U (zh) 一种运载大型变压器的装置
CN203033719U (zh) 一种便利式手动液压搬运车
CN220163748U (zh) 一种管道运输用固定装置
CN111891934B (zh) 一种跨运车
CN216685299U (zh) 一种无人机托盘
CN210084727U (zh) 船舱卷钢吊装作业专用吊具
CN212738910U (zh) 钢卷立式运输钢托盘座架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